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精选14篇)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常常打你的电话,哪怕你有时不接,有时又匆匆挂掉,可是我还是从不间断地打给你,还有发短信。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许是喜欢你。可是你知道吗?这种喜欢很让我心痛,有时候你明明就在我的面前,可我仍然感觉到我们之间那遥远的距离,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相距千山万水,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喜欢你。这是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不是有点悲哀?

人,本来是不会寂寞的,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才会觉得寂寞!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篇4

我喜欢在中午的时候,迎着烈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打水仗。那一朵朵飞溅的小水花,洋溢着欢声笑语。

我喜欢多风的黄昏,我喜欢独自坐在南流江畔的草坪上。风儿抚摸着我的头发,与我嬉戏。渐渐地,变幻多端的云霞,它不再是白色的了,那神秘的紫红色,常常把我牵引进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喜欢夜晚的星空。看那众星捧月的美;观那群星闪烁的妙;品那银河相望的恋。真想遨游星空。

我也喜欢听。树梢上那鸣声上下的鸟儿,发出和谐的声音,它不会让我感到寂寞;学校里,那学弟学妹的无忌童言、稚声嫩语,让我觉得欣喜。我最喜欢马蹄声了,那种奔放、粗犷、宏雄、豪野是我最为欣赏的。

我喜欢品读,特别是在万籁俱静的时候。在书籍里,我情不自禁地要喜爱那些溢着书香墨趣的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个充满智慧的百宝箱。

……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5

有一次,我到姨妈家去玩,我在她家发现了一个花瓶,里面插着一大束牡丹花。我一下子被这束牡丹花吸引住了。我走近一看,牡丹花的叶子跟手掌差不多大小,叶子周围长满了小小的锯齿。每一朵花里外都有好几层,层层叠叠的,粉的如霞,白的像雪,蓝的似海,红的似火,真是美不胜收。小扇子一般的花瓣,只要有风轻轻一吹,轻轻颤动。远远看去,就像一片五彩缤纷的锦缎,给这屋子添了一份色彩。

牡丹不仅美丽,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美容,泡茶......牡丹的用途可真多呀!

牡丹是幸福美好的化身,是繁荣昌盛的象征,所以是我们的国花之一,它预示着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富强。有人说:“牡丹美,但不香.”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武则天来到花园时,见花开得少,就说:“明日我来观园,花必须开。”第二天,她再来时,只有牡丹未开,就命人将牡丹送去洛阳,奇怪的是,到洛阳后,牡丹开了,又香又美!

以喜欢为话题的作文 篇6

一天,我在教室里认真地做练习题,突然陈林向我跑来,对我说:“嗨,哥们儿,来打球吧!”

“都要考试了,你还不复习啊?”

“就是因为要考试了,所以才要放松一下嘛!”陈林微微一笑。

我没有理他,继续做练习题。在我眼里,陈林就是一个走火入魔的羽毛球疯子。

考试的时候到了,我快速地写完了考试卷,心里想:这回陈林肯定比我考得差,我一定能考一百分!结果,试卷发下来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就像被雷劈了:以前从没有考过如此糟糕的分数!我伏在课桌上,心里难过极了。

一下课,陈林就跑了过来。他乱蓬蓬的头发下,眉毛笑得像弯弯的月亮,从他的表情就知道他肯定考得不错。

“嗨,别难过了。让我们一起去打球去吧,可以放松一下心情哦!”

我拗不过他,便跟着他去了。球场上,我们尽情地宣泄着,发球、接球、大力扣杀……不一会儿,我就把那些不愉快给忘光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嗨,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好受些了?学习,是讲究劳逸结合的哦,闷头读书并不见得会有好效果。这可是我们老师讲过的话呀!”

