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推荐15篇)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1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社会大环境就业难造成的。尽管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逐年增大。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首先,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次,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再次,可以发展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高校的改革。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其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通过整合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的方式,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地知道有关就业的信息。

三、政府部门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其次,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选调”、“选聘”或是“三支一扶”政策。这样做既可以一方面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毕业生下基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基层的素质,使管理手段更趋于合理科学,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2

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 可以说是它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来讲,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者是一份能够满足自己的职业要求的职业, 就可以使大学生自身的潜能以及大学生多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 可以充分地实现年轻人的个人自身价值以及满足一个家庭对一名大学生多年的期望。

二、对本院2014级毕业学生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微信调查

2014级毕业生刚刚经历过就业各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这些学生通过微信进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以下是对该调查观点的概括。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有哪些问题

70%的被调查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最忌讳的一点就是眼高手低, 总想一毕业就能找到各方面都心仪的工作。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等等各个方面要求较高, 总觉得通过这么年的读书上学应该找到一份对得起这么多年辛苦付出的工作。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 往往挑三拣四, 总觉得还能碰到更适合的工作, 通常这些好高骛远的学生往往最后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有脚踏实地的求职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 在校期间的文化课的学习在求职就业中重要吗

近些年来, 有很多大学生觉得在校期间的学习在面试求职甚至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并不是很重要, 有些科目甚至完全可以不学。针对这样的想法, 我在调查中设立了这个问题。没有想到的是竟然80%的同学后悔大学期间没有努力地去学好学院开设的各门功课。有的旅游专业的同学认为高等数学在实习工作中竟然也是很重要的。是的,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发达的社会, 很多工作岗位并不是单纯地需要你所学的专业知识, 而是需要各类知识的综合应用, 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建议现在的在校生凡是学校开设的科目都应该尽力地去学习, 有些科目看似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然专业知识必须精通, 不管你如何有能力, 本专业的知识还是要有的, 特别是那些就业之后还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 否则工作起来不会得心应手, 所以接下来所说的方面都是建立在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另外, 英语四级、六级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努力通过, 这样才会在今后求职的过程中不至于会因为没有过四级而错过想要把握的机会。

(三) 读书期间的兼职和实习在就业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对被调查的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首先, 被调查的所有同学都认为读书期间的兼职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读书期间, 在不影响上课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下, 多进行实习与兼职对大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有了这些实习与兼职的一些经验, 在之后的求职面试中你才会有话题跟面试官说, 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有的同学在调查中谈到, 从大一开始, 就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找一些兼职之类的工作去锻炼自己的口才,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 哪怕电话销售也好, 最起码让你与人接触, 你才会体会到工作的艰辛, 不至于等你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一点挫折就想要放弃。

(四) 如何能在一群应聘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个问题有80%的同学认为自信的气场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对方被你吸引, 觉得你是被公司需要的。其实找工作的步骤不外乎四点:网申———笔试———面试———签约。网申和笔试是硬指标, 但是面试是要看眼缘的, 也是很不好掌握的一个方面。面试的时间很短, 尤其是一些大公司, 基本上面试官都会以群面的方式先筛选出一大批人, 最后才会一一地去面试他认为比较优秀的。不管哪一种, 面试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半个小时。那么如何在半个小时内让面试官去了解你, 并选择录用你, 就要看你个人平时的积累和沉淀了。不管是什么工作, 都要去投简历尝试, 经验都是练出来的, 多试几次总能找到适合你的突破口。

以上是对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微信调查。通过该调查, 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以及面试中存在着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些问题, 基于学生的需求, 总结以下方面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三、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首先, 老师在校期间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正确引导学生对今后求职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 产生一些困惑, 有的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如果产生心理障碍, 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 甚至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间灌输求职的信息给学生, 因为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自己没有主见, 而家长就这方面也不能够给很多建议。这时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很值得借鉴的。当然老师平时应该对这方面进行了解, 给出的建议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在平日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就业眼高手低这一问题, 要教育学生降低期望值, 先谋生再自立然后再寻求发展。即使暂时没有找到高端的岗位, 那么就从较低一点的工作先做起, 要有长远的眼光, 暂时放低自己的身段, 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先就业, 在工作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使其在择业过程中做好心理调适工作, 为其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老师平时要充分地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 对与就业求职面试相关的问题时刻锻炼学生、培训学生

