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精选8篇)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1

一、移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

怎样结合南阳实际情况,落实中央“三农”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现代通信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是河南移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河南移动总经理原建国同志,树立贴心服务理念,把为政府、社会、农民分忧作为自己的责任,利用6年时间,架设移动信息网,实现了与农民心与心的沟通,在真诚的服务中,促进了农民致富,发展壮大了自己的企业,公司成立六年多来,河南移动累计投资近百亿元用于农村网络建设,特别是2004年投资近20亿元的九期网络扩容工程更是把农村网络覆盖列为重中之重。几年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牢牢抓住了四个重点:一是依托中国移动世界一流的基础网络,构建“农村移动通信网”,跨越数字鸿沟,让农民用得上;二是搞好服务工程,依托河南移动完善的农村服务渠道,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网”,采购物美价廉的品牌手机投放农村市场,让农民用得起;三是依托一流的业务网络,搞好信息工程,打造“农信通网络平台”,用信息引领小康路,让农民用得好;四是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联合涉农、科研、教育等机构,与移动通信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共同组建“大农业网络生态链条”,给农民提供贴身、贴心的服务,为 农民创造价值,让农民用出彩。目前,从城市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移动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信息转变了农民的观念,开阔了农民的视野,提供了致富的信息,可以说移动信息引领了为农民致富的一场科技革命。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市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县、乡逐步建立起了政府信息网站,农业科技部门建立了致富信息网站,移动公司开通了“农民致富信息港”,拓宽了捕捉信息的渠道,有些农民已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选择短、平、快农业致富项目,由于南阳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市,农民受教育、区位等方面影响,一些乡镇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虽然我市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县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政府部门往往根据某项种植信息,对农民进行指令性安排,对市场行情信息把握不准,往往出现伤农现象,农民对信息产生质疑。多数农业基层职能部门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时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引导上,而对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做得远远不够,导致“旺销--扩种--卖难”怪圈现象反复出现,部分农民采用“逆向思维”决策,即政府鼓励多种植什么就不种或少种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农业信息 服务质量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我市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2年我市农村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左右,大专以上比例仅为1%,农村的文盲率达到12%。我市目前还存在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就是还有大批文盲不断产生,这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十分不利。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这一方面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

2、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如内乡去年油桃销售因天气原因,政府提供的销售信息农民不予采用,独自联系销售渠道,错过了销售时机,果农受到了巨大经济损失。今年,政府及早向果农提供西安、北京等市场信息,油桃销售一空,果农还认为是市场规律“有赔就有赚”在起作用,认识不到信息的时效性和经济性,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3、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现在虽说电脑普及了,价格便宜,最低也需3000多元,但农民一家一年净收入也买不了一台电脑,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式,方便且节省费用,但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4、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5、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成因。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当前,我市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对村组干部、党团员、回乡复转军人、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2、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我市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县(市)已延伸到乡镇,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有条件的村,购进电脑,建立网站,无条件的村,鼓励经济能手购置,利用党团员活动日进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去年到山东省寿光市,看到他们已探索出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一是电波入户。寿光市县农业局都建立了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并制成电视片,通过电视台定期播放。二是热线电话。县农业局建立农业信息库,利用语音转化功能,自动回答农民问题。三是手机短信。市、县农业局已为移动用户开通传送农业信息短信业务。四是电话上网。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县市采用“三电一厅”模式,即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和农业科技展厅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很快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接受和应用,下一步我市应很好在信息服务方式上进行研究,移动公司可设立农业信息服务“110”台、致富信息箱等栏目,满足农民需求。

4、要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三种现代意识: 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5、要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启发民智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让农民变“信息淡漠”为“信息饥渴”,同时要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要重点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种更新信息、特种养殖、种植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信息、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等农民急需的信息。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提高对农产品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增强农业信息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启发农户的信息需求。

6、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信息网络覆盖的范围,充分发挥移动信息的作用。今年2月,为进一步优化农村网络,努力提升农村网络覆盖率,以信息化促进“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河南移动又投资20多亿元启动10期扩容工程,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质量。该工程全部竣工后,河南省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通信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广大的偏远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日臻完善,有了网络,有了信号,从而全市更多的群众能够便捷地使用优质的移动信息服务,架起通向致富的“桥梁”。

