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篇1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 [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

早期的国家

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

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

分配资源

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

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

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

霍布斯

格劳秀斯

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

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 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

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 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

●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间接性

●功能性

(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

第二讲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概述

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 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 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    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一、权力的概念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

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 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

三、国际权力结构 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

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 2.什么是“权力分配” 所谓 “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 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

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 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

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

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

●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

●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

第三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 2,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

●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

●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 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

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

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 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 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

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 6,国际合作的基础

●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

●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

谈判或讨价还价

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 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作用与限度

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

●便利与限制

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

●与无政府状态有关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

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

●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 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

●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 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

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 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 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第四讲

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

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

◆“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安全关系的概念

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

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

1,古典现实主义

◆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

◆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

◆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

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

◆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

◆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

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

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

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

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

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

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

第三节安全战略

一、战略与安全战略

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

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

◆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

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 2,国家利益的概念

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和欲求(want)。3,国家利益的产生

◆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

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

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 1,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p.220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

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

(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

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1,实力政治

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

◆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2,合作安全

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

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 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 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

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

第一节

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

◆ 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

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

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

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

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

◆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

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

◆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

◆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

3.战争的基本特征

◆使用暴力

◆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 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

◆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

◆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

◆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

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

◆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

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

◆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 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

◆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

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

◆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

◆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

◆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权力均衡被打破

◆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

◆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

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

●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

●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安全

1.集体安全的概念

●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集体安全的性质

●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

●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

三、第三方介入

1.第三方介入的概念

●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2.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

●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

●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

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

一、联合国概况

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 ◆最具普遍性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

◆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 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

★ 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 ★ 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

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 1.和平手段

◆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

◆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 ◆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 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

◆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

◆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

◆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

◆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 大国支持

◆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

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 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

◆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

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

◆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种情况:

消极;

积极。4.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主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人的故意行为。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居民的信心、官方的腐败情况

◆主、客观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1)相对性;

(2)在某些情况下,主观因素起 决定性作用

二、经济安全的界定

◆界定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考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1)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2)国家内部社会安定,这种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3)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二讲经济发展与安全

经济竞争已经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是国家最重要的一项职责。

 经济利益是国家处理战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 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各种国家因素的影响。

一、南北鸿沟

◆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失败的原因:

(1)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2)国内战乱;

(3)冲突的国际环境;

(4)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二、解决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基本出路 ◆实现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各种专门性机构的作用

◆确立适宜的发展模式,实现合理、可持续的发展 ◆切实解决贫困化问题

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频繁发生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必然导致经济战的发生 ◆经济战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的含义、表现形式、基本模式

◆从国际安全的角度看,经济战是国家间采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 ◆经济战的主要手段:封锁、抵制、禁运、制裁、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 ◆经济战的基本模式: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优势国家对少数(甚至个别)国家、劣势国家;个别情况下也有少数国家甚至一国对多数国家,这需要前者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实力。

三、国家进行经济战的目的

◆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对贸易不平衡、不公正的反制

◆出于政治等非经济目的:为了制止侵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人权、恢复民主等

四、经济战的性质

◆实施经济战一般是大国或大国集团的特权,因此它往往与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 第四节危机与安全

一、危机的一般界定

◆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爆炸性危险的状态

二、与经济安全有关的当代危机的特点

复杂性、互动性

连带性

广泛性

二、金融危机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破坏性日益增大,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金融危机的特点:

(1)爆发的突然性;(2)极大的破坏性;(3)极强的“传染性”;(4)反复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安全的关系:金融居于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金融危机易引发连锁性反应和全局性问题,从而殃及整个经济生活;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 ◆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第7 讲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 1 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一、“对外政策”与“对外政策行为”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对外政策

◆主权国家的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其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是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2.什么是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为实施对外政策而采取的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3.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它决定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决定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4.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国家安全政策(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为核心 ◆国家经济政策:以谋求国家的对外经济利益为目标

◆外交政策:以造就最适宜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为目标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1.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 ◆地理因素:邻国的多寡、与邻国的关系、边界问题。地理因素直接决定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局面。

◆国际互动因素: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程度、性质、影响。

◆国际体系因素: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国际格局状况以及在国际格局中地位。2.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内部因素

◆人口:规模、结构、质量

◆民族构成:数量、民族关系

◆经济现状:规模、质量、发展潜力、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军事能力:军队的数量、质量、军费开支状况

◆国内政治:政治体制、政党政治、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外交

外交谈判

1.外交谈判的概念、特点与实质

◆所谓外交谈判,就是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彼此的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分歧或争端得以解决的手段和方式。

