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精选16篇)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篇1

2015年10月16日,中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传染病与防控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北京生科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美两国的14位报告人与100余位听众围绕埃博拉疫情防控、慢性乙肝与艾滋病治疗、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新发传染病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副校长Dele Davies和医学院院长Brad Britigan共同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学术报告环节中,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军事医学科学院杨瑞馥、首都医科大学陈煜、任峰、中国疾控中心舒跃龙、中科院微生物所刘翟、刘文军、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Angela Hewlett、Chris Kratochvil、John Lowe、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院Sina Bavari、Gus Palacios、内布拉斯加州卫生署疾病监测和信息化处Ming Qu、埃默里大学医学院Colleen Kraft等14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的研究工作。提问环节中,参会人员珍惜难得的交流机会,与报告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

背景资料:

新祥旭考研:www.xxxedu.net

随着各类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频繁爆发,人类生命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威胁,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结合国内外传染病研究现状,从不同的防控策略等交流讨论如何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对于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是中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第八届学术年会。中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北京生科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等美国高校联合建立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加强中科院与美国高校之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发展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并通过轮流在中国和美国共同举办学术年会的交流形式推动双方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

新祥旭考研:www.xxxedu.net

会议现场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篇2

中国农机学会标准化分会五届三次会议 (暨学术交流和标准研讨会) 和全国农机标准情报网2009年会于2009年11月24日~26日在江西南昌市隆重召开, 全国农机行业的40余名专业技术人士参加了会议并就农机标准和行业发展进行讨论。会上,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张咸胜主任就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面临的形式和任务作重要讲话, 并就国际和国内农机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国际农机产品将向大型化高效机械发展, 向多样化发展, 向多功能联合型机械发展, 向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和驾驶舒适化发展。我国农机产品将向大型、高效、成套及智能化发展, 优先发展装备——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篇3

会议开幕式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主持。受汪民副部长委托,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姜建军司长宣读了汪民副部长的重要讲话。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叶玉江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柴育成常务副主任;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姜建军司长;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于海峰副司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蔡希源总地质师;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王瑞江出席大会。

马宗晋院士、邓起东院士、卢耀如院士、刘家麒院士、孙枢院士、许志琴院士、李廷栋院士、杨文采院士、汪集院士、沈其韩院士、肖序常院士、陈旭院士、钟大赉院士、殷鸿福院士、莫宣学院士、常印佛院士、康玉柱院士、翟明国院士、翟裕生院士、裴荣富院士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出席大会。

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部直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中央地勘单位领导和各省市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有色金属地质矿产调查中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中化矿山地质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领导,中国地质学会部分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來自全国个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等共二百六十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自“六五”开始,中国地质学会在每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之后,都要组织地质行业各部门共同召开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交流会,至今已历经二十五年,举办六届。会议始终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地勘行业展示各个“五年计划”所取得成就的重要舞台,也是互相交流、总结经验的窗口。

以2006年初发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起点,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无疑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黄金五年,是地质工作全面、高速发展的时期,地质工作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对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共同联合全国地勘行业各部门、单位召开此次《“十一五”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暨“十二五”规划学术交流会》,并邀请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就“十二五”有关发展规划作介绍,有关地勘单位就“十一五”地质工作成果进行汇报,国内著名地质学家就有关“十一五”重大科技和找矿成果作学术报告。对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地质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继续积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此前提出的“两个更加”要求;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被誉为“地质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2009年,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提出了“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思想,为未来一段时期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自1999年实施、持续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进入收尾阶段,我国矿产资源形势进一步好转;各省级政府更加重视地质工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大力推动地质工作的科学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基础地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国土资源大调查”历时12年收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实现全国覆盖;提出了中国自主的地质构造理论;发现西藏大型驱龙铜矿、青海沱沱河大型铅锌银矿等一批大型矿床;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为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重要数据资料;圈定我国土壤碳汇区,获取到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情况。“十一五”时期国家相继启动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业权实地核查等“三项调查”工作,发现一批重要找矿潜力区。在实施的一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中,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

“十一五”时期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前4年,我国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28处,其中2009年发现398处,创10年来新高。尤其是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铁矿、铜矿等战略资源储量持续增长,在安徽庐枞地区的泥河、辽宁大台沟地区、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地发现大型或特大型铁矿,仅2009年就新增查明铁矿资源储量35.2亿吨;在西藏驱龙铜矿区、云南普朗铜矿区持续新增铜矿查明储量,其中驱龙铜矿区实际控制铜资源量超过1000万吨,已成为我国最大铜矿。地质找矿工作呈现“东部攻深找盲、中西部突破新区”的特征。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深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表明东部地区具有巨大找矿潜力,同时西部地区发现一大批矿产地。在2007年和2009年,我国分别在南海海域深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在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位居前列。同时,在新疆、西藏等重要成矿区(带)实施“358”专项,取得重要成果。

“十一五”时期基础地质勘察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时期,我国在能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等领域启动并开展了一大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这些建设工程中,地质勘察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为大型工程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地质工作全面拓展,在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提供服务的同时,基础地学信息已成为各级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开展重大工程建设中,基础地质数据的服务支撑急剧增加。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

