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精选10篇)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1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目前耳熟能详的MBA、MPA都是属于专业学位范畴;说陌生,因为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出台意见,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意见提出,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意见提出,应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专业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2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衔接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以及医疗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新的医学教育理念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一次性医学教育观念。所谓的新的医学教育理念也被称为“三阶段”, 指的是医学院校教育——毕业之后的医学教育——深入医学教育, 这样的终生教育观念逐步地取代了一次性医学教育, 也被社会和医学界广泛认可。作为医学院校本科毕业之后的两大教育途径: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 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 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我院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并且有力地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相关改革, 让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方式和制度更好的和当前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相衔接,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我院在2011年启动对相关方面的改革, 对于改革的要素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即招生、培养还有学位授予环节。

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的背景及意义

所谓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结束了院校的相关教育之后接受更加专业、系统规范的培训以提升自身的临床能力。我院2005年开始招收培训医师开始, 招生数量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41人降到了2010年的29人, 生源方面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二:第一, 是医学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高学历人才, 所以许多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第二, 是规定培训期间若考取硕士研究生则合同自动终止;许多培训医师为了能在目前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中占得有利位置, 主动放弃了培训计划。

与此同时,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 当前已经无可争议地占据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地位, 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务院于1998年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于此后增设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本科学当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建立有机的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训内容及体制上具有一定的契合点和相似处。为适应新的医疗卫生体质改革, 提高医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构建医学教育平台, 积极探索建立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将是一项有力举措。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的具体办法

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方案, 从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全国统考生中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作为试点培养。

1.选拔条件

生源为参加统招高考并以一本线录取的生源应届本科毕业, 且同时具备学历和学位证书, 本科就读专业应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和住院医师招录的有关要求;专业课程平均成绩排名年级前30%, 无不及格科目, 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不低于425分或通过相当水平考试 (硕士入学初试英语不低于60分或通过公共英语四级PETS4) ;在校期间表现突出, 协调及组织等综合能力强, 担任院系干部或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某领域有突出特长。

2.培养模式

培养实施学校、医院两级管理, 以医院管理为主, 学生具有培训医师和硕士研究生双重身份, 学制为3年。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需完成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医师需按卫生部规定的住院医师培训细则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 并通过培训医师各类考核, 于培训第一年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第三年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二是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的同时, 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学习, 符合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通过论文答辩, 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

学生在管理及保障方面:一是与医院签订培养协议, 完成培训计划及活动安排, 医院予以相应培训补助, 培训期间, 医院不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手续。二是获得研究生学籍, 但不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范围, 不享受国家和学校研究生助医、助研、助管、助教等补助。三是若培训期间出现重大医疗过错或第一年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则立即中止培养, 毕业不发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转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通过执业医师考核后由医院统一办理注册手续。四是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制, 由轮转科室推荐, 按照二级学科组成导师团, 各轮转科室设专职导师一名, 负责该科室轮转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临床教学、临床研究指导、出科考核等。教务处负责组织月考、年度考核、阶段考核等, 由导师团参与实施考核。

临床医学院从2011年逐步筹划并启动此项改革, 改革初期招收少量学生作为试点培养, 通过2012年的招生及申报情况看, 受到学生及社会各届的认可和支持, 学生录取名额与报名比例达1∶10, 可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保证生源质量问题对策

该改革项目启动的时间较急迫, 宣传力度不能够深入基层当中, 部分学生对此抱观望态度, 院校对于这项改革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无论是导师因素还是在培养模式的接受程度上面持不同态度, 各项政策依然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导师的指定、培训过程还有就业情况都不够明朗加之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导致教育资源紧缺, 学生存在着明显的“高分低能”现象。如何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是改革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的应用科学, 培养质量的基础很大部分决定于生源质量。确保生源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招生工作, 这也是高校及临床学院需要思考以及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确定好生源院校范围及选拔标准是把好质量关的有力抓手。对学生准入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并认真贯彻实施, 同时教学的资源需要得到确实的保障, 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 增加师生对于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招生招录过程当中发现或者是存在的不足要积极改正, 才能够让培训医师及研究生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