7、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移动电话的普及和使用。移动公司要集中采购一批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品牌手机投放农村,让农民买得起手机,更用得起手机,在推出神州行“乡情卡”的基础上,要及时推出适合全省广大农民使用、真正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服务套餐。同时,移动公司还要不断加快农村营业网点的建设,确保全市98%以上的乡镇、行政村有营业服务网点,让农民足不出乡(村)就能办理移动业务;要加快农村电子服务体系建设,推出“空中充值”等服务,解决农民缴费难问题,满足农民小面额缴费的需求。

8、要充分发挥电信企业整合资源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大力开发实用信息资源。2003年10月,移动公司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着手,与当地农业部门、信息内容提供商联合推出了“农信通”业务,为农村基层干部、涉农部门和企业、种植养殖专业户等提供各类最新最权威的信息。目前,该网已开通了5大项21个农业信息栏目,如农家百科、农情信息、供求信息、市场行情等,这些内容受到广大干群的欢迎,今后,把农村信息网建的更好,带动更多的农民尽快致富起来,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2

1 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1982年以来,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11个一号文件,批示要解决“三农”问题,包括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在2009年,政府又提出了“电脑下乡”政策,为农村信息化配套硬件基础。在2010年,政府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的政策号召之下,政府和IT企业逐步在填平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宁夏于2007年9月组建了把视频、电话、网络结合起来“三网合一”的为三农服务的信息化大平台———宁夏三农呼叫中心,信息终端站点设在村(居)委会。

1.1 宁夏三农呼叫中心信息化大平台已建成

该平台由视频、语音和网络3个子系统组成。视频服务系统是专门新建的系统,由专家通过视频平台为农民面对面讲课、培训、咨询和解答问题,该视频系统和全区各基层信息站实行扁平式对接与服务;语音服务系统以电话和短信服务为主,包括整合原有的农业特服电话“12396”(科技110)、“12316”(农牧厅负责)和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建成后新申请的特服电话“12346”,都以组织市、县专家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电话解答和下乡服务为主,短信服务是指为三农服务的手机短信;网络服务系统由宁夏党建网、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网、宁夏农业科技110网、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等10多个部门网站及相关链接组成,主要提供网上查询、销售和产权交易等服务。通过“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这个平台和纽带,把专家库以及相关政府机构职能和全区2 362个行政村站点连接起来,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免费服务。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持的专家组在2008年9月对宁夏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省域试点验收时,对宁夏建成集视频、语音和网络信息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1.2 农村信息化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依托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平台,宁夏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先后利用网络、信息大篷车和实地为全区共培训信息员4万多名,专家视频讲课1 500多场次,组织农民听课200多万人,专家通过电话解答农民咨询问题10多万个,回复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网上发帖1 000余条,相关涉农网站的日访问量已达到3 000多人次,实现网上成交1 500多例,直接或间接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1.6亿元以上。

1.3 涉农数据库逐步建立

涉农数据库由宁夏党建网、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网、宁夏农业科技110网、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等10多个部门网站及区内外相关涉农网站链接组成,主要提供网上查询、销售服务和产权交易等服务。已经建成专家讲课视频库、专家讲课文稿库和病虫害图解库等,已上传农业专家、法律专家讲课视频850多个,专家讲课文稿800多篇,病虫害图解库有近300幅蔬菜、畜牧等典型病例图片。

1.4 服务内容不断拓宽

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的服务内容也由过去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为主,逐步拓展到社会保障、法律咨询、医疗卫生等方面,专家讲课形式也由在课堂讲课搬到田间地头讲,授课专家也由以区内专家为主逐步实现了邀请新西兰、日本、山东寿光、福建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课。另外,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视频平台也还开设了科技部星火科技12396、中卫市一站式服务大厅和自治区创业培训等网络教室,并进行党员远程教育,实现了视频会议、远程培训和网上办事大厅等功能的开启,大大节省了资源。

