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事迹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塞罕坝林场事迹(精选7篇)

塞罕坝林场事迹 篇1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进入防火紧要期。刘海莹是林场的党委书记,一想到百万亩松林的生命安全,他和同事们的心不由得紧绷起来。

塞罕坝,白雪皑皑,呼呼的寒风在松树之间撞来撞去,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但是,人类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塞罕坝的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高、远、冷”,是以往塞罕坝给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如今,这3个字被置换成了“美、绿、香”。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家国使命,在高寒的沙地上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谱写了一曲绿色的欢歌。

“塞罕坝人享受着历史的光荣,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造林、护林的步伐要更加有力。”刘海莹说。

塞罕坝,一部浸透艰苦奋斗精神的传奇。

“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为了固沙源、捍水源,王尚海、“坝上六女”、曹国刚、孟继芝誓向沙地要绿色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美丽高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落叶松万株成林”。但是,由于过载、过牧、匪灾、火灾,塞罕坝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一片荒漠。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呈扇形聚拢,形成3000多公里风沙线,对新中国的首都“虎视眈眈”。

警钟敲响!与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左右,而北京海拔仅40米左右。

“有人形容,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作家李春雷在报告文学《塞罕坝祭》中写道。

首都告急!

1962年,原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林场,号令向沙地进军。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原国家计委在批准建场方案时,以共和国的名义发出这27字号召。

这27个字,是期许,更是方向。塞罕坝人铭刻于心,开始了感天动地的创业之旅。

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前在承德市区工作。接到调令,他二话不说,毅然带领一家人上山,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然而,第一年造林失败,成活率不足两成。

“不是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在这片土地上打过游击的王尚海不信邪,重新搬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第二年4月,率领精兵强将,在一个叫马蹄坑的地方连续奋战3天。

天太冷了,气温在冰点以下,“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像一个威武的将军”。

被窝成了“冰雪窝”,硬如铁,怎么睡?王尚海和同伴有的是办法: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

仅仅过去20天,马蹄坑“活”了过来,遍地一片嫩嫩的绿色。

塞罕坝再度燃起了希望。王尚海来不及抹一把幸福的泪,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部署”。

如今,遵从他生前的意愿,马蹄坑成了他的长眠之地,一片茂密的“尚海林”镌刻着他的钢铁意志。

王尚海成了塞罕坝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周围,汇聚着一群可爱的战友。

几个女娃娃志愿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1964年,承德二中一个宿舍的6位女学生,晚上在寝室卧谈,畅想如何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19岁的陈彦娴想起,自己的邻居就在塞罕坝林场工作,干得热火朝天。众姐妹来了兴致,集体给林场写了一封请愿信,誓言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

林场郑重地向她们招手。姐妹六个欢呼雀跃,放弃高考,奔赴坝上,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传奇。

陈彦娴依然记得,从承德到塞罕坝,200公里的路程,她们整整颠簸了两天。到了目的地,发现这里没有几间房子,到处都是半人多高的野草。

环境的艰辛超乎想象。比如,10月份挑选树苗,苗棚四面透风,还要在泥潭里作业,“我们穿着棉袄,冻得一个个直打冷战,手都冻肿了,裂了口子,钻心地疼。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选苗棚里一坐就是一天,每人平均每天都选上万棵苗子。收工时,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陈彦娴发现,当时跟自己一起在苗圃里工作的人,后来不是罗圈腿就是风湿病。

对于自己当初选择扎根塞罕坝,如今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陈彦娴并不后悔,“因为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曹国刚也将自己的梦想托付给了塞罕坝。

生于1940年7月的他,是辽宁沈阳辽中县血性汉子。既来之,则安之,塞罕坝就是家了。

曹国刚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把油松引上塞罕坝,丰富林场的树种结构。于是,他半辈子的心血就花在这件事上。善于借助“外脑”的他,还邀请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一道联合攻关。

可惜,身体不由人。他咬紧牙关攻克技术难题,疾病却紧紧“咬”住他不放——他患上了肺心病,呼吸困难,心肺衰竭。

说话都成了问题。他就用笔写,写自己获取的经验,写进一步的设想,写内心的愿望,写到满头大汗还是不肯停歇。

“我不服气。这是我最大的心事,最大的遗憾!”没有亲眼看见油松在塞罕坝上扎根,他心有不甘,泪水浸透了纸张。

弥留之际,他喘息沉重,脸色发紫,眼睛却依然瞪着。妻子了解他的脾性,哭着喊:“你放心吧,我还让孩子搞林,把油松引上塞罕坝!”

