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精选6篇)

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篇1

摘要:本文简述了当前海关查验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查验岗位设置不科学;查验管理体制不完善;查验成为通关流程的瓶颈;查验风险管理效果不明显;查验信息化水平不高;查验现场监督薄弱等。并从通关流程再造、查验岗位职责合理划分、推行“顺势查验”作业模式、提高查验科技应用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海关查验;风险管理;通关流程再造;顺势查验

一、当前海关查验的现状及问题

1.海关查验工作现状

我国的口岸众多,海运、铁路、空运、邮运等业务齐全,车站、机场、码头、监管仓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分布广泛,各类查验现场数量众多、位置分散,虽经整合调整,但目前查验资源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和与日俱增的查验业务量相比,海关查验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短缺,且呈现地域分布不平衡态势,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海关的查验业务量远远高于内陆中西部地区海关。

海关总署确定的进出口货物的查验率目标为4%,但由于查验人力有限,不少海关实际查验率远低于这个指标。目前海关查验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人工查验和机检查验,其中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是机检查验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由于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的先期投入巨大,目前仅在一些业务量较大的查验点投入使用,且H986这种非侵入式查验手段仅适用于大宗、单

一、“三废”等货物查验。据统计,我国九成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采用的是人工查验方式,总体而言H986等技术查验手段在海关查验中应用具有局限性。

查验现场由于条件限制,查验辅助手段匮乏,先进技术配备有限,查验关员缺少信息共享查询和风险辅助决策的后台支持和技术辅助,凭借主观经验判断的现象普遍,执法尺度难以统一,执法风险突出。2.现有查验作业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1)查验岗位职责设置不科学

现行海关监管体制下,海关查验的主要职责是:实际核对和检查进出境货物地和物品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重)量、价值、和原产地等是否与申报内容相符,实际检查进出境运输工具是否有改装、夹藏,是否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等情况。有上述论述可知查验关员除了要进行查看品名、规格,清点数量等简单操作外,还需承担海关估价、原产地核查、商品归类等专业性突出、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工作。总的来说,海关查验岗位的职责过于宽泛、庞杂,对海关查验关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存在不科学之处。查验岗位不科学的职责设置导致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查验岗位对查验关员的要求较高,现有海关查验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海关查验工作的质量难以保障;

二、查验关员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加之查验现场分散,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因而查验岗位的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突出;

三、海关查验的重点容易产生偏差,现阶段海关查验的主要指向是归类问题,但从海关查验的结果反馈来看,涉证、涉税问题的占比并不高,海关查验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四、海关查验岗位定位不清,过于宽泛,客观上和通关部门、物流监控部门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查验部门的边缘化态势。(2)查验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查验职能分属关税、物流监控、现场通关、风险管理、统计等多个海关职能部门,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这种条块分割的查验管理体制使海关查验被人为地分为若干孤立的子系统,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协调沟通的有效渠道,呈现各自为政的现状,分散了本已不足的查验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制约了海关现场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此外,随着我国进出口量的快速增长,海关查验业务量激增,于此同时查验关员的数量未有相应的增长,查验人力紧缺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加之查验岗位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缺乏培训的机会,发展空间狭窄,海关查验关员流动频繁,阻碍了查验队伍素质的有序提升。(3)查验成为通关流程瓶颈

现行的海关进出口货物通关的通常程序为:申报、审单、征税、查验、放行,其中查验环节处在报关单申报审核之后,是单证和货物衔接的中间环节,这种通 2 关流程设计使查验成为进出口货物通关流程的瓶颈:一方面查验阻碍物流的顺畅,延长了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的时间,产生相关费用,增加了收发货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也影响了港口的作业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查验业务量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忙闲不均的现象,影响了海关查验工作效率,也加剧了查验一线的人力紧张。

(4)查验风险管理效果不明显

全国海关正在推行风险式管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海关各项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业已运用于查验工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风险管理对查验效率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据统计,高风险货物和低风险货物的查获率大致相同,反映了当前海关风险管理的手段有限,水平不高。(5)查验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查验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物流监控,近些年来海关加强了风险分析,投入了大量先进查验设备,但查物流监控信息缺乏整合的统一平台,各信息来源之间缺乏对接和共享的有效渠道,“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总体而言查验的信息化水平依然不高,90%以上的风险布空指令来自作业现场环节,“凭经验”和“拍脑袋”的布控决策方式依旧普遍,致使布控查验基本处于个体和粗放式的操作阶段。(6)查验现场监督薄弱

仅依靠处长巡视、科组长带班等制度难以保障查验现场监督落到实处。H986、HL2008等系统并不具有查验货物视频、图像资料的存储功能,因此事后复查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二、海关查验机制创新