我才明白,为什么陈林是个“羽毛球疯子”,而他的成绩却永远那么好。多亏了这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我才明白应该怎么做。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7

一、辩论型节目的选题分析

辩论型节目通常是具有很高的互动性, 以现场辩论和观众发言为主体的节目形态, 泰州电视台《唇枪舌剑》节目每期邀请数名嘉宾围绕某个话题进行针锋相对的探讨争辩, 节目以嘉宾点评的方式结束, 对辩论话题进行剖析, 给出切合实际的结论或方向。

《唇枪舌剑》选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议题型, 如“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与弊”、“剩男剩女是否该降低择偶标准”、“六一儿童节家长是否要放假”等;一为新闻事件型, 针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 就新闻中所蕴含的争议焦点进行辩论, 如“烟花爆竹该限放还是禁放”、“公考之门该不该对应届生关闭”等。这些话题的选取具有以下特点: (一) 新闻时效性, 作为子栏目的《唇枪舌剑》对《直播生活》的民生类新闻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挖; (二) 受众参与性, 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辨, 而不是对学术以及逻辑的思辨; (三) 通过辩论, 新闻事件再次被解构, 新闻争议点被逐步放大, 从而使受众从新的层面接近新闻真实; (四) 力求选题多样, 吸引不同层次受众观看、参与。

二、辩论型节目的话题选择

1.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民生新闻的“三贴近”原则, 对辩论型电视节目同样适用。民众关注的, 喜爱的, 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009年6月, 泰州交警部门为了治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问题, 开始在市区几个主要路口采取拉绳子措施。此举一出, 立刻引起泰州市民的热议, 《唇枪舌剑》随即录制了一档节目“治理交通问题, 交通拉绳是否合理”, 邀请市民代表及交警代表进行辩论、讨论。现场嘉宾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说出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想法, 在现场参与的社区群众及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节目给了交警和市民一个沟通的平台, 之后, 交警部门取消了拉绳子的做法, 改变了执法方式。

此类辩题还有“东城河游泳是堵还是疏”、“无物管小区的保洁工作长效管理能否执行到位, 难在哪儿”、“流动摊贩是否应该存在”, 这些话题都是民众所关注的, 通过辩论使大家达到一定的共识。

2. 不能过于琐碎

民生类节目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 采用平等的视角来报道新闻, 以此赢得老百姓的关注。不过, 很多民生节目选题狭隘, 把大量精力放在关注邻里争端、夫妻矛盾等琐碎问题上, 而忽略了大民生。

《唇枪舌剑》节目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尽量做受众感兴趣又不太琐碎的话题。但有时还是难免小众化, 比如“西班牙PK荷兰, 谁能夺冠”这样一个话题, 只限于爱好欧洲足球的群体, 容易造成主流收视群体的流失。

3. 国家大政策的地方性解读

地方台与中央级、省级媒体相比, 资源少, 起点低, 只能从本土出发, 结合本土实际做节目, 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例如2011年5月22日《唇枪舌剑》的“楼市拐点是否出现”这个话题, 从国家发布房价控制措施以及“北上广”等大城市房价下跌说起, 在嘉宾的辩论以及专家的分析下, 观众对泰州房价的总体状况以及今后走势, 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这是大选题地方性解读的例子, 回避了地方台对解读类似政策的不足, 将国家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三、创造性地选取辩论话题

信息时代, 新闻信息呈几何形态增长, 但真正受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不多。热点新闻容易“撞车”, 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辩论型电视节目的选题当中。辩论型电视节目时长往往在30分钟以上, 容易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要想抓住观众, 每一期节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1. 公共性

电视是大众媒介, 其所关注的一定是大众所关注的, 辩题的选择同样也应该具有大众性。上到国家大事, 如“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 下到居民关心的事, 如“是否赞同送老年人进养老院”, 都应该涉及。

2. 争议性

辩论型电视节目最忌辩题不温不火, 或者观点一边倒, 辩题的选择要具有可辩性。要达到这些, 选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话题争议是否大。否则, 容易使辩论观点变得牵强附会, 产生歧义, 偏离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和缓解群众情绪的目的, 适得其反。

3. 前瞻性和预见性

比如“六一节家长是否应该放假”、“打麻将该不该有所限制”等选题, 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 对观众来说具有新鲜性以及现实意义, 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

4. 多样性

以喜欢为话题的作文 篇8

说起体育,我总是高兴得不得了。我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跳绳,跳远,都行;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跑步。

我喜欢奔跑的感觉:风在耳边呼呼的吹,马尾辫在后脑勺上摇啊摇,就连毛孔也闲不下来,不停地出汗,出汗。

我喜欢在学校操场上奔跑。双脚踏在不软不硬的红色塑胶跑道上,嘴里有节奏地喊着“一二一”,两个胳膊在两旁随着口号摆动着,感觉浑身热血沸腾,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奔跑使我更有活力,使我的心充满热情。

