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小结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政治小结

考研政治小结 篇1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具有决定性力量是是劳动者

4、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6、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

7、唯心史观特点:只看到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未看到其背后的物质根源;把历史看成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错误地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8、只有当上层建筑“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它才是先进的,否则就是落后的,而任何上层建筑都要帮助自己的经

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不能以此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还是落后的。

9、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一旦建立就作为巨大的政治力量制约影响着思想上层建筑。

10、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上层建筑本身有不完善的地方,必须改革;上层建筑形成后具有相对独立性,变化缓慢,必须改革;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矛盾,不能完全同步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必须改革。

1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任何历史时代,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还要看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并受制于人们群众作用的。

12、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不断变化的,主要体现为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可以总结为,人的本质具有多方面性、是不断变化的,主要有经济关系决定。

认识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马哲区分于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哲学的根本观点就是实践。

2.在认识论中,分别对立的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即两条根本对立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3.认识起源于经验,这种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4.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有所差别,这说明感性中渗透着理想认识;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

涵是不同的,这说明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5.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重要性;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重要性,认为感性经验最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6.汉代杨雄说“万物纷坛,则悬诸天;众言混乱,则折诸圣。”这种观点是一种主观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真理观,并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8.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持反映论原则;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持先验论原则,唯心主义认识论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关系。

9.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

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以及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也承认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1.※马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而实践决定认识表明实践高于认识。如果认为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把实践等同于认识,是知行合一观,是错误的。

12.“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这句名言,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知之是理性认识,行之是实践,学至于行是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这句话在认识论上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并且明确理想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实践高于认识,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因为真理的相对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具有不确定性。

14.真理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承认客观真理,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1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种观点抹杀了是非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

16.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完美无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观点是教条主义、绝对主义真理观。17.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另外,价值不是

自然、现成的关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主体性表现在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18.追求真理和取得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强调主观符合客观规律,价值原则强调客体满足主题的需要(有用性)。价值原则体现主体性,真理原则体现客体性;价值原则体现了人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原则体现了人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和真理原则都具有历史性。19.认识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所以,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分别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表现,是真理的不同性质而非不同部分。这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比较全面的表述。20.感性认识是理想认识的基础,理想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唯物论

1)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是指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2)哲学家杜林曾经提出过一个论断,即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观点是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前,在理论体系上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5)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运动是一种精神运动。

7)“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指时间的一维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天不变,道亦不变”否定了运动,为形而上学观点。“风定花犹落”也是指静中有动。

8)“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运动观。另外,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能说两者既是绝

对的,又是相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体现时间的一维性。

10)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在于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性也可以是意识活动的特征。

11)“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意识就是一块白板,可以画最好的蓝图(否认了意识的主观性),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是在不尊重客观规律条件下谈意识能动性,错误。

13)鬼神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虚幻反映,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不是头脑自生的。

14)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是既限定又超越的关系。

15)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而不是简单由人决定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物质的产物,是由物质派生的,但它又不是物质本身。

辩证法

1)我们必须通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本质,这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矛盾的转化是向各自对立面的方向转化。3)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本质,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5)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说明只有在经济上有了大发展,才可以带动其它方面更好的发展,因此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6)独立自主是内因,对方开放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政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部门内部的竞争决定的,部门与部门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平均利润。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

料的价值,其价值量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的缩短只能增加商品总数量。而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不变。商品价值总量等于商品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的乘积,在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则价值总量增加。而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增加。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但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那么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则不会变化。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为条件的,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质,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价值形式发展四阶段:第一,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第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第三,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是货币形式,是用货币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不仅能再生产出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与此同时,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在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部分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抽象劳动形成的。资本家所预付的资本,一部分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依据资本的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依据是在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劳动力价值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超过这一定点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这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部分是工人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价值量会相应增加,因此资本积累数量也就越多。资本家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劳动效率,促进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而结果是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对加快,个别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引起部门及整个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执行三种职能。第一阶段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的职能;第二阶段生产阶段,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的阶段,价值增值就在此阶段产生,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发挥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第三阶段销售阶段,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已经产生的剩余价值通过商品销售而得以实现。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来表示。机器人作为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的一种,属于不变资本,同时作为机器其价值是逐渐投入,逐渐转移到新商品中去的,所以又属于固定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属于流动资本。加快资本的周转就使预付可变资本在单位时间内周转次数增加,从而相应地增加了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使剩余价值量增加了,相应地剩余价值率也提高了。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之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原本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格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垄断统治是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金融资本在经济上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统治的。“个人联合”培植代言人是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的统治方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但是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物质基础、前提条件。自给自足的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那么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只要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因为价值是以使用价值为物质基础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说它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本身的属性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交换所体现的关系是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的关系、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关系、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和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总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而作为抽象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如8小时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因劳动数量变化而改变,因为生产单个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小,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所以,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使用价值成正比,和商品价值成反比。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会随其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的消失而一起消失或不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而实现的,即通过市场机制而实现的。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是①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②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有①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导致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②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形成债务链;③私人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表明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区别在于①是否是价值增值的载体;②是否体现剥削的社会生产关系;③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资本的本质是物背后所掩盖的生产关系。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是属于资本家的,因为它必然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全部属于资本家。与不变资本相比,可变资本的特点是①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②在剩余价值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③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在于①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②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高了科学依据③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④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的同时意味着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是通过各个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其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购买阶段为价值增值的产生做准备;在生产阶段产生价值增值;在销售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做准备的那部分资本,通常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产业资本循环总是从货币资本开始,货币资本的购买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开端。产业资本要保持其连续性,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必须有两个物质前提:①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之用;②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之用。在质的方面,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在量的方面,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全社会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是一致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分之间自由流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就不能按照价值出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这时,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不等于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价格则是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也不等于商品的价值。商

