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共8篇)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任务,强调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仅事关长期稳定,而且关乎长远发展,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和乡镇职能的逐步转变,过去的乡镇执政方式和农村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做好农村工作,增强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转轨和农村市场的变化,我县多年培育而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财源优势受到影响,乡镇财政增长乏力,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克难奋进,坚持“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矢志不渝地做好20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强烟、优姜、壮畜、兴竹、稳粮”思路,做好“药、水、游”三篇文章,抓住农村产业建设、山水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三个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培育特色林业,完善服务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标任务是:发展烤烟10万亩,稳定黄姜10万亩,蚕种发放5.5万张,饲养生猪50万头、羊25万只、牛8.5万头、鸡160万只;补栽青竹4万亩,新栽拐枣1万亩,狮头柑1万亩,以金银花为主的零星中药材2万亩,橡子10万亩;粮食年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总产达到14万吨;建成百强村69个,培育大户1万户;扶贫开发新布点重点村25个,确保在建的12个顺利通过验收。农业总产值增速达到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20元。

三、工作重点

(一)稳定提高粮油生产能力。抢抓粮油价格持续上扬机遇,引导农户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在川道粮食高产区域和产业多年重茬地块适当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全县农民人均种好一亩基本农田,狠抓优良品种药剂拌种、精量播种、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尤其在中高山要注重抓好玉米地膜覆盖、洋芋玉米间作套种和玉米营养钵增产技术推广,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油增产,促进农民增收。

(二)着力提升产业经营水平。烤烟生产要按照巩固老烟区、适度发展新烟区和适度降低海拔的基本思路,及早抓好冬季翻地、烤炉改造、轮作倒茬三个环节,落实明年种植地块,主攻生产技术,完善配套服务,积极研究趋利避害措施,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黄姜产业要以建设国家级规范化种植基地县为目标,坚定做优做大黄姜产业信心,抓好“安姜3号”高皂素优良品种推广,压缩一般品种的种植,加快向适宜区域集中,以黄姜加工企业为依托,建设高皂素含量种源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蚕桑产业重点加强现有桑园管护和老劣桑园的改造,增加亩产叶量和发种量,提高张产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每乡镇抽出3―5名干部组成专业技术队伍,专门从事先进技术推广和蚕室蚕具配套,抓好要素流转,主攻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构建支撑、服务、落实、扶持及激励保障机制,奋力实现蚕桑大县目标。畜牧产业主攻猪禽,稳定牛羊,坚持大户圈养和农户散养相结合,突出抓好“千户百只”家禽饲养工程,推广林下养鸡技术,发展高山生态畜牧业,加强防疫配套服务,提高总量,增加出栏。加快培育蔬菜产业,浅山川道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高山区域要利用海拔、季节和气温差异,瞅准市场供应空档,重点发展高山反季蔬菜。抓好金银花等中药材的发展,培育后续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稳定产销关系,提升产业水平。

(三)大力发展特色林业。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科学规划,快步发展。以汉江旬河两岸、公路沿线、集镇周边、荒山荒坡生态脆弱地块为重点,以生态、经济效益兼容的青竹、狮头柑、荷包杏、拐枣、橡子、金银花作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院落绿化、流域治理、装扮景点的主导树种。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坚持改造、管护和新建并重,坚持工程造林,培育优质壮苗,严格技术标准,集中项目资金建立精品特色林业示范点,确保造一片林,绿一面山,成几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实现产业建设、生态改善双赢,使特色林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提高劳务经济水平。以提高技能、挖掘潜力、增加收入为目标,突出抓好岗前培训、品牌塑造、中介服务、权益保障基础工作,建立教育部门抓职业培训、人劳部门抓技能培训、农业部门抓技术培训的`劳务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塑造旬阳人“技精业专、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劳务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做到成建制输出,改变散兵游勇式零散输出为能人带动有组织地输出,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发扬“敢创敢干”的创业精神,积累资本、技术、经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现输出一批劳务,发展一方经济的目标,

