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四字词语(精选6篇)
声如洪钟
【解释】: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轩然大波
【解释】: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出自】: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燕语莺声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出自】: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娓娓动听
【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娓娓动听
【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天籁之音
【解释】:天籁泛指自然界的声响,风声,鸟鸣,泉涌,种种凝聚天地,日月精华的声音:后世称诗歌不饰雕琢,得自然之趣者为天籁 现在通俗用法为形容声音好听。
【扩展】:古时有“三音”的定义,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
响彻云霄
【解释】: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示例】:教室里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莺声燕语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出自】: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响遏行云
【解释】: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自】:《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字正腔圆
【解释】: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示例】:他的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人佩服。
靡靡之音
【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自】:《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余音绕梁
【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珠圆玉润
【解释】: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自】: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字正腔圆
【解释】: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示例】:他的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人佩服。
抑扬顿挫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自】: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细声细气
【解释】形容声音柔软轻细。
【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4回:“就听里面细声细气地说:‘闻贤弟,你焉能知道两个人的来意?这是为御猫而来。”
娇声娇气
【解释】: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出自】: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惊天动地
【解释】: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出自】: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雷霆万钧
【解释】: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出自】: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有力。
【空谷传声】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立可听到回声。
【口碑载道】称颂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口碑:众人口头称颂跟文字刻在石碑上一样)。
【口口声声】每一次张开口,每一次发出声音,说的都是同样的话。形容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
【龙吟虎啸】龙、虎的吼叫,形容人歌啸或吟咏声音的嘹亮。
【锣鼓喧天】锣鼓的声音震天响。
【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不为人所知(默默:没有声音;无闻:不曾听说)。形容不出名或不为人们所注意)。
【气喘吁吁】吁吁:指张口呼吸的声音。形容呼吸短促。
【泣不成声】抽泣哽噎发不出声音来,形容十分悲痛。
【巧舌如簧】灵巧的舌头好像簧片,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形容能说会道。
【轻手蹑脚】手脚动作声音很轻,尽量少出声音。
【绕梁三日】形容(美妙的声音)在屋梁上回旋不绝。
【人声鼎沸】人群声音嘈杂,就像锅子里的水在沸腾一样(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局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
【如簧之舌】好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声音的舌头。形容能说会道。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哀诉。形容悲切婉转的声音。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像听到他的声音,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比喻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山鸣谷应】声音在山谷中引起回响。多比喻彼此投合、互相呼应。
【余音绕梁】留下的声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音美妙动听,久久留在记忆中。
【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呼号、叫喊。
【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形容朋友之间意气相投,象相同的声音互相共鸣、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一样。
【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声音激荡,奇特,出人意外。现多比喻诗文、议论、演唱或事件使人震撼。
【铁中铮铮】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金属敲起来当当响的材料。比喻出色人物。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自然结合。
【万籁俱寂】一点声响也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响;俱寂:都静下来)。多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幽静或冷静。
【万籁无声】一点声音都没有。多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或冷静。
【瓮声瓮气】形容声音粗重。
【无病呻吟】没有病痛而故意发出表示痛苦的声音。比喻没有真情实感而强作感慨。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默默无闻,也比喻对外界没有什么影响。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信息。比喻人的默默无闻或对事情不发生影响。
【弦外之音】弦乐器的线上发出的声音以外的声音。比喻在说话中间接透露而不是直接说明的意思。
【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彻:贯透。
【响遏行云】声音响彻云霄,阻挡飘动的云彩(遏:阻止)。形容歌声嘹亮。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比喻非常静。
【鸦默雀静】非常静。形容人们的安静或人群聚集、活动的场所的安静。
【牙牙学语】咿咿呀呀地学说话(牙牙:摹拟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音容宛在】声音和容貌如在眼前。多用于对死者的怀念,吊唁。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随意拆散,例如“经济繁荣”、“弘扬文化”等。固定词组则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也称为成语,如“三心二意”、“曲高和寡”等。汉语中的四字习语由予其长期习惯、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四字习语的描绘语言极具汉语的特点,特别有感染力。四字词语不仅大量地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四字词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四字词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二、汉语四字词语的英语翻译方法
(一)把四字词组带译成英语的一个单词
一部分汉语西字词组译为英语时只需要一个英语单词 (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 替换就足以表达它的意思:有一些四字词组前后两部分意思重复,就只需译出其中一个意思;而英语里的有些动词或名词,已经把汉语里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含义包括进去了,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可以把这些形容词、副词略去不译。
例如:虽然我们前面的路崎岖不平……
Although the road before us is rough...