七尺男儿这才缓缓地合上了双眼,年仅50岁……

想起自己的这些老伙计,孟继芝觉得自己是庆幸的。

1963年冬,他负责次生林的越冬防火瞭望工作。12月14日,大雪纷飞,地面上的积雪已经超过一尺,火警解除,可以回家过个安稳年了。

但是,下山途中,暴雪肆虐,狂风乍起,他迷路了。被救起时,双腿发黑,已经坏死,不得不马上截肢。19岁的他开始了与轮椅相伴的漫漫人生。

如今,年届七旬的他笑言自己运气不错,因为一同上山的战友,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

笑声戛然而止,泪水默默地流。

这一代人,秉承“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住的是草窝棚、地窨子;吃的是黑莜面窝窝头,就着咸菜;喝的是雪水,脏不脏顾不上……但是,他们没有却步。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平易的诗行,盛满了一代人的壮志豪情。

英雄的故事在塞罕坝处处传扬,成为后来者的人生指引。“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浸染着上辈人的心血,来之不易。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值得我们学习。”塞罕坝林场下属的第三乡林场场长张利民说。

李建林、孙占林、李大林、钱森森、刘时塞……如今,塞罕坝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喜欢融入“林”“树”和“塞罕坝”的元素,希望给他们的人生盖上一个重重的戳印。

接力棒,稳稳传递。

“走在大街上,平时喊你一声哥哥的,这时候不自觉地喊叔叔了”

——赵福洲夫妇、邓宝珠、朱凤恩艰苦奋斗底色犹存

灭赢得了时间。

其实,这里留下过他的辛酸记忆。1984年冬,大雪封山,怀孕7个月的妻子陈秀玲在刷洗水缸时,肚子不小心被重重地硌了一下,瘫倒在地。他当即向场部求救,但是风雪太猛烈了,直到15个小时后陈秀玲才被送到医院。孩子只活了一天半,夭亡了。

哭过,痛过,两口子依然坚守。有时难免拌上几句嘴,但很快就和好了。“找不到人说话,还生个啥气。”陈秀玲笑道。

“闹啥不是个闹呀!这辈子就跟大火干上了。”54岁的赵福洲说得轻松。

“闹”,是塞罕坝人的口头禅,干脆,豪气。但他们不是“瞎闹”“胡闹”,而是有自己的章法。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劳作,塞罕坝上能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有树木安家。“肉都吃光了”,好一点的“骨头”也啃完了。哪里还有空间?塞罕坝人说:“那就啃硬骨头!”

石头之间也可以种树!一身农民装束的技术员邓宝珠一手拿铁锹,一手拿树苗,“见缝插针”,逮着机会就上。不 8 过,他“有勇有谋”,拉起一根线,在一条直线上找空隙,“便于后期的管护”。这就是“干插缝造林法”,石质山地从此也开始披上绿衣。

对塞罕坝而言,造林要紧,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天大的事。

“防虫得抓最佳时机,”塞罕坝第三乡林场森保股股长朱凤恩说,“太早的话,虫子没孵出来,效果不好;太晚的话,虫子长成了,耐药性强,防治难度也很大。”

把握时机,对有35年防虫经验的朱凤恩来说并不是难事。通过无数次试验,他已经将坝上常见害虫的习性摸了个底朝天。

他捕来不同种类、不同成长期的害虫,用不同品种、不同浓度的农药分别喷洒,记录其死亡时间,由此找出了适用于不同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机、最佳防虫药品,计算出了不同强度虫害下的用药浓度和喷药频率。

2002年,松毛虫大举来袭,坝上局部地区受灾严重,虫吃树叶发出的声音颇有些“得意”,似乎在向人类下战表。

朱凤恩领命上山灭虫。为抓住清晨四点这个最有效的防虫时机,他带领技术人员和喷药工人,每天凌晨一点半就开始忙碌。

这场“战役”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最终松毛虫败下阵来。

厚重的防护服、双层口罩和防毒面具让人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却也不能完全隔离伤害。“战事”结束时,朱凤恩和同事脱了一层皮。

后来,河北省在制定有关喷烟机防治病虫害的地方标准时,主要经验数据大多都由塞罕坝提供。

“没事我就琢磨呗,老一辈辛辛苦苦留下来的家业,怎么也不能毁在我们手中吧?”朱凤恩咧着嘴笑。

同样,在谈及为何有那么多个独到“发明”时,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的邓宝珠直言:“上对得起老同志,下对得起小家伙。”