范文

全县稳定输出劳务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2亿元。

(五)稳步推进扶贫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推行政府统筹、项目集中、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村而异地开展主导产业开发型、基础设施带动型、技术培训扶持型、文明新村引导型的扶贫重点村建设。坚持“群众自愿、有土安置、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抓好生态移民工作。继续开展“千人扶贫、万人脱贫”结对帮扶活动。同时要做好扶贫救助工作,开展社会扶贫,扩大低保救助面,积极推行并户帮困,解决好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

(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新能源推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养护三个重点,抓好“圈、厕、沼、灶”多位一体、水利项目、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全年建成户用沼气5000口,节柴改灶1.7万口,在维护管理好原有水窖基础上,在适宜区域新建水窖5000口,建设人饮工程20处,解决1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水毁工程恢复,每个乡镇抓坡改梯示范点2―3个,每个点30―50亩。坚持抓好通达工程,搞好乡村公路养护和提等升级,保障晴雨畅通。抓住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投入机遇,积极争取支持,抓好中小学校排危和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扩大信用村镇创建,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坚持和完善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让群众参与和决定村组重大事项和重大活动,对干部实行监督;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发挥村两委会的职能,积极为群众谋利;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坚持抓好农村稳定,及时发现和化解苗头性问题。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职能转变。根据新形势对基层政府角色和工作的定位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紧紧扭住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公益事业、改善发展环境、维护农村稳定等工作重点,积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调整机构设置,整合干部力量,改进不合适宜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建立精简效能、保障有力、服务型、法制型政府,培养企业管理型、市场中介型、科技服务型复合干部队伍。特别要围绕当前主导产业发展,调整干部力量,因事设岗定人,依岗定职定责,实行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归位,行政干部抓点示范,注重发挥行政引导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作用,加快干部分流,优化干部队伍。

(二)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农业产业建设、资源开发和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协调信贷投入,加大信用村镇创建力度,扩大诚信贷款范围。各涉农部门要对接中央1号文件政策导向,结合部门特点,积极对口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各涉农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带1―2名干部专抓项目资金争取,并纳入考核。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对涉农资金既要归口管理,又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科技服务。各涉农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村 主导产业建设,结合各自职能,全力抓好科研攻关、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和关键技术推广普及,实行一个产业一个部门包抓,一批技术人员指导服务,一套考核奖惩办法,将技术人员定到村组,任务夯实到人头。采取部门联产业联经费,技术干部联薪联服务,确保每个产业都有相应的服务保障机制。把示范样板作为科技宣传和推广的主阵地,要求各级干部大抓点,抓大点,技术干部要抓好科技示范园,乡镇干部抓好产业示范田,村组干部抓好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挥现有的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作用,扩大会员,完善机制;鼓励干部租地发展产业,承办各项服务实体,有条件的乡镇站所可成立各类农产品经营公司,创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建各类营销队伍,开发外地市场和销售基地,帮助农民搞推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产销大户,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带基地、促销售的作用;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后续产业培育,积极推进“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强村大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对照建设成果,选准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调动各类生产要素投向强村大户建设,继续实行县直部门联村帮建制度,加大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和物资扶持,强化措施落实,加快建设一批成效明显、辐射力强的强村大户,引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2

2013年, 面对多发重发的自然灾害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 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 粮食生产“十连增”, 农民增收“十连快”, 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农业形势好,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 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 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 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目标, 农业必须稳住好势头, 实现新进展。当前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全年气候存在不确定性,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挑战增多,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 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 以改革促发展, 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使粮食产量保持在11 000亿斤以上 (1斤=0.5 kg, 下同) ,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使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 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在工作着力点上, 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争取在已经看准、时机具备的改革任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加注重质量安全,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资源环境, 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纳入重要日程;更加注重科技人才, 依靠科技进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 积极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认真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加快对主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的研究预测, 研究确定粮食生产优先序, 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 提出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地区、主要作物、生产主体, 着力稳定东北和黄淮海产区, 提升长江流域产区;稳定小麦总产量, 提高玉米、水稻总产量。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同步发展, 稳定传统种粮农户, 充分调动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动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2. 坚持不懈抓好2014年粮食生产。

通过政策引导稳定面积,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立足抗灾减灾夺取丰收。加强督促检查, 确保价格、补贴、大县奖励等政策落实不走样、资金不缩水、农民得实惠, 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分作物、分区域、分季节、分灾害, 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服务。继续抓好粮食高产创建, 特别是整市整县整乡推进试点, 全面开展增产模式攻关, 打造一批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减轻粮食因灾损失。积极开展节粮宣传, 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3. 统筹抓好棉油糖和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生产。

