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思潮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教育思潮(精选8篇)

当代教育思潮 篇1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首先开启了私人讲学,并加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一、孔子生平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出仕修经:鲁定工六年,孔子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他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而在下一年又回到鲁国。鲁哀公二年,孔子再次从鲁国来到卫国,之后去到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叶国,鲁哀公七年,孔子又回到卫国。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二、思想来源

(一)源于民本主义的“仁”的思想

孔子学说是仁学, 它源于民本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仁学是孔子首创的, 但“ 仁” 字却早就出现在孔子之前。《尚书》《仲馗之浩》有“ 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大甲》有“ 民阁食怀, 怀于有仁.” 《泰譬》有“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孔子继承了他以前的仁的思想, 最终把仁发展、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人道主义。孔子非常重视人和人的社会作用, 他第一次把人们对子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归之于伦理。事实上, 他所希望的社会就是要有一个圣君、贤臣、好民。由此社会观出发, 提出了“ 泛爱众而亲仁” 的思想。孔子的人道主义, 在当时客观地起到了照顾人民利益的作用, 很自然地把人与君, 人与臣, 臣与宕,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 使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达仁是修身的目标。

理想人格。它侧重于人格完善, 以扬真善、美, 抑假、丑、恶为宗旨, 通过人的自觉行为去追求仁, 确如“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不再注明)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反映在他对圣人, 君子, 仁人, 成人的寄托上。他把人所具有的最美好的品德都集“ 君子”一身。这种借助自觉力量去求仁的功夫, 完全区别于宗教式的盲目信仰。孔子一再宣称是个人的气节与操守, “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一句话,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仁人, 使得人的世界观与理想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井由此形成了孔子思想伦理型的特征。

协调作用。由上述人道主义, 理想人格所规范的行为准则, 必然构成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 具有一定广泛性, 并为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心理结构, 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两句话。这样所达到的一种思想境界是崇高的, 逾几千年而不衰, 并深深凝聚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有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民独有的美德。

(二)源于宗法制的“礼”的思想

“礼” 产生于氏族公社后期的宗法制, 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章学诚讲:“孔子 之大, 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

孔子的礼, 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 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尊卑之序。这是孔子礼的核心, 孔子终生恪守周礼, 尤其是在对待君、巨、父、子关系方面, 表现的更为尽致。《论语·乡党》篇记叙孔子过君位, 虽然君并没有在那里, 只是一个空位子而已。可他仍然毕恭毕敬, 面色矜庄, 言语中气不足,憋着气好像不能呼吸一样,一直到退住堂屋,面色才稍微放松。

节己修身。孔子把礼为节序又应用到节己修身方面,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他非常注意强调人们要“ 忠” “ 信” “ 义” “ 让” “ 敬” 等。对于这些内容, 孔子并不是单单对上层统治阶攀西宣的厂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孔子的礼不象过去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而是广泛于所有民众之中, 大家都有行礼达仁的权力, 从天子以室庶人都被制约在礼之中`、因此犷这种礼的下放,严格讲来也是提高庶人的地位, 不管什么人, 只要按礼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井在能近取譬中告达仁, 都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孔子的社已经不再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专利品,而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仁礼的相互制约性。仁是内容, 礼是形式, 仁礼是矛盾的, 又是一致的。礼是宗法制的产物, 其实质是它的等级性、保守性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反动性。仁是在原绍民本主义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有其明显的民主性和由此荞现出来的进步性。因此, 从客观上讲, 仁的民主性无疑要冲击礼的局限, 而礼的保守性义必然午方百计地限制仁的民主性。

(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 思想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 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 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 中庸贯穿了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客观世界和修养主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最能反映孔子中庸思想的是孔子答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 “ 师与商也孰贤” , 子曰: “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 然则师愈与? ” 子日: “ 过犹不及” , 孔子认为, “ 过” 与“ 不及” 都不是中庸, 这就如同我们现在讲“ 左” 与“ 右” 都不好, 最好的则是把握两端, 取其中间。当然, 这里的中间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 并非刚好二分之一处, 实际上是恰到好处, 即适中。

中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在人伦方面, 它体现了一种美德;在教育上, 则主要反映和体现在“ 性” “习” 之间的辩证关系方面;在评价人方面, 中庸则表现为“ 无求备于一人”;在施政方面, 中庸财表现为宽猛相济。

(四)“天下为公” 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孔子思想体系, 它是一个奋斗目标, 是纲领, 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 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了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基于对远古社会的道念和对当时社会的示满弓片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 借助神话传说的内容、形式, 继承和发扬了和、同、平、均的思想, 构画出了一个以“ 天下为公” 为主要侍征, 老安, 少怀, 友信的社会扩客观上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与要求。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论语》中已经很多, 但更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还是《礼运·大同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2)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2、教育的个体功能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2)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三)教育目标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3)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四)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礼与仁: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2)伤人乎?不问马。(《乡党》)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孝悌: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3)孝慈则忠。(《为政》)

忠信: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2)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3)民无信不立。(《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2)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五)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教育原则与方法

立志乐道: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自省自克: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改过迁善:

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2)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六)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1)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2)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3、学思并重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4、温故知新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谦虚诚实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作为一个未来教育者,一个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要教好学生,要是学生学好,就要身体力行:即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就要广于见闻:即要博学,学识要广。就要教学相长:即孔子认为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启发,在教学上收到良好效果。子游在武城当行政官,治理很有政绩,孔子参观,听见弦歌之声,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用于治理国家,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是大材小用。子游听到后说:“以前我在老师那里收到的教育,君子学习礼乐,就会有博大胸襟去爱别人,小人学了礼乐,就能懂得道理,容易听从指挥。”孔子听后说:“前言戏之耳。”说刚才是孔子自己和子游开的玩笑。还要克己内省,即勇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等。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不仅要为学生解惑,还要为自己解惑,提升自己。同时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良好发展,为现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为教育者如何不断地完善 发展自己?如何促进他人、奉献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他们在教育的指引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现代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思潮 篇2

关键词:人本化教育,自我实现,当代教育价值

人本化教育亦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是现代欧美十大教育思潮与流派之一。它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盛行, 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欧美地区甚至波及东方世界。

一、人本化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 以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现象学的认识论为基础

存在主义主要沿袭了法国巴格森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等人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也是它的重要思想来源。[1]克尔凯郭尔的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为存在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现象学是以人为目标的崇高事业, 它经过对“纯粹意识内的存在”的研究, 揭示人的生活界的本质, 从纯粹主体性出发进而到达“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所以它们二者就为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深刻的认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

(二) 培养“完整的人”是其教育的目标

何谓“完整的人”?这个在人本化教育家看来, 首先这种人是整体的人, 他们不仅在精神、身体、理智和情感各方面都达到了整体化, 并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这两方面的联系也达到和谐一致。其次, 这类人是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的人, 他们具有很深的成长需要, 并且不断产生前所未有的需要, 不断获取新经验和探索新事物。最后, 这类人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一事情的一种倾向、一种特别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此外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还认为认为, 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2]

(三) 倡导创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心理氛围

人本化教育家指出, 教育的作用是创造最佳条件, 也就是一种自由的气氛,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罗杰斯强调说:“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有气氛时, 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3]