而“小家伙”们也不敢怠慢。

每年的3月15日至6月15日,塞罕坝人要造林,要防火,要防虫,工作如千钧重。尹海龙是“林二代”,他发现这时候好多同事身穿迷彩服,头发上挂着松叶,脸是铁青色的,嘴唇开裂,裤腿的褶子里藏着土,鞋上都是泥。再看看自己,也是如此——“走在大街上,平时喊你一声哥哥的,这时候不自觉地喊叔叔了。”

这个“80后”和其他塞罕坝人一样,通宵达旦地扑在工作上,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其实,这正是塞罕坝最动人的模样。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三分造,七分管”的理念在塞罕坝深入人心。其中,防火被视为关乎全场存亡的生命线,这里的孩子看到一个燃烧着的烟头都会抢着去踩灭。

天桥梁望火楼好比一个边防哨所,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除了白白的雪,就是高高的树,门口红红的对联平添了一抹色彩。

看到记者来,瞭望员赵福洲先是一愣,随之笑容漾在脸上——整个春节,他和妻子陈秀玲都是在山上度过的,难得有人登门。

这是一栋5层的小阁楼,单层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一部手机搁在窗户边,“捕捉”微弱的通讯信号。窗外支着太阳能板,用电要看太阳的“脸色”。晴天还好,可以看看电视;如果是阴天,只能干坐着,偶尔的惊喜是听到野生小动物路过的声音。

望火楼的顶层宛如一个天然的大冰柜,窗户被冰雪罩得严严实实。赵福洲手持小铁棒,奋力刮去窗玻璃上的冰层,拿起高倍望远镜四处观察。

他的工作就是每15分钟登高瞭望一次,看看是否有哪里冒烟了。就是没有情况,也要用固定电话向场部报个平安,这叫“零报告”。多年的锤炼,使他一眼就能区别是烟还是雾,也知道四周远近的各个方位是哪座山哪道岭,俨然一台“人工定位仪”。

2013年4月30日,赵福洲及时报告了火情,并确定起火地点在围场县西山。整套的应急机制旋即启动,为火灾的快速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塞罕坝人张启恩夫妇、于士涛夫妇如一棵棵松树,傲然挺立于天地间

塞罕坝到底价值几许?2007年,中国林科院有过初步的评估:这里不仅有效承担了阻挡风沙的任务,而且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塞罕坝的这份“成绩单”,主要树种落叶松和樟子松功不可没。

松树,是崇高品质的象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写道:“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塞罕坝人,如一棵棵松树,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生命的绿色。决定坚守塞罕坝的人,内心都与塞罕坝的精神内核相吻合,与秀丽挺拔的松树气质相呼应。

张启恩,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林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林业部造林司从事技术工作,妻子张国秀在中国林科院搞科研,一家五口生活其乐融融。1962年,一纸调令,让他举家迁往塞罕坝。尽管“文革”期间,他遭受折磨,一条腿残疾了,但直至逝世,他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们夫妇,成为连绵大山里最受欢迎的专家。

新世纪,面临类似的“选择题”,新一代的塞罕坝人给出了同样响亮的答案。

“80后”于士涛是保定人,微胖,一看就是个好脾气。他开口闭口都是“林子”,说时透着几分得意。2005年大学毕业,他一头扎进塞罕坝,吃了蜜一般。而女友付立华考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她毕业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到底谁“投靠”谁,出现了一场拉锯战。

节日期间,付立华多次来到塞罕坝,“走进林子里,每一次都感觉不一样,每一次都很新鲜”。在一股力量的感召下,2011年,她终于融入了塞罕坝。

“我们林业有个说法,叫‘适地适树’,意思是环境条件要跟树种特性相适应。我们俩之所以选择了塞罕坝,或许也是因为符合这项原则吧。”于士涛说。

如今,孩子已经两岁多了,他也开始担任塞罕坝林场下属的千层板林场场长。工作太忙了,孩子跟他不亲,“完全把我当陌生人”。说话间,于士涛有些落寞。

但是,在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牟少华的眼里,于士涛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2012年6月,牟少华来到塞罕坝,参加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根在基层,走进一线”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于士涛的一席话让他印象深刻:“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也高调不起来。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

“朴素的话语,让我们看到在新一代务林人身上传承的塞罕坝精神。”在总结报告中,牟少华写道。

塞罕坝人,以汗水与热血铸就万顷松涛,给人间送上一片绿洲,给人心捧来一丝绿意。

这就是塞罕坝的写照,一首响遏行云的歌。

把塞罕坝的精神传播到每个行业

能让一项事业薪火相传的,必是一种真精神;能让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必是一个大理想。

塞罕坝林场几代人艰苦创业,将沙地变成林海的故事,展现的正是这样的理想和精神。面对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47天的恶劣环境,经历过住草窝棚、吃黑莜面的艰难生活,塞罕坝人将“高、远、冷”的荒漠变成了“美、绿、香”的林海。京津的生态安全、大量的氧气和清洁淡水、每年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几代塞罕坝人,在大地上写就传奇。