解析:按字面翻译崎岖不平应该是rough and bumpy,但只用了rough,是因为两个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二)将四字词组译成短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四字词语译成短语。如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
款式繁多with various patterns
出类拔萃above average
驰名中外to b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德才兼备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品种齐全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s
(三) 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四字词组中有一部分是成语。成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英语里也有一些和汉语的成语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的习语,它们都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借用英语里同义的习语来翻译。
(1) 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捧上天去to praise to the skies
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 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七上八下at sixes and seven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四)综合整合法
当一个长句或自然段落内连续出现几个四字词组时,适合采用综合整合法,也就是打破四字词组的形式。兼用各种技巧于一体的翻译方法。它既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
三、四字词语在汉英翻译中的优势
从内容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从形式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从语音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节奏感强、铿锵锐耳。
四、使用四字词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语的一些四字结构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这些具有民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为数不少,笔者简单将其归类如下。
(1)反映汉语动植物名称方面特有文化观念的四字结构,如“望子成龙”、“李代桃僵”;
(2)反映中国特有物质文化的四字结构,如“拂袖而起”、“罄竹难书”;
(3)反映中国宗教信仰的四字结构,如“苦海无边”、“立地成佛”;
(4)反映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四字结构,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5)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四字结构,如“暗渡陈仓”、“完璧归赵”。
在英译汉时,译者要避免运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否则,一不小心,落入文化陷阱,便会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不忠不信。使用时须充分考虑到语境、四字词本身的感情色彩,以及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特点等。使用四字词语进行翻译决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境而勉强生成,必须依照原文的语义结构进行构思。原文节奏缓慢,译文则不可明快,原文平直朴实,译文也不必纤巧生动。无论是选择已有的四字词,还是创造新四字词,对原文深刻的理解和对语境的准确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译文对原文的反映不应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翻译不仅仅是原作各个部分与汉语的生硬组合,它应该蕴含更多的内容,使译文充满生气。四字词语的使用在许多时候都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又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以上分析说明,汉语中四字词语的运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传统的,也是积淀;是特点,也是优势。它在人们的语言交往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何善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娓娓动听
【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天籁之音
【解释】:天籁泛指自然界的声响,风声,鸟鸣,泉涌,种种凝聚天地,日月精华的声音:后世称诗歌不饰雕琢,得自然之趣者为天籁 现在通俗用法为形容声音好听。
【扩展】:古时有“三音”的定义,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
字正腔圆
【解释】: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示例】:他的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人佩服。
靡靡之音
【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自】:《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余音绕梁
【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珠圆玉润
【解释】: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自】: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抑扬顿挫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自】: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细声细气
【解释】形容声音柔软轻细。
【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4回:“就听里面细声细气地说:‘闻贤弟,你焉能知道两个人的来意?这是为御猫而来。”
燕语莺声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淅淅沥沥
xī xī lì lì[释义] 象声词。雨声。[例句] 雨小些,但还是淅淅沥沥地下着。
沸沸扬扬fèi fèi yáng yáng
【解释】: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
【示例】:后来听得~地说:“黄泥冈上一伙贩枣的客人把蒙汗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冈去。”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八回
纷纷攘攘fēn fēn rǎng rǎng
【解释】:纷纷:众多;攘攘:杂乱的样子。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
抽抽搭搭chōu chōu dā dā
【解释】:形容抵声哭泣。
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察言观色、左顾右盼、瞠目结舌、袖手旁观、伸头缩颈、一饮而尽、洗耳恭听、眼疾手快
龇牙咧嘴、昂首挺胸、抓耳挠腮、摩拳擦掌、手不释卷、上蹿下跳、大步流星、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拳打脚踢、指手画脚、摇头摆尾、侧耳细听
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动如脱兔,举目眺望