2.开展研究生双休日课程班教育

按卫生部培训医师培养要求需临床轮转满36个月, 但按常规研究生培养需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分方可进行专业培养, 也就是说常规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不能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大纲要求, 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确保学生三年内完成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即利用双休日课程班周末上课, 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据测评统计, 同意此办法的同学及专家占测评总人数的82%。

四、结论

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关键的时期当中, 想要更好第加强临床医生队伍的建设以及满足群众基础医疗的庞大需求, 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提升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在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合培养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目前这个改革依然只是出于初级阶段, 在摸索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 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 对培养过程加强管理, 以竞争奖励机制的手段不断促进改革制度的良性发展,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实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医师。这种改革制度对于住院医生还有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值得探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枫, 梁万年.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与专科医师的培养[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6, (2) :125-126.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3

摘 要: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了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从统一准入标准、改革课程设置、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3]盛瑞,龚政,耿明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学模式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4]颜世军,刘冬,高占乐.中美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外部环境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4(11).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4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学位证书格式的通知》(学位

[1998]4号),经研究决定,自1998/1999学调整各级各类专业学位证书。现就调整和制发专业学位证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学位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位证书管理工作和改进学位证书发行办法的通知》’(学位办[1995]67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和试办的各级各类专业学位,其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直接向各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办理征订发行手续,并进行监督检查。”今后各级各类专业学位证书的制发工作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进行,直接向各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征订发行。

二、专业学位证书的格式

1、博士学位证书:封面为紫红色,上部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部印有“博士学位证书”字样;内部环衬为淡黄色绫子糊裱;内芯左侧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字样,右侧烫金方框内以黄色底纹衬托有关文字,右上角有粘贴学位获得者照片的方框(样本附后)。

2、硕士学位证书:封面为藏蓝色,上部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部印有“硕士学位证书”字样;内部为印金环衬;内页左侧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分别印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建筑学硕士学位证书”、“法律硕士学位证书”、“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证书”字样;右侧烫金方框内以淡蓝色底纹衬托有关文字,文字中印有所授不同专业学位的名称。右上角有粘贴学位获得者照片的方框(样本附后)。

3、学士学位证书:封面为墨绿色,上部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部印有“学士学位证书”字样;内页左侧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印有“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字样;右侧金框内以淡黄色底纹衬托有关文字,右上角有粘贴学位获得者照片的方框(样本附后)。

三、专业学位证书的防伪和编号新格式专业学位证书增加了防伪措施,即在学位证书内页右侧底纹内暗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制”字样,可在验钞机莹光灯照射下显现。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后续编号为十二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八位数为授予学位的学,如:1998年为98、2000年为00;最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后四位的第一位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用其中一个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加以区别,即: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为L;工商管理硕士为S;法律硕士为F;教育硕士为Y;建筑学硕士和学士为J;工程硕士为C。

四、专业学位证书的征订和制发专业学位证书按学每年征订一次,各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应按各学拟授予专业学位人员的情况办理征订手续,在填报预订数量的同时,应同时提供拟授予学位人员的名单备查,严禁自行扩大使用范围。

博士、硕士、学士专业学位证书的工本费分别为30元、20元、10元,其中学士学位证书另增加内页,其工本费为2元/页。请各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统一归口学位管理部门办理预订,在填报预订数量的同时办理缴款手续,并通过银行汇寄工本费,收缴单位:教育部,开户银行:招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帐号:0***1,汇款用途一栏请注明“专业学位证书工本费”字样,我办收到汇款即开具行政事业收据,并挂号寄回。专业学位证书的预订工作截止到1998年7月31日。专业学位证书将于1998年10月30日以前寄达。

附件一(1)关于填写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的注意事项(2)关于填写学士专业学位证书的注意事项

附件二(1)博士专业学位证书内页样本

(2)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内页样本(六种)

(3)学士专业学位证书内页样本附件一(1):