在塞罕坝,老一辈人在此长眠,新一代人拿起接力棒;“尚海林”写入历史,80后续写传奇。半个世纪过去了,愚公移山的理想犹在,铁杵磨针的气魄不减。没有为中国梦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没有塞罕坝今天的奇迹;没有担当国家使命的责任感,就不会在如此艰苦的岗位上前仆后继。50多年来,由开路人高擎的旗帜,胸怀家国、艰苦创业变为一代又一代后继者心中的指针,最终升华为塞罕坝人的精神和气质,沉淀为塞罕坝造林防沙工作的操守和纪律。

半个多世纪以来,神州大地上多少荒山变成了良田,多少贫穷地方已是物阜民丰,多少凋敝事业而今发达兴旺,多少天堑险滩现在高桥飞架……一个后发国家用60多年时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巨大跨越背后,是无数移山填海的创业人,是无数聚沙成塔的劳动者。

塞罕坝林场事迹 篇2

历史上, 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的皇家猎苑。清末以后由于开围募民、垦荒伐木, 加之掠夺性采伐和连年山火, 至20世纪中叶, 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建场时林场10.5万hm2的土地上仅有以白桦、山杨为主的残次天然林1.27万hm2, 塞罕坝和周边地区沦为一片荒原和京津地区的主要沙源地之一, 成为了浑善达克沙地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直接威胁着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1962年建场后, 塞罕坝几代务林人发扬“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 坚持“先治坡, 后治窝, 先生产, 后生活”的建场方针, 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严酷的生活条件, 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持之以恒地同土地沙化进行了47年的抗争, 取得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显著成绩。由于林区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 森林资源逐渐向近自然化方向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品位显著提高, 初步恢复了昔日皇家猎苑的风貌。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被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为京津周边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 发挥了展示林业行业精神、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实施科普教育等重要作用。向国家交纳税费8000多万元, 为当地群众创造劳务和增加旅游收入3亿多元。

2 源于攻坚克难、创新务实的求是精神

一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关。二是探索和推广抗旱保水技术, 保障了攻坚造林阶段的生态工程质量。三是强化科学经营, 提升了资源质量。多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塞罕坝独有的一整套经营模式、体系和生产流程:整地———造林 (荒山或次改迹地) ———幼抚、踏实———割灌 (草) ———定株———修枝———抚育间伐———定向培育———经济成熟伐、主伐———迹地整地———更新造林, 始终坚持“在保护中经营, 在经营中利用, 在利用中培育, 在培育中开发”的经营方针, 坚持“以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指导生产,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 高标准经营培育优质、高效、健康的森林资源”为定位, 在经营管理上, 加大“科技支撑和生产结构调整”两个力度;狠抓“经营理念、管理机制、技术措施”三个创新;树立“依法严管的法律意识、自我加压争一流的质量意识、调整资源结构, 造管育用相结合的经营意识、高效务实清廉的服务意识”四种意识。40多年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强化资源配置, 改善资源状况, 提高林分质量, 和实施集约化经营, 产业化建设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充分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能, 为林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 源于严抓细管、讲求实效的较真精神

一是强化责任, 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行政领导责任制、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工程施工人员责任制、管护人员责任制等,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和任务, 层层签订责任状, 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坚实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整章建制, 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各项生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及时把每一项管理措施、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程, 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营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和奖惩办法》、《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林业生产百分制考核验收办法》等管理办法, 建立起了定期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 增强了考核、奖惩的可操作性, 形成了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自建场以来, 一年一度的生产大联查始终是全场最权威的考评和管理举措, 评选的红旗单位被称为场内管理和技术工作者的“诺贝尔奖”, 成为绩效奖惩、职称职务晋升的最重要砝码。三是实施全程管理, 确保建设实效。严格依法管理, 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兑现奖惩, 按问题追究责任。为使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造林结束后适时对后备资源进行割灌、定株、修枝、疏伐等抚育工作;建立国家级有害生物检疫测报站, 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全场范围内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健全森林公安队伍, 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狠抓防火工作, 有效地保护资源安全。

4 结语

探讨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措施 篇3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资源;管理;加强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林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1993年成立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林木平均年生长量62万立方米。

塞罕坝按照国家林业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以现代林场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分类经营,提升发展质量,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几年来,塞罕坝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改造升级,加强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林,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

1 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认知水平

森林资源是林业赖以生存、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的任何生产和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现阶段如何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对贯彻落实国家的林业政策,保障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战略,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针对当前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措施,强化管理,搞好服务,努力把塞罕坝森林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

