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德阳地震灾区实践调查报告(精选2篇)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数以万计的同胞丧生、家园受损、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设施损毁严重、社区功能丧失、生态失衡。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解放军指战员以及社会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并在灾民救助与安置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抢险转移到灾后重建,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特别在灾区社会经济的重建与灾民生产生活的恢复等方面显现出了工作的复杂艰巨性和长期攻艰性。在重建初期,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耗资一万亿人民币,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现在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时间,重建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三年时间中,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令世界称赞,而今年也恰逢建党九十周年,汶川地震成功的灾后重建工作也是党这一路风雨走来,所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希望能够走进当年的地震重灾区,一方面从宏观上去感受党带领人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访谈、录音录像、实地考察等方式,接触当年的灾民,了解他们在重建过程中的生活变化,包括物质生活上的提高,精神上是否已经摆脱当年的阴影,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精神面貌;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与当地民众的接触,重温地震救援以及灾后重建中的点滴感动,体会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灾后重建民生问题
正文:2011年八月五日,一支由北航学子组建的实践调查队从北京启程踏上了赴四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调查之旅。而我和另外一名四川师范大学的同学作为此次实践的先头部队已提前一天去到本次实践队需要驻扎的两个城市——德阳和绵阳——为队友安排好了住宿。
在迎接队友到来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相聚在绵阳一家特色自助餐厅,茶饭间的谈笑让我们更加熟悉了彼此,一次经过精心计划和准备的地震灾后重建调查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不少人都知道,北有沈阳,南有德阳。德阳——这个四川重要的“工业心脏”,这个四川省乃至全国响当当的重装备工业基地,是三年前那场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其中绵竹、什邡被列为极重灾区,旌阳、广汉、中江、罗江被列为重灾区。那一刻,17000多条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居民住房、山区集镇、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遭受毁灭性破坏,满目疮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58亿元。几辈人积累下的美好,一下子似乎烟消云散,重建美好新家园,成为德阳群众最热切的期盼。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一行走进德阳时,遭受地震重创的痕迹日渐消弭,扑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美景:重建后的孝德新镇富有鲜明的江南水乡建筑特点,色彩鲜艳、构图活泼的绵竹年画跃然墙上;大山深处的玄郎村,不论是民房的规划和设计,还是全村的配套建设和治理,都让人点头称绝;原址重建的红白新集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传统与现代交融,现代特色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紧密结合;因一棵1200多年历史的红豆树而得名的师古镇红豆村,是北京直接援建的特色村落,以千年红豆树这一特殊生物资源为载体,挖掘婚庆文化,开发婚庆产品,打造成了西南第一“婚庆民俗文化特色村”„„
数字虽然干枯,却最有说服力。截至去年年底,德阳开工灾后重建项目5474个,开工率99.7%;竣工5107个,竣工率93%;完成总投资1448亿元,占92%,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其中,33.4万户重建农房全部竣工入住,6.8万户重建城镇住房基本完成;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文化、体育、广电、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城镇建设大跨越,城市功能更加完备;竣工1070个工业重建项目,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纷纷协助德阳工业扩容吸金,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为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这次在德阳,我们还特别去了其中一个重灾区——旌阳区。在旌阳区团委办公人员的介绍下,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受灾和重建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突袭旌阳。顷刻间,天灾震毁家园,哀恸穿透心灵,美丽如画的旌阳满目疮痍。灾难的肆虐,给旌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80亿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旌阳26万人无家可归,6.8万名孩子无学可上,1010家企业停产;孝泉、柏隆、德新、黄许、扬嘉等五个乡镇灾情严重,大量受灾群众急需安家就业,学校急需复学复课,企业急需复工复产„„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旌阳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创造了没有发生疫情、没有民心不安、没有社会不稳的奇迹——仅两天时间,就建起了12个临时救助站,安置受灾群众13000余人次,其中,安置绵竹、什邡等极重灾区群众7600余人;组建的临时医院、救护站,累计收治区域外的伤病人员1800余人,其中住院480人。
旌阳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旌阳共规划灾后重建项目735个,计划总投资200余亿元。三年来,全区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0余亿元。重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分别累计完成9600余户和4.2万余户;20万户城乡震损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建成的德新镇柏木泉新村、孝泉镇涌泉新村等307个农房聚居点各具特
色,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全区新村建设至少向前推进了10年。2)设施重建,重在提高,应对未来。重建的学校、医院、交通、水利„„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还有推动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动力。
