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关于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9:02:1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关于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研报告(2)
随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受自然条件制约大、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脆弱,“多年致富,一灾返贫”现象日益突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的一项科学决策,对于减轻农业风险、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自2006年5月我县开展政策性农业保
险试点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人保公司等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了由农业技术专家、人保公司人员组成的农险核损理赔专家小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列入“三农”工作督查考核内容。同时,出台各种配套措施,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2006年,在水稻、生猪、鸡、鸭、大棚蔬菜五个品种的参保项目上,全县共有85户种养大户参加保险,其中种植水稻18户,1644 亩;养生猪28户,4445头;养鸡27户,万只;养鸭10户,万只;种植大棚蔬菜2户,18 亩,累计保险金额万元,保费收入万元。截止2007年4月25日,共发生理赔案29起,赔款元,其中2006年17起,赔款元;2007年1至4月12起,赔款108428元,已
有元发放到农户手中,剩余赔款将在年底全部赔付。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村发展的“保护伞”、农业增效的“安全网”、农民增收的“护身符”,对于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户防灾抗灾能力、维护整个农村社会稳定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这是一项新生事物,尚处于摸索阶段,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保险险种范围较小。省里试点起步阶段规定保险产品目录为水稻、生猪、鸡、鸭、大棚蔬菜、西瓜、柑桔、林木、淡水养殖等9个品种,根据我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抗风险需要,按省定1+4x模式,参保险种原则上不超过5个,我县只能从中选择确定水稻、生猪、鸡、鸭、蔬菜大棚等5个险种,其他如食用菌、蚕桑、茶叶等我县传统支柱产业却无法参保,群众对开设这些险种呼声很高。
(二)保险条款不尽完善。一是参保对象条件偏高。现有保险条款倾向于规模化的种养大户设保,其设保“门槛”偏高,如要求水稻种植20亩以上、大棚蔬菜5亩以上、生猪50头以上、肉鸡鸭8000羽以上,使许多未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户失去参保机会。二是事故绝对免赔额偏高。如生猪,规定饲养1000头以下的绝对免赔额是5头,使得养殖规模在几百头的农户认为参保不合算。三是产量减少没有列入赔偿范围。根据保险条款,水稻只有在植株死亡绝收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赔偿,而对遭遇病虫害、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损失却不在赔偿之列,如去年我县水稻扬花期,突遇低温,致使621亩协优水稻减产5成以上,投保农户至今未能得到理赔。
(三)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一是
宣传发动不到位。政策性农业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有些乡镇、村对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政策宣传、动员力度不够,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了解不多,造成投保面较小。二是农户参保意识不强。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加上近年来我县没有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不大,造成的损失也不多,对农业灾害心存侥幸心理而不愿投保。三是农户收入普遍不高。虽然我县从财政拿出资金对保费给予一定补助,如水稻保费补助80%,其他50%,但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农户,仍认为保费过高,难以承受。
(四)理赔定损难操作。一是责任划分确定难。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产品,具有不匀称性特征,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责任的划分相当困难。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懂保险的业务知识,又要懂农技的相关知识,给理赔带来许多困难。三是道德风险和
逆选择难防范。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的控制下,受被保险人的行为影响很大,农业损失中的主观道德因素难以分辨。
三、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上合中央的决策部署,下遂农民群众多年来的心愿,是一项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全局和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应针对xx实际,以加大“四个力度”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一)加大领导力度,在理顺工作体制上下功夫
(一) 对惠农政策支付的重视不足
惠农政策能否真正落实, 其前提条件就是政府是否重视惠农政策支付的作用和地位。只有具备真正重视惠农政策支付的地位, 政府才能够开展后续的一系列活动。只有管理人员具备充分重视惠农政策支付的重要作用, 以至于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惠农政策支付的氛围, 惠农政策支付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情况中, 我县尚未认识到惠农政策支付的重要意义, 没有对惠农政策支付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没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和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惠农政策支付管理。
(二) 缺乏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县对于专业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政府是由人组成的,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人才, 农村难以获得长远和稳定的发展。因此, 我县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 必须配备专业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然而, 在实际情况中, 我县还没有配备相关的人才。虽然拥有一些管理人员, 但他们大多数只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 缺乏经验和应变能力, 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 这些人员难以灵活处理。
(三) 监管制度缺失
只有具有一套系统的惠农政策支付监管制度, 才能规范惠农政策支付人员的行为, 使得操作有依据, 管理人员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但是, 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税收筹划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不少地区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制度, 使得很多行为没有操作依据, 惠农政策支付人员的行为得不到约束, 出现了许多不负责任的行为。惠农政策支付监管制度的缺失, 不仅会滋生大量腐败现象, 也会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大大阻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
(四) 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惠农政策支付职能的发挥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但在实际情况中, 关于惠农政策支付的法律法规不多, 使得惠农政策在发挥职能和作用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现有的一些法律虽然提供了一些依据, 但是过于笼统, 不能适应所有的情况。有些条款也不够明确, 对于一些概念的定义存在误解和歧义。同时, 不少法律法规已经过时, 虽然适用于以前的情况, 但是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惠农政策支付职能的发挥, 需要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五) 惠农政策支付技巧落后