2 强化营造林体系建设,培育精品森林资源

科学经营,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健全制度,提高技术能力。修订完善《营林生产管理办法》、《工程造林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同时加强技术队伍培养,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强化营造林管理,将森林经营作为“立场之本、强场之基、发展之源”,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加快优化林分结构步伐;加强攻坚绿化、优势树种培育和更新换代等工作,扩大珍贵树种和混交林营造比例,积极调整资源结构。

3 加强林地林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

规范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贯彻征占用林地的相关政策,坚决把好征占用林地审核关,杜绝滥占用林地行为。对所有生产、旅游占地单位(个人)进行面积核实,登记造册,做到每户一个档案,四至清楚、证(图)地相符,全力维护林地资源安全。

4 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为加强森林采伐管理,规范作业程序,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加强施工人员相关林业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采伐作业的严肃性的,努力提高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落实凭证采伐制度,依证采伐,伐前复核,严格按照批复方案施工,控制消耗蓄积,要严格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采伐数量、期限和地点进行采伐;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层层落实林木采伐管理责任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营林区主任,逐层签定责任书。

5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力推行造林成果拨交制度,落实幼林管护行政责任追究制。成立专门组织,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和依法专项治理行动,依照林地管理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小片垦荒和放牧毁林现象,实现了无滥砍乱伐毁林现象,避免国有林地资源的流失。

6 强力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及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

充分发挥森林公安职能,开展打击野外用火、滥砍乱伐、非法捕猎等专项行动,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方针为指导,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的防控原则,积极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多措并举,有效控制虫灾。确保林区和谐稳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7 依法加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工作

河北省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的最北部,隶属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保护区于2002年10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复函》([2002]84号)文批准建立,2007年4月,国务院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7]20号)文正式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0029.8公顷,其中:核心区7213.31公顷、缓冲区6083.89公顷、实验区6732.6公顷。

8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始终把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硬,热情服务,廉洁奉公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把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参加上级学习培训,集中自训,以会代训,安排自学,认真抓好适用于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

塞罕坝林场事迹 篇4

李秀丽

米冬云

闫晓娟

闫丽红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围场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地貌含高原和山地,海拔1500-1940m,俗称坝上。几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牢记宗旨,履行使命,植树造林,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使塞罕坝总经营面积达到139.8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生态体系建设成绩斐然,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塞罕坝到如今已全面实现了建场时的四项历史使命,即“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用材;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经验”。在造林阶段奠定了林场的资源基础,进入营林为主阶段后林场通过集约经营保持了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当前依旧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1森林功能区划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科学经营,是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全国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单位之一,始终围绕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既定目标,在实施中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不断提升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

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塞罕坝机械林场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根据功能区划要求和林场肩负的生态、经济、社会责任等实际情况,划分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观林区、坝上防风固沙林区、沿坝水源涵养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等五类功能区域。功能区是按照森林主导功能进行划分,除自然保护区外,其它四个功能区内同时有商品用材林分布,因此商品用材林区面积不等同于林场商品用材林面积,且森林公园景观林区同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面积重合3465.3公顷。划分时,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1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到三道河口、北曼甸、阴河和千层板等四个林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划原则和有关标准,在实地踏查、广泛调研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周围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以天然性、典型性、稀有性突出的植被群落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重点。

1.2森林公园景观林区

河北塞罕坝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9040.0公顷,涉及到千层板林场、大唤起林场、三道河口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规划为木兰景区、梨树沟景区、龙泉景区、塞罕塔景区、亮兵台景区五个景区,到2015年重点开发景点达到44个。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五个景区为核心,以林区公路为纽带,将景区范围内和公路沿线地区划定为景观林区。

1.3坝上防风固沙林区

主要分布在千层板林场和北曼甸林场的四道沟作业区一带。西部与自然保护区相接,中间包含森林公园的木兰景区。土壤沙化较为严重,以人工落叶松和樟子松林为主要植被。东部接近坝头部分有天然柞、桦林分布。从地势上来看,整个林场坝头地区海拔最高,这一地区正是阻挡西北风携带沙尘向东南扩展的重要屏障。

1.4沿坝水源涵养林区

主要分布在大唤起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和北曼甸林场的接坝山地部分。该区域是阴河、伊逊河的发源地,因此主要功能为水源涵养。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伴有人工落叶松林块状分布。海拔高、坡度大、土壤薄。生态如遭破坏很难恢复。

1.4商品用材林区 分布在大唤起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北曼甸林场、千层板林场的五个曼甸上。地势平坦、土壤相对肥沃,是塞罕坝林场的商品用材林基地。面积14944.7公顷,以人工落叶松林为主。