◆外交谈判的特点:(1)总是旨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达成协议;(2)需要为达成什么样的协议经过“讨价还价”和“有取有予”的过程;(3)达成的协议必须具有约束力,并以某种书面协议文件予以确认;(4)谈判代表必须具有全权的资格。

2.外交谈判的战略与策略

◆三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1)对抗。即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2)和解。即屈服或投降;

(3)共赢。以共同得利的方式解决问题。3.外交谈判的阶段

◆界定要谈判的问题

◆承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提出谈判框架

◆进行谈判,讨价还价,产生结果

◆贯彻谈判结果

4.影响外交谈判结果的因素

◆双方目标的相容程度

◆双方对目标的坚持程度

第9 讲

恐 怖 主 义

第 1 节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

恐怖主义概念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

◆”恐怖活动“与”恐怖主义活动“是有区别的。只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才被称为恐怖主义活动。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社会恐怖性、政治性与系统性 恐怖主义的三大要素 ◆手段。实际使用或威胁使用非常规暴力。◆动机。具有政治动机。

◆目标。其伤害对象与其主要目标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第 2 节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

三、当今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基本态度

——公开支持恐怖主义暴力形式的人已越来越少。恐怖主义滥杀无辜的残忍性、毁灭性与反人类性,特别是“911”事件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使得世界各国形成了谴责与反对恐怖主义的一致态度。在今天,已没有国家再从积极的意义上肯定恐怖主义了

四、考察恐怖主义的两种视角

——历史主义的视角。表现形式、目的和历史作用 ——国际法的视角。《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分界点

第 3 节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与根源

二、恐怖主义行为的特点 ◆隐蔽性和突发性。人们通常不知道恐怖分子在哪里,可能在哪里采取行动和采取什么行动,其行动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即使恐怖分子在行动之前公开发出恐吓,其行为仍然是隐蔽的。◆任意性。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时候,恐怖主义分子的伤害对象是任意的。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有选择的。

◆社会恐怖性。恐怖行为造成社会成员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政治原因。恐怖主义者对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是:(1)少数民族对主导民族不满;(2)小国对大国不满。

◆社会原因。恐怖主义者通常对社会现状或自身的生活成就抱有强烈的不满乃至绝望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是社会危机的产物。

◆宗教原因。恐怖主义者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对异端的教义极端不满。

第10讲

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

政治层面的民族主义。

•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

• 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

(1)民族成员首先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3)这国家只有一个民族组成第2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

一,当代民族主义

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一)表现

1.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前苏联、东欧

2.部族、民族冲突

——非洲

3.种族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西方国家

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主义。★

(二)产生原因 1.国际格局的变化

2.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等 3.外部势力的干预 4.民族间历史积怨 5.全球化的发展

6.民族冲突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第3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民族主义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主义无法真正解决民族问题。1.民族主义谋求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也就意味着切断原来参与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联系,这一般很难说是有利于该民族的。

2.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不顾,这不但不会解决原有的民族矛盾,反而会适得其反。

3.民族主义是一种向后看的原则,它唤醒人们的民族历史意识,其结果往往会揭开历史的伤疤,激起人们的民族情绪。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

• 组成现存国家的各民族应尽量采取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态度。也就是说,对民族历史的回顾只能适可而止,否则人们只能找到差异性而看不到共同性,而过分强调民族差异往往是引发民族冲突乃至民族分离、民族分裂的重要原因。

• 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军事力量无法使相关民族的政治家和人民从思想上接受昨天的敌人可能是明天的伙伴这是现实。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篇2

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简称:LBL) 不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布劳恩(Barrows)于1969 年应用于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学中。其理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范畴,其教学理念是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

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与他人的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现状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大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内容是国际体系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观察分析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能力,进而为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本科一年级学生。考虑到从高中到大学的知识衔接,新生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等因素,故而“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个人讲授与知识灌输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方法。

从当前“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现状看,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学生对国际政治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自主探索,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提不起精神,教师也感到教学乏味,授课效果不佳。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如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在诸多学科教学中现已广泛采用的、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PBL教学方法,为“国际政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新途径。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完全可以做到,课堂讲授与随机提问结合起来,也可以把设置问题与课堂讨论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合作探讨问题与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结合起来。教师也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与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的分析。