继续推进棉油糖高产创建, 大力推广棉花轻简栽培、甘蔗健康种苗等高产稳产关键技术。稳定发展蔬菜生产, 组织编制全国设施蔬菜发展规划, 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 加强海南、广西、广东等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开展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提升行动, 加强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推动健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4. 稳步提升畜禽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 推进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 加强生产监测和形势预判, 推动适时启动生猪调控预案。推动实施《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 充分利用农区秸秆和南方草山草坡资源拓展牛羊肉生产渠道。促进禽肉、禽蛋生产尽快恢复、稳定发展。制定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肉鸡、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实施畜牧良种补贴和畜禽良种工程项目,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加快推进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 着力构建优质、安全、高效、规范的现代饲料工业体系。

5. 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 加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继续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评估, 推进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强化渔船和网具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使用“绝户网”行为。加大渔业装备升级改造力度, 推进海洋渔船更新改造, 发展壮大外海和远洋渔业。进一步强化近海、渔港水域、内陆及边境水域渔政执法,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改善渔民民生, 编制转产转业规划, 实施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6. 提升农业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与区域农业政策、农业国际标准制定。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和农产品进出口总体规划, 研究确定农产品进出口优先顺序, 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 积极参与多双边农业贸易谈判, 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和节奏, 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监测、研判和预警, 完善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对农业利用外资领域的监管, 完善农业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完善整体规划和制定重点国别规划, 推动完善扶持政策, 鼓励国内企业以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并购参股国际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加强国际农业科技研发合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坚持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和监管体系。加快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二期规划, 完善监管制度, 强化市县两级监管责任, 加强基层监管和执法力量, 重点加强县乡基层监管体系建设, 着力健全完善机构、人员、设备、制度, 推动落实运行经费, 尽快提高执法监管能力。

8.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 力争用3年时间, 基本健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制度, 控药、控肥、控添加剂, 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推行生产全程控制, 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 推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 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积极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热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9.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集中力量解决区域性、行业性突出问题。重点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监管, 开展奶站联网监控试点。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畴, 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 保持高压态势, 重拳出击、露头就打。按照不同产品的特性和流程, 抓住关键环节, 通过巡查抽查、技术服务等措施, 实现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环节全链条监管。加强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急处置。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 0. 深挖产业发展增收潜力。

加快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区域特色农业, 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推进农产品品牌创立和保护, 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 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 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 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落实开发性金融重点支持项目, 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 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农民就业创业培训计划, 开展农民创业工作试点,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垦区危房改造, 启动特困职工家庭住房建设。

1 1. 推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建设。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 组织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推动征地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有效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问题重点整治, 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 推动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合作, 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 培育抵押物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 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设立抵押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推进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 推动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动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不断扩大以三大粮食品种和畜牧业为核心的农业保险覆盖面, 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 探索开展渔业养殖保险。

四、狠抓农业防灾减灾和动物疫病防控, 提高农业风险防控能力

1 2.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

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案, 健全防灾减灾部门联动机制, 强化灾情调度和指导服务, 确保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农情信息田间定点监测试点, 实现灾情数据实时发布。配合水利、气象等部门, 加强旱涝灾害防抗。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抓好100强规范化统防统治组织和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强化植物疫情防控。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 充分发挥农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火情应急处置能力。

1 3.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推动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年—2020年) 》, 逐步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防治策略。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根除计划和单项病防治计划, 制定H7N9等新发人畜共患病净化方案。强化兽药质量和兽医卫生监督管理, 推进畜禽屠宰管理职能和措施限期到位, 实行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 加快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加强边境动物疫病防控, 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推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补贴政策。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持续提高兽医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1 4.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

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加强农机作业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扎实推进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生产, 强化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加强渔港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做好抗御台风工作。做好垦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农业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 建立健全农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全面推进农业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1 5.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选择2个省开展整省试点, 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整县开展试点。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推动开展草原承包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研究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

16.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村经营管理体系为依托,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搞规模种养的准入和监管办法,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 研究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意见。