1.5 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各界肯定

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成立4年来,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有许多国家领导与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视频通话,并对宁夏三农呼叫中心为“三农”提供的服务给予了肯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人也分别多次对呼叫中心进行考察指导。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在2008年9月通过工信部主持的专家组验收后,截至目前,先后20多个省组织了150多次科技人员来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考察学习,共接待考察人员5 000多名。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成功入围“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于2011年3月7—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展会中隆重展出,中央领导及两会代表到展前参观。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在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国家信息化权威媒体《中国信息界》杂志公布的“中国信息界2008年度十大新闻”中[7],“宁夏回族自治区创造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被评为第八大新闻;200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2010年被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全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先进单位”;2011年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科协联合授予宁夏三农呼叫中心2010年度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还有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宁夏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信息化》《通信企业管理》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宁夏新闻网等著名媒体都对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关注和报道,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2 宁夏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运行4年来,大力推进了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更多地受惠于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实惠。为此,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2.1 加强领导

2007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建设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央要求,宁夏的农村信息化工作已经列为“一把手”工程,由自治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市县、区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也都是直接抓。但由于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必须建立健全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组织领导体系。只有进一步加强领导,才能确保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取得长足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2 建立协调机制

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是在把全区各涉农资源部门整合后形成的一个大平台,因此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整合资源的原则是,部门不失职,企业有利益,实现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为了确保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部门要在现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联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农牧厅、科技厅、商务厅、卫生厅、文化厅、宁夏电信、供销社、西部电子商务公司、宁夏科协、科技资源与产权交易所的各涉农部门,切实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领导。要统筹、协调、指导好当地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良性互动,加强共建,建立协作机制。全社会要在为“三农”服务的总目标下,建立起部门协作、公私共建、政府和企业联办的新型机制,整合和集成各种优质资源。各级电信部门要为农村科技信息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要经常召开协调会议,各涉农部门要更好地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做到围绕大局,逐项落实,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民谋利益。

2.3 加大信息员培训力度,健全考核机制

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系统的终端信息站点延伸在各村(居)委会,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能否发挥好作用,关键是各村站的信息员能否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为农民牵好线搭好桥,让农民通过这个平台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平台来开阔眼界,拓宽视野,逐渐让信息化走进农村,服务农民。农村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农民的培训不仅是让他们会用电脑,这只是第一步。工信部、科技部和农业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文件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从而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由于信息员层次不齐,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员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行信息员激励政策,让信息员真正成为农民的贴心人。要把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根本大事抓好。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增强农村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8,9,10],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要将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作为政绩考核和科技先进县(市)评选的重要内容,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4 扩大专家队伍

目前,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已有800多名服务专家,虽然也邀请过国外、区外专家讲课,但目前主要是以区内的农业专家讲课为主。需要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的专家队伍规模,例如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社会保障等行业,并尽可能地邀请国外、区外的专家通过这个平台异地来给该区农民讲课,相互交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远程功能。

2.5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拓展共享服务内容

随着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这个平台逐渐被农民所熟知,农民不出门就可以实现技术咨询、购销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等信息化带来的很多便捷。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已经开通了几个网络教室,用于网上政务服务、党员远程教育、家电下乡展播等,以后除了继续加强现有服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更多民生方面的服务,例如惠农政策方面,网上产权交易,生态移民工程问答、网上预约挂号等。要联合农业、林业、广电、气象、水利等相关管理部门,发展不同特色的信息服务模式,促其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信息采集、涉农数据库、信息发布体系等建设,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接口。重点加强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农民亟需的信息系统建设。在国家统筹规划下,整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农村信息资源,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农村信息资源保障。

2.6 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农村信息服务应根据用户本身的特点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点,重点加强各种服务模式的整合,实现多网功能合一。目前,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已经实现视频、电话和网络的合一,通话电话耦合器可以将多路电话转入到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视频平台,实现视频和电话同时通话的多方通话功能。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将软件升级更新,使得宁夏三农呼叫中心这个信息化平台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领跑者,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的典范。同时,还可以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媒体,多渠道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 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西部省区,破除了小省区难有大作为的思维定势,发挥后发优势,通过“一网打天下”战略的实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信息服务站,村村通网络,让农民看到了IPTV,使得“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实现了信息化在全区农村全覆盖,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宁夏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宁夏农村信息化工程起动4年来,在三农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树立了典型,农民感觉到了信息化带来便捷与实惠,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实效。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这个平台,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服务三农,建立宁夏三农呼叫中心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得宁夏农村信息化作为省域试点工程更好地树立典范形象。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很不平衡,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信息化手段和成果的应用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树立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省域试点,介绍了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从加强领导、协调配合、信息员管理、专家队伍扩大、服务内容拓展、完善网络体系等方面就今后在加强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域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建议,宁夏回族自治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6-12-31)[2007-01-2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548921.html.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8-10-19)[2008-10-19].http://www.gov.cn/jv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l.