可以利用课堂进行面试模拟, 让学生在校时就了解求职的流程。由于本人是一名英语教师, 平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与学生就业相关的主题进行锻炼。记得在上公共英语课的时候, 有一单元是关于careerplanning的主题。那么英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面试情景的表演;可以让几名同学扮演面试官, 再找几名同学扮演求职者, “面试官”可以做好准备, 提前找一些与面试有关的问题。通过这一课堂设计, 不仅仅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而且更是对英文面试求职的一次非常精彩的模拟, 为以后同学在真正的面试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由于课内课时比较紧张, 在平时, 英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去阅读去翻译, 把这些精心挑选的资料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英文求职信、简历、工作安排等英文应用文,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总之, 平时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平时磨练得好, 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充满自信。

(三) 学校的各个部门要充分地调动起来, 千方百计地去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学校要尽一切能力为大学生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咨询和信息, 举办就业招聘会, 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就业辅导中心要指导学生如何写简历, 提供机会让学生模拟面试, 多组织一些企业走进校园招聘, 甚至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求职策划。此外, 学校还需组织座谈和见面会, 让学生和企业供需双方见面。比如可以充分地去加强与毕业校友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学校给在校的大学生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 让这些已经毕业的校友回到学校, 结合自己的实际, 现身说法, 讲讲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工作以后的感悟, 给在校的学生特别是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建议和意见。对于这些在校生而言, 可能这些师哥师姐的真实的案例, 他们的现身说法更能激起在校生的求职欲望, 更能打动在校生的就业心理。另外有的时候可能学生想要一些好一点的实习经验, 因为这些实践的经验不是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有了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大学生会成长得更快, 才会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与教训。但是单单要凭借学生的个人的力量可能做不到被大企业或者大公司认可, 也就是说, 单单靠学生自己往往找不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因为现在好多条件好一点的公司或者名气大一些的公司和企业都不愿提供大学生以个人的名义实习的机会, 所以学校、老师可以替学生多争取一些这样的宝贵的机会。也就是说, 就学校和老师而言, 应该为学生多争取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实习去积累就业求职的经验。如果学校能够出面与公司接触, 为学生争取一个实习观摩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就业的大学生并不需要很漂亮的简历, 但是如果能够有一个很棒的实习经验会是一辈子的收获。能够接触到不一样的人, 做自己今后梦想着去做的事, 也更加能够激励大学生好好正视求职就业这一问题。另外学院学期也可以定期地开设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因为就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单纯的大四要毕业的时候才想到的事情, 有些与就业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和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积累和沉淀, 所以建议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对将来要涉及到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 让大学生早一些接触到就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比如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名词, 像生源地、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派遣、二分以及报道证、灵活就业等相关知识早些了解, 才不至于等到大四要就业的时候手忙脚乱, 一边急于去参加一场又一场的宣讲会, 一边还要去查询这些名词的相关知识, 严重的就会使一些要就业的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就业焦虑心理, 把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总之学校的各个部门要为学生求职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 把大学生就业求职当作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认真地去做, 长期地去做。

(四) 另外还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现在政府和学校以及毕业生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所在的大学可以找机会与企业合作来举办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培训班, 通过培训的方式把与自主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有自主创业倾向的大学生传授, 向他们提供可联系的投资人、帮助他们制定创业的计划、同时在创业贷款方面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等等。现在有一些国家, 有的大学、银行和企业共同建立大学风险基金来资助大学生创办知识和技术型企业。总之, 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但是就业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好的前程不止是一个人的期盼, 更是一个家庭的期盼。所以社会各方面一定要全面科学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也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衷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何继美.论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心理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2, (12) .

[2]陈莹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 2008, (03) .

[3]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08) .

[4]卢小三, 王吉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的对策[J].学习月刊, 2012, (14) .

如何发挥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 篇3

一、回眸: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促进就业功能的现状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于1986年,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为标志。1993年,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失业高峰,国务院为应对这一情况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扩大了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提高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并提出失业保险要与再就业服务相联系的理念。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此次改革正式使用“失业保险”名称,确立了失业保险的双重目标: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与促进其再就业。近20年来,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其再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的失业人口不断增长,从2007到2011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统計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分别为830万、886万、921万、908万、922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在4%以上。由于登记失业率远低于实际失业率的客观情况存在,据国内相关机构和世界银行的专家估计,我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之间。这说明,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大量的人员失业,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会相应的抵消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在这种背景下,失业保险如何最大幅度地促进就业功能,成为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失业保障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重生活救济,轻求职保障

