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精选8篇)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1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一、根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2号)文件精神,自2006年1月1日起,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万元,即每人两年共10万元。经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自2007年3月1日起,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应向学校(财务处)交纳日常经费每人每年2万元,两年一次性交清,即每人两年共计4万元(招收留学回国博士不用交费)。其余博士后日常经费支出由学校负担。博士后延期三个月以上的,按此标准交纳经费(不足一年也按一年计算),且延期期间继续享受在站博士后待遇。

二、博士后在站期间工资按《清华大学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执行。若在职博士后原单位负责为其发放工资,学校将不予发放。

三、如果博士后一年期满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第二年薪级工资晋升一级。

四、每位博士后进站后,校财务处拨款0.5万元给其所在院、系(所),作为博士后日常经费,此项经费主要用于博士后发表论文的版面费、学术交流活动,财务应单独立账专款专用。每位留学回国的博士后来校报到后,由学校财务处拨款2万元到其所在院、系(所)作为该博士后日常经费,用于科研和发表论文的版面费、学术交流活动,财务应单独立账专款专用。

五、博士后来校的差旅费、行李托运费,报销办法按财政部《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手续在人事处计划调配科办理。留学回国人员按相关规定报销境内路费。

六、企业博士后的工资及福利待遇都由企业负担。企业博士后的管理费和合作导师指导费的具体金额应在《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书》中约定,校博管办从中划拨0.5万元/人作为管理费,其余拨给合作导师所在院、系(所),院、系(所)根据工作需要可提留0.2万元作为主管博士后科室的管理费,余额作为合作导师指导费和博士后来校的科研费用。

七、博士后凭独生子女证及原单位独生子女费发放证明,在其所在院、系(所)工会办理独生子女费领取手续(同学校事业编制教工)。

八、博士后申请到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中第五章的使用和管理办法执行(见附件),财务应单独立账专款专用。

九、博士后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请费,由校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从博士后管理费中支付。

十、博士后出站聘请专家的评审费为150元/人,从博士后所在院、系(所)相关经费中支付。

十一、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的文件精神,学校财务处为博士后划拨的日常经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经费的使用,应有博士后本人及其合作导师两人的签字,方可报销。

十二、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我校有关博士后经费的管理办法一律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发至各院、系(所)相关科室、财务处、科研院及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本人。

人事处 财务处 科研院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2

天津大学自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 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便得到了国家人事部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2005年适逢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二十周年之际, 人事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博士后工作进行了评审,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王春峰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人员。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我校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挑战。在新的复杂情势下, 我们应如何继承和保持之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特色和传统?在国家着力建设专业化科研队伍的政策指导之下, 博士后面对“硕士后”和“学士后”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才能维持其传统优势, 继续成为拥有高新科技、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群体?为了解答上述问题, 同时也为了寻求现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疏漏和有待改善之处, 保证以后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本文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工作。

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针对两部分人群:在站博士后人员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其中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60名, 博士后合作导师25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者编写调查问卷, 设置相关问题, 通过网络邮箱将问卷发给被调查人。被调查人按照本人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邮箱交回问卷, 调查为不记名调查。

调查经过:调查持续一周, 共收回博士后调查问卷5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49份, 有效应答率为81.7%;收回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调查问卷2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20份, 有效应答率为80.0%。

2 调查结果

2.1 博士后招收方面

“博士后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相同一级学科下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受到较大质疑。“您认为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3名博士后及11名博士后指导教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结论: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在博士后工作发展初期特别是高水平创新人才较为缺乏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时代的合理性, 在培养综合型、跨学科的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另一方面, 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在扩大,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博士后研究也逐渐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入门阶段, 其本身所担负的学科创新使命正在相对弱化。

博士后在站时间为24个月的规定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您认为博士后在站时间为两年, 一般不超过三年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8名博士后及8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6.7%和40.0%。

认为不合理的理由主要有: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不符合科学研究工作规律;不同学科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的时间应该不同 (表1) 。