我喜欢奔跑,在广阔的田野上,穿一身运动服,撒开脚丫子,奔跑在软软的草地上,风儿和我擦肩而过,带来田野的清新气息;小草给我的脚底做着按摩,让我更加亲近自己的双腿双脚。穿过杨树林,捋一下扫过肩头的丝绦般的柳枝,深呼吸,花的芳香草的清香溢满胸怀……啊,美丽的田野,我愿和你有个约会。

我喜欢奔跑,和同学们一起奔跑。上厕所,我和同学一起奔跑着前往,看谁的速度更快。课间三十分,我们在跑道上一起赛跑,看谁最先跑完一圈。跑道上,一会儿你超过了我,一会儿我又赶超了你。在奔跑中,我们知道了一秒钟的价值;在奔跑中,我们学会竞争,在奔跑中,我们找到自己前进的力量。

以“我喜欢”为话题的作文 篇9

以我喜欢为话题的作文

人生有很多值得喜欢的事。有哲人说,正是无数的“我喜欢”让人生更精彩浪漫,惬意辉煌。

我喜欢阅读。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达理,颇有风度。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不仅如此,多读书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呢。所以,一本书,就像藏在地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就像一座博物馆,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件艺术品,等待我们去鉴赏。

我喜欢旅游。旅游可以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如果你携友同行,就可以增进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旅游可以让忧郁的人忘记烦恼,可以让胖的人减肥,可以让陌生人变成朋友,甚至可以让内向的人变的外向。还可以感悟人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见识各地的奇人异事,就像古人说的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我喜欢交朋友。朋友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空白,让亲情以外的思想有一种寄托。在这个世界上你可能没有拥有那么多物质上的财富,但是你可以拥有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这也是穷者多友而胜过富者无谊,千金难买的友情的.道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www.fwsir.Com)我觉得真正的朋友或许不需要每天都在一起,但是却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好友的一臂之力,这也是交朋友的最大欣慰所在。

我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我经常在自己无聊的时候天马行空地想象,想象自己变成小魔女,拯救世界;想象自己拥有了一套有20层楼的别墅,每一层都有它的用处;想象自己忽然之间变成了一个婴儿,一出生就会说话,就会走路,3岁就有了10岁儿童的智力;想象自己穿越到了古代……想象增加了我的写作水平,想象使我经常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想象消除了我的烦恼,想象让我的梦境更美好。

我喜欢……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0

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就在一次座谈中谈到:“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单一的教师改的作文批改形式,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批改过程之外。《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看来,发挥学生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改“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改、喜欢改,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从而提高学生“文从字顺”的作文能力。

一、大声朗读,自我鉴赏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因为学生新鲜出炉的文章中,往往会有很多明显的粗糙之处,让学生养成写好之后读一遍的习惯对于培养作文的修改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修改文章的最好方法就是念、念、再念。”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还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依赖朗读中发出的声音来支持自己的思考活动,所以在默读中不易发现病句。而通过大声朗读,则可以请双耳做听众,容易发现拗口的和有毛病的句子,再斟酌,再修改。所以作文评改的第一步应是让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可以避免的初级错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寻找闪光点,增强习作信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去斟字酌句,思考自己文章改点和亮点。经过反复朗读、发现、修改,学生在提高自改能力的同时,作文能力自然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合作互改,取长补短

小学生总喜欢挑挑别人身上的毛病,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间的互评,这是作文评改的有效方式,看别人的作文,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容易看出好坏来。这样的评改更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评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当然,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改得让别人心服口服。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指导学生评改的方法。

1. 整体朗读,了解大意。

先对拿到手的文章做整体上的把握,对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细改打好基础。在初读的过程中,发现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标点错误等一些显而易见的毛病并修改。

2. 细细品读,寻找优点。

有的同学一拿到文章总喜欢先挑刺,让学生先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亮点,既是对别人的肯定,又给了自己学习的机会。一旦发现优词佳句等绝妙之处,立刻在眉批处写出自己欣赏的理由,在提高学生语言感悟力的同时,书面语言又得到了发展。

