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精选8篇)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篇1

【摘 要】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参与式教学对社会工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将参与式教学运用到社会工作教学中,要注重课堂讨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要设计多种参与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生的参与空间和时间拓展到课外。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社会工作;课堂教学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法国教育家法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从这一角度来说,参与式教学则正好符合教育的意义所在。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俗语是与法斯普朗格不谋而合的,也是我们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目标。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理解领悟了才能将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创新知识。

二、参与式教学对社会工作教学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它是适应工业化、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取向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工作技巧、内化职业伦理的重要环节。参与式教学无疑对社会工作的教学起到莫大的支持作用。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适应教师教学的策略,学生需要动手认真收集资料、分析思考问题,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同时,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之中,特别是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讨论中时,在共同的学习中必然能够增进交流合作。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教学都有明显的实务特色,而在有限的课堂如何体现实务性而非理论性,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实务案例,单纯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课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参与式教学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及反思

实践模式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只有理解实践模式背后的理论支撑才能更好的发挥实践模式的效用。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这一实践模式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参与式教学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之上,它通过一定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借助一定外力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地参与。参与式教学虽然涵盖了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多维度参与,但依然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分小组活动为主,每小组以4-6人为宜,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也可以采用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这样既可以保留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又可以发挥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笔者在讲授《个案工作》课程中,尝试着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个案工作》的绪论课上,学生分为9组,每组学生6人。这个分组将直至本门课程结束才解散。每次上课涉及到讨论,做实验以及模拟剧情表演等都以此分组为依据。这种固定的分组激发起学生之间竞争的心理,对课堂投入有着很大的推动力,同时为了避免固定分组带来的组间隔阂,也涉及组间合作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既竞争又合作,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效果良好。

(一)注重课堂讨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直接方式,也是激发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积极参与课堂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如何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问题与案例的设置非常重要,笔者认为,一个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问题或者案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需具有现实意义,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越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专业基础是不一样的,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无从下手,也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最后问题或者案例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争议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一点在于,自然科学的规律不带有价值性导向,而人文科学的很多知识是带有一定的价值支撑的,只有选取具有争议性的例子,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真性,价值观念也才能越讨论越明并且能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实务性质,笔者在每讲授《个案工作》新章节时都设计案例引入,选用的案例既紧扣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讲授社会工作价值观一章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案例,关于在13个艾滋病患者中选取7个作为资助对象的案例,这13个患者资料有的详细,有的简单,有的说明得了艾滋病的原因,有的则没有说明。将这个选取的权利交给学生做决定,让他们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再推举小组代表在全班将本组的观点、意见和想法进行交流、分享。选择的过程中,学生们讨论热烈,甚至在每组进行最后的陈述也引起其他组的热烈反应,全班学生都参与进价值选择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从而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基调――帮助弱势群体以及尊重,接纳原则等。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的引入,对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和社会的世俗伦理价值观念之间的区别理解的更加透彻,印象也更为深刻。

(二)设计多种参与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学生的“学习的注意曲线”规律: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一般是不一致的,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期望值高,注意力相当集中,但当时间过半时,精力开始疲惫,注意力开始分散,课程很难进行下去;当快结束时,学生又产生了释放的期望,注意力再度提高。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符合学生学习注意的规律。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都是有效的形式。社会工作注重实务性,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都能很好的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作用,而且角色扮演往往和情境模拟是交叉使用的。例如在讲授个案工作的技巧同理心的时候,设计一个情境模拟剧―婚宴上的宾客,让组员都参与进来。为了达到让学生体会同理心的目的,如何去理解他人的心理,让学生每个人都抽选一个婚宴上的宾客角色,设计了有新郎的好友,前女友,弟弟,以及新娘的前男友,闺蜜等角色,这些角色组中的其他成员是不知道的,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去表达,直至组中的成员都知晓彼此扮演的身份为止。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剧,课堂沉闷的气息被打破,学生都想法设法的让组员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与组员不断的交流互动中修正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最终达到同理心的效果,同时,这一性质的参与方式使得学生激发了自己的潜能,例如有些性格内向羞涩的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以及其他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下,也放下了拘束进入到角色扮演的想象中,还有些学生是男生抽到了女性角色,也毫不扭捏的去诠释和扮演角色。通过这一模拟剧后,学生情绪高涨,也对同理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后面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剧只要案例选择得当,在效果上比分组讨论等其他形式效果更好。但是由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剧等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学生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所以运用时要有更多的考虑,首先要考虑剧情的选择,剧情要根据组员人数,所选的剧情必须是所有的组员都能平等参与的,要尽量避免有主角配角之分,因为社会工作的实务课程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才是持平一致的,才能起到教学效果;其次是这种参与的方式运用要谨慎,因为这种课堂参与方式花费时间多,如果频繁运用会耽误教学进度,掌握的知识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且此种方式效果最好时才选择。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生的参与空间和时间拓展到课外