结论:博士后在站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学科属性、所要从事的科研项目的时间周期、博士后获得的经费资助情况、博士后出站后的就业情况等等。机械地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长短往往导致博士后在限期内无法完成科研课题被迫延期甚至退站, 或者提前完成科研课题的博士后因为无法出站拿不到就业介绍信而与理想的职位失之交臂。建议在规定最短在站时间的基础上, 将在站时间交由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博士后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2.2 博士后培养及日常管理方面

2.2.1 需要尽快明确博士后人员身份明确培养责任方

在“您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应由谁来出资”问题上, 16名博士后和13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学校出资,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2.7%和65.0%。理由是博士后工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学校作为国家拨款单位理应出资, 而且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大多归属学校。30名博士后和7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合作导师出资, 因为博士后是在为合作导师从事科研工作, 实质上是合作导师雇佣的科研人员, 其培养经费理应由合作导师支付;另有3名博士后说不清楚到底该由谁来出资 (表2) 。

2.2.2 建立常规化、固定性的日常管理及学术交流机制

在回答“您的合作导师对您的科研能力增长是否有帮助时”, 32.7%的博士后选择“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 4.1%的博士后认为“没有帮助”。在回答“您与合作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情况如何时”, 38.8%的博士后回答“偶有交流”, 6.1%的博士后回答“交流很少”。

2.2.3 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分配机制

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该由学校支付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博士后科研成果归学校所有而不是归合作导师所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在博士后身份定位以及科研成果归属上的不明确导致博士后培养出资方及日常管理责任人的不确定, 从而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发生:一部分博士后在站期间与合作导师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所获得的学术指导及科研帮助更是少的可怜;另一方面有些博士后从入站之日就成为合作导师的科研雇佣军, 但是所获得的生活经费却都是从学校领取, 无法体现其劳动强度和学术贡献。

2.3 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及使用方面

应对当前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方式及流程做适度的改善。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对您的科研工作帮助力度如何”时, 13名博士后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原因主要为: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力度过小。相比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资助而言,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最高五万元的额度显得杯水车薪, 即便是特别资助的十万元对于工科背景的科研项目而言也很难有太多帮助;博士后科学基金存在资助名额偏少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为例, 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的申报成功率多年来位于30%~40%之间, 很多博士后是在第二甚至第三次申报才获得资助, 而此时已临近二年出站的时间大限, 还未待基金发挥作用就要出站了;博士后科学基金在使用时往往很容易受到博士后合作导师的支配, 博士后很少有自主支配基金的权利 (表3) 。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应在对资助金做好开源的基础上提高资助申报成功率, 这样既可以提高博士后的申报热情又可以保证资助项目的质量, 进而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品牌价值。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应该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类及项目实施难度、项目完成周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资助力度, 尤其应对理工学科项目提高资助力度同时延长使用时间。

2.4 其他问题

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管理工作还需进行哪些改进时”30%的博士后认为博士后管理部门应该在当今萧条的经济形势和悲观的就业背景下更好地协助博士后做好出站就业工作。此外有近15%的博士后要求管理部门在建立博士后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3 调查结论

通过对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虽然天津大学的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拥有25年的宝贵经验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多元化的博士后需求面前, 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探讨符合博士后工作特点的招收、培养及管理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和管理体制, 建立起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出站服务机制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博士后管理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最早开展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建站单位之一, 相信天津大学的此次调查工作也必然能够为相关博士后管理部门尤其是工科背景设站院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邢新主, 柳卸林, 陈颖.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经费筹措;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73-0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大学随之合并、扩建,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加,尤其是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经费没能同步增长,经费短缺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高等教育筹资从来都是国外学者关注的课题,为此他们运用多种方法采取多学科视角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教育成本、教育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多侧面研究。宏观理论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有:

詹姆斯﹝Estelle James﹞在“The Public/Privat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中指出政府消减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财政拨款的背景下,要保证不断增长的适龄人口入学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一,家庭通过缴纳学杂费,社会以捐赠形式来承担公立学校经费不足部分;第二,鼓励建立私立学校并对进入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优惠条件,同时政府应对私立学校进行相应的补贴。

