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理论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蒙氏教育理论(精选8篇)

蒙氏教育理论 篇1

“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管径和指南;作为关键,他给你解释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他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

——玛利亚·蒙台梭利

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儿童的“工作”同时为其发展作准备。工作能使儿童手脑并用,工作能培养儿童独立、勇敢、自信的品质。“通过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大,儿童满足其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是并行成长,相互依赖的。”

儿童工作遵循这自然法则,有:

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1)遵守活动秩序(社会秩序);

(2)遵守工作秩序(工具操作秩序)。

2、独立法则: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

(1)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不请人帮助;

(2)生活中独立成长。

3、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选择工作材料,自由的确定工作时间。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

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教师如何给予自由:行为上的自由,在意志上不控制幼儿;心灵上的自由,互动式的尊重,体验自由快乐。体现在孩子充分意识到规则的必要后,法子内心的自我约束。

简历规则上的自由:

(1)不可以伤害他人与自己

(2)不破坏物品

(3)不可以随便打扰别人

(4)不做粗野行为

(5)规位

4、准信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

5、重复练习法则:立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发展需要的工作,能一边又一遍的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蒙氏教育理论 篇2

一、自制教具能够不断丰富工作材料, 弥补固有教具的不足

蒙氏工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 它有:日常、感官、数学、语文、文化等几大板块, 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儿童。但是, 蒙氏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固有教具却只是集中于感官和数学领域, 并享誉为“蒙氏教学的精髓”。那么, 如何来弥补蒙氏固有教具的不足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己制作教具来予以替代。例如, 在认识月相时, 由于事先不存在固有教具, 因此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老师干巴巴地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感兴趣, 从而又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于是, 针对自己的需求, 我们设制了一套“认识月相”的教具及教法, 较好地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 事先请家长与幼儿一起从阴历的月初至月末坚持每日观察月相的变化, 这是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步, 结合蒙氏理念设制了“月相三步卡” (第一步是既有图片又有汉字的完整卡, 第二步是只有图片的部分卡, 第三步是只有汉字的部分卡) , 这份工作材料形象、操作性强、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 通过反复的操作能够帮助幼儿逐步达到工作目的;第三步, 结合已有经验再次开展“观察月相”的亲子活动, 并通过记录月相和观察日期, 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在每月的不同时段月相所发生的变化;第四步, 设制教具“认识月相的产生”, 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有关月相的一系列知识,

二、自制教具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蒙氏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因材施教, 它主张按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接受能力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 因此, 当教师发现幼儿缺乏某项知识且敏感期已至, 但现存的固有教具又不适合其能力接受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实际的需求, 灵活自制适宜的教具, 使所授内容更贴切、更具备针对性。例如, 在增强本班幼儿的时间概念时, 其固有教具只有“认识日历”和“认识钟表”, 若直接利用此教具进行教授, 不仅不适合本班 (属小中婚龄) 幼儿的年龄特征, 而且还违背了蒙氏教学中主张按整体到局部逐步精确的原则。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设制了“年到月的转换”这一工作材料, 它清晰明确地表现出:一年可以分为两个半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所包含的月份以及一年共十二个月等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化, 不仅可以让孩子掌握系统的、全面的时间概念, 而且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更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然成长准则。

因此, 在蒙氏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把“因材施教”这一要求深深刻入脑海中, 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于行动, 通过行动来完成它、实现它!其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制教具。

三、自制教具能够更好地完成固有教具的延伸工作

蒙氏固有教具本身具备超强的创造性和延续性, 我们教师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提示引导幼儿进行一些创新的变化和延伸的工作, 从而帮助幼儿不断地巩固旧知识、丰富新知识, 并逐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以及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等等。为幼儿提供更多量的纽扣和数字进行同样的操作, 结果轻松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了可以直接且快速判断奇偶数的潜在的规律。

适宜的延伸工作是蒙氏教学的必要环节, 它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如自制延伸教具、设计延伸作业纸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经常会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自制教具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拓展教师的创新思维

在当今社会, 极度重视对幼儿开展“营养餐”式的教育, 即多元化的因材施教。要想做到这一点, 作为教师, 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在教学中积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需求, 并根据这些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 设制适时适性的教具。而实际上,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仅会令我们的孩子获益终身, 同时我们教师自己也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因为每当在教授一个新工作之前,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 及时发现他目前所达到的水平, 然后分析现阶段是其学习哪项工作的最佳时期, 接着就是考虑教具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时所做的设制改良工作, 最后就是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教授。以上的几个环节, 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而其中的教具设制及改良工作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接受情况和今后的操作兴趣, 因此, 教师在设制过程中, 一定要多想、多动脑, 尽量设计出易于幼儿接受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具。

蒙氏教育理论 篇3

一、创设有序的环境,营造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

蒙特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慧与能力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幼儿天生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即敏感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创设有序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1.布置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环境

蒙氏教育理论对教室的布置是比较讲究的,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根据我园房间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将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以便减少幼儿活动时的互相干扰。

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等所需的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幼儿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故事的背景板和人物、动物指偶,故事拼图,还增加了一个有声玩具,可以让幼儿合作讲述、创编故事。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布置好活动区后,我们首先向幼儿介绍了各个区域,然后带领幼儿共同制定入区规则并张贴在区角明显的位置。如“商店”里的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养成游戏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柜子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位。同时,我们在区域内巧妙地根据地毯上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座,避免了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遵守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自我控制游戏让幼儿养成有序安静的入区常规

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一些准备工作,既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写论文之前会平心静气、排除干扰,以期达到写作思路的顺畅。蒙氏教育理论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线活动和肃静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的铺垫活动,是蒙氏教育理论的特色之一。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开展活动,在幼儿进区前,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的走线活动和肃静练习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走线游戏——这是蒙特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走线游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为增加走线游戏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着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平举的胳膊上放着沙包……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为幼儿进入区域后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听听猜猜游戏——让幼儿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了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小溪的流水声、刮风声,让幼儿静静聆听,然后猜猜是什么声音。听听猜猜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吹气娃娃游戏——让幼儿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的腹式呼吸法,可以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对自己心境的控制。

实践表明,在做过各种自我控制的游戏后再进入活动区学习或玩游戏,幼儿往往比较能够集中注意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实现的。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有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区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在自由与尊重中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常规。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相信幼儿、深入地了解幼儿;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揣测他们的思维方式,即使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当然,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缺乏经验,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在幼儿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适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