如果把PBL教学方法很好地运用到“国际政治学概论”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新角度等也可促使教师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使其最终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PBL教学法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下面以《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陈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四章“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教学为例,浅谈PBL教学方法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有关“国家利益”的理论是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学界普遍认为,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各国对外行为最根本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几乎所有国际政治学理论著作都会涉及“国家利益”问题。陈岳的《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就有关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问题设置了三个议题,即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的内涵、作用和特点。很显然,仅仅通过这三个方面很难透彻地把握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理论。为此,作为辅助理解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的内容,在“国家利益及其内涵”之下设置了“君主———王朝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理由和国家利益”等内容,讲述了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与国家利益同国家主权、国家理由、国家荣誉的关系。最后对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作了如下界定:“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依据这一概念,分析特定时期某个国家国家利益时,学生依然难以准确把握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理论”教学中实际上学生感到最难的是国家利益的生成机理、国家利益的层次和优先次序、国家利益的认知与判断等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国家利益的作用和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述难点,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利益理论,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和三个案例。其一,国家利益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二,国家利益是“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步”综合性的“好处= 利益”,那么它都包括那些“好处”?有层次,有轻重缓急吗?其三,某种“利益= 好处”是不是“国家利益”是由谁来认知和判断的?其四,一国“国家利益”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结合上述四个问题,笔者向三组学生(每一组约15个人) 具体布置了三个具体分析案例,中国抗日战争、“朝核问题”和“克里米亚问题”,用国家利益理论分析上述案例中相关国家各自的国家利益及其认知过程,上述国家采取的具体行动以及上述行动所折射出的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博弈结果。经一周的准备之后,各组首先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之后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课堂辩论。学生对国家利益是否具有阶级性?不同层次的国家利益中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应该是什么?国家利益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以及国家利益是否受到约束和限制等问题结合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纵观学生的汇报发言和辩论,尽管他们的发言不够全面、甚至是片面的,但总体上已触及到了核心问题。虽然在辩论中也出现了偏离研究主题的现象,但在教师的及时提示和纠正之下也很快回到了讨论的主题。最后,教师对上述学生的课堂汇报和辩论作了点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给予了肯定,并结合整个讨论环节,对国家利益的作用、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通过上述学习和辩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当代民族主权国家体系之下国家利益的认知和最终确认是需要过程的,并通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最终获得确认。但有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标榜的未必是真正的国家利益,阶级利益并不等同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分成次,分轻重缓急的。国家利益可划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国家荣誉等,其中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利益。国家利益根据轻重缓急可分为重要利益、次要利益;当前利益、长远利益等。不仅如此,一国在某一问题上的国家利益还受到地缘、时间、空间、国际环境及相关其他国家利益的制约等。

从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通过问题导向性的PBL教学,克服了过去教师单方面讲解理论,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理论、知识的弊端,使理论导向性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国际政治学概论”的学习热情。

四、反思

PBL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但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境。

其一,教学任务与授课课时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安排的课时是72 (72×40 分=2880分)学时,而陈岳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教材共7 章加导论和结束语大概相当于8 章的内容,每章平均学时为9学时,但采用PBL教学之后,《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一节内容就耗时达4 学时。如果每个章节都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就很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一学期72 学时的课堂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次数不宜过多。教师只能根据教材内容,一学期安排两三次PBL教学即可。

其二,课程性质、要求与师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学概论”是理论导向性的课程,逻辑性、思辨性很强,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些刚刚步入大学校门、尚不知大学学习为何物的高中毕业生,在当下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无论是知识面,还是视野都比较狭窄,无论是对国际关系史的基础知识,还是对当下国际热点问题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加上他们刚刚在高考压力下解放出来,在远离父母、没有教师督促的“无人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大学环境里,除了“玩儿”,对学习根本提不起精神,甚至很多人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重新调动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读书热情存在诸多困难。

另外,PBL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透彻地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花很大的力气阅读相关材料熟悉案例,并结合案例精心设计相关问题,这对那些初涉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是一种不小的自我挑战。此外,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讨论掌控能力等也是考验。一旦出现偏差,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杂谈”和“闲聊”,而这恰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最喜欢和“最擅长”的。

总之,无论是LBL教学法、还是PBL教学法,毕竟都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内核和值得推崇的一面。因而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只要能让学生听明白、看明白、学明白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王道”。

摘要:文章从PBL教学法的内涵出发,结合“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现状,提出了将PBL教学法运用于“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的策略,并分析了其应用中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PBL教学法,“国际政治学概论”,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7.

[2]皱俊,张芳.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郑振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问题初探[J].广西教育,2013,(9).