17.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示范引导扶持, 建立健全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 评定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开展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试点, 支持合作社开展联合合作, 大力发展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落实, 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订单收购、保险资助等服务。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

18.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推动出台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 大力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模式, 鼓励和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公益性服务, 探索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主要品种生产性服务具体规范标准和服务合同样本。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19.加强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抓紧制定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专门规划,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推进“阳光工程”转型升级, 重点培训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以及立志务农的大中专毕业生。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 扩大试点县范围, 在所有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积极推进整省试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 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规模, 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和扶持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等院校和农民合作社组建农业生产实训基地, 积极培养农业后备人才。

20.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试验区着眼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和农村改革发展难题, 充实试验内容, 拓展试验领域, 在确保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 积极安排试点,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有序向纵深推进。示范区着眼于突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积极开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规模经营等试点, 示范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 促进示范园区建设和贸工农一体化相结合, 加快构建农业金融服务新机制。适时总结“两区”建设经验, 分别召开试验区工作座谈会和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 推广成熟做法, 带动更大范围改革发展突破。

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2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科学确定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和主攻方向, 改革完善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 整合科研规划和项目、基地、人才等要素资源, 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948”计划和超级稻四期攻关等科研项目,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资源环境保护、能源生态、农产品初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研。

2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加快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鼓励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激励政策。强化粮食稳产增产和防灾减灾技术推广与服务, 扩大小麦“一喷三防”、地膜覆盖、水稻大棚 (集中) 育秧、机械深松整地、绿色防控、农作物增施肥促早熟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覆盖范围。推进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 促进良种良法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23.加快种业改革与发展。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推进公益性科研单位与其所办种子企业脱钩, 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展重点作物品种联合攻关, 重点支持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等育种攻关。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育种人才、技术和资源向企业流动, 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研究确定种业科研成果中机构与科研人员的权益比例, 组织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试点。加快推进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重点支持甘肃、四川、海南等国家级制种育种基地和制种大县建设, 鼓励制种企业建立规模化、机械化制种基地。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 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 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编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启动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和抢救性收集。筹备开好世界种子大会。

2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统筹农业信息化资源, 启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 完善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 提升农作物良种繁育、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环境监控、畜禽水产养殖及疫病追溯等生产环节信息化水平。强化农业信息监测预警, 加快建立农产品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对农产品生产、贸易、库存、加工、消费、价格等进行全方位监测、预警和发布。

七、推进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物质装备建设,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5.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 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点试验,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的试点, 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推动扩大农业补贴资金总量, 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产区倾斜。推动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 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目录制度,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推动启动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加大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通过担保、补助、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 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完善渔业柴油价格补贴政策, 使其与渔民转产转业及渔业资源养护相协调。

26.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改革农业财政专项管理方式, 研究探索将农业财政专项管理的部分权限和责任下放给地方。加强现有资金项目的梳理整合和转型升级, 取消一批, 下放一批, 调整归并出一批有影响的重大项目, 重点投向主产区、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区域。加大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种子工程等实施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启动重大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和修订, 力争在农业信息化、新型农民培训、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推出一批新的骨干项目和重大工程。

27.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

制定实施《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 构建国家级、区域级和农村田头市场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减少农产品流通损失, 提高产地市场集散和辐射带动能力。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 加大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市场建设支持力度, 完善市场功能, 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田头市场示范建设, 选择部分省份进行试点, 建设鲜活农产品的田头集货场、加工场和交易场。做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工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28.促进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和结构优化。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推进农民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办法, 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尽快突破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油菜甘蔗棉花机械收获等薄弱环节。加大对水稻插秧、玉米收获、粮食烘干、深松整地等重点机具补贴力度, 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 大力推进南方水稻机插秧和北方玉米机收, 扩大农机深松整地、机械化秸秆还田等作业范围。加快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 加强农机售后培训、维修服务和作业服务, 充分发挥农机化对规模经营的带动作用。

29.提升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农垦物质装备和生产基地建设, 支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先行先试和集成创新。壮大农垦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扶持和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 积极探索承租农村土地等垦地合作新模式, 以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垦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改革试点, 加快建立农垦新型社区。扩大境外农业种植和加工规模, 有序推进境外企业的并购重组。加快推进国有农场土地确权发证, 提高职工家庭农场规模化比重。