1.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的方法因简捷、方便而经常被采用。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示语的艺术性。提示语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言语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幼儿“不要吵”,不如告诉幼儿玩玩具时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取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进行协商,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作暗示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例如,当发现感官区的幼儿在操作粉红塔时经常将最小的积木乱扔,我悄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操作,在拿取最小的积木时,我用双手将它捧在手心,然后再轻轻放下,显示了我对它的珍惜。我的举动影响了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再也没有出现幼儿乱扔积木的现象。

3.材料调整

当幼儿违反常规时,作为教师,我们都该首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幼儿不去遵守规则,是幼儿忘记了,是幼儿的自制力不够,还是材料等其他因素干扰了幼儿?如结构区的幼儿在活动中持久性差,往往还没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离开,玩具也被扔得乱七八糟。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考虑,是不是材料太小、太单调、操作性不强?继而对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性质不一、型号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并扩大结构区的场地。这样可以提高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让他们改掉以往的不良操作习惯,形成良好的结构区活动常规。

4.行为评价

在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评价,以促进幼儿巩固良好的常规。这时,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表扬性的,如说“你把珠珠穿得真长”,表扬幼儿专心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可以是勉励性的,如说“你今天进步可真大,剪纸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纸如果记得把纸屑放进美工区的小纸篓里,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讨论性的,如通过讨论离开座位时为什么要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让幼儿了解到,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里的活动空间会因此变得比较小……这样,幼儿除了有更强的参与感,还能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室常规并自觉遵守。

蒙氏理论 篇4

科探数学理论培训

一、蒙特梭利教育法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特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的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蒙氏教师为导师,她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孩子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的协助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不是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发展,而是正常的孩子因为压抑而变得不正常了!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网址:

E-mail:mtsrdf@163.com

国 际 蒙 特 梭 利 东 方 幼 儿 园

7、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

蒙特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效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效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帮助儿童正常化

1、正常化儿童概念

当一个孩子从事一项活动,并且能够把自己的力量完全通过这个活动而释放完全的话,儿童就会产生充分的满足感,儿童就会变得平静、安详,我们把这种儿童称作正常化儿童。

2、正常化儿童的特征

⑴爱秩序,有秩序,在行为和思想上都秩序化。⑵爱工作(与玩具相比较),有明确的智力目标的活动。

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网址:

E-mail:mtsrdf@163.com

国 际 蒙 特 梭 利 东 方 幼 儿 园

⑶自发的高度集中,专注力高,并具有明显的意志特征。

⑷独立工作、平静、满足,喜欢寂静并能沉静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中。

⑸超然于物质的拥有,拥有某一物质,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给儿童提供的发展,儿童是依靠拥有物质来发展智力的。

⑹工作的动力来自于真实的选择,来自于对事物的探索而不仅仅出于好奇。⑺宁静的驯服(宁静的顺从)

⑻自律 具备判定是非的基本能力,能够自我约束。

⑼人格上表现出独立性和意志,在各种环境和事物中,都能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⑽主动并能乐意帮助他人,同情并乐意接纳其他人的社会观点。⑾自我意识建构的非常好,个性特征非常显著。

⑿平等、权利、责任、尊严的意识清晰,因此,能同伙伴形成和谐、有规则、愉快的合作关系。

⒀生命状态敏锐、观察能力较高。

三、教学方法

1、线上活动

⑴走线活动是蒙氏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较好地稳定幼儿的情绪,使幼儿逐渐地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⑵线上活动方法

自然走——变化活动——托物走——顶物走

2、三阶段教学法

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网址:

E-mail:mtsrdf@163.com

国 际 蒙 特 梭 利 东 方 幼 儿 园

第一阶段——命名(即: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第二阶段——辨别(即: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第三阶段——发音(即: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

3、提示语言(没有很多提示语言、只有几个关键词)

⑴教师边操作边加语言伴随,便于与幼儿的交流:教师在展示教具时用温和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可以使幼儿感到亲切,会对操作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此时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⑵以故事的语言贯穿工作始终,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⑶教师示范讲解时用适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理解及记忆。

四、科探数学的教具介绍

(一)科探教具

1、感官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味、触、辨认实体等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识的敏锐性,为进一步的教学“目的”立下根基。

2、科探教育的作用

⑴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

⑵形成婴幼儿“自发性”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让婴幼儿会自动的观察和思考。⑶为使幼儿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因而必须在奠定他们对环境有卓越的观察力,养成由观察到实验的科学习惯。

3、科探教具的特点

以感知觉练习和视觉练习为主,帮助幼儿完成从具象化到抽象化的过渡。

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网址:

E-mail:mtsrdf@163.com

国 际 蒙 特 梭 利 东 方 幼 儿 园

感知觉练习

一、对于感知觉的练习,目的在于通过感觉来认识物体,也就是说,通过 触觉的帮助和同时进行的肌肉感觉来认识物体。

视觉的练习

不同的视觉感受维度——插座圆柱体

维度级别不同 的大物块,这里面包含了三套教具:

1、厚度——棕色梯

2、长度——长棒

3、体积——粉红塔

对形状的感知

一、视觉感知(视觉)

二、肌肉感知(触觉)

1、教学用具

几何嵌板橱

2、练习

3、三套卡的练习

第一套:视觉与形状相对应 第二套:逐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

第三套:已经过渡到线段,也就是过渡到抽象的阶段。

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网址:

E-mail:mtsrdf@163.com

国 际 蒙 特 梭 利 东 方 幼 儿 园

不同颜色的视觉感知——色觉的练习

1、色板练习

2、颜色记忆实验

4、科探教具的特性 ⑴性质孤立化 ⑵错误的订正 ⑶美观

⑷移动(活动)性 ⑸限制 ⑹尺寸

5、科探教具的基本操作 P(pairing):配对 G(grading):序列 S(sonting):分类

(二)数学教具

蒙特梭利深深地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可以在面对“数学”这种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网址:

E-mail:mtsrdf@163.com

国 际 蒙 特 梭 利 东 方 幼 儿 园

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再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蒙特梭利采用“数棒”为学习数概念的先锋部队,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导幼儿了解数的意义(量)与数的字型(符号),而后进入加、减、乘、除的千位四则运算,这类教具包括了数学上的许多基本概念,能为孩子奠定良好的数学根基。

数学教育的内容

1、数字练习

将符号与数量联系起来

2、“0”的教学

3、数字记忆练习4、1~20的加减乘除运算(千以内、万以内)