D·Bruce John Stone 在1998年对世界高等教育进行回顾后把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改革总结为:第一,政府认可私立学校提高学费收取标准,鼓励私立高校主要依靠学费和其他费用来运行、鼓励部分教师和学生从事企业性活动、鼓励慈善家捐赠或直接参与院校管理或提供奖金。第二,公里高校学校引入绩效财政预算、集约开支、进行人事与待遇改革,允许院校建立工资制度和其他录用条款。

微观理论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有:

Edward C. Lawrence 教授在其“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STUDENT INVESTMENT FUNDS AT UNITED STATES NUIVERSITIES”中指出,大学建立基金初始资金和再融资的困难,同时指出大学注重对学生的理论传授,缺乏实践课程。Lawrence 教授指出通过把学生的科技成果有组织的对外实践课推向社会,从中获取收入注入学校发展基金。 Strosnider和Kim的“A University Relies on Its Endowment to Cover the Costs of Financial Aid”文中以华盛顿大学、莱克星顿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为例具体阐述美国大学通过建立学生资助基金会,公开向社会募集善款。这样既可以确保经济困难大学生得到更多的资金,又能确保高校收到学费,做到“学生交得起学费,学校收得到学费。”

经过查阅发现,国外关于高等学校多元化筹资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从增加筹集教育资本的途径进行研究,具有时代性的数据定量分析和具体操作方式少。

(二)国内研究动态:1993年开始,高等教育筹资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筹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我国实行多元化筹资的必要性。国外筹资经验主要介绍的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如王寰安、张兴的《外国教育拨款模式比较》、王金瑶的《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及启示》﹝2003﹞、李勇、闵维方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2004﹞、从研究主体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和学杂费的征收两个方面。从理论研究基础上看,“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研究最为广泛,如闵维方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决策依据》﹝1997﹞、范先佐、周文良的《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1998﹞等。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经费筹措现状

(一) 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过快,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做出了高等教育大扩招重大决策。伴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急速上升,对高校教育设施的要求也相应增长,长期以来高校靠的是财政拨款和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虽然近几年政府投入教育的资金也在不断地增加,但这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比,无法填补高校建设资金的缺口;而学生缴费的空间已经不大,高校自身的积累也只能维持再教育。

(二) 大学经费筹措多元化不够。

1.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拨款仍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刚性支出;而培养成本的25℅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大学实际可用经费不足。

2.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经费投入上不具可比性,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年的经费开支是24亿美元,而我国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仅35.91亿人民币。

3.社会捐赠在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的经费构成当中所占比例几乎可忽略不计,而社会捐赠是国外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

(三)部分高校高额负债引发债务危机。

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7年3月出版的年度教育报告《教育蓝皮书》发布的数据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总额已达到4500~5000亿元。不少地方高校已经负债累累。”这是目前所发布的全国高校整体负债数据中的最高数据。部分高校引发的债务危机直接表现为︰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不能按合同履行支付基建工程款义务,不能正常 教职工工资津贴,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三、美国、日本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借鉴

(一)各级政府拨款。

据对美国USNEWS2004大学排行前60名的13所私立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各级政府拨款所占比例平均为15.3℅.大部分高校的这一比例在20.0℅左右,如哈佛大学为17.0℅,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为28.0℅.公立大学有50℅以上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

从哈佛大学总收入中各种经费来源渠道所占的比例来看,捐赠在其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二)免税政策。

美国各州均毫无例外地免征高校,包括私立院校的资产税,营业税和捐赠收入等。这一政策,无形中使高校较之其他部门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三)发行彩票。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4

管理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到我院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根据《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博士后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设置,目前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专业。本院所有博士生导师均可作为进站博士后的合作导师。

第二条 博士后申请资格

1、凡在国内外已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已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且符合授予博士学位条件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均可申请进入我院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进站博士后申请者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3、不能申请进入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博士后流动站。