“十一五”时期地质行业获奖众多,硕果累累。全国地质行业为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基础地质、能源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技术方法等方面,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不断涌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在地质科技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整个地质行业在国家、省、部等各个层面上获得了众多奖项。这些奖励是社会对地质行业“十一五”期间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本次学术交流会编辑了《“十一五”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成果汇编》、《“十一五”地质学科进展与国际交流汇编》、《“十一五”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获奖成果汇编》等内容翔实珍贵的书籍资料。会议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技和找矿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将对我国“十二五”地质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地质工作也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学术交流会策划 篇4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新生交流会

第1页主办方: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

【活动名称】“倾听&成长”—生命学院交流会

第一场 《学习生活 工作》

【活动背景】

金风飒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的收获的时节。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迎来了11级新生,那一个个年轻的身影,那一颗颗对大学向往的心,给美丽的交大又增添了新的光彩。但是,初入大学的他们,还未懂得大学意味着什么,大学应该做些什么,大学会教会你什么,大学会给予你未来带来什么影响,也许很迷惘,也许很憧憬,也许会有些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未来会怎样走,未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怎样去面对大学的生活。

【活动目的】

1.建立一个学弟学妹与学长学姐之间,新生与新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认识的平台,从而更好引导他们融入大学全新的学习模式。

2.引导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设立背景和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弄清自己在本专业是要干些什么,调整学习心态,积极融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中。

3.在就业、学习、社团活动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介绍,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

4.对新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发和鼓励,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正确定位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

【活动安排】

一活动准备

1.邀请嘉宾

邱槿怡(现任学生会主席)主讲(学习与工作如何平衡,互相促进?)张敬文(新闻中心主任)主讲(如何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周许(10级优秀代表)主讲(学习的苦与甜)

崔健(10、11级辅导员)致辞

2.制作关于嘉宾生活与学习片段的幻灯片或影视资料。(此项最好能实现,可丰富活动内容)准备一些励志的歌曲如“真心英雄”在会场播放。事先联系新生代表再会上对于自己的想法看法做一简单阐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5每人为自己写一封信,内容包括目标未来寄予等

二宣传方式

1.张贴宣传海报宣传。

2.会前由各班班委在班上同学间做好宣传工作。

3.活动期间新闻中心做好采访报道工作。

4.人人网主页宣传

三 后期工作

整理会场,归还设备,做好书面总结,发表通讯稿。

【活动对象】

西南交大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

第三周【活动地点】

xx教室

【活动流程】

18:30 由生活部、宣传部和学习部人员先到会场做好布置。

19:00 同学和嘉宾入场。(播放励志歌曲)

19:30.开场视频播放

19:35主持人基本介绍此会的目的,接着一一介绍嘉宾,然后宣布交流会开始(励

志歌曲,声音小)。

19:40 依次请嘉宾们上台做演讲。

21:00辅导员致辞,并对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在校注意事项。

21:15同学们向嘉宾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21:25.大家共同打拍子唱真心英雄或其他励志歌曲,并把自己的信纸放入前台邮箱中,保存留念。

21:35.主持人总结一下此会的成果并宣布交流会结束。

21:45学习部及学生会员清理会场。

【后期工作】整理会场,归还设备,做好书面总结,发表通讯稿。

【人员安排】

见附件

【注意事项及问题】

1.工作人员提前到场,布置凸显交流特色。

2.会前准备好话筒,调试好电教设备,以及嘉宾资料和演讲材料整理工作。

3.主持人对时间的控制与现场气氛的调动(事先进行培训)。

4.互动环节应安排好新生提问顺序或电子设备互动,避免乱场。

【经费预算】

见附表

注: 最终解释权归生命学院学生会所有

活动负责人:邱槿怡

学术交流会策划书 篇5

策划人:XX

策划时间:20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一.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新老生的交流与沟通,学习交流科研经验,促进科研,特组织此次学术研究方法论交流会

二.主 讲 人:XXXX

三.活动参与对象:XXXX学院全体在校硕士研究生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 晚上7:00-9:00

地点:XXXX学院三楼多功能报告厅

五.活动内容:

首先是三位师兄的主题演讲,包括他们在科研或工作实习上心得及体会。接下来是互动环节,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部分时间不定,主要看现场情况。

12月4日晚会议活动安排:

1)晚7:00活动主持人对三位师兄做简单介绍

2)师兄做自己的主题演讲

3)现场互动

4)活动结束致辞

工作人员安排:6(人)

1)12月4日之前,安排一人购买礼品;

2)12月4日晚,会议开始前,需要现场布置人员一名(向后勤处申请多功能报告厅);

活动经费预算:

主持人礼品以及现场水:50元

师兄礼品:150元

考研交流会 篇6

5月19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科技学习部在举办了考研经验交流会。在本次考研经验交流会上,科技学习部请到了我院考上北京工业大学担当本次经验交流会的主讲嘉宾。我院有考研意愿的同学出席了此次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由土建学院学生会科技学习部副部长共同主持。