自1998年高校实行普遍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而在教师和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许多院校采用了大班上课的形式,大班上课虽然解决了教学资源有限的缺陷,但是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学生的被忽视增强,课堂存在感降低。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使得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应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扩大信息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的平台,如师生可以通过邮件,QQ等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在论坛上就某个问题进行多方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用互动式课件在网上答题或提问,让学生共同解决或把找到的答案发布在论坛上,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利用网络等作为知识建构的工具,提高自己在网络环境下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将课堂空间拓展到课外,不但可以改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推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很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就在实践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和老师探讨,有了邮件,微信,QQ等现代技术手段,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例如学生在福利院做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理想和现实相差是很大的,福利院的孤儿见到他们来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高兴以及和他们亲近,相反是冷漠和难靠近的,即使用了同理心,尊重,接纳,倾听技术等,设计了好玩的游戏,带了好吃的也没有很大的效果,这样学生很沮丧也很疑惑。做完活动后的当天晚上学生立即用QQ和笔者联系,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使得课堂参与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答疑解惑及时有效,在后面的学生实践活动中,一直用QQ与学生联系,跟踪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将实践活动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课堂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可见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存在感。

四、结语

参与式教学范式的研究吸纳了教师的人生智慧和学生的人生经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真切、真心、真情的体验,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生动鲜活的生活世界产生联系。”通过教师各种方式的鼓励、营造、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产生了真正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使知识真正纳入了学生心灵的轨道,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丰满立体,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篇2

1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所谓新建本科院校, 是指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 一批原先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专科学校通过扩充、合并等方式而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多数位于地级城市, 因而人们习惯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据统计, 1999年至2007年, 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 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在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 新建本科院校所占的比例还要更高。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还是在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 与传统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较, 新建本科院校都存在明显不足。而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来自西方社会的专业, 对于很多院校来讲, 也属于一个新建本科专业。作为应用型为特征的专业, 无论在师资水平还是在专业建设方面, 与中国较成熟的专业相比, 存在一些差距。因此,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2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专业教育先于职业需求, 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在职业化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由于独特的专业发展道路, 从目前全国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的情况来看,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专业建设先于社会的职业需求, 社会的需求明显滞后, 学生对于就业前途比较迷茫, 专业认同度不高。第二, 学生社会工作实践能力不强。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发展的体制等限制, 新建本科院校的实习基地覆盖的范围很少, 很多实习单位并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动手与动脑的实践机会, 大多限于参观、学习的范围。即使学校能把学生安排到一些福利机构进行实习, 由于体制、专业背景限制这些机构的运作模式与社工专业差距甚远, 学生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无关的辅助性工作。第三, 本土化困境与专业缺陷, 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中国学生学习与西方学生相同或相似的教科书, 应用相同的理论与方法, 在试图解决社会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社工教育培养的大量的社工专业毕业生, 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者却不多。与现实脱节的教育不断贬抑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 力不从心的实务实践也使真正对社会工作抱有热情的工作者比较少,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多变成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下为目标:

第一,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搞“通才教育”还是搞“专才教育”, 一直是各国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搞“专才”还是“通才”教育,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发展阶段, 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必须以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为基础, 并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从现状与未来结合的角度, 考虑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以此为依据制定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第二, 学生就业的诉求为目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 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且还是学习工作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在目前现阶段, 大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就业诉求。就业是大学生群体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的教学改革必须为适应学生的就业而服务。第三,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应用为培养目标的专业,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3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改革要以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当前中国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主导, 在教学改革上突出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 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专业实践中, 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3.1 构建通才趋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 从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 在本科生阶段, 大多是一种“专才教育”, 由于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 很多专业培养的人才都具有“超前性”, 大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很多都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 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这些理论知识是指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对学生学科思路的打破, 理性与科学的分析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打破传统的为专业学习而学习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实务性实践训练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大多数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 对社会的接触非常少, 大学生实践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 相反, 很多学生迫切希望走向社会去参与实践锻炼。在这种情况下,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实务为导向的专业, 更需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社会工作是实践取向的专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专业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采用课堂学习与机构练习相结合的模式, 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时必须结合一定的专业实习, 可以在固定的社会机构, 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要有实习手册, 配备专业的实习督导。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知识的传授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必须发挥学生的实际能动性, 教师要作为组织者、促进者, 结合中国特定的国情, 展开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4.2 实习基地发挥效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体制的障碍, 新建本科院校实习基地投入的财力与精力不足, 专业实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实习基地并没有发挥学生实践的作用。很多学生到实习基地仅限于参观学习, 即使参与实习基地的工作, 大多从事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也很难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 院校必须对实习基地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同实习基地的合作, 形成与实习单位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同时在学生实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规范对学生实习的考核, 将学生实习纳入应用型专业教学评估与考核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实习的质、量, 对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质、量进行全面考核, 转变传统的工作量评价机制, 对应用型专业适当增加对实习工作的激励。

5 结论与思考

社会工作是来自西方的以助人为目标的实践取向的专业,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专业发展路径, 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背景下, 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遭遇一些问题, 在此状况下, 探索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成为促进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学生诉求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构建通才教育模式、实务性实践训练模式为特点的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尝试新的课程模式,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专业实践方面,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使实习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助人为目标的应用型专业, 由于在中国独特的专业发展路径,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还存在诸多不适应职业化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学生诉求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构建通才教育模式、实务性实践训练模式为特点的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社会需求,新建本科院校

参考文献

[1]何华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定位研究——基于服务教学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 2009:2.

[2]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82.

[3]陈友华, 苗国, 彭裕.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J].思想战线, 2012, (3) :30-32.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篇3

摘要:医务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奇缺的形势,高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教材需要本土化、专业化和偏实务性;课程的内容设计、实践性教学等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教学改革;能力为本

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反应了医务社工实务的结构性发展规律。学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百年,一开始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更多的是在医院内关注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称之为医院社会工作(hospital social work);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延伸到了医院外,被称之为健康照顾社会工作(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主要指社会工作者协同医护人员等,在健康照顾情境中为病人、家属及社会等层面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的总称。但我国目前教育界都使用医务社会工作而非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概念。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医务社工目前成为了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多是医院、街道社区等层面,也实行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现象,也存在医院自己设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情境。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需要专业的医务社工人数超过10000人,但全国范围内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总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迟缓,社会需求大,而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少。

一、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材选用与分析

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书中对中国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了建构,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四大组成部分:一是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含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卫生),二是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三是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工作。其中第四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遴选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范畴、历史与现状、理论与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优先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角色等。这是我校社工专业开办15年来第一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

因为是选修课,所以没有指定学生要买教材,最终笔者在备课时主要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美国洛伊斯.A.考尔斯著,刘梦和王献蜜等人翻译的《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他关注的内容除了医院社会工作、社区卫生社会工作外,扩到到了人类的健康和保健,视野更为宽广而且具有国外的视野。二是选择了刘继同老师主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导论》。刘继同老师是国内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成果较多、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结合得较好的老师,其领头编著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体系和内容更为完整。三是推荐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这本手册是香港督导广东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经验、流程、模式,穿插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具有实务性、可操作性和本土性等特点。

当然,目前国内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越来越多,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中的理论部分过多,实务案例过少。二是教材中实务部分过多而理论体系、价值和伦理的介绍不足。三是教材中本土的案例不多,西方的案例让人阅读了显得陌生,本土的案例显得过长需要精简,或本土的案例涉及的领域过窄。四是许多教材都是大量的文字篇幅,缺乏图表,阅读起来很枯燥。五是许多教材没有在每章后设置问题或课后作业,没有回顾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去把握重点、学以致用。六是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的医务社会工作对人才的能力、知识体系的要求脱钩。

二、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目标、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和理念

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能力目标是拓宽学生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接纳,并能运用社会工作等相关知识来开展服务、动员资源,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接纳度;培养学生对病患和困境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内容设计方面,笔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以36学时为例):

第一部分 课程导论(2学时)

第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概论:定义与定位(2学时,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范畴(2学时,重点)

第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的形势(2学时,难点)

第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实务基础(2学时,重点)

第六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策划与分组实践(2学时,难点)

第七部分 医院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2学时)

第八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组实践环节(2学时,重点)

第九部分 罕见病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部分 艾滋病防治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

第十一部分 残障群体与社区康复(2学时,重点)