4、对有进入第一站研究工作的博士后,在该站研究期满离站手续后方可申请进入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第二站的研究工作。

5、为扩大学术交流,一般不鼓励在职人员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6、为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我院接收优秀的外籍博士进站做博士后。

第三条 博士后申请和选拔程序

1、申请人应向我院流动站递交的申请材料如下:

①《博士后申请表》一式三份(含原件);申请人简历、配偶和子女的基本情况;业务专长、科技成果(如论文、专著、科研项目鉴定结论或获奖证书等复印件)以及其他反映申请人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材料;两位本学科领域博士生导师的《专家推荐信》;

②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已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未领取博士学位证书者需由培养单位签署“符合授予博士学位条件”字样);在国外获取博士学位者应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教育处(馆)推荐意见》;

③申请人为单位委托代培、定向培养、现役军人以及在职身份的博士毕业生,还须提供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同意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证明。

2、为保证招收博士后的质量,我院博士后管理工作小组本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保证质量的选拔原则。对申请人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申请人进站前需先与合作导师联系,合作导师组收到申请人申请材料后半个月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拟招收博士后名单。

3、审核合格的申请人经分管副院长签署意见后,将完整的申请材料报批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核,经主管副校长审批后统一报送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办公室审批,审批合格者由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向申请人发出录用通知。

第四条:

1、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所有在站博士后原则上需按时办理出站手续。确实无法如期出站的,须由个人向合作导师和指导小组提出书面延期申请,报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方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延长期内所有日常经费不再从博士后日常经费中开支。

2、提前完成科研项目,做完博士后科研报告的在站博士后,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博士后管理工作小组同意,报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后,可提前出站。

3、提前或延期出站的在站博士后均需按学校规定填写《提前或延期出站申请表》,提前出站和延期出站申请应在正常出站时间前两个月提出。

第五条 博士后在站管理

1、进站报到:批准进站者应按“厦门大学博士后进站报到程序”逐项办理有关手续。被录用者应按时进站。逾期半个月不报到者,视同自动放弃,不予保留资格。

2、在站纪律:博士后在站期间,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作退站处理:①违反学术纪律;②伪造出具假证明或受记过及以上行政处分;③因病连续请假3个月或擅自离开学校15天以上;④出国参加会议等逾期不归;⑤中期考核不合格;⑥不能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各项任务,以及出站科研工作评审不合格;⑦在站工作期满,未经同意仍滞留不办手续;⑧其它。

3、中期考核:进站满一年时,我院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对博士后进行中期考核,完成《厦门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中期考核表 》并送交学校博士后管理部门。

第六条:博士后科研管理

1、博士后进站后应与我院签订《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协议书》,专心致志按工作协议书确定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多出优秀的成果。博士后在站研究课题应与我院科研工作紧密联系,与课题组承担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同时鼓励博士后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在公平竞争的气氛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2、博士后在站期间所有的科研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所有。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其他获奖项目和专利成果等均须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为第一署名单位。

3、每位博士后在站期间必须发表以第一作者(合作导师第一、本人第二视同第一)、第一署名单位为“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的一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篇。一类核心期刊的认定按厦门大学人事处的文件执行。(关于印发《厦门大学核心学术刊物目录(2005年版)》、《厦门大学已撤销的核心学术刊物目录》和《厦门大学关于核心学术刊物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厦大人〔2005〕63号文件)

第七条:博士后经费管理

1、博士后日常经费主要用于博士后在站期间本人工资、福利、探亲、生活补贴等项费用和补助科研经费。博士后日常经费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校财务制度规定,经费报销需经合作导师和分管副院长分别签字。

2、博士后日常经费的管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博士后的住房、户口及子女配偶随迁等生活条件和待遇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后的职称评审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博士后的出站管理

1、博士后期满出站,工作安置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博士后出站报告,由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考核,对博士后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出评价,考核结果归入其个人档案。