大学课件:概论统计 篇3

1、已知事件A与B互不相容,P(A)=0.2,P(B)=0.5,则P(AUB)=____0.5__

__

2、已知随机变量Xob(10,0.9),则E(X)=___9____

3、已知随机变量XoN(2,0.22),则P{X=2}=_________

4、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律为P{X=k}=,k=1,2,3,则P{1≤X≤2}=________

5、已知总体XoN(5,32),X1,X2,…X10为来自总体X的简单随机样本,其样本均值,则D()=__0.9______

6、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概率为0.7的0.1分布,则E(X)=____0.7____

7、设随机变量X:b(n,p),则E(X)=________,D(X)=________

8、设随机变量X:N(μ,ο2),则E(X)=_______,D(X)=________

9、设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X和Y的方差为4和2,则随机变量3X-2Y的方差为_44______

10、设随机变量X,Y相互独立,且X:b(4,0.5),Y服从参数为3的泊松分布,则D(X-2Y+1)=___13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一批产品共有10个,其中6个是次品,其余为正品,从中随机取一个,取出的产品是正品的概率为()。

A、B、C、D、2、设事件A=“甲种产品畅销或乙种产品滞销”,则A的对立事件为()。

A、甲种产品滞销且乙种产品畅销

B、甲种产品滞销

C、甲、乙两种产品均畅销

D、甲种产品滞销或乙种产品畅销

3、某射击运动员每次设计的命中率为0.7,他独立射击两次,则两次都能击中的概率为()。

A、0.5

B、0.49

C、0.8

D、0.64、设随机变量X在区间(2,7)上服从均匀分布,则P{X>4}=()。

A、B、1

C

D、5、设随机变量X服从泊松分布P(λ),且λ=0.7,则X的期望E(X)为(D)。

A、0.04

B、0.2

C、0.4

D、0.76、若X,Y相互独立,则下列各项正确的是(D)。

A、E(X-3Y)=E(X)+3E(Y)

B、D(X-Y)=D(X)-D(Y)

C、D(XY)=D(X)5D(Y)

D、E(X-2Y)=E(X)-2E(Y)

7、设P(AB)=0,则()。

A、A与B互不相容

B、A与B独立

C、P(A)=0或P(B)=0

D、P(A-B)=P(A)

三、判断题

1、若事件A为必然事件,即A=S,则P(A)=1。()

2、若事件A与B互为对立事件,则A与B互不相容。()

3、设X、Y为两个随机变量,则一定有D(XY)=D(X)D(Y)。(错)

4、已知总体X服从指数分布。X1,X2,…,XN是亲自总体X的样本,.则S2是统计量。(对)

5、若事件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6、设X、Y相互独立,则E(X-Y)=E(X)-E(Y)。(对)

7、设X、Y相互独立,则D(X-Y)=D(X)-D(Y)。(错)

8、若随机变量X与Y相互独立,则D(X-2Y)=D(X)+2D(Y)。(错)

9、若事件A与B相互独立,则P(AIB)=P(A)。()

10、若事件A与B相互独立,则P(AUB)=P(A)+P(B)。()

四、计算题

1、设P(A)=0.6,P(B)=0.8,P(AB)=0.5,求P(A-B)、P(AUB)、P(BIA).2、某特效药的临床有效率为0.8,今有3人服用,问至少有1人治愈的概率是多少?

3、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求:

(1)

k的值;

(2)

P{0.3

(1)P{42

(2)常数a,使得P{X≤a}=0.9505.(Φ(2)=0.9772,Φ(3)=0.9987,Φ(1.65)=0.9505)

5、某工程队完成某项工程的时间X(单位:月)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分布律为

X

P

0.5

0.3

0.1

0.1

(1)

试求该工程队完成此项工程的平均时间

解E(X)=10*0.5+11*0.3+*12*0.1+13*0.1=10.8

(2)

若该工程队所获利润为Y=50(13-X)(单位:万元),试求该工程队的平均利润。

6、已知随机变量X、Y相互独立,则E(X)=3,D(X)=1,E(Y)=2,D(Y)=3,Z=3X-Y,求E(Z)和D(Z)。

五、综合应用题

设某批活塞环的直径X(单位:mm)服从正态分布N(μ,ο2),随机的取8只活塞环,测得它们的直径分别为:74.001,74.005,74.003,74.001,74.000,73.998,74.006,74.002,试求总体均值μ的矩估计量和矩估计值。

解:设X1,X2,…X8为来自总体X的样本,样本k阶矩A1,k=1.2,设总体X的k阶矩uk,k=1.2则u1

=E(X)=u

根据上述式得

u=u1

工商行政管理概论 第五章课件 篇4

是指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某种经济利益的行为,即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如取得最大利润、实现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或争取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等,而与竞争对手展开的较量与斗争。

(二)市场竞争行为特点

1、行为主体是生产经营者

2、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行为成败最终取决于购买者

4、行为最终评价标准是消费者

(二)根据市场竞争的手段: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根据生产条件、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的反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来调整产品价格,以战胜竞争对手或获取更大利润,其方式主要包括撇脂定价、渗透定价、折扣定价和差别定价等。

非价格竞争指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调整营销渠道、加强服务、加强广告和人员促销等非价格行为进行竞争。

(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不正当竞争又称不公平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虚假和损人利己等手段,损害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