二、人本化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 马斯洛及其人本化教育思想

马斯洛学习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内在学习理论。马斯洛指出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过程, 它不是外在的, 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 而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去自主选择, 自行决定, 在学生潜能的引导下去实现自我。因此, 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起内在学习动机的良好环境, 对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该理论反衬出当今教育中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尤其值得我国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学习。

(二) 罗杰斯及其人本化教育思想

罗杰斯从自我人格心理学理论出发在教育中重新发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从“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出发, 他认为促进自我的完善和人格的变化是心理治疗的目, 同样的, 真正有效果的教育也必须是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 促进个人潜力和学习的充分发挥, 使他们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4]罗杰斯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 即非指导性教学。他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进行了严厉批判, 认为,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重权威轻民主、重智力轻情感、重科学轻人格, 教学方法重灌输, 师生关系重权威, 因而从根本上来说, 是一种“反人性”的教育。

三、人本化教育的当代教育价值

无论在思想高度上还是具体教育教学方法上, 人本化教育都给了当代教育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一) 发现人的价值, 维护人的尊严

与主知主义教育相比较, 人本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重新发现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我们从人本化教育理论中可以看出, 该理论无不透露着对人的坚强信念, 例如人性本善, 人的本性高于天使;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会朝着技能充分发挥的方向前进;人是具有自我指导能力, 他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 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 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马斯洛他的内在学习理论冲破了主知主义教育重外在灌输的教学传统, 同时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助力理论。马斯洛学习不是外铄的, 而是内发的, 这是依靠学生的内在驱动, 挖掘潜能, 进而达到自我实现。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因决定论的科学性的, 虽然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但其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因为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是灌输而非理解, 不经理解和内化的学习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如此重要, 所以教育就应该最先创造有利条件,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 造就创造性人人格和创新型人才

自我实现者是一种创造性的人格, 马斯洛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健全的人格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创新型人才, 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根据人本化教育观点, 教育应当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即既能充分发挥的人, 这种人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整体的人, 他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正和自主性, 应当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负责, 学会承担责任。

人本化教育基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重新发现和宣扬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这是对教育领域的一大革新和进步。虽然该教育思潮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但是它的经典教育观点在当代仍就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人本化教育思潮发源于美国, 但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它盛行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但其思想精髓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郑子娜.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衬板社, 1999:720.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衬板社, 1999:721.

当代教育思潮 篇3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深入,当今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利益格局调整、贫富差距扩大、思想观念转变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思潮于高校学生群体中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如果不对这种形势进行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不良社会思潮的蔓延与恶化,从而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对社会思潮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与政治的认知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当代社会思潮展现的特征分析

1.社会思潮的内涵

社会思潮指的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反映了一定阶级与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思想愿望及情感需要,并且在相关社会理论指导背景下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可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调控及改造、导向等作用。当代社会思潮对于高校影响也在日益加大,高校学生思想及行为等都带着社会思潮烙印,其中既有来自正面的影响,也有来自负面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展开对社会思潮的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化解不良影响,弘扬其积极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良性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当代社会思潮展现出的新特点

(1)复杂多样性

“二战”后,美苏间“冷战”的结束,苏东剧变导致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直接对垒变为多样化价值观念冲突。其中,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转向低潮,资本主义的文明代表,如: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纷纷出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新媒体的运用传播,使得当代国内社会思潮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

(2)批判与反思性

来自西方的社会思潮,主题集中在对于西方在现代的进程中体现出的不足现象进行分析批判。批判与反思性是当代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共同特色,如:对主流的观点抗争及对于反全球化的反动,传统思潮超越、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儒家等观点的发展。

(3)直观现实性

社会思潮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一般是对当代具体问题的关注,它试图通过不同视角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如西方“左派”和“右派”“第三条”等道路,将重点与落脚点放于应当采用哪种政治经济对策以解决当前的政治经济矛盾,而我国的新自由主义主张要迎合当前全球化的趋势,通过财产的私有化、完全的市场化、与国际接轨等西方方式来解决国内当前的现实问题。

(4)国际全球性

全球化使得各类价值观对话与交融拥有了广阔空间。随着当前全球化推进,促使社会思潮关注问题也体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如当今世界绿色与环保运动,是受生态思潮影响。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分析

1.当代积极的社会思潮

全球化思潮。高校是互联网建设与利用的前沿,而互联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全球性问题,如地球的生态系统破坏日趋严重;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潮上升,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统一和主权完整、国家安全及发展等,是爱国主义的新要求;社会主旋律思潮,激发了广大具有社会正义感与良知的觉悟青年学生热情回应,当前有些社会体制、社会发展等问题被披露,一部分正是广大青年利用不同渠道揭露出来的。

2.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积极影响

(1)开阔学生眼界

当代社会思潮内容广博多样,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生态等,对于求新求异、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丰富的文化大餐。而从思潮的研究内容分析,既涉及全球视野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实审视,还有人类共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预测,这无疑能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创新意识。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当代社会思潮大多侧重当代具体问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如:生态问题、人权问题、粮食问题、全球化问题。而学生也可利用互联网,发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民生问题看法,特别是关注当前国内重大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就业、贫富差距、假冒伪劣及社会保障等,从实际出发,冷静客观及辩证地看待问题,发表言论,并提出思考。

当代背景下,社会思潮也体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思潮影响前沿的高校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前社會各界应当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子.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225-226.

[2]刘艾.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华章,2013(26):127.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篇4

硕士生论文(作业)

学生:XX

专业:结构工程

学号:0503303017

指导老师:XX老师

日期: 2006 年 5月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05级研究生 XX 学号

0503303017 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在影响广泛的《纽约客》上宣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的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

兰德公司的主要成员福山则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完结。他断定: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状态。现在留待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作为“历史终极状态”的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制度能否令人完全满意。问题的另一方面是,“1989年共产主义的垮台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回应自由主义者关于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而不是终结于社会主义的宣告。这种政治挑战迫切需要确立替代资本主义的其他选择,这些选择植根于人民的斗争。”因此,同样也有许多学者以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为契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在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学说,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上一场新的大讨论。

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检讨、对新的时代特征和科技发展的分析,对不少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范式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上,这场讨论正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产生影响。

主要讲授内容

一.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 二.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论题 三. 当代西方的“新社会主义观” 四.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 五.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态势

一、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整体状况 • 研究盛况:

第一,频繁举行国际性的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问题讨论会。第二,研究社会主义的论题更加广泛。

第三,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著述纷纷涌现。大致可分为三派,即“声讨派”、“反思派”、“乐观派”

• 显著特征: 第一,浓厚的理论化倾向。第二,明显的“趋同论”倾向。第三,民主社会主义化倾向加强。

第四,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异军突起。第五,具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二、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论题

(一)反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剧变 第一、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评价。第二、对苏东社会主义失败原因的分析。第三、关于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

(二)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第一、美国学者J ·罗默的“政治民主”加“公平效率”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法国的T·安德烈阿尼和M·费雷的企业自治社会主义模式。第三、美国学者布洛克的剥夺金融资本权力的社会主义模式。第四、美国学者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五、英国学者艾尔逊的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