我县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必须运用合理的管理技巧和手段。在不同的情况下, 政府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支付管理技巧。但是, 在实际情况中, 很多地区只会运用单一的管理技巧, 应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 未能混合运用多种技巧和手段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很多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已经过时, 也许在以往的情况中适用, 但是难以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如果强行适用传统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 不及时进行更新和变通, 有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 很多地区依然运用过去落后的管理技巧处理惠农政策支付问题, 导致很多问题的处理不尽人意, 大大阻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惠农政策支付的措施
(一) 重视惠农政策支付的重要地位
只要具备良好的惠农政策支付意识, 才能顺利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有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惠农政策支付是实施惠农政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 对于整个农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进行合理的惠农政策支付, 企业才能对政策过程进行管理, 从而促进农村的良好发展。良好的惠农政策支付意识是进行惠农政策的重要步骤, 是惠农政策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 政府必须深切意识到惠农政策支付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加大投资力度, 及时发现惠农政策支付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 加强专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惠农政策支付人员的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素质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政府必须加大对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的投资, 定期开展培训, 增强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 政府还必须重视对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的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政府应该对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优, 不断检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 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获取最新知识和技术, 鼓励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 更新旧观念, 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总而言之, 我县必须不断加强对惠农政策支付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高惠农政策支付人员的全面素质, 增强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灵活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 不断巩固自身的基础知识, 培养惠农政策支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三) 强化惠农政策支付监督管理
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 政府很难确保惠农政策的真正落实。我县应强化企惠农政策支付管理的监督工作, 为此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对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地控制, 及时发现惠农政策支付存在的问题, 同时应该加强惠农政策支付监督管理工作, 不断提升工作效率。除了做好惠农政策支付内部的监督工作, 不断加强惠农政策支付的外部监督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外部监督包括新闻媒体, 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外部监督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能够真正约束惠农政策支付管理者的行为。真正落实企业的外部监督, 对于通惠农政策支付管理和我县的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内外监督相结合, 才能真正将惠农政策支付的监督管理落到实处。
(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惠农政策支付发挥职能和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惠农政策支付很难发挥出最大的职能和作用。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必须摈弃过去旧的法律法规, 修改其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对于过于笼统的说法, 必须不断细化, 使得相关条例没有误解和歧义, 真正成为惠农政策支付执行相关活动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国家和政府必须根据惠农政策支付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进步, 不断制定出新的法律法规, 来适应现代惠农政策支付的发展。同时, 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地区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 制定出符合本区的惠农政策支付法规, 来规范本地区的惠农政策支付发展。但是, 企业在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法规条例时, 不能违背国家基本税收法律的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在遵循国家税收法律的基础上,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制度, 使得惠农政策支付的执行和实施有充分的依据。
(五) 提高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
政府应该采取适合本单位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 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 我县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 摈弃旧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政府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最新的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术和技巧, 学会合理运用多种管理技巧和方法, 提高自身灵活处理事务的能力。另外, 在实施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时, 政府部门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实际运作情况, 切不可生搬硬套。政府部门必须摸索出适合本地区惠农政策支付管理技巧和方法, 不断调整不合理之处, 使之切实符合地区的发展情况。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本文分析了惠农政策支付存在的问题, 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希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惠农,政策,支付,思考
参考文献
[1]邓谨, 张金梅.惠农政策执行绩效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14) .