5、平方、立方、分数

地址:东江电厂院内

电话:0735-3338888

蒙氏教育的优点 篇5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上世纪90年代中期,蒙氏教育法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并在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显著的认知方面的教学成果深受广大家长瞩目。一时间,蒙氏幼儿园、蒙氏课程、蒙氏活动室风靡许多地区。

蒙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

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蒙氏教育的优点——数学的思维

孩子对事物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都有数学逻辑性,这对于孩子将来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数学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

2.蒙氏教育的优点——几何的直观能力

通过蒙特梭利的感觉教育,孩子可以发现事物的原心点,把它几等分,正确的掌握其均衡关系。这为孩子轻松学习和理解自然科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3.蒙氏教育的优点——出色的语言能力

在现今这个电视音像普及的时代,再加上家庭中的孩子成员减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普通下降。然而,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可以很明确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他们总是不慌不忙地找出自己想要用的词语,从容地、不怯懦地把它表达出来,我想这一方面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模式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能够充分表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蒙氏老师简洁而准确的表达。4.蒙氏教育的优点——动作纯熟灵巧,在运动中形成学习能力

在不必动手即可了事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孩子的手也变得不够灵巧。但是,蒙特梭利教具给孩子许多机会调节力量的大小及训练使用手指的方法,加上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每天要进行的线上运动,使孩子不但可以自如地运用双手,而且也有极好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利用“工作”来学习分类、配对、系统化、在时空中定位等经验,在“工作”中形成学习能力,在操作中发展思维,也形成终生学习的原动力。

5.蒙氏教育的优点——专注而极具耐心

多数成年人都认为要孩子精神集中是件困难的事。但是在儿童期,发育中的肉体能量(敏感期的力量)和精神能量(智能和意志力的力量)一致,蒙氏教育的优点只要有能够任其自由持续做活动的环境,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进入非常深度地集中。这种 “ 集中的全人格 ” 是使人成熟的关键所在。蒙氏教育的优点专注而极具耐心的个人品质对一个人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6.蒙氏教育的优点——坦率并积极探寻,显现出自主的学习态度

蒙特梭利教育中设计了 “ 错误订正 ” 的机会,使孩子们发觉错误时可以重新做起。每一件蒙特梭利教具和学具都有蒙氏教育的优点——“ 自我纠错 ” 的特点,蒙氏教育的优点孩子可以用眼睛看或用手摸来辨别是否正确。只有体验过 “ 自我订正 ” 的人才会坦率,而且会自主地学习。眼看着接受过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面对事实的坦率表现,连做父母的都会有被超越的感觉。

蒙氏教育的优点经过“自由选择”“工作”“集中”“正常化”一连串的活动周期后,孩子变得沉静而安全感,蒙氏教育的优点人格得以成熟,呈现在外表的缺点逐渐消失,而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性之善,如温柔、爱心、体贴、正义感、自发性的规律、协调性、社会性、忍耐等都会一一如鲜花般绽放。蒙氏教育的理念是让孩子主动去学习,通过操作去感觉,观察,总结而获得经念。

“ 我听了也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

蒙氏教育科学教案 篇6

3.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材料(见图)C.步骤:

1.制表说明物质的三种形态。

2.简略描述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3.让学生按物质的形态将各种材料分类。

4.根据形态将其他东西归类,直到你确定学生已掌握物质形态的区别。D.结果:

学生在扩展表格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三种物质形成的区别。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物质的每一个形态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很容易辨别区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具有其所占用器皿的形状,气体可充满容器的整个空间。加热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可以从固态向气态、气态向液态转化。冷却过程中,转化方向相反。干冰(二氧化碳)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这叫做“升华”。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什么其他区别? 2.冰块是液体还是固体?

3.我们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吗?即我们能把固体变为液体,或是把液体转变为气体吗? 4.如何把水从液态转化为固态? 5.如何把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6.为什么自行车轮胎里需要空气? 7.空气里有水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往纸袋或塑料袋里吹气,并将之封口。研究空气的特性——例如其体积、重量、热度等。2.把一根吸管插入玻璃杯的水中,往里吹气,发生了什么现象? 3.研究二氧化碳的特性。为什么在饮料中使用它? 4.列举我们利用压缩空气的方法。5.学习活动8—A—3,“飞机如何利用机翼起飞?” 6.学习活动1—B—18,“空气中有多少氧气?”

7.把一个灌满水的气球和硬质海绵扔向地面。讨论它们落地时形状的区别。H.词汇积累:

1)固体 2)液体 3)气体 4)蒸汽 5)氧气 6)容器 7)膨胀 8)收缩 活动 1—A—2 A.问题:什么是原子、分子? B.所需材料:

1.泡沫塑料球 7.铜

2.水彩 8.水 3.细铁丝 9.盐

4.铁 10.小苏打 5.锌 6.能表现原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参考资料 C.步骤:

1.简略说明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定义并描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3.用草图或模型表示铁、铜、锌等原子。

4.用草图或模型表示水、盐、小苏打、氧气、氮气等的分子。

5.让学生对手掌吹气并描述其感受。告诉他们这样能感受到分子运动。6.用参考材料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各做一个不同的可动的原子模型。

a.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球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电子可用红色,质子用蓝色,中子用桔色)。b.按图所示,可把质子和中子安置在内部的小环中。可用任意的联接方法:例如在塑料球上打孔,用带子捆系起来。这个小圆环表示串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

c.用铁丝做一更大的环,把“电子”联接其上,它们分布均匀,且其数目等于质子数。d.往“电子环”上联接“原子核环”。

e.把这个可动模型贴在天花板或教室里的高处。D.结果:

1.学生向手吹气时,他们在移动空气分子。

2.通过实际动手和可动模型的演示,学生将了解原子的结构。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物。2.分子是原子的聚合体。

3.共有112种已知元素,92种存在于自然界,其余的已在试验室合成。4.原子和分子都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它们。5.100万个原子与句尾的句号大小相近。

6.无论是在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分子总是处于运动中。7.物质可细分的最小且仍保留物质特性的粒子叫分子。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如果分子是静止不动的,晾在外面的衣服会干吗? 2.任何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吗?