关于填写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的注意事项

(一)填写学位证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请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专人,用毛笔、正楷填写。填写的字体一律使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字正体。填写的内容必须准确。

(二)根据本文所附“博士专业学位证书内’页样本”[见附件二(1)],“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内页样本”[见附件二(2)]中注明的“编号”,按照下列说明逐项填写或盖章:

1、用毛笔填写学位获得者姓名的全称。

2、用毛笔填写本人的籍贯,填写省、县(自治区、县)或直辖市。

3、用毛笔、汉字填写本人出生年、月、日,需同本人档案记载一致。

4、用毛笔填写“校”或“院”或“所”。大学填“校”,学院或研究院填“院”,研究所填“所”;

5、粘贴学位获得者的近照(博士为2寸彩色免冠照片;硕士为一寸彩色免冠照片),并加盖学位授予单位的钢印,盖章的位置覆盖在照片的右下方,钢印外沿不出右侧金线。

6、盖学位授予单位全称和校长(院长、所长)的橡皮刻章(证书专用)。刻章应用长方形,不带框。长度与下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取齐,宽度可根据单位全称字数的多少确定,字体一律用“长宋”。用印颜色一律用深蓝色。

7、校长(院、所长)用毛笔签字,也可用签字用的刻章,用印颜色一律用深蓝色。

8、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用毛笔签字,也可用签字用的刻章,用印颜色一律用深蓝色。

学位评定委员会代理主席,应在签字后注上“代”字。

校、院、所长或学部主任兼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的,在签字时不能只签一个名字,而应在证书内页中规定签字的地方,同时签两个名字或同时盖两个签字用的刻章。

9、用打号机打印证书编号,由学位授予单位按有关规定顺序编号。

10、一律按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学位的日期填写,用毛笔、汉字。

11、用毛笔、汉字填写所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工程领域名称。其它专业学位证书无此项。

附件一(2):

关于填写学士专业学位证书的注意事项

(一)填写学士学位证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请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专人,用毛笔或钢笔、正楷填写(有条件的单位可用计算机打印机打印,下同);填写的字体一律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字正体。填写的内容必须准确。

(二)根据本文所附“学士专业学位证书内页样本”[见附件二(3)]中注明的“编号”,按照下列说明逐项填写或盖章:

1、用毛笔或钢笔填写学位获得者姓名的全称。

2、用毛笔或钢笔填写学位获得者的性别。

3、用毛笔或钢笔、阿拉伯数字填写学位获得者的出生年月,需同本人档案记载一致。

4、用毛笔或钢笔、阿拉伯数字填写学位获得者的入学年月至毕业年月。

5、用毛笔或钢笔依次填写学位获得者就读学校以及所在系(不分系的可不填)、所学专业的全称。

6、粘贴学位获得者一寸彩色免冠近照,并加盖学位授予单位的钢印。钢印的位置覆盖在照片的右下方,钢印外沿不出右边全线。

7、盖学位授予单位全称的橡皮刻章(证书专用),刻章应用长方形,不带框,字号应与“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的字号相一致,并不超出其宽度。字体一律用长宋,用印颜色一律用深蓝色。

8、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用毛笔签字,也可用签字用的刻章。用印颜色一律用深蓝色。学位评定委员会代理主席,应在签字后注“代”字。

9、用打号机打印证书编号。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5

为了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对开题报告制定以下要求。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五、工程硕士完成“开题报告”后,交给导师审阅通过后,确定开题报告会议的时间和邀请的专家名单。

开题报告会议可以由导师主持,可设一秘书记录、整理会议材料。与会专家和其他参加人员可以提问、质询。报告会议后,工程硕士本人和其他与会人员退场,与会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导师介绍工程硕士“文献综述”撰写情况,与会专家对选题进行评议、讨论,秘书汇总与会专家的评议和意见。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开题情况评分,按 “合格”本和“不合格”评分。最后,填写专家意见和评分,与会专家要签名。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6