八、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0.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

坚守耕地红线, 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探索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基础上, 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实行更加严格的用途管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研究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 以培肥地力、养分平衡、土壤改良、耕地修复、农田节水为重点, 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建设。开展东北黑土地治理保护, 研究制定东北黑土地治理规划。

31.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 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 引导农民使用配方肥。启动高效缓释肥补贴试点, 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试点。继续推进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适宜区组织实施深松整地试点。继续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支持标准地膜推广, 在重点地区开展地膜回收利用示范。

32.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配合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推进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 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艺措施, 在华北平原试点推进结构调整。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 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做好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工作,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区。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启动秸秆利用试点。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 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重点抓好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33.强化农业资源养护。

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有计划地逐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稳定和扩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 推动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和南方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等工程项目。在南方石漠化地区推广种草养畜。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 继续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强化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健全涉渔工程建设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继续支持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九、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农业部门履职尽责能力

34.加快推进农业部门职能转变。

积极推动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清理并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续衔接与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增强农业部门透明度、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继续实施重大农业投资项目绩效评估试点, 继续推进绩效管理向地方延伸。切实提高农业立法质量, 推动研究制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渔业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深入开展农业法制宣传和培训。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稳妥推进农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农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育。

35.加强农业系统作风建设。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3

会议指出,200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夺取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有效化解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的冲击,农业生产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好成绩,农村发展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新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570亿斤,创历史新高,是40年来第一次实现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4700元,实际增幅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第一次。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会议提出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

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要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的粮食安全责任,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扶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生产。推动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推动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机工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养殖水平。

二、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不失时机出台调控措施,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改善进出口调控,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努力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要继续增加,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解决6000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范围,加快农村安居建设。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

以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严格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抓紧制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具体办法,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制度建设、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按照中央部署认真搞好全国农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完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4

教发〔2011〕12号)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关键环节,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为工作重点,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1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60%,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30%;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淘汰一批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节能减排型种植制度,减少高耗能低效率的种植环节;5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农村沼气用户达到5500万户,年用沼气216亿立方米,形成年开发340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农机和渔船,对乡镇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农村生产用能效率得到提高。

二、深入开展农村生产生活节能

(三)推进农业机械和渔船节能。加强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能耗检测,设计研发节能型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加快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及其装备的更新换代,研究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农机、渔船的经济补偿方式。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和余热利用、燃用重油、柴油机喷油泵校准等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推进农机标准化、规模化作业,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

(四)推进种植制度高产节能。加强农作物高产种植措施的集成配套,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的种植环节,建立节能型高产种植制度。加强种植模式标准化的研究,建立并推广区域性农作物种植标准模式,促进农艺与农机的配套节能。优化农作物布局,调整种植制度,推进农作物生产区域优势布局和标准化种植,促进农作的增产和节能。

(五)推进乡镇企业节能。加强乡镇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节能设备更新改造,配合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依法关闭高耗、低质,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乡镇企业,进一步更新淘汰土焦、小立窑水泥、粘土实心砖、小冲天炉等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引导和督促乡镇企业严格遵守资源利用标准和能源消耗标准,推广立窑水泥节能节电技术,炼焦清洁型回收余热发电、炉门密封技术,新型铸造熔炼技术,空心砖、新型节能型转窑、窑炉密封制砖技术等。在中西部地区重点推广太阳能果蔬干燥技术。

(六)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升级换代,推广高效低排省柴节煤炉具(炕)。加强对农村节能炉灶检测,推行民用省柴节煤炉灶、炕和生物质炉技术标准。组织标准化生产,实现省柴节能炉灶商品化生产。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产品,鼓励农民使用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利用风能。在微水电资源丰富的山区,大力发展微水电。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建设节能型住房。

三、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七)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精准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排种植制度和节水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八)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力推进秸秆养畜。加快品种改良,提高饲料和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补贴养殖企业(户)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氮、磷排放。

(九)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核发工作,根据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生产结构。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改进进排水系统,配备水质净化设备,改善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加强标准化水产示范场(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应用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广高效安全配合饲料,减少养殖污染排放。