1.通关流程再造

借鉴美国海关“两次申报”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舱单管理,完善企业分类管理,充分运用舱单数据、运抵报告等提前申报数据进行风险分析,捕捉重点风险货物,提高风险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将查验、放行环节前置,进而再造通关流程,形成“舱单数据提前申报→报关单电子数据申报→电子审单→查验、放行→补充电子数据申报”的新型通关程序设计,查验前置于人工专业审单、现场接单等环节之前,有效缓解了持单等货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时间,打破了通关瓶颈,提高了进出口效率,节约了收发货人的通关成本,增强了 3 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2.查验岗位职责合理划分

将查验岗位职责一分为二分为核心业务查验岗和辅助业务查验岗,实行主辅分离。其中核心业务查验岗的主要职责是对待查验的进出口货物进行商品归类、海关估价和原产地核查,核心业务查验岗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建议从关税、风险管理、通关监管等职能部门抽调若干业务骨干组成核心业务查验队伍,避免过去单证分离的监管脱节。辅助业务查验岗主要负责进出境货物和物品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重)量的核对等简单工作,辅助业务查验岗的工作可由新进关员、协勤武警等承担。核心业务查验岗和辅助业务查验岗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形成配置科学、行之有效的海关查验工作制度。3.推行“顺势查验”作业模式

改变过去进出口货物物流配合查验的做法,以不阻断进出口货物物流,保障进出口货物物流的顺畅流动为前提,海关在进出口货物储存、运输、装卸、卡口放行等环节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查验,结合舱单、运抵报告、理货单、场站收据等数据源,核对进出口货物的实际状况。以提运单号、集装箱号为单元通过舱单布控建立与报关单号的对应关系,调取H986的图像、地磅衡重数据等做出查验结论,也可直接将核查记录转化为查验结果予以反馈。“顺势查验”作业模式尊重了物流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将查验融入进出口货物物流过程,减缓了查验的阻滞效应,提高了海关的查验工作效率,大大节约了企业的通关成本。4.提高查验科技运用水平

充分运用物联网等先进科技,将各监管场所的监控设备实行联网对接,构建统一、共享的监管数据平台,和海关现有诸多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并与港务、商检、海事、税务、金融等外部数据库进行有效数据共享,为现场查验关员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渠道和充分的决策的支持,破解查验现场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查验工作的科技支撑和决策辅助水平,提升海关查验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篇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十五个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度最大的区域。但是, 对于保税区的性质定位在国内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中央政府的国务院和海关总署认为保税区是海关监管区, 自然应在关境以内, 所以, 十五个保税区监管办法都明确规定了保税区的所有进出境活动都要接受海关监管。但是, 保税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几乎都提出或规定保税区是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 按照惯例, 自由贸易区是境内关外的区域, 法理上认为在关境以外, 所以, 货物进出境是自由的 (法律禁止的除外) , 而自由贸易区与境内其他地区的货物往来才受海关的管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地方政府先试的权力很大, 所以, 好几个省、市就对外按照自己的口径宣传和开发招商。为了统一和加强对保税区的管理, 国务院在九十年代中期召开了保税区工作会议, 在会上对保税区的性质争论得相当激烈, 难以统一, 最后国务院领导在总结时认为, 我国的保税区目前还不具备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的全部要素, 所以现在就实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还不行, 但是, 可以采取一些有别于一般海关监管区的特殊政策和优惠, 逐步往那个方向发展。由此, 就产生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说法。当然, 其后在国务院的批准下, 出台了一些特殊监管措施, 如进出境备案制等。到2000年修订《海关法》时正式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写进了法律。但是, 《海关法》未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定义。有学者提出,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 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 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式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这一定义较侧重从经济角度来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括。从海关管理的角度, 根据近几年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包含的各类经济区域的特征, 我们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定义作如下概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特定区域, 具有保税加工、储存、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等功能, 全封闭且实施特殊税收和管理措施的海关监管区。由此可见,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以下特征:

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必须经国家批准, 一般是设立在对外开放、通关便利且有海关机构的地点。

任何地方政府或其他组织都无权批准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务院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涉相关政策、规则和事务。

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单一功能的区域和多功能的区域。

前者如出口加工区;后者如保税区。区域须设置物理围网与区外隔离, 只设置若干卡口由海关人员监管, 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只能在卡口进出。区域内海关实行视频监控。

3.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属于各国公认的自由经济区域, 所不同的是我国不认同境内关外的地位, 我国将其作为享有部分特殊政策和优惠的海关监管区。

所以, 货物无论是进出境还是进出区, 以及在区内的加工、储存都要接受海关监管。海关对哪些滥用区内的优惠政策和规定而构成的违法行为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依据国际公约有关自由经济区域的规则,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出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对积极发展外向性经济, 同时又使该区域的进出境活动处于海关的监管之下而不失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类别和管理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只有保税区, 具有保税加工、储存、国际贸易等三大功能, 以后又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 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港区联动和物流功能。2000年为加强和规范加工贸易的管理, 我国又推出了出口加工区, 将分散的加工贸易企业尽可能集中在一个区域里。2004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物流的需要, 我国又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物流园区, 为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和配送业务提供了基地, 当然也提升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位。2005年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我国批准设立了保税港区, 进行口岸、物流和加工功能联动的尝试。2007年, 我国建立了珠澳跨境工业区, 使我国有了第一个跨关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为以后设立跨关境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有益的探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设立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也是我国的尝试。综合上述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别, 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功能的, 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 分别具有加工功能和储存物流功能。另一类属于多功能区域, 如保税区具有加工、储存、国际贸易功能;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和加工功能;珠海园区则是保税区加出口加工区再加口岸的综合功能。