2森林分类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科学经营森林的重要措施。按照经营方式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

2.1公益林

公益林的功能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景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森林类型。按照事权划分,国家重点公益林由中央财政每年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其它公益林由地方政府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科学经营,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商品林

商品林的功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为国家及当地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经营类型组织划分

3.1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⑴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

⑵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的原则;

⑶生态和经济兼顾、最佳效益的原则;

⑷优化结构、规模经营的原则。

3.2森林经营类型组织依据 ⑴经营目的(林种)不同;

⑵培育目标或用途不同;

⑶树种不同;

⑷起源不同;

⑸立地质量等级不同;

⑹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或经营集约程度)不同。

3.3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划分

在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以后,根据经营方向和经营措施的不同,把全场林分和未成林造林地细分为13个经营类型。其中,商品林9个,公益林4个。

商品林经营类型划分为大径材、中小径材和绿化苗木。公益林划分为保护经营型、封禁型、封育型和景观型,其中: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类型为保护经营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经营类型为封禁型,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为封育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类型为景观型。

4.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根据林场以上外界环境对可持续经营影响因素、内在影响因素和国家、附近区域及当地对森林综合效益的需求以及可持续经营目标定位,确定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如下:

(1)确定林场发展战略。林场继续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发展战略,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兴场。强化育苗、造林、营林等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可持续经营技术,积极探索科学营林的新方法、新措施,努力增加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设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调整森林资源结构。通过采伐人工落叶松纯林,在今后一个或两个经理期内,逐步改善纯林比例过高、林龄过于集中、材种单一的状况。启动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工程,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利用引阔入针、引针入阔等诱导模式,逐步改善树种单

一、稳定性差、抗逆性弱、景观品位低等生态功能低的局面。通过引栽兴安落叶松和冷杉等良种,结合黄柳、柠条、沙棘等灌木造林,逐步调整资源的树种、林种和林龄结构。

(4)创新造林模式,提高造林质量。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草炭土、松针土、腐殖土、厮肥资源和成功技术,科学配置营养基质和灌装培养容器苗。在工程、迹地更新等各项造林中全力推行容器苗造林,确保造林成活率,加速后备资源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容器苗的优势,真正达到“活、快、好、高”。研究确定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下合理的造林初植密度和不同林分合理的保留密度,减少抚育次数,降低抚育成本。

(5)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遵从近自然经营理论和林业分工论的核心思想,科学经营公益林。对公益林郁闭度大于0.8(包括0.8)的林分,在不破坏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6)加强对商品林中、幼林的集约经营。因为林场的中龄林以上龄组林分比重严重偏高,而幼龄林面积比重偏低,且分布相对零散,立地条件差,在本经理期加强对中、幼林的集约管理,缩短培育周期。

(7)大力发展旅游等二、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以森林市场成熟理论为指导、追求森林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产业和绿化大苗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减少对木材生产的依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8)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经营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提高林场三大体系建设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

参考资料:

北疆林场十佳公仆事迹材料 篇5

华玉林,男,汉族,1965年出生,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至今任北疆林场场长。

三年来,华玉林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职工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职工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场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林场经济发展和职工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疆林场是一个长年管护、防火型的林场,全场共有职工39人,由于没有其他创收任务,林场职工每个月只开几百元工资,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

华玉林同志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更新职工观念。如何使有限的林下资源,发挥无穷的作用,使职工群众真正富起来,这成为了华玉林同志上任后的头等大事。他深入职工群众,开展民情调研,真正弄清职工想什么、盼什么,市场要什么,林场适宜发展什么项目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以林场发展为中心,以发展种养殖为导向,开展种养殖基地建设,突出特色拓富之路。他深知责任重大,面对林场发展难的问题他没有退缩,首先他要求全场职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树立“自信、自强、自建”的思想,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调结构、闯市场,带领全场职工走致富之路。一是巩固传统林业,发展林下经济创效益。充分利用北疆施业区内的自然条件,发动群众开展种养植项目。在种植项目发展上,华玉林场长采取借鉴当地先进的种植经验,发展地栽木耳种植和大果莎棘种植,为了解决项目的技术问题,他先后找到林业局,把当地有种植经验的两名权威技术人员调入北疆林场参加工作,得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中来。在第一年种植地栽木耳过程中,他千方百计的联系,解决实际中的困难问题,并身先士卒,亲自带领职工投身到种植中来。在他的带动下,全场职工集资三万余元,他又外筹了5万余元和各种设备成立了北疆林场地栽木耳种植基地,共种植10万袋地栽木耳,第二年货利润7万余元,突破了北疆林场多年来无致富项目的历史。林场还在铁帽三队125、127林班内种植了5200株大果莎棘10.7公顷,目前长势良好。

