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精选11篇)

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1

新时期,赋予了校园文化新的意义,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校园管理的一种模式,在提升了师生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提供了端正思想、催人奋进的一种氛围。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发展都起着尤为重大的作用。学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如何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升思想,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校园文化不仅包含精神文化建设,还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才能转化为学校的文化形象。其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只有全体师生达到共同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以及生活观念,才能将所形成的校园文化从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中体现出来.因此,可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学生会等先锋模范作用,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这就要求先锋模范学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端正思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引领其他学生形成勤奋学习、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在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帮助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勇于创新,不断钻研,学习新技术、新技能。这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当代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创新能力也较强。而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以当代青年学生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以校园特色的新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为核心,精心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以报刊、板报、讲座、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等形式创造文化氛围。这无疑是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优良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可以直接影响师生的软环境,在浓郁氛围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化思想。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新时期赋予了当代学生新的使命,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必将增强其吸引力、凝聚力。

三、学生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参与到青年自愿者的队伍中,他们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从不为任何报酬,在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帮助他人的时也在服务社会,在传递爱心时也是在传播文明。通过他们的言行及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人。青年志愿者,以献爱心为主要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多,在继承和发扬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将其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宣传,比如从关爱弱势群体做起,定期上敬老院进行活动,除此之外,还进行留守儿童或生活有困难的家庭进行捐助等活动。身教胜于言教,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师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号召全体师生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为了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和有效的进行。规章制度是关键,包括学校的传统、礼仪、守则等,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在约束了师生的行为规范的同时,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和文化氛围,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强化对学生干部的管理,稳定干部队伍,是完善规章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选拔思想进步、德才兼备、责任心强、并具顽强精神的青年学生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加强学生干部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推动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2

一做好准备活动, 渲染课堂气氛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课本身运动量很大, 上课开始时就应该让学生做好热身运动, 让学生先从慢跑热身, 然后活动身体的各个环节, 从头部开始, 然后依次是颈部、肩部、腰部、髋部、腿部、脚踝。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有利于身心的积极应对, 也是避免体育课安全事故的重要保障。如在训练学生的800米长跑时, 我让学生先做5分钟的原地踏步, 逐渐调整学生的呼吸。然后让学生做10分钟的体操来热身:首先让学生两手叉腰, 脚尖点地逐渐交换来活动学生的脚踝;其次双膝弯曲做半蹲, 反复训练3~5次, 活动学生的膝盖;再次让学生做10组高抬腿, 让学生活动髋关节。最后做好前后压腿, 防止学生韧带拉伤。通过精心的准备环节, 学生在热身的带动下很快融入课堂的学习, 容易接受新知识, 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二采用灵活教学, 提高学习热情

体育课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要独出心裁,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很多学生之所以对体育课感到厌烦, 是因为教师花费很长时间反复训练某种项目, 加上设施条件简陋, 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学习的乐趣。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 照顾到学生的需求, 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如教学篮球一课时, 我把班级上的学生分成3个小组6个队, 每队8人, 每人各自背上一个小筐, 老师喊“预备”时各小队排成横队站立, 相距10米, 学生把老师发的小球在背后随意地传递, 当老师一喊“开始”, 双方同学都冲上前去抢球, 先把小球投进对方的箩筐中就可得一分, 然后各自回到原点再次进行, 哪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分数最多, 哪个小组就获得胜利。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课堂气氛空前高涨。通过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 学生打消以往的抵触心理,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热情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因人而异, 制定合理目标