对于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监管仓库, 海关系统外的专家学者一般都将它们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范围。而海关系统的教材和文件都不列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我认为, 作为区域, 可以将保税物流中心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如同境外自由区的贸易货栈, 而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 按照国际公约也都是单列, 未纳入自由区的范围。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基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运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 而不是市场推动型, 所以, 一般由地方政府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某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经国务院批准后, 成立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管理委员会, 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和日常管理, 包括协调税务、外经贸、外汇、工商行政等政府机构与区内企业的关系, 向地方政府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全封闭的区域, 其开发建设包括建设物理围网将区内和区外隔离开, 并设若干卡口供货物、运输工具和人员进出。国务院主管部门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物理围网进行实地考察, 认为合格并验收后, 海关派关员进驻,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可正式启动相关功能和开始营运。海关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境、进出区和区内的经济活动依据相关法律行使监管, 向国务院负责。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作用和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批准设立保税区至今, 类别齐全的、遍布全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实现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以上, 推动GDP快速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

其一, 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集聚, 便于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电子账册管理, 使货物进出口通关更加便利, 以降低其通关成本;同时, 在全封闭的区域内, 对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有区域内的宽松环境, 对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其二, 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和场地成本较低的优势, 吸引跨国公司将全球配送中心设置在保税物流中心和园区, 发展和带动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 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其三, 保税港区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重庆建设新欧亚大陆桥枢纽具有重要作用。珠澳跨境工业区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 是积极的探索。

当然, 我们也应看到,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表现为:

1.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层次不高。《海关法》只规定可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并未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性质、地位明确规定。行政法规方面更是个空白。只有海关总署规章的规定, 而且是一种类别一个规定, 内容雷同, 规章众多, 使人不易明了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相同和区别在哪儿。

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而先后设立的, 所以, 功能、形式都较重叠, 政策又各异, 总体显得不清晰、不规范。如:保税区有加工功能, 后又批准出口加工区, 是单一功能, 那么保税区的加工企业是否还要发展, 还是以后只入出口加工区, 要有明确的说法。另外, 进入保税区的区外货物不能退税, 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可在区内流通, 只须事后向海关报核。而进入加工区的区外货物可以退税, 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只有经海关批准后才能转移、转让。这些政策的不一致只是不同时期制定规则时的不同考虑, 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理论差异, 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3. 当前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实际情况看, 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国家给予保税的优惠, 擅自将区内保税货物出售、转让、转移、调包等偷、漏税款的案件时有发生, 甚至成为违法的高发区域, 所以, 对海关的监管到位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1. 制定统一的行政法规, 提高立法层次

我国到2008年底已批准设立了54个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应该有法律层次的立法。但是, 目前只是列入了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计划。关于立法, 我们首先应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有关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进行比较,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区域的名称、功能、设立的限制、设立条件、区域管理机构的称谓和权限、区域的特殊措施 (优惠) 、海关监管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责任等加以归并和统一, 以取代目前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单独立法。尤其对原先单独立法中存在的功能、政策和海关监管模式重叠和各异的情况予以整合和统一。我认为,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应是多功能区域为好, 可以发挥各功能的互补性, 其综合效应也会相对高些。当然, 这也必然给海关监管带来复杂性。好在海关已具有以往的经验, 应该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项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我们进一步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律制度保障。

2. 对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整合

按照法治的原则, 应该是先立法然后依法行政。但是, 我国处于转型期, 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因为, 立法的滞后是当前较突出的矛盾, 一定要坚持先有法再实践将会贻误时机, 所以, 在原则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干起来。按照以往的经验,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条例没有几年时间是出不了台的, 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归并刻不容缓。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对5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置地点;功能的整合、归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统一;海关监管模式的整合等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提出初步意见, 经国务院批准后付诸实施。在实施中要有过渡期, 因为有可能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如设置地点要归并, 可能涉及企业的迁移, 这就不是小事, 有过渡期还应有相应政策导向, 企业自愿才行。经过几年过渡, 形成布局合理, 功能综合, 运作和管理规范和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格局, 对推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建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海关契约化管理机制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的进出境货物实行比较宽松的备案制和保税制度, 为防止不法企业滥用这些优惠从事违法走私, 宜对企业实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契约化管理。即使是AA类和A类企业, 海关也应与之签订协议, 明确规定海关给予的通关便利和暂缓征税措施以及企业的守法和合法经营承诺, 并且要明确规定双方不正确行使权力或不履行义务的违约责任。只有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企业分类管理, 对企业来说只会感到是海关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已, 如果在此基础上由海关和企业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会让企业感觉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和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 这对引导企业树立法治意识, 养成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事加工、物流、仓储等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而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实施的诸多优惠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减少违法走私情事的发生, 以实现国家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期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相关税收政策简介”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 2008.10.20