[3]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建立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8-04-29)[2008-08-27].http://laws.66law.cn/law-113907.aspx.

[4]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农牧厅,扶贫办.关于安排高校毕业生进村担任信息科技特派员的通知[S].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8.

[5]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长效机制的意见>的实施细则》的通知[S].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8.

[6]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建设的方案》的通知[S].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

[7]中国信息界.中国信息界评出2008年度十大新闻[J].中国信息界,2008(12):11.

[8]黄志文,杨立新.中部农村信息化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林海平.农村信息化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科技先锋助力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篇3

AMD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AMD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对中国信息化发展信心坚定:“就像几年前坚信AMD在中国市场一定能够成功一样,未来十年,中国会成为全球IT的中心,这其中不但包括最大的应用市场会在中国。更重要的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中心也会在中国。”

审时度势聚焦中国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AMD与众多IT业跨国公司正在向中国进行战略性转移,促使中国IT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折和变化。寻求市场增长的同时,也将科研及技术优势转化为引擎,在自主创新、城市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领域推动中国信息化全面发展。

2005年,AMD公司向科技部无偿转让了X86微处理器核心技术。从2008年到2010年,AMD先后与山东、四川、沈阳、福建等地方政府紧密合作,设立分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切实推动了城市信息化发展;在教育信息化领域,AMD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资助建立“启明星电子教室”,AMD还将出资在全国多个省市建设“教育部AMD信息技术体验中心”,让更多人享受现代化教育,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携手共赢联动产业链深耕农村市场

AMD一直致力于开拓农村信息化建设,2004年到2007年,AMD曾两度联手联想,率先推出了“圆梦计划”和“奥运千县行”,AMD又以“信息大篷车”,为农民进行培训,引领农民迈上致富的信息高速公路。2009年,AMD通过与工信部及多个省市的合作,先后携手联想、同方、方正、惠普等合作伙伴,投身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训中心”。AMD累积帮助2000余万农民普及了电脑知识,让500万乡镇用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再度发力 兴建信息服务中心

2010年6月。AMD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建成了第11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训中心”,这也是全国“农村信息化培训试点”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截止目前,中心已遍布山东、辽宁、山西、陕西、贵州、宁夏、四川、新疆、江西、内蒙古等省区。AMD还计划到2010年底共投资300万人民币继续增建10个培训中心,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用科技走向致富!

结语: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4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量、信息的传播与处理的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与此同时,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用“信息爆炸”形容毫不夸张,“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相继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信息化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它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纵观国际的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强占教育信息化的高地,以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英国的“利用技术改变学习”与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改革”等等。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国家教育“十一五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十二五计划”则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是已经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为此,我省专门制订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其规划中明确要求显著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第三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些网络用户的构成中,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普遍接受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当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或新困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会出现不大适应的状态。面对上述的现实情况促逼着我们反思,信息化的学习方式给教育教学领域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改变,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态度对待,势必会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对于教育的作用,也将大大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改变、改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手段[2],以便教师能够更好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进程。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信息化融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教育成败。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规定的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应该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地区又作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视角出发,以教育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对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并分析我省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以便对我国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从而寻求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做出贡献。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匮乏,信息获取方式单一,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师资水平,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寻求最有效的途径来发展他们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力争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调查了解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2)弄清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分析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

(4)对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5)寻求促进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1.2.2研究意义

基于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本研究先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界定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核心概念,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能够深化人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为后续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实践价值:

第一,通过本研究,弄清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了解影响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寻求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贡献。第二,关于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分析将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调查成果对我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资金使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开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为促进我省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发,研究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相关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决策提供建议。