铜教发〔2011〕126号

各县(市、特区)教育局、地直各中小学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黔教基发〔2011〕85号),结合我区实际,地区制定了《规范办学十不准》和《提高质量十要求》,现印发给你们,请与省教育厅“减负提质”文件一并贯彻落实。

为了加强对“减负提质”相关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地区教育局设立举报电话: 5223761(教育科)。

附件1:规范办学十不准:提高质量十要求

二 〇 一一年五月十五 日

附件1:

规范办学十不准

一、不准提前开学、推迟放假、挤占节假日;

二、不准随意增减课程、课时;

三、不准乱收费、乱罚款;

四、不准办重点校、重点班;

五、不准乱招生、乱转学;

六、不准乱补课、乱办班;

七、不准乱订教材、乱用教辅;

八、不准体罚学生、开除学生;

九、不准乱开支、乱建设;

十、不准组织学生参加营业性庆典。

附件2:

提高质量十要求

一、要求积极推进课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要求配齐设备,开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要求每学期开展1—2次全校性文娱艺术体育活动,为师生提供展演平台;

五、要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六、要求开展校本研修,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七、要求培养学生1以上项特长和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八、要求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九、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7

【关键词】 同等学力;规范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作者简介】 刘舟帆,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客观上推动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不仅为优秀的在职人员深造进修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了培养方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后大部分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获得学位、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资格审查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把“入口關”,才能有效地保证同等学力的教育质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对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扩大生源,疏于对申请者的审查,部分不够资格的申请者得以蒙混过关。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同等学力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培养单位往往忽略了学员在职的特点,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授课的方式或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同等学力人员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的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三)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不高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员的学习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即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职人员几乎无法按时到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就使得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四)导师指导不够充分,师生交流频率低

导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频率是制约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并未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同等学力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交流十分重要,导师能够很好的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行政事务繁忙、导师所带学生过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师生交流频率较低,导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五)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不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对同等学力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单位中对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及专家的提问环节过于形式化,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严把“入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因此,具有相关资格是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资格审查作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第一环节,培养单位应当对同等学力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资格审查合格者才能够允许其参加课程学习。严把“入口关”是保障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同等学力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同等学力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保障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质量,促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应结合学员在职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强化目标管理,严把“出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同等学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单位应当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论文评审及答辩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不良学术风气蔓延,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政策界限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此外,在建立健全同等学力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树立全面质量关,以确保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做到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肖静,李东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0(3).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8

第一部分概况

材料与化工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属于工程类专业学位,授权点面向材料与化工等行业领域,主要培养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材料与化工是研究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业中所进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以及应用技术,主要涉及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纺织工程、林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工程、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等行业领域。其中材料工程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方向;化学工程涵盖无机、有机、煤、石油、精细化工等方向;冶金工程涵盖了钢铁、有色金属冶金等方向;纺织工程涵盖纺织、染整等方向;林业工程涵盖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等方向;轻工技术与工程涵盖轻工及精细化学品等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工程涵盖石油与天然气加工等方向;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涵盖材料与化学工业安全过程等方向。同时,材料与化工还渗透到能源、环境、生物、制药、信息等工业及技术领域方向。

材料与化工服务于基础材料和高新材料制造、化学与石油化学工业、金属冶金、纺织加工、林产品加工、轻化工产品制造、石油与天然气加工以及生产安全等行业领域。

材料与化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相关领域方向范围大、口径宽、覆盖面广,且相互间交叉融合。伴随着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和材料的需求,正在向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格局。绿色制备技术、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技术、资源与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环境友好与安全可控技术、材料基因组工程等都将成为本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

第二部分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有本专业类别的职业素质,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有正确的工程思维,尊重客观规律,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本专业类别工程问题。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

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扎实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专业类别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熟练查阅本专业类别的国内外科技资料,了解本专业类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本专业类别工程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能力;具有独立承担本专业类别工程项目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获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深入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信息检索、知识产权、工程伦理、外语、管理与法律法规等人文社科知识。

2.专业知识

共性专业知识为:材料与化工技术前沿、热力学、动力学、反应工程学、分离工程、系统工程、现代检测与分析技术、产品设计与智能制造、装备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技术等。