在新的阶段,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逐年增多,截止到2010年,全国累计结余达1 700多亿元。之所以出现如此大量基金结余,从制度本身分析,则主要是由于对基金支出方向限定过窄。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救济为主,只起到一种提供生活保障的缓冲作用,在人力资源培养、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有限。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从这些支出项目中可以看出,失业保险基金需要给予失业者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此项补贴的支付额所占基金总额的比例还十分微弱,远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如2010年,失业保险支出423亿元,其中就业补贴的支出仅为30.5亿元,所占比例只有7.2%。地方上同样如此,如2008年山东全省职业培训补贴7418万元、职业介绍补贴769万元,占基金支出的5.68%。

(二)回顾:目前的问题

依照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目前,我国的月平均失业保险金水平为500元左右,相当于各省、市最低工资的70%~80%,与国有企业年平均职工工资相比,约能替代25%左右的工资。而大多数国家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为失业前工资的40%~75%。失业保险金不能完全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也不足以支付求职成本,这就使得失业保险应有的保障功能和促进就业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同时,从失业保险金领取时段的长短设计看,我国的规定是最长时间不超过24个月。失业保险金最长24个月的支付期限,影响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领取太长,不仅会造成失业保险基金的压力,而且会导致失业人员陷入“失业陷阱”现象,使其今后很难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展望: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建议

结合我国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要使失业保险充分实现其促进就业的功能需要进行如下改革。

为保证失业人员在失业后可以拥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应当参考发达国家的给付代替率,提高我国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使失业者具有充分的资金保证来寻找下一份工作。在提高给付标准的同时需要缩短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这样可以使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不至于过大。同时采取随着失业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失业保险金的差别给付方法。对于积极参加再就业的失业者,应为这些提前就业者补发额外的就业津贴。

实行浮动的失业保险费征缴制度,将失业保险费的征缴额与企业的就业稳定情况或解雇员工的人数挂钩,以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抑制其解雇行为。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建立相应的奖励基金,用于鼓励企业雇佣失业人员。同时对在经济困难情况下不裁员的企业进行补贴。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目前8%左右的支出比例远远无法满足失业者的求职需要。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需做好每年失业保险基金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预算,同时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需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台有关的实施细则。

建议中所涉及的具体数额标准,笔者认为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况并通过社会调研加以确定。

四、结语

我国失业保险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我国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娟:《完善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0期

[2]魏瑞清:《浅议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第8期

[3]王世卓:《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预防失业调研报告》.《山东劳动保障》,2009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难看法 篇4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热点,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我对此也开始关注。从表象上看,当前大学生似乎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扩招后大学生已经太多了。但从实际的横向对照中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大学生的数量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那么,在高素质人力资源这么稀缺的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大量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那么在我深入了解之后总结了以下几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是大学生抛不下“精英情结”。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据一份在高校毕业生中,45%的学生钟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大学生的观念。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

二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通。目前来看,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有如下几种: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校园就业网,人才网站,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等。而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这些就业渠道均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并不具有普遍性。

三是大学生就业壁垒重重。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放弃了去基层的念头。

四是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对于自己我们需要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充沛的精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对新事物较强的敏锐性和较迅速的接受度,对信息较强的分析、整合和处理能力,也要有旺盛的创新热情和精神,培养这些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大学生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展示出应有的风采,从而可以避免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眼睛只停留在政府和外资企业局面的出现。

而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各部门要积极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己创办中小企业。要通过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见习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为大学生迈开创业第一步提供有效的帮助。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5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是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就业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来,大学生把经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成为就业的首选,调查中发现想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市就业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29%、25%、23%、13%,而选择到中、西部的人数仅有4%和3%。

二是部分大学生眼光只盯着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眼高手低是就业趋向。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种现象使之未就业人数的日益扩大。

三是就业成本的加大。使部分大学生求职的交通费、自荐材料费、通讯费及服装费等为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四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中小企业。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暴发,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转向中小企业,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难以保证,纷纷减员、裁员,致使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人才市场偏重“好”专业,所谓“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市场较紧缺的专业,但大学学的专业未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同时在“专业”的基础上,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二是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毕业生竞争及海外归来学子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这些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将直接挑战我国本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一些留学的毕业生,他们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和竞争力较强,也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三是用工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过高。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选人的条件多数为有经验者优先,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越是中、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意培养和储备有技术的人才。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等,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四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五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不善于“推销”自己,也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的机会。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当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职介能力,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发布就业政策、信息等形式为毕业生掌握就业方法,就业政策,就业渠道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是高校要重新调整就业市场,实施中小企业战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

四是大学毕业生要重新确定就业定位。要在求职择业中注重面对现实,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对创业就业的看法 篇6

鼓励去基层、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人,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政策导向。

国务院的通知在要求继续落实好统筹实施基层项目等现有政策的同时,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和措施。例如,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

