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管理学习总结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部管理学习总结(通用11篇)

技术部管理学习总结 篇1

学习总结

根据公司所提出的“严肃劳动纪律,整顿工作秩序,加大处理力度,提高执行力”,我科室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中的工作步骤和阶段进行了实施。现将动员学习阶段的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学习文件精神

召开全体科室人员参加的会议,通过会议的学习方式,对公司所下发的“严肃劳动纪律,整顿工作秩序,加大处理力度,提高执行力”的文件进行专门的学习。首先,通过学习,使科室人员能够对文件的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大家充分了解了此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晰的了解。其次,通过学习,使科室人员对此次活动的具体内容有清晰的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努力的目标。再次,通过学习,公司管理层准确的决策方向,具体详尽的工作计划,强有力的管理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工作热情,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二、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文件精神

通过文件的学习,对现有的科室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在原有的工程设计、管网分析、预算的基础上,具体分化为高层建筑设计、管网改造设计、工程预算、水源井统计、技术资料整理、闸门管理、明漏和暗漏分析等工作内容,使科室工作更加专业化,技术化,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分析和服务。并结合现有科室人员的能力、技术水平、专业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工作分工,在保证总的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更加专业的发展方向,术有所用,业有所专。通过科室内部制定的考核评分制度,对科室人员的劳动纪律、工作环境、工作情况等进行打分,优奖劣罚。

三、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学习文件精神

在会议的最后,科室人员对如何学习公司文件精神,如何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展开了热 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应深刻学习文件精神,坚决响应公司号召,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为公司提高经济效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刚

技术部管理学习总结 篇2

“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 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德国双元制主要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2014年, 本人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培训学习。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德国高等教育有了深入了解, 对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有了全面认识。现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教学与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 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希望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专业课程实施情况

2.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开设情况

2.1.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概况.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 是德国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 它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这些专业一直以实践为导向, 学生到企业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2.1.2 机电专业学生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电气器具的安装、工作进程的计划和组织、简单机电一体化部件的现场安装、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制作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较强, 其主要学习内容有产品设计、分析、研究, 是多学科的交叉体。

2.2 课程实施

德国大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2.1课堂教学;2.2.2练习课;2.2.3讨论课;2.2.4实验课程。一堂课为2个学时, 每个学时为45rain。不少德国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机电一体化课程也不例外。教授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直接进入到实验室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分组讨论, 老师退居幕后, 使学生自己学习提高, 最后写成报告!

2.3 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技术人才, 应注重“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在德国考核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考核方式, 教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教授对学生采用多样性手段进行考核, 可以将企业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拿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或者结合实际来进行答辩, 或者通过实验都是可以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请考试。也可以因为一些正当的理由延缓考试。也有补考机会, 以防止学生在考试时发生意外失误或突发情况。如果该学生的确无法通过某课程考试, 在规定的时间拿不到相应的学分, 则说明该学生不适合在目前专业学习, 就要考虑换专业或者学校。

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3.1 课程编排重实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将原来像“电子学”、“液压和气动”、“机械物理基础”等理论性强的课程, 则变为“电气器具的安装”、和“电气、气动和液压组件中能源和信息流的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显然, 这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典型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对原来的学科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实施解构再经整合后构建的课程, 凸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为了使机电专业的专业课程实施的更好, 课程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前期奔赴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 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增建了相关的实验室。通过项目化教学, 加大了实践环节, 使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后面我们可以讨论进一步使授课内容实用化, 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更好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目标明确化

德国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 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工人, 一个领域对应一项具体工作, 比如, 液压分系统的制作、装配和拆装等, 学生学完这些课程, 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而我们的定位模棱两可, 似乎是技师, 又好像是管理者。我们开设的大量公共课、专业课, 初衷是夯实学生的基础, 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但实际上却可能使学生失去方向, 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精, 什么也没有学专, 反而什么也干不好。这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经验。

3.3 考核方式多样化

德国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在三年半的学习过程中, 只有两次考试, 期中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有理论、实践, 还有面试, 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考试项目, 理论知识很简单, 实践项目的要求比较实际, 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或者重复性测量来实现。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的学到和实践相关的知识。

我们应摈弃传统一张卷模式, 使考试内容更加实用化, 更加接近工业应用, 在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的能力。同时, 建立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对于个别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还可以给予更优惠的待遇, 扶持其成长, 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结束语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全面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两国在课程编排、培养目标和考核各方面的差距, 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有些经验看起来很普通, 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 对我们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大有裨益。在机电一体化这样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专业中.我们也应该大胆借鉴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汲取其中宝贵经验.使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大放异彩。

摘要:本文结合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学习经过, 详细介绍了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施情况, 比较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区别, 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学习培训,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晓军.德国双元制课程特点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5, (1) .

[2]赵居礼.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3]王姬浅.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他山之石, 2006.8.