[2]滕淑娜, 顾銮斋.由课征到补贴——英国惠农政策的由来与现状[J].史学理论研究, 2010, (2) .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此,我局会同县公安局对全县8个镇农村人口转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坝县地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462.5亩,其中旱地32741亩,辖8个镇,9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万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大力实施“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发挥资源优势,凝聚各方力量,众志成城,强力推进旅游“一业突破”,培育壮大“药、菌、渔、果、菜”五大产业,加快开发特色农产品、旅游、矿产、水能四大资源,努力建设旅游大县和人均经济强县,全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人口劳动力转移状况也有了新的动向和趋势,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繁荣了城镇经济,促进了土地集中经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口转移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分散趋势,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是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竞争意识薄弱,就业观念落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岗位干不了,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三是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建筑行业。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是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对农村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
五是陕西省公安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陕公通字„2009‟131号)文件明确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凡在我省行政区域类居住的常住户口居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2010年1月1日汉中市公安局已对辖区内人口管理系统户口性质项目进行变更,不在有“农业家庭户”和“非农业家庭户”性质划分,统称“家庭户”。但在省市县出台相关政策
仍然对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区分,与当前户口性质冲突,城乡居民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和福利的差异,使其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三、推进我县农业人口转移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措施
(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农业人员多,农民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搞好农村人口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重大。当前,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要素的变更,还会使大量在农业领域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施工业兴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农村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农民务工的经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务工技能讲座,为农村人口的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积极开拓农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一是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我县工业化进程,大力开展回归工程,进一步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富裕人员回乡创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二是城镇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人口转移的根本出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继续稳固和加快以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搞活园区经济,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四是大
力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打造成带动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规划引导,突出重点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服务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与管理。一是加强职业技能转移培训。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和雨露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克服劳动力转移的素质瓶颈。二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劳动力维权力度。针对目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实际,研究、探索、制定劳动维权的长效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民工有序流动。
(四)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壁垒,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解决农民在城市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农村人口转移敞开方便之门。二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城市包括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三是创新土地制度。在稳定农民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和种田能手集中,通过大户承包、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分散的耕地整合起来,进行股份合作经营,探索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五)政策配套应符合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省、市、县出台相关政策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不在区分,加快城市化进程。
总之,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04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沈瑾
主 题 词:金融,农业,保险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目前综合效应尚未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如何更好地运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帮促农业发展,满足农业及农民抵御灾害的需求,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政府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推动手段,从而增强农民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确保农业安全的需要
农业是受自然制约因素较多的高风险产业,唐山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此外,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非自然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也极大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安全。由于农业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保险分散风险功能和补偿机制,迅速恢复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安全。
2、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现代农业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使农业从全自然农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提高人类规避和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论是在农业土壤改良,良种研究、农业科技运用等方面,还是在发展农业环保、生态农业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与支持。
3、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业保险是一种分散农业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投保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预期,获得相当的经济补偿,从而给农民收入安了个“稳定器”和“助推器”,确保农民利益。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农户就敢于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农业,从而加快农业生产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业效益,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4、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农产品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竞争的压力逐年增大,政府可以运用农业保险这一“绿箱政策”对农业生产提供各级财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在巩固国内农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农业。