3)精神家园重建放在了文化重建之首,把灾后精神重塑放在了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建设之中,让灾区群众走出地震阴霾,重拾快乐生活,绽放美丽笑容。如今,一座座无比坚强的“精神大厦”拔地而起,再度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4)全区一二三产业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产业从恢复到振兴的历史性跨越。如今,一项项富民增收的产业风生水起,招商引资实现了快节奏,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快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超预期。2010年,旌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7亿元,同比增长12.56%;财政总收入21.34亿元,增长23.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6亿元,增长7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7元。“十一五”期间,旌阳区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称号。
总之,在德阳“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值得总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阳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的原则,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德阳的建设者们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卓有成效地开展灾后重建;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区重建工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资料与方法
2009-2012年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建卡并分娩的德阳地区地震后极重灾区的再生育妇女480例、什邡市和绵竹市当地医院建卡并分娩的地震后极重灾区的再生育妇女102例为调查对象, 合计582例。582例再生育妇女按照文化程度划分:大专及以上17例, 中专及高中32例, 初中305例, 小学188例, 文盲40例;按照年龄划分:<35岁204例, 35~40岁296例, >40岁82例。
方法:制定统一调查表格, 直接向孕产妇实行问卷调查, 主管医生完成产科专业临床资料填写。设计表格内容包括: (1) 妊娠及分娩合并症, 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围生期心肌病、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瘢痕子宫等; (2) 不同妊娠结局:早产、过期妊娠、足月低体重儿、自然分娩、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胎儿畸形等。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在582例再生育妇女中妊娠及分娩合并症以瘢痕子宫最多, 胎膜早破次之, 产后出血位居第三, 见表1。
妊娠结局:582例再生育妇女中发生早产42例, 发生新生儿窒息8例, 足月低体重儿1例, 巨大儿5例;剖宫产率48.11%, 见表2。
剖宫产指征:德阳地区地震后极重灾区再生育妇女中剖宫产率48.11%, 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占剖宫产的62.14%。其中德阳市人民医院剖宫产率41.74%, 什邡市和绵竹市基层医院剖宫产率86.27%。
讨论
地震后再生育妇女具有以下特点: (1) 年龄偏大, 多数>35岁, 超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2) 由于丧失了孩子, 精神具有较大创伤, 承受了较强的家庭压力; (3) 对再生育的期望值过高, 不能正确认识妊娠本身存在的风险; (4) 过于担心妊娠结局; (5) 部分为瘢痕子宫, 增加了妊娠风险; (6) 地震后当地卫生条件及生活条件受限。
根据本文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地震后地区的社会环境已经对当地再生育妇女的妊娠产生了一些影响。
年龄因素:在再生育妇女中高龄产妇明显增多。很多在地震中痛失孩子的妇女子女均在中小学读书, 从震后到再生育成功她们跨过了35岁这条高龄产妇的临界线。文献报道高龄产妇中妊娠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3]。本文调查说明在政府支持下地震后极重灾区环境并未对当地再生育妇女高危妊娠产生严重影响。究其原因考虑有3点: (1) 再生育妇女对妊娠期望值高, 大部分选择到条件较好的地市级医院建卡及分娩, 并坚持系统的孕期检查和监测; (2) 政府对再生育妇女的妊娠相关费用的大力财政支持, 明显减轻了再生育妇女的后顾之忧; (3) 医院对再生育妇女提供较多便利措施, 比如有专人进行产前检查、专门的检查通道、专人进行孕期跟踪随访等。
剖宫产率分析: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德阳地区地震后极重灾区再生育妇女剖宫产率与同等级别医院、相近年份的剖宫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据文献报道[2], 四川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剖宫产率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地市级别医院剖宫产率高于县区级别医院。分析原因考虑有以下几点: (1) 地震后再生育妇女大部分为经产妇, 有过自然分娩的经验, 比较容易接受自然分娩。 (2) 德阳市人民医院对再生育建卡妇女进行孕期电话追踪、指导, 孕期体重控制适宜, 减少了巨大儿的风险, 更有利于自然分娩。 (3) 因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剖宫产率, 政府对不同级别医院提出了剖宫产率的具体要求, 其中三级医院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对于经产妇的再生育妇女更愿意选择自然分娩方式终止妊娠, 而二级医院剖宫产率压力相对较小。 (4) 再生育妇女过于担心妊娠结局, 而县级医院因医疗条件有限, 更多医生及孕妇愿意选择剖宫产这一分娩方式以减少分娩时间、规避产程风险。
医疗服务方向:建议地震灾区医院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1) 注重对再生育妇女的产前诊断, 尤其是胎儿畸形的筛查。 (2) 对再生育妊娠妇女进行系统管理, 并坚持专人随访宣教, 纠正过高期望值及对妊娠结局的过分担心。 (3) 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并与再生育家庭取得联系, 从家庭、医院两方面着手改善妊娠情况。
摘要:目的:总结德阳地区地震后极重灾区再生育妇女妊娠及分娩合并症和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收集临床资料的方式对德阳地区地震后极重灾区再生育妇女的妊娠及分娩合并症、妊娠结局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再生育妇女中妊娠及分娩合并症以瘢痕子宫最多, 胎膜早破次之, 产后出血位居第三。结论:通过了解地震后极重灾区再生育妇女的妊娠特点,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妊娠风险更好地为再生育妇女提供服务和治疗。
关键词:地震,再生育,妊娠,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娜, 乔杰.地震灾区妇女再生育策略[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1 (25) :11-12.
[2]吴方银, 肖兵, 熊庆, 等.四川省剖宫产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2) :2956-2957.
【赴德阳地震灾区实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德阳二重实习报告01-09
地震灾区捐款倡议书11-18
给地震灾区的孩子一封信10-04
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倡议书06-08
德阳市不稳定因素排查表06-01
乡镇地震灾害自查报告10-05
地震知识调查问卷11-22
初中生有关地震的日记地震无情人有情06-14
作文 青海地震05-29
地震英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