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而生产价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平均利润构成。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全世界生产和商品的交易。47.科社

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2、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是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脑力和体力劳动差别。

3、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最后的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目标的国家政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

4、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

十八大: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相信其必将为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将开辟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

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美丽中国:执政理念新发展】

“三个公平”十八大报告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各届代表大会主要成果

22年二大主要是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35年的遵义会议主要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地位。45年在延安中共七大制定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8年在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结论。69和73年的九大十大都是错误的指导会议 56年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4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依据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49.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5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52.不能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因为毛邓思想和理论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和任务是不一样的。53.邓小平理论不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才是

5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5.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阐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6.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5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

错误和教条式的理想中解放出来。“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主要是指一种工作作风和工作路线,为干扰项。5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9.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社会的矛盾发展。

60.在理论与实际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错误倾向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政治路线方面的错误倾向有机会主义,包括投降主义和冒险主义。6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62.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尊重实践,尊重实际,人民群众是实践党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63.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29年毛首次使用“思想路线”;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初步界定我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64.“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接混和,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但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主要错误是混淆了民主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65.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而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属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66.旧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时期要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67.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党的组织建设。

68.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建立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共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注意两大武器和三大法

宝的区别。

69.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矛盾革命态度,既需要革命又怀疑革命;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政治主张是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统治的国家;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

70.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集中体现。

71.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7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泛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73.毛泽东提出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

据地为重要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74.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75.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

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76.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77.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8.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为一场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9.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80.1952年,土改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81.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表现为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②个体经济的存在;③民族资产阶级作为

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④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

8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

渡的形式。

8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①在土改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③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

84.建国后,国家在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利润分配方式有“四马分肥”和定息。而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级形式。

85.建国初期,国营经济除了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外,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国家把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的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的国营经济掌握了经济命脉。

86.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鲜明特点,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8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8.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土改的完成仅表明在中国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是,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并没有被消灭。8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9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目标与途径的统一。

91.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在于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9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9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果关系颠倒了。94.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95.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我们国家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分清目标和政策的不同。

96.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7.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涵义有①我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特定阶段;③没

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是特征非涵义。

9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原因在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99.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01.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

内部矛盾。

10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是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

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是三者关系,而不是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03.实行改革开放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资本国家也可以实行改革开放。104.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因此,这里不存在“对外开放新的基本立足点”的问题,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

立足点。

105.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10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所有制基础

107.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08.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是经济发展方式涵盖经济增长方式。10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生活宽裕。政治保证是管理民主。

110.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加强水利、牧业、草原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着力做好的工作。111.多种所有制结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的,不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112.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减小。

113.同一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中可以容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但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没有“公”与“私”的区别的。

114.在我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股份制是所有权和经营区的分离。

11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的“两个坚持”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118.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11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121.对于发展中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122.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共有的,不属于“中国特色”。

123.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124.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虽然是参政党,但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125.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长期并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12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127.“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国家兜售的人权论调,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21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6、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作方针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重要保证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条件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新世纪党执政的三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①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①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③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祖国统一 关于台海局势,胡锦涛①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②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江泽民①提出“文攻武备”总方略;②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一条线”是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为对付苏联霸权而提出的外交战略。

3、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准则是独立自主。

4、十七大必须坚持的外交布局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依靠力量

1、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问题。

2、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

宿。

3、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4、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维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加强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组织建设的重点是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加强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6、当前完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1.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

思想体系的核心,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黄埔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虎门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于1843年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雇农转化。地主和富农属于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手工业者是指城市中的手工业者。

4.无论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王韬、郑观应等人还是19世纪40年代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都反对外国侵略、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不希望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不过到70年代以后,王韬、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

想,这是林则徐他们不具有的。

5.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6.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开展维新宣传,制造变法舆论,建立了一些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学堂、梁启超任总教

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立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创立的军校。

7.为了宣传变法主张,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而《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是孙中山1904年发表的文章。

8.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时务报》。《国闻报》和《湘报》是严复在天津和湖南主办的。《新青年》是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的杂

志。9.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强学会是戊戌维新期间创立的学会,中华革命党是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反袁的政党。

10.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11.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个政治纲领包含了推翻满族贵族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了资本主义土地纲领等,但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提出驱逐占据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

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写的。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的地价,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它是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912年,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炮制的巩固专制统治的法律,《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颁布的君主立宪方案。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共同历史功绩是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官僚、买办不属于阶级划分,不能选。

甲午战争战败后,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而胶州湾是德国强租的的地方。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并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因为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使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企图发展军事工业,并“稍分洋商之利”。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因为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批判了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宣传了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而没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做到了)。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维新派的成员康梁等人后来成了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改良派人物。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革命阵营也混入了一部分旧官僚,在对外关系上又试图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下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之前的黄花岗起义由黄兴领导,护国运动由蔡锷发起;孙中山亲自参加或领导的运动有“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挽救共和所作的努力是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组织中华革命党。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政纲。

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他又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即兴国土地法,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在土改运动期间,1947年7-9月,在河北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一度侵犯了中农的利益。1927年12月广州起义领导人是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有周恩来、贺龙和朱德。

1931.1—1935.1长达四年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抗战时期又是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会议上规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前期,毛撰写了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中包括《<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主要任务。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夜,即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同时提出“两个务必”思想。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这种要求。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揭开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出动,进入外线作战。

1949年9月通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是《共同纲领》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分化;蒋、汪集团加入反革命营垒。从主观方面来讲,是由于中共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领导。经验教训包括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董必武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但不包括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是通过建立庞大的军队;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建立庞大的特务系统。