在交流会上三位学长结合自身实例,分别从高数、英语、政治和自身所学的专业课这四个方面向在场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此外,还告诫在场的同学们不要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全部放在自己身上,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比较给大家的建议也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经验。他告诉在场的同学要勤快,与自己所选的导师多见面,一定要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最后,主要从自己考研心态上的看法与大家做了分享。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篇7

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事项

1、会议主题:以皮革化学品的发展带动皮革产业的二次创业。

2、会议主要议题

(1)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及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2) 促进皮革产品质量提高的高性能皮革化学品;

(3) 制革污染防治新材料、新技术;

(4) 皮革化学品毒理评估与检测新方法;

(5) 人造革、合成革清洁生产新材料与新技术;

(6) 革制品加工辅助新材料。

二会议时间、地点、报到路线

1、时间:2014年7月21-24日

报到时间:21日全天

会议时间:22-23日;24日参观访问或返程具体会议地点将在5月的第二轮通知中告知

2、地点:

四川大学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3、报到路线

(1) 从火车北站乘坐55、27、34路公交车在磨子桥站下可到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北门, 55路可直接到科华北路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门;从火车南站乘坐49、112路公交车在章灵寺公交站下可到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门。

(2) 地铁:从火车北站乘坐地铁1号线在省体育站下, 然后打车起步价到科华北路四川大学西门, 或乘坐19、27、1 2、34、72在磨子桥站下可到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北门。

(3) 飞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机场大巴到美领馆下, 然后打车起步价到科华北路四川大学西门。

三会议费用及参会回执

1、会议会务费1000元/人 (包括会议期间伙食、资料费及会务费) 。学生和家属享受半价优惠 (500元/人) , 住宿、差旅费用自理。

2、参加会议代表请于2014年5月10日前将回执 (见附件) 传真或Email至会务组。

3、论文摘要请于2014年5月30日前Email至会务组, 论文全文请于2014年6月30日Email至会务组, 论文、摘要写作格式请参照《中国皮革》或《皮革化学与工程》写作格式。

四会务组及联系方式

会议名誉主席:石碧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会议主席:范浩军教授

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待定

成员及联系人:

王忠辉028-85460582, 15882188347, wangzhonghui652@163.com

邱华军028-85405237 (传真) , 13688420992, 1261086174@qq.com

刘辉028-85460582, 13648056564, ll_et@163.com

五赞助单位

电影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 篇8

中国电影博物馆成立八年来,始终坚持服务电影,服务观众的原则,按照一手牵业界,一手牵观众;一手牵政府,一手牵基层;一手牵电影,一手牵文博;一手牵总局,一手牵北京的管理运营理念,通过电影大讲堂、青少年电影才艺展示、“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电影学术年会、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影博影人专题展览、影博会员沙龙、国际电影文化交流等一系列电影公益和电影学术活动,积极开展扩大电影影响力和推动电影发展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为电影业界、学界和观众搭建交流平台,发挥好电影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的职能,电影博物馆几年来着力培育了两大品牌学术活动,一是每年配合北京国际电影节与电影节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另一个就是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该活动以话题为主导,关注当下的电影现象和社会热点,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讨其学术价值以及社会意义。

从2009年开始,中国电影博物馆每年举办一届学术年会。学术年会关注时下热点,旨在促进前沿电影学术观点的生发、碰撞、交流、切磋。200g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梳理新中国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总结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实现对中国电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与观众的变迁”的第一届学术年会。本着“与年轻人共成长”的理念,除了权威专家和中生代学者,很多年轻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会嘉宾提出,本次年会将电影观众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会后,中国电影博物馆将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新中国电影六十年与观众的变迁——2009中国电影博物馆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书。

为了进一步为电影繁荣发展提供参考,2010年,年会开始从内容入手,研究当下电影叙事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主题为“受众需求与当下中国电影叙事能力”。年会嘉宾的邀请范围首次扩大到北京以外的天津、广东、甘肃、新疆等地,大家齐聚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讲故事把脉会诊、建言献策。专家认为,年会不拘泥于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除了学术专家外,业界人士和媒体代表也在会上发声。会后出版《观众需求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2010中国电影博物馆学术年会论文集》。

两届学术年会扩大了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参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从2011年开始,中国电影博物馆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年会规模从一天增为两天,增加了开幕式暨高峰研讨环节,更加注重邀请一线创作者和业界领军人物参与。在观影媒体终端日新月异的技术背景下,为了从创作主体、营销模式、播映终端及市场等角度探讨电影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发现并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中国电影博物馆于2011年11月26-27日举办了主题为“全媒体传播视野下的电影生态”的2011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多家知名电影机构领军人物,李前宽、翟俊杰、冯小宁等知名影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学者和电影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年会。会后公开出版的《全媒体传播视野下的电影生态——2011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成果汇编》一书,不仅包含年会论文,还特别收录了年会高峰研讨和专题学术研讨的精华观点,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了年会成果。