1.3研究问题与假设(马芳)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假设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根据上述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目的的提出,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熟悉以往的研究进展及局限性,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外文部分利用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数据库进行检索,中文部分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

第二,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学生、校长座谈,开发调查问卷初稿,并在小范围内测试,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形成学生问卷,获得学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些相关想法。

第三,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和领导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和信息。

第四,结合调查数据,利用SPSS、AMOS等工具,对我省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

第五,研究促进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1.4.2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具体说明如下: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统计分析法

2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2.1文献综述 2.1.1文献情况

21.2进展情况

2.1.3存在问题

2.2核心概念界定 2.1.1能力

2.1.2教学能力

2.1.3信息化教学能力 2.1.4发展

3现状与分析

3.1调查说明 3.1.1调查目的 3.1.2对象与实施 3.1.3问卷结构与设计 3.2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2教师教学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3.2.3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4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5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6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3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4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5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6研究结论

6.1研究总结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 篇5

即便安排了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会被叫去帮老师做课件和担起学校的文印工作等,自然也就会“冷”了这门学科。

现状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教师待遇得不到保证。

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6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小学校 肖伟 ***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文章具体结合了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和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正文:

时下,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县教育界的重大举措,全县从上至下,无不在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而努力,从上至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培训及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活动及检查也席卷县内各个角落,掀起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然而,作为基层学校的一线信息技术人员,在这潮流之中,在深感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重道远的同时,也隐隐觉得这场革命之中,还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

一、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硬件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1.1学校的硬件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于大规模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丘陵,工业经济发展极为滞后,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仙,区域经济发展也较为不平衡,县内各校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用于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设施仍然有着较大的缺口,许多学校的教学、办公电脑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芦溪小学为例:全校师生近2997名,所有电脑不过130台(班班通42台(套)、微机室(32+1;48+1)、办公电脑(6)),每百名师生占有电脑率4.3台,平常的课堂教学已经是捉襟见肘,办公电脑更是紧张,虽然老师们用了智能手机,但他毕竟不能替代电脑。相对县内农村学校而言,芦溪小学还算好的,其他学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学终端的匹配还要靠家庭、社会承担,农村的经济水平及家长的认识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各种教学平台的搭建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教学;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或者掌握知识与技巧,并最终形成技能。这些目的的实现,都最后归结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终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教学终端(智能机、平板、电脑),有多少孩子的家庭能够给孩子如此的配置?即便家长给孩子们配备了这些终端,又有多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拥有宽带网络?留守老人们又如何能够监管孩子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情况:财力不雄厚,硬件无保障;人力支撑薄弱,监管辅导无根基。

(二)教师、学生及社会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它们的价值。因此,人员素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那我们的人员情况如何呢?

2.1部分教师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模糊,不求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推进

在农村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不少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甚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已经适应、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对于课堂教学,还热衷于“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根本无心顾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后果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背道而驰,制约甚至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2.2师生或忙于日常教学,疏于关注教育信息化;或年龄偏大偏小,信息技术素养偏低 以我县今秋努力推进的绵阳市教育资源中心平台的资源建设、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搭建的学习的平台活动为例,从县电教站到学校各层次都开展了针对教师的培训,不可谓不用心。然而,从基层的操作情况来看,收效甚微,老师们大多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即便我们举行了专门的培训会,并且把操作步骤制成了PPT、视频放在邮箱、QQ群、甚至通过校讯通平台将操作步骤发送到老师们的手机里,许多老师仍然是无动于衷,要么就应付了事,理由很简单:一天要上四五节课,还要批改、辅导,还要应对家长、学校及家庭的临时工作,身心俱疲,何来时间去搞这些不能直接给教育带来效益的行头,况且学校就那么几台机子,一天挤不进去,就忘完了;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前面的也就成了很好的托辞。所以,在基层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是中层在上级要检查考核时集中打突击完成了的。试问:这对教育信息化有何促进作用?也就仅仅是一堆数据而已。

2.3学生监护人情况极为糟糕,信息技术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我县农村学生大多由其婆婆爷爷监管。他们能够打接电话就不错了,能够用手机发短信的就凤毛麟角了,又怎么会去上网等等。最终,在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活动中,几乎都由老师代办,平台上统计的也就是一堆数据,上面的也看到这些注册率了,似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实际却仍然是白纸一张:兴师动众一场,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大家都没有丢失什么,也没有获得什么——除了一部分人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人为环境:或自我满足,或疲于应付,或呆若木鸡。