合适的目标对学生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以前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体育课,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总是用统一的目标来衡量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 一般能力强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达到教师要求的目标, 让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动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费尽心力, 也和教师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 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可见, 因人而异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很有必要。例如训练1000米跑时, 因为男生和女生身体条件的不同, 我给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男生跑1000米时4分20秒及格, 3分20秒满分;女生5分20秒及格, 4分20秒满分。制定这样的学习目标, 学生就会有冲击满分的欲望, 他们自然也就多加努力, 一些平时不能达标的同学也有了信心, 早晨和傍晚都会自觉地在操场跑圈练习, 训练自己的节奏和速度, 学生学习热情提高, 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 学生也都能积极投入学习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积极鼓励, 在成功中获取体验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懒得动, 在旁边静静地做个旁观者, 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乐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训练中, 才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逐渐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如在教学跳远一课时, 为了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跳远目标, 当学生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时, 我就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 对学生进行赞扬:“你真是太棒了!”学生听到教师的夸奖, 就会在心中产生满足感, 就会想着自己还要跳得更远一些, 这时正是教师指导的最佳时机,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跳远时的助跑距离、助跑节奏、起跳点的选择、起跳后腿部和脚尖如何收放等跳远的技巧。学生就会跃跃欲试, 当他们一次次突破自己设定的距离时, 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就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教学手段, 学生怎么能不喜欢上体育课呢。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营造氛围;教师情绪;历史与现实结合;教学形式多样性;作业创新

历史教师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1 注重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情绪状态尤为重要,稍有懈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气氛低沉状态,因此,在实际中我非常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外,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巴班斯基也说:“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这些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机械呆板、单调发味,使人一听即腻,睡意顿生,则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味同嚼絮。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3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胡锦涛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4 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每节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

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

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篇4

摘要: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积极

有效

参与

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殿堂的向导。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与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期待中动脑思考,学生参与会更积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位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知道“较短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分别为A、B、C。A+B>C,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此时,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在激烈争辩中得知“A+B>C;B+C>A;A+C>B。三种都成立,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了“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引启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自主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当师生探明算法、总结方法时,有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15-9,5不能减9,就倒着减,先算9-5=4,再算10-4=6,这样15-9也等于6。这样算行吗?”教师迟疑了一下,之后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他的算法对吗?你们有办法证明吗?”学生进行讨论后,一位学生说:“他这样算不符合常规,是错的。”另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是对的。”老师接着追问:“能说理由吗?”第二个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我算了几道题,结果都对。如:15-8先算8-5=3,再算10-3=7,结果是一样的;又如„„”。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给答案,而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如何?”“再算算看。”同学们通过多次举例论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算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明白了算法多样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纷纷抢着发言,互相补充。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在讨论中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引向了高潮。

三、组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借助游戏载体,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大小比较”时,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整节课以游戏竞赛活动为主线,通过三轮抽数字卡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第一轮游戏,规定从低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学生在抽数字组数游戏中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如果小,这个数就小,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轮游戏,规定从高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的比较顺序。第三轮游戏,自主排列,即“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学生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要费尽心思来考虑每次抽到的数放在哪位合适,怎样使最高位上的数字最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有趣味横生的气氛,更有学生探究、发现、内化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开展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学习更认真。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更有效

如:一位老师教学“□/□=4......□,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时,师:“看谁写得又多有快?”于是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写出了不同的算式,教师也及时对填法多而又符合要求的同学给予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学习积极性更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性 篇5

自从实行课改以来,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成了老师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建设中来。

小组竞争机制的内容

将班级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小组竞争,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及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内容的考察对象是每一个同学,而评价时则以小组成绩表现。为了对比鲜明,把好的方面用红旗表示,把差的方面用黑旗表示。如某同学违反了纪律,则在其所在组的表格内画上相应的黑旗,并不显示该同学的姓名。

在全体同学民主讨论基础上,制定出竞争考核细则如下:

实施过程

1、小组的划定:(1)人员确定:六人一组,共分八个组。各组之间从学习成绩到行为习惯都要基本均衡。首先是从成绩上,综合高一几次大型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均匀分配;如1—8名为1—8组,9----16名为8---1组如此循环,达到各组年级名次基本相等。其次是班、团干部每组分配一人,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尽量均分开。(2)座位确定:为了突出小组功能,将六个人固定在前后三排。调换座位时以小组为单位组与组大调换,组内小调换。以确保每一个同学能在班级任何一个位置坐过。这样,既确保座位的公正性,又方便了小组竞争的特点。