[2]“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关课题研究”海关总署网, 2008.12.28

[3]“关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建议”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物流天下网, 2009.3.4

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篇3

1 业务现状及目标设定

1.1 业务现状

为避免闯关或甩箱,2011年8月青岛海关改变出口重箱查验操作模式,在一票多箱部分箱号查验的情况下,由码头对非查验箱实行人工锁箱,待查验箱放行后再对非查验箱实行人工解锁。由于缺乏既定的业务流程,随着出口查验箱量激增,出口重箱海关查验操作十分烦琐。为更好地服务客户,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客服中心成立出口查验小组,专门受理出口查验业务。在受理出口重箱一票多箱部分箱号查验业务时,系统以查验提单号为依据,对非查验箱进行锁箱处理,待查验箱返场放行后,再解锁非查验箱,从而避免甩箱和闯关。

1.2 业务目标

对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查验箱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统计,得出一票多箱部分箱号查验业务的锁箱量占比以及闯关和甩箱量占比(见表1)。由表1可见,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一票多箱部分箱号海关查验业务中,每月闯关箱量和甩箱量均为15箱左右。为此,将业务目标设定为闯关箱量和甩箱量均为0。

2 闯关或甩箱原因分析

2.1 闯关原因

(1)受理员漏加锁。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闯关56箱,其中漏加锁47箱,因受理员漏加锁导致闯关的比例高达84%;因此,受理员漏加锁是导致闯关的主要因素。

(2)受理员未核查。以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查看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2011年8―11月考核记录,并随机抽查受理员的工作情况,发现其基本能够落实核查锁箱的规定;因此,受理员未核查并非导致闯关的主要因素。

(3)海关放行后查验。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箱量为箱,放行后查验261箱,仅占查验箱量的2%;因此,海关放行后查验并非导致闯关的主要因素。

(4)理货员误发放行信息。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闯关56箱,其中理货员误发放行信息9箱,占闯关箱量的16%,属于不可控因素,并非导致闯关的主要因素。

2.2 甩箱原因

(1)受理员漏解锁。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漏解锁10箱,占17%,属于可控因素,是造成甩箱的主要因素。

(2)计划员未与受理员核查锁箱信息。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因计划员未与受理员核查锁箱信息而导致甩箱10箱,占17%,属于不可控因素,并非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3)系统漏洞。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因系统漏洞未解锁1箱,仅占2%。对系统进行3次测试,加锁和解锁的成功率均达到100%,因此,系统漏洞并非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4)海关查验未结束。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查验未结束5箱,仅占8%。海关查验未结束导致甩箱属正常现象,为不可控因素,并非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5)海关扣押查验箱。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海关扣押3箱,仅占5%,海关扣押查验箱表示未放行,由此导致甩箱属正常现象,为不可控因素,并非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6)报关员延误送放行条。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因报关员延误送放行条导致甩箱35箱,占59%;因此,报关员延误送放行条是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7)理货员迟发放行信息。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理货员迟发放行信息导致甩箱2箱,仅占3%,为不可控因素,并非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8)查验区集港不及时。2011年8―11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出口重箱海关查验业务中甩箱59箱,其中集港不及时导致甩箱3箱,仅占5%。因查验区车辆安排不及时或查验时间过长而错过集港时间属于不可控因素,并非导致甩箱的主要因素。

3 解决措施

3.1 主要措施

(1)增加系统功能。优化系统程序,增加系统自动加/解锁功能,使之与人工核查相结合。受理出口重箱一票多箱部分箱号海关查验业务时:受理员将查验箱号插入系统中的查验计划并保存后,系统对非查验箱号自动加锁,锁箱原因标注为“海关查验”;查验箱全部返场后,系统对该票提单号下锁箱原因为“海关查验”的非查验箱号自动解锁。对优化的系统程序进行多次调试,使系统对非查验箱号自动加/解锁的成功率达到100%。

(2)员工培训。对业务人员进行系统新功能的集中培训,并通过业务测试和追踪等措施,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方法。

(3)制定核查方案。受理员在系统中插入查验计划并保存后,要注意检查系统是否已对锁箱原因为“海关查验”的非查验箱号实施加锁;若未加锁,应及时告知技术部门,以便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提供依据。受理员应定时(至少每天3次)按照提单号查看系统中锁箱原因为“海关查验”的集装箱信息,检查查验箱号全部返场后非查验箱号是否正常解锁;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技术部门反映,以便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提供依据。