3、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出站手续,除向校博士后办公室提交相应材料外,还需向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提交以下材料:《博士后出站报告》一份;《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出站登记表》一份;在站期间所有研究成果清单及复印件一份。

4、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颁发《博士后证书》。

第十条:附则

1、我院采用合作导师和研究生教学委员会联合管理的管理模式。院设工商管理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负责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下设博士后管理秘书,负责日常工作。

2、本实施细则解释和修改权属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3、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第六条适用于2006年1月1日后进站博士后,其余条款适用于所有博士后。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5

(2010年6月23日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级开始执行)

一、适用学科: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学科代码:120400 本方案适用于以下研究方向:

1、公共政策

2、政府管理

3、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4、公民社会与治理

5、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

6、发展规划

二、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致力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三、知识结构

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基础理论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特点,达到坚实宽广的要求,着重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2、研究领域

根据本研究领域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交叉学科

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求,跨学科选择人文、社科、经济及理工科研究生课程。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三周内,按培养方案制订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交学院业务办备案。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学院业务办备案。

2、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

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初,考试内容覆盖学科基础课程,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可以重考一次,重考成绩记载与正常考试相同,但在成绩后记“重考”字样。重考仍不及格者将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处理办法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批准并报研究生院,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资格考试未通过者不能做选题报告。

有关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参见《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资格考试实施细则》。

3、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主要课程学习完成后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完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

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由导师组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其中至少有3名博士生导师)评审,选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准备开题的博士研究生要在开题前一周将书面的选题报告交考核小组成员和学院业务办,并下载研究生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开题后一周内将填写好的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交学院教学办公室备案。跨学科的论文选题报告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 应重做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不通过者可在3个月内重新做一次选题报告。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听取3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报告记载表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记载成绩。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考查。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一年内不能申请答辩;直博生入学满4年的可由本人提出转为申请硕士学位。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 篇正式刊出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发表论文重要学术期刊目录》(2008年12月版)收录的期刊上,另1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有关学位论文工作的学术论文。有关说明参见《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必须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邀请至少5名以上在本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专家参加,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造性等进行评议,广泛听取意见。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论文研究工作是博士学位教育的核心环节。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吸收完成论文研究所需学科的相关教师参加,学位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二年。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应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附录:学位课程要求

普博生一般需完成不少于40学分的学位要求课程(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35学分),直博生需完成不少于43学分的学位要求课程(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38学分)。无论以何种形式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如已修过下述“学科基础课程”中的有关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每位博士生最多可以申请免修三门课程,但不能申请免考资格考试中的相关部分。(申请免修手续应在第一学期办完。申请免修课程的博士生,须填写“博士生学位要求课程免修申请表”,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普博生≥4学分,直博生≥7学分)l 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必选)l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l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l 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直博生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中必选其一)

2、学科基础课程(24学分)l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Ⅱ(必选)l 政策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必选)l 公共政策Ⅱ(必选)l 政治学Ⅱ

(必选)l 公法学(必选)l 组织理论Ⅱ(必选)

(90590043)(90590063)(90590033)(90590253)(80590453)(9059024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90640012)(90610042)(70590203)(60610053)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

l 公共管理思想史(必选)在以下经济类课程中,可任选一门。l 高级微观经济学 l 高级宏观经济学 l 高级微观经济学I l 高级宏观经济学I

3、学科方向课程(6学分,必须选择二个方向的各一门课程): 3学分(考试)春季

(70510113)(70510283)(90510053)(9051015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方向一:公共政策 l 比较公共政策 l 科技、环境与社会政策 方向二:政府管理 l 政府组织与治理模式 l 制度创建与经济发展

方向三: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l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组织前沿 l 国际关系理论

方向四:公民社会与治理 l NGO与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 l 公民社会与法制前沿

方向五: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l 区域发展与政策 l 城市发展与管理 方向六:发展规划 l 规划编制与分析 l 规划执行与管理

4、必修环节(5学分)

l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l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l 资格考试 l 社会实践

5、选修课程(≧1学分)l 文献阅读与报告 l 国际发展前沿问题 l 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 l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 l 第二外国语

l 导师建议的全校各系(院、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说明:每学期修课学分数不超过15学分。

(90590163)(90590133)

(90590083)(90590153)

(90590093)(80590113)

(90590113)(90590213)

(80590513)(80590443)

(99990041)(99990032)(99990061)(69990041)

(90590171)(90590271)(90590183)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1学分(考试)1学分

(考查)

1学分(考查)1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6

热诚欢迎本校和外校优秀的全日制应届或往届硕士毕业生申请攻博!