2012年,为了响应上级领导提出的“与首都高校合作”的号召,发挥首都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汇集的优势,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走出馆舍天地、走进高校,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年会主题为“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共设开闭幕式、主旨演讲和十场研讨交流活动,旨在探讨中国电影如何进一步增加创意、提升品质,探寻有特色、有感召力的文化表达方式,传播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文化力和影响力。会后公开出版了《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成果汇编》。

学术年会论文集和成果汇编也得到了参会嘉宾、一线中青年教师、专业学生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高校图书馆的一致认可,称它们是“关注电影当下热点的专业学术资料”。

经过四年的培育,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业界、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逐渐形成电影学术氛围和品牌,规模和影响力已跃居第一方阵,是国内电影界一项不可替代的年度学术盛会,并在电影行业众多的节、展、会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中国电影博物馆也将继续再接再厉,搭建好、维系好这个平台,整合资源,广泛合作,为推动电影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北京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考研交流会总结 篇9

为了浓郁我系考研气氛,同时给正在准备考研或将来准备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个获取更多信息的机会,在系领导与老师的指导下,我系组织同学在11号楼102教室举行了考研经验交流会。本次我们诚邀我系考上研究生的其中七位学长学姐给我们分享考研经验和心得,我系杜主任和宋老师也参与了此次交流。

一、经验分享阶段

交流会在晚上7点正式开始,学长学姐们分别做了发言。开始阶段,学长学姐们分别介绍了自己考取学校的录取分数、录取人数等基本情况,让我们对考研的方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自己以后要考研的方向及学校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接下来学长学姐们就自己的情况向我们传授了在备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复习顺序,复习方法以及重点复习的内容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考研心态

考研的过程是辛苦的,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要耐得住枯燥乏味的考研生活。所以,选择考研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否则效率低下将很难有所收获。考上浙江师大的胡韩瑜学长就是一个好心态者,他的观点是顺其自然,在他考研过程中顺便参加了招教考试,想着考研不成就去当个老师,这样轻松的心态让他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2、院校选择

考研院校的选择在整个考研过程中至关重要,院校选择不好可能会出现即使最后考了很高的分数也不会被录取的情况,往届考研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对于今年考研的我们来说,不在于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而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方向等各种因素来选择才能让自己考上的几率大大增加。

3、复习的技巧

复习技巧方面,每位学长学姐都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自己的复习方法,复习科目顺序和复习的技巧等。而且都从英语、政治、专业课三块来具体说明,从开始复习到结束复习期间的时间分配、重点难点、复习顺序、看书及做题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经验分享。

考研复试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现在不用针对复试复习,但提前了解目标学校的复试要求,提前做好基础和准备,相信会对以后有很大的帮助,而不用在临阵时出现紧张一无所知的情况。

二、交流阶段

经验介绍结束后,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对各位学长学姐提出自己心中的考研疑惑,内容不仅包含了以上所列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有结合自身报考院校详细情况的咨询。学长学姐们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都给予了详尽的答复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

最后,杜主任针对以上我们交流的内容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交流,并从院校选择,导师交流,专业热点方向等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建议,并表示系里会尽最大努力给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考研环境和指导,让我们轻松以对,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相信以后我们都能考取

一个理想的学校。

学术交流会新闻稿 篇10

数统系2010年学术交流会

2010年11月10日晚,由数统系分团委学生会学习部主要负责的数统系2010年学术交流会在六号教学楼的第4阶梯教室里进行。出席本次交流会的嘉宾有黄晗老师,陈冠全老师,以及陈燕学姐,刘春兰学姐,高婷学姐还有毛淑俊学长。在黄晗老师的致辞后交流会正式开始,高婷学姐讲述了自己在考研和考公务员方面的经验以及了解的信息,陈燕学姐总结了自己一年来在天津访学生活感悟以及学习英语的具体方法,刘春兰学姐讲述了自己在学生会方面工作的具体历程和所得到的经验,毛淑俊学长讲述了自己在社会实践锻炼以及创业的过程。几位学姐和学长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绩优异,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兼职等问题上为大一和大二的同学答疑解惑。在学长学姐的讲述中大一和大二的同学被深深吸引,认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接下来大一新生表演小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编”以风趣幽默搏得了全场同学老师的阵阵笑声,在老生寄语活动后充分由陈冠全老师对交流会进行总结,整个交流会结束。

这次交流会大一和大二的同学更加了解了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白了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刘咸炘关于学术交流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刘咸炘;蒙文通;书信;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70—02

刘咸炘(1896年11月29日至1932年8月9日),字鉴泉,别号宥斋,祖籍四川双流。先生虽然英年早逝,但可称为近世学术之奇才,是蜀学代表人物之一,研究涉及文学、史学、佛教、书法等诸多学术。蒙文通(1894—1968年),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上古史专家,同时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也有专长,在佛学上也有精深的见地,在蜀学界亦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一、传统学术的思考

在写给蒙文通的《丁卯九月书》①中,刘咸炘开篇就阐发他对蜀学现状的担忧,表达了自己的“空谷足音”之感。刘咸炘一针见血的指出,“蜀中学人无多,而有不能容异己之病。先辈不肯屈尊,后进有每多侮老,学风衰寂。”[1]他认为,20世纪初期的蜀学研究不断衰落,这主要是由于蜀学学风衰寂造成的。民国初期,蜀学研究的学者较之以前相比,人数减少了许多,并且学者或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愿接受新的学术;或者是对传统蜀学不屑一顾,将传统蜀学中的精华抛弃。