(三)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

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 一种是以G ·拉比卡为首的一些左翼人士认为: • 另一种是以S·阿明为首的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 还有一种观点(以英国学者S ·塞耶斯为代表)则认为:

说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就要“消亡”。

“失败的是虚假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相反,失败了的资本主义是真实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失败是因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失败是因为实现了资本主义。” ——尼加拉瓜神父卡德纳尔

有一些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的锋芒已经磨灭,现行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作出了太多太多的让步。殊不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向社会主义作出了种种“退让”,人们可以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或者看作是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没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起来,但是社会主义的价 值目标通过左翼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在资本主义的肌体内生成发展,从而逐渐改变着资本主义的制度特征。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大致上可以分成三派:

• 一是“维护派”: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 二是“声讨派”: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失败”

• 三是“死活派”:马克思主义有死去的和活着的之分 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元的,而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完美无缺的,应当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是政治的装饰品,应将其与政治区分开 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随便可以分割的,应从整体上去把握 第五,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它应面向现实 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死去的东西和活着的东西 • 死的东西

第一,关于市场经济的学说 第二,关于权力和国家的学说 • 活的东西

第一,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

(五)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

• 悲观论者认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已经完结,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说法已成过去,科学社会主义再也不具备指导意义和具体的政治组织的作用。

• 乐观论者认为: 人类将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这如同资本主义在工业最发达国家取得胜利,成为一种世界性制度一样,社会主义也必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建立起来。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单一发展模式论,不能用某一国家的单一模式去衡量和评价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 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图景,在发展道路上、发展模式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是由各个国家具体情况决定的,因此是合理的、正常的。

评价:

第一,90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主流是进步的

第二,总结分析出的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所进行的深入的考察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是有益的

第四,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良莠同存、鱼目混珠、甚至极其错误的的现象

第五,90年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还存在着两股不容忽视的“左”的和右的思潮

三、当代西方的“新社会主义观”

• “新社会主义”并不是90年代才出现的新名词,它在六七十年代一度很时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 90年代以来西方独立左翼人士的“新社会主义观”,正是由苏东剧变所引发的世界性大反思的结果。

• “新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出发点不同,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对资本主义批判,而是着眼于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并通过这种反思来构建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新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新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摆脱了官僚主义的集中化统治,真正成为社会和自己生活的主人。为此,必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工人自治或社会自治。在这种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人的自由、人的解放才是唯一目的。

• 90年代后所出现的“新社会主义”:

——是在新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理论主张是与左翼政党的斗争实践紧密相连的,“新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阶级基础和斗争目标不同,90年代的“新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没有统一模式,不同政党有不同的理解。

• 90年代后国外(主要指西方)独立左翼人士的“新社会主义观”: ——尽管这些左翼代表人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立场和理论局限,但仍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和目标,仍以否定和“替代”资本主义为己任。他们大多不受传统政党派别纲领的拘囿和限制,关注问题视野广阔,思考主题热点前沿,构建模式新颖独特,甚至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新理论流派,如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等。

(一)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的认识

• 美国社会民主党思想家迈克·哈林顿 :“人们说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我们说社会主义有许多种。” • 亚当·沙夫断定:“„社会主义‟一词是多义性的,其内涵缺乏明晰度。”

• 经济学家勒茨克·巴塞罗维茨认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作出4种不同的界定,它们分别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体制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社会主义和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的社会主义。• 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认为,社会主义始终意味着对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保护。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历克·诺夫指出:“社会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在这里大多数公民对其生活和工作有相当程度的控制,富有者不能享有过分的权力。”

• 著名的英国政治学家拉尔夫·米利班德认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必须把社会主义看作既是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秩序的延伸,又是对它的超越。……它们由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一系列政策组成。其一是生活的民主化。其二是实现生活条件的平等化。其三,最重要的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实行不同形式的社会所有制。”

• 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提出了三要素的社会主义概念:)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失去其经济社会进步作用这一历史进程的合法结果。)经济基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为社会所有。3)社会主义将导致新秩序和旧秩序的决裂。

• 苏黎世大学经济学教授奥塔·锡克认为,必须把社会主义限定为一种社会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社会主义‟这一术语是指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意味着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防止作为其基本对立面的资本主义。”

•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罗默(John Roemer)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公有制体系,而应当把它定义为这样一种体制,这种体制保证积累起来的利润能按比例平等地分配。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巴纳德说:广义地说,社会主义传统上代表着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的相互依附、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上的剥削。

• 生态社会主义者劳伦斯·怀尔德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制度,不是“科学设计”的结果,而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

• 俄罗斯学者尤·克拉辛也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实现历史设定的目标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是向往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潮流,是人类探索和谐关系的永恒主题。(1)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制度或体制。

(2)社会主义是一种改革或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6(3)更多的论者把社会主义是价值综合体。(4)社会主义是对人类基本生活权利的捍卫和保护。(5)追求平等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

• 鉴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重效率甚于平等的现实体制,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者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平等而不是效率上。

•平等似乎是社会主义核心的和最主要的价值,“社会主义植根于平等主义”,社会主义始终与平等相联系。

• 对社会平等的信仰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

学者们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平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

首先,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政治权利,是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其次,社会的平等是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再次,效率与平等并不矛盾,追求效率未必要牺牲平等。

——因此,强调效率甚于平等,就难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界线。

•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既应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斗争的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是变革和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的社会运动和实践,同时它还体现着人类亘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各种美好的社会愿望和价值追求,而它在现实社会和历史过程中必然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即现实的物质存在。

• 没有正确价值的追求是无畏的追求,空谈价值永远也不能够实现价值。• “制度社会主义” 与“价值社会主义”。

(二)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案的设计 关于所有制问题:

所有制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 第一种形式的社会所有制是混合所有制。

• 第二种社会所有制形式是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和公有化。关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第一:计划体制的弊端

首先,排斥经济生活的民主化……

其次,必然滋长严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特权现象,它是专制独裁的经济基础。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第二,倡导市场经济:

概括地说,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

具体来说,对于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其

一、市场应在配置资源方面起主导作用 其

二、计划和市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同等重要

三、社会主义不应放弃计划,而是使计划更为民主合理 关于经济分配问题:

• 绝大多数国外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相差悬殊的不平等现象,认为社会主义应该保证经济平等。

• 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资本主义的完全按资分配和差别悬殊,也不是国家社会主义那样的绝对平均和不合理。

(三)对社会主义和民主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其一、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

其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根本基础。亚当·沙夫认为,从社会主义的思想命题和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消极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告诉我们,不可能存在没有民主的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持不同政见者的自由的民主,而没有一种由社会加以制度化的监督,没有政治多元化,就没有民主。如果不想民主变成空话,就必须使民主具有实际内容,这种内容以创造相应的经济条件为前提”。

• 西方社会主义者所向往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首先,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人民自治制度。其次,社会主义必须推行多元主义政治。最后,建立经济民主制度,确保经济生活民主化。关于经济生活民主化:

“对经济生活民主化的承诺是今日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只有从制度上首先保证人民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进而扩展到对政治生活和机构的控制,才能推进自由、平等、正义,达到更大的平等。