棉花铃期管理与提高铃重技术总结 篇3

[关键词] 铃期管理;铃重

铃重与结铃部位,时间有关。一般内围铃的铃重较重,外围铃的铃重较轻,且随圆锥体增大而趋于递减;纵向以中部铃重高于上、下部的铃重。铃重还与棉花早发和晚发,土壤肥力高低,病虫为害,品种纯杂等有密切关系。

就目前二团的高密度栽培模式、肥料利用快,个体竞争出现早,前期生长加快,如果生育期跟不上或施肥时期不当,容易造成中后期脱肥现象,形成后期棉田早衰,中上部蕾铃脱落,严重影响成铃和纤维品质;或者部分晚发棉田,前期生长量不足,在中前期提苗过快形成晚发的旺长苗,造成中下部座铃困难,始节偏高,棉株生长失衡转化不过来,加上生育施肥不当,后期出现贪青晚熟,也会严重影响产量和纤维品质,所以必须抓好棉花铃期管理。下面对棉花铃期管理谈一谈本人的一些看法,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塑造理想株型

随着棉田密度的增加,田间小气候发生了变化,整体与个体的矛盾,棉花铃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平衡诸多矛盾的关键指标是“株高”,成败的关键也在“株高”。在实际的工作中,高度偏高,群体过大,棉田通风透光性差,中下部蕾铃脱落增加,尤其是9月至10月份的气温下降快,昼夜温差大,严重影响产量水平。反之,没有足够生长量的群体也是没有生产力的群体,单株营养面积过小座铃率更低,尤其是上部脱落多,无生产潜力,解决好“高度”问题就有效地解决了“促控”矛盾,才能获得最佳单株生产力和提高棉田整体水平。其中水肥运筹,化调、打顶、整枝则成为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的重点。

1.水肥运筹

水的调控尤为重要,水是命又是病,灌好,差棉花可变成好棉花,增产;灌不好,好棉可变成差棉花,减产。同时棉株高度,节间长短受水分影响极其显著。因此一定要做到科学灌溉,正常棉田头水应坚持以“不旱不灌”点片旱点片灌”的原则。膜下滴灌为局部灌溉或者叫调方灌溉,湿润范围小湿润深度浅,其湿润面积的大小,深浅与土壤性质,滴头流量和每次灌溉的用水量密切相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滴灌带,从而达到满足棉花生育期灌水要求,如:沙性地的滴灌带滴头间距就应该比壤性和粘重的小,滴水要做到不堵水、不受旱、不漏水、不积水,宽行能走人,达到灌水均匀,棉株生长整齐稳健。

肥调,进行高密度栽培后,因棉田群体的增大,而使消耗的养分也在不断增加,为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加基肥投入。增施基肥具有增强土壤供给养分的缓冲能力,减轻因施肥不及时或量不足,过头的负作用,改善土壤环境,防止地力下降,增强棉花抗逆力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我连等新开发的连队,土地比较瘦弱,我连亩施棉花专用肥60kg,部分棉田亩施油渣100kg。巧施花铃肥:花铃期是棉花吸收矿质营养的高峰期,所吸收的氮、磷、钾都占总量的60%以上,这一时期需要重施速效肥。头水尖6月10日以前,棉花长势正常的棉田。头水不施肥,采用二水施肥;棉花长势较差,土壤肥力低下的棉田,头水施2kg尿素催苗;对于正常棉田,严格按“见花施肥”的原则。总之,原则是“苗期不施慢慢长,蕾期挨饿稳健长,花铃期吃饱多结桃”,前期控制氮肥的使用,目的是防旺长,在中后期应对叶面以磷酸二氢钾和尿素进行根外施肥,养分通过棉叶吸收,直接参与棉株体内的代谢活动,使叶片促进叶绿素形成;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延长棉叶的功能期,积累较多的有机养料,供棉铃充实铃重。在7月底、8月初可结合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进行根外追肥,使用磷酸二氢钾每亩200g。

充足的硼素供应有利于花粉发育,花粉管的形成和正常受精过程的进行,有利于铃种种子干物质的增加,对棉纤维干物质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棉纤维的强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的提高。速乐硼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溶解率在99%以上,能100%被植物吸收,调查表明,在棉花蕾期,花期喷施速乐硼,果枝台数较对照增加0.16台,单株结铃较对明显增加0.43个,单铃重增加0.2~0.3g。棉花苗期植株幼小,对硼素的需求相对较少,一般土壤可以满足。当棉花进入生殖生长时,可分别在盛蕾期和花铃初期叶面喷施速乐硼2次,亩用量50g,工作液不少于40kg。

2.打顶及整枝,推株并垄

适时打顶,改变棉株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方向,使养料运向生殖器官,有利于多结铃,增加铃重。若打顶过早,上部果枝过分延长,增加荫蔽,妨碍后期田间管理,减少有较果枝数,影响总铃数,且赘芽丛生,徒耗养料;打顶过迟,上部无效果枝增多,消耗的养料多,减轻铃重。正确的打顶时间主要依据土质条件预留果台数及产量指标,霜前花比例等因素进行,从提高棉花品质的角度,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应掌握轻打,打小顶,反对大把揪,顺序先高后低。晴天打顶有利于伤口愈合。要求将顶心带离出地处理,以减少棉铃虫卵数。整枝:为减少棉株营养消耗降低无效花蕾,改良棉田通风透气条件,促进棉桃正常成熟。推株并垄:高密度特别要抓好旺长偏高棉田推株并垄工作。这项措施对植株偏旺的棉田促进早熟,改善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改善和提高棉纤维品质。揭边膜也可以促进推株并垄。