各主要领域的专业知识分别为:

材料工程方向: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成型与加工、金属凝固与相变、材料计算学等。

化学工程方向:传递过程、化工设计与能量分析、工业催化及应用、化学品合成工艺与应用等。

冶金工程方向:冶金物理化学理论与应用、冶金传输及金属凝固理论与应用、冶金原理与技术等。

纺织工程方向:纤维及纤维制品检测、纺织工艺原理与设计、染整工艺原理与设计、服装工艺原理与设计等。

林业工程方向:植物资源化学工程、木材功能化与保护技术等。

轻工技术与工程方向: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生物质加工工程、添加剂化学与工程、印刷与包装材料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工程方向:催化反应过程、油气加工能量分析、油气工程设计与软件应用等。

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方向:安全监测与预警、安全评价、安全设备工程、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等。

随着专业类别外延的进一步扩大,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其它专业类别获取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等。

三、获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熟悉本行业相关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专业类别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践活动,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方式和内容由校内导师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决定,通过学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态度、实践内容以及总结报告质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评定。所完成的实践类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左右,实践结束时所撰写的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应能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四、获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途径快速获取符合自己需求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类别的热点和动态,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的工程项目、规划、研究、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等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并通过实践尽可能加以解决;善于将创造性思维用于促进材料与化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勇于开展创新试验、创新开发和创新研究。

3.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良好的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和多学科工作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组织与实施科技项目开发,并能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先进性和实用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2)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3)生产过程的模拟与优化;(4)新技术、新装备等的研制;

(5)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6)工程设计与实施。(7)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 2.形式及内容要求

可以是应用研究类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工程管理论文等。

产品研发:是指来源于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遵循规范的产品研发工作流程,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研发。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设计:是指综合运用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设计计算,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方案必须保证数据准确。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论文内容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及必要的附件;可以是工程图纸、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

应用研究:是指直接来源于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和检验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项目管理: 是指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大型复杂工程任务的管理,研究的问题可以涉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者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是企事业项目化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或多项目管理问题。工程管理是指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工程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工程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理论方法综述、解决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或有效性分析及总结等部分。

3.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目录、正文(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性;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实验或计算方法、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结果或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

4.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1)学位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充实,工作量饱满;(3)学位论文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文献综述应对课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由此提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4)学位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

(5)对工程设计类论文,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结构合理,数据准确,图表规范,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原始依据、关键数据可信,计算方法可靠;

(6)对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论文,要求结合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实验研究,正确分析过程,实验数据可靠,结论正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科学性与一定的先进性。

(7)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

另外,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必须通过学位论文研究及其所开展的科研、技术开发或改造、工程或项目管理等活动,对相对独立完成的课题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部分 博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类别博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类别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应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

1.学术素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为成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2.学术道德:本专业类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与化工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类别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献身科学研究及工程创新的优良品德,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创新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二、获本类别博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专业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同时应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

1.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化学、物理和数学等自然科学是材料与化工类别专业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的化学知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固体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化学及各类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物理知识包括:固体物理、材料力学、量子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数学知识包括:应用数学基础、数理统计等;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

材料与化工类别专业博士生除了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掌握共性、特性和科学计算的专业知识。其中的共性知识包括:热力学、动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材料工程基础、系统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等工程知识。特性知识包括:材料与化工工程基础、材料基因组工程、成型与制备技术、清洁和安全生产技术、计算机在材料与化工中的应用,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技术等。各方向专业知识还包括:

材料工程:特种功能与结构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材料加工工艺、计算材料学等。

化学工程:绿色合成与清洁生产工艺、催化科学与工程、多过程集成工艺等。冶金工程:包括冶金原理与技术、冶金过程模拟与反应器设计、冶金检测与分析技术等。

纺织工程:现代纺织、染整和服装理论与技术、产业用纺织材料成型工艺及检测技术等。

林业工程:林产品化学、植物利用技术与工程、制浆造纸原理与应用等。轻工技术与工程:轻工与精细化学品、生物质利用技术与工程等。

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工程:现代石油加工理论与应用、石油催化剂理论及工程应用等。材料化工安全工程:灾害事故机理、风险评估与安全评价、安全监测防控与预测预警、应急技术与管理等。