一、申请条件

1.申请者必须符合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拟攻读全日制非委培博士研究生

(即博士入学前将全部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

2.原则上,申请者应为教育部原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点击查看)、中科院或其他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点击查看)的全日制应届或往届硕士毕业生(含全日制专业学位);

或已取得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学位的研

究生(申请时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证明)。

3.原则上,申请者英语水平应达到以下条件之一:CET-6≥450 或IELTS≥6.0或TOEFL≥90或已在英文国际期刊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过英文学术论文。

4.申请者硕士阶段课程成绩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科研能

力和创新意识,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科研成果;对于确有特

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的申请者可不受第2、3条的限制。

二、工作程序

我校申请考核博士生招生工作主要安排在每学年秋季学期,次年春季

学期视招生计划剩余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可申请专业和导师以《东南大学2014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1.网上报名

申请者在网上报名前应仔细阅读本办法和我校当年博士生招生简章,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并须于2014年3月1日--3月15日登入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注意: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按规定如实填写和提交报名信息后等待审核。

2.提交材料

申请者请于2014年3月15日前,将以下材料寄送至东南大学研究生

招生办公室(请用A4 纸并按以下顺序排列,以便审核;邮寄必须通过邮政EMS或挂号信方式):

1)《东南大学申请考核博士研究生申请表》一份(见附后)

2)本人有效身份证和学生证(应届生须提供)复印件各一份

3)应届生须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各一份;往届生须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4)本科及硕士阶段成绩单各一份(须有授课单位签章)

5)英语水平证明一份(如CET-

4、CET-

6、TOEFL、IELTS等证书或成绩单

复印件)

6)已公开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一份

7)如有校级及以上获奖证书或其他可以证明考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材料,请提供复印件一份

申请人必须保证所有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作伪并核实,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且5 年内

不再接受其报考。

3.资格审核

由研究生院根据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核,择优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人选并予以公示。经研究生院审核通过的申请者方能参加综合考核,可登入系统打印《报考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下载专家推荐信、《现实表现情况表》,并按要求填写,同时按规定

网上支付报名考试

费;届时请考生密切关注网报系统审核状态和相关提示。

4.综合考核

通过研究生院资格审核的考生可直接参加院系组织的综合考核,时间约在4月上旬,具体

事项另行通知;综合考核时,考生须向院系提交以下材

料,经审查材料齐全的方可参加考核:

1)《报考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原件一份

2)专家推荐信原件两份

3)《现实表现情况表》原件一份(仅限外校和本校跨院系考生提供。

请将该表交所在学校学院党总支负责人填写、签章并密封)

4)本人有效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英语水平证明及发

表论文等材料的原件备查。

由各院(系)成立专家小组(一般不少于5位导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和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考核过程应严格进行记录并妥善留存备查。综合考核应包括外

语水平、专业知识和

综合能力考核,一般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录取

各院(系)根据综合考核的成绩情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按双向选

择原则确定 导师后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公示。录取通知书将于政审和体检合格后发放。

拟录取博士生可选择春季或秋季入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博士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

三、其它说明

1.根据国家政策,2014年起,我校将执行新的研究生收费和奖助办法,待另行公布。

2.拟录取的申请考核博士生占用导师当博士生招生指标。

3.资格审核未通过或综合考核未被录取的申请者,仍可参加我校博士生公

开招考。

4.正式录取通知书将在政审合格后寄发。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经查实即取消攻读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① 提供的材料不真实;