3.化调

化调是在水调、肥调、整枝都不能调节时再进行人工干预的一种调控手段,总的原则是少用缩节胺。缩节胺化调的时间,次数,用量应根据土壤,气候,水肥管理,棉株的长势相灵活运用。掌握好“早、轻、勤”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全期化调3~4次左右。长绒棉我连主张不化调。

二、综合防治病虫害

伴随着膜下滴灌技术的运用,又给棉花综合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棉田的密度加大,田内的小环境会病虫害的发生造成一定的生长繁殖环境和蔓延条件。在目前的植保工作中明显可以感觉到蚜虫,红蜘蛛及棉铃虫的发生比以往加重。所以要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四结合,以农业、生物防治为主。坚持预测预报,搞好田间调查监测,牢牢掌握防治的主动权,狠抓秋耕冬春灌工作,降低虫口越冬基数。棉铃虫的防治利用草把诱蛾,灯光诱蛾,人工捕捉幼虫,人工挖蛹,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严防一代,狠压基数;死守三代,减少产量损失,特别是三代的第二高峰期是整个棉铃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关键,把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范围内,减少蛀铃率,达到丰收的目的。

棉蚜,棉叶螨的防治以防治中心虫株和点片防治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用药,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为中心,控制虫害。总之化防要慎之又慎,谨防后期秋蚜反弹。

新技术学习总结 篇4

教师:周炜

通过本期的信息技术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理论水平、操作水平也有所提高。现就这一次学习的认识、做一总结。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兴趣也特别高。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受学生欢迎。通过各种媒体信息来表现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入境入情,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认真,学得高兴,学得兴趣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得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作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如果只有现代教学媒体,教师不能很好的应用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教师

还应该具备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增强教师对工作的适应性。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具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算、推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应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应变机智,创造能力。

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篇5

在实施微型课题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了以下问题:学生的学情及互助小组的“分组”方式和原则;互助小组中每个人的角色及任务;如何提高互助小组成员间的带动和帮助作用。

一、开展“互助学习小组”的必要性

由于“非零”教学起点的推行和家庭等客观问题,学生之间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课堂上的教学,要兼顾大多数同学,这就使得优秀生的“优”得不到突出体现,后进生的“差”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而互助小组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在互助小组中,不仅每个小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互帮互助,小组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同时,学生在互助小组学习中还能学会沟通和互相分享,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可以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带动作用和指导性,以“优”带“差”,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跟上课程进度,提高“后进生”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有一定的优势。

二、“分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行之有效学习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有利于建设竞争环境(组与组之间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有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等等。在实现“互助小组”的帮扶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员组成,即小组的分配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分组原则是这样的:

1、每一个学习小组以4―5人为一组。

2、不同性格的学生宜相互搭配。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事先一定了解清楚,它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等等。如外向的学生宜和内向的学生相互搭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宜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相互搭配等。

3、男生和女生宜相互搭配。男生和女生在信息技术掌握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男生的技术更胜一筹,而女生的审美情趣相对更好一点,这些不同的侧重点相互配合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探究和建构知识,培养技术素养。

4、小组长的人选一定要得力。小组长一定要组织能力强,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协调能力,有力争上游的态度,能够认真负责。

三、如何提高小组间的“互助”作用

组建“互助”学习小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为提高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和“帮扶”作用,我是这样做的:

1、布置任务时,小组既有共同的完成目标,每个成员又有独特的完成目标。这样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兼顾其他组员,否则不能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

2、评价中,既有单独面对个人的评价体系,也有面向全组的评价体系。这样,既使个人有努力方向,也发挥了组长的带动,让“优等”生有了更好的发挥,同时也剔除了“后进生”的怠惰心理,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

网络技术学习过程总结 篇6

自从上课以来,我对网络技术的了解又大大提高,首先还是要谢谢老师的教导,给与我更多的知识,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门课的一些体会。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网络技术为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沟通,以及信息传递、存储、管理、分析和决策的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一直对网络技术深感兴趣,为之着迷。

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依赖于数据通信技术,以数据通信技术为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资源共享、远程通信和网络服务为核心。我们平日在网上所见到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听到的歌曲等等都是一种资源共享;当我们使用QQ或者微信和朋友聊天时,其实已经是在利用网络的远程通信;当然,当我们打开电脑,连接上网时,网络服务就一直伴随着。。。

网络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诺干台计算机的连接,不过这连接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线路和结点的几何或逻辑排列关系,它反映了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各模块间的关系。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拓扑(所有计算机都一点到点的方式连接到某一种洋设备上)、总线拓扑(采用一根传输线作为传输媒体,所有结点串联在同一条线上)、环形拓扑(各结点串联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树形拓扑(总线型结构的扩展,它是在总线网上加上分支形成的)、网型拓扑及混合拓扑。

网络有多种模型,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网络的基础模型。它将网络分为七层:

1.应用层:提供用户应用软件和网络之间的接口服务。

2.表示层:提供通用的数据格式,以便在不同的数据格式之间进行转换,保证通信双方的数据可识别。

3.会话层:为通信双方提供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4.传输层:确保数据包按顺序进行无差错的传输。

5.网络层:为传输层数提供了端到端的网络数据传送功能。

6.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

7.物理层: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位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而TCP/IP模型将网络分成4层,它将OSI参考模型的第1层和第2层合并成为网络接入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第3层,称为Interner层;OSI参考模型中的第4层不变,仍然为传输层;将OSI参考模型中的5、6、7层合并成一层,称为应用层。

对于Internet,大家都知道它由各种不同网络互连起来,是一个世界规模的交换数据媒介。Internet是一个全球的、开放的信息互连网络这意味着全世界采用开放系统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够互相通信。虽然我也经常上网,经常在浏览器的地址栏敲入WWW.但是直到接触这门课,我才知道网址前这三个W的含义;WWW(World wide Web),简称3W,也称为万维网是以超文本方式浏览Internet信息资源的技术。WWW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基础,提供面向Internet的一致性用户界面的浏览系统。WWW服务的特点是高度的集成性,能将各种类型的信息与服务紧密捆绑在一起,提供生动的图形用户界面,为人们提供查找和共享信息的最简便方法。在WWW服务器端,采用超链接文本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信息库可以放置在同一台主机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主机上。超文本信息文件的位置和查找路径由URL(同一资源定位器)协议标识。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对于以前陌生的名词,比如网络协议TCP/IP、DNS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等,我也有所掌握,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掌握更多有关网络的知识!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及管理总结 篇7

1) 场地整洁平整, 无障碍物, 具备施工条件。为了防止雨季积水现象, 需要在施工场地附近安排挖掘排水沟, 以达到桩机组施工条件。

2) 对于需要有沟塘回填土的路段, 对回填土的厚度有具体要求, 需逐层达回填。厚度需达到不厚于50cm, 以满足机械稳定作业为标准。

3) 桩机安装好后, 需要在井架上标识出准确的深度标示线, 这样可以实现钻头落地时的准确“零”起点。

4) 对于横向搅拌刀片的不断增加, 也有其标准操作规定, 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每增加6个悬挂锤球, 并标识出锤球的中心。

5) 现场施工负责人员和桩机组长需要在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 以求将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达到国家标准。除施工技术交底外还需要进行现场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将责任到人, 避免出现施工技术与管理错误, 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2 施工工艺

1) 在施工前需要先检测机组设备的技术参数, 将当时技术参数及时准确的提供给现场监理人员, 按照首件工程要求及时完善资料签认, 确保起到样板引路作用;

2) 对试验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全桩长范围成桩强度检测, 其相关的事情需要事先与设计方互相联系;

3) 实验用的水泥标号与施工所使用的水泥标号需要一致。在施工前, 施工场地要平整, 对于地基软的要有特殊处理, 对于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要在施工前交底, 并采取保护或者迁移措施, 以避免施工地区存在管线。水泥搅拌桩桩位布置应与设计图纸一致, 最大误差不得超过5cm。

施工前必须做好机具准备, 进行机械组装和试运转, 每套机具应配备一个施工班组, 并严格按《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技术规程》相关规定进行报批现场施工监理后方可施工。其施工工艺中的各项技术参数需要按照一定的实验标准规定参数进行, 不得随意更改。搅拌桩的垂直度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 为了达到技术要求, 起垂直度的误差不应超过1.5%。当遇到施工土层硬度较大施工进度缓慢时, 可以加少量的水进行冲水, 其余地基一律不得冲水。

深层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的重点是喷浆量和搅拌均匀程度。施工时严格要求建设单位代表对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实行当日签认制度。水泥搅拌桩重复搅拌必须是全桩长度, 不得减少, 施工时做好详细记录, 施工完成后, 对地基进行静载测试和抽芯取样测试, 以检验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

3 施工技术控制

1) 桩体的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是邳固定标准的, 保持在50cm最为合适, 以确保持力层的准确。

2) 搅拌均匀是桩体施工技术的关键, 为了保证搅拌的均匀, 对桩机钻头焊接的横向刀片数量是有标准的, 需要至少6个, 同时焊接竖向的搅拌刀片在每个横向搅拌刀片上, 以确保横竖向的搅拌均价。

3) 水泥浆的配比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同时确保每一根桩的水泥浆配比完全一致并均匀, 分次完成。对于短桩, 在水泥浆的准备中, 可以一次性搅拌准备出来。

4) 为了保证水灰比, 必须设置两个搅拌罐, 一个搅拌, 一个储存, 搅拌合适后流入储存罐中, 用浆时只能从储存罐中抽, 储浆罐中的浆液保证随时经得起检验。

5) 由于桩体喷浆和搅拌不能确定其是否均匀, 上海, 宜兴生产的桩机, 型号为STB1, 在施工时的时候一定要限制其施工的时间, 一般来讲, 最好控制在每延米的施工时间在≥4分钟/每米, 不过这个时间是在正常的施工范围内了, 像是地质比较复杂时, 应对施工的时间相对增加。