四、大力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十)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处理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方面的作用,在适宜地区加大户用沼气建设力度,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以及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采取沼气提纯罐装、专用燃料、发电上网等方式,实现沼气高值利用。

(十一)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以村为基本单元,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建立物业化服务体系,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十二)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覆盖免耕等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生物炭生产技术示范点,为农村居民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推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发展秸秆青贮、氨化,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

(十三)大力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广应用厚度不低于0.008mm的地膜,严格限制使用超薄地膜。加快废旧地膜捡拾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对农民回收利用废旧地膜进行补贴,鼓励和引导农民回收利用地膜,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点,建立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络,逐步建立地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相互衔接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同时,争取财政支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

五、强化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保障措施

(十四)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层级、各单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十五)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各产业节能规范,制定和完善农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监管考核机制。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安排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保护性耕作等项目资金,不断增加资金总量,扩大实施范围。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农村清洁工程、老旧及高耗能农机报废更新等方面资金投入力度,把农业清洁生产列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逐步形成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稳定的资金来源。

(十七)强化科技支撑。整合优势科技力量,强化农业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努力攻克节能减排的关键性技术,打破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重点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5

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

(2011年2月 日)

“十二五”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1年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一、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思路,重点抓好“2566”工程,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万亩,总产达到30.7万吨,其中小麦面积27万亩,总产13.8万吨,玉米面积26万亩,总产16.9万吨。落实《栾城县2011年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栾政办发[2010]27号),实施“百村千户工程”,抓好10个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3个市级示范创建基地,扩大规模,规范制度,推广技术,提高效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大营、浔阳、南客、南留、岗头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建成成方连片新型日光温室1000个,到年底全县日光温室蔬菜达到2.5万亩以上。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落实,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185家规模养殖场区标准化、规范化改建,积极开展省级和市级典型示范场建设。建立“繁、育、推、引”相结合的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狠抓动物良繁体系建设,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为重点,积极实施春季和秋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严格控制养殖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养殖场区和奶站监管,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建立猪肉质量可追溯体系。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积极落实《栾城县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栾政办发[2010]26号),以“两园”建设为重点,打造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大型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北部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加快农业生态公园核心区建设,着力做好水系建设、道路广场绿化美化、接待中心、美食一条街、高端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建设等核心区重点工程,力保10月1日开园。南部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与北部园区错位发展,要高水平推进园区规划设计,依托草莓采摘节品牌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重点发展生态采摘、园林观赏、垂钓观花、民俗游乐、田园度假及特色果蔬种植等项目。通过“两园一节”把我县建设成为省会市民四季 生态旅游首选地。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凯隆达、德远、纳佰琪、巧厨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抓好列入市“115行动计划”的大项目,完成3个千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建设,在蔬菜深加工、粮食深加工方面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德远食品1.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农户”订单式生产格局,年内全县符合农业部一村一品标准的专业村达到50个。围绕无公害蔬菜、粮食加工、奶业、生猪、禽蛋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0家以上,带动农户2.6万户。

三、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完成新打机井200眼,更新泵型200台,修旧井200眼。抓好氵交河两岸新打机井电力设施配套,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增管灌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争取国家农机补贴,重点用于大拖更新换代、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技术、推广青饲料收获机、挤奶设备以及发展温室大棚机械等。全年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70台,实现玉米联合收获8万亩。加大对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发展的支持力度,补贴温室大棚机械500台。扶持5个以上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手机短信、预警广播平台建设,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完善面向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气象灾害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抓好小麦、玉米、蔬菜3个主导产业和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落实,在全县建立10个试验示范基地、100个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设施蔬菜两网一膜、膜下暗灌、微滴灌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黄板诱杀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完善不同地力水平分作物配方,推广配方科学施肥。抓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搞好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控工程,提高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和效果。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乡镇兽医站续建和优质奶牛冻精补贴项目,加强村级和规模养殖场区标准化兽医室建设。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抓好“生猪健康养殖及冷鲜肉加工配套技术示范”、“奶牛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及产业化开发”,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节耗、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体系。开展科技进步乡镇、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竞赛活动,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四、加强农村流通市场建设