② 受刑事、行政或纪律处分;

③ 应届毕业时无法获得硕士学位。

5.联系地址: 南京市四牌楼2号 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 210096电 话: 025-83792452

传真: 025-83792583

电子邮件:

下载文件: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 篇7

1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手段, 科研经费管理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报账、算账、记账的基础上,还应在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建立通畅的协调联动机制,对全校所有科研项目经费实行统一的信息化、实时化、网络化管理。 目前××大学已基本建成了包括基于全面预算的精细化经费管理体系、与网银平台实现互联的支付与收入体系、与校内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传递体系、 实时监督的经费内控体系和多层面的财务信息发布体系五大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网络平台。

1.1 基于全面预算的精细化经费管理体系

2013 年,××大学计划财务处与科研管理部门联合开发科研预算管理系统。 实行经费支出按项目明细预算控制、报账结算凭项目负责人IC卡办理,在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大大提高××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该管理系统中,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的申报,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填报项目合同,认领经费汇款,查看拨款结果,查询本人项目账务信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审核、管理科研合同,审核预算,经费拨款以及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项目收益进行分析和监管;财务部门负责执行拨款指令,执行经费预算,负责经费账务管理,生成财务各类统计报表等。

通过该管理系统,对科研经费预算进行规范和控制管理,使科研人员和财务部门在日后的经费支出过程中有章可循,减少后续的许多不必要的工作;减少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以往的重复工作环节,实现科研经费到款与科研合同之间的有效衔接,缩短科研经费到款与拨款之间的间隔; 实行科研项目经费IC卡报账制度,保障科研经费的安全;实现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经费分配、经费开支、决算编制以及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细化、综合管理,全面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从而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科学发展。

1.2 与网银平台实现互联的支付与收入体系

××大学于2006年自主研发的高校资金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内各单位账套资金收付业务的集成管理,与网上缴费平台、商业银行网银系统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无缝对接,达到了“银校直联”的无现金结算。完成了日常报销、学生学杂费收缴、职工工资薪金、学生奖助学金及学生科研劳务等收付业务的无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在学校财务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开创了“无现金及无纸化”的新时代,同时,随着公务卡制度的不断推广,这场变革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避免现金收付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1.3 与校内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传递体系

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套复杂的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化的管理系统,不仅需在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之间传递信息,还涉及科研项目人事管理、科研资产设备管理及科研档案管理等内容。 通过财务网络的三层机制(金财网、财务局域网、校园网),计划财务处建设了标准化机房、布置了硬件防火墙等安全体系,实现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 实现了财务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传递, 形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传递体系。

1.4 实时监督的科研经费内控体系

以往对科研项目管理只是事后控制,注重验收,在实施阶段出现控制真空,对科研项目缺乏跟踪管理和约束机制。 ××大学通过天财核算系统中的差错统计、 工作量统计、 科研经费IC卡报帐、财务核算系统签名扫描件比对、各业务系统中的详细日志,以及自主研发的工资稽核系统、发票往来管理系统、项目资金冻结系统等完成一个机器与系统硬性嵌入的内控体系, 使科研经费管理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 形成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监控网络,从而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保证科研经费内控安全。

1.5 多层面的财务信息发布体系

从计划财务处报账大厅的触摸屏查询到校园网、 互联网上的自主查询皆实现了与人事工资代码一致的单点登录,××大学已形成覆盖校内各部门、各二级独立核算单位、校内职工及学生的多层面财务信息发布体系,为广大师生服务。 其中,部门经费查询、 科研经费查询及已到账未明确收入查询系统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项目负责人而言,可以随时查看到项目实际开支情况、各科目经费余额,剩余可使用经费等,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对审计管理部门而言,能调阅项目开支明细,查阅开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算,决算数据是否准确,开支归类是否正确等;对科研计划管理部门而言,能结合项目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对项目进行督促, 对不合理的预算适时提醒项目负责人申请预算调整, 掌握临近结题项目的经费结余情况,引导合理开支。