6) 对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受力的分析来说, 一般讲桩体在6m以上的部分, 会承受上部负载量的70%以上, 越向下的受力会越小, 所以在这个过程里应更加关注在上边的桩体施工工作。

7) 在旁边的人员每天应该在每天都记录在管辖范围内的桩机的施工情况, 像是当值期间的桩机的施工情况, 机械损坏状况, 修理的时间, 修理好的开工时间, 无故停机情况以及开机的时间都包括在内。

4 水泥管理

在整个桩的水泥搅拌施工管理中, 水泥的管理尤为重要, 它的管理好坏, 直接可以影响水泥施工质量, 即:水泥管理决定搅拌桩施工质量的一半以上。

1) 建立每日水泥台帐, 将水泥消耗控制到每一天, 每天进行一次确认。

2) 严禁夜间进水泥, 每日白天由项目部物资人员监控水泥进出, 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3) 水泥堆放处要根据水泥进库时间来分别堆放, 堆放标准:10袋/堆, 要求堆放场地整洁整齐, 堆放处留有进出通道, 以确保出入畅通。

4) 水泥使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必须严格执行,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出入库登记, 防止为图一时方便而不按照水泥入库存放时间随便使用。使用一般规律:先使用原库存, 后使用新库存。

5) 试验上按照规定频率对水泥数量和质量进行抽检, 建立抽检台账。

摘要: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 其施工质量势必会提高要求, 而作为高速公路建设中不可少的水泥搅拌桩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尤显重要, 是各种建筑行业中不可缺少的地基处理材料与施工技术, 切其技术与施工工艺也相对完善与成熟, 结合延延高速项目施工经验, 简要总结如下。

关键词:现场管理,施工控制要点,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昕瑜.浅析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龙齐军.浅谈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及管理[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8.

[3]殷世刚.软土地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改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4]张月叶, 书明.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郁振宁.浅谈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6]杜逢义.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7]李茂儒, 徐忠.水泥搅拌桩施工要点控制[J].科技资讯, 2011.

[8]冯理文, 彭勇.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案浅议[J].青海科技, 2007.

[9]刘强.水泥搅拌桩施工管理控制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学习技术引领组织学习变革 篇8

用在教育与学习领域的“学习技术”泛指为提高教育与学习效果所使用的工具、软硬件系统以及方法、技能、理论基础与框架等等,既包括但不限于与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相关的软硬件应用,如“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移动化学习”(M-learning),多媒体与互动技术、设备等,也包括教学设计、混合式学习项目设计方法与理论、技能等内容。

如果按照这种定义,学习技术是和对教育与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起来的,它一直在教育与学习变革的历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讲,从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每一次人类在教育方法、学习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突破,都带来了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变革。今天,这种变革又要到来了!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以下四个方面,我简称其为“四个新”:

一、新环境:全球化和“VUCA”引发组织学习速度与质量之争

当今世界,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社会、人才、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企业的学习与发展。企业不仅要在家门口应对全球竞争,而且要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整合全球资源,争取领先水平。

除了全球化竞争之外,商业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近年来,在西方,人们常以“多变”(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VUCA”,来形容当今商业环境所具有的特性。面对这样的商业环境,唯有对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具有灵活、敏捷的应变力,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正如达尔文所说:“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灵活的。”因此,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在当今世界,对于企业和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看谁学得快、看谁学得好!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力的竞争。

因此,全球化和“VUCA”等要素构成的新环境,不仅对组织的学习力、领导力、创新力等方面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也对学习与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企业学习与发展需要更快地培养更多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另—方面,企业也要锐意创新企业学习与发展模式,应对新的挑战。

二、新技术:“颠覆性创新”无所不在,加速成为常态

自2012年以来,以“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为标志的学习变革,在教育与企业培训行业均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对翻转课堂和Moocs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颠覆教育与学习模式,人们还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近年来,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一些“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如数码相机、智能触屏手机、社交媒体、云服务的崛起等等。“颠覆式创新”的出现,加速发展及最终为常态,一方面让一大批企业新星冉冉升起,如facebook、twitter、google、三星、苹果等;另一方面也让很多昔日的成功者、行业领导者陷入困境,甚至土崩瓦解,如柯达、摩托罗拉、黑莓等。

这些新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学习与发展模式。如在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 2013年會上,最热门的学习技术,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等,都与新技术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企业学习之中,衍生出了大量新的应用模式,同时改变了企业学习的形态和格局。谁敢轻视新技术,谁就会被时代淘汰。

三、新人类:“超级学习者”成为你的主要顾客

如果把培训当作一项业务,培训项目或活动就是你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那么,学员和他们的领导就是你的用户或客户。毫无疑问,现在对于很多企业大学和培训部门来说,客户的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80后”和“90后”在内的“新人类”已经成为职场的主力军,并陆续走上管理岗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消费、社交等方面,与之前几代人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更有个性,更喜欢变化。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到38岁时,一个“新人类”可能从事的工作种类多达10~14项,在同一岗位上的时间平均可能只有1.5年;从学习方式上看,他们更愿意主动探索、动手尝试,更喜欢与团队交流,而不是“被动听讲”;他们是“技术达人”、天生的“互联网”和游戏爱好者,善于使用和创造各种新的技术与工具……当新技术遇上“新人类”,必将引爆一场全新的“学习革命”。