二、对策与思考

(一)切实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们的国情中,教育还是学校的事情,要想把教育,尤其是把基层教育办成全社会的事情,估计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我们还得从学校入手,致力于改变学校的硬件设施,只有学校拥有了足够师生们用的硬件,师生们才会有机会去练习、熟悉、提高,才会真正的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实现信息化后给自身带来的切实利益,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上合理分化,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步骤、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具体的工程,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在推进工作中,我们不要一来就是全县全员参与(老师、学生一把抓),而要分层次、分批次、分年龄段逐步推进;即便在同一个项目的推进中,也要讲该项目分段进行,不要搞整项工程的打包推进;同时,在县内也可以分片区推进,在经济状况及硬件设施配备较好的区域里搞好试点,起到标杆效益,从而带动其他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也给其他后来者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少一些浪费。

(三)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建议开展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建立集中培训考核机制,实现培训考核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制

在分批次、分层次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集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了切实的发挥集中培训的作用,培训机构应该建立考核机制,对参培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并最终与教师的个人岗位考核挂钩,确保培训效果,这样也才能真正的为基层学校培训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为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3.3 建立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制度,逐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如何?是不是培训合格后就不闻不问了?是不是培训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培训后有无提升?这些都需要检验。怎样检验?就是上级部门组织每期信息技术操作考试,并将考试结果计入教师个人考核,从而促使教师不断的去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的需要。

(四)改变现行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不要只关注学校层面,应更多的关注教师个人层面 在现行的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中,更多的关注于学校层面,只要学校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上级要求,就直接通知学校怎么怎么,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权限的问题,学校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详情。因此,上级部门完全可以利用管理平台后台的教师个人信息直接与教师个人联系,省去中间环节,既提高了工作效益,又远比学校层面更直接也更有力的推进了工作。

(五)切实解决教师编制问题,为学校配齐或者培训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打造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县各校的编制还是几年前的事业单位编制,这已经严重滞后于现在的学校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不足,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超编。超编的学校还好办,但是缺编的学校就很难开齐开足课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首先被分摊的人员,不能专心于信息技术工作,也就会导致学校信息技术工作推进滞后;同时,现在的各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虽然有,但也只是少数人而已,因此,还应大力开展学校专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人员、分管领导)的业务培训,努力为基层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时代特征,为专任(兼任)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好工作量考核、评优晋级等政策问题,让他们到有技术、有奔头、有干劲,真真正正的全心为教育信息建设而埋头工作,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结语:

农村信息化应用与发展 篇7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信息化管理研究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断推进和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彰显“三农”工作主要的战略任务, 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必将为“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解决我国农业大国的复杂性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问题, 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义上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层次变革。

一、农村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尤其是近几年, 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尤为关注, 面向农业的信息内容服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目前, 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信息网站已达4, 600家。目前, 我国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影响不断扩大, 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均点击达240万人次, 在国内政府网站中名列前茅, 在国内农业网站中居首位, 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总的看来,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经过近年的发展, 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不少, 但是体系依然不太健全。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 需要农业信息网站建立更复杂、更精细、更适合农业实际的体系架构。农村信息化应用的主要特点如下:

1、系统性。农村信息需求面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和农民生活的全过程。由于农村的社会分工程度不高, 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生产单位即使规模很小, 也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化单位, 从选种到播种、耕耘、收割, 再到最后找市场销售出去, 完整的产业链各环节工作往往都需要农民自己完成。因此, 农民需求的信息是一个产业链上所有环节工作的信息。

2、综合性。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 涉及农、林、牧、副、加工等行业, 与金融、财政、水力、气象、农机等许多部门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农村信息用户分布在农业所包括的各个行业中, 因此农村信息用户需要的信息也是综合性的和多样性的。

3、规范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但提供的信息必须是规范的、准确的, 是真实的和可靠的。农民对农业信息的要求是具有真实准确性、实用针对性和及时性。