• 不正当竞争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

1、是违反诚实守信和商业道德的行为; •

2、采用虚假、欺诈和损人利己等手段; •

3、在行为结果上,侵犯了他人权利; •

4、损害竞争机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

4、是一种违法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 • 不正当竞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对应内容如下: • 小:即淆,混淆行为

广:虚假广告行为 • 将:即奖,有奖销售

会:即贿,商业贿赂 • 情:即倾,倾销行为

陷:即限,限制竞争 • 低:即诋,商业诋毁

迷:即密,侵犯商业秘密 • 一)小:混淆行为的情形(第五条)• 第五条: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损害竞争对手:

• ①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 ②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 • 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 • 的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 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入误认为是他人的 • 商品;

• ④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伪造产 • 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三)将:有奖销售的情形(第十三条)• 吾将:抽奖最高额超过五千元 • 推销:利用有奖销售推销质次价高商品 • 黄:即谎,谎称有奖 • 内定:让内定人员中奖

(四)会:商业贿赂的情形(第八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五)情:倾销的情形(第十一条)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 •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 • 的价格销售商品。四种例外情形: • 小仙:销售鲜活商品 • 到呀:处理到期或积压商品 • 即:季节性降价 • 请转业:清偿债务、转产、歇业等降价销售 •

(六)陷:限制竞争的情形

• 政府: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 答复: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 • 公用企业:公用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 • 串标:串谋招投标 • 限制竞争行为之一: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限制竞争行为之二: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表现形式:

限制转售价格;限制转售地区;限制转售客户。

限制竞争行为之三:公用行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 占地位的经管者的限制竞争行为(第六条)

a.限定用户或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附带提供的相关商品;

b.限定用户或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生产或者经销的商品;

c.强制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及配件; d.强制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不必要商品;

e.以检验商品质量、性能等为借口,阻碍用户、消费者购买、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其他商品;

f.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用户、消费者拒绝、中断或者削减供应相关商品,或者滥收费用;

g.其他限制部分的行为

限制竞争行为之四:串谋招投标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 的公平竞争。勾结行为包括:

1、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的行为;

2、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行为。

(七)低:商业诋毁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 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实施者:经营者

目的: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 手段:捏造、散布 对象:虚伪事实

(八)迷: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第十条)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八)迷: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第十条)对商业秘密的解释: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不正当竞争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导致经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2、损害了其他经营者或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

3、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破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5、影响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6、破坏了社会技术进步机制

(一)对不正当竞争监管的意义

1、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2、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竞争机制

3、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对不正当竞争监管的原则

1、维护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维护充分的市场竞争

3、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垄断行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采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一)垄断行为的特征

1、是限制和排除竞争的行为,是损害竞争机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在行为结果上,损害了消费者、竞争对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3、是一种违法行为,违法《反垄断法》。

(二)垄断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的关系

不同点:垄断行为---限制和排除竞争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正常市场规则和商业惯例的行为

相同点:破坏市场竞争,损害竞争对手和消费者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

1、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2、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3、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一)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停止侵害排除障碍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行政责任: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刑事责任:按照《刑法》有关规定执行

案例 1.甲乙两厂均为某市生产饮料的企业,使用在饮料上的商标分别注册为A和B,其中,甲厂是老牌企业,乙厂是后起之秀。由于乙厂饮料质优价廉,销路很好,导致甲厂的经济效益下降,甲厂为在竞争中取胜,在该市电视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广告词中称:目前,本市有一些厂家生产的同类商品与本厂生产的保健饮料在质量上有根本差别,系本厂产品的仿制品,惟有本厂生产的A牌饮料不含化学成分,才是正宗,特提请广大消费者注意,购买保健饮料时,请认准A牌商标,谨防上当受骗。甲厂的广告在市电视台播出后,许多经营乙厂保健饮料的客户纷纷找乙厂退货,称其为仿制产品,致使乙厂生产严重滑坡,造成近十万元的经济损失。于是,乙厂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映,要求处理。问题:

(1)甲厂行为的性质是什么?(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如何处理此案?(3)乙厂是否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损失额应当如何计算?

解答:

(1)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份,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根据上述事实和法律规定,甲厂的行为既是一种引人误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诋毁他人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根据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上述规定,应责令甲厂停止播放和刊登广告,通过电视台和报纸说明事实真相,向乙厂声明道歉,并可在法定幅度内处以罚款。

(3)根据规定,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被侵害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依据上述规定,乙厂的近10万元损失可以要求甲厂赔偿。

某年5月,某市邮电局在其营业厅内贴出通告,通告规定:凡由市邮电局安装电话的用户,一律到本市邮电器材公司购买电话机。用户办理装机手续的同时,必须先交纳购电话机款,否则不予办理装机手续。通告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有关部门接到用户举报,对邮电局的这一行为进行了查处。经调查发现,市邮电器材公司系市邮电局的下属企业。问题:

(1)邮电局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2)这类行为为什么被有关法律所禁止?