为了解决项目单一问题,他多方考察,2009年又带领职工成立了绒山羊养殖基地,第一年试养殖了235只绒山羊,搭建房舍45平方米,羊圈180平方米,当年产羊35只,实现利润24500元。在他的带领下,2010年全场实现扩大养殖规模,并有两名职工开始大规模养殖,实现了年利润2.5万元。

林场申报全国青年文明号事迹材料 篇6

—吉林省**市林业局***林场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办公室申报“全国青年文明号”事迹材料

早晨,当你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呼吸第一口新鲜空气时;当你工作中忙里偷闲,放眼远眺,周围青山环抱,满目苍翠时;当一家人安逸闲适地漫步在树影婆娑的林间小道上尽享天伦时;你可曾想到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远离

城市的霓虹喧嚣,整天在山林间跋涉穿梭,终日与树木为伴。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这个群体就是驻守在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广袤的林海中的基层工作者——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员。他们承担着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林政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重任。下辖5个公益林管护区,职工130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95人,平均年龄33.3周岁。担负着 26062公顷 的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管护区域内有当地镇政府下辖的6个村21个社1000余户,与4000多村民打交道,地域面积广,管护战线长,交通条件极不方便,工作环境特别艰苦。多年来,他们身处平凡岗位,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有诺必践,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的青年文明号的主题,以保护森林、建设生态文明、造福子孙后代为已任,切实做好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他们身上,始终充满着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具备了当代青年人乐于吃苦,甘于奉献,敢干拼搏的时代风尚。他们能够面对各种挑战,知难而进,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以诚恳、务实和创新为主旋律,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敬业之歌、奉献之歌,有效保护了边疆林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先后被授予全国诚信三a阵地联盟;“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吉林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模范集体、**市“五一劳动奖状”、**市“青年文明号”、**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辱称号。

一、抓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造就一支优秀的年轻护林员队伍

公益林管护顾名思义是要保护好对全人类有着公益性质的大森林,其工作性质同其他窗口行业不同,他所面对的是大森林,面对的是一棵棵林木,服务的对象确是全人类。因此,管护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公益林保护力度。为了提高护林员队伍素质为基点,不断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他们一方面坚持理论引导,增强政治素质。以职业道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护林员队伍的思想素质。他们为五个管护责任区的青年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开展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活动,自发建立了“三好书架”,搭建了青年职工学习交流的舞台,大兴“讲学提素”之风,增强了青年文明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每年防火期到来之前,他们都集中组织开展学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林业法律法律学习,并请当地武警森林中队的同志为管护人员进行了森林防火实战技术指导。通过学习和演练使全体护林员对灭火知识和灭火工具的使用全面掌握,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弘扬新风,建设奉献型青年文明号

塞罕坝林场事迹 篇7

2012年林场采伐工作人员先进事迹材料 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为林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多年来,他每年都能顺利完成木材生产任务,保证安全和伐区作业质量,他以精湛的技术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

职工的充分肯定。

冬季的长白山老岭山脉,广袤林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景色非常美,但这也正是山里人采伐的黄金季节,在这个飘雪的季节里,数以百计的林业工人,都在紧张的忙碌着。XX年,因采伐指标下

来的晚一些,林场由生产科统一实行木材生产采伐作业管理,时间紧,生产任务重,密林深处,油锯声、拖拉机集材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干劲十足,就在这较劲的时候,集材拖拉机紧紧地咬住了

伐木工的“尾巴”,撵得伐木手满头大汗直不起腰,尽管拼命的赶,可还是供不上木头,使生产一时出现被动。对这件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场召开的生产动员会上,低头沉思了很久的他,猛得

站起来,掷地有声的说:“我就不信那个邪!给我一道锯,我保证完成任务”这几句话震得会场静了好一会,接着便嘁嘁喳喳地乱了营。场领导尽管心里为**捏了一把汗,仍是果断地和他立下“军令状

”。可有谁知道,在春节前,**在下班的路上不小心被松钉扎伤了脚,春节过后,他的脚刚刚消肿,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便又立下了这么一个“军令状”啊!为了这个“军令状”,白天他忍着脚上的

伤痛和助手早出晚归,中午少休息,千方百计在时间上做文章。到了伐区,第一个拉响油门的是他们,最后一个下山的也是他们。一天下来,8缸油“喝”个精光。不仅供上了拖拉机集材,而且还提前半