区域学术发展,一方面需要有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个也是学术能够不断发展的基础。蜀学就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蜀学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而复昌。传统的蜀学是以儒学为主。其重点在文、史、哲,其核心是思想、理论等,是中国重要的地域学术文化。其代表人物有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等。另一方面,学术间需要不断的相互交流。学术似水,需要不断的流动,不断的有新学术补充的传统学术中去。学术的交流除区域内学者之间的交流外,还需要区域与区域间的交流,甚至是中学与西学的交流。或许是由于四川自身地理位置的所限,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并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便利。唐朝诗人李白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来形容蜀地的地理状况。在现代化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险阻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学术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蜀学在古代交流十分广泛,与楚学、滇学、近东文化等都有交流,吸取诸学的优点。只是到了近代,对外交流似乎比较缓慢,逐渐出现了“不能容异己之病”。其实,学术间的交流并不是一定要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才可进行,还可以通过著作、论文的发表、阅读来进行交流。刘咸炘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虽然终身未出川,但他并不排斥其他的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相反的,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融入了诸多蜀学以外的学术思想。刘咸炘有深厚的家学传统,其祖父刘沅是清中叶儒家学者,创立了槐轩之学。

刘咸炘还进一步指出,民国初期的蜀学学者在对待学术问题时比较浮夸,精学者少,没有刻苦专研的精神。他在信中说:“游学者多而勤力者鲜,视典籍为玩好,学究为名士,以东涂西抹为捷,以穷源竟委为迂。”刘先生治学正好与这些学者相反,他勤奋治学,不为名利,重视典籍,探究学术的渊源,试图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其治学目的是 “为圣道足其条目,为前人整其散乱,为后人开其途径。以合御分,以浅持博,未之逮也,而有志焉。”[2]

与此同时,蜀学的另一位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对当时蜀学的弊端也有所察觉。他也认为,蜀学必须变化。当时的蜀学弊端诸多,学者好浮夸之词,与学术本来面目大相径庭。他在《议蜀学》中说:“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百家之言,於孔子之学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至,诚不可得。”[3]对于传统蜀学应该如何变通,蒙先生认为在民国初年,需要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保守,亦不能激进。在《议蜀学》里还指出,“夫伊洛当丧学绝之后,尤能明洙泗之到,绍孟学之流,以诏天下。蜀人尚持其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自顾以迄於今,其道已弊。吴越巨儒,复已悔其大失,则蜀中之士独不思闻其乡老之术以济道术之穷乎!是则承学之士所宜熟思而慎择者也。”[4]

二、关于传统学术与西学交流的思考

五四以后西学大量的涌入国内,在与传统学术的撞击中产生了激烈的火花。当时学术界西学狂潮和复古逆流同时存在。这种趋势清楚的揭示了,一方面,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日益失势;另一方面,儒学的信奉者与同情者则在努力捍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击日益激进的反传统主义思想。刘咸炘虽深居蜀地,但洞悉学术界的新变化。但是,刘先生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其完全接受西学是不可能的。他自始自终是传统学术的信奉者,但是他还局部积极的去接受新事物,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学术体系,发展传统学术。先生融汇中西,纵惯古今,虽然体系尚不成熟,但志之所求,心路历然。他的一些见解,发前人所为发,值得学界珍视。

刘咸炘受其家学的影响,始终秉持“道家史观”,主张“全宇宙循环无始终。人德退而智进,而事变则循环”,故而坚决反对进化论,否认东西文化可以视作处于高低不同的阶段,而大致认为东西文化各有偏重,各擅胜场[5]。刘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调和,而西方文化则主张秩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将各个方面学术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有机体。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儒家等诸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而西方思想则是将各个学派分门别类的区分开来。西学讲究归纳整合,简明扼要,系统明确。刘先生在这个时期开始关注对西学逻辑分析法的研究。先生旁参西学,进而以《析名粗例》为题,“杂用中文及西洋、印度书译名期达所指之实。”初步梳理了“体与用”、“构造与机能”、“实与德与业”、“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空间与时间”、“能与所”、“自与人”、“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因与果”、“善与真与美”、“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自相与共相”等一系列名词及其用法。接着在《理要》等文中,更对传统哲学只能够一系列范畴,试图在绝对超乎相对则“通而为一”的原理指导下,以“一与多”为纲,“同与异”次之,在展开为“动与静”、“无与有”、“量与质”、“本与末”之诸关系;而又旁衍出“一与两”、“分与合”、“常与变”、“体与用”、“虚与实”的关系等。《善纲》、《纲缀》中,亦对传统理学、道德学中“散无统纪”的诸范畴,“为之统贯”,作了梳理。这样,着力与清理、琢磨诸范畴,旨在从哲理上,逻辑上对此类范畴分出层次,判其主从,给以规定,是传统学术“不致如晋宋以降之杂驳无主”,而得以理论化、体统化[6]。