2、组长负责制;(1)组长的确定:组长由组内民主选举产生。(2)组长的责任:组长受班、团干部领导,对小组竞争机制中的所有内容负责。例如:收作业时先由组长收齐再交给科代表,组长则负起了督促检查的责任。

3、内容的检查落实,及时记录在班级前面墙上竞赛的表格中,并通知组长和个人。

4、每周小结一次;每周由班长汇总一次,在周一的班会上向全班公布。

5、每月总评一次;每月在月考的下一周,进行综合评比一次。排出八个组的顺序。对前三个组进行物质奖励。由组长介绍获奖经验。由后两个组的组长总结落后的原因。

阶段性成果:

1、班级内组与组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组内同学相互制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开始分组时一般都是两个成绩接近的同学同桌,但分组不久,同学们自动调换为一个成绩高的与一个成绩低的同桌。用帮讲、帮做取代了过去的帮抄。特别突出的是八组,在前四次月评比中均在前三名之内。组长王浩然以身作则,把帮助同学落到实处。例如在收作业这个事情上,他和组内同学讲,宁可画黑旗也不能抄袭。在他的带领下,八组经常因作业完成的及时认真而画上红旗。

2、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得以明显改观。由于课堂纪律有值日班长和组长双重负责,使得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老师们上课顺心,同学们学习舒心。卫生划片管理,有组长、个人双重负责,有值日班长和卫生委员双重检查,使得教室地面一尘不染。再加上窗台上放置的各组竞赛养的盆花,教室里给人以温馨、爽朗的感觉。

3、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在为组争光的意识中体现了自我价值。通过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实现了自主教育的原则。班里的两位“电脑游戏大王”在“不给组里拖后腿”的思想认识下,毅然放下电脑游戏,成为学习上进步最大的同学之一。班级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从高一时的倒数

冠亚军一跃变为高二四次月考中的正数前三名。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参与体育课堂 篇6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有效的参与体育课堂的学习呢?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保障。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

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取的是多方位、或半圆形的、梯队形的等不同常规的情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先前担心学生混乱的场面成为多余的问题了,结果发现同学们学习、练习的兴趣盎然,减少了不少无效的劳动时间。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课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在新授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课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课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直问与曲问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通过这一环紧扣一环的提出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安排练习时有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习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适时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安排练习时也不可一成不变,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直观教学,利用教学、启迪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根据不同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并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通过尝试,这种强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种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教法,值得你一试。

2、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自主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运用互比互练的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透彻。尤其是当学生一次次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奥妙时,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支性更强力。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前滚翻与翻跟斗动作一样吗?这时学生中立即出现了一阵喧哗声。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并且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这正是我在教学中希望出现的情境,我对每位学生所提问题都运用恰当回答解释,精讲提示、正误对比等方法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正规,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活动机会。这些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使所有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了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民主、自由有效参与学习,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最佳途径。

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7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有明确的目标:强调增进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中,听觉逐渐加强,使音乐表现更加鲜明,富于思想意蕴。甚至他们的内心都会变得更加丰富,充满前所未有的聪明和才智。兴趣是通过钢琴弹奏来体现的,这种弹琴不仅是愉快的、充满智慧的,而且能传递出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专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兴趣,必须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练琴本身的兴趣作为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钢琴教学的成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必须正确研究作品,弹奏背诵作品。诸多著名大家一生,给后人作出了酷爱和迷恋与生命同样重要的事业的典范。

教师首先应该表现出自己是非常热爱钢琴音乐的。有了这种意念,再用自身的演奏热情去激发、启迪学生,感染他们,才能促使他们为之更加动容。其次,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接触艺术和感受钢琴音乐,逐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最后,广泛听取优秀的钢琴音乐,多听、多看钢琴音乐大碟,大量阅读音乐家故事和传记,参与师生的演奏会和钢琴音乐会,拓展和扩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各种眼界。这样,可以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钢琴学习的爱好。