(3)这类违法行为应由什么机构监督检查?

(4)监督检查部门对邮电局的这一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理? 解答:

(1)邮电局的行为属于公用企业强制交易的行为。

(2)由于这类行为限制了用户、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将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经营者完全排除在特定的市场之外,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因此被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

(3)应由省级或设区市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国际商务概论 篇5

一、国际商务:企业在一国以上布局价值增值的活动。

二、国际商务类型:①出口;②非股权安排:不采取股权占有形式而是以拥有的工艺技术、品牌、管理技术、销售渠道、商业模式等资源参与国外经营的商业模式(KFC本部在东道国开店,租赁本部的整个经营模式特许经营);③股权投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对其东道国的分支机构的股权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商务形式(麦当劳独资买入直接经营)。

三、国际商务风险:①政治法律风险:(1)没收和国有化风险;(2)政府干预(包括雇佣、技术转移、出口比例、最低工资等);(3)腐败、官僚主义;(4)知识产权保护;(5)贸易壁垒。②跨文化风险:因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习俗、宗教差异等导致的价值观冲突而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损失。

(1)文化差异;(2)商业习惯差异;(3)管理模式差异;(4)极端民族主义。③财务风险:东道国的金融环境不利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1)汇率波动;(2)通货膨胀;(3)由于战争、政权不稳定导致的资金冻结;(4)税制调整;(5)利润回汇限制。④商业风险:经营不当导致的决策管理失误引起的损失。(1)进入市场的时机;(2)产品定价;(3)产品定位;(4)市场选择;(5)商业伙伴的选择。

三、企业为什么要从事国际商务:

(1)企业内在(微观)动因:①转移衰退产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②通过市场多元化提高优势资产的利用强度,获取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上的规模经济;③从全球采购中获取价格更低,价值更高的商务资源(Ep.中国石油巨头去中东地区采购);④跟随核心客户进入(Ep.用20%的客户解决80%的销量);⑤寡占反应,自然垄断;⑥可以获取国外企业在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上的新理念;⑦可以和国外公司建立合作联盟关系(获得国外技术)。

(2)宏观层面条件:①经济全球化:各国生产、消费日益加深,相互依赖增强;②区域经济集团化:FTA(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欧盟等;③经济制度趋同,向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一致发展;④全球体制WTO贸易投资壁垒弱化;⑤东道国政府的激励政策;⑥全球性标准、全球性产业登场。

四、国际市场方式:①出口;②特许经营:把商业模式授权给另外一国;③对外直接投资(FDI):生产要素跨国转移;④联盟。

股权投资:指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对其东道国的分享机构拥有的股权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商业行为.第二章 出口和全球采购:

一 出口国外市场的进去方式:(间接出口)①ETC(Export Trade Company):与出口商是买断关系(利润大风险大);②(Export Management Company):与出口商伙伴提供出口渠道。

二、间接出口:①优点:(1)可以利用国内的中间商现成渠道快速进去目标市场;(2)灵活性较大,若沉没成本可快速撤出市场;(3)经营成本较低,投资较少,风险较小。②缺点:(1)不利于控制东道国市场;(2)不利于及时掌握东道国市场的价格、品种、质量等的客户需求动态。

三、直接出口:①优点:(1)可以自主选择和控制目标市场;

(2)可以掌握更多的市场行情;(3)可以积累和提高跨国公司经营的经验(4)潜在报酬高。②缺点:(1)国际运营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配备更多的资源,时间和人力;(2)需制定单独的营销策略;(3)需承担海外市场风险;(4)从进入到控制东道国市场需要时间较长;(5)经营成本高,风险大。

四、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选择的考量:①国外市场对企业战略或理念的价值;

②管理层愿意投入到国际市场扩张和个别市场中的资源数量,包括时间、资本、管理专长等;③产品的消费特性(是否提供售后服务);④国外市场中合格中间商的可获得性。

五、服务贸易的分类:①跨境交付: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境内向国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其特点是服务的买卖双方在不同的国境内,跨越国境的只是服务本身。②境外消费:服务的提供者在其境内向来自国外的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在同一地点(提供者所在国)发生。其特点是服务本身不需要跨越国境,境外消费者到服务提供者境内进行消费;③商业存在:一国服务的提供者在国外设立商业机构,为当地的服务接受者直接提供服务。其特点是(1)在国外境内设立的商业机构既可以是当地的法人(有独立的权利义务如子公司纳税地在当地)也可以是非法人(分公司纳税在母国);(2)服务的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到国外境内提供服务。