第十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筹资(2学时)

第十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项目管理(2学时),难点

第十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机构个案(2学时,重点)

第十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成果汇报(2学时,重点)

第十六部分 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重点)

第十七部分 慢性病患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八部分 器官移植与社会工作(2学时,难点)

以上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几点的考虑:一是介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范畴、历史、现状与未来。二是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领域如社会工作介入罕见病、社会工作介入残障群体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慢性病患及临终关怀和器官移植等热点实务领域展开教学设计。三是安排实践实验教学,如通过分组安排学生到自闭症机构、阳光家园、精神病医院、救助站、医院器官捐赠科、防疫站、防艾社会组织等进行场域开展实践和体验。四是创新性地专门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筹资、项目申请与管理等内容,回应社会服务机构对筹资、项目管理人才与相应能力的渴望。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讨论法、问题探究学习法、讲座法等方法的综合。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邀请到了深圳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资深社工到校开展经验分享。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到几点:实用主义取向、讲授与练习兼顾、教者与学者互为课堂主体、本土化取向。

三、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学以致用,去理解和反思,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专业价值观,消除过多的理论带来的厌恶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和思想的碰撞,进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偏少。因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属于实务性课程,需要任课老师至少拥有部分的相关实务经验。但目前授课老师大多依据教材来上课,也缺乏底气和活生生的案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普遍设计了18学时或36学时的实践实验时数,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然。许多高校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的时数无法保证,甚至没有实践实验环节。笔者所在学校因为设立了分校区,分校区离市区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也导致了实践实验教学因为分校办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是实践教学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许多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只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可有可无,不利于高质量社工人才的培养。

三是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会有路费、包车费等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实中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申报程序繁琐,索性一些老师自家掏腰包来开展实践教学,打击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是《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实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或缺乏具体的设计。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而言,其实践实验教学除了遭遇社工专业普遍遇到的实验室设备设施缺乏、专业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外,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设施设备尚不清晰,也就很难说配备什么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教学设备了。

五是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除了课堂情境模拟和实验室教学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完成《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连基本的、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都还没建立,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实习基地更是少时又少。谭卫华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院校与实习机构之间存在着学生与实习机构的匹配随机化、学校和实习机构的合作非制度化、学生的专业信念非坚定化等问题[1]

六是缺乏有效的督导和效果评估。安排学习《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生外出实习还需要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督导,如活动策划、实践目标、注意事项、情绪疏导等方面的督导,但现实是任课老师只是完成任务而开展校外的实践教学。此外,针对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和效果基本被任课老师忽视。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病,石礼华基于自身的教学基础和经验,提出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课堂情境模拟+实验室操作+实践基地教学+公益机构服务”。[2]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齐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考虑医务社会工作的课程特点,笔者也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将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列入教师教学合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和教学事故挂钩;第二,简化校外实践教学的审批手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第三,完善社工实验室的专业性设备设施,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验室教学提供便利和保障,研发医务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标本;第四,大力联系医院、社区卫生站、防疫站、健康类社会组织、残障类服务机构等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并将合作制度化,协助实习单位有效开展三方督导;第五,研发一套医务社会工作校外实践实习督导和效果评估体系,包括表格、流程、注意事项、职责与角色等;第六,可以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开展了医务社工人才的培养[3]。

四、结语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式或体验式或研究型的教学是普遍的共识。《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其知识基础,如果在此前能开设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将会更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因此,高等医科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打造《医务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将具有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

我们探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要想取得《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高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习途径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4):410.

[2]石礼华.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02.

[3]沈杏华 孙洁 汤佳.院校合作培养学生医务社工的实践[J].卫生软科学,2015(12):760.

社会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篇4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系 祝平燕副教授

●课程简介

社会工作方法是在社会工作中实施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是把社会工作方法划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指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前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通常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北京大学王思斌将社会工作方法划分为微观层面的方法和宏观层面的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属于微观层面的方法,而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等三个部分属于宏观层面的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被称为经典社会工作方法的三大方法: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伦理价值、基本理论、主要模式和技巧,特别了解从西方介绍过来的三大工作方法在中国如何专业化、本土化和科学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且要学会用三大方法分析相关实务,进而为学习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教学重点包括三大工作方法的伦理价值、主要理论和模式以及基本技巧。要求学生运用三大工作方法理论、模式和技巧分析中国本土的社工实务,以增强实践能力。