3.如果分子都是运动的,为什么固体不会消散或消失?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 2.学习1—A—4,“物质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吗?” 3.学习1—A—16,“物质最细小的部分是什么?” H.词汇积累:

1)原子 2)分子 3)元素 4)电子 5)质子 6)中子 7)轨道 8)蒸发 活动1—A—3 A.问题:什么是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B.所需材料:

1.玻璃杯 8.沙子 2.纸片 9.盐 3.回形针 10.糖 4.勺子 11.钢锉 5.水 12.铜币 6.弹子 13.放大镜

7.图钉 14.有关周期表的参考材料 C.步骤: 1.术语定义:

a.元素——由原子构成的基本组合物质、原子是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b.化合物——由确定化学比例的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的基本组合物质。

c.混合物——两种以上万分不按确定比例的混合,各组成部分保持其本身特性。2.辨别“所需材料”中的各种物质属于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3.用放大镜观察沙子。所有的沙粒都一样吗? 4.用放大镜观察食糖粒。所有的糖粒都一样吗?

5.把回形针、纸片、弹子和图钉都放进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6.用力搅拌。它们的形态改变了吗? D.结果:

1.沙粒的形状各不相同。2.糖粒的形状大致相同。

3.玻璃杯中的所有物质保持其原有特性。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在家庭中能找到的常见元素来源于铜、锌、铅、铁制的产品。2.家庭中能找到的常见化合物有盐、小苏打、氨水、水等。

3.家庭中能找到的普通混合物有肥皂水、除垢剂、颜料、汤、色拉酱、牛奶等。F.课堂讨论思考题:

1.混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2.混合和溶解的区别? 3.你能列举多少种混合物? 4.空气是混合物还是化合物? G.进一步探讨有关思路:

1.让学生将元素周期表中前10种元素列表,表示出其原子数、质量、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和外层电子数的不同。

2.讨论海水中所能找到的元素.化合物、混合物。3.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10种化合物。4.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10种混合物。5.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5种元素。6.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 7.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8.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9.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H.词汇积累:

1)元素 2)化合物 3)混合物 4)铁 5)铜 6)沙子 7)糖 8)弹子 活动1—A—4 A.问题:物质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吗? B.所需材料: 1.热源

2.带柄平底锅 3.几块冰块

4.温度计(最高温度范围超过212℉,即100℃)C.步骤:

1.把冰块放入平底锅内。2.记录平底锅内冰块的温度。3.缓慢加热平底锅。

4.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时间间隔检查温度。5.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示数。6.继续加热。

7.在水分蒸发成蒸汽的过程中,按均匀时间间隔检查温度,直到大部分水变成蒸汽。(小心施行此步骤,蒸汽可能会烫伤你的手)8.记录此时温度。D.结果:

1.开始时,装冰的平底锅的温度约为32℉,即0℃。2.加热时冰块融化。融化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3.再加热时,水将转化为蒸汽。

4.水转化为蒸汽时的温度约为212℉,即1000℃。5.在普通教室环境下测试,不可能测得精确的温度值。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热量可加快物质的分子运动并使它们距离更远。足够的热可使固体转化为液体。液体再转化为气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融点和沸点。融点是固体开始向液体转化时的温度。沸点是液体开始向气体转化时的温度。有些物质会直接从固化转化为气体,这叫做“升华”。这些都是物理变化。参看1—A—9和1—A—10中有关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内容。物质的形态转变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灭火器就是利用将燃烧的气体转化为不燃烧的液体或固体而设计成的。

冰是固体。滑冰者在固体表面滑不了冰。之所以能“滑”是因为在冰刀或滚子的作用下冰转化成了水。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任何物质都可以以三态存在吗(固态、液态和气态)? 2.加热或降温是物质改变形态的原因吗?

3.除了水之外,你还能说出哪种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可以在教室里放置卫生球来观察。它们在室温下可从固态转化为气态。

2.物质的转化是可逆的。蒸汽可在冷的物体上冷凝,再加冰块和精盐即可冻结。做此试验时可记录温度。

3.将你所知能存在于两态以上的物质列表: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或固态和气态。4.学习露水、雾、雪的形成过程。5.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 6.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升华 2)物理的 3)化学的 4)转变 5)分子 6)融化 7)沸腾 8)蒸汽 9)温度 10)冰块 活动1—A—5 A.问题:气体可以转化为液体吗?液体转化为气体呢?气体转化为固体呢?什么是冷凝?什么是露水? B.所需材料: 1.水 7.热源

2.碎冰 8.带柄平底锅 3.精盐 9.玻璃片

4.纸巾 10.手套(用来拿热材料和玻片用)5.玻璃罐 6.试管 C.步骤一:

1.往玻璃罐中加碎冰。2.往冰中混合大量精盐。

3.把装有水的试管竖直放在冰中。

4.用纸巾或其他隔热物质将玻璃杯包裹。步骤二:

1.往平底锅里注些水。2.加热至水沸腾。

3.戴手套,小心把玻璃片放在沸水上方。4.将玻璃片流出的水收集在杯子里。

5.水凉后,品尝它。它的味道“纯正”吗?从化学成分上说,它确实是纯正的。D.结果:

1.几分钟后,试管中的水气冻结。(步骤一)

2.水滴冷凝,聚集在冰凉的玻璃片上,流入玻璃杯。(步骤二)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试管周围的冰会冷却水。冰中的盐可使水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当水温降到冰点时(0℃即32℉),水就会结冰(变成冰)。包裹物可避免外界热量加热冰和盐的混合物。注意:最好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冰箱里的“霜”是最佳的不含矿物质的水的来源。一片冰凉的玻璃片或是一个凉盖子,放在沸水上空几英寸处,足以冷却沸水产生的蒸汽,使之冷凝,即通过降低气体温度使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

2.当小水滴聚集形成大水滴时,可以说它们已经冷凝成水。当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在凉表面如植物、车辆、水泥地上冷凝时,就形成了“露水”。F.课堂讨论思考题:

1.这一原则可以应用于家制冰淇淋否? 2.为什么要用隔热物质包裹玻璃罐? 3.是什么使物质变热或变冷的? 4.“露点”是什么意思? 5.冷凝过程中有压力作用吗?