3.2 巩固措施

巩固措施包括:(1)增加系统自动加/解锁功能后,修改和完善系统中涉及出口箱加/解锁的操作流程;(2)在《系统升级后出口查验操作注意事项》等文件中增加关注系统自动加/解锁功能完成度的内容;(3)结合优化系统的实际操作情况,修订《出口查验操作细则》等文件,完善操作流程。

4 措施实施效果

4.1 目标完成情况

2011年12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升级码头操作系统,自动加/解锁的新功能投入使用,较好地解决了出口重箱一票多箱海关查验闯关和甩箱的问题(见表2)。

表2 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

出口重箱一票多箱海关查验业务统计

4.2 效益评估

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优化升级后,彻底解决了出口重箱一票多箱海关查验业务中因漏锁箱而造成的闯关问题;随着系统的完善,甩箱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系统增加自动加/解锁功能后,不仅大大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环节,而且避免了人工解锁失误;此外,由于报关员送放行条的环节被取消,人为失误显著减少,在避免客户遭受经济损失的同时有助于提升码头形象。

论海关监管与卡口查验 篇4

摘要: 海关监管与查验密不可分,海关监管是查验的前提与基础,海关监管的好坏直接影响查验。卡口查验是海关海关对货物在卡口时进行实物检查。从查验布控,到选择查验,再到卡口查验,这些环节会对是否需要查验,查验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卡口查验效率,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查验前期工作,为查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在现场卡口查验环节认真负责。本文就如何在卡口查验前期环节和进一步提高卡口查验环节效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关监管、风险布控、卡口查验、查验效率

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口量出现大幅增长,海关的职能日益突出。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肩负着进出境进行监督管理,发展对外贸易,为对外经济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任。监管在海关各项业务中所处的地位,指出了实际监管到位是当前海关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海关监管发展的方向。海关监管职能是海关工作的重点,而其中查验是海关监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

查验是指对报关单下达的查验指令,或者根据自行风险分析以及现场判断,自行确定对货物进行货物查验处置。对于确定通关的报关单应及时转入放行环节办理放行手续。其重要职责是检查进出口货物有无未报,瞒报和申报不实等走私,违规,确保收发货人申报的报关单证以及电子数据与实际进出口一致。

作为查验的重要内容,即决式查验在业务现场很常见,即决式单证的处理方法十分重要,现作以介绍。即决式查验单证内部流转至查验点,货物专人带至查验平台。遇一车多票的货物,如部分货物有必要开查验的,则全车货物都布控查验。每日即决式布控至少25票,以视同出口为主。

实际上,卡口查验和放行是保税区最后一道防线,在保税区海关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监管体系之下,海关要既要实现通关,又要提高查获率,就需要各个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实现通关快速和管得住的目标,更要提高查验工作效率。

一.卡口查验与监管工作规范与流程

关员必须对进出卡口货物进行实际监管验核,核对货物无误后须及时对报关单号9600,9601,9646有纸,4646无纸,4670无纸及国内调拨区间拨货物及时系统放行,同时单证盖章,系统过机放行时发现有系统随机布控的,货物单证及时流转至查验部门,关员必须做好卡口台账,加封平台台账等登记。

查验环节是众多职能工作的交汇点,海关关员是只有在这一个环节直接与货物接触的,税收征管,打击走私等职能需要在查验环节直接执行,是货物前期管理工作的延伸,查验工作时海关履行监管职能的重要环节。查验的最终效果如何其实也是对海关前期工作的反馈。

查验与查获,历来是海关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验是查获的前提条件,查获是查验效果的体现,查验率和查获率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现场查验。提高查获率一方面需要现场查验人员的业务水准,另一方面需要海关工作人员在查验前期进行有效的布控。

二.卡口查验与监管的具体操作流程:

卡口查验分为查验布控和选择查验。

进行查验布控的岗位有很多,在电子审单,人工审单,电子接单,现场放行阶段,当发现风险较大时,就会下达查验布控指令,如果查验率达不到要求,H2000会自动进行随机查验布控,直到查验率达到所要求的数字。

流程如下:报关员先将报关单,提单,进出境货物通关单,合同复印件等交给海关关员,关员根据布控指令,打印查验记录单。选择查验要求和箱子,查验方式。查验完成货物由物流中心专人将查验完成货物带至卡口。对于查验点转来的已查验货物的单证,立即过机放行,单证盖章。放行时注意查验人与放行人不可为同一人。如果遇到查验两放货物,关员根据查验两放登记本签放货物。三.卡口查验工作中常见问题

(一)卡口查验工作与前期环节需要进一步紧密联系

从前期的布控,到选择查验,再到卡口查验,他们之间环环相扣,可我实习的一个月内,并没有看到选择查验岗位与卡口查验现场有业务上的交流活动,卡口查验现场也并没有反馈信息过来。这对与工作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了解其他岗位的情况,自然很难在自己工作时考虑到其他岗位。前期环节仅仅按照规定布控,选择查验,没有考虑到卡口查验现场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查验的工作量,耗费了宝贵的查验资源。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岗位之间的联系。