同时,小型微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通知明确了两条新的政策。一是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二是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通知提出,2014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公共服务,引导和帮扶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知要求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在去年的基础上,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是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二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三是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强调,搞好就业服务,是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重要措施。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高

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求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通知还要求,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并明确了两条新政策。一是将残疾高校毕业生纳入享受求职补贴对象范围。二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实名登记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最长不超过2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创造就业公平,推动人才培养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更要旗帜鲜明地促进就业公平,保护劳动者权益。通知强调,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

通知明确规定,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消除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一是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各高校自2014年起要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的联动机制,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经济部门、就业部门以及有关行业组织的意见,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7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能力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0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作文教学是个薄弱环节,作文教学容易被多数语文老师所忽视,他们不会像授课那样讲究教学方法,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环节里,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文,还是学生完成作文,他们都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致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收效甚微。但是,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绝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为此,对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作文时有话可说

只有注重学生平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脑子里有“货”,作文时才能随意提取,信手拈来,才能滔滔不绝,一气呵成,积累素材的方法一是多读书、读好书;二是坚持写读书笔记。

只有多读书,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汲取名家的文学精华,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得写作时文如泉涌,一泻千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要有选择性,要多读那些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催人向上的好书,读这些好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只读书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写读书笔记,只有将读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让学生采用每日一记的形式:①读了一本好书或是一篇好的文章,把你的感想或收获写下来,也可以摘抄一些其中的好词佳句,甚至摘抄一些精彩片断。②课后训练题中的写话训练,要及时布置给学生,并督促其认真完成。③把你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内容形式不限,目的就是小练笔。

二、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那么怎样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呢?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授课时的作文指导

我们学习名家的精美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为学生的作文打基础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名家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读写训练重点是“了解叙述的顺序”,课文《珍贵的教科书》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课文《颐和园》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课文《高大的皂荚树》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那么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弄清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顺序的,今后阅读文章要注意了解叙述的顺序,说话和写作中,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教师善于引导和点拨,同时还要辅之以相应的写作训练,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讲授课文《颐和园》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训练任务;按一定的叙述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2.习作前的作文指导

给学生布置每一篇习作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作文指导,指明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什么,应从哪些方面选取材料,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布局谋篇等。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读一两篇范文,起到引路的作用,然后让几名同学与大家交流一下个人的作文思路和作文设计,教师适时地加以评点。

学生习作定稿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加以润色。检查自己的习作:选材是否得当,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是否有病句,是否有语序错乱的段落,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得当,布局谋篇是否需要重新修改,是否正确添加了标点符号等等,都要求学生仔细斟酌,一一过目。对文章的润色和加工,会使文章更加精炼,更加生动。

3.习作后的作文讲评

学生的习作完成后,教师除了要仔细修改、认真批阅之外,还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作文讲评:按好、中、差三类,分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进行交流。“好”的一类,让学生品味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中”的一类,让学生提出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又该如何修改:“差”的一类,让学生指出习作不成功的几个方面,大家引以为戒。师生交流后,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肯定或否定,最后进行小结,指导学生学习优点,摒弃不足,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训练,持之以恒

搞好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绝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洞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在平时下真功夫,认真抓住每一次练笔的机会,充分激发自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潜能,并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感到写作绝不是令人头疼的事,而应把他当成一种快乐,一种消遣,一种宣泄;让学生不再把写作当成是一种负担,一种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觉意识,自觉地肯于动笔,勤于动笔。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切不可一暴十寒,“三分钟热度”,而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正所谓“功到自然成”,相信只有我们教师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明霞.浅谈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教学

[2]类凤玲.提高小学作文能力摭谈

论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对策 篇8

论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对策

高职院校近年发展很快,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作为学生的培养单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难题,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建立和健全就业指导的.组织机构,确保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到位;(2)坚持“五个前移”的教育改革,把学生就业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3)严格审查毕业生推荐资格,确保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4)建立与毕业生密切联系机制,确保掌握毕业生的动态信息.