6.用这一技术可以将盐水转化为纯净水吗?步骤二中已经表明了一种方法。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把一块布打湿,挂在外面晾干。

2.在学校用冰箱制备一些冰块,或是让学生在家中自制一些。3.煮沸一些水。加入几汤匙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沸腾)4.学习1—A—6,“物质的最小部分是什么?” 5.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液体 2)固体 3)冷凝 4)露珠 5)粉碎的 6)调味的 7)蒸发 8)沸腾 活动 1—A—6 A.问题:所有固体的融点都一样吗? B.所需材料: 1.玻璃水杯

2.双层蒸锅或小煎锅 3.热源

4.立方体形状的冰块 5.温度计(烹调用的)6.黄油 7.蜡 8.糖

9.其他测试材料 C.步骤:

1.把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记录其融化时的温度。2.把水倒掉。

3.加热时,让学生带上手套作安全保护,防止可能的飞溅物质。4.把黄油放入双层蒸锅或煎锅里。5.加热容器至黄油融化。

6.让一名学生记录黄油融化时的温度。7.用其他测试材料继续这些步骤。

8.将试验中测过的各材料的融点列表或画图表示。D.结果:

各种材料的融化温度各不相同。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不同的材料在融化前需要不同的热量。

2.测量融点温度时需仔细小心。每一种试验都应进行数次以保证其精确度。3.融点可用来帮助辨别各种物质。

4.在工业上利用融化过程来分离和提纯物质。F.课堂讨论思考题: 1.铁有融点吗? 2.干冰会融化吗?

3.你知道有哪些固体物质不能融化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讨论雪融化时的温度。2.讨论巧克力融化时的温度。

3.学习化石燃料提炼过程中的“分馏法”。4.不同的固体融点不同,不同的液体在不同的温度下蒸发。科学家利用这些物理特性上的不同来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组成部分,这就是“分馏法”。H.词汇积累:

1)飞溅 2)物理的 3)改变 4)沸点 5)融点 6)温度计 7)温度 8)辨别 活动 1—A—7 A.问题:所有液体的沸点都相同吗? B.所需材料

1.大玻璃罐或烧杯

2.轻便电炉(不要有明火的)3.水

4.试管或小玻璃容器 5.按摩酒精 6.温度计 7.手套 C.步骤:

1.戴手套作安全保护。2.烧一些开水。

3.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4.往玻璃罐或烧杯中倒几英寸的水。

5.往试管或小玻璃容器中加些酒精,并把试管或小玻璃容器放在烧杯中。6.给这两个容器加热(须确保酒精蒸汽不会遇到明火)。7.记录酒精沸腾时的温度。D.结果:

这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210℉)。按摩酒精的沸点与之不同,因为它是混合物。通常按摩酒精大概在78℃(173℉)左右沸腾。2.各种物质都有其自己的沸点。3.各种物质都有其自己的融点。

4.科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帮助辨别不同的物质。5.蒸发与沸腾是有区别的。蒸发是液体分子向空气的移动,沸腾则是物质从液态向气态的形态转变。

6.因为各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的融点和沸点,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加热或冷却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这种过程叫“分馏法”。F.课堂讨论思考题:

1.所有物质都可以转变为气态吗?

2.如果在一个容器里混合水和酒精,再加热,这个试验会有什么现象。3.汽油是通过“分馏法”得来的吗? G.进一步的有关思路: 1.确定其他液体的沸点。

2.作试验以牛奶的沸点与水是否相同。

3.往两个玻璃罐里各加半罐水,给其中一只盖上盖子。在太阳底下放几天。检查结果,研究蒸发现象。

4.学习“真空瓶”(热水瓶)的原理。5.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是什么?” 6.学习1—A—6,“所有的固体融点都相同吗?” H.词汇积累:

1)蒸馏 2)分馏的 3)沸点 4)混合物 5)酒精 6)罐子 7)试管 活动 1—A—8 A.问题:物质是如何化合的? B.所需材料:

1.硫粉 2.铁锉屑 3.两个试管 4.磁铁 5.盘子 6.带环夹的支架 7.纸巾 8.锤子 9.轻便电炉或煤气灯 10.护目镜 C.步骤:

1.将硫粉和铁屑放在一个试管中。2.摇动试管,摇匀这两种元素。3.把它们倒在一个盘子里。4.用磁铁把铁屑和硫粉分离。

5.在第二个试管中加入硫粉和铁屑,硫粉的量为铁屑的两倍。6.在轻便电炉或煤气灯上加热试管。(只有老师或在老师监督下的高年级学生才能做这一步骤)

7.自然冷却试管。8.用纸巾包住试管。9.用锤子轻轻敲碎试管。

10.利用磁铁,试着分离铁屑和硫粉。D.结果:

1.第一个试管中的铁屑和硫粉的混合物,可用磁铁吸引铁屑,以分离混合物。2.第二个试管中混合的铁屑和硫粉,在加热时颜色发生变化。磁铁不能再用来分离铁屑和硫粉了。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硫化铁。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混合是把两种以上物质放在一起,同时保留其各自特性的过程。化合是通过化学变化使两种以上元素结合,各元素本身失去其原有特性。

2.溶解是一种特殊的混合形式。一般包括可溶的固体物。盐水就是这种混合得很好的实例。一种液体与另一种液体混合也是溶解,这是一种“物理变化”。往咖啡里加奶也是这种物理变化的例子。两种液体的也可是化学变化的结果。酸和碱的混合就发生此种“化合”。F.课堂讨论思考题:

1.你怎么知道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磁铁吸不动磁化铁?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注意观察家庭食谱中的混合物。2.研究矿石中的化合物。3.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4.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物质 2)化合 3)元素 4)化合物 5)混合物 6)矿石 7)磁铁 8)硫粉 9)锉屑

活动 1—A—9 A.问题:什么是化学变化? B.所需材料:

1.热源(煤气灯、斯特诺灯或酒精灯)2.汤匙 3.糖块 4.钳子或衣夹 5.护目镜 C.步骤:

1.用钳子或衣夹夹持汤匙(安全起见)。2.把糖块放入汤匙中。3.把汤匙放在火焰上。4.注意糖块上发生的变化。D.结果:

糖块先变成深棕色,再变为黑色。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热量使糖块发生化学变化。糖分子被分解,并失去原糖分子中的氢和氧。勺子里剩下黑色物质主要是碳。化学变化一定需要热量。当金属生锈变色时,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削皮后的苹果出现棕色是化学变化的结果。蜡烛燃烧时,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任何时候都有化学变化发生。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化学反应工厂,当我们进食、呼吸、喝水时,身体消化、呼吸、神经和肌肉系统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反应。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对于其他物质,譬如盐或沙子,加热时会发生化学变化吗? 2.与其他物质如冰块的融化相比,糖块的如何发生的? 3.你能说出多少种化学变化?