1927年7月中旬,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了三件大事:准备南昌起义;组织秋收暴动;召集中央会议。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大革命即北伐战争时期;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再度携手组成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阐发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抗日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城市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赞成民主,属于进步势力,不是中间势力。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和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中共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

“三反”运动与“五反”运动都发生于51年底至52年,但前者是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斗争;后者是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中打击不法资本家违法活动的斗争。

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在中国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部分。全行业公私合营是按照清产核资所确定的股份实行“定股定息”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949年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这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非经济特区。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日双方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0年代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国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是规模大,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思想道德修养

1、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理想的实现具有过程性,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把理想转换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4、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5、是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精神基因”,是民族个性和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文化传统。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是改革开放。

7、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存在着共产主义道德。

8、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慎待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劳动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全体社会主义人民不是其范围。

10、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历史中新的表现有井冈山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11、我们不能树立民族优越感。12、13、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其中人生目的是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14、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所以,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15、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有从个人的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出发、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社会条件是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6、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17、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道德手段和法律手段。18、19、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享乐主义人生观主张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和人生的全部意义。20、互助原则、诚信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都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其中平等原则是其他三个原则的先决条件,故平等原则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2、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2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的体现。

24、人类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25、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26、社会公德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27、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28、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29、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30、31、离婚的方式有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方式。

法律基础

1、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4、“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7、属于保证法律实施的力量的有国家强制力、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纪律观念。

8、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则只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9、社会经济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物质帮助权。

10、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才能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即可生效,不过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另外,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仅限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其地方的人民法院

与人民检察院不在此列。

11、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12、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13、《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驱逐出境。《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4、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当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15、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属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

16、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民事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

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是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法律不予保护。

17、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有:自愿原则、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18、我国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当事人自行和解不属于制度层面。

19、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0、依法治国根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作为法治社会建设最基础也最经常的目标就是“有法必依”。

21、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讲情理可不是。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考研政治小结 篇2

一、提纲图表小结法

这种方法是运用提纲或图表把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方法, 它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总结新学知识, 又注意点面结合, 既能突出重点, 又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初三教材上的“资本主义靠暴力和掠夺起家”为例, 我采用提纲式小结法。设计的提纲是:

定义

历史机缘:地理大发现

意义

资本主义必备条件:要有人内:圈地运动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途径

要有资本外:殖民掠夺

总结:这两条件是靠暴力掠夺准备起来, 因此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是资本阶级对内外疯狂掠夺的过程。

运用此法应注意几点:第一, 提纲要能概括所学知识, 具有系统性;第二, 提纲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第三, 提纲要反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总之, 要使学生看了提纲后, 对本课要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

二、辩论小结法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一节课结束前, 为了巩固所学的内容, 可以通过辩论式小结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设计一两道紧扣教学内容且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当场争辩, 这种方式,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复习内容的重、难点, 从而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培养他们的论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要注意两点:1.要紧扣教材, 论点明晰导向正确;2.要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如在学完初二法律常识第二课《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时, 教师出一题让学生辩论:为赶时间上学, 闯红灯无所谓吗?通过辩论, 使学生明白, 闯红灯违反了交通法规, 而交通法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人人遵守, 因此时间再紧也不能闯红灯, 要遵守交通法规。

三、设置悬念小结法

教育学告诉我们,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设置悬念, 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下一课的教学作铺垫。设置悬念要恰到好处, 要体现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间的密切的逻辑关系, 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讲“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一框题, 我在讲完了这一框, 了解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提出:中国是否就此沉沦下去?没有。苦难的中国人民在继续探求新的救国之路。那么新的救国之路是什么?我们如何走上的呢?面对这些新问题,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为下一节课的讲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实例分析式小结法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 也是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一个方面。实例分析式小结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式。例如, 在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后, 我举了一个实例, 要求学生解答:“某厂工人李某, 利用业余时间做生意, 常采用各种手段偷税漏税。厂长知道了此事后, 严厉批评了李某, 并向税务机关举报。李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有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法院, 控告厂长有贪污受贿行为。厂长得知此事后, 通过邮政人员扣留、拆阅了这封信, 并将李某关押在场部一夜未归, 责其反省。”试分析:1.李某的上述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2.厂长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3.从对他们的分析中可得到什么启发?通过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要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要依法办事而不能乱来, 否则要受法律制裁;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再如对思想政治课中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教师要善于从现实和教材中挖掘事例和题材, 从不同的角度问出新意来。例如, 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可以先给出背景资料: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先后三次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7年我国全部取消了农业税收。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什么要不断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农业税收有何重大意义?教学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概念, 而是从事实材料中引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顺利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防止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小结法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使所学内容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巩固;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又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发挥。应该注意的是:事例应有教育意义, 要贴近生活, 而不能哗众取宠、低级趣味。

五、数字归纳小结法

强化记忆是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用数字归纳小结法, 即把所学知识归为几条, 用自然数来表示, 这样方便学生记忆。如在讲完初三《思想政治》最后一课时, 就归为:“一二三”。“一”是指一条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过程——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三”是指人类社发展的三个基本观点——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此法应用时应注意归纳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小结心得 篇3

一、课堂小结既要做到完满结束,也要做到余音绕梁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所谓“句号”是指经过课堂小结后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所谓“问号”可以是指为什么,也可以是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什么样的联系等。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小结也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句号”,又要添上“问号”。教师在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后,要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学无止境。

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小结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有三大收获:一是使学生们学到了“新知识”;二是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三是使学生们能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情,并认识到我还有不会的,得努力学习。