事实上,在我看来,近年来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很多热点,如游戏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社交化学习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新人类”与“新技术”融合的结果。

四、新实践:“拥抱并引领变革”,提升组织学习力

面对上述新变化,一些企业培训部门采取了“拥抱并引领变革”的策略,积极开展了学习变革的实践。近一段时间,因工作关系,我拜会了一些企业大学的校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谈到了“新型学习”或“学习的革命”,并坦言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银联培训中心的付伟主任认为,新时代的企业学习呈现出了“移动化、游戏化、碎片化、社区化”的特征,所以,银联培训中心也在积极使用微信、微博以及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最新的学习技术,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成为引领国内企业学习变革的“领头羊”。

除此之外,一些國际知名公司在混合式学习、将学习嵌入工作、提升学习的效果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

当前,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正处于组织能力提升、战略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重塑、再造企业的学习与发展体系将成为企业成长的核心引擎。同时,为了应对新环境、新技术、新人类的挑战,企业组织学习的实践也需要焕然一新。

那么,路在何方?

基于一些优秀企业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企业学习变革的方向是“实现四化”:

(一)混合化:以混合式学习理念与方法设计并实施学习项目

早在2003年,ASTD就将混合式学习列为知识交付产业的十大趋势之一。“北美在线学习协会”更是在2008年就明确指出:“混合式学习是教学策略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未来学习系统的差别不在于它是否为混合式学习,而在于如何混合。”事实上,在我看来,人类的学习从本质上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实现技术、工作与学习的融合也是学习发展的大势所趋。ASTD甚至将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列为培训、发展专业人士的必备核心技能。

有很多研究证明,如果设计得当、实施到位,混合式学习的效果优于任何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中,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标准配置”。

(二)嵌入化:将学习融入工作,以工作任务和应用场景来设计学习项目

很多人对“学习”存在以下误解:经常将学习理解为与工作无关的另外一项任务(甚至是“负担”);主要发生在教室里(而不是工作现场);仅仅是获取知识或信息,或者是阶段性的事件(接受正式的教育,或参加若干次培训活动)。追根溯源,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途径。对于成人而言,学习是更好地做好工作的方式,工作也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因此,将学习融入工作,从学习者的绩效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和应用场景来设计学习项目,促进学习的转化和应用,将是提升学习效果、创造学习价值的不二法门。

(三)社区化:强化非正式学习,搭建学习交流社区

有研究表明,对于成人而言,多数知识是在工作中而不是在教室或正式的培训项目中学到的。前者的主要形式是非结构化的、非正式的,而后者往往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目标。因此,与正式学习相比,非正式学习在学习体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与此同时,在当今变化无所不在且日益快速、激烈的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存在状态。正式的培训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需要,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程度不容轻视。因此,企业学习需要重视并正确认识、理解非正式学习的本质与特性,采取系统化的方法,营造支持性的社会环境,经营知识和学习社区,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培育好非正式学习环境。

(四)体系化:善用技术、整合资源,实现持续优化

输变电技术学习总结 篇9

班 级:姓 名:学 号:

动力实1001 张宇

201009020227

输变电技术学习总结

动力实1001张宇201009020227

由于我是热动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发电而并非是输电的,所以对输变电了解并不多。但我一直对输变电有很浓厚的兴趣。况且身为华电的学生应该对电的生产、输送、分配、消费这一系列有一定的了解。恰巧这学期有输变电技术这门选修课,所以我果断的选修这门课。

记得上第一节课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因为有不少学生是大一的或者说是与电无关的专业。我觉得这很有必要,这有利于普及电的基本知识。身为华电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怎么能连一点电的知识都不懂呢!等到我们毕业了,别人问我们一些关于电的基本知识,我们要是不知道,这该多么难为情。所以我强烈建议学校开设一些有关电的选修课,大范围普及电的基本知识。虽说我是大二的学生,虽说这些知识我早已学过,权当拿来复习也是好的。在讲课之前,老师说:“学过这些知识的,可以自己看书”,由此可见老师是比较开明的。

在第一节课上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电力体制改革,以及目前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概况。虽说这些内容以前偶尔听过,但并没有今天了解的这么透彻。一种感觉油然而生:“我选这个课选对了”!