——社会主义企业应由工人民主管理,工人们决定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等一切事宜,这些事宜的决策必须民主制定,实行“一人一票制”。

• 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的批判:

——他们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非代表性和虚伪性极为不满,认为它是被资本的权力所篡夺和扭曲的民主。

——他们对于资本主义民主扭曲性和虚伪性的揭露,是设身处地、直中症结的,而且他们将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努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对未来社会主义实现主体的重新界定

• 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

• 托派左翼人士认为:

• 工人阶级仍然是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

• 大多数国外左翼知识分子认为:

• 要依靠一切进步的社会力量,包括各种新社会运动力量。

• 也有一些左翼人士在工人阶级之外寻求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阶级和变革力量。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关于社会变革的动因: 2.关于社会变革的新的主体 :

3.关于社会变革的途径、战略及策略:

——社会主义的实现主体及当代西方社会变革的动因、途径等问题是一个争论甚多、非常复杂的问题。独立左翼人士敏锐地洞察到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变化对于社会主义实现主体的性质和成分范围的挑战,力求寻找适应新时代的新主体,这一努力颇具现实意义。他们重新评定工人阶级的性质及其政治行动能力和政治取向,力求扩大工人阶级范围,改变传统工人阶级的面貌,扩大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级和运动之间的联盟,这些都值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参考借鉴。

(五)关于适合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的预测 • 其基本理论主张是:

——以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前途之间的关系为主题,从时代变换的宏观角度探讨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迅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已经使世界由工业社会时代向后工业社会时代过渡,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都已经发展到了自己的极限,必将被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所取代,这种新型社会制度就是与工业化没有联系的、以后工业思维重新塑造的新型社会主义范式。

• 新型的社会主义具有如下特征: ——在社会形态方面: ——在经济生产组织形式方面: ——在政治管理组织形式方面: ——在社会主体方面:

评价:

——国外独立左翼人士“新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丰富多彩,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关系社会主义命运和未来的重大问题。这些学说和理论,事实上进一步丰富和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资源和素材。

——尽管他们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试图运用温和的或激进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光谱”中处于左的一极,但是,这些“新社会主义”理论不能科学地指出超越和替代发达资本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达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境界。

——固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但是,9 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科学社会主义与所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在目标、性质、任务、价值取向上虽然有原则区别,但两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在许多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第一,从历史上,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从批判和吸取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产生,且从利用和改造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中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壮大自己的组织力量。第二,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大都或多或少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与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而有兴衰与共的共同命运,不宜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推向资产阶级阵营。

第三,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重新振兴的基本前提是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创新,无论何种创新,科学社会主义都必须认真吸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所积淀的积极成果。

四、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

(一)民主社会主义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

(三)市场社会主义

(四)生态社会主义

(五)女权社会主义

(六)现代托派社会主义

(七)总体性社会主义

(八)欧洲共产主义

(九)伊斯兰社会主义

(十)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

(十一)后社会主义

(十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构想的几种社会主义模式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流行于西欧北美,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宗旨。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渐进方式,利用民主、议会手段实行社会的改良。

——反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社会主义不再是要努力建立的一种制度,而是关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

民主社会主义是把资本主义民主手段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揉的改良主义理论。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

——它是西方新左派为了把自己与老左派和新右派区别开来而量身定做的标签,是用以表明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新道路。

——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正义,应当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主张应该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激发市民社会活力,以之作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民间领域,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发挥制衡作用。奉行“中间路线”,主张走折中路线改革福利制度,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

——“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是社会民主主义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变种,体现着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试图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发展一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政治民主形式。

(三)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

——市场社会主义在80年代以来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的影响,迅速扩大其影响范围,许多市场社会主义者也纷纷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推向更深的层次,提出了许多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中基本理论主张有二:其一是依赖竞争的市场机制来交流商品,协调复杂的个体劳动。其二是坚持社会主义伦理原则,使社会成员平等的支配权和收入权制度化。

(四)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生态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影响日益扩大,号称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从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和危机的结果,为此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的口号。

——生态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两种政治力量的汇合,主张把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力图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保护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又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1.对资本主义和“唯生产力论”的批判。2.对新殖民主义的批判。3.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批判。第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关于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异化问题2.关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问题3.关于社会政治问题4.关于经济发展问题5.关于国际关系问题6.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问题

• 五)女权社会主义

——女权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两个前后相继的流派。80年代末90年代初,女权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对女权社会主义产生了广泛影响。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1)妇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没有摆脱受压迫的处境。(2)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3)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

(4)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斗争。•

(六)现代托派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内部斗争中形成的。1938年,他在巴黎领导建立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相对于共产国际,被称为第四国际。——托洛茨基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革命”,——托洛茨基严词批评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化和苏联社会的官僚化,最早预言了苏共和苏联的解体,认为苏联是“由新的特权阶层来管理的并被他们叛卖了的国家”,认为“党内民主的死亡导致工会和其他所有非党群众组织内的一般民主的死亡”,而这样的政党和国家,迟早要灭亡。

——目前他们努力改变其激进、极左形象,更加务实、团结。他们全力为世界新秩序和世界社会主义而斗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世界贫苦工人的代言人,因而赢得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

(七)总体性社会主义

——总体性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欧发达国家。它强调,应该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社会主义,不仅要比资本主义生产出更多东西,而且要把这些东西分配得更合理;不仅要消灭贫困和对抗,而且要改变人类生存性质,真正充分地满足人的意识和情感、劳动和休闲、道德和美学等方面的需要;不仅要消灭阶级差别以实现人们自然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且要排除集权政治以实现全体的、自发的、自治的、直接的民主。在实现手段上,它主张推进生产发展和社会改良。•

(八)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由曾担任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的社会主义理论家贝林格提出。其纲领主要是:用和平民主手段而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对现成的国家机器进行改造更新,而非打碎废除;不实行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而建立多党联盟来领导国家,共产党在多党联盟中充当政治指导者;不实行工农联盟而建立一切民主力量、进步力量团结合作的广泛联盟。

——承认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民主集中制为党的组织原则,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同时,它保留在丧失民主自由的特殊条件下使用暴力革命的权利。特别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具体道路。• 九)伊斯兰社会主义

这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流行的颇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

——伊斯兰社会主义流行于阿拉伯地区一些国家,它承认实现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这种社会主义以阿拉伯民族意识和伊斯兰教义为依据,是既不侵犯私有制而又消灭剥削、人人平等、保护正义的社会状态。

——此外还有流行于非洲地区一些国家倡导的村社社会主义和南美洲地区一些国家提出的合作社会主义等等。

(十)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

——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十一)后社会主义

——所谓后社会主义一般是西方学者对原先实行以苏联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反省、改革后,所选择的新发展道路的称谓。

——后社会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教条化的社会主义,而后社会主义则是相对成熟的、符合各社会主义国家实情,以社会发展、公平、民主、效率为理念的社会主义。

——后社会主义者既批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承认东欧国家的巨变是资本主义性质,而将巨变后这些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特征称之为“后社会主义”目前最有影响的几种“新社会主义”观点:

1.欧洲执政的社会党所提出的欧洲新社会主义思想

2.由前共产党改名的左翼政党和西欧共产党所提倡的“新社会主义”

3.以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为代表的新社会主义思想 •

(十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构想的几种社会主义模式

主要有两种取向

其一、工人自治取向的社会主义模式 • 科尔施提出的“实践社会主义”模式 • 葛兰西提出的“工厂委员会的社会主义”模式 • 列斐伏尔提出的“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 其

二、人道主义取向的社会主义模式

• 马尔库塞提出的“自由社会主义”或“解放的社会主义”模式 • 弗洛姆提出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

• 萨特提出的“有人性的社会主义”或“非独裁型的社会主义”模式 • 当代西方社会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首先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其次,苏联模式的教训:最后,社会发展的启示:

“新社会主义思潮”评价

1.“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历史和现实的反映,其产生具客观必然性。2.90年代的“新社会主义”思潮,鱼龙混杂,派别纷呈,理论体系远未成熟。

3.“新社会主义”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探讨,将进一步活跃世界社会主义理论革新和政策调整,有助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对待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 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势,区别情况,认真研究;既不能盲目赞赏,也不能武断否定。

• 多多吸取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态势

•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21世纪的社会主义是模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第二,21世纪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第三,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将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将会出现如下趋势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将作为共产党和人民大众追求的长远的奋斗目标,而不可能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状况下完全实现。2.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是发展“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21世纪,“制度社会主义”在数量上不会有大幅度增加,尤其不大可能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但“价值社会主义”将无时无地不在孕育、生长 4.21世纪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将是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

5.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有望在21世纪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新高潮的强大推动力。

• 社会主义流派在21世纪将有四种不同的命运:

(1)一些流派如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原属各政党将会依据20世纪历史经验和21世纪的新的历史发展,不断地进行理论调整、组织调整和战略策略调整,以保存和伺机发展自身。

(2)一些流派如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等,由于提出和关注一些因时代发展变化而产生的、社会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篇5

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马立诚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的话,他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角度。

历史事件已永远逝去,绝无可能在今天原原本本复现。历史事件是人的思想对象。比如,很长时间里,对王安石变法是赞颂的。改革开放以来,新锐历史学者否定了王安石变法,指出他的路径依赖和增长模式问题严重:连一个梳子、一把芝麻都必须由官方销售,对民间竭泽而渔。再看抗日战争,究竟国内不同力量在抗日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出现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史也是如此,在一些“左派”眼里,改革开放是“劳动人民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

不同历史叙述的背后是什么?是认识和思考,是思想。认识历史思想,思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

改革开放30多年,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观念框架,寻求对症良方。这就是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蓬勃兴起、交汇博弈的原因。由此起步,中国思想界开始进入一个群雄初起的“春秋时代”。这是一个重大的话题,限于篇幅,笔者只能粗线条地勾勒当代中国的八种社会思潮。这八种思潮,或部分重合,或彼此分立,或激烈争辩。透过这八种思潮,可以使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有助于我们探知中国的未来。

邓小平思想——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 改革开放30多年,邓小平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邓小平登上领导舞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中国发展打开新篇章。邓小平力倡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民众生活大幅改善,邓小平思想功不可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也是世界经济思想史及世界经济史的一大突破。连哈耶克也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两者泾渭分明。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对中国的突破与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

在中共领导人中,邓小平第一个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议题。1980年8月18日,他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把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归结为“制度问题”,这是空前尖锐而深刻的论断。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的讲话中,邓小平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限定为“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说明了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谨慎小心。

经济改革的大胆突破和政治改革的慎重设限,是邓小平思想的特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出现了腐败蔓延、分配不文档

文档

公、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引发了动荡风险,并催生多元思想问世,各自开出“药方”。

老左派仍以阶级斗争为纲

老左派的抗争,伴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起始阶段,改革开放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改革者顶着“上面”的压力冒险犯难,自然遭到老左派咒骂。当时,许多人心有余悸,不免按照“组织原则”和老规矩办事,自觉不自觉站在“两个凡是”一方,惧怕甚至抵制新生事物。1980年9月,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会议讨论农业问题,只有三个省的领导明确支持包产到户——这说明了“老左”的威力。之后,改革开放声势不断壮大,“老左”的吸引力有所降低,但还有很大影响。再加上一些起初追随改革的人因利益目标未遂反过来成为“左”的重要人物,使老左派更新换代之后仍具实力。他们不时借着“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自由化”的机会猛烈反击,形成拉锯战。

随着邓小平思想明确成为全党指导思想,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难以逆转,随着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众所公认,年事日高的老左派渐渐只剩一批“铁杆”,但他们不屈不挠,在每个转折点都高分贝发声,留下鲜明印记。请看: 提出“两个凡是”,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抵制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批评;打压包产到户、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指责经济特区;压制作家艺术家自由探索;批判商品经济,凡事问一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维护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以多份万言书反对私营企业主入党;反对《物权法》平等保护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指责中国全面复辟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公开批评邓小平、批评党中央的“路线错误”,盛赞“文化大革命”并要求为“四人帮”平反„„这些都是过来人耳熟能详的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不公导致民粹主义崛起,目前老左派的市场反而有所扩大。

老左派阵营不是清一色。有些人并非出于利益计算,而是出于传统信仰,自始至终坚持己见。尽管你不一定赞同他们的观点,但这样的人格值得尊重。有的人则翻云覆雨,倒非为是,随时变脸,深浅莫测,自另当别论。当然,他们也有表达主张的权利。

老左派的主张,一言以蔽之:坚持毛泽东晚年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

他们的表达方式,颇得当年大批判和大字报的真髓,情绪十足,连批带骂,颇具杀伤力。但众多读者读后觉得有“过气”之感,无说服力。

老左派也受到压力,日趋边缘。他们的语调也许过激,但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思考,如两极分化、官商勾结、腐败日甚、压制不同意见等。

自由主义在“夹缝”中承受压力

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挑战现代造神运动和个人迷信,批评极左僵化教条和精神禁锢,呼唤思想解放,呼吁独立意识、个人价值和权利意识,引进西方思想和著作,蔚为大观。这一切,昭示了自由主义思文档

文档

潮在中国长期中断之后新的发端。1980年代的改革突破,是邓小平思想与自由主义部分重合协同致力的结果,日后二者渐渐拉开距离。1980年代末**之后,自由主义陷入低潮。但19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化改革,自由主义辗转往复,再度以学理形式登台。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刘军宁编辑《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李慎之为之作序《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文中说:“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这一年,李慎之为《顾准日记》作序,为顾准思想定位,说顾准“追求的是自由主义”。这两篇序言,被朱学勤称为自由主义“挤出门缝”的标志。

1998年12月,朱学勤发表《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文中说:“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这是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简要概括。

与此同时,徐友渔发表《重提自由主义》一文,说:“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与保护。”