三、巧设艺术情境,激发学习情趣,点燃情感火花

巧设钢琴教学情境,用于钢琴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情绪,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而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达到最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情趣化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由了解而实现相互密切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切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钢琴教学的情感需要用一些方式来表达,而且传递教学与情感的相互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比喻”或乐曲的背景知识或完整的示范性演奏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四、培养学生的乐感

1. 注意音乐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音乐演奏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演奏者是否用听觉去感知乐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和声的浓淡、调性的色彩等。

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中学老师和学生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

一、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

1.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的热情不断遭遇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的冲击,许多教师没有信心去进行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程的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在每个星期一两节课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认为音乐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是多余的,缺乏自信心和学科自尊,似乎音乐教师比其他主课教师矮一截,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2. 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课程。

由于学校追求升学率,学生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

2.注意音乐的歌唱。

要让琴键歌唱,就是要把内心的感受、感情通过柔韧的手指在琴键上“唱”出来,而实际上是心在歌唱。声音只是传达感情的媒介,嗓子、乐器都是发声的器官,而学习者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唱或弹出优美如歌的声音来。

五、提高练琴效率

钢琴老师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教会学生弹好琴,向学生传授钢琴演奏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练琴,学会提高练琴的质量。以下所提供的练习要素,也许会有启示:

1. 脑、眼、手、耳积极配合。

弹琴的过程是一个脑、眼、手、耳积极、合理配合的运动过程。脑是眼、手、耳的基础,也是信息反馈后的分析、判断并发出指令的中心。脑最重要的任务是明确练琴目的,在目的的趋使下,让学生了解乐谱,了解曲子的历史背景、作者、风格,进而认真读谱,了解作品的速度、力度、表情记号、指法规律等,再进行练习。

2. 培养正确的弹奏方法,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

弹奏的姿势、手型、弹奏习惯直接影响弹奏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毛病,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随时注意自己的手型应放松且端正,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及琴键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

3. 突出重点、难点、分句、分段、分声部、分手练。

对重点和难点小节、乐句、乐段可采取分句、分段、分声部的手段进行练习,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旋律变化及难点和重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使困难得到分解、简化,然后集中精力,单独练习,突破难点。

总之,钢琴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钢琴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如何用较短的时间,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技巧,尽快提高弹奏水平。教师既要教钢琴技巧,又要教音乐、教做人,这样学生的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庆刚.钢琴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杜也萍.谈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2005.2.他主课的学习,即使是音乐课,他们仍然我行我素。我深有体会,在一些音乐课上,任凭音乐教师如何讲在音乐课堂上不要做与本课堂有关的事情,但是学生是多态势的,有些学生在睡觉,有些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有些学生在看作文书,有些学生在记英语单词,教师站在那里不起作用,即使班主任来了,也不起作用,所以一节音乐课当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上音乐课,更不要奢谈积极参与了。

3.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

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都不重视音乐课程。学校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从课程表的安排就能看出来,如某学校初中一年纪10个班,一天7节课,第七节一般都是班会或学生自习,只有一个班的音乐课是排在第三节,只有一个班的音乐课是排在第五节,其他的班级的音乐课都排在了每天的第四节或第六节,况且以排在星期四或星期五居多,由此可见,音乐课确实不受重视。其他学科教师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可以随意地与音乐课调换,甚至还经常把音乐课冲掉或改作学生自习课。

二、引导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面对这些情况,音乐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专业涵养外,更要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音乐课堂。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中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事物时,就会孜孜不倦;学习缺乏兴趣的事物时,就会变得毫无热情。为此,教师应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一是环节的设计体现一个“趣”字,力求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境界;二是语言的运用突出一个“情”字,借助语言创设情境,充分启动学生的激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三是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四是问题的设计与实施,应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把握提问时机,掌握随机应变、换位提问、答案开放、问语精当等提问技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五是课堂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评价激起学生的参与愿望,让他们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和谐,获得进取力量。