昂首挺胸、健步如飞、步履矫健、步履轻盈、大步流星、昂首阔步、挤眉弄眼、横冲直撞、蹑手蹑脚、欢呼雀跃、鬼鬼祟祟、伏案疾书、载歌载舞、大步流星、摩拳擦掌
手疾眼快、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落荒而逃、连蹦带跳、蹑手蹑脚、翩翩起舞、张牙舞爪、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喋喋不休、竭尽全力、慢条斯理、含糊其词、唠唠叨叨
1、张牙舞爪zhāng yá wǔ zhǎo
【解释】: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出自】:《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示例】:见了州官,州判老爷胆子也壮了,~,有句没句,跟着教习说了一大泡。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近义词】:呲牙咧嘴、凶相毕露、青面獠牙
【反义词】: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喜眉笑眼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2、大步流星dǎ bù liú xīng
【解释】: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自】: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近义词】:健步如飞、追风逐电、风驰电掣
【反义词】:慢条斯理、姗姗来迟、老牛破车
【语法】:主谓式;作状语;用于走路
3、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
【解释】: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
【出自】:《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示例】:黄飞虎枪法如~,往来如飞。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回
【近义词】:流星赶月、电炮火石
【反义词】:老牛破车、蜗行牛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4、抓耳挠腮zhuā ěr náo sāi
【解释】: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示例】: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眉花眼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近义词】:搓手顿脚、心急火燎、无可如何
【反义词】:镇定自若
1四字格词语概述
四字格词语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 四字格词语是指由四个音节组成的语言单位, 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常见的四字格词语包括四字成语、四字谚语、四字叠音词以及临时组成的四字结构的词语。四字格词语按照词语的稳定性可以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 不能拆开使用, 其中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 包括四字成语、四字谚语、四字叠音词等。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 可以随意拆散, 重新组合。四字格词语具有三大特点:内容上言简意赅, 形式上整齐匀称, 语音上和谐悦耳。
2四字格词语的口译研究
有关四字格词语的口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方面, 黄怀飞 (2003:102) 提出了避繁就简、避形就义、直译法、增添加注法和同义习语借用法等五种翻译策略;谢小玲 (2009) 在她的硕士论文中也探讨了四字格词语的口译策略, 同样总结了五种翻译策略: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节译和直接借用;邓礼红 (2013:19) 以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归纳了四字格词语的四种翻译策略:直译、避繁就简、避形就义和套译。这些翻译策略都是研究者通过对口译语料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 那么口译员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是视情况而定的随机的选择吗?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有一个指导原则呢?如果有, 这个原则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 研究者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认为, 我们不仅需要归纳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策略更需要探究口译员选择不同策略的动机和指导原则, 这样才能对翻译活动起到普遍的指导性作用。
3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论以冯·赖特 (Von Wright) 的行动理论为其主要理论来源。行动理论认为,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 “行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意向性。如果我们赋予同一个行动不同的意向, 它就成为不同的行动” (Von Wright, 1968:68) 。在行动理论的启发下, 翻译目的论学者认识到:翻译, 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行动, 其特征也正是其意向性或目的性。如果我们赋予翻译不同的目的, 译者就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译本。因此,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达到预期的目的。目的决定手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都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采用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翻译目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 应该对口译具有同样的解释力。
4口译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笔者按照四字格词语的广义定义, 对习近平主席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中的四字格词语进行了统计:在全长1600余字、历时12分钟的讲话中, 共使用了84个四字格词语, 使用频率相当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进行了现场口译, 笔者对口译语料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统计, 发现口译员使用了直译、意译、省译和增译四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采用直译策略的有61个词语, 占73%;采用意译策略的有10个词语, 占12%;有8个词语采用了省译的策略, 占9%;5个词语采用了增译的策略, 占6%。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
口译员对于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以直译为主要的翻译策略, 同时还采用了意译、省译和增译等其他策略, 不同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视情况而定, 而是遵循着统一的指导原则。根据翻译目的论,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所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 译者对翻译策略所做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口译活动的翻译目的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交际各方共同决定的, 其中主要包括翻译发起者的目的以及实际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在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讲话口译活动中, 口译活动发起者是中国政府, 交际方主要是发言人习近平主席, 口译员的翻译目的就是实现此次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和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口译员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4.1直译