博士生应掌握材料与化工常用的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先进测试仪器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具有优秀的科研和工程创新能力,根据各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行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三、获本类别博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和工程实施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造就本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成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具体包括:

1.获取知识能力

本类别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追踪国际学术和工程技术前沿与动态,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工程实践、实验设计、专题研讨、交流合作、学术报告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2.学术鉴别能力

熟练运用文献检索手段获取科研资料,以审视的目光阅读文献,并加以归纳总结,进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发工作。

3.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博士生需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的能力,包括:根据基本的科学原理,在学科前沿、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恰当层面上提出相关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对照分析,从中发现客观规律,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新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化工厂的生产设计、技术改造与工程开发。

博士生应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并能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性的、经同行严格评审的学术期刊上,或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并获得中国或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4.学术或工程研发的创新能力

在科学或工程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即运用材料与化工类别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方法,在文献调研、科学实验、过程开发、工程设计等科研与应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5.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包括国际会议上所做的学术报告,张贴的墙报,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科研课题等。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写作科技论文,并能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中,应具备熟练运用材料与化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同行开展条理清楚,表达规范的思辨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研究、工程创新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旨在培养博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且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能够反映作者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坚实宽广程度,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水平,以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采取校企导师组联合指导的方式。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本专业博士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1.论文选题

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相关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或相关领域前沿的研究课题,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背景,能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有充实的科研工作量。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综述应介绍该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已有工作、最新动态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说明该选题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2.研究内容

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材料与化工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新材料和化工新产品的工程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装置研制等。

3.规范性要求

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和发展,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标规范。

详细内容如下:

(1)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他人成果、观点和数据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他人著述时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4.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专业博士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发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其它类型的成果,如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省部级或一级行业协会的科技奖励等。各方向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

5.水平评价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9

第一部分

内容规范

MPAcc教学案例用中文撰写,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MPAcc教学案例内容要求完整、准确,层次分明,数据可靠。

完整的MPAcc教学案例应当包括案例封面、案例和案例说明书三部分。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案例封面

采用会计教指委指定的统一封面。封面上须填写的内容包括:案例名称、专业领域/方向、适用课程、选用课程、编写目的、知识点、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二、案例

MPAcc教学案例的组成部分包括标题、正文、结尾和其他材料。1.案例标题

案例的标题应当采用中性的词语,主要目的是提供给案例使用者分析问题的素材。可以采用素描型和问题提示型两类。

素描型题目,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使人无法窥探到案例的真实目的,通常采用案例中的企业或者单位的名称作为标题。

问题提示型题目,在客观的基础上,稍微透露案例的基本信息,如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事件等等,便于读者从题目上想到事件的梗概。2.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的首段应当点明地点、时间、单位、主要决策者、关键问题,以便使用者对案例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首段之后的案例正文应当根据需要分节,每节可配以小标题,以便层次分明。

正文是案例的主体。主要是介绍所涉及机构的基本情况及背景,将机构方方面面的情况层层展开,如历史变迁、组织人事、工作或生产状况、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前景等。具体究竟交待哪些方面的情况,视案例的目的和教学的需要而定。背景资料应当剪裁适度,恰到好处。在正文部分,除了将有关情况交待清楚以外,要注意情节的生动性描写,制造一些发展高潮,以加深印象,引起使用者浓厚兴趣。3.案例结尾

案例的结尾是对正文精辟的总结。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思考题,或者“镜头淡出”的方式作为结尾。

4.其他材料 作为完整的可供教学使用的案例,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要素:

(1)脚注。对正文中某些技术问题、公式、历史情况等的注释,常以小号字附于有关内容同页的下端,以横线与正文断开。

(2)图表。在必要的情况下,图表可插置到正文相关位置,但为了版面简洁,应把图表布置在专页或篇尾。所有的图表都应编号,设标题,加必要的说明;而正文中与图表相联系处,则应用括号注明“请参阅附图X”。