2.运用学科综合,稳定中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教师在教学时应找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以稳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是将音乐学科的不同内容综合。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基本乐理教学中,可将音乐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如歌唱与欣赏结合、音乐理论与欣赏结合,还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试、和声等)相互综合、互相渗透,加深理解。二是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音乐的姊妹艺术大都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将其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三是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相综合。音乐与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如音乐与语文中的诗词;音值、节奏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节奏与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节奏与体育的广播操、韵律操;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它们综合起来,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文化素质。

3.拓展教学内容,促进中学生学音乐。

音乐教材是组织音乐教学的基础,正确把握和深入挖掘教材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以前的教材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新课改后,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去查阅资料,拓展教学内容,从而呈现地方乡土特色,使教学过程富有弹性。一是有效利用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音乐传统,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二是开拓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三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课程资源。今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戏称当今世界已经是个“地球村”了,无独有偶,教育领域也逐步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网络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着各种音乐资源信息,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强化师生互动,调动中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能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重视强化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演唱,把课堂的主要音乐活动归还“主体”,以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交互氛围,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二是让师生彼此位置互换、权利互调、角色互变,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三是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让学生在多种体验形式中互进;四是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此可见,要想改善中学音乐教学这个薄弱环节,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奠定他们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更好地完善素质教育,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激发、培养、发展音乐兴趣入手,使得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柳斌总主编.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下).人民日报出版社.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57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改教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了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害怕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开口说的良好学习心理。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敢说,乐于开口,积极参与学习中,那么学生越学越有兴趣,教师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设置情景,吸引学生参与

根据初中生模仿性强、好动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应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训练他们的听、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我在教“Here you are!”这个句子时,事先拿了一位学生的一支钢笔,在导入“Here you are!”时,我拿着钢笔走到他面前说,“Excuse me, is this your pen?”他回答,“Yes.”我一边说,“Here you are!” 一边把钢笔递给他。这个时候,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看着我的演示动作,他们在模仿着、想象着,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观察了一下学生,接着又拿了另一位学生的一本书,重复展示了一遍。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很自然就明白了“Here you are.”的意思,然后我又让学生同桌之间在座位上进行交流操练。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操练着、交流着,唯恐落后,完成之后,我再叫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展示对话。这样,把单纯的解释中文意思变成情景演示,激发和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中,也把英语用到了日常的课堂中。

三、设置的情景要尽量适合每个学生

在设置的情景中,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景”中的一员,在感受中学习语言。例如,我设计了一个猜谜的游戏,叫六位学生站到讲台前面来,让他们背着手,面向全班同学,然后把一块橡皮擦放到一个学生手中,让他们互相传递,班上其余的学生闭着眼睛。一会儿,我对六位学生发出口令:“Stop and put your hands in front of you.”“现在下面的同学猜一猜,Who has the eraser(橡皮擦)?”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这种方式,学生觉得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教“打电话”的英语对话时,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两部手机,先示范一遍,然后让两个学生登台表演,在模拟的情景中很快就学会了May/Could I speak to...please? This is...speaking. Whos that? 等与汉语不同的英语电话用语。

四、创设“动作”情景

人的思维从动作中来,英语中有一些比较难区别的词组,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能够创设一个动作情景,让学生参与情景中,他们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例如,在区分have/has gone to 和 have/has been to 时,我叫学生李某去办公室拿一盒粉笔来教室,当李某离开教室后,我就问:“Wheres Li?”让学生去思考,启发学生用“has gone to”去回答。即He has gone to the office.当李某从办公室回来时,我又问:“Li, have you been to the office?” 我引导李某回答:Yes.I have been to the office.学生看后都在仔细地思考着,接着,我又重复了一次这种动作,然后加以解释与启发。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就知道have/has gone to 是指人已去某地了(人还未回来); have/has been to 是指人曾经去过某地(人已回来)。通过这样的动作演示,学生对两者的区别就会记得牢固,就会熟练地运用他们。