(二)卡口查验的规定过于繁琐,容易增加关员办事的出错率。

以我所在的卡口查验岗位为例,卡口值守操作规范上所讲的对不同种类的单子采用不同的盖章方法,例如,4650单证关员核货后在两张进境货物备案单复印肩上签字加盖验讫章。4670无纸单证关员核货后过H2000系统过机,在2张查验放行通知书上签字,两联盖验讫章,一联盖工号章。这些不同的代码的单证,很容易出错,尤其对于新近关员和实习生来说,因此,如何简化这些繁琐的工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还有,在进行选择查验的时候,如果一票报关单已经被布控,那么具体查验的个数是有规定的,抽查比例也有一个10%的硬性规定,另外,对于废品规定是必须经过H986检查,一是这些废品的查验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通关速度,二是关员浪费了一些人力资源,同时工序繁琐,如果能进一步简化,将加快卡口查验的效率。

四.如何进一步完善卡口查验制度,推动海关监管工作顺利进行。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海关各项业务指标大幅攀升。查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要综合考虑人员素质,实际情况,政策规定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着力提高整体效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统筹兼顾,整体配置和良性互动,具体建议如下:

(一)查验布控,选择等前期工作发挥其效能,为卡口查验作好基础。提高卡口查验工作效能有两点,一是解决查什么,而是解决怎么查。这两个点要求海关在前期环节就运用合理方法对查验优化。

一是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在实际操作要注重效率与环境保护。我所在的选择查验岗位有很多废纸,废塑料,工作时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国家倡导的环境友好型不相适应,因此,工作时的废纸等垃圾要及时清理,能够循环利用的要加以循环利用,做到既注重工作效率又注意环境保护。

二是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加深互相理解和支持。加强布控,查验选择,现场查验的协作配合和信息交流沟通,可以不定期进行业务交流会,以及业务现场参观。从而可以更多为其他部门考虑,形成联动机制。另外,可以进行短期的人员交流活动,让关员可以感受到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对整个查验有一个把握,为以后更好工作,提高查验针对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是积极利用海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海关风险信息。以风险的高低来确定查验的频率,对于高风险企业加大查验,对低风险企业减少查验,如何辨别高风险和低风险,对货物进行分门别类,有的放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查验时,关员一般都是根据工作规定随机勾箱,但实际上,如有完善的信息,人员可以对风险性大的公司或者货物勾选,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工作打好基础。(二)完善海关风险管理,提高卡口查验的针对性。

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能是监督管理,征收关税,稽查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等。海关风险根本在于国家赋予海关的各项职能得不到有效地实现,具体就是显性了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外部环境等导致海关的职能发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海关风险管理定义:承认风险的客观存在,而且在不能完全避免和消除的前提下,通过海关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在信息采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处置等方面的分工负责,协调运作,立足于现有的管理资源,对海关业务管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方法拟合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从卡口查验领域来看,风险管理系统目前不完善,长效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当前海关不能完全掌握风险信息。二是风险系统的反馈机制不健全,不能对风险进行动态调整。二是在海关风险信息提示,多数仍然是提示性质,缺乏针对性。离开有效信息的支持,对大量更新的信息关员紧靠个人记忆难以全面掌握,削弱了风险分析的有效性。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海关虽然每天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是从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对海关业务有帮助的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资源的缺乏可能对海关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共享信息。例如,在卡口查验岗位,关员仅仅根据自己经验进行随机查验,相当缺乏针对性,如关员能够掌握风险信息,比如哪些货物风险性较高,哪些企业曾经被查获瞒报漏报的货物等等,将会事半功倍。二是完善风险信息收集系统。目前风险信息更新迅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是海关并没有那么快速强大的收集系统,往往信息都是比较陈旧的。另外,信息的反馈也很重要,将反馈的信息及时补充进海关信息系统中。

(三)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设备的利用,以解决业务量快速增长和人力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海关的机构,人员,规模也呈现相应的增长。但是海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无法与业务的增长速度一致,只有通过利用科技来提高效率,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走科技强关之路。人力,财力,物力的缺乏已经导致了监管效能不尽如人意,容易出现盲点。要以科技技术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从H2000的应用,到H986的应用,这些都是通过科技解放了人力资源。

就卡口查验环节来看,查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查验工作的岗位过细,流程较多,实际从事查验工作的人力十分紧张,另外,加上录入查验结果等等环节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天气等因素,实际查验的货物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科技的利用,将人力资源解放出来。查验环节的H986机检设备以及实时图像传输系统等,都已经加强了海关的科技应用水平。这些先进技术的投入明显让海关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科技手段,将省时省力的科技应用到海关的业务操作中,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四)进一步提高卡口查验关员业务水平

卡口查验岗位,关员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商品增长迅速。现场卡口关员需要核对品名,数量,归类,估价,有没有侵犯知识产权,是否夹藏,核对价格等等。这不仅需要对海关业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瞒报漏报等行为。