第一章 《个案工作》方法(3.5学时)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专业服务方法,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幸福。

●本章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认同内化个案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功能和发展历史;学习掌握个案工作的各种技术技巧;了解个案工作不同理论模式的理论背景、哲学假设、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及特点;学会反思性地学习;对既有理论持批判性态度;对个案工作在中国大陆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

课程还将向学生介绍个案工作的沟通、记录和评估等技巧,并让学生明了个案工作的主要步骤以及在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此外,学生还要对个案工作的主要流派有所了解。

●学习方法指导

个案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实务性。个案工作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学过程更应该寻找实践其理论方法的机会,进行个案工作实务操作的演练,通过实验室技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

第二,内化价值观。如果说社会工作是一套关于助人的价值理念、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的整合系统,而价值理念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案工作就是工作者的一种道德实践,必须持守价值理念。

第三,力求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产生并发展于西方欧美社会教会的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关于人与社会的价值理念,更多的是源于基督教文化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其理论基础、运作原则和方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个案工作时,应有这方面的警觉,当个案工作的某些价值理念或运作原则在我们实际的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力求本土化的发展。

●本章的重、难点

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哲学理念、历史发展等;个案工作的技术技巧、关系建立、工作程序等;心理社会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情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个案工作概述(0.5学时)

一、个案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个案工作的特征和功能

三、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

四、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哲学价值体系(0.5学时)

一、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个案工作的价值观

三、个案工作价值的两难论题

四、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程序(0.5学时)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二、资料收集与问题判断

三、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五、结案与评估

第四节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2学时)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二、人本治疗模式

三、理性情绪模式

四、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五、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作业、练习:

1、个案工作的涵义及其功能是什么?

2、简述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3、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特点有哪些?

4、简述个案工作的工作原则。

5、简述个案工作的程序。

6、试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架构。

7、试述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治疗方法。

第二章 《小组工作》方法(3.5学时)

●本章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传统的三种基本方法之一,在国内外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小组工作是继个案工作之后又一种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为本章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小组工作又为后续章节社区工作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

●本章教学的目的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章学习方法指导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再展开学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小组工作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同时也注重理论性。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评估案主的需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介入措施和计划,真正将小组工作的实际操作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本章的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有三:一是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二是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和互惠模式等常用模式;三是小组工作的技巧,包括小组的筹备和计划,小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技巧,小组领导者的要求和技巧,小组的评估。

本章的难点在于:1.真正理解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并在小组工作的实务中使其得到内化;2.在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小组工作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刘梦主编:《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1、李建兴:《社会团体工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

2、林万亿:《团体工作》,三民书局,1995年。

3、吴梦珍主编:《小组工作》,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994年。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1998年。

5、丁少华:《小组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实验及实习要求

本章的实验及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可到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学校等单位进行本章的认知实习,接触有关小组工作,增强对本章的感性认识。课程实验主要是学生自主选择场地与人群模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游戏、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模拟操作。本章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做一个小组设计,掌握带领小组过程中的常用技巧。实验及实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未来小组工作。

●教学基本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小组工作概述(0.5学时)

一、小组工作的涵义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三、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重、难点提示】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1学时)

一、需要理论

二、小组动力学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镜中自我理论

五、交流分析理论

【重、难点提示】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小组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1.5学时)

一、社会目标模式

二、互惠模式

三、治疗模式

四、发展性模式

【重、难点提示】掌握四种模式的理论和具体内容;对四种不同模式的优势和限制的认识与反思;四种工作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技巧(自学)

一、领导小组的技巧

二、小组的沟通与解决冲突的技巧

三、小组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技巧

四、小组工作的本土化运用技巧

【重、难点提示】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小组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小组的发展过程,包括筹备、初期、中期、后期、评估的特点及技巧;小组工作的本土化。

【练习、作业】

1、小组工作的涵义及其功能。

2、简述小组动力学的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3、班杜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4、在小组工作中,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5、小组工作中解决冲突的策略有哪些?