2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体会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为切实管好科研经费,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必须推动信息化建设。 ××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优化了研科经费资金预算, 提高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促进了科研经费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以及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加强了学校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对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领导重视,只有单位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认识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加快,工作才有成效;信息化建设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坚持服务理念,在信息化应用建设上,尽量采用简洁、方便、快捷的功能方法,为广大师生服务;搞信息化建设工作,还需投入资金;最后,人才是关键,需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专业知识, 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来推动单位内部信息化建设。

3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发展和展望

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革新和完善的过程。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建设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与数字化校园大系统的无缝集成,将是该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1)××大学正在全面规划、整合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 以一卡通系统加强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应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 进一步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实现与数字化校园大系统无缝集成,在保证信息内控安全嵌入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

(2)通过共享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逐步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制度。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等。 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综合效益,保证学校科研的良性发展。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篇8

关键字:农业高校 科研经费 定义 应用理论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80-01

我国对科学研究事业加大了关注度并且加大了投入经费的力度。因为高校内的科研组织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现在及未来的时间里由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规模扩大的同时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是一直处于单一的状态,一定会向多元化转变,科研经费数额的也会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因此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事务和程序也就变得复杂,高校如何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一些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到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高校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了种种的问题,例如科研经费任意挪用、浪费等,这些问题非常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出现问题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正确使用科研经费。

1 科研经费的定义及其基础应用理论

1.1 科研经费的定义

科研经费是指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需要支出的费用。在进行科研活动中所应用的人力资本和各种物质资料的费用是科研经费,在科研活动中还需要专业的科研仪器来得到精确的数据,这些设备购置费也属于科研经费,实验时应用的实验材料及试制费,科研经费还包括科研业务费和其他管理费用等。想要把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到迅速和稳定发展,就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因此可以说科研经费是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前提条件,科研经费的正确使用能够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更能够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研经费一般是由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单位组织通过委托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决定科研项目的承接单位,然后根据情况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用来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2 科研经费管理中所应用的理论

文章主要简述科研经费管理中应用的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是指在已经制定的目标指导下,对单位组织将要举行的活动和活动使用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在执行预测的过程中监控,然后把实际财务情况与制定的目标预算做对比,最后以最大程度地去实现已经制定好的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是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重要应用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让高校的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参与科研工作过程中拥有一份成本和效率意識,降低科研经费浪费使用。正确地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还可以让科研机构组织能够达到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目标和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综合水平。第二个理论是激励理论,影响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外在元素有很多,如科研单位的政策、工作管理制度、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因此高校在科研经费合理健全的情况下应该应用激励理论去充分调动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在进行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争取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更多的科研任务。第三个理论是协同理论,它是指系统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协作,通过协同合作系统各个部分会出现新的有序结构,这样系统整体就会有良好完整的运作。在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工作进行中,各个科研和管理部门都应该进行协同工作,协同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尽量去避免经费的挪用和浪费。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和制度的不完善,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和合理有效的监督措施。一些高校并没有将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就导致了高校科研经费的负责人挪用等违法现象。因为国家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以高校所提供的决算报告为标准,有时候并没有对高校所提交的报告进行详细的审核,导致了一些高校的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文章针对科研高校科研经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高校想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就必须抓好对科研经费科学的监督工作。因此国家可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则去保证科研经费监督实现规范化,还去应该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各高校实情的完整的监督体系,保证科研学者和管理者去合法、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二是要建立起健全的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合理地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评价机制。高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提升高校科研水平,这样国家的科技才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科研管理工作是我国各所高校管理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管理责任,其工作内容是对高校科研工作进行计划和科研管理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科研管理工作对高校的科研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把我国发展成科技型强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管理工作中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指该校对所进行的科研活动中经费的支出等过程的管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因为近些年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科研经费是一所高校能够顺利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对科研的实施与科研成果的实现起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2]李立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海峡科学,2013(2).

[3]赵宪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矛盾与对策汇[J].事业财会,2005(5).

上一篇:绿化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班主任培训班开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