在卡口查验现场,商品品目繁多,加上部分查验人员对归类等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并不精通,对一线查验关员的专业培训有待进一步完善。查验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海关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现在的海关教育培训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综合考虑人员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等因素,优化查验现场的人员配置,在配置人员时向业务部门倾斜。另外,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竞争机制,在保持查验队伍活力和战斗力的同时,为查验人员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空间。

二是加大关员的业务培训。海关在进行查验业务培训时,要立足于现实需要,贴近现场查验,边干边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交流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打牢业务基础,提高综合业务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海关业务介绍

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篇5

作者: 候建华

室内质量控制(IQC)是由实验室人员采用一系列方法,连续的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程度,确定报告能否发出,是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血站系统检测抗HCV、抗-HIV HBsAg均采用ELISA法。ELISA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灵敏度较高,同时影响因素也较多,这就更需加强质量控制。本文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报告如下。质控物

室内质控的开展要求有高质量的质控物,质控物的好坏直接影响监测,一般基层单位均选用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免疫质控血清,其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但是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质控物的购买应避开7、8、9高温季节,以免邮寄过程中造成含量下降。质控物要求-20℃保存,而质控物含量较低,4℃存放也会使含量下降,一般HBsAg使用3d,抗-HCV使用1周即需更换。避免反复冻融,因反复冻融能使蛋白质变性抗原成份及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还可选用上海或其他血液中心提供质控品,作可比性试验以验证。试剂

1994年10月起卫生部对体外诊断试剂实行统一管理批批检定。目前使用的国内试剂厂家很多,能通过批批检只是起码要求,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有差异。加之运输储存多种因素影响,到用户使用时质量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选购试剂时,省级以上的血液中心可以成立“试剂评价系统” [1],由质控科、检验科、研究所共同参与组成,研究所研制供应血清盘并制定标准,质控科负责用研究所供应血清盘对新购试剂评价,检验科在大标本的筛选中评价现用试剂日间差、板间差、初复检阳性率比较及操作可行性;基层单位用量少每批都做Panel是不现实的,希望卫生主管部门能否提供一种排除商业性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或者提供价低质高的血清盘。就目前可参考权威部门发布的试剂评价结果,还可到大血站、临检中心等单位了解一下哪种厂家哪一批次的质量可靠,然后向厂家查询丙肝的包被片段,初检试剂选片段多而全、灵敏度高的,复检选特异性好的试剂。加样与稀释

3.1 由于免疫试验加样仅10μl,多加或少加1μl就可造成10%的误差,因此移液器的准确性需经常校验,最好使用进口移液器,同时移液器和移液头间连接应严密,建议取样时移液头应刚进液面,以免粘带血清。稀释液勿用滴瓶滴加,以免造成稀释倍数的变化,对灰带区造成误判,使用移液器加样较稳定。

3.2 稀释方式①在板中加入100μl稀释液再加10μl标本,待样品全部加完混匀;②预先进行1∶11稀释然后加到每孔中;③在板中加入100μl稀释液再加10μl标本,同时吹吸3次混匀。根据陈宇 [2] 的报道第1种方式易致非特异性IgG吸附到包被抗原或固相载体上,第2种方式在大量标本检测时亦不适用,以第3种方式为好。温育

37℃温育常采用3种方式即恒温培养箱、水浴箱和电热块,根据张利等 [3] 的报道以恒温培养箱为佳,由于培养箱中板的周围都是37℃,而水浴箱的温度指标的是水的温度,虽然酶标板漂浮在37℃水浴中板底37℃,但空气温度在开盖时会下降(尤其在冬季),温度上升比培养箱慢,达到37℃所需时间长,导致吸光度下降。洗板

一般基层单位洗板机不提倡使用96孔头而选用8或12孔头,应随时注意孔头是否堵塞,同时要求洗板后残液<2μl即人工扣板垫纸不湿,浸泡时间>45s。洗液预先用合格的蒸馏水配制并充分溶解,保持PH正常。定期清洗容器防止长菌长霉,这些都是防止花板、本底增高的重要措施。显色

严格按说明书控制显色时间、温度以免人为造成吸光度升降,而影响灰区结果,加终止液后及时比色。TMB被认为是ELISA反应中最佳色原底物,但终止15min后高浓度者易产生灰褐色絮状沉淀并伴黄色渐退吸光度下降,建议终止15min内及时比色 [4]。酶标仪性能评价与鉴定

卫生部明确规定酶标试剂不得用目测法判结果,仪器和设备是搞好质控和日常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成军等 [5] 介绍了一套以490nm、甲基橙溶液为例的酶标仪的评价方法,内容包括滤光片波长、零点飘移、线性、精密度、通道差与孔间差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经常维护其光学部分防止滤光片霉变、定期检测校正,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质控图的制作