接下来,我们一星期上两次输变电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电力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以前的门外汉到现在有所知晓。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运行要求,电力系统的接线接地方式。我了解了电力系统的电压频率调整方法,电力系统的一次系统,二次系统以及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保护。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运算如电压降计算,功率损耗计算,潮流计算等。

我觉得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我可以把我所学到的知识讲解给我的同学听,我感觉很开心。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展示一些照片,其中有三下照片,变压器照片等,使我们对这些东西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可惜老师只给我们看照片,却没有具体讲解照片的内容,比如讲变压器的那一部分是干什么用的,没有它行不行,有了它有什么好处另一个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看了这些照片,但他们毕竟在照片上,我们并不能看到实物。如果在输变电技术这个选修课中包含几节实践课就好了,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看一看真正的变压器了。

另一方面,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让我们记公式并说这个公式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但老师很少讲公式的推导。我相信有推导的公式会更好记。还有希望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给学生多讲一些有关电力方面有趣的事,比如北美大停电等。同时也希望老师讲一些前沿的科技以及未来电力发展方向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开拓一下视野。因为这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兴趣。

学生会学习学习学术部工作总结 篇10

学习学术部 20014-2015-1

学期工作总结

资源环境学院学生会·学习学术部

2014-15-1学期工作总结

随着期末临近,资源环境学院学生会2014-15-1学期的各项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学习学术部作为资源环境学院学生会的重要分支机构,在团总支和学生会主席团的领导下,在学习学术部各位部长委员的齐心努力下,在其他各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部门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组织成员个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习部本学年的各项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学习学术部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以期服务于学习部今后发展:

一.学期工作概况

㈠.工作开展

1.开学的报到注册工作,除14级新生外,全院应到1948人,实到1815人,请假63人,不明原因70人。.积极配合学院进行了14级新生的报到注册工作;

3.配合学院完成了综合素质测评的统计工作以及配合其评优评奖中成绩部分。

4.召开了本学的学习委员见面会,总结了上一年的工作以及当中的不足,为学习委员介绍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以及为14级新学委介绍了部门的相关职能工作。

5.配合校区学习学术部完成了学习达人的相关系列活动。6.建立了资环院学风建设的数据库,包括11-13级四六级过级率,加权、综测成绩。

7.完成了学风建设相关奖项的评选工作。8.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大型活动。9.18周进行补注册。㈡.部门建设

1.圆满完成纳新。新生入学初,在统一安排下开展纳新,共吸收新委员14人。男生5人,女生9人,组建了组织基础。

2.建立完善部门例会制度,在学生会的统一要求下建立了学习学术部的例会制度,每周举行一次学习学术部例会,并进行详细的会议记录。

3.建立委员考评制度,以评分制为主要形式建立了委员考核表,㈢.人员发展

1.从公文书写开始培养委员工作能力。学习部每项活动的策划﹑总结均有委员参与撰写,并由部长指导完善,是委员公文书写能力有长足进步。以及Excel运用方面也进行内部培训。

2.学生会干部培养。在中后期的学习部工作中逐渐的涌现出一批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的委员,我们予以重点培养,以期更好地为资环院学生会储备干部人才。

二.工作反思

回顾学习部全年工作,基本上完成了期初的工作计划和总体的目标要求,部分工作中有不少亮点和好的工作思想﹑方法。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谨列举如下: ㈠.工作开展方面

1.活动内容单一,过多精力集中于常规工作。

纵观本学习部工作,真正谈得上品质和影响力的只有辩论赛,其他活动则或因精力不足,或因时间不够,或因重视不够在数量和质量上皆差强人意。这一点已成学习部工作的硬伤,亟待解决。2.活动缺乏创意,没能“走出去”。

今年学习学术部的主要活动大多是承袭上届的活动,虽在其基础上有所改进但也只是“炒好了冷饭”。创新活动内容 “烹出新的美味佳肴”仍是当务之急。此外各项活动影响力还是过于有限,没能与其他院系甚至校外组织产生必要交流。3.部门观念浓重,部门间协调困难。

委员对自己部门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对待,但对其他部门主要负责的工作却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各部门干部的“门户之见”。这种“门户之见”稍有外露便会改变委员的工作观念。从而加重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和不信任感。这一点不仅在学习不出现其他部门也普遍存在。㈡.部门建设方面

1.例会制度实施不到位,例会效率不够高。

在每学期后期,随着部门工作减少例会次数也被大量压缩,原有的例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虽然每次例会前我们都做了相对认真的准备,但部分例会的议事效率仍有待提高。2.委员考评制度没有真正落实。

委员考评制度对于提高委员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规范委员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之所以没有真正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制度本身可实施性太差,另一方面是因为部门干部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实践的胆魄。

3.没能建立起组织文化,没能有效地激发委员的工作热情。我们一直试图在学习部建立一种谦虚谨慎、踏实进取的文化氛围,虽然从委员的作风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没能形成相应的组织文化。随着委员工作热情的下降部门风气开始有了浮躁的苗头,组织凝聚力进一步下降,而作为部长,我们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重新激发委员工作热情。㈢.人员发展方面

1.对委员的“重点培养”过于盲目。

毋庸讳言,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为下一届学生会培养学生干部。然而就学习学术部自身而言,选择培养对象过于盲目。起初仅凭部分委员在某件事情中不错的表现就将其列为培养对象,难免有失片面,以至于后期难以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给学习部今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2.很多计划中的委员培训计划未能实施。