五、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真实情景

在课堂上,教师会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情景,如果加以利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人体各部位的单词时,先让学生听我说,我一边说head,nose, ear等人体各部分的单词,一边用手触摸我所说的部位。后来,我又指着自己的 ear, eye,head,nose,mouth然后向学生发出指令:Touch your ear.Touch your eye/head...学生自然就会触摸自己的身体部位,这样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真实情景,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这种方式使学生手到、眼到、耳到、脑到,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学生感到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致,他们都动起手来,参与学习中,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人体各部位的单词。最后我又叫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演示,这样又帮助他们复习了一遍。又如,在教学有关颜色方面的词语和各种衣服的词语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本人的衣服和学生身上的衣服进行举例。还可以利用教室本身固有的东西,例如桌子、椅子、黑板、粉笔等的颜色,总之,教师只要在平时注意各方面的事物,善于设置各种情景,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借助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的交际性(即对话)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And you? Im fine, too.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用来互相问候的用语。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到英语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到英语与我们的母语一样,也是用来交际的。从而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参与学习中来,萌发求知欲望。

当然,在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充分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如值日生做报告、玩游戏、谈论天气等等,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多采取一些方法,就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就会使学生养成爱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9

陈亚辉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充满活力。但目前的学校体育课仍未真正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再现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忙于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教师怎么做学生就跟着怎么练,学生始终处于接受教育的被动地位,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愉悦感,体会不到精神的满足感,也影响了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探索精神的发展。因此,当前亟须加强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以求在学生主动发展上寻取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情意激励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情意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学策略的首要措施,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

(1)宣传引导。要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习、工作的必要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要平等每一个学生,更要关心、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营造关心理解、和谐共进的良好的教学集体氛围,让学生在此集体中感受到互相尊重、共享快乐的气氛,从而真正满足学生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3)积极采用以肯定和奖励为主的评价方法。运用肯定和奖励手段具有促进的力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有效地支持学生积极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的兴趣,而“友善的交谈”乃是最有效的激因。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4)运用适度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自信性,提高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竞赛教学法,在个人和小组之间进行不同形式的各种比赛,创设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和敢于竞争等良好品质的环境;采取自我竞赛的方法,则是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超越自我,使学生在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中,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得到强化。2.学会自锻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责任。要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其根本问题在于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自锻,掌握自锻的策略。指导学生学会自锻的主要方法为:(1)注重学法指导

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择解决”。(2)注重学生自锻

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应该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的灌输模式,而应当注重学生自锻,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锻的环境,逐步养成自锻习惯,并在自主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3)鼓励自由学习

自由学习即为不受旧的体育教学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淡化规范、统一,鼓励多向思维、标新立异,大胆提问、质疑,教师也应宽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错误与荒诞,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学习探索的共同体。(4)学会自我评价

学生要学会自锻,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体育锻炼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自锻策略;并运用自锻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学习体育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发展和努力的方向、途径,选择自锻方法和措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元认知。3.活动性策略

活动性策略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策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以活动为主的特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本策略的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活动性策略虽是常见而又普遍采用的策略,但在人们重新发现它的科学机理和应用价值后,其策略又体现出它的新颖性。采用本策略的具体方法为: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论辩、游戏、竞赛等活动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阐述、辩护观点时,理解也得以发生与形成,并促进其用新的方法来整理总结和精加工新信息。