6、简述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

7、试述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以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 《社区工作》方法(3学时)

●本章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之一,同时又是社会工作实务在社区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该课程建设适应了国内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借鉴国外社区工作先进理论、实务经验和各地社区建设不同模式,并努力实现本土化。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区工作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之后被承认的第三种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区工作在我国和西方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够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

●本章学习方法指导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注重在对社区基本理论及知识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区工作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强调专业社区工作实务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注重到社区中进行实习和锻炼,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章的重、难点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视野;社区工作的实务理论,即社区工作的基本模式及工作技巧。

●本章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资料:

1、周 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陈钟琳:《社区工作实务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甘炳光:《社区工作技巧》,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实验及实习要求

针对社区工作实务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和技巧,实地参观考察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本章的实验及实习要求有:实验模拟训练,包括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学生到先进社区进行参观、拜访社区领导或社区机构,至少有一次到基层社区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将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习之中,并在实习结束后写一份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社区工作概述(0.5学时)

一、社区与社区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三、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重、难点提示】社区工作的涵义;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原则和理论基础(0.5学时)

一、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理解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

四、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

【重、难点提示】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策略模式(1.5学时)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社会策划模式

【重、难点提示】两种模式的任务和策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

第四节

社区工作技巧(0.5学时)

一、社区分析技巧

二、社区联系技巧

三、组织工作技巧

四、社区项目的评估

【重、难点提示】社区分析技巧;社区联系技巧;组织工作技巧。

【练习、作业】

1、社区工作的涵义及它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2、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简述影响社区工作的基本思潮中新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4、简述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定。

5、社区工作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它们?

6、简述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7、阐述社区工作中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任务和策略。

●考核方式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 篇5

者楼中学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还是任八(3)、八(7)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人数不变。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八(3)、八(7)班比较,八(7)班学困较多,有大多数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八(3)班学生稍好一些,但也有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篇6

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

我叫张__,__区第1中学教师。

思想进取,要求提高,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92年任教以来,一向以爱国心,事业心,职责心“三心”为动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工作中我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

教育工作中,我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应对有限的课时,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把提高教学效益当作首要任务,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课前精备,是指上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异常是认真研究怎样“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本事”。课上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本事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课后精练,是指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本着质量高,数量少,资料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严格控制作业数量。

先后担任三年时间班主任工作。进取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子。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较端正。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不断加强自身师德,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的时代青年。

我大胆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变成授课、实践和竞赛等双向交流的多种方式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我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小论文,在提高应用本事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以培养本事,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思维本事及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两翼,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在探索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规律,开发中小学生创造潜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学生思维本事及创造力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能使学生养成不盲目理解、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本事。

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进取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采用“引导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供给其进取参与的思维空间。学生仅有在此境界中才会产生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

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日,各学科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这必然反映到地理教学资料上来。“我始终是教育教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总是用这样的想法来鞭策自我学习和不断提高。正是一向有这样的业务上的饥饿感,培育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习惯。并常以自我的读书行动体会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地理的习惯。由于自身文化底蕴逐渐厚实,9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教育学院进行数字专业本科学历函授学习,于97年合格毕业,三年函授学习,我阅读了大理专业书籍,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为干好教育教学本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业上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就是一名教师的生命。如今,我的思路更加开阔,目标更加远大,步伐更加坚实。有决心在地理教研乃至普教研究这块园地中,更加辛勤地耕耘,用自我的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青春在对事业的追求中焕发出光华。

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进取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团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教师。

一、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本人能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取投身于教科研工作,大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改尝试。在每上完一篇课文后,我都会写下自我的反思,以不断督促自我提高。工作之余,我尽量每一天挤一点时间阅读专业类的书籍,不断给自我充电,努力丰富自我的文学内涵。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靠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找一些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谈心,努力进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次,我和家长也进取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或上门家访或主动打电话给家长,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我所教的学科,进取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我把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本事。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教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得与失中思索,自我一向奉行踏实工作、虚心学习的原则,而这或喜或忧、或得或失的点点滴滴必将成为我生命中的绚丽色彩,点缀着我的人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我从不言弃,我苦苦地耕耘着,辛勤地收获着,在完成自我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为自我充电。一年来,我所带班级的语文在全校评比中屡次获得第一,为学校撰写新闻通讯、典型材料三十多篇,其中有近二十篇在《张家界日报》上发表,指导三名学生的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学校举办了文学知识讲座,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生廉洁教育读本》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有论文获得市、县一等奖。并于今年上半年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宣传员。

总之,这些成绩都是微不足道的,我的路还很长,我必须更加努力,争取在以后的日子里,争取做得更好。

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3

对教师来说,正确的课堂自我评价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每个教师都要重视课堂自我评价。经过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现将我自我的课堂教学做如下的自我评价总结。

首先,上课前充分准备。为了在上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不但细致地分析学生,充分地理解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对学生针对这一教学资料可能出现的情景作出预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前的充分准备是十分重要的。课前准备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就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而教师却无从下手出现僵局。