在与蒙文通书中,先生用佛教说事,直切主题。佛教是较早出入中国的西学,自从西汉传入中国,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传统的中国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术思想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虽然这种逻辑分析并不是唯物主义的,但它与传统的学术思想有着质的区别。刘先生指出,佛教之所以能够发挥其作用,并不在于“扶德”,而是在于“发智”。刘先生认为,西学注重秩序,学科分类,所以重智而轻情,故而有发达的科学与法律。但是,刘咸炘并不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所谓的重秩序了。只是后人没有很好的继承。先生在给蒙文通的信中指出“昔朱晦翁忌儱侗而尚分析,末流为烦琐支离,白沙阳明乃起而矫之。” [7]当于此相类似的西学进入中国后,那些本应该接受的学人,却成了反对的急先锋。刘咸炘指出“晦翁乡里后裔,今方奉西学极端之说以槌提。”[8]

刘咸炘固然是一个文化保护主义者,但他不像一些极端者那样一味拒斥西方学术。事实上,他主张“采西方专科中系统之说,以助吾发明整理也。昔印度之学传入中华,南朝赵宋诸公皆取资焉以明理学,增加名词,绪正本末。以今况古,势正相同。此非求攻凿于他山,乃是取釜铁于陶冶。”[9]刘先生的意思就是说,现代中国所需的任何思想学说皆可从本土资源中获取,但是探取资源的工具不妨可以借助西学。即用西方学术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刘咸炘在阐释“人事学”时,继承了章学诚即器明道的观点,认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感应构成了世界。并且认为,此种感应可分为两种,即万物之感应与人之感应万物。他用知与行、理与事来区别二者。但他认为,“事物甚多,人之知识有限。而言泛应曲当者,即以虚理可御实事”如何从实事中求得虚理?西方逻辑学指出,求理方法有两种,即演绎和归纳。不过,刘先生强调“二法当兼用,不可偏恃。前者之弊为武断虚幻,后者之弊则为散漫浮动,其病皆由执著名理,好走极端,欲求穷精,乃成缴绕。征诸实事,多见其为徒劳。”[10]刘先生强调兼用二法,实为强调在人事学研究中,知行理事合一。他一方面试图用西方逻辑学等来阐释中国学术,另一方面他意识到,逻辑学能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的巨大冲突。因此,他在倡导运用西方逻辑学的同时又要求不能滥用。试图找到西学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适当的切点,用西学来重新唤起传统学术的生机。这可以说是对“中体西用”的新解释。

注释:

①成都古籍书店影印的《推十书》收录了刘咸炘写给蒙文通的三封书信。有两封均以《与蒙文通书》为题,其中一封在标题下注释“丁卯九月”,为了便于区别两封信,该则书信在本文中称为《丁卯九月书》。另一则仍为《与蒙文通书》。

参考文献:

[1]刘咸炘.与蒙文通书(即《丁卯九月书》),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207.

[2]刘咸炘.自序: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124.

[3][4]蒙文通.议蜀学:蜀学(第1辑)[M].成都:巴蜀书社,1995:298.

[5]周鼎.边缘的视界:刘咸炘对进化论的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4,(3).

[6]萧楚父.刘咸炘先生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1997,(1).

[7][8]刘咸炘.与蒙文通书,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208.

[9]刘咸炘.浅书:推十书:第3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2329.

[10]刘咸炘.一事论,推十书:第1册[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96:14.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篇12

2015年5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研究进展”学术交流会在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的南河消防试验基地召开。会议邀请FM Global的David Fuller、游宏仁博士和Sergey Dorofeev博士来所讲学。交流会上介绍了FM2008(早期抑制快速响应ESFR喷头)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实体缩小比例尺的测试方式来评估细水雾灭火系统灭火性能的研究情况等。另外,介绍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清洁、高效灭火剂及固定灭火系统应用技术研究》的相关研究内容。

考研经验交流会 篇13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3月15日

一、目的及意义:

同学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前途。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和繁重的就业压力下,本学校越来越多的同学考虑到考研深造。但不少人对考研问题存在误区、不解、甚至是困惑,这些将会影响到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身心健康。为了帮助大家看清形势,解除疑惑,端正心态,树立信心,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活动详情:

1、活动时间:2012年4月26日19:30-21:302、活动地点:小礼堂

3、主讲人:有资深经验的考研老师及优秀同学

4、主办单位:院团委

5、承办单位:社团联合会

6、协办单位:大学生考研协会

7、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三、活动主题:洞悉考研

具体流程如下:

1、活动前准备:

(1)会场准备,活动开始前做好会场布置,设备调试,人员安排,确保一切准备就绪。

(2)收集各班学生对考研存在不解的问题,分类筛选汇总,做好活动现场提问准备。

(3)做好考研讲座的宣传工作,社团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在每天上

早自习时,向各个班级进行宣传;并分别在校园主干道,宣传栏等处进行文字宣传等等。

(4)做好活动宣传和人员安排活动

2、活动现场流程

(1)主持人出场,介绍特邀嘉宾,请领导致词

(2)应邀老师即嘉宾为同学们做考研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考研前景分析

<2>考研形势分析

<3>考研具体流程讲解

<4>考研准备(学习方向与心态调整)