(3)附录。它的作用跟脚注基本一样,只是由于内容较多、较长,不宜插附于正文之中。除非案例本身的主题就是属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范围,否则过多的技术性细节描述就不宜插于正文内,从而放入附录,以备分析者必要时参考之用。(4)参考文献。

总之,案例的编写方法并不一定是按固定的格式编写的。无论怎样去组织素材编写案例,都应达到这样的目的:案例描述的情节能使人进入“角色”——某事件领导者的角色,进人“现场”——案例提供的特写情景,面临“问题”——描述介绍,深层隐含,作决策分析,从中掌握到足够的知识和提高学习使用者的能力。

三、案例说明书

案例说明书,又叫“教学注释”或“教学指导书”,是用来向使用此案例于教学的教师提供案例正文中未提及的背景信息及注意事项的文件,并无权威的约束力,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案例说明书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1.本案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通过案例讨论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即需要学生事先掌握的背景材料,包括理论背景、行业背景、制度背景等。

3.案例分析要点,即通过案例分析要解决的知识点。(1)需要学生识别的关键问题;

(2)根据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供选择方案,并评价这些方案的利弊得失;(3)推荐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具体措施。

4.教学组织方式,即为了对在课堂上如何就这一特定案例进行组织引导提出建议。(1)问题清单及提问顺序、资料发放顺序;(2)课时分配(时间安排);

(3)讨论方式(情景模拟、小组式、辩论式等);(4)课堂讨论总结。5.其他。

(1)计算机及视听辅助手段支持;(2)建议的板书计划。第1部分至第4部分为案例说明书的必选内容,第5部分则可以根据案例编写的不同目的和具体用途,结合实际情况来加以选择,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相应项目。

第二部分

格式规范

中文采用宋体简化汉字,英文和阿拉伯数字均应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一、提交格式

案例分为两份word文件,即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两份文件分别命名为:xxx学校-姓名-案例名称-案例正文/案例说明书;两份文件压缩包命名为xxx学校-姓名-案例名称。

二、封面格式

1、案例名称:居中,黑体小一号。段落间距:段前空三行,段后空两行,1.5倍行距。

2、专业领域/方向:在以下五项中选择: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其他。

3、专业领域/方向、适用课程、选用课程、编写目的、知识点、关键词、中英文摘要: 标题:左对齐顶格,黑体小四号;相应内容:缩进对齐,宋体小四号。

三、案例格式

1.案例题目:居中,宋体三号加粗。段落间距:段前空两行,段后空一行

一级标题:左起空两字符,宋体小三号加粗。段落间距:段前空一行,段后空0.5行。二级标题:左起空两字符,宋体四号加粗。段落间距:段前空0.5行,段后空0行。正文:除图题、表题之外,均采用小四号。

2.正文标题:一、二、三;

(一)(二)

(三);1、2、3;(1)(2)(3)。

3.图表: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连续编号,如图1-

3、表2-1。图题和表题采用中文,居中,五号;图表内容:小五号。

4.字距和行距:全文一律采用无网格、1.5倍行距。

5.页码:第一页从正文标注,直至全文结束。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对齐方式为 “居中”。6.附录:依次编为附录1,附录2。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行编排序号“附录1-”。

四、案例说明书格式

题目:“xxxx”案例说明书。其他格式要求同“

教育部关于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 中职教师 专业化

一、从中职教师的现状看紧迫性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强调的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职教育专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素养,具备教育教学知識与职业道德,还应有以学生的发展为已任,以自己的终身学习和自身不断提升的专业化素养去影响和塑造学生操作驾驭新技术、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的本领。