第三章 非股权安排

一 非股权安排:①定义:是核心企业(直接承担国际商务活动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一种长期非资产式联合。在这种联合中,核心企业不占有东道国企业的股权而是通过合同对技术、管理、消费渠道、商业模式等资源的有偿转让(商标、技术等的转让),为东道国企业提供服务,从中获利的一种经营方式。②类型:(1)许可交易;(2)特许经营;(3)管理合同;(4)合同生产;(5)交钥工程;(6)BOT项目。二分类详解:.许可交易/把自己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品牌等)以契约的方式转让给国外的被许可方,以换取特许权使用费与FDI相比,程序简便,成本低,风险小,可快速进入国际市场;<2>可以提高技术利用率,分担研发的费用;<3>可以为企业FDI探测市场。(Ep.宝洁公司进入墨西哥之前,把洗发水的技术转让给墨西哥生产商);<4>延长技术寿命,获得更大的利益;

<5> 可迅速提高企业声望,扩大企业市场范围,有助于建立<1>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2>技术授权不触及被许可方的经营管理,因而难以控制其产品质量,难以建立授权方的稳定影响(Ep.西门子冰箱授权中国质量出问题);<3>授权企业存在名誉上的风险,涉及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4>授权方收益取决于被许可方的经营收益,因而收入有限。

2.商业系统,包括生产与销售方法,销售系统、销售诀窍、程序、商号、产品、专利、商标使用权等以换取特许使用费或其他方式补偿的一种商务安排。被许可方在许可方的监督、协助下利用许可方的形象和品牌经营业务。(2)特点:<1>安排更全面,虽然有时考量本土特点适当调整,但特许人对被特许人全部商业活动作出指示、监管和控制,以确保统一的商业标准和客户获得始终如一的标准化零售体验和产品质量;<2>特许人向北特许人提供后续支持,如培训、激励计划等;<3>作为回报,被特许人从收入中支付一定比例的特许使用费,还要求购置特许人指定的设备和补给品,以确保生产出标准化产品和始终如一的质量水平(Ep.麦当劳指定土豆统一购买);<4>合同期限化比许可贸易长,属于长期进入战略(20年左右)能以有效成本和低风险迅速进入众多市场;<2>不需要大量资本;<3>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激发现有和未来的销售潜力;<4>可以利用被许可人的知识高<1>对被许可人的控制力较低;

<2>双方之间有冲突的可能性,包括法律争端;<3>保护许可人的国外市场形象,面临控制力等更多挑战;<4>需要监督和评估被许可人的绩效,牵涉到企业资源;<5>被许可人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

3.提供管理技术,并全权负责合同期内该企业的全部业务管理,以换取报酬的商务安排。核心企业不需要资本性投资就可以创造收益;<2>点:<1>占用了核心企业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2>收益通常较低,仅限于固定的报酬;<3>可能将东道国企业培养成自己的竞争对手。4.工程或大型设备。承担全方位的规划、融资、组织或者建造、安装、调试以及运营活动,工程完工后继续给对方提供管理培训、技术支持等活动,然后移交给国外运营的一种商务安排。(2)分类:<1>交钥匙工程;<2>BOT项目。(3)优点:<1>通常利润丰厚(信息不对称);<2>可以带动核心企业国东道国政府干预较多;<2>对承包企业的技术、资金、施工管理等要求较高。5.同,东道国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交货时间及数量,生产核心企业所需产品,并按核心企业品牌销售的商务安排。(2)分类:<1>来料加工;<2>来样加工;<3>进料加工。(3)对核心企业的优点:<1>可以利用东道国企业限有的生产能力,节省资金性投入又能快速进入目标市场;<2><1>需要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可能培养潜在竞争对手。(4)对东道国企业 第四章股权投资(FDI)

一、股权投资定义:核心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股权,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并直接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商务活动。

二、合资: ①优点:<1>可以进入东道国限制行业;<2>可利用当地企业现有的销售网络和公共关系;<3>可以享受东道国各种优惠政策;<4>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获得更大规模的经营和掌握经营权;<5>降低投资风险。②缺点:<1>各方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在技术分配,外销比例,技术使用等方面存在矛盾;<2>各方争夺经营权,管理结构复杂,决策效率低下;<3>双方的文化差异,使合作融洽需要更长的时间磨合,影响经营效率;<4>合作关系难以解除。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的链接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思想观念、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更离不开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以下仅就“概论”多媒体课件应发挥的作用、设计思路及其该课程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多媒体课件在“概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概论”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这就决定了这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浓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的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达到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信仰的树立。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为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超越与更新