其次,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牻萄是教与学得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而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维、进取配合、自觉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师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本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和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再次,使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发挥淋漓尽致的作用。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种事先预设,所以我精心准备,让它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课堂上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

最终,在课堂后反思。教学不是随着下课铃声的结束而结束。要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课后的反思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是教师在课后对自我的行动、想法和作法的思考,做好教学的课后反思,每一节课下来都要思考一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的新情景,是否应对合理;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优秀的方面继续发扬,不好的方面逐渐纠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然而由于刚刚步入教育领域初步接触教育事业,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总之,及时的进行自我评价使我找出了自我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了自我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自我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4

这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教师。

一、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靠为前提,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其次,我和家长也进取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

二、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自我所教的学科,进取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本事。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教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并时常有针对性的对自我的教学进行改善。

三、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

档案工作改革与社会需求 篇7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档案事业投入不断加大。2007年省档案局 (馆) 的经费达2016万元, 同兄弟省市局相比差距仍很大, 但自己和自己比变化就很显著, 2000年经费仅为696万元。目前, 我省国家综合档案馆面积达到19.65万平方米, 是1979年的9.4倍。改革开放推动了辽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也更加促进了辽宁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档案工作不断深化改革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规范档案工作, 那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自下而上推动档案工作改革不断深化。

第一, 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档案工作改革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创新, 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深化档案工作改革中, 根据新的历史起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联系档案事业自身发展规律,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策略和实施措施, 全方位做好服务。档案管理理念每每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 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到经济建设发展到那里, 档案工作就延伸和服务到那里, 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

第二, 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档案馆功能建设不断创新。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的逐步开展, 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文件、档案等政府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 对文件、档案的利用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档案工作外延不断拓宽, 档案馆从“永久保管党和国家历史档案的基地”, 到“一个基地、一个中心”乃至到档案信息的存储基地、档案信息交流服务中心、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四位一体”。档案馆功能的拓宽, 文化休闲娱乐、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功效, 赋予了档案事业的灵动、活力。

第三, 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档案工作改革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省档案局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试点, 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2005年, 省政府投资300万元用于省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近200万元进行了纸质、缩微胶片以及音频视频档案数字化管理及加工平台的建设。省档案馆与清华紫光合作完成的《辽宁省档案馆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国家级专家验收。全省14个市和34个县 (市、区) 档案馆都建立了档案网站, 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档案网站群。

二、档案工作改革成果更广泛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服务

档案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求得发展, 在发展中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一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取得新成效。省档案局 (馆) 在连战先生来辽宁访问, 省委、省政府解决抚顺战犯管理所历史遗留问题等重大活动中, 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省委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提供优质档案服务有新办法。我们加强了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债项目档案管理的跟踪指导, 项目竣工档案验收合格率达100%。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 开展了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档案登记工作, 登记企业达214家, 占42.3%。

三是围绕民生需求, 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有新举措。省档案局与省发改委联合召开了全省采煤沉陷区治理档案工作现场会, 推动了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档案工作。“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管理, 为下岗退休职工排忧解难”一事被评为省直机关2006年第四季度最佳实事之一。我们与辽沈晚报合作, 在“文化大讲堂”栏目发表专题文章41篇, 满足社会对馆藏档案认知的需求。

四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供档案服务有新规定。2005年, 我们与省农委决定将在乡镇或村保管的土地承包合同集中移交到县 (市、区) 档案馆保管, 无偿提供利用。目前, 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已有96%进县 (区) 档案馆。2006年, 省档案局与省林业厅规范了集体林权改革档案工作, 已经签订合同379万份, 发证159万份, 做到了林权改革档案管理与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五是围绕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积极开展档案利用服务有新进展。截至2007年, 全省各类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343.13万卷 (件) , 比2003年增加89%。省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档案展览”、“‘九·一八’事变历史档案珍藏展”、“邓小平来辽宁图片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馆藏档案珍品巡回展览”及各级档案馆举办的档案展览都在社会引起良好的反响。我们和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辽宁改革开放30周年暨解放60周年展览》。

去年我们首次与省统计局合作开展了辽宁省档案馆社会认知度调查, 从公众对档案法、档案馆功能、档案馆服务方式与手段、档案馆馆藏等方面进行了家庭与个体的访问与调查。从调查结果看, 档案馆的内涵与外延公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与我们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强调社会档案意识的同时, 也应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意识。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篇8