5、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农业生产投资的风险预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促使广大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即存在侥幸心理,又担心参保手续繁琐、理赔程序复杂,交了保费害怕得不到保障,参保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参保险种除能繁母猪的承保率达到80%、小麦为60%外,玉米、棉花的承保率只有7%、奶牛18%。
2、保险品种较少。目前我市由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有能繁母猪、奶牛、小麦、玉米、棉花等,在我市种植面积也比较大的农作物如水稻、大豆、花生等,则没有列入补贴险种范围。
3、勘赔定损难。由于农业灾害季节性较强、损失勘定时间短,不可预见因素多,如果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加之部分农民受灾后有等待政府救济的思想,赔偿容易出现理赔纠纷。
4、农业保险成本高。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法律法规缺失。由于农业保险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地方也没有管理条例,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如果国家没有补贴,一旦遇到大灾之年,保险公司有可能出现赔付不起的尴尬地位。而从国外来看,农业保险都是政府支持的。在美国,农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都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农作物,政府的保费补贴甚至高达70%以上。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政府及保险公司要通过新闻媒体、广告、宣传单、保险咨询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实做细工作,让农户了解政策,提高认识,主动参保。
二是加强部门联合,加大培训力度,在基层培训既懂保险、又懂农技、气象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得力助手。
2、创新投保组织形式。坚持尊重农户意愿与提高组织程度相结合,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参保率。
3、完善保险政策。一是增加保险品种。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水稻、花生、大豆等险种的试点面,只要农民有需求,报批后都可纳入试点,还可增加蔬菜、生猪养殖等地方特点保险品种,实行总补贴额度管理,即由各县选择险种,报批后在全市的总补贴额度内统筹补贴保费。二是提高保费补贴比率及保险金额。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逐步提高所保标的保险金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
4、加强保费补贴政策同农业信贷及其他支农政策的结合。一是加大与支农政策的结合,在当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支农补贴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取得补贴用于农业开支方面少的情况下,中央可调整补贴方式,将给农户的支农直接补贴转换成保险等其他方式,即将直补资金用于现由个人负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这样既可体现支农资金的效果,又可节约行政成本,还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提高,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如2004年以来实行的良种补贴政策,2009年以后对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实际种植面积向农民发放补贴,实际上是将对粮食等作物的补贴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分散了补贴目标,且每亩补贴十几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难以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2010年全市良种补贴金额为9700.2万元,补贴面积900.8万亩,平均每亩补贴10.77元,当年粮食亩产为434公斤,每亩补贴平均到每公斤粮食不过2.5分钱,效果不明显,而且由于运行成本较高、补贴面积不易核实、农资成本上涨等原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能力有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办理农业保险入手,由保险公司负责核实田亩数,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保险费用从补贴资金中扣除,以此为依据,据实发放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就是将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发放与商业化运作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解决了效率问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与农业信贷的结合
可以由保险公司担保农户向银行贷款暂付保险费。针对目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各地可选择具有当地特色和种植规模的农产品品种,实行特色品种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产品,将农业产品及设施、借款人信用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合,明确银行是保险赔付的第一受益人,即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加大了对借款农户的风险保障,一举两得。
5、优化保险服务。可以通过增加网点,聘请人员等方式充实保险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创新保险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在灾情发生后,保险机构要第一时间内及时上门,主动服务,减化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赔,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参保的好处。
6、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政策,保障保险支出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保险费的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在发生巨灾损失条件下的财政支持等,切实保障保险费用支出,激发各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试点和完善,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综合效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覆盖”,成为农民、农业的“保护伞”。
关于修订政策性农业保险统计报表的通知
财金〔2010〕909号
各市财政局,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省农垦集团:
为及时掌握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展情况,研究、调整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措施,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统计报表进行了修订。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将《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统计表》修订为《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及林业)业务统计表》(附件1)、《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养殖业)业务统计表》(附件2);将《安徽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修订为《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执行情况统计表》(附件3)。以上统计报表由各市财政局和省农垦集团按季度、编制,并于每季度终了后15日内和次年2月15日前,分别将季度报表和报表报送省财政厅;半年报表及
报表由省财政厅汇总后上报财政部。
二、增设《农业保险(种植业及林业)保费补贴情况统计表》(附件4)、《农业保险(养殖业)保费补贴情况统计表》(附件5)。以上统计报表由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每半年编制一次,并于当年7月底、次年2月底前,分别将半年报表和报表报送财政部,同时抄报省财政厅、财政部驻安徽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统计报表是一项经常性、细致的工作,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要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按规定及时编报,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四、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施行。各市财政局、省农垦集团请于7月25日前,将本地、本单位2010年上半年统计报表报送省财政厅金融处。
附件:
1、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及林业)业
务统计表
2、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养殖业)业务统计表
3、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执行情
况统计表
4、农业保险(种植业及林业)保费补贴情况统计表
5、农业保险(养殖业)保费补贴情况统计表
6、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统计报表填报说明
二O一O年七月十四日
主题词:保险报表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财政部金融司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保监会开始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新疆等6个省区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14个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全国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试点初期的6家增加到25家,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过去10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49%,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1.06亿亩,保险金额达到1.39万亿元,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均创历史新高。2007—2012年,农业保险累计向1.13亿户次的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对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些保险覆盖面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赔款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