3. 斟酌用词,审慎评判。

无论怎样的文章里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斟字酌句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让学生以“是不是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这一观点再到文章里去细读,不但要能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修改意见。要提醒同学们在眉批中要尽量采用“能不能”“这样好吗”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中肯的意见,这样才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4. 重新阅读,总体评价。

最后,还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评价,通读全篇,感受文章文字的流畅度、情感表达的流畅度,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整体评价,依然遵循先列优点再提建议的原则,最后提出希望或鼓励。

在这样的互批互改的实践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写作基本要求的理解,更增强了学生评析字、词、句的能力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百家争鸣,二次习作

学生评点之后,还得让被评点人点头,这样的评点才有价值。所以此时,让学生静心思索,给予辩驳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在百家争鸣声中,理解摩擦了,思维碰撞了,评改的火花也闪现了。在争辩中,对字、词、句、段、篇的揣摩又一次深化了、提升了,作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有了自改与互批的累积和积淀,学生交流之后就会发现一些通病,那就在全班的共同讨论中确定写点,重新设计作文的片段练习,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习作,力求在获得共识的基础上,从作文实践中巩固收获,寻求真正的习作能力的突破。

四、主导引领,师生共赢

教师要始终坚信“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而且是学生自己该出来的。修改作文不应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而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改,不管改得多还是改得少,改得粗还是改的细,改得拙还是改得妙,都比老师的精批细改要强得多,因为那是学生自己的评改体验。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生自改互批后,教师要进行整体的阅读,及时做好总评工作,抓住更多评改点的妙处、精彩处进行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化成一股内在动力,激励学生写好、评好作文,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总结出共性的缺点,提出共同奋斗的方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作文与评改,激发学生写作与评改的热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向上的动力,自发地成长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构建开放式的作文评改体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锤炼提升自己的语言,提高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作文能力,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学会快乐写作、有效评改,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既写作,又参与批改的“双向实践”活动,是对新教学观“活动化教学”基本理念的大胆尝试。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 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 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以喜欢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11

——题记

我对胡萝卜有着特别的厌恶之情。

有可能是那鲜艳的外表让我讨厌,也许是那脆而无味的口感让我厌恶,又或许是小时候被幼儿园老师强喂给我吃只有胡萝卜汤留下的心理阴影让我憎恨……总之,看见胡萝卜的我就像见了猫的老鼠那样仓皇而逃,只留下一个装满胡萝卜的碗……

一天晚饭时间,我照常守在饭桌前等待外婆精心准备的可口的晚餐。一个个菜盘被端了上来,我的心也一点点石沉大海,每个菜里都有胡萝卜!我急忙捂着鼻子逃回房间里,不敢跨出房门一步。外婆见我不在餐桌旁,便知道了我的心思,站在房门外向我说:“孩子,你喜不喜欢五花肉啊?”我不知道外婆是何用意,应了一句:“我喜欢!”“那青菜呢?““我喜欢!”我更摸不着头脑了,“那鸡汤呢?”“我也喜欢!”我刚想问她怎么了,她抢先一步,用了一种奇怪的语气说了一句“那你出来尝尝今天的菜!”“我…不,算了,我坚决不吃胡萝卜!”“你出来尝尝吧!今天的菜都是你喜欢吃的,肯定合你胃口!“我感觉手已经要不自觉地打开门了。我连忙控制住自己,大喊:”我和胡萝卜势不两立!“”放心吧,吃了你就知道完全不会有胡萝卜的味道的!”后来,我拗不过外婆了,肚子又饿得不行,只能夹着鼻子出了房间。

我小心翼翼地夹着一块红烧肉放入嘴中,竟然丝毫没有胡萝卜那可憎的味道,芬芳的肉香溢满了口腔,是如此的美味啊!

外婆夹起一块胡萝卜,上面裹着几层厚厚的肉的酱油汤汁做伪装,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这是胡萝卜嘿!但这点雕虫小技怎么可能逃得过我的“火眼金睛”,我急忙逃离“事故现场”,大喊“我不吃!我不吃!”外婆却诡异一笑,说:“你吃吃看!保证没有胡萝卜的味道。““我慢慢地咬了一小口,发现胡萝卜竟不再是胡萝卜的味道,而是”肉“了!我被外婆的厨艺惊到了。

经过外婆的一双巧手,胡萝卜摇身一变,变为了其它美味食物,让我从憎恨到不排斥到现在的喜欢吃胡萝卜,这里藏的满满都是外婆对我的爱啊!