加快供销社经营创新,大力推进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农资连锁配送中心1个,新建、改造、规范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5个,网点总数达到135个,使农资流通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中心1个,村镇日用品超市15个,网点总数达到594个,使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副产品流通 网络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建设栾城县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个,农产品购销点7个,在东牛村、柳林屯、高家庄、南宫建设规模不小于50亩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建栾城县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1个,网点总数达到40个,使再生资源流通网络覆盖率达到60%以上,形成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完成“新网工程”建设阶段性目标。在新民居示范村创办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批“规划高标准、经营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

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做好绿色农副产品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规范交易行为,降低摊位费,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中介组织开拓外部市场,推广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力度,积极探索三次产业互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农民物权保障、城乡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创新。实施“22211工程”,抓好两个基地、两个园区、两个中心 镇、一乡(镇)一个联建试点和沿石环水系等重点区域新民居建设,推动联村并建。落实《栾城县农村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栾政发„2010‟35号),严格规划、勘察、设计、开发、建筑企业准入条件,按进度要求完成周转用地指标归还和旧村址复耕任务。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提升管理水平,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深化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抓好308国道、107国道、县城、产业基地、县域主干道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部位。抓好新赵线、方西线、南西线、酒厂路等6条道路的改扩建工程,提升县城至中心镇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乡村道路村村通水平。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户使用普及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31个村饮水质量问题。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新建沼气池800个。抓好石环路(栾城段)绿化、环城林以及7条重点路段林网的恢复更新,全面启动环城林带建设工程,搞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力争建成30个高标准生态绿化示范村。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设县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乡级劳动力市场,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年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次以上,技能鉴定达到300人。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力度,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农村教育,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小学阶段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三 基两化”建设,优选2-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县医院分院,全县标准化集体卫生室达标率达到100%,每村招聘1名大学生村医。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农村文化活动室25个,农家书屋50个,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目标,新增农民健身设施25套。

六、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认真执行《栾城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财政奖补激励政策的意见》(栾政发[2010]46号),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设土地流转网络平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好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南安庄洋葱、东牛村芦笋、范台岗头草莓、辛李庄高效蔬菜等种植基地和后牛村金地博生态园区,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年内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000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1%以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探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占补平衡机制,搞好新民居建设用地臵换,破解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农民房屋等确权颁证工作。

七、巩固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 用。从2011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按1:1比例予以市级重点项目奖补资金配套。安排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120万元,农村土地流转财政奖补资金60万元,整合各类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比例不低于30%,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民居建设。开展好一事一议,搞好87个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做好全程监管,确保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开展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以市政府组建政府出资参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为契机,放大产业化扶持资金规模,破解龙头企业发展融资难瓶颈。

八、加强农村工作组织领导

深入开展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搞好乡村两级换届,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提高村级班子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实施以“增强凝聚力、提升号召力、强化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力工程”,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完善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抓好难点村整治,促进村务活动程序化,巩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 县成果。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深化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损害农民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6

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

一、我乡农业产业现状

我乡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三农主题,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老三样”、做强“新三样”,积极稳妥推进农业生产。

1、保持“老三样”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今年新增橡胶种植面积1204亩,全乡橡胶面积达21050亩,开割8500多亩,预计产量达520多吨;甘蔗种植面积达6508亩,预计产量达2万多吨;木薯种植面积2850亩,预计产量达4000多吨。

2、加大“新三样”种植的力度,尽快使“新三样”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增长点。首先是稳步发展竹子产业,新种植竹子面积183亩;其次是扩大橡胶林下种植生姜、益智等产业,全年生姜种植面积达205亩,益智种植面积达200多亩。

3、加快养殖业发展。把新村村委会做为养猪重点发展产业区域,利用互助资金等扶贫资金加大对养猪农民的扶持力

度,在新村发展养猪专业户17户。使全乡养殖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乡畜禽饲养量达4万多头(羽),其中牛存栏量632头,羊存栏量407只,“三鸟”存栏量24526羽。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一直是阻碍农业提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信贷局限,群众资金积累较少,投入成本过高,部分扶贫资金不到位或运用不合理等等多种因素,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组织化程度太低,使广大农民的种养与加工、营销之间只是一种买卖关系,处于一种卖原料阶段,没有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稳固的产业链,因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低,加之,当前农产品市场可以说是买方市场,农民增收较为困难。