与传统的主要依靠人自身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其简单的辅助工具如粉笔、黑板、教鞭、挂图、模具等教学手段相比,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标志的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功能,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概论”课的讲授经常涉及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某一理论的不断探索和丰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只能是“口述历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编辑到相应的章节之中,从而打破时空的限制,再现历史的瞬间。与言传口授相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增强了真实的感受,增加对历史的可信度。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理论几乎都涉及相关的文本和党的重要会议,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从而能够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效果。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概论”课的教学一直以来因沿袭“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广为诟病,教师的言传身教因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概论”课枯燥的理论生动和鲜活起来,能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一系列感性材料的展示,以生动的画面、简洁的文字配以适当的音乐或是简短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备了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准确、快速、美观地实现课程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和理论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多媒体课件独有的交互性,便于教师开展与学生的集体讨论,教师还可以联系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解析和讲评。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更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参与。

3有利于达到对学生的知、情、意的教育教学目标

“概论”课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决定了“概论”课较之与一般的理论课程而言,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与认同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理论的知识传授离不开教师详细的讲解,而情感和信念教育往往是长篇大论很难解决的。但是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航标”、“破冰”等政论片和纪录片的3~5分钟的剪辑视频往往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恰当的视频资料加之教师简短的讲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概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

多媒体课件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提是使用高质量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在制作“概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兼顾。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统一制作”背景下大胆地“自主研发”

在近几年的“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配发该课程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教育部还集该课程的精兵强将统一录制了该课程完整的教学录像,这成为个别教师的教学“宝典”,使该课程的教学趋于像工业生产一样的标准化。这种做法的确为广大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一味的模仿只会陷入对他人的依赖而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使教学缺乏多样性和自身的特色。实际上,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把统一配发的现成的课件直接拿来用,面对同一本教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就需要从自身的教学出发,研制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非难事。目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软件非常多,Authoware、Toolbook、Director、PowerPoint、多媒体大师、课件大师等,这些软件各具特点,PowerPoint以其简单易学、使用快捷方便而被广大教师广泛的运用。依据自己的理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经过自身的奇思妙想,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制作出高于教材的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体系的多媒体课件。

2在素材的选择上,坚持以“史”带论、以“论”引论、以“实”立论

“概论”课是一门集理论性、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于一身的课程,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就应该挖掘宝贵的历史素材引出理论,如讲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通过历史的线索再现这一思想路线确立、背离和重新确立的过程,从而引出实事求是的理论知识,即以“史”带论。“概论”课的理论知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授课的过程中就必然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很多是以手稿的文本形式呈现的,选择手稿的片段图片,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效果。或者对重要的内容做节选,再或者把“概论”课相关的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即以“论”引论。

3在总体目标上,力图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概论”课的理论知识与影像、图片、声音、文字等符号相融合,使声、色、情、景并茂,突破传统教学抽象、单调、呆板的缺陷,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论的说服力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具有美感,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件高质量的课件就是一项研究的成果,因为它承载着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分析与探究,这是课件的含金量所在,没有对理论的深入剖析和独到的见解,就会使课件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就好比花拳绣腿,徒有外表而已。而这正是当前多媒体课件制作,尤其是在青年教师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避免做成仅仅是教材标题文字的堆积,又切忌制作成过于追求花哨而忽略更重要的内容和目的。

三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在当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误区需要注意。第一,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缺失了教学理论的厚重。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是教学的手段之一,说到底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与华而不实。第二,教材搬家、课本拷贝。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过多的文字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画面丧失魅力,而且使学生厌烦。多媒体课件不仅要重点、难点突出,而且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容量,在表现形式上做到高于教材。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第三,单一课件演示,缺乏教学互动。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情有独钟,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包治百病,不惜在课件制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教学课件,以至于课堂的讲授就变成了单一的课件演示,而缺乏了教师赋有激情的讲解和师生间的互动。

基于上述对于多媒体课件认识与制作及使用方面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有必要将我们的制作与使用的思路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第一,选择用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选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降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关于“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发展的过程,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和多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点,制作一个时间表就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第二,注重效益性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间周期较长,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定要考虑效益,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概论”课有很多下发的配套课件,网络上有很多该课程的课件可以参考,我们批评照抄照搬,但是撇开大量的优秀的资源闭门造车也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第三,收集素材,建立素材库。代表性的素材是课件制作的基础,课件素材使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件的优劣。“概论”课的素材可以说比比皆是。自己动手制作简短的Flash动画、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瞬间、珍贵的历史图片、主旋律的影片和歌曲、每日新闻联播、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政论片、纪录片的剪辑等。这就需要老师做有心人,处处留意,不断更新资料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张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上一篇:菊与刀读书感想下一篇:自考考试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