由于历史原因,一部分中职教师的学历尚未达标,高学历教师人数偏少。目前,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是普通高中薄弱校教师转岗而来,新成员也多是来自普通高中应聘的落败者求其次而入中职;更有甚者老一辈的中职教师不少是相关厂矿的技术员。中等职业教育中既有技术又有能力还有学识学历的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教师学历不合格,高级职称教师总体比例不够是中职的常态教师结构。据调查,2000年我国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44.33%,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者占72.86%;到2003年,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9.39%,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者占77.81%;到2005年,全国具有本科学历的职校教师比例为71.54%,具有高级职称职校教师的比例为17.9%,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职教教师比例不足10%。

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与中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调查表明,有的学校有一半的专业课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学习,有40%的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较低。

目前,中职教师中大多数不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教育理论背景相对缺乏,在学生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方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提高我国中职教师素质,推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深入发展以期提高整个中职教育的水平迫在眉睫。

二、从中职教育的发展看重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国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是社会现实和中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为中职培养的是现代社会中最庞大的一个劳动群体,它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个群体的素质技术能力,关系着每个行业部门的劳动效率和水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学提升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即使有再好的设计和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能创新的最普通的劳动者的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捉襟见肘的教学模式注定该淘汰。

我国目前对中职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师脱产进修、业余函授、合格证达标、自学考试、短期培训等形式培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紧缺、素质不高的状况。但是,培训的目标主要还是解决教师学历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学历的补偿问题,从全局来看,这只是个权宜的头痛医头的措施。但是,中职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的观念与方式脱节,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较多注重教师拿下当下使用的教材和课程,较忽略所教专业发展趋势和对劳动者要求的前瞻;较注重培养学生拿下当前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劳动技能技巧,较忽略学生专业上可持续发展的内功修养;较注重老师应对当下教学内容的合格,不够重视让老师成为培养技师专家的导师;较强调基本技能的操作,有些忽略教师于本专业的创见和创新。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普通中职教师无缘脱产进修等形式的在职培训。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分处我国东、中、西部的浙江、山东、吉林、河南、贵州5省的8个县市的调查表明,2004年至2006年间,这些地区只有26.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3%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以下简称“中职硕士学位教育”)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要求,由部分高校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中通过推荐、报名、考试、选拔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一种师资培养形式。从2000年开始试办至今,中职硕士学位教育已举办7届,约有7000多名中职教师参加了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教育,中职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在职培训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它的优势就在于,中职教育有了一批既具有专家学者式的科研能力,又有技师专家的实际能力,还有创新创造的科研本领的人作学术带头人。从此,中职教育也会完成新经济时代的华丽转身:它不再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而是造就中国劳动大军的主体,为发展的中国提供永不枯竭的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实际本领,还会在自学自励中有创新、有发明的“高附加值”的新型劳动者。

三、从教硕教育的实践看双赢性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专家指导小组编写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对中职硕士学位性质和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应在本专业领域掌握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技能;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能够按照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正确地分析、评价和设计本专业的教学过程,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从事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应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更偏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学习为主,教学安排上既有培养规格的统一要求,又能应针对不同学科人员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和加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教硕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陶冶出的人才兼具研究型和实践型,于专业他们是系统知识的知情者、研究者,于社会他们是所属专业新技术、新信息的咨询者、传导者。他们既是学校的业务尖子,又是社会劳动的备询者,同时也能大大提升学校的地位,改变学校的局面,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建构论” 者认为:知识是不固定的,不断扩展的,是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互动共同建构的。因此,他们强调,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职业教育所需培养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除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职业教育教学知识,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师的这些品质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促成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人生改变,从而逐步影响改善社会整个劳动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这个定义上说,中职硕士学位教育于教师和学生也是双赢的。

对于开办中职硕士学位教育的学校而言,它们把有效的资源延伸向社会,取长补短,让几乎无法走出困境的中职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中国劳动力市场低端简单型劳力多,而专业型高层劳力少的尴尬局面有所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硕士学位教育的开办又是高校与中职的双赢,教育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双赢。

中职硕士学位教育的出现是个新事、好事,它的优势和优越性将会很快显现出来,它的确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热切地希望中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袁振国.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阶段[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上一篇:素描基础知识入门下一篇:新教师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