作 者:孟金红 陈国清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717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就生   对策  

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分析论文 篇9

随着19xx年各个高校扩招发展到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二者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全中国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一)“三支一扶”计划

从20xx年开始,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于“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其他各项费用的补助。“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费用要纳入财政给予的工作、生活补贴范围。此后,每一年国家都会在通知中提到“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以吸纳优秀劳动力资源服务基层。

(二)西部服务计划

西部服务计划全国项目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选拔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这个计划作为一项国家长期扶持的项目,使这些志愿者们能够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从至今每年国家都会提出一些新举措,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志愿投入西部,服务西部。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

(四)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

(五)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六)国家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分析

(一)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评价

2.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都参与过各种社团组织、学术论坛、体育活动等等,以便大学毕业生在他们的大学生活面临结束时,可以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修养以及一定的解决事情的能力。因此,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现实情况,就业期望过高。

3.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长期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大学生的现有的就业力水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导致出现“人才荒”,但是却又出现毕业生无法充分就业的现象。进而使这一矛盾不断循环,从而导致进一步恶化。

4.大学毕业生在基层服务项目中实际参与性较低。虽然国家这两年以来制定了关于“三支一扶”计划、“西部服务”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等诸多基层服务项目,但是由于缺乏时效性以及吸引性,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参与性较低。因为大学毕业生们对政策的落实效果缺乏信心,他们担心一旦真正到了农村、到了西部偏远地区等基层地区,就会一辈子留在那里,并且那里工资水平偏低、社会保障能力不足,因此这些政策即使已制定这么多年,但仍未吸引到大量大学毕业生。

(二)对政府政策制定进行评价

(三)对高校进行评价

1.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国家对高校并没有投入能够支配其充分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因此导致高校在这一方面就其自身来说也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对大学生来进行培养,因而忽略实际的执行效果。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职业规划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许多高校仅仅是召开一个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就业指导大会匆匆了事,许多学生事后仍然不知道就业、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高校缺乏心理援助方面的政策。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仅仅关注的是如何寻找工作,如何能够找到工作,而高校在这时却并没有起到其该有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做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且高校也没有过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的许多心理问题,从而出现有些大学生“想不开”的`悲剧等。

三、关于改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措施

(一)政府在今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做法

2.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政策方面,我建议,首先就是要进行大力宣传和引导,并且促进产业结构与企业结构之间的双重调整;其次,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如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从而使这些企业提高自己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这些龙头企业中进行工作,从而解决国家的负担;最后,政府要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改善就业环境,消除各类就业歧视等。

(二)高校在今后的改进措施

1.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规范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在以后的高校招生时,不仅要实现目前的这种高校对学生的选择,也要实现学生对高校、对专业的选择,从而实行双向选择,不仅可以实现高校根据高考分数选择学生,也可以实现学生根据院校综合情况以及专业设置,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高校。对于在就业市场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专业,该淘汰时就应果断的淘汰,从而将国家最这一部分的扶持力度转移到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上。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高校对于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其大一刚入学时,就应该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们从刚入校时就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适合自己的特有的职业规划,从而培养良好的求职心态。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疏导不合理的就业流向,从而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3.加强学风建设。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竞争,而这又归因于高校的学风建设。高校的学风建设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优良的学风能够促使大学生从入学时就形成良好的心态,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充分利用高校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三)大学毕业生自身应如何进行改善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10

关键词:七年级;培养;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43-01

使学生具有准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任务。我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现谈谈获得的粗浅认识。

从知识过渡到准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学生需经过由教师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练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基础知识与计算能力的关系

只有透彻的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准确、熟练地把握各种计算方法和规律。但是,透彻理解了所学基础知识,不等于就已经形成了计算能力,还必须通过几个不同阶段的练习,才能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1、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推导新的计算方法

开始引入某一种计算方法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与其内容有关的、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然后,启发他们找出新课题的特点,进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方法。如:在讲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时,首先,启发学生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

(+3)+(+2);(+3)+(-2);(+3)+0

(-3)+(-2);(-3)+(+2);(-3)+0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正、负数,数轴,绝对值及算术加减法的定义等),结合实例,充分利用直观的数轴,对上面的式子逐一进行分析、验证,找出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确定方法,最后,归纳出两个有理数加法法则。

2、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经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逐步加强,形成内化。如:当学生学习了绝对值性质之后,还应拓展练习下列问题:

①求下列各式中的x:∣x∣=3,∣x∣=0,∣x∣=-5

②化简下列各式:∣a∣, ∣a2∣, ∣a-1∣,

③求使等式成立的x,y的值:∣2x-5∣+∣y+4∣=0

经过这些运算,对绝对值的概念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

3、把已熟练掌握的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如: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还可引导学生解下列方程组:首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方程组的特点:方程①是101个未知数的和等于0;方程②实际上是:共100个方程。然后,启发学生从方程②中找出未知数间的关系:将其整体代入方程①,可求得,把代入方程②即可求出其余未知数的值。此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在这类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二、课上练习与课下练习的关系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主要靠课上练习,但课下练习是课上练习的继续。它对学生复习、巩固、熟练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从初中低年级来看,课上练习一般比课下练习更有效果。为了充分发挥课上练习的作用,增加课上练习的时间,教师应注意:

1、讲课要力求精炼、透彻。

2、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

(1)口算(定时速算):用于简单基本训练。

(2)半独立性练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去完成的练习。常在领会基本方法的应用时使用。

(3)讨论式练习:常在分辨正常与错误,一题多解及解决疑难问题时使用。

(4)阶梯型练习: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将不同要求的的习题编成几个题组进行练习。常使用于将基本方法提高到熟练程度时。

(5)巩固性练习:常在讲完某种解题方法,教师示范例题之后。

(6)单元独立练习:常在某一单元任务完成之后进行。单元练习的内容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它的作用在于总结提高、检查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课下练习的主要方式是布置家庭作业。我的要求是:先复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再做作业;作业要按时、独立完成,计时完成更好。对违反要求的学生,要及时教育和帮助。

三、准确与速度的关系

计算准确是快的前提,计算速度的快慢是计算能力强弱的表现。

在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时,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算得对,不能图快。当准确性已基本解决时,则可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和训练学生寻求简捷的计算方法上,这是提高计算速度的关键。我在这方面的体会是:

1、练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遇题多看、多想的习惯(即看特点,想思路)。

2、练习中,适当地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的能力。

3、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总结计算规律,积累经验。

4、提高心算能力。因为心算是笔算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笔算的准确与速度取决于心算的能力,因此,加强心算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

四、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关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已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计算能力,过一段时间后,也会感到生疏,尤其是对某一概念某一规律并不是一下就可以认识深刻的。如对绝对值概念的认识,常常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充,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和应用。因此,为了减少学生的遗忘现象,为了巩固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为了解决知识的衔接和学科间的配合,都要求我们在集中练习之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分散练习——即把学过的知识分成几个专题,在不同时间进行练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方案 篇11

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落实政策强化服务关爱襄助推动就业

二、活动目标

通过校院两级广泛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以及推动就业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增强毕业生就业紧迫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调适就业预期、掌握就业政策、提升就业能力,全面促进毕业生就业;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确保我校2012年就业工作平稳有序

三、参与对象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四、活动时间

2012年3月—7月

五、活动内容

“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包括全校活动和学院活动两个层面。全校活动由学生处牵头,整合调动各种资源统一开展,活动内容以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市场开拓、校园招聘等为主;学院活动由各学院依据自身特点开展,活动内容以就业创业动员与思 —1—

想教育、用人单位引进、毕业生推介和签约、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等为主,学生处对各学院开展的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

全校活动包括下列项目:

(一)创新创业篇

1.大学生创业项目及创业典型风采展

时间:4月中旬

地点:东湖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2.现代农业创业校友报告会

时间:4月下旬

地点: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

3.创业大讲堂

时间:5月上旬

地点: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

4.“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时间:3月—5月

地点:浙江农林大学

5.大学生创业实训班

时间:3月—6月

地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多功能教室

6.“创业广场”

时间:3月—6月

地点:东湖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2—

7.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行活动

时间:4月—6月

地点:杭州市相关企业

8.走访农村一线农业创业毕业生

时间:5月—6月

地点:浙江省各地

(二)职业规划篇

1.浙江农林大学第三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时间:3月—6月

地点:浙江农林大学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时间:4月上旬

地点: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

3.浙江省高校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培训班

时间:4月—7月

地点:杭州

4.职业指导及咨询服务

时间:3月—7月

地点:职业指导咨询室(集贤食堂301)

(三)校园招聘篇

1.2012年浙江省大学生寒门学子招聘会

时间:3月上旬

—3—

地点:杭州

2.浙江省“百名优秀贫困毕业生”就业推荐活动

时间:3月—6月

地点: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钱江晚报

3.“勇往职前”校园行活动

时间:4月上旬

地点:东湖食堂门口

4.校院二级校园专场招聘会

时间:3月—6月

地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各学院会议室、教室

5.大学生校园模拟招聘会

时间:5月中旬

地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多功能教室

(四)就业指导篇

1.2013年研究生、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

时间:3月—7月

地点:东湖校区教学楼教室

2.大学生职场礼仪和情商管理讲座

时间:5月上旬

地点: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

3.大学生“村官”、两项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宣讲活动

—4—

时间:5月中旬

地点: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二报告厅

4.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题讲座

时间:5月下旬

地点: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

5.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及全国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服务工作

时间:3月—6月

地点: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6.就业咨询及团体辅导系列活动

时间:3月—7月

地点: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

六、活动要求

(一)“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由学生处牵头并依托各学院开展。各学院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和高度关爱的精神,落实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学生工作分管领导及辅导员精心组织、全程参与。