根据统计结果, 直译是口译员在翻译四字格词语时采用的最多的策略。通过对语料的观察, 笔者发现口译员对于四字格词语中的自由词组大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自由词组是自由组合的四字结构词语, 可以随意拆散、重新组合, 按照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并列关系等。自由词组语法关系明确, 意义明晰, 能够比较清晰地传达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因此口译员对这类四字格词语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
例1原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译文:to bear history in mind, honor all those who laid down their lives, cherish peace and open up the future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意义总结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四个四字格词语都是动宾结构的自由词组, 字面的意思非常明确, 不用改变语序直接进行直译就能很好地反映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因此口译员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 将汉语动宾结构的四字格词语译为相应的英语动词短语。
例2原文: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
译文:mutual respect, equality,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在讲话中, 习主席将中国与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总结为“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这四个连续的四字格词语也是自由词组, 是偏正结构的四字格词语。口译员同样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翻译, 明确反映了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4.2意译
除直译外, 意译也是口译员在处理四字格词语时常用的翻译策略。四字格词语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 其中固定词组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或出自古文的四字格词语。这些四字格固定词组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源语听众来说不难理解, 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的语听众来说理解难度比较大, 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能够降低源语的理解难度, 帮助目的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发出者的意图, 从而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例3原文: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译文:gaining rebirth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这个成语来自神话传说, 传说凤凰每500年便会投身熊熊烈火, 自焚为灰烬, 再从灰烬中重生并得到升华。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得古老中国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获得了新生, 并且变得更加自信、坚韧和强大。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 将“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译为“a phoe-nix rising from the ashes”, 对于不熟悉这个神话传说的目的语听众来说将很难理解。如果采用直译+释译的方法把“凤凰涅槃” 的传说加以说明则又过于冗长, 不符合口译快速简洁的要求。 为了降低目的语听众的理解难度, 使发言人的交际目的能够顺利实现, 口译员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翻译为“gaining rebirth”。
例4原文: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译文:After making a good start, 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诗句无一不是四字格结构。“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就出自于《诗经·大雅· 荡》, “靡”的意思是“无, 没有”, “初”的意思是“开始”, “鲜”表示 “少”, “克”表示“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没有人不肯善始, 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 意在告诫人们, 做事要善始善终。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这句话, 意在告诫全国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 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它继续发扬光大,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 努力奋斗, 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这句话可译为“no one re-fuses to make a good start, but only few can have a good end as well”。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的语听众来说, 直译的译文仅说明了人们做事情容易有头无尾的常见现象, 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文的寓意。口译员在翻译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这句话译为“After making a good start, 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 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寓意, 强调了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从而准确地表现了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4.3省译
省译法是指在翻译中省略源语中不符合目的语思维习惯、 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 以避免译文累赘的方法。由于口译对于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 译文一般要尽量做到高效简洁, 以便于迅速传达源语发出者交际目的。通过对语料的观察, 笔者发现, 口译员对于四字格词语还采用了省译的方法。
例5原文:不屈不挠、全心全意