<5>考研与就业的选择

(3)现场解答环节,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分析解答。

(4)主持人致感谢词,结束讲座。

3、活动结束安排

(1)安排人员维持离场秩序、整理会场。

(2)召开总结会议,总结整个活动的成功和不足,为下次活动总结经验。

4、各职能部门工作安排

主席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整个活动有序顺利进行。

办公室:负责讲座记录,登记工作人员名单。

学习部:负责收集各班学生的问题分类汇总,以及整个活动的安排

活动部:负责维持活动现场的秩序。

生活部:负责活动现场的布置以及仪器的存放

外联部:负责活动现场设备的调试与维护

宣传部:负责ppt制作以及宣传本次活动

考研部:负责礼仪小姐的安排和主持人的人员安排。

5、注意事项:

与多功能视听说室管理员联系好场地,确认话筒,音响等设备是否具备,是否良好,以及如何操作;在板活动时注意社交礼仪,展示优秀大学生风貌;组织好现场秩序;注意场地卫生,不乱扔垃圾;活动中注意拍照留着后期宣传;活动结束后感谢校领导对活动的大力支持。

6、经费预算:

矿泉水 10元

鲜花30元

礼品60元

横幅50元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院团委

考研交流会主持词 篇14

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资环学院2010年考研就业经验

交流会。转眼间,06级的学长学姐们已经顺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即将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途。随着酷暑的到来,07级的学长学姐也开始备战考研,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考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明年的研考中有更好的发挥,也为了使08、09级同学对考研有提前的准备,在学院团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应同学们要求,我院学生会学习实践部特举办此次经验交流会!出席本次经验交流会的嘉宾有:我院副院长齐伟老师(掌声欢迎)、团委书记安宁老师(掌声欢迎),以及7位成绩优异的06级优秀毕业生来到现场与我们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欢迎你们的到来!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各位学长学姐:

06地信1 庄金鑫考取中科院寒旱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

考研成绩365分

06地信1 王涵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

考研成绩363分

06地信2 于琳

考研成绩367分

06土管1 王小丹考取南京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考研成绩370分

06土管2 黄珏考取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考研成绩375分

考取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

06土管2 张文龙考取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考研成绩378分

06土管1 刘炳良保送本校研究生农业推广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安宁老师对本次考研就业交流会致开场词。(感谢)

下面介绍本次经验交流会的基本流程。本次交流会地信、土管两个专业分别进行,每个部分又分为“经验共享”和“答疑解惑”两个环节。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专业有所侧重,在嘉宾经验介绍完毕后可以进行提问。

首先我们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交流。下面我们首先有请王涵学姐对她考研复习的方法思路和技巧进行介绍。

接下来有请庄金鑫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考研经验。

于琳学长跨专业考取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对我们同学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下面有请于琳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技巧和经验。

感谢学长学姐的精彩讲解,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同学们可以自由的向学长学姐进行提问。

感谢同学们的提问和学长学姐的精彩解答,相信现场地信专业的同学们一定都有很大的收获,对考研也有了新的认识。

好的现在地信专业的交流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土管专业的嘉宾上台与我们分享经验。

第一位为我们介绍经验的嘉宾的是

06级土管1班王小丹学姐

06级土管2班黄珏学姐

06级土管1刘炳良保送本校农业推广

06土管2 张文龙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同样感谢学长学姐的精彩讲解,下面进入自由提问环节。

感谢

不知不觉,本次考研就业交流会的两个部分已经全部结束,交流会也接近尾声,下面我们有请齐院长对考研的方向方法等做总结陈词。

感谢齐院长精彩的总结。现在,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齐院长进行提问。

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会后也可以与各位嘉宾进行深入交流,相信各位嘉宾一定会耐心的帮助大家解决面临的困惑。

学术部考研交流会 篇15

【本刊讯】2015年4月26-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主办,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大会”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功召开。北京市49所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代表、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部分教研员和来自全国18个省市地区的近6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香港教育学院数学与信息资讯学院院长江绍祥教授、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汪琼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代表围绕“区校协同视角下的生态化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主题分别做了精彩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数字校园、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创客、电子书包等教育信息化应用热点问题,有宏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微观的实践思考,有具体的应用案例,更有落地的研究成果,每一个报告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同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将各自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与参会者进行了分享。

4月28日上午,近200名参会人员来到北师大大兴附小参加基于平板电脑应用的公开课展示活动。来自大兴区的三位教师分别展示了基于平板电脑应用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展示了大兴区电子书包应用的研究成果,为参会人员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电子书包应用理念。