(二)各学院在积极参与全校活动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特色工作,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院就业促进活动。需要学校支持的,应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鼓励学院间联合开展活动,扩大“就业创业促进月”辐射范围和影响,学院活动要注重实效。

—5—

(三)各学院需及时整理收集“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期间的活动图片、资料,及时宣传,及时总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四)请各学院于7月2日前向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报送本学院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总结。总结应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体现本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动员与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用人单位引进与接待、院级招聘会、毕业生推介和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参加全校活动情况、学生签约情况、学院领导及学生工作人员深入就业一线情况、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经验与问题等内容。学校将把“就业创业促进月”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就业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七、未尽事宜,请咨询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12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个阶级性的最集中的表现.党性的根本原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会改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是一个终生课题,必须认真面对,着力做好。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个性。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党的性质,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党性,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党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改造、自我熏陶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水准、组织纪律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才能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能力、政治敏锐性。当前,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和我校工作的大局,维护全党的团结和我校的大好局面。对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坚决加以纠正和制止。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新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这都是对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世界观、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状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坚持我党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操。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指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显示出来的理论水平。理论素质应体现在真学、真信、真用,即具有坚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工作;能准确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系统学习基本观点;能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指应具备的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领域科学的知识。具体说,一是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二是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所在部门业务活动范围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成为本业务领域的内行;三是要有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在深入社会实际、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并将其逐步深化。

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从事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目标的本领,是党员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13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14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就业其实也并不是都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大量存在。面对这种境况,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笔者深深感到:学生的艰苦创业意识非常重要,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问题的提出

1.艰苦创业意识被淡化

一段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讲大道理,不如讲实惠。因此,在给予学生就业指导时,注重介绍职业知识、求职技巧,忽视思想教育,尤其忽视艰苦创业意识教育。而学生在求职时,也偏重讲实惠,不顾实际地过分追求个人价值,追求安逸、高薪的职业,不愿涉足条件差,需要加以开创的企业。有的宁可待业、失业,也不甘心到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地方、行业、单位就业,形成了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人没工作干的局面。

2.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是80年代后出生的,很多还是独生子女。

长期以来,由于事事都有父母呵护,因此,到了找工作仍然依赖父母。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同时也磨去了大学生自我奋斗的勇气,当父母“包”不下去的时候,仍在等,不愿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番新事业,拓展一片新的职业领域。

3.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

这一点在新形势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①把铁饭碗作为追求的目标,一味强调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希望寻找一个安稳的能赖以终生的职业,一听说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便摇头。

②求职面试失败一两次,便垂头丧气,放弃追求。

③不愿从事需自己去开拓市场的职业,如营销、保险业等。当这些行业向他们敞开大门,展开双臂欢迎他们时,我们的大学生却退避三舍。

④求职时,首先考虑有没有底薪,若无底薪,薪水得从自己的推销额中提成,便止步不前。

总之,怕艰苦,只希望在别人已开辟的沃土上劳作;怕开创,只希望在别人建筑了的大厦里纺织。凡此种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因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给在校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由此看来,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到乡镇企业施展才华,到边远地区去创业;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己去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1.端正思想,加强教育

首先,作为教育者,必须端正思想:艰苦创业教育不是过时了,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艰苦创业教育不仅在就业指导时讲,应贯穿到在校几年的德育教育中,列入辅导员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及经济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让他们知道,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我们年青一代去建设,个人的前途和发展需要自己去辛勤开创。帮助学生克服享乐主义的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迎接社会挑战

缺乏自信是自强自立的一大障碍,是畏缩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竞选班干、知识竞赛、辩论赛、求职面试模拟、推销商品模拟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经受锻炼,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从成功中看到光明,树立自信心,进而能勇敢地去接受社会挑战。

3.转变观念,独立自强

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很大程度还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学生乃至他们的父母认为,在大城市工作体面,在山区工作没出息。在这种观念束缚下,许多学生把眼光盯在了大城市。殊不知,基层大有可为。“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自古是之。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因此,要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他们座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领域发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自强自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4.磨难教育

所谓磨难教育,就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地在学生中设计一些困难,让他们遭受挫折,在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练。因此,在校期间,多组织一些这样的磨难活动,如:长途拉练、假期到条件简陋的地方去实习,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与困难作斗争的历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的意志。

5.加强艰苦创业先进事迹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仰慕先进人物,钦佩先进人物。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人们往往受到鼓舞,获得一种激情,一种动力,一种尝试的决心。因此,我们要抓住正面教育,组织学生通过电视、录像、报刊、杂志学习先进人物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邀请校友回校谈他们艰苦创业的体会,用先进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坚定勇于开拓的信心。