政策性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保费补贴方式支持农业保险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列支21.5亿元预算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保费补贴预算额度已经达到98.1亿元。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达到15个,具体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糖料作物、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基本覆盖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亿元,其中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235亿元,所占比重高达98%。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原则。条例规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限制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保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损益,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具体的政策和办法正在制订之中。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分担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仍属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物化成本”为标的提供保险,处于“保成本”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保产量”、“保收入”相比,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以种植业保险为例,2013年河南省小麦、玉米每亩保额分别只有311元、251元,这对于分散的小农户而言尚有一定作用,但对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由于生产总成本较高,按照这个标准投保就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发生风险,保险赔偿额远远不能弥补损失。这是一些地方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险品种相对较少。按照种植面积计算,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只有5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日本、韩国农民主要通过农协参加农业保险,参保率几乎100%,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保险品种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品种共有几十个(包括中央和地方提供补贴的品种),以保生产成本为主;而美国目前已经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农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产量水平或收入水平进行投保。
三是政策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从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日本、美国、西班牙等的实践看,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再保险支持、巨灾保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而我国由于政策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方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制度仍没有建立,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仍面临较高风险,影响保险市场的供给。
二、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通过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美、欧、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农业保险政策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生物能源开发、金融炒作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加大,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确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近年来各国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农业直接补贴、价格调控等支持政策的相互协调。
(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保费补贴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保费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区别不同地区和品种,实行差别化的保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力度,适当降低主产区省级财政对粮食作物、生猪的补贴比例,不再要求粮食生产大县、生猪生产大县配套补贴保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主产区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于同一农产品、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险种,可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政府保费补贴的水平,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
(三)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
由于发展水平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应坚持以灾害补偿为主,重点保各类农业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但与此同时,要适应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农业风险增大的基本趋势,稳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逐步由目前的“保物化成本”,向“保生产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收入”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提高享受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障水平,尽快达到“保生产成本”的程度。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蔬菜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在目前“低保障、广覆盖”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品种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险种,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自主选择。
(四)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除了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之外,要逐步将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重点包括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设施农业、家禽养殖、肉牛肉羊、苹果、柑桔、香蕉、茶叶、蚕桑等。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品种,符合条件的由中央或地方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
(五)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缺乏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重要原因。目前,为了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我国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向国际市场购买再保险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展了提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实践探索。要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在国家层面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也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全国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六)进一步拓展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式
【关于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09-21
关于我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09-27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关于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09-10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9-15
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07-27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09-06
我县妇女维权现状调研报告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