自由主义反对垄断,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干预,以消除腐败,并且大力呼吁言论自由,特别是强烈要求推进政治改革建立宪政民主国家,因而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分歧,遭到抑制。刘军宁在《私有财产权:宪政的命门》一文中说:“财产权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财产权与民主的相关性,根本一点在于,财产权改变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财产权开辟了属于公民私人的自治领域,在这一领域之内,公民可以享有自由,而政府不得任意侵入。”自由主义要求继续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深化产权改革,反对国进民退,要求推动私有领域不断扩大。自由主义赞同全球化,支持中国加入WTO。自由主义认为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内在陈旧的体制与意识形态,并且认为中国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时代。自由主义不赞成毛泽东晚年思想和“文革”,认为这并不是扫除腐败的正确途径。凡此种种,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老左派发生了激烈争论。

自由主义不赞成“群众大民主”式的民粹行径,也不赞成义和团式排外的“亢奋的民族主义”,因而与民族主义对立。朱学勤说:“因为自由主义同时抵制上述种种危险倾向,在两面陡壁的夹缝中反复述说,故而它在正面承受威权压力的同时,又必然在侧面遭遇来自知识界内部一部分朋友的误解甚至猛烈抨击。”

新左派学者说,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正在形成中的新的资本势力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由主义为之代言,扮演着哺育新阶级意识的乳母角色;另一方面,蒸蒸日上的新阶级又为自由主义提供着肥沃的土壤和资源,鼓舞着自由主义成长。

文档

文档

新左派“本身就是疾病,不是药方”

与老左派不同,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的新左派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与西方接轨”。接什么轨?西方左翼思想及后现代理论的轨。如果说老左派表述方式多是过去大批判的遗音,那么,新左派的语言则比较西化。很多读者认为新左派的文章“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是从汪晖发表在《天涯》杂志1997年第5期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一文而起。随后双方激烈争论,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至今余波绵绵。

如同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谱系极其复杂一样,新左派内部的思想取向也五光十色,既有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学者之分,又有理论左翼和文学左翼之别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涉及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与西方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公正、自由与民主、中国现代化道路等诸多重大问题。

新左派对全球化持质疑或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以经济殖民主义盘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就是经济侵略和盘剥的工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边缘化,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梦。新左派不赞成中国加入WTO,认为WTO是西方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绞索,凶多吉少。新左派还集中火力批评“基于经济自由主义的市场拜物教”,批评“全球资本主义”。

一些新左派人士引用后现代理论,对诸如文明、理性、科学、民主、启蒙等“现代性概念”进行批判与质疑。“什么是启蒙?启谁的蒙?谁有资格启蒙?”这是他们发出的诘问。新左派认为自由主义是在“复制西方”,并进一步指责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通病,就是从西方话语中寻找精神资源(如自由、民主、法治等),实际上是“被殖民了”。

就国情来看,新左派认为,中国已经演变为市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西方跨国公司掠夺中国资产,奴役中国民众。中国市场导向的改革弊端丛生,致使中国出现贫富分化等一系列“丑恶的现实”,难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特别是国企改革,黑箱作业鲸吞全民资产,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这些弊病是怎样产生的呢?新左派很少剖析国内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也很少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并未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进入后现代。新左派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境来处理中国问题,是文不对题,当了“邮差”。当下中国社会的弊病不能简单地比附成“西方病”、“市场病”。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陈旧的权力体制与市场机制并存。“中国病”的根源是陈旧的体制寄生于市场,扭曲市场甚至压制市场所产生的“权力病”。朱学勤说:“当新左派朋友们提倡批判市场机制的时候,自由主义则在呼吁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双方分歧的根本。其他分歧恐怕都是由此派生。”自由主义者秦晖则认为中国是“后共产主义转型社会”,中国的情况有别于传统体制,又异于自由民主社会。新左派开出怎样的药方?他们提出,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必须要根治文档

文档

“西方病”和“市场病”。他们批判现代性,批判“私有化”。就解决手段而言,甚至不妨诉诸“大民主”。新左派不少人士赞同“文革”,认为“文革”是“继续革命”的伟大尝试。他们肯定“文革”的“正面因素”和“积极作用”,提出应该从中吸取群众运动的经验,学习大民主。新左派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并通过赞扬格瓦拉称颂革命。就上述主张而言,新左派和老左派合流了。吴稼祥说:“新左派本身是就是疾病,不是药方。”还有学者指出:“新左派„„陷入了和老左派同样的困境:他们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没有什么建设性。”

民主社会主义走出“叛徒”形象

很长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在国人心目中是负面形象,是“叛徒”。1960年代,中苏决裂。中国发表“九评”,批判现代修正主义。批“苏修”的同时,又挖祖坟追溯到“老牌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连带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统统“一锅熬”,痛加批判,全面否定,指为马克思主义的叛徒。从此,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声名狼藉,谈虎色变。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有人担心这股浪潮波及自己,于是再度批判和打压民主社会主义。当时全国各地出版了十几种讨伐民主社会主义的书籍,单篇文章更是不可计数。

长达几十年的大批判,自然引起一些人的研究兴趣,私下讨论很多,但是鉴于压力,没人敢于公开正面地为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党辩护。

直到2007年2月《炎黄春秋》发表谢韬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首次公开明确地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引发爆响。

该文要旨:

一、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说,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扬弃”。这样,资本家成了企业股东之一,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一场和平革命。谢韬认为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二、恩格斯晚年有反思,强调在选举中取得成功。谢韬说,这是恩格斯去世前几个月发表的文章,是他最后的意见。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谢韬认为,苏维埃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粉碎私有制,则是错误的,是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瑞典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接过民主社会主义旗帜,通过和平方式演变到社会主义,并与前苏联的暴力社会主义展开竞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民主宪政、多党制、三权分立、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福利保障。谢韬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就已经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

谢韬文章遭到老左派猛烈抨击。京、沪、杭先后召开10个会议批判谢韬,指谢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篡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妄图打倒共产党”。

京城盛传,上面对此保持冷静,来自高层的意见是:不转载、不批判、不争论,文档

文档

个人可以对此表态。200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答读者问”,题为《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显然针对谢韬一文。文章不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但语气温和,没有像过去那样杀气腾腾,而且还说民主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透出微妙变化。虽然有老左派兴师问罪,但不少媒介大量发表介绍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还发表了诸多研究瑞典、挪威社会状况的文章,甚至请西欧各国驻华代表现身说法评介民主社会主义。

有学者说,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侧重个人权利,民主社会主义侧重群体福利。他们引用东欧剧变之后从共产党改名而来的东欧各社会党的纲领说明这一点。保加利亚社会党说自己是“一个群众性的党,代表并捍卫劳动群众的利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反对失业和贫困化”。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强调“应实行真正的社会保障”。波兰社会民主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说,必须重视三种力量:第一是工人,第二是农民,第三是青年;要“维护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这里不是散发着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么?