4、差异性。农业生产不同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生产, 受到很多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整个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因此农村信息需求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比如, 春耕时节农民需求的就是气象信息和种子信息, 天气何时变暖, 降水丰沛程度, 选择哪些高产品种等等, 都是农民关注的信息。农业生产还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 由于农业地域广阔, 各地环境不同, 每个地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产特色和经济运作方式, 生产的品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 也就决定了对信息的需求不同, 因此农村信息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二、农村网络信息的服务与管理

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为了更好地使信息服务于基层, 在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 灵活多样地开展工作。要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特点, 重点加强各种服务手段的整合, 实现多种网络的功能合一, 建立与农民信息交互的桥梁, 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

1、充分发挥各类公共信息网络的作用。

从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看, 从农民尽快发家致富的愿望看, 农村信息化设施是不完备的, 农村的信息资源还是相对匮乏的。目前, 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比较低, 很多地方还不能上网, 因此还应该重视发展传统的信息服务载体, 利用好广播电视网、各类农业报刊等信息服务媒体, 采用电话、电视、手机等多种终端以及信息专业户、农村能人、农民信息协会、农村集市等多种形式, 为农村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自所需的有用信息, 让信息进村入户, 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村信息传播体系中, 要充分发挥各类公共信息网络的作用。建设与主干网联通兼容的应用网, 向乡镇、村、农户延伸。在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建立以接收信息为主的服务中心, 要结合各种信息传播手段, 直接为农户、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农贸市场提供信息服务。此外, 还要建设以网站为主的信息传播系统。以省级信息中心为主建立各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网站, 传播与本地农村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要根据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率较高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服务。各地信息服务中心还可通过广播电台、墙报、光盘、资料等形式开展丰富的信息服务活动, 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服务网络体系。部分县服务站还可在有线电视节目中设置固定播出时间, 将农民需要的各种信息制作成电视短片由电视台直接播放或利用VCD等方式在基层乡村播放。

2、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资源。

农村信息资源是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 其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实用技术、病虫防治、生产资料、专家经验、农村生活、就业咨询, 等等。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否、准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服务的最终效果。因此, 各级信息服务部门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信息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 确保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科学性。要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不断扩大现有信息资源获取渠道, 加强资源获取能力, 重点解决指标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报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 及时采集农产品进出口、库存、配额、外经贸等信息, 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进行信息交换, 及时更新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这些数据库的作用, 为用户提供声讯查询或网络查询服务, 切实地为农村的科技信息推广及农民的生产生活作出贡献。

3、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

和城镇网民相比, 农村网民不仅使用互联网的时长较短, 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也不够。因此, 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为农服务方面的信息服务, 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部门要承担起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责任, 尤其是县、乡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 针对农民的特点, 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 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切实提高农民捕捉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信息心理, 使他们既保持渴求发家致富信息的心理, 又摒弃随众、盲从、轻率、怀疑、担心、顾虑、焦虑、抱怨、羡慕等不良的信息心理;使大多数农民了解信息的种类、特点等信息的基本知识, 掌握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 提高从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节目、报刊、电话、现场等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发展农村信息化应做好以下工作:

1、规范农村信息服务行为。

乡村信息服务站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 提供相应的服务: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的普通农户。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办法。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 要鼓励让他们直接上网, 乡村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助性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 通过电视、报刊等接受通过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加工制作的网络信息。农民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 要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 可直接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或直接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 由信息服务站点直接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服务。

2、发展特色信息服务站点, 做好站点综合利用。

要建立特色专业信息服务站点, 根据产业特点制订不同的服务站建设方案、服务工作制度。如根据各专业农户不同, 建立禽蛋信息服务站、水蜜桃信息服务站、蜂业信息服务站等, 将专业市场信息传递至农户。可采用“信息站、农技站、协会”相融合的服务模式, 有效扩大了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信息服务点还要结合自身特点, 可以建立各级管理信息系统, 在促进村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实现村委会日常办公信息化、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实现决策支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可增加农村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整体素质、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 并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农村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综合优势, 确立农村信息化建设新目标,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应用带动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在推进和发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黛娜, 许心.陕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朱泽民, 胡志祥.鄂东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28-02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成为重要资源,计算机与网络日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已被全社会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信息化建设更是存在一系列的突出的难题。党中央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以带动教育的信息化,在农村中学以“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相结合为主。小学以“模式一和模式二”相结合为主,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2003年伴随着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农村信息化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不但使农村师生接触到了城市全新的资源,而且也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的洗礼。信息化教育对于落后的封闭的农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1.信息化教育为落后的农村架起信息的桥梁,开辟理论的土壤,呼吸城市先进的理论气息