(三)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运用新科技水平低。粮食作为一个基础产业,但由于种植水平低,存在广种薄收现象,产量、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加之管理较为粗泛,掠夺式经营方式较为突出,整体效益不明显。

(四)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全乡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

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替代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放眼世界,着眼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用市场规律来办事。遵循市场、科技、资源、信息、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产业带,形成产业群体。

(三)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要利用生态资源这一优势,依靠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这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经济得到发展。

(四)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实施一

些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转产转业培训、农民工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工程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动员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举办经常性的巡回科技课堂等活动,扩大农民获取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抓住机遇,以项目作支撑,才能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也才能实现调优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阜龙乡人民政府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7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 迎难而上, 顽强拼搏, 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5308亿千克, 再创历史新高, 连续6年增产, 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5000亿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实际增幅6%以上。

会议提出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 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 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 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 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四、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支持农村住房建设,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 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 推动草原生态建设, 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

五、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

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农业和农村工作指导意见 篇8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做好农村承包土地(指耕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以下统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有关要求,以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依法有序。“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要坚持于法有据,遵守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先在批准范围内开展,待试点积累经验后再稳步推广。涉及被突破的相关法律条款,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试点地区暂停执行。

二是自主自愿。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两权”抵押贷款由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自愿申请,确保农民群众成为真正的知情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流转土地的经营权抵押需经承包农户同意,抵押仅限于流转期内的收益。金融机构要在财务可持续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

三是稳妥推进。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前提下,妥善处理好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关系,慎重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工作。

四是风险可控。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完善试点地区确权登记颁证、流转平台搭建、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机制等配套政策,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平稳实施。

二、试点任务

(一)赋予“两权”抵押融资功能,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在防范风险、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基础上,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土地权益作为改革试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两权”抵押融资功能,明确贷款对象、贷款用途、产品设计、抵押价值评估、抵押物处置等业务要点,盘活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财产属性,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结合“两权”的权能属性,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简化贷款管理流程,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切实满足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剩余使用期限内发放中长期贷款,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的中长期信贷投入。鼓励对经营规模适度的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

(三)建立抵押物处置机制,做好风险保障。因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需要实现抵押权时,允许金融机构在保证农户承包权和基本住房权利前提下,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处置抵押物。完善抵押物处置措施,确保当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承贷银行能顺利实现抵押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应与商品住房制定差别化规定。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中宅基地权益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保障抵押权人合法权益。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受让人原则上应限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内。

(四)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基础支撑。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对通过流转取得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农民住房财产权设立抵押的,需将宅基地使用权与住房所有权一并抵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探索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机制。依托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完善多级联网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建立“两权”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支持以各种合法方式流转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用于抵押。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有效调动和增强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五)加大扶持和协调配合力度,增强试点效果。人民银行要支持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研究差异化监管政策,合理确定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等方面的计算规则和激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地区要结合实际,采取利息补贴、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利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担保、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建立“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及补偿机制。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和农民住房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民银行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税务总局、林业局、法制办、银监会、保监会等单位,按职责分工成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指导小组(以下统称指导小组),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本意见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开展试点,并做好专项统计、跟踪指导、评估总结等相关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

(二)选择试点地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主要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较好的地区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原则上选择国土资源部牵头确定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开展。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向指导小组办公室推荐试点县(市、区),经指导小组审定后开展试点。各省(区、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分别或同时申请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三)严格试点条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高,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交易行为公开规范,具备较好基础和支撑条件;二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较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头良好,具备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好,配套政策较为健全。

(四)规范试点运行。人民银行、银监会会同相关单位,根据本意见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本意见和金融管理部门制定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并制定实施细则。试点地区成立试点工作小组,严格落实试点条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支持政策,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后,送指导小组备案。集体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草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五)做好评估总结。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及时提出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建议,加快推动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开展年度评估。试点县(市、区)应提交总结报告和政策建议,由省级人民政府送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形成全国试点工作报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全部试点工作于2017年底前完成。

(六)取得法律授权。试点涉及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等相关法律条款,由国务院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允许试点地区在试点期间暂停执行相关法律条款。

国务院

2015年8月10日

上一篇: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和双一流下一篇:镇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