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通用3篇)
1、科学“生活性”的有效体现!
从课前谈话:“寻找身边的科学”开始,我就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藏着这么多的“科学”。接着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重任——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课的引入到孩子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显得非常自然!在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
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不能忘记让科学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借助上课盛放器材的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不但是孩子们容易进入的课堂,同样也是老师容易准备的课堂,因为体现了生活化,我的材料准备非常的简单,这样一节课,材料的准备时间在10到20分钟之间就可以完成,成本在5元左右(就是几张纸的价钱)。我想科学教学要体现实效性,材料准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
基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重要理念的考虑,我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测试的出事实数据,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的出科学的结论。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导和讨论必须做的扎实有效,所以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讨论的展开,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计划。
3、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探究的习惯培养对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行动前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分工的习惯,安静探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整理材料的习惯等等。我在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不经意间其实已经引导孩子们整理好了所有的器材,这不禁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非常有助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叶谰教授这样说过: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如果有,那就是表演。好课肯定是有其缺陷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孩子,脱离孩子实际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由于对孩子们的了解不够,总感觉自己的课和孩子们之间有层隔阂,没有那么亲近!
其次,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扎实。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而理想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不需要老师进入。
一个课例的成功与否,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的能力。所以首先我静下心来解读文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传奇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乐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音乐家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今天要和学生们共同走进的这个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人们借助这个传说表达了对音乐家贝多芬的喜爱与崇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首名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他的想象力丰富,还是因为当时他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这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由此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谱写出了《月光曲》。这个特定的环境,在课文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一步步描写出来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贝多芬情感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情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走进文本和音乐家一起亲历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会阅读的主动阅读者。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
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三、适度拓展,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让课外资源作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
为了设计这堂课,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还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是我读到了他的两段话——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作曲?
——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
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而第二句话则对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其实上这节课,我还有一个想法。让学生们通过拓展对比性阅读,进一步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之处。所以在课后我补充了一个阅读材料《不为侵略者演奏》。从而在课外让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完成“走进贝多芬”的专题研究。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出示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见过的一些拱桥的图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多样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桥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桥的形状和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这么设计呢?
二、探究新课 认识各种各样的拱桥
1.多媒体出示各种拱桥,苏州宝带桥(连续石拱桥)、法国古代石拱桥、南京长江大桥(钢框架桥)、西藏拉萨铁路大桥。
2.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各种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各有什么优点?(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比如使用的材料、用途、拱桥与桥面的位置等)。
这些拱桥,它们都有一个拱形。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有的拱在桥面上方,有的拱在桥面下方;有的是一个孔,有的有多个孔。
3.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桥的同时,把重点放到认识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4.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总结: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出示钢索桥,提醒学生观察钢缆的粗大。
提问:钢索桥主要有几部分组成?钢索起什么作用?桥塔起什么作用?
2.以实际例子说明钢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总结钢索桥的显著特点。(框架结构、拱形结构、钢索结构融为一体)
4.实验:模拟做一个钢索桥
老师先做演示实验,学生再进行在实验,实验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价。
【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3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林海》06-22
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30
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9-16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0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10-20
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09-26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与法制教育工作总结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