由于农村的生活和办学条件艰苦,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使得信息显得很闭塞,先进的教育方法,教学理论和教育资源的得不到贯彻和应用,严重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完美的解决了这些困绕,实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

2.信息化教育改变了课堂

信息化教育的主体是利用多媒体,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使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模仿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化改变了教师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同时,信息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现代媒体的运用,钻研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得教师的教导和传授方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信息化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转变与提高”转变了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转变了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1.信息化是一个观念问题

许多学校的国家配备设备都本着“宁可放坏也别用坏”,有些学校的设备“掌控”在学校领导的手里,甚至将设备放在家里,教师不容易接触到。有的学校虽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教师想使用时手续繁多:先报教务处,经过有关领导批准后再自己联系具体的设备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或兼任学校的其他工作,并不能经常为其他教师提供“服务”。另外,少数管理员也存在“人难求、脸难看”的情况,因而将设备锁起来不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网络,重硬件、轻技术、轻资源、轻维护。

2.信息化看作是一个门面问题

许多学校购置的电教设备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出现了“平时一层灰,检查很干净”现象。把学校的设备购置的数量作为学校是否实现信息化的评价标准。

3.人才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出现了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亦农亦教”的现象,使农村信息化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多数教师家在当地,调动可能性小,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另外,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更不要谈信息化了。

4.资金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不均衡和地方财政的困难,导致教育投入少,中小学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机房建设与设备应用缺乏,占很大比例的农村中小学家庭收入少,上网家庭更是寥寥无几。信息技术课程名存实亡。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

5.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广大的教育机构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忽视了农村和一些偏远的山区,导致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阶梯性差异。

三、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

从上面看到农村中小学实现信息化教育困难较多。但《国际歌》云:“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我们自己”。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的问题也应当靠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只要我们“重视观念转变,做好三个管理,用好远教资源”,一定能使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有崭新的面貌。

1.消除认识误区,树立信息强“校”和信息强“生”的观念。

信息化教育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统一思想,对信息技术教育充满信心,积极行动起来,克服一切消极思想。由于中小学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教育观念、思维形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起点,对教育系统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运用科学的认知规律和培养方法,塑造新时期社会需求的人才,打造新时期的品牌学校。

2.做好设备和资金的管理、人的管理及信息资源管理这三大管理。

首先、要做好设备的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优化配置各种硬件资源,用最少的资金解决目前最棘手的,体现多功能使用的问题。包括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能上宽带网的学校要克服资金紧张的局面,力求实现教师上网和学生上网。

其次、要做好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的培训。学校的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教师队伍,只有在学校中建立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本领与能力的计算机骨干队伍,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岁数较大,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对于教师的培训也要以在职培训为主、点面培训结合,分层推进的方式①积极选用有计算机专长的青年教师出外培训和学习②学习归来的教师采用“一带多”、“一帮一”、“合作学习”等形式,突出校园“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等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抓好全员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要极力教师多开展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提高信息化设计的兴趣,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带动全体师生,使之尝到教育信息化的“甜头”。同时学校还要对教师下达教育信息化课题的实验任务,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开好信息化的快车。

最后,信息资源的管理。要加强教师对课外远程资源的应用,学会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和存档,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一方面有条件学校可适当的购买必要的工具书,电子版图书,相关软件等;另一方面学校依靠宽带网远程下载刻录、教师自制等形式,配备自己的资源库,具备信息资源为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信息化建设才更有意义。

3.用好远教资源。

远程教育的实质便是通过远程卫星接收系统,把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的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空中课堂、分段、分年级的各种教学资源、优秀课件等)接收存储起来,并充分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达到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目的。各中小学要抓住这个项目扩大信息化在农村甚至山区的普及,推进信息化的发展。

上一篇:束手无策造句下一篇: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观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