个月完成了任务。

XX年深秋,距场部48公里的老虎山伐区有一块设计约800m3的林班需要在元旦前完成采伐任务。此时的老虎山因海拔高,接近高寒,气候变化无常,整天狂风怒吼,风雪交加,采伐作业难度特别大,场领导找到他,问他能否按计划完成,凭借着十几年的采伐作业经验,有胆有识的他信心十足地回答说:“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就这样,他带领班组20几个工人到达采伐地点,临时搭起简易

工棚,随即投入到紧张的采伐作业中,伐木、打枝、造材......,多变寒冷的气候,突如其来的风雪随时向他们发出阵阵狂吼和挑战。然而,工人们在他的带领下,没有感到畏惧,没有被困难吓到,他

们告诫自己不能松懈,要克服困难,保证生产。为了清理积雪,打安全道,和降低伐根,他和助手,手中又多了一个辅助工具--铁锹,采每一棵树前,都要先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清理干净,打好安全道

再进行伐木。他每天都是一身汗水,一身冰霜,一身炭灰,累的腰酸背痛,夜里常常碾转反侧不能入睡,也有时常常被自己的梦话喊醒。但他从没有耽误第二天的正常出勤,也没有因为伐倒木紧张而影

响生产。更没有任何的条件和怨言。伐木工在他的带领下,迎风雪,抗严寒,白天劳作在山林子里,饿了啃口冰凉、透硬的干粮,夜里穿着棉袄、大衣“全副武装”地睡在四处透风的简易工棚里。就这

样奋战了三个多月,按时完成了800m3的木材生产任务。当他望着一车车运下山的木材,似乎忘掉了经历过的苦和累,心中涌出的是几份心慰与自豪......XX年,林场让他担任二道沟南岔伐区做现场员兼采伐组组长,负责该伐区4500立方米的木材生产任务。年初,他首先对能生产木材的山场进行实地踏查,确定采伐地点,带领设计人员对所有地块进行了

采伐设计。采伐林班确定后,他开始组织生产作业人员,把生产4520立方米的任务分成了7个作业组,明确了作业数量和生产完成质量和时间。他积极组织伐木工人上山采伐并按预定时间完成伐、打、造

任务,并及时抢抓雪后有利时机组织人员进行串坡、集材作业,合理调配车辆进行木材运输。去年的冬天沿冰特别大,运材道路特别危险。他每天除安排山上山下的生产外,还得亲自带领养路人员修路、养护、排水、刨冰,确保第二天运材的顺利进行。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场下达的生产任务。

林场每年都开展以降成本、压费用、强管理、保安全、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立功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的目标。对此

,**能够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工作中,同其他职工一道进行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已。并时常同工人们一起开展各种小型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业余时间,他时常与同志

们谈心,互相切磋生产经验,促进了同志们间的友谊。为了拓宽职工的致富渠道,XX年春天,他带领工人从林班中挑出40米枝桠材种植木耳,两年来纯收入达一万五千五百元。二道沟工队远离场部,交 通条件极不方便。为了抓好小家建设,他总是率先垂范。工舍墙坏了,不用别人说,他就主动对房屋进行了维修;炕不好烧,他就及时查找原因,清除炕里的灰尘,使火炕不在四处冒烟。为了能够吃上

新鲜蔬菜,他带领几个人,在工队房后种植了近一亩地的菜园,园里种植了各种蔬菜,这样既节省了伙食费用,又改善了生活。

**同志不仅工作扎实、技术过硬,而且在思想上也积极进步,热爱集体,团结同志。在他身上也曾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的感人故事,多少次工队锯烧柴的油锯坏了,晚上没有烧柴,他都不

顾一天的工作劳累,走上一两公里路,到伐区背回自己的采伐油锯,为工队锯烧柴。多少次因风大或者下雪天,采伐不能正常出勤,他都会不是帮助工队修锯,就是帮助食堂劈柴,要不就是替工友缝缝

补补,总之,他是一个热心而闲不住的人。

如今的他,仍然奋战在采伐岗位上,每天起早贪黑,默默地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当有人问他,是什么动力和办法使你完成了这么多采伐任务?他毫不保留的说:“动力就是对大森林和本职工作的热

爱,办法就是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合理采伐,按规程作业,早出晚归,勤保养设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每天的工作都是披星戴月。常年在生产一线工作,他患上了腰肌劳损,但他从没

有影响到木材的正常生产,他就是以那种不服气、不服输、热爱采伐事业的敬业精神,奔波在林海雪原之中。也正是由于在他这面旗帜的带动下,鼓舞和激励了周围的工友们,从而使整个工队,乃至整

上一篇:叙事作文《晨跑》下一篇:什么是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