二、课堂小结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其主要教学功能就是对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课堂小结的用时应视教学内容而定,一般在3至5分钟内。因此,教师在小结设计时应抓住最重要的内容,做到“画龙点睛”。如小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勢》时,教师在学生理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和“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请你说说下面一段话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样的小结,就使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和身边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小结如能做到“画龙点睛”,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时达到思路明、方法对、效果好的目的。

三、采取多种方式结束课堂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小结形式有延伸式、归纳式、前后呼应式和铺垫式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结方式。

延伸式课堂小结。教师设计出“新奇”或“需要”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存疑”问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社会实际)。如在授完“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后,教师可设计这些问题进行小结:1.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你认为从人口资源角度上分析,我们应怎样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说出西部地区一个省的名称,并为该省大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归纳式课堂小结。对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回忆、比较、分析、提炼,从形象实例人手,最后概括出正确而简明的结论。如“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小结:1.祖国面貌有哪些巨变?2.社会主义带来翻天覆地巨变和具有光明灿烂前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呼后应式课堂小结。有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给学生设疑,小结时释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如讲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时,教师可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导语,并问: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当结束新课进行小结时,释疑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还有铺垫式课堂小结,就是将学生所学内容向前拓宽一步,“引而不发”,为讲以后的内容做衔接上的准备。

总之,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能提高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兵团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有重中之重的作用,所以要重视思想政治课,当然也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高三政治备课组小结 篇4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三政治备课组在校长室、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主动撰写教研教改论文,撰写的论文在宁波市获奖或发表;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命题竞赛等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开设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讲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三政治备课组的各位老师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在历次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备课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立足高三,着眼高考,目标明确,稳打稳扎。

高三第二学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二轮复习,紧紧围绕考试说明,研究考试说明,着重应对高考,因此在教研、教学过程中,我们高三备课组始终坚持为高考备战的原则,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严格按高考要求讲授知识、考核学生,扎扎实实抓规范;此外我们集思广益,分工合作,进行学情分析、帮助阅卷等实质性工作,同时也为自身积累经验。

二、存在问题

1、个别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或者是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的情况。

2、开放性题目学生的解答能力欠缺, 学生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3、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较少,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4、老师缺少“走出去”的机会,一味的在家里闭门造车,一学期也无缘见识外面高水平的展示,所以总觉得进步不快。希望今年能有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电化、多媒体等)改进政治课教学。

2.加强校际交流,互通有无;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考研数学整体难度小结 篇5

今年的数一、数二、数三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稍微有所下降,特别是高数部分选择题填空题都是常规题目,没有出现难题、偏题、怪题。大题的前面三道题也属于基础题目,计算量也不大,18和19题的计算量相对要大一些。

第1题考察的是极限的知识,相信大家都能拿到分数。

第2题考察我们对函数的极值点求解的掌握情况,多元函数极值。

第3题是讨论函数的性质。总体来说,选择题难度不大,没有难题,大家应该把基础题拿到分。

第10题是,考了差分方程有重根的情况。

第11题考察了经济学应用,记住公式了也不是很难。

第12题考察了全微分形式,这种题型前几年也出现过。

第15题考察的是极限问题,对于变限积分,先做变换做进行处理。

第16题是二重积分的问题,这种题目在做的时候一定要先划出积分区域,再加上计算的时候细心一点,也不会丢分。

第17题是定积分定义,转换成分部积分。

18、19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一些。

整个数学的命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整体的难度相对去年来讲都有下降;

第二,没有太多复杂的、大规模的.计算,主要考查的都是一些平常强调过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政治社会实践个人小结 篇6

学期即将结束,我们的社会实践也接近尾声,本学期我们选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大学生读书情况。大学为我们走入社会前最后的学习的平台,即将奔赴工作,大家都会为自己理想的工作有所准备,要掌握技术,首先就得学习知识。因此,我们小组在这次实践选了此课题来了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同以往一样,大家分工而行,此次我的任务为发放部分问卷和统计部分问卷。针对其中几个统计结果,我想来谈谈个人感想。

在问及是否认为自己读书量过少时,将近四分之三的人认为是的,而我也是其中一员。说明大家尽管是意识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但还是没能改正。而原因较多的归结于学习压力大没时间、没兴趣和不善于阅读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没时间应该不能算真正原因,如果真是喜欢读书,学习再忙也是能有时间来阅读的,因此造成大学生阅读量过少的因素基本还是在于他们自身,而不善于阅读也是由于首先没兴趣阅读。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原因在于大学里有其他东西更加吸引大学生,已经读了几年的书,难免产生了读书的惰性,而且大学里又是倡导自主学习,没有人管着,又受其他新鲜的东西诱惑,大家读书的自觉性自然比起高中和初中要下降许多。而在被问及是什么因素影响到阅读时,大家的选择较多的集中在闲暇时间的缺少和自己的心情两方面,这就相当于是一个物质因素和一个精神因素。时间这个物质因素无疑是基础,而心情能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他的处事。这里的统计结果正是这句话的体现。统计结果中我们还了解到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学业需要、兴趣、提高修养、休闲放松四个选项差不多各占四分之一,而不是学业需要为主,可见大学生已不再单一地被学习束缚着,而是追求更多精神上的收获,这对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现象。

And用法小结 篇7

一、表示并列

表示并列或对称的关系是and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它可以连接语法作用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 可翻译为“和”、“并”、“又”、“兼”等, 或者根据上下文可以不译。具体用法如下:

1. 连接两个并列主语、谓语或者链接两个简单句。例如:

Millie and Amy go to the park every week.Millie和Amy每周去公园。 (连接两个并列主语)

You must take care of yourself and keep healthy.你必须照顾你自己并保持健康。 (连接两个并列谓语)