后期的一系列要求委员发挥自主工作能力的活动已经告诉我们,委员的全面培养极其关键,而我们恰恰没有做好这一点。3.在发挥委员自主工作能力方面依然有欠缺。

对部分活动过问太细,限制了委员发挥的余地。在各项活动负责人等工作安排上有没有充分考虑委员能力特点,总体上也没有形成重点培养的局面。

“用”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83-01

我想先简单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和“技术”我们常常连在一起说,但“科学”和“技术”还是有点区别的。科学想要认识世界,技术却侧重于改造世界;科学力求有所发现,技术力求有所发明;科学想揭示为什么,技术却要完成怎么做。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技术课程的特别之处。它可能要利用一定的科学原理,但它更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当然不例外,信息技术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既然是技术,为什么不去“用”?当我们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忘掉信息技术学科回归信息技术工具,这个过程或许能让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透彻一点。姑且让我们抛开信息技术的神秘面纱,一起来“用”着试试。

我们来看一个任务:“制作自己的‘电子名片’,让全班同学初步认识自已。格式不限,要求能方便的在全班分享。”

对高一新同学,这是个好任务,也很应景。只是电子名片好像有点高大上,搜搜网络还是一个互联网创新点呢。“但无论是什么名片,不就是让别人能略略了解下你吗,何必像别人一样搞得那么复杂。”“我们是不限格式的,你觉得怎么容易表达自己,怎么方便分享,就是你的电子名片。”上面两句话一般是必需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等着你给他一个新的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呢。但是,这个工具是没有的。不过老师能够给学生一点点方法上的指导。

怎么办?其实这个任务是很明确的,现在需要的是一点点分解,像这个任务我们就可以这样分解:1.确定名片内容。2.使用什么信息格式?3.使用什么工具?4.如何才能方便的分享?如此,问题渐渐清晰了。名片内容:基本信息是必需的(姓名,性别,常用号码等),照片要不要呢?现在技术这么先进,要!再来点什么呢?我的名言。对,说两句话让大伙看看我的类型。够不够?差不多了,名片嘛,别太复杂。(分析只是示例,实际课堂情况可能千奇百怪)。现在要确定信息格式了。PPT?WORD? 图片?或者其它?名片要使用方便,不要太复杂,就用图片吧。只是这图片要图文混排呀!那用什么工具呢?要看你会什么工具了,很多信息工具都能制作图片的。最后的一招是用手写下来,用手机拍下来。如何分享?这里的分享就变成图片的分享了,这个同学们比较拿手,但如何方便整个班几十名同学的互相分享呢?

这种任务是不可能有固定答案的,为了能出一个答案,老师可能会选择某一种方案。如选取PPT制作图文混排图片,利用“图片收藏幻燈片”屏幕保护模式来自动展示每个同学的名片等。

现在我们就假定课堂就是按上面分析的过程进行的(实际过程可能有很多),我们看看同学们能有哪些收获。首先,是问题分解能力的提高。一个任务当然不可能说立竿见影,但当我们完成了一些任务时,我相信同学们在解决新问题时一定能有条有理,拿出可行方案。因为这不难,而是我们没这个习惯。这个在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里当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这个案例里要弄明白图文混排、图片格式等知识,还要初步学会至少一种图形处理工具的使用,至少一种图片分享的方法等技能;最后是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我相信同学们在“用”技术的过程中这方面的收获将会是巨大的。一、他会逐步认识到技术终究来源于需求。二、他在关注具体技术的同时,会慢慢地不自觉地关注需求,创新就是这样产生的。三、有没有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更加方便的完成这个需求?这种疑问很自然,如果同学们能就此探索下去,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创造力吗?

我们没有强行的设计三维目标——当然三维目标也无法强行灌输——而三维目标自然得到了贯彻。

再看一个任务:“证件照片处理——搜索常用证件电子照的具体要求,如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将示例头像照处理成合格的证件照。”

同样这是一个“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任务,同时这项技术非常实用。我们知道在办理一些证件时,系统往往要求在证照中心上传某种规格的电子头像,且必须审核通过。这也是照相馆的一大业务,收费还不便宜。怎么处理?仍然可以分解成几步。1、先弄明白不同证件照的要求,如像素,尺寸等;2、寻找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3、选择一种自己习惯的工具完成任务;4、上传测试,总结优化。

整个“用”的过程我不再赘述。此项任务因为是一项具体的有商业价值的任务,所以它的“驱动力”是很强的,相信同学们会喜欢上某一种或几种图像处理软件。如果他因为喜欢而去深入研究,他可能会成为某个项目的高手,甚至专家。然而这不是全部,有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傻瓜式的处理证件照呢?是的,有这种商业软件并产生了一些龙头企业。这再一次的告诉了同学们技术来源于需求。遍观成功的信息产品,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哪一个不是因为发现了人们的潜在需求,并引导了人们的需求呢?腾讯、百度、阿里、Facebook……

我们总结一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会发现它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寻找或创造合适的技术?解决问题?完善发展技术。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更简单,没有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或许问题就在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

信息技术也有“蓝领”和“白领”之分,蓝领做着具体的技术工作,添砖加瓦;白领干着设计师的活,需求分析,总体规划。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出现技术“总设计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下一个京东淘宝,才有下一个腾讯百度。

上一篇:今年的冬天作文200字下一篇:人音版七年级下音乐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