译文:unyielding, whole-heartedly
“不屈不挠”是一个成语,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 表现十分顽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用“不屈不挠”来形容中华儿女在面对侵略者时的态度和精神。“全心全意”也是一个四字成语, 形容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要求全军将士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两个四字格词语的结构都属于ABAC式结构, 即第一和第三个字一样, 第二和第四个字不一样的四字结构。在这种结构的四字格词语中, 一部分词的第二和第四个字表达的是相近的意思, 比如大摇大摆、可亲可敬、偏听偏信等, 另一部分词的第二和第四个字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 如彻头彻尾、潮起潮落、患得患失等。“不屈不挠”和“全心全意”都属于前一种类型, “屈”和 “挠”是相近的意思, “心”和“意”也是相近的意思。由于这两个词前后两部分的意思相近, 故口译员在翻译时采用了省译的方法, 省去了词义重复的部分, 将“不屈不挠”翻译为“unyielding”, “全心全意”译为“whole-heartedly”, 使得译文更加简洁, 既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递, 又便于目的语听众理解, 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从而实现翻译目的。
例6原文:坚决捍卫
译文:uphold
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 常常使用大量的副词修饰词, 如胜利召开、积极推进、彻底粉碎等, 这些副词修饰词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省译这些副词不仅不会影响原词的词义, 反而会使译文更加简洁, 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表示中国人民将“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口译员对“坚决捍卫”这个四字格词语采用了省译的方法, 省略了“坚决”这个副词修饰词, 将该词翻译为 “uphold”, 既符合口译高效简洁的要求, 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保证了交际目的的实现。
4.4增译
增译法是指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等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语言单位的翻译方法。增译法可以填补语义空缺以及信息的缺失, 使译文语义更加明确。虽然由于口译活动对时效的要求, 口译员在处理四字格词语时通常会采用比较简洁的翻译方法, 但是在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口译语料中也出现了一些口译员采用增译策略的情况, 这种策略的选择与翻译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例7原文:中共中央、全国政协
译文: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由于四字格词语短小精悍而又顺口悦耳,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一些冗长繁复的机构名称简化为四字格词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为“中共中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为“全国政协”。然而, 为了让目的语听众能够明确发言人的所指, 口译员对例子中的四字格词语均采用了增译的方法, 译出了机构的全称, 避免了因信息缺失而造成的目的语听众的理解上的困难, 保证了源语信息的正确传达。
例8原文:抗日战争
译文: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在习近平主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中, “抗日战争”自然是一个关键词, 如何准确地将该词翻译成为英文, 直接影响到此次阅兵活动对外宣传的效果。对于这个四字格词语, 口译员没有采用过去直译的方法将“抗日战争”译为“Anti-Japanese War”, 而是采用了增译的方法, 将其译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nti-Japanese”是“反对日本”的意思, 并不包含“侵略”的信息, 如果将“抗日”译为 “Anti-Japanese”, 目的语听众容易理解为“反对日本人”, 而不是反抗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抗击的对象并不是日本人民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因此采用增译的方法将“抗日战争”译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性, 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之间的友情, 从而实现此次口译活动的发起者, 即中国政府的宣传目的。
5结语
从以上对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口译语料的分析来看, 口译员对于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灵活地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包括直译、意译、省译以及增译。口译员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 而是与翻译目的密切相关的。任何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 都是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目的, 其中包括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和源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
摘要:四字格词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本文以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口译语料为例, 统计分析了口译中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策略, 并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了汉语四字格词语口译的翻译原则。口译员对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可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包括直译、意译、省译和增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 而是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以实现翻译目的为最终目标的。
关键词:目的论,四字格词语,口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Von Wright.An Essay in Deon tic Logic and the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 1968.
[2]黄怀飞.汉语四字格英语口译的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102-104.
[3]谢小玲.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四字词语的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声音的四字词语】推荐阅读:
表示声音的四字成语及造句06-30
开头的四字词语06-28
高兴的四字词语02-10
草的四字词语02-28
劳动的四字词语03-14
描写冬天天气的词语四字词语06-15
带动物的四字词语词语01-17
描写动作的四字词语06-03
描述天气的四字词语06-11
夸人的四字词语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