4.汽车发动机里的汽油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了吗? 5.烤面包时有化学变化发生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说出一些涉及热量的化学变化。2.老师通过加热分离氧化汞中的水银。3.观察铁锈,讨论这是否是一种化学变化。(可通过把钢丝绒放在水、漂白剂和醋的溶液中获得铁锈)

4.说明烹调中酵母的作用,描述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酵母是一种真菌,以糖分为食,产生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酒精会挥发掉,二氧化碳可使面团发酵,最后持续产生的热量会结束酵母的作用。5.学习1—A—8,“物质是如何化合的?” 6.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分子 2)分解 3)脱水 4)汤匙 5)衣夹 6)化学的 7)糖 8)热量 9)物质 活动 1—A—10 A.问题:什么是物理变化? B.所需材料:

1.玻璃水杯 2.纸帕 3.茶匙 4.量杯 5.糖 6.干净的沙子 7.铁屑 8.磁铁 9.水 C.步骤:

1.在纸帕上混合两勺糖和两勺沙子。2.在量杯中装半杯水。

3.把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搅动几秒钟。4.让混合物沉淀,至溶液澄清。5.把溶液中的液体倒入玻璃杯中。6.品尝一下玻璃杯中的溶液。7.混合铁屑和沙子。8.利用磁铁分离铁屑。

9.讨论其他的物理变化的例子。譬如: a.给自行车轮胎打气。b.打开电灯。c.割草。d.削铅笔。

e.在试卷上书写答案。f.在黑板上画图。D.结果:

1.对于沙子和糖的混合物来说,沙子不会在溶液中溶解,搅动停止后沙子将沉在杯底。2.糖粒将溶解于溶液中,且将保持糖的特性我,所以水是甜的。3.铁屑被磁铁吸出。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把溶液倒入平底锅内,低热缓慢蒸发水分,可重新获得糖粒,(参看1—A—11,“什么是溶解?”)糖粒晶体将在锅底形成。

2.物理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但可能会改变其形状、状态等。3.混合是不改变其组成物质的特性的组合。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如何分离铁屑和沙子的混合物。2.如何分离高尔夫球和网球的混合物? 3.空气是混合物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把溶液放在一旁,让水或溶剂自然蒸发。2.讨论课堂里能找到的物理变化的实例: a.教室的升温和降温现象 b.用钢笔书写

c.向垃圾桶里扔废纸 3.学习1—A—8,“物理是如何化合的?” 4.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5.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H.词汇积累:

1)溶剂 2)溶质 3)蒸发 4)铁 5)锉屑 6)糖 7)沙子 8)磁铁 活动 1—A—11 A.问题:什么是溶液? B.所需材料:

1.玻璃杯 2.温水 3.茶匙 4.糖 5.量杯 C.步骤:

1.用量杯往玻璃杯中倒温水,倒满但注意不要溢出。2.用茶匙勺糖。

3.缓慢小心地把糖加入水中。4.等待糖完全溶解。

5.往水中缓慢小心地加入第二勺糖。

6.在水杯的容量和水温允许的情况下,可加入第三勺糖。7.向班级学生提问:“这些糖上哪儿去了?为什么水没有溢出来?” D.结果:

1.第一勺糖溶解很快。

2.第二勺糖也会溶解,但需要稍长时间。3.一般来说,第三勺糖会使水溢出。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溶液是一种液体溶化另一种可溶物质的过程。2.固体分子紧紧地集中在一起。

3.液体分子间距较大,留下“空穴”或“空隙”。4.气体分子互不相连,可以向任意能去的位置扩散。5.在本活动中,糖粒分子将找到这些“空穴”或“空隙”,不会占用额外空间。

6.当这些“空穴”或“空隙”被填满时,水间再也溶不下更多糖粒了,所以所需空间增大,水会溢出。7.水温越高,“空穴”或“空隙”越大,能加入的糖粒就越多。8.只要固体与液体均匀而且固体不出现沉淀,固体就是已溶解在此溶液中了。最后的溶液是原有液体加上已溶的混合物。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溶液。不同温度下,溶液都只溶解一定量的可溶固体。

9.在家中、学校、周围邻里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到很多溶液。在家里,洗衣衣液、洗发水、饮料、药液、漂白剂、巧克力牛奶和一些色拉酱都是溶液。F.课堂讨论思考题:

1.“饱和溶液”冷却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空气里有水吗?水里有空气吗? 3.溶液是混合物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研究家庭中能找到的溶液。

2.研究为什么有的溶液较稠或较稀(黏性)? 3.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 4.学习1—A—4,“物质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吗?” 5.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溶液 2)可溶物 3)溶质 4)溶解 5)分子 6)移动 7)茶匙 8)糖 活动 1—A—12 A.问题:什么物质是酸性的?什么物质是碱性的? B.所需材料:

1.三只玻璃水杯 2.红色石蕊试纸 3.蓝色石蕊试纸 4.氨水或小苏打 5.醋 6.盐 7.水 C.步骤:

1.往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制得一杯盐水溶液。

2.把一片红色石蕊试纸和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浸入此溶液中。3.往第二杯水中加一些醋(1/4茶匙)。4.把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浸入此溶液中。

5.往第三杯水中加入约1/4茶匙的小苏打或氨水。6.把一片红色石蕊试纸浸在此溶液中。7.把一片红色石蕊试纸浸在醋中。

8.把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浸在苏打水或氨水中。D.结果:

1.盐水溶液中的红色和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2.醋溶液中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3.氨水或苏打水溶液中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4.参看“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中的其他试验结果。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离子是失去或是获得最外层电子的原子或分子。2.溶液中一般有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或是有氢离子,此溶液就是酸性的。若有氢氧根离子,此溶液就是含碱的(碱性)。

3.石蕊试纸在碱性的溶液中变蓝,在酸性溶液中变红。我们可以说酸使蓝色石蕊变红,碱使红色石蕊变蓝。

4.从上述步骤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醋是酸性的,氨水(或苏打水)是碱性的。5.还可以测试其他溶液的酸碱性。6.水(H2O)的结构是H—OH。在溶液中它形成H+(“H正离子”)——一个氢离子和OH—(“OH负离子”)——一个氢氧根离子。

7.有些自来水是天然带酸性或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使用瓶装水或蒸馏水。F.课堂讨论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物质的酸碱性?