They love playing football and we love playing football too.他们喜欢踢足球, 我们也喜欢踢足球。 (连接两个简单句)

2. 如果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 通常把and放在最后一个词语前面;

为了强调, 可在两者之间分别加上and;把词语连接起来时, 通常把较短的词语放在前面。例如:

I like eggs, meat, rice, noodles and dumplings.我喜欢鸡蛋、肉、米饭、面条和饺子。

All that afternoon we jumped and sang and did all kinds of things.整个下午我们又唱又跳, 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但是有些用and连接的词语, 顺序是固定的, 不能随意改变。如:men, women and children (男人、妇女和儿童) , fish and chips (炸鱼加炸土豆片) , knife and fork (刀叉) , rich and poor (贫富) , land and water (水陆) , right and left (左右) , north and south (南北) , food and drink (饮食) , food and clothing (衣食) , 等等。

在英美人的食谱中, 食品名中也常含有and, 其意思一般为served or covered with, 因此bread and butter不能翻译成“面包和黄油”, 而要译成“涂黄油的面包”;fruit and cream不可译成“水果和奶油”, 而应译为“奶渍水果”。同样, meat and potatoes译为“土豆墩肉”;ham and eggs译为“火腿蛋”。而当and连接两个名词构成一个整体概念时, and就相当于with, 意为“带, 有, 系”。例如:a carriage and four (一辆四马拉车) , a watch and chain (一块系有表链的表) , a cup and saucer (带托茶杯) , brandy and water (加水白兰地) , a lock and key (带钥匙的锁) , 等等。

另外, and在句中连接两个简单的并列成分时, 其翻译也很值得我们注意。一般而言, 不宜一概都译成“和”。根据汉语的用词习惯, 一般在and连接名称时译成“和”、“及”、“以及”等;连接动词时译成“和”、“并”、“并且”;连接形容词时译成“而”、“而且”;用于书名和标题时译为“与”, 如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等。英语中的and译成汉语时也可直接用逗号或顿号来表示。如:Dare to struggle and dare to win. (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另外, and有时不必译出, 如literature and art译为“文学艺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译为“科学技术”, 等等。

二、表示先后

and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 后面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比前面的动作发生得迟一点, 可翻译为“就, 便, 于是, 然后, 后来”。例如:

The two man lay down and soon fell asleep.那两人躺下, 很快就入睡了。

He studied law in his spare time and became a lawyer.他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 后来成了一名律师。

三、表示递进

一般可译为“并且、甚至、何况、还”等。例如:

He works quickly and accurately.他做事快而且准确无误。

It was not easy to carry such a heavy load, and during the dog day.提那样的重物已经是够困难的了, 何况是在三伏天。

四、表示补充说明

and连接两个分句, 第二个分句是第一个分句的补充或进一步说明, 表示意义上的增补, 可译为“又”、“同时”等。例如:

If you want to be thinner and healthier, you have to eat less food———and you also have to take more exercise.如果你想既苗条又健康, 你就得少吃食物———同时, 你还得多进行运动。

Don’t be late———Oh, and put on your old clothes.别迟到--噢, 还要穿上你的旧衣服。

五、表示承接

and用在句首, 表示承接关系,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译为“那么;于是;因此”等, 也可不译。例如:

And what’s this?那么这是什么呢?

And the air today is nice and clean.今天的空气真清新。

And you can stop and have a rest.那么你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

六、表示转折或对比

and表示转折或对比时, 相当于but或while, 但语气较弱, 可译为“可是”、“不过”或不译。例如:

I’ve read Tony’s book and I don’t understand it.我读过托尼的书, 但我不懂。 (表转折)

He is lazy and his brother is diligent.他很懒而他弟弟很勤快。 (表对比)

七、表示目的

在口语中, come和go以动词原形出现时, 其后习惯上不跟不定式表示目的, 而是用“and+动词原形”表示目的, 此时and相当于to, 不需要翻译。例如:

I must go and help my mother.我必须去帮助我母亲。

Go and see!去看看!

Come and meet this family.来见见这家人吧。

但是, 如果go和come不是以动词原形出现, 而是以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名词等方式出现, 则其后应不定式表示目的。例如:

I’ve come to collect my book.我来取我的书。

I went to buy a newspaper and lost my place in the queue.我去买了份报纸, 回来就找不到我排队中的位置了。

另外, 在come, go之后的and有时可以省略 (尤其在美国英语中) 。例如:

I’ll come (and) see you later.我晚些时候再来看你。

八、表示因果

and连接两个动词或者两个分句, 当前面的部分表示原因时, and就相当于so, 可以翻译为“因此”、“从而”、“所以”、“便”、“于是”、“因而”、“结果”等;也有将表示原因的部分放在and后的, 这时and=because, 直接译为“因为”。例如:

She could not find her mother and began to cry.她找不到妈妈, 于是哭了起来。

It is a fine day today, and everyone is busy.今天是个好天气, 因而人人都很忙。

九、表示伴随情况或同时发生的动作

1.and前后的两部分是动词时, 可以表示同时发生的动作或动作上的伴随关系, 前一个动词表示姿势或状态, 后一个动词表示伴随动作, and在这里就相当于while, 可译为“边……边……”。如:

They talked and laughed happily.他们愉快地边谈边笑。

He sat and smoked.他坐着吸烟。

He lay in bed and read.他躺在床上看书。

在英语中, 动词sit, stand, lie等常常这样用。在很多情况下, 第二个动词可以换成分词形式。例如:

They sat talking about the good old times.他们坐着谈论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2.and前后的两部分是副词等词时, 表示同时存在的属性、特征等, 可译为“又……又……”、“既……又……”、“一方面……, 一方面……”、“而”等。例如:

The process of oxidation in human body gives off heat slowly and regularly.人体内的氧化过程缓慢而又有规则地放出热量。

十、表示选择

and前后的两部分, 有时表示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或动作。这时and宜译为“或”。例如:

The whole equipment can be assembled and dismantled in a matter of hours.整套设备可以在几小时内安装或拆卸完毕。

This is why handles of some ovens and pots are made of woods and plastic and not metals.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炉子和水壶的把手用木头或塑料做成而不是用金属做成的道理。

十一、表示同位关系

and表示同位关系时, 可译作“即、也是”。例如:

When correcting,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eventh and last paragraph in the translation.改稿时请密切注意译文的第七段, 即最后一段。

We have come to the last and most important step of the experiment.我们的实验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十二、表示条件和结果

and用在条件句中, 也可以用来表示结果此时and常见于固定句型“祈使句+and+陈述句”的结构中, 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相当于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它们在语法上是并列关系, 但是在意义上却是主从关系, 可以翻译为“如果……就……”。例如:

Study hard an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others.=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others.如果你努力学习, 你就会赶上其他人。

使用该结构应注意以下三点:

1.此结构中的祈使句可以转换为if引导的条件句, 这时陈述句前的and应去掉。例如:

Follow my instructions and you will succeed.=If you follow my instructions, you will succeed.如果你照我的指示去做, 你就会成功。

2.该结构中的祈使句也可以是名词短语。例如:

One more step and you are a dead man.再往前走一步就要你的命。

A little patience and we are there.再坚持一下, 我们马上就到了。

3.该结构中的and有时也用破折号代替。例如:

Try some of this juice———perhaps you’ll like it.尝些果汁或许你会喜欢的。 (此处破折号相当于and, 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十三、表示强调

1.and所引导的部分是一个补充说明, 它大大渲染了气氛, 是全句的重点所在, 对整个句子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He and he alone could direct this film.他, 只有他才能导演这部影片。

There have to be some decisions and soon.得做出一些决定, 而且要快。

另外, and that结构用来代替前面分句中的整个谓语以避免重复, 是一种加强语气的省略说法, and可译为“而且”。例如:

He makes mistakes, and that very often.他出错, 而且常常出错。

I studied Greek and Latin, when I was young, and that at Oxford.我年轻的时候学过希腊文和拉丁文, 而且是在牛津大学学的。

2.and连接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能够起到词义强调的作用, 从而丰富言语表现力。例如:

Pick and choose (挑挑拣拣) , cut and carve (精雕细刻) , hum and haw (支支吾吾) , puff and blow (气喘呼呼) , day and night (日日夜夜) , early and late (从早到晚) , up and down (上上下下) , ebb and flow (时起时落) , backwards and forwards (翻来覆去) 。

3.and连接相同的两个词, 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 用来强调连续性和反复性。具体用法如下:

(1) 连接两个相同的动词, 表示动作的反复或连续。例如:

He coughed and coughed.他咳个不停。

The little boy danced and danced.那个小男孩跳啊跳, 跳个不停。

He tried and tried but without success.他试了又试却未成功。

(2) 连接两个相同的副词, 也表示动作的反复或连续。如:

He kept moaning on and on.他呻吟不已。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careless boy makes the same mistake.这个粗心的男孩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

(3) 连接两个相同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 表示程度的逐渐增加, 意为“越来越……”。例如:

The weather is getting colder and colder.天气越来越冷了。

Your English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你的英语越来越好了。

(4) 连接两个连接两个相同的复数名词, 有以下两种主要用法:

(1) 表示“许多”, 用来表示重复和强调。例如:

They talked for hours and hours.他们谈了很长很长时间。

The road went on for miles and miles.这条路很长很长。

In Holland, everywhere you go, you’ll find water and water.在荷兰, 无论你到哪里, 你会发现到处是水。

(2) 强调该词所指的人和物有各种各样, 或者强调差别, 意为“与……不同”。例如:

Don’t worry there are rules and rules.别担心———规则跟规则不一样。

I like city life but there are cities and cities.我喜欢城市生活, 但城市之间也有差别。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There be”的句型结构中, and连接的前后同一名词, 可以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优劣良莠, 这是一种委婉的修辞手法, 可以避免直接说good and bad。例如:

There are women and women.有这样那样的女人。

There are books and books.书有好坏之分。

There are bargains and bargains, so watch out.有诚实的交易, 也有骗人的交易, 所以要当心。

十四、用在数字或数学概念中

1.and连接两个数词, 可以翻译为“加”。例如:

Six and seven is thirteen.六加七等于十三。

What is one and two?一加二等于多少?

2.and也可以连接数词的百位和十位, 可以不翻译。例如:

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days in a year.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3.用在the product of...and...的搭配中则表示“相乘”, 例如:

The area of a triangle is equal to half the product of the base and the perpendicular height.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二分之一底乘高。

4. 在带分数中, and也表示相加。翻译时要按汉语中数字的习惯说法处理, 并注意half, quarter等的译法。例如:

On the average, oceans are two and one third miles deep.海洋的平均深度为二又三分之一英里。

5. 在“between+数字+and+数字”的短语中, and等于介词to, 译为“到”, 或用破折号或波浪号来表示。例如:

The lamp lights when the transistor temperature probe is con nected to the rear panel and its temperature is between-20—60℃当晶体管测温器接到后板上并且其温度在-20度到60度之间时, 这盏灯就亮了。