探索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术长卷 篇16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西方学术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19世纪前后中国西北广大地区考古新发现的启示,同时也昭示着人们对中国丝绸,亦即其经济活动在东西方关系中显著作用的认可。这一概念虽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同,但是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主导权为西方话语所控制。显然,在那个连国土主权都无法自保的时代,根本不可能进行对文化遗产的安全防护和研究工作。所以,我国文化界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探索起步虽早,但真正取得进展,并获得累累硕果则是在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新疆人民出版社适时地推出的这套20卷本“丝绸之路”研究的皇皇巨著,即是该领域学术话语权转化的有力证明,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在众人公认的连绵壮观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中,我国新疆地区无疑是其中最为漫长艰险的路段,高山巍岭,沙海荒原,皆留下了体现古代东西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印迹。事实证明,古代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不仅受到东西方的深刻影响,而且其本身也曾对我国古老的文化,以及周边各国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疆在“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区位还使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文化多样性迄今依然构成该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故谈论“丝绸之路”若缺少这一段逸闻佳话,那将是不完整的。所以,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汇集国内这方面相关专家学者的成果,出版这样一套大型的专题系列学术专著不仅是题中之义,体现了编者对“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重视,以及其内涵的深刻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新中国建立60年后,长久偏居祖国西北边疆的新疆地区在科学文化事业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和扩散从一定意义上远远超出最初人们对它限定的物质或器物方面的狭窄认识,实际上已经演化并上升到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层面。20世纪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丝绸之路”定性为“对话之路”,,并得到中外学界的共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充分贯穿了“文明交流”的真谛,各卷内容都在充分吸收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精确而具有说服力的文献、考古资料,大视野、多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外延,极大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以往“丝绸之路”探索范围。将“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当今国际范围内“丝绸之路”热的出现从更深层面上反映了全球化大势下,社会各界对东西两大文明系统之间交流联系的瞩目和期待。为此,编委会在丛书内容方面颇下功力,《丝绸之路研究丛书》(20卷)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丝绸之路”研究的诸多方面,从多个学科领域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博大精深和广泛内容。我们还注意到,丛书各卷的作者多为近年来活跃在相关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所著内容均为他们的厚积薄发之作。例如盖山林的岩画研究,韩康信的古代西域人种研究,王炳华的新疆考古研究,王博的新疆石人研究,仲高的西域艺术研究、李进新的新疆宗教史研究、薛宗正的北庭史地研究等。皆独具学科特点,位列学界前茅。而且各卷在关注学科完整性的同时,皆突出了问题意识,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和进步。

该丛书还提供了许多中国境内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书材料,例如最新调查的岩画材料和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等。

可以说,这套丛书多角度勾勒出一幅“丝绸之路”数千年历史演变的雄壮画卷,此间“丝绸之路”的社会政治演变,民族的分布和迁徙,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演进变衍,诸多民族对中西关系发展的显著作用,书里也都有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这是一部国内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所谓“学术长卷”实不为过。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具有浓重的新疆本地特色。这不仅表现在各卷的作者多为新疆本地学者,或与新疆有一定情结,还表现在其内容设计方面也集中强调了新疆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演进过程中承负的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讨。

众所周知,新疆地处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的中段东部,扼守东西交通要冲,曾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后,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此历朝各代都在此建官立制,实施管辖,并大兴“屯垦戍边”、拓展交通、修筑驿站,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丝绸之路”同时还成为沟通内地与新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和农业生产技术输入该地再传入西方,而西方地区的珍珠、香料和毛织品等则经过这里流入中原地区,丝绸贸易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推动了新疆本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所以,“丝绸之路”还是巩固和加强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的重要措施。它对于保证西北边疆的安全和稳定,促进新疆各族与中原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丛书中各卷几乎都涉及到对新疆历史文化问题的研讨,其中对于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种族和民族集团演变过程的探讨,对于新中国建立后大量新出土文物的具列梳理,对于新疆古代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文化类型的深入分析,如龟兹、吐鲁番、伊犁等古代文化的关注研究,以及对于中原诸朝历代经营新疆,包括各种屯田举措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新疆社会发展贡献的科学评价等,多有前人未发之新论,读来发人沉思。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出版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空白,也开辟了新疆历史著述中的新天地。它必将为正确阐述和宣传新疆的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的演变史,以及推进新疆学术事业的发展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在对“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的探索中,各卷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就一些“丝绸之路”研究中易于混淆的史实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诸如各民族的族源问题、社会形态问题、屯田戍边问题,以及古代新疆与内地的关系等方面表述了自己的学术立场,为正确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和实践。这些观点和成果对于社会各界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的概貌,特别是新疆的历史和现状多有裨益。

通过《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使一个立体的新疆历史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将极大程度上推进人们对新疆在“丝绸之路”演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对历史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的深刻理解。同样,新疆各族聚居共存、互助友好,共创中华文明历史辉煌的真实场景,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祖国西北边疆的开发者、建设者、保卫者,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中对这些理念和观点的诠释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促进各族民众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将给人们准确认识和全面了解新疆地区的历史演变和规律,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准确阐述和大力宣传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方兴未艾的国际“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推出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虽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是它在国内却是先行者,而且毕竟给后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继续前行的平台,并已做出了符合这个时代学术水准的贡献。希望新疆人民出版社能够以此为起点,今后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真正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品牌。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为成功做准备下一篇: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