2.如果溅出了酸,我们如何防止酸引起的损坏? 3.石蕊试纸遇上柠檬水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测试其他液体的酸碱性。

2.研究其他测试液体酸碱性的化学方法。

3.如果你在柠檬水中放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试纸会变红,这说明柠檬水是酸性的。4.如果放入被测液体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证明此溶液是含碱的(碱性的)。5.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 6.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H.词汇积累:

1)酸性的 2)碱的 3)碱性 4)碱性的 5)石蕊试纸 6)醋 7)氨水 8)小苏打 9)柠檬汁

活动 1—A—13 A.问题: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何区别? B.所需材料: 1.书本 2.铅笔 3.石块 4.小植物 5.课堂养殖的动物 6.学生们的宠物的照片

7.塑料制品(梳子.尺子等)8.其他五花八门的物件 C.步骤:

1.让学生对下列事物列表: a.非生物 b.植物 c.动物 2.列出各组事物的特点。3.比较并对照其区别。D.结果:

1.小学生能辨认生物和非生物及植物和动物的区别。

2.让他们认识到人们最熟悉的生物可归类于植物或动物中。3.让学生了解,许多科学家都把生物分作五类: a.无核原生物(雌雄同株体)b.原生生物 c.真菌 d.植物 e.动物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生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另外的方面又不相同。2.非生物几乎没有与生物的相同的特点。3.动物可以活动,植物不可以。

4.动物有发现食物位置的感官,以及获得食物的移运方法。5.大多数植物能自己生产自己的食物。6.生物有以下特点:

a.繁殖 b.饲养 c.回应刺激(过敏性)d.生长 e.发展g.有多个细胞(或为单细胞生物)h.呼吸(吸气)

i.有复杂的结构(原生质)

j.会死亡(对较小的学生可省略此点)7.所有生物都可分为以下三类: a.生产者(植物、真菌、藻类)b.消费者(大部分动物,包括人类)c.降解者(细菌、真菌等)F.课堂讨论思考题: 1.非生物如何运动?

2.你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什么?最小的呢? 3.最大的非生物是什么?最小的呢? 4.非生物可影响其他非生物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非生物。2.研究最大和最小的生物和非生物。3.年纪小的学生可收集动植物的图片。4.学生可以分析动植物的“成长模式”。5.学习3—A—1,“我们是如何将生物分类的?” 6.学习4—A—2,“动物有多少不同的物种?”

获取能量

f.H.词汇积累:

1)无生命的 2)运动 3)刺激 4)呼吸 5)原生质 6)过敏性 活动 1—A—14 A.问题:如何制作隐墨水? B.所需材料:

1.柠檬 2.牙签 3.浅碟子 4.白纸 5.热源(白炽灯泡)C.步骤:

1.把半只柠檬榨出的汁装在一只浅碟子里。2.用汁写字。(牙签可当作使用隐形墨水的钢笔)3.把写好字的纸放在一边晾干。4.把纸张放在白炽灯泡上加热。

5.移动纸张,使所有隐形字迹都受热。D.结果:

1.柠檬水干后,字迹变为不可见。2.加热纸张时,字迹变得可见。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热量使柠檬水发生化学变化,变成棕色。因此字迹变得可见。这种方法可用来发送“密信”。这是一种简单的化学试验。热量化学物质“燃烧”,使字迹可见。

2.加热使晾干的柠檬汁变棕色,这是因为液体中的糖分变成焦糖的缘故。3.还可使用其他液体: a.西柚汁 b.酸橙汁 c.洋葱汁 d.牛奶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糖水能有柠檬汁这样的效果吗? 2.白醋能产生相同的结果吗?

3.还有什么其他物质会在加热时变色的? 4.普通的水有用吗?

5.在本活动中可利用其他什么安全的热源?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学生可利用这些步骤给其他同学写密信。2.学习1—A—4,“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吗?” 3.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4.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5.其他可开发利用的交流方法: a.电报 b.信号旗 c.闪光信号 d.交通信号灯 e.信号灯 f.手语等 H.词汇积累:

蒙氏教育理论 篇7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 她创立了科学、可行、独特的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 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蒙氏教育精髓与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一脉相承, 用于现代儿童的教育有各种优势, 它既重认知又重社会性发展, 既重智力, 又重非智力因素, 是一种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它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 打破学科限制, 与其它领域教学相融合, 将立体化活动内容贯穿始终, 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 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提出幼儿期的教育应该以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 关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与个性化的发展, 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 培养自主、专注、秩序、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把蒙氏教育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在幼儿教育美术的改革与发展上, 用科学的教育来建构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和自信心, 彰显蒙氏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为基础, 自主管理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 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下培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课程理念误区

传统的艺术教育以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把艺术课程人为分割成音乐、美术等学科来教学, 无疑是“以知识为本”的, 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 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 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学前教育专业配备的美术教师基本都是“纯艺术出身”的美术专业教师, 往往简单地把美术教育同等于技艺教育, 缺乏对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 美术教师虽有着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 但通常只是单纯普及美术知识与绘画基础理论, 把教学重点放在绘画、设计的技能技巧培养, 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 经常使初学者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一般沿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 缺乏适应新形势下的实用教材。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 大量使用灌输法, 使幼儿机械地接受, 忽略了幼儿造型能力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 妨碍幼儿思维的主动发展, 扼杀儿童潜在的自我创造意识, 幼儿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加之学校安排的美术课时有限, 无法深入讲解, 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蜻蜓点水,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不到预期效果, 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 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样呆板乏味滞后的课程设置是不能够达到当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 教学评价不完善

长期以来,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观念陈旧, 评价标准机械、呆板, 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灵活多变、体现能动性、主体性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一味强调学生作业的完整性, 用优、良、中、差的严格等级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 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 与美术学科多元、独特的自身规律不相适应, 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爱美的天性及学生的心理成长、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及求知欲。

三、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的改革

蒙氏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借鉴之处。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应该正确把握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精髓“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要将美术课程整合观与蒙氏教育有机结合, 把课程整合观融入生活、融入教学、融入游戏。1地方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 强化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职前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使之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 便于今后对幼儿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素质教育,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因此, 我们应积极探索, 以蒙氏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 认真研读世界各大美术教育体系, 以融合性思想, 多元化美术艺术元素的渗入, 挖掘发展幼儿潜能的教育模式, 全面提升美术课程质量。