【摘 要】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实务国际化、本土化的必经途径。其目标包括语言教学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前者的依据为教育部关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相关文件的规定,后者的确定依据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其性质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依托式教学;社会工作双语教学实施路径为半外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标;性质;实施路径

一、开展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工作是发源于西方,一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教育经验,进行本土化的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越来越全球化,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进一步做好“引进来”的本土化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做好社会工作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工作。做好“走出去”的国际化工作,就要进一步学好西方的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教育。然而,国内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起步晚、开展少,存在师资力量不够、教受双方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材短缺、选编困难、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缺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问题[1]。目前,社会工作教学的教材很大一部分是参照欧美或者港台的教材来编写或者翻译的,由于编者和译者的英语水平不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2]P.29,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要促进社会工作双语教学,必须弄清其目标、性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二、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标

1.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与标准[3]。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标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相关文件的规定①。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提出要通过双语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这个目标实际上提出了双语教学有语言目标和专业目标两个目标。另一个依据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提出社会工作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相关社会组织及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政策研究的专门人才②。这个目标实际上是明确指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按照这两个依据,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标,第一是语言目标,即使学生获得、掌握社会工作学科专业领域的英语术语、提高英语水平,为其今后参与社工国际交流打下基础;第二是专业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社会工作学科已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工作国际前沿相关专业知识。

2.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社会工作教育双语教学知识层面的目标内容包括外语语言和专业知识。在语言目标方面,胡江艳(2005)从阅读水平、听力水平、写作水平、表达能力、笔记能力5个方面来说明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参见表1)。这个目标也可以作为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语言教学目标内容参考。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表2),分别是理论基础目标、实务技能目标和价值认同(态度)目标。在理论目标方面,DavidHowe(2012)[4]按照理论来源和作用把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分为“theoriesforsocialwork”和“theoryofsocialwork”两个部分,前者是用来对人的社会本质、人类行为进行解释说明的,是帮助社会工作更好的理解人了解人的理论,后者是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部分。因此,社会工作双语教学专业目标内容也就应该需要掌握上述两个方面的理论。第二个是实务技能目标,这需要让学生继续获得和巩固个案技能、小组技能、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技能。在价值态度目标方面,社会工作双语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和巩固专业伦理价值。

三、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性质

要弄清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性质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指用母语和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目的是以两种语言为教学媒介,把学科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外语运用能力的发展[5]。韩建侠和俞理明(2007)认为我国高校目前推行的双语教学是运用外语(英语)教授学科内容,从本质上讲是国外的依托式语言教学,因为,学科的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构架,英语的使用是围绕学科内容而进行[6]。因此,中国的双语教学实际上是通常所说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也就是专业英语。Hutchinson和Waters(2002)根据英语使用目标的不同,把ESP分为两种形式,即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nglishforVocationalPurposes,EOP/EVP)[7]。具体来说,EAP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做好语言上的准备,同时学生通过学术口头交流课程、学术书面交流课程等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英语训练。按照这种说法,在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是进行学科知识的媒介,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依托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的依托式教学,而不是外语语言教学。

四、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实施路径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按照教学目标选择和编写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教材;其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教学,也就是在学生进入大二、第二个学期时,开始上简单的基础内容,进入大三第一则可以进行提高的内容。这种过渡式教学教学,便于学生培养其对双语教学的信心和兴趣。再其次合理安排课时:教学课时安排为72课时,3个学分。可以在学生大二第二个学期和大三第一个学期两个阶段开展,第一个阶段上容易的内容,第二个阶段上提高的内容。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半外式,也就是在教学中一半使用外语,一半使用母语。具体来说,首先,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学生一是要把课文中的生单词查找出来,第二是要对课文的大概意思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试着用英语讲授,并且询问学生是否能听懂,听不懂的话就用汉语解释,如果听得懂就可以继续使用英语讲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意思,开展教学。

注释:

①参见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②请参见教育部和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

③请参见胡江艳.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05(10)p.522。

参考文献:

[1]董宇欣、印桂生.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06):30.

[2]孙唐水.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教学实践[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06):29.

[3]胡江艳.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05(10):522.

[4]DavidHowe.ABriefIntroductiontoSocialWorkTheory[J].JournalofSocialWork.2012(03):212-214.

[5]戴庆宁、吕晔.2004.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4):16-20.

[6]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02):65-66.

上一篇: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下一篇:中医怎么治内分泌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