6.艰苦创业具体工作体验

亲临实践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在校期间,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双休日尝试推销商品,利用假期自找工作,勤工俭学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开拓意识、创新精神。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只要不怕艰难,勇于创新,相信定会走出就业的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篇15

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其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交税收占50%左右,提供80%的就业岗位。因此,在国外国内,中小企业一直都是备受社会、政府关注的对象,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国内经济转型的深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受到空前的挑战,其中,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缺失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影响更为不利。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这种态势随时间的推移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101万,2007年激增到495万,是6年前的4倍多。

结合上述“两难”现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的2002到2006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2.7%的学生认为到中小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现实性选择,其中,51.6%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就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对中小企业并不排斥,他们普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现实并非如此,不少中小企业主和HR负责人常为招聘不到优秀大学毕业生而苦恼。因此,结合上述矛盾,本文将从中小企业招聘难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进行剖析,并力求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两难”的融合方案。中小企业招聘难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中小企业层面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发放工资、管理员工档案等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或其他部门兼任。由于观念认识落后,不少中小企业只把人力资源部门当作企业的一个后勤管理部门,没有使其真正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制定过程和企业利润创造过程,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应有的潜力。

(2)员工培训效率低下。

大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工作,使员工能力的提高明显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仅限于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培训方式也局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使仅有的培训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大大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短视行为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流失,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不断的压缩甚至取消培训投资,以避免“入不敷出”的后果。

(3)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一直沿用老一套的薪酬体系,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目标下,员工对工作的服从和完成任务的效率,因而职务晋升、年终奖、销售提成等就成为对员工的主要激励方式。另外,中小企业在实施薪酬激励方面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分配不公、激励承诺不兑现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4)有效企业文化缺失。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他们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往往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事。因此,不少中小企业领导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当前利益的追求,大多数员工也是抱着打工的思想而不是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工作,从而使中小企业员工个人价值理念与企业理念错位,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2 大学毕业生层面

(1)自身认识不足。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传统的儒家思想加重了大学生们的“精英情结”,目前,不少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据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高达45%的学生钟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

(2)就业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有如下几种: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校园就业网,人才网站,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等。而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这些就业渠道均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 招聘会和人才网站才是就业的主渠道。但目前来看,这两者还难以完全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3)就业顾虑严重。

目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对中小企业等基层单位望而却步。据调查,大学生去基层单位工作,其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放弃了去基层单位的念头。“两难”矛盾的融合途径

结合上述分析,解决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非常规经济学矛盾,需要中小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双方做出努力。具体途径如下:

2.1 中小企业层面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能、增强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的基础环节。首先,中小企业要走出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误区,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其次,中小企业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正规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再次,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规则,采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手段,彻底扭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验管理局面。

(2)重视“准新员工”需求。

据调查,在择业时,80%以上的当代大学生更为看重企业能否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人的薪酬。虽然中小企业很难在薪水上与大企业、外资企业竞争,但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为“准新员工”提供才能展示的舞台,为优秀的“准新员工”能力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小企业还应该在公司实力基础允许范围之下,尽可能提高“准新员工”的薪酬,做到薪酬与绩效挂钩,拉开收入分配档次。除此之外, 中小企业还应该建立起一套亲情服务机制,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灵活的福利体系, 把“准新员工”的要求与企业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准新员工”在生活待遇中遇到的问题,使“准新员工”始终有家的感觉,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3)加强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对员工人力资本开发的力度。

①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②中小企业要做到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对于培训过的大学毕业生,要给予报酬上的激励和职位升迁的机会。

③中小企业要健全授权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设计,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④中小企业要逐步建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根据大学毕业生一定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综合测评,根据标准,赋予测评优秀的员工一定公司股权,这样不但可以迅速将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目标调整到企业的发展轨道上来,还能大幅减少大学毕业生流动率。

(4)树立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树立中小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改变公众对中小企业的传统观念,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加盟。

2.2 大学毕业生层面

(1)端正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从根本上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新的就业观念,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教育趋势,毕业生逐年增加。外企、国企、事业单位品牌效应虽然很大,但是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大量的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则能提供多样化且充足的就业岗位。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可能不会提供比外企、国企、事业单位优越的条件,但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大学毕业生往往会被委以重任,甚至独当一面,有更多的机会施展才干,体现学有所用的价值,拥有广阔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2)客观评价自我。

大学毕业生要对自身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对其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其次,大学毕业生要考虑所申请的职位能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再次,大学毕业生还要明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执行总监述职报告下一篇:山东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卷(四)文综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