(一) 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

蒙氏教育打破了学科限制, 顺应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而将相关艺术课程进行了综合。在美术教育中, 既要注意造型教学本身的体系和系统, 也注意到各科间的相互联系, 及美术活动与各种其他活动的联系, 与整个教育的联系;不仅注意幼儿美术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技巧的练习, 而且注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 重视情感因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以及美术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仅注意幼儿集体的美术活动, 而且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需要与个性的发展。根据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应符合大众化、实用性、寓教于乐的特点, 既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 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其掌握美术技能, 而应该是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把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 增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 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认识美术和生活的关系, 有效组织教学, 创设环境,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学习, 走个性化、合作式、创新型道路。

(二) 教学内容、方式的整合及应用

蒙氏思想倡导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 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强调以孩子为课程组织的中心、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利用发展性、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因才施教, 避免整个教学变成标准化、机械化的操作, 流于形式, 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避免成人功利化的美术教育取向, 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知道, 对学前儿童实施合理的美术课程, 促进他们美术才能的发展。

1. 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课程结构

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时, 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尊重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 设立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美术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 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让学前儿童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 避免纯理论和纯抽象的思想内容说教。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 利用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 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丰富教育内容, 帮助学前儿童积累多种经验。

2.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

学前教育教师除具备艺术素质外, 应具有语言、逻辑、分析、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还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学生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 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美术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思路, 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 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有专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艺术教师请到学校讲课或辅导, 了解实际教学需要, 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互相探讨。3

3. 建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开设校本实用教材, 在课程内容上通过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不同美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 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4此外, 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 发掘当地独特的美术资源, 对时尚前沿与民间美术的有效补充, 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魅力。针对课时少的问题, 除加大美术课课时外, 还可以采取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的方式来弥补。

(三) 教学评价的完善

蒙氏教育提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不要以成人的权威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 面对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教师需要作出调整, 运用赏识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创新和实践能力价值观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时, 适当运用表扬、赞许和挑战、竞争来强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积极, 快乐地从事美术活动的态度, 将之引入以后的人生, 给人生一个良好开端。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正在路上, 借鉴、融合东西方幼儿教育, 不断优化, 共同发展, 努力转变美术学科教学模式陈旧等面貌, 已成为当今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会更加合理, 也更加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美术能力的要求。

注释

11 .王华.课程整合理念下的蒙特梭利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8:112

22 .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 2012, 5:228

33 .马雪萍.美术.下册, 手工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蒙氏教育理论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蒙氏 混龄教育 指南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6-01

引言

混龄教育的概念:把三至六周岁的学龄前孩子组织在一个创设好的区域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及游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类似于生活实际,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当下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的现状,幼儿之间缺乏一起活动及感情交流的机会混龄教学模式可以为幼儿创造情感交流的机会,在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蒙台梭利教育是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并受到普遍的欢迎,影响了整个20世纪。人类进入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于世界东西方100多个国家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蒙台梭利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为我们所实践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我国幼儿园实施蒙氏混龄教育的困境

(一)没能充分认识到混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分组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在心理上,儿童需要成人或年长的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传统的理念认为,混龄班恰似个大家庭,不同年龄的儿童如同兄弟姐妹。在兄弟姐妹似的组织中,一个儿童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即是兄姐的永远是兄姐,是弟妹的永远是弟妹。如果是兄姐,就一直是处于照顾他人的领导者地位;而是弟妹的则始终处于被照顾、被关爱的弱者地位。但在蒙台梭利教育的混龄班中,一个儿童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他人照顾,发展到照顾他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角色的动态变化,促使其要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变化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飞跃性提高。同龄促进、异龄促进、角色换位等,为儿童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每个儿童身心同步发展。因此,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二)没能充分认识到混龄对儿童人格形成及认知发展的特殊作用

孩子间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发生的“渗透作用”。小的孩子能从大孩子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学会与人相处;活动中知道等待、轮流、不打扰他人,学会许多成人无法用“语言”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大的孩子在教导小孩子的过程中,会自发的要求自己为小的孩子作出更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并能分析、综合、重组、总结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大孩子在生活上也会照顾弟弟妹妹,这样他们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也会得到发挥和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寻得自己过去以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因此,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混龄的环境所提供的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与丰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感受到了同伴间的亲情、友情,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

二、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研究蒙氏教育的精髓,本土化实践研究

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受到青睐,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立足实际,理性借鉴,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设计符合本土的模式。首先,在实践教育中,注重教学案例的整理归档工作,把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存档,以利于本校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为教师提供可贵的经验。其次,实施混龄教育班级的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中的经验吸取实践中的教训,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的素材。再次,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我们通过微博建立自己园所的资源交流库,使园内有意向参与混龄教育的教师随时随地查阅参考。

(二)加强蒙氏教育思想的宣传,转变家长观念

我园开始尝试成立了蒙氏混龄班,在最初开班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担心小孩子会受到欺负,大孩子在带小孩子的过程中会误了自己的学习所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同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对混龄教育这一模式的体会和收获,使他们熟悉混龄教育的目标和组织形式,使家长在观念上和我们达成共识,增强家长的信心和参与热情通过三年多的推行,家长都理解了,并从中看到了自己孩子得到的益处。

(三)创设一个实施混龄教育的和谐环境

为配合混龄教育,我们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将原来整齐划一的办公格局用各个教具隔断成各种特色活动范围,幼儿会按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各自的活动范围。对于教学用具的设置,要考虑各个龄段幼儿的喜好对于大龄幼儿,有能力的,要给予角色领导的表现机会;能力弱的可以和小龄幼儿一同学习,又能得到角色领导的帮助,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作用,让幼儿在此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针对小龄儿童,能力发展较快的儿童可跨龄学习,和大龄幼儿一起学习;能力较弱的小龄幼儿在混龄班中,会受到大龄幼儿的格外关注,认知及社会经验可以从和大龄幼儿的交往中模仿所以,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混龄班的弹性化环境兼顾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龄教育对于幼儿成长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混龄教育属于“舶来品”,受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地域背景的影响,混龄教育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国内外经验,推进混龄教育的本土化工作。因此,幼儿教育的同仁们必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教育不能太过商业化,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文献:

[1]霍力岩. 蒙台梭利教育法与幼儿教育改革——借鉴蒙氏教育法的两个基本思路[J]. 比较教育研究,1999,05:55-58.

[2]刘文,魏玉枝.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2010,08:33-38.

上一篇:一带一路青年创业下一篇:怎么写给父母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