有时仍将and译为“和”, 在后面加上“之间”、“不等”, 仍是“到”的意思。例如: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stirred tanks, with volumes between5 and 50 liters.试验是在一些搅拌槽中进行的, 槽的容积介于5升至50升之间。

另外, 在这种结构中也可以直接用介词to代替and。例如: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most frequently between 7 to 21days.孵化期大多为7到21天。

十五、用于固定词组或者固定结构中

1.连接两个形容词, 前面的一个形容词是nice, fine, good或rare时, and加上前面的形容词实质上是充当了副词的功能, 对后面的形容词表示修饰的从属关系用, 表示“很”, “挺”的意思。如:

I won’t go until I’m good and ready.我完全准备好了才去。

The book is nice and expensive.这本书很贵。

注意, 在这样的固定结构中, 千万不可望文生义, 把and以及前面的形容词按照字面理解都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

2.and so on用来表示列举结束或有所省略, 相当于拉丁语etc., 意为“等等”、“云云”。例如:

They read newspaper, novels, magazines, and so on.他们看报纸、看小说、看杂志, 等等。

We have to study history, architecture and so on.我们必须修习英国历史、建筑学等等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 and so on通常不能与such as连用。例如:

It’s not good to spit in public places, such as in libraries, classrooms, playground and so on.

在公共场合如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地方随地吐痰是不好的。不过, 在现代英语中, such as可与etc.连用。例如:

Last year, they exported a lot of fruit, such as oranges, lemons, etc.去年, 他们出口了很多水果, 比如柑橘、柠檬等。

另外, and so on可用and so forth来代替, 前者多用于口语, 后者是比较正式的用语, 该短语之前的逗号可有可无。有时为了强调可将二者合并在一起, 成为and so on and so forth或者and so forth and so on。在英语中, 我们也可用and the like或者and such like来表达“等等”的意思, 不过, 该短语常用于严肃正式的场合, 是一种咬文嚼字的说法。还可以用and what not或者and what-not, 作名词使用, 如:She bought some eggs, sugar, tea and what not. (她买了一些鸡蛋、糖、茶叶等东西。) 在新闻报道里, 也常用and others (指人) 和and other things (指物) 来表示“等等”。

3.now and then相当于sometimes, at times, from time to time, every so often, occasionally, 意为“有时”、“偶尔”、“不时地”。例如:

I don’t often get sick, but now and then I do catch cold.我并非经常生病, 但偶尔感冒。

注意, now and then也可以表达成now and again, 有时为了强调, 还可以说every now and then或者every now and again, 它们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 可置于句首、句末或句中。也可以换用ever and again或者ever and ever again, 但该短语常置于句首。另外, 还可以用once and a while, 该短语也可作once in a while, every once in a while或者once in a way, 其中once in a while多见于美国英语, 该短语while前也可有形容词来修饰。例如:

We see each other once in a long time.我们偶尔见面。

4.and all泛指前面提到的所有人或物, 意为“其他都”、“全部”、“连……都”、“一切在内”, 该短语通常用于句末, 其中all属于代词, 如果列举两项以上, and all前面也可用逗号分开, 例如:

The fire burnt the books, clothes, furniture, and all.那场火把书籍、衣服、家具以及其他所有东西统统烧光了。

I went to school regularly, even with my mother sick and all.我按时上学, 甚至在妈妈生病等情况下也是如此。

5.at once...and相当于both...and, 意为“既……又……”。例如:

The book is at once interesting and instructive.这本书既有趣又有益。

6. and therefore连接两个完整的句子, 意为“因此”、“所以”。例如:

He was very tired, and therefore he fell sound asleep.他太疲倦了, 所以睡得很熟。

注意, and therefore是书面语, 口语通常用and so或者so来代替。如果单独用so, 那么so应视为连词;如果在and therefore中省去and, 句与句之间应该采用分号, 因therefore只能用作副词。如:

He was busy;therefore he could not come.他很忙, 所以他不能来。

7.and how是美国俚语, 用来强化某一概念或表示同意, 有时也表示讽刺, 意为“当然啦”、“那还用说”、“可不是吗”。例如:

You say that he is popular with the girls.And how!你说他在女孩中很受欢迎。的确如此!

Isn’t she pretty?And how she is!她漂亮吗?那还用说, 她当然漂亮了。

8.and a half用来修饰前面的名词, 多用于口语, 意为“特别大的”、“非常出色的”、“非一般的”、“非常精彩的”。例如:

That’s a book and a half.那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

I’ve come here for a purpose and a half.我到这里来有特殊的目的。

9.by and large相当于on the whole, in general, generally speaking, 意为“大体上”、“总的来说”、“一般说来”。例如:

By and large, it is a good book.总的来说, 这是本好书。

By the large, your idea is a good one.一般说来, 你的看法不错。

10.by and by相当于soon, before long, 意为“不久”、“过一会儿”。例如:

He’ll come back by and by.他不久就会回来。

We’ll meet again by and by.我们不久又会见面。

11.enough and to spare, 意为“很多的”、“有的是”、“绰绰有余”。有时也可以在enough和and之间加个逗号将这个短语分开, 意思不变。例如:

There is wit enough, and to spare.有用之不尽的智慧。

We have heard enough and to spare of his vanity.关于他的虚荣心我们都已听腻了。

12.and the rise多用于美国口语, 意为“还多些”、“以上”。例如:

There are six hundred thousand volumes in the library and the rise.这座图书馆有60万册以上的图书。

13.and vice versa意为“反过来”、“反过来也一样”、“反之亦然”。例如:

Women may bring their husbands with them, and vice versa女的可以把丈夫带上, 反过来男的也可以把妻子带上。

14.neck and neck意为“并排”、“并驾齐驱”、“难分高下”、“难分高低”。例如:

The race started with horses nearly neck and neck.比赛开始时所有的马几乎齐头并进。

Labor is running neck and neck with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 the polls.民意测验中工党和保守党难分高低。

综上所述, and拼写虽然看似简单, 但在具体的语句和语境中其用法和含义却不凡。大家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它的具体用法, 尤其是初学英语者, 千万不要一遇到and就翻译为“和”, 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其具体的含义和用法。另外, and这个词随着英语语言的发展也已大量地进入了固定表达、习语及成语之中。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交际功能的需要, 会不断地进行充实, 形成更科学、更合理的语言。and这个词汇虽然词法简单, 但运用灵活, 表达有力, 正不断地被创造性地应用, 丰富着英语语言。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并在实践中多运用、多操练, 就能逐步掌握and的用法, 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它。

参考文献

[1]顾红兵.谨防英语中的“假朋友”[J].考试周刊, 2011, (20) :113-115.

[2]郭宏丰.and连接两词表示非对等关系的语用功能[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1) :58-59.

[3]李欣.浅谈and在句中表示的不同关系及各种含义[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2) :60-61.

[4]刘世芝.since用法面面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5) :76-78.

[5]谭宝全.英语中高级口译备考答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6]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7]王平.and的固定搭配及其用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9) :67-69.

六国移民新政小结 篇8

加拿大:利好令申请骤增拟提高投资门槛

今年加拿大移民局陆续公布了各项对移民法的修改法案,总体来看,对传统投资项目(包括魁北克省投资移民和联邦投资移民)的申请人非常有利。其中,联邦/魁北克省商业移民项目的配额大幅增加,增幅高达18‰这是近几年来不多见的利好形势。

魁北克移民局最近也传来好消息,对于申请人资产的认定将由原来只承认主申请人个人名下资产,修改为可承认夫妻名下共有的资产。一旦新提案付诸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魁北克省投资移民申请人的资产总额要求。

不过,随着今年申请数量的增加,加拿大移民局又开始计划提高投资移民门槛。主要变动包括:申请人的家庭净资产要求将由目前的80万加元提高至100万加元,而投资款也将由目前的40万加元提高至50万加元。因此,有意投资移民加拿大的人士,应尽早开始办理申请手续,以免受到未来政策调整的影响。

美国:TN签证延期至三年对申办绿卡更有利

9月10日,美国联邦管理及预算办公室通过了“TN签证期限由一年有效延长为三年有效”的最后审查,并将于近期正式公布。

专业律师指出,持有TN签证的华人大多来自大陆,他们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亲属办理移民,都要参加大陆的排期,而目前大陆的技术移民和劳工移民的排期比较缓慢,至少需要三年排期。而原来TN签证人士只有一年有效期,美国法律又规定在美工作的申请者必须在签证有效期内,逾期居留是不能申请的,所以此前TN签证人士就只能不断地更新签证。

如果TN签证的工作期限延长至三年,这些人则可喘口气,能有更充足的时间提出绿卡申请。

澳大利亚:移民配额大增技术移民居首

日前,澳大利亚政府宣布,2008~2009年度将增加三成技术移民名额,以解决资源业繁荣带来的劳动力紧缺问题;另外,还将拨款6240万澳元,资助该国学校在未来3年教授亚洲国家语言。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承诺,移民计划吸纳的名额将增加7.75万个,总数达19.03万;其中,技术移民名额增加至13.35万个,占最大份额。

澳联邦移民部长伊文斯称,澳洲劳动力市场处于一代人以来的最紧缺时期。政府预期增加移民,将在今后4年期间,为澳洲多带来19亿澳元的收入,足以抵消增加这些移民所需的政府服务和津贴开销14亿澳元。

法国:推优秀人才新政强化选择性移民

继去年出台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优惠政策后,法国政府9月又推出《优秀人才居留证》,继续深化选择性移民政策。研究员、高学历学生、企业投资人、艺术家和运动员等将成为今后法国来华吸引职业人才的主要对象。

法国驻华大使苏和在技术移民推介会上说,这项政策是为了保证人才的流动性,受益人是有具体项目或规划的职业人,或到法国创业并带来至少2个以上就业机会的企业家。

据介绍,《优秀人才居留证》有效期三年,到期可延长。证件持有人的配偶和子女可马上申请到法国居住、学习或工作。目前在法国工作、学习的中国公民也可申请办理证件。

英国:实行记点积分制简化申请步骤

从今年6月30日起,将可在新的“记点积分制”体系下申请英国签证,申请者需要积累点数,以证明自己可为英国做出贡献。

据悉,这将是英国移民体系在近四十年里发生的最大变化。英国负责边境和移民事务的大臣安姆?伯恩表示,“记点积分制在澳大利亚收效甚佳,我认为它在英国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据了解,这一新体系将让移民申请者在操作方面更简便。申请者应按规定在自己具有的资格、薪金、英语能力等方面获得一定的点数,在申请前先计算自己的点数,看是否达到技术移民的要求。

除此以外,以前申请移民英国有两个申请步骤,现在只有一个;而且,最初的签证有效期也从两年延长至三年。

德国:9月起加入德籍须先通过考试

德国联邦内政部此前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德国开始对申请入籍的外国移民进行八籍考试,内容涉及德国历史、人文和政治制度,未通过者可申请再次考试。

不过,这一考试却惹怒了一些即将成为德国公民的外来移民,他们抗议称,这么难的考试就连德国本国人都很难回答,更别说是外来移民了。对此德国政府方面回应说,将对一些有问题的考题进行重新修改,但考题的基本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

上一篇:大学生出国留学申请书参考下一篇:走进校园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