民族主义非理性亢奋并非中国福音

有学者说,这几年,民族主义汹涌澎湃。

我手里有两个黄色棉布钱包,是朋友送的。一个钱包上印着“中国人必须领导一切”,另一个印着“全世界必须说中文”。朋友说这是在他家附近商店买的。我不知道别的国家有没有出售这种产品的,印象中没有。这可以作为上面那位学者的话的注脚。

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加速,民族主义也趁势而起。

最早是何新在1990年提出民族主义主张,要求反击西方颠覆阴谋,加强爱国主义。

《战略与管理》杂志在1994年和1996年分别发表两组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意见分歧。有学者提出,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重新蔓延,“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选择”。

1994年创刊的《原道》杂志公开申明秉持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从中国历史的内在性和一贯性来理解和认识中国,积极探索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即是《原道》的追求目标。”稍后京沪分别有学者发表文章论述文化民族主义,提出中国文明优越论。

1996年出版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掀起情绪化民族主义冲击波,使民族主义议题从学界进入大众领域。该书说:“美国正加紧组建反华俱乐部”,“苍天当死,黄天当立”,“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我们要准备打仗!不要忌言准备打仗,不要怕这种自豪感会刺激什么人!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同年,还有主旨类同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问世。2003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走向政治民族》,提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政治转型,要塑造一种新的政治机制,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动,使多元分散利益凝聚为文档

文档

全民族利益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成为政治成熟的民族。有人称之为政治民族主义。2009年,《中国不高兴》一书问世,可看作《中国可以说不》的续作,书中说:西方对中国的围堵越来越明目张胆,应该选择同西方“有条件决裂”,“持剑经商”是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应该勇于在国际上“除暴安良”„„ 奇妙的是,与《中国可以说不》出版时受到热捧不同,《中国不高兴》没有得到媒体好评,颇多媒体甚至对此书持嘲讽态度。有文章解释说,知识界经历了启蒙、加入WTO和奥运的历练,多数认同全球化,现实中又从全球化受益,因此多多少少都有世界主义情怀,民族主义在他们那里没有多少市场。

概括起来看,当下民族主义的诸多诉求中,反西方和抵制全球化是最突出的两条。有学者评论说,民族主义有很强的非理性一面,现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长期积弱一朝发达的亢奋。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规模马上要跃居世界第二,亢奋的民族主义只会加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只会有助于“中国威胁论”扩大市场,并非中国的福音。

当代教育思潮 篇6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文化自觉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正在增强的新型文化观念,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有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经历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扑后续,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足以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先辈是如何奋发进取,是怎样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让他们在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感悟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和升华的历史轨迹,激发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潜移默化地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自身的历史责任和时代的使命,并能以实际行动实践履行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还必须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平时期成长的新一代容易在西方经济全球化的掩盖下放松警惕,不少大学生接受外来主义思潮的“趋同论”,关注人类整体利益,淡化本民族的利益。

民族精神是融入血脉的感情和理智选择的结果,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形成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身感受、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内在品质,这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这就要求学生以上好政治理论课为前提,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自我培养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这既可以弥补学校和教师因为不了解个体情况而出现的问题,又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民族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简单枯燥的说教就能深入人心的,它要求科学完整的体系、丰富精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江泽民就曾指出:“对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教育,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抬头。”

(二)、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的内涵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党带领人民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2、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爱国主义被赋予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爱国、爱人民与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最大光荣。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必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的志向融合在一起,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才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彰显了对人的的个性的张扬和对人的主体的尊重,在此基础上,人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觉悟也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人民的主体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和权责意识得到了强化。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是国家权力的主要来源。每一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事业中建功立业。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科技领域里的精英,他们的科学精神状况是决定我国在世界未来科技领域地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这就要求广大学生能够克服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浮躁风气,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读书,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谋求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要做到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当代教育思潮 篇7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现实思想运动, 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政治和艺术流派的庞杂思潮, 标志着当今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急剧变化, 也预示着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的重大转向。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东西文化的交流, 后现代主义思潮于80年代传入了我国。作为最为敏感的大学生,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表现出了政治观念淡化、自我价值膨胀等状况。所以研究后现代主义, 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地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以法国后现代哲学的兴盛为标志的,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在西方社会内部产生了一种反对工业文明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一词并不是代表标新立异的形式, 而其真正的内容是指借否定性话语表现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 在其文化形态上被称为“后现代社会”。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的结果, 也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社会生活和科技成就批判与反思的结果。它的基本理论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本质特征

反本质特征即反基础主义、反还原主义。即反对以往哲学依靠某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的方式和做法。后现代主义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 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 只要找到了基础, 知识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就有了保障。后现代主义也反对在认识论中套用规律、原则、模式这类“人为”的概念。

2、反理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理性主义, 认为不能将理性作为普遍的规范。因为理性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的发展, 束缚了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这样会阻碍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认为, 只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想象才是真实的, 是人类创造的源泉。

3、反中心特征

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后现代主义坚决反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 认为人不应该是存在者的主人, 一切存在并不是由人来决定的, 而是由存在所决定的, 人只是存在的邻居。

4、反主体特征

现代主义推翻了宗教, 消解了神性, 促进了人的个性张扬, 凸显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日益失去了自主性, 这是对现代主义的极大讽刺。所以后现代主义据此认为主体根本就不存在, 即使存在也只是徒有外壳, 充其量只能作为人口而存在。

5、反真理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事物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基础, 等待着人们去客观地反映和把握, 事物的本质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与解释行为当中。所以后现代主义以实用主义式的真理观以及主观主义的真理观代替了符合客观事实的真理观, 认为知识不再是纯客观的和神圣的。

由此可见,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反基础, 反本质、反中心、反真理的, 表现出对传统的怀疑及批判和否定。所以, 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和虚无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精神实质, 这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相悖的, 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积极影响来看, 后现代主义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 呼唤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 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引导大学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价值, 也有助于大学生敢于直面社会, 大胆地剖析社会弊病, 使大学生在批判中增强了自我意识。但是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具体体现在: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

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使各种后现代思潮与价值理念不断涌入, 这不仅仅使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时有了更多的参照, 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 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着价值的疏离感和无根感。价值理想与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失去有机联系, 与新的生活世界若即若离。

2、后现代主义思潮引起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倾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 认为只要合法经营, 赚钱就是合理的, 从而导致社会分配出现了层次性, 使部分大学生面临着价值观的多元选择。但是, 一些学生甚至错误理解了追求实现价值的多元化的前提,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坐标。具体体现在部分学生集体意识不强, 个人主义严重、甚至追求金钱至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把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及满足程度最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走上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3、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大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虚无主义倾向

在后现代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相对主义的思潮, 以尼采、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最为著名。这些人的哲学观点以各种形式传入中国, 至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彻底的否定才能有所创造与革新, 所以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采取排斥的态度, 甚至对一些合理的价值观念也体现出了冷漠、无视的态度和情绪。当这些观念与情绪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 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对现状的不满而悲观失望, 从而不思进取, 听天由命, 任由现状所摆布。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带来这么多的负面影响, 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与培养。如果任由这种消极作用在大学生当中扩散, 将对中华民族的品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能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朝着正确的路线发展。

1、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思潮毕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它偏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偏差。如果青年的政治立场不坚定, 理论水平不到位, 就极可能被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宣扬的错误理论观点所迷惑, 最终导致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所以, 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指导, 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然后运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问题。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是指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 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 以校园精神为底蕴, 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 校风、教风、学风, 思维方式、行为准则, 学校的传统和习惯, 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 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积极地扩展主流文化阵地,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要对校园文化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的传播要高度重视, 要对其进行认识、分析和鉴别, 发挥其积极影响, 避免消极作用的侵蚀。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问题。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自立、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不能听之任之, 任由其发展。要帮助大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方向与人生目标, 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通过公平对话、情感沟通及说理疏导的方式解决他们思想深处的问题。当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要对症下药, 只有抓住学生心灵深处的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和指导, 从而达到实际效果, 让学生能够得到肯定, 感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学校要转变思维方式, 改革教学模式

学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 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不能强调事物的共同特征, 用单一的标准把学生划分成各种等级。而所谓的优生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并且会得到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而那些可能只是暂时某些方面有些差的学生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也得不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只能让这些学生更差。此外学校也要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导, 并且教学方式单调、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所以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通过良好的沟通对具体的问题达成共识。

总之, 我们不能视后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 但也不能对之熟视无睹、掉以轻心。我们要深入了解其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充分利用积极因素, 摈弃其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佛克马, 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2.