ELISA室内质控方法一般沿用生化L-J图进行,利用Westgard规则判定失控,应首先做好OCV和RCVK以确定失控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很好效果。“即刻法” [6] 质控只需连测3次即可对第3次进行质控,给基层单位带来了方便。但是其SDI设置是套用生化的手段,在免疫检测中是否适用尚无定论,同时L-J图不能判ELISA的特异性。鉴于ELISA试验目的在于检出抗原或抗体,因此要确保敏感性和特异性,故许斌 [7] 提出临界值血清界定法:试剂所设阴阳对照为内对照,另设临界值、高值阳性和2份正常人阴性对照,作为外对照与标本同时检测,临界值S/CO>1,高值阳性S/CO>10,正常人阴性对照A值在0.050~0.100,只要一项不符合即判为失控,其中临界值为敏感度监控、阴性对照为特异性监控、高值为“HOOK”监控,因此临界值血清界定既反映ELISA的灵敏度又兼顾特异性,实际工作中和质控图一起应用。结论

室内质控的目的在于能控制实验室每天的检测结果是否可靠,能否报告,是实验室管理的最基本措施。临界值血清做室内质控血清可防止弱阳性标本漏检,每次实验时随献血者标本加测,每板一孔如未失控证明实验可靠,原始记录保存可作因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一个关键证据。实验过程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且以超过下限为多见,致临界值结果阴性,此点应引起特点重视,必须将失控板重做并找出原因,以确保报告准确性。由于开展了室内质控,工作人员责任心加强了,操作更规范,提高了实验检测的准确性,有效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东英.采供血机构体外免疫诊断试剂评价系统的初步探讨.中国输血杂志,1999;12(1)∶56

2,陈 宇.加样方式影响ELISA检测抗HCV结果.临床检验杂志,1996;14(3)∶151

3,张 利,李 博,李 文.两种温育方式对ELISA检测抗HCV结果影响.中国输血杂志,1997;10(4)∶196

4,田 昱,邹荣良,陆伟石.四甲基联苯胺作色原的ELISA两种波长测定.临床检验杂志,1995;13(3)∶140

5,成 军,孙关忠,李早荣等.酶标仪性能评价与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应用,见:郑杯竟,邢文革主编.免疫检验与临床疾病安全输血.北京医科大中国协和医科大联合出版.1997;265~272

6,郑怀竞.免疫学检验室内质评与室间质评.北京医科大中国协和医科大联合出版.1997;49~53

7,许 斌,毛爱珍.EILSA定性试验室内质控.临床检验杂志,1996;14(3)∶124 摘自《中国输血杂志》

【评论此文章】



国家药监局(京)-非经营性-2006-0012

京ICP备05068433

海关查验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思考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运营,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拓宽了高职教育办学渠道,丰富了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填补了我国高教史的空白,使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社会,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分析培养

1、设计组织结构,实现校企互利.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设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实行校企之间双向联动和开放式活动,使校企之间真正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校企双方相互聘任、相互兼职、相互管理。

2、共享校企资源,实现校企互惠.根据校企合作原则,高职院校将自身专业优势和设备资源,与企业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其职业能力;积极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3、推动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共赢。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能够发挥其技术优势,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指导企业改进技术,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念存在问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生源充足,学生就业率高,认为没有必要搞校企合作;部分企业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技术人才储备不重视,对校企合作缺乏动力和热情。

2、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缺位。如何构建一个对学校、企业及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并有效约束三者,是摆在当下校企之间的合作中的重要难题。奖惩机制的缺位,阻碍了校企之间长效合作机制的持续发展,也不能有效规范校企之间的合作行为,更无以对某些违纪者做出相应约束,激励性不强,极大制约校企之间的稳定性及其合作成效。

3、校企合作双方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问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双师力量、教材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从国家层面讲,深度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储备足够的可用人才,但从企业本身来说,短期内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如到人才市场捡现成的“宝贝”,而不愿长期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一思想认识。校企合作应创建政府主导、学校协调、企业参与的三方联动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要借鉴以往校企产业(企业)模式,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企业资源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以合作企业为根基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高职院校应主动接受校企合作模式,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采取灵活的政策,配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让企业方也成为校企合作的赢家。

2、强化激励长效机制。首先,可以构建奖励机制。对积极促进校企之间合作、开展产、学、研模式并做出一定绩效的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及奖励,对实质性的提供相应实习岗位、培训实习生成效显著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毕业生,也给予一定的表彰。其次,构建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理念转变,提升职业指导及创业教育。

3、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应成立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组成的校企合作机构,由其制订章程,规定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对校企合作运行的深度与成效进行奖惩,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呈现“企中校,校中企、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局面;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实现资源共享,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互利互惠下共同发展的长效双赢机制。

四、结语

促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消弭“中间地带”,就需要从战略、文化和治理的角度进行有效修复,以战略协同架设校企合作的发展格局,以文化嵌入夯实校企合作的育人基础,以共同治理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服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海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44-46.

[2] 赵宇迪,田文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J].职业技术,2012(08):8-10

[3] 吴国平.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高职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8)11-13.

上一篇:高中教师工作业绩总结报告下一篇:清扬洗发水电视广告效果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