我喜欢的,不只是胡萝卜,而是胡萝卜里所洋溢出的外婆对我的爱!

以喜欢为话题作文赏析 篇12

喜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喜欢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喜欢像春雨一样滋润万物……喜欢的点点滴滴汇成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四处洋溢着喜欢的雨露,因为有喜欢我们欢乐、因为有喜欢我们幸福。

在炎热的夏日,一个普通的房间里,一位母亲正在为熟睡的女儿扇风,女儿倍感清凉。可母亲的额头上却布满了晶莹的汗珠。啊,这是太阳般的温暖、月亮般的温柔的慈母的喜欢!

在一条繁华的马路上,一位正准备过马路的盲人把他的木杖不停的向前探索,脚随着木杖吃力地走着。就在这时,一位满怀喜欢心的行人扶着他安全地过了马路。盲人十分感激,而那个行人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啊!这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照亮了盲人孤苦伶仃的生活,这是一盏充满喜欢心的明灯!

在迷人的夜晚星星闪烁着它那明亮的大眼睛。一个房间里透出着微弱的灯光。在灯光下是一位老师在认真地批改作业。啊!这正是寄予老师对学生春蚕般的喜欢!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他人的安全。一些革命战士例如:董存瑞、黄继光……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深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不再来。可是面对“死亡”他们决不低头,决不吝惜生命。啊!这是对祖国崇高的喜欢!

宇宙的永恒需要喜欢、世界的和平需要喜欢、万物的生长需要喜欢、人们的生活需要喜欢。“只要人人都献一点喜欢,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我喜欢的季节为话题的作文 篇13

秋天随风来到我的家乡,它穿过森林,拿出自己的“画笔”,树叶涂成黄红色,树叶一个个往下跳,山坡上满是红叶,有的树叶随着秋风起舞,在空中转了几圈下来,秋天来到果园,苹果涂成红色,像个害羞的女孩..橘子...果农看到它很高兴,吹嘘秋天是好的,但这时秋天到了田野,它吻了胡椒,辣椒变得像它的名字一样热。它把玉米染成金色,大米变成金色...当粮食成熟时,农民们很高兴。

但随后下跌已经走了,它为人们做好事的人,但不要期望任何回报。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4

他中等身材,身体微微发福,那被眼镜所遮挡住的眼睛传出有神的光芒,加上那笑容,很和蔼。

李老师风趣幽默,上课也不失活泼,在课本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其他信息,尽管有时我们会疑惑事实的准确性,但也确实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别的信息。

可有时,李老师也会生气。班里安了电子白板,钥匙由班长管着。班长有时也会忙的犯糊涂——把钥匙锁在了电脑柜里,而我就会去拿备用钥匙把柜子打开,取出钥匙。那一次,当我打开了柜子,钥匙却仍不见踪影,我只好把柜子开着,告诉了李老师。李老师便发动全班找,可仍没找到,老师眼睛往边上一瞟,疾步上前,在图书角里找到了钥匙。找到了钥匙,本该是高兴的,可班里的气压却低了下去。老师开口了,声音却提高了八度——“我不管是谁弄的恶作剧,要是我知道了,你就等着!而且,你们谁也不许再敢这么做!”这件事并不大,却反映了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有些事是不能开玩笑的。

我身为语文科代表,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收发作业,记得那一次,我在上第三节课的时候才把作业交到老师那,刚把作业放好,老师就请我吃了“栗子”,还说:“我谢谢你,你又让我‘玩’了两节课!我真谢谢你!”我笑着跑了,心里在想:以后交作业一定要快点。

考完试了,听说老师已经改完了试卷,便拉了几个人去问问老师,想知道自己的情况,本来心里是揣了只小鹿,可看着老师教导着我前面的同学,紧张感渐渐消失了,更多的是自在,只是教导罢了。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修改能力训练三部曲下一篇:立夏节气的来历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