[2]陈一平.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251.

[3]李贵.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2, 4 (2) :75-78.

[4]张库存.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J].人大复印资料 (高等教育) , 2001 (2) .

[5]刘啸霆.后现代认识论述评[J].哲学动态, 1998 (8) .

[6]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0.

[7]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朱剑.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石油教育, 2004 (5) :41-45.

[9]高董, 陆岩.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6) :32-35.

“新左派”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新左派”思潮 当代中国 影响

90年代后半期开始, “新左派”打破了文革以来人们对“左”这一字眼的恐惧心理,它一登场便引发了两大反思,一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二是矛盾直指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形成的亲资本主义的西化语态,反思、批判所谓“现代化”“现代性”问题。它直接针对是80年代后的自由主义思潮所主张的现代性和现代化模式。这两大反思反映了“新左派”作为当时世界主流思潮的一种批评性话语的特质,同时也反映出“新左派”的两个基本的思考维度: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意味着“新”;批评资本主义与西化潮流,体现了“左”。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的“新左派”,从其学术内涵与外延来说,一般指的是1990年代后期在应对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浪潮中所出现的一股引人注目的学术力量。一种新思潮的出现,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社会思潮的理论导向作用,又会影响那一时代的普遍观念。“左派”这一字眼,经过一次“文化大革命”成了一个国人的禁忌语,人们视“左”为患,避之不及。很长一段时间,“左派”或“左”倾、“左翼”似乎已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名词,其含义大多是负面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0年后,“新左派”再度回到中国的公共话语领域,这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

“新左派”的发展势头很快,曾经有一位从美国留学返国在北京工作的经济学博士,他十分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改革就是受资本家剥削,开放就是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这一观点虽简单且有些极端,但却相当鲜明地表达了“新左派”的价值趋向。“新左派”以“文革”理论或西方左翼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它的理论陈述,不是一个具有理论一致性的、自觉结社的理论阐释行动。它是一个以某些理论的相对接近而形成的松散的、无明确理论纲领的姿态与主张的代称。从90年代中期起,除了“极左”和某些特权的压制外,又出现了另一种恶,另一种压迫形式,另一种社会不公正的原因,这就是金钱、资本的力量。 对许多人来说,对旧有体制的压迫形式所造成的现实,已经熟视无睹、见惯不惊。而金钱造成的不平等对人们心理上形成的冲击要大得多,你的同学、同事、朋友、亲戚如若有人购房购车、出国旅游、升官发财,都会刺激你的神经,使你在心理上不平衡,人们在讨论中国问题时就会在“新左派”的思潮指引中呈现出另外一种不满现状的思想状态。

二、“新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在曲折发展中留下了大量的言论和反思,其实最主要的几个观点如下 :

(一)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判断。

“新左派”认为中国已经卷入全球化,资本主义在中国 “泛滥成灾”,近代西方左派批判理论中对资本主义的丑恶描绘已经成为中国的现实。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其根源在于“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有人想要证明中国社会现在是资本主义或市场社会,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汪晖所能说的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导致市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三资企业占据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时候,我们也已经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社会的问题说成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思考的出发点不是现实,而是理论,“为了把西方左派关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知识和概念运用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国情进行变形和套裁,使之适合于当代西方新左和新马的分析框架”。虽然中国的市场因素在增长,大城市中社会心理、消费习惯的资本主义倾向在发展,但从经济成分、投资比重、就业结构以及私有制在宪法和法律中的地位等各方面看,从总体上说中国还不是市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二)对社会公正的重新认识

“新左派”强调公平分配,主张用平均主义方式来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实行平均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让下层民众在公有制前提下参与民主管理。转轨期腐败和社会不公问题是触目惊心的,引起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关注、议论。“新左派”主张:“第一,要搞真市场、真正的自由竞争,要使规则公正,人人遵守,要把权力逐出市场;第二,要依靠法治,完善法制,例如通过立法缩小贫富差距,依靠法律惩处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新左派” 从其强调的“平等至上”的精神出发,主张中国实行直接选举制度,扩大民众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权,在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合理政治资源。

(三)重新看待文化大革命

“新左派”认为“重新发现”了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义与价值。他们认为,毛泽东当年进行文化大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大民主、大批判、通过“无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来批判资产阶级,来解决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认为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不等于“左派”的路线与思想理论的失败。

三、对“新左派”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

人类生活中有矛盾困境,或疑难问题,这个时代的人们就会调动心智与理性能力,提出并运用一些观念、理论或主义,来判断反思这些矛盾,找出解决之法。这些观念或理论可能有对有错,但都是人类面对困境所作出的文化反应,是主体针对困境想出来的“大办法”。对于“新左派”的一些反思,我们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加以理解。

1. “新左派”思潮对基本国情的判断方式——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新左派所采取的方式是引用某些西方的理论或观点(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然后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或对策,即理论资源取自西方的成品,讨论的问题却是中国的现实。所以,“新左派”把中国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作是后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问题,而加以完全否定,这当然是错误的。

2. “新左派”思潮对社会平等的价值追求——犯了完美主义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这里指的完美主义者指的是那种除了至善至美以外,什么东西都不能使之感到满意的人们。不完美是客观世界普遍常态,也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新左派”心目中的完美事物,其实并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源于他们的头脑中的道德理想。

3. “新左派”思潮对“文革”的肯定——混淆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区别。浪漫主义就是主体把审美的愿望投射到一个他并不真正理解的外部对象上去,通过对该对象诗化的理解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同时满足内心未遂的愿望。“新左派”对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等社会不公平现象深恶痛绝。因此,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制度、群众大批判与群众专制等等,都成为“新左派”的精神寄托。

“新左派”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方向,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决不会因噎废食地认为,因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下岗失业等现象,而拒绝继续改革开放,重新回到平均主义时代去。作为一种在多元时代生存的思想潮流,“新左派”的思想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活动也有存在的权利。在一个法治化时代,随着社会的正常发展,它的激进化趋势会消退,它要经历一个也许十年到二十年以上的文化修炼期,才能摆脱生长期难以避免的幼稚与不成熟,通过理论上的脱胎换骨与价值转型,才能在未来中国多元思想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公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海伦凯勒介绍下一篇:掌声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