(2)组织学生通过模仿、尝试、自锻、互帮互练等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动作技术的理解和体验,逐使正确掌握和应用,以完成学习任务。(3)鼓励学生参加多种项目的体育活动和训练,并正确指导学生掌握有关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逐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4.探究创新策略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要注重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解放思想,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动作技术中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评议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要引导、鼓励他们从体育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进行分析和评议。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3)倡导学生探索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有助于掌握认知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现设计专题性和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例如,要求学生进行自编操设计,可让学生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现成的资料,从中进行分析找到规律再设计自编各种体操。在这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4)诱导学生发表意见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启发学生对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提出不同的认识和意见,更要重视学生的独创性见解。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体育动作时不要只是被动地模仿掌握技术,而应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参与到对体育动作技术形成构建中去,并设法改造、重组,努力赋予符合动作规律的独特见解。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掌握过程中对体育动作进行认可。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

二、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注意点 1.创设民主教学环境

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便学生积极自觉开动脑筋、真正参与教学。教师要消除“自我中心”意识,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2.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最好的开发和调动就是让学生理解和参与,转变“被教”、“被管”、“被考”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师协同形成合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通过学生自己身心参与,进入“角色”发挥学生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主动地掌握知识技术和学习锻炼方法。其次,让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能够科学合理地、有效地进行自我锻炼和与他人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以使知识技术得到掌握巩固。还有,放手让学生自我检查与评价,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能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1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国新一代的技术性人才,我们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各个领域。我们应该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发展”建设做贡献。

首先,我们必须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了解“一带一路战略与广西发展”,根据各自的专业实际,去参加此类社会实践,如参加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在这火热的6月,我们暂别了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一带一路战略与发展”建设实现越来越近。

其次,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广西发展”建设,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注世界重大问题,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总之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与发展”建设,说到底就是我们大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只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才能把美丽的梦想变成光辉的现实。

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 篇11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挖掘学生参与的动力

1.1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与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科学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

1.2 设计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我给初三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 先避开课本, 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晴雨花”, 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 我开始导入新课。这样, 我就紧紧地扣住了形式的心弦, 效果当然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1.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 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 如: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 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酸雨的形成”、“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 如相声、小品、魔术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

2.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

2.1 指导学生阅读。

不会阅读, 就不善于思考, 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 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和要求;阅读中, 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 通过提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教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 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2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会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遇到问题要会想、多想, 甚至大胆去猜想。这样, 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反问, 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2.3 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间争论, 只有争论, 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相互启迪,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 在学生预习课本后自然会提出:如何来制取氧气?药品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收集?如何连接仪器?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教师可因势利导,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实验, 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 把关键性的问题提到全班讨论, 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

2.4 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知识结构。

3.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

3.1 重视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 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 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3.2 增加自主实验内容。

把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 学生的兴趣浓厚, 实验结束时, 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 补充一些自主实验, 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做了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后, 给出两组物质:

A组:硫酸钾溶液、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

B组: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氢氧化钡溶液

让学生用组的每一种物质与组的每一种物质反应找出规律, 获得新知,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3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需要和可能, 力求把探究学习深入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不局限于学习教材内容后的“再探究”, 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宗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初中化学《空气》这一节, 空气成分的研究实验是本节的探究点,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实验探究, 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 让学生充分讨论相关的结论, 不局限于“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的结论。尊重每个学生的结论, 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在上课时, 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燃烧匙内红磷没有了, 火焰熄灭, 水位停止上升。此时, 教师应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并取出燃烧匙, 让学生观察, 还有红磷剩余, 并提出问题:如果红磷的量少了,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水位上升不到五分之一, 可能会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参与讨论、探究, 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4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大胆做出猜想和假设, 接着利用学生自己身边的资源, 收集资料、制订计划, 进行实验探究, 最后进行解释和得出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和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明确破坏燃烧的条件, 使燃烧反应停止,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如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隔绝氧气 (或空气) , 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明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后, 再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如:家用煤气怎样才能燃烧?怎样才能燃烧更旺?使用不当会有怎样的后果?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越学越有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本文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作了研究。

上一篇: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下一篇:写旅游的作文 那次玩得真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