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共14篇)
同学们,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计算能力,(课件出示整数加减法)请大家列竖式计算并想一想怎么算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谁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做法,(指名订正)大家同意吗?说说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生答,课件出示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齐读。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爱去超市吗?这里新开了一家文具超市,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观察一下,你能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吗?如果老师想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出示),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共多少钱?一个卷笔刀比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课件出示)谁来列算式0.8+0.6,0.8-0.6这两个算式与原来学过的加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交流自学情况。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大家预习数学书96页例题,(出示自学提示)大家都完成了吗?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课件出示)有组长分配任务一会儿小组上台汇报。(计时3分钟)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第一种方法我们是把元化成角,把小数化成整数(板书:化整数)计算的。其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也可以直接列竖式(板书:列竖式)第二种方法就是竖式,哪种方法更简便?(竖式更简洁)我们看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于整数加减法竖式有什么区别?
4、练习。同学们我们再来看刚才的文具,这里有两种笔,一种带橡皮,一种不带橡皮。你能求出带橡皮的笔比不带橡皮的贵多少钱吗?一个卷笔刀和一支带橡皮的笔共多少钱呢?先列出式子,然后列竖式求一求。(指名板演)订正并让学生质疑。
5、小结:根据刚才我们列的这些竖式,谁能再来说说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齐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课堂练习一)1)竖式计算。计时3分钟。集体订正,纠错。(板书纠错 错误原因)
2)能力提升。改错。
2、课堂练习二 写在答题纸上,课件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一家文具店要招聘几位营业员, 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完成五个任务才行, 有信心吗?
生:有。
评析:学生听说完成五个任务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 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 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驱动, 逐个击破
1.完成任务一。
师 (出示第一个任务) :在图1中寻找数学信息, 并解释它的意思。
生1:书包25.8元。表示一个书包的价格是25元8角。
师:说得真棒!此时应该有…… (学生掌声响起)
师:谁接着汇报?
生2: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6.8元, 表示6元8角。
生3: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0.6元, 表示6角。
生4:一个卷笔刀的价格是0.8元, 表示8角。
生5:一支带橡皮的铅笔的价格是1.2元, 表示1元2角。
师:你们真厉害, 任务一已经顺利完成了, 我们再来解决任务二。
评析:清楚的任务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智慧完成,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完成任务二。
师 (出示) :一本练习本0.9元, 一块橡皮0.5元, 一共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巡视)
师:完成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生1:9角+5角=1元4角
答:一共要1元4角。
生2:0.9+0.5=1.4 (元)
答:一共要1.4元。
师:生1,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0.9元就是9角, 0.5元就是5角, 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9角加5角, 等于1元4角。
师:你先把元转化成角, 很有道理!生2, 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把0.9元和0.5元加起来。9加5等于14, 就是1.4元。
师:1.4中间的小数点不写行吗?
生2:如果不写, 就变成14元, 相差太大了, 不行。
师:所以, 1.4中的小数点千万别掉了。
师:请看下面这个竖式, 0和0, 9和5为什么要对齐?请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作业纸的表格内 (如图2) 。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1:两个0都表示0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9和5都表示角, 角和角应该对齐。
师:此时应该有…… (掌声响起。师在竖式个位的顶部写上“元”, 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写上“角”。)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0和0都在个位上, 个位应该和个位对齐;9和5都在第一位小数上, 应该对齐。
师:谁听懂他的话?
生3:个位和个位对齐;第一位小数应该和第一位小数对齐。
师:对, 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除了相同数位对齐, 还有什么要对齐?
生4: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为什么?
生4:如果小数点不对齐的话, 相同数位就对不齐了。
师:对,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解法, 哪一种更加简便?
生5:第一种要先转化, 感觉比较麻烦, 因此第二种简便。
师:有道理!
评析:任务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事先教师没有任何暗示, 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通过解读、讨论、交流、说理, 学生渐渐意识到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再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的简洁。
3.完成任务三。
师出示:一支圆珠笔1.4元, 一块橡皮0.5元, 圆珠笔比橡皮贵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谁来把解决过程写在黑板上?
生1:1.4-0.5=0.9 (元)
答:圆珠笔比橡皮贵0.9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先把数位对齐, 4减5不够减, 退1做10, 14减5等于9, 个位上0减0等于0, 再添上小数点。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1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1:这表示退1做10。
师:观察黑板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一个是加法, 一个是减法。
生3: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第一个算式的和正好是第二个算式的被减数。
师:对, 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因此, 数学上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有了任务二的思考过程, 任务三的解决比较顺利, 学生对不够减退1做10能够理解并运用。最后, 让学生寻找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细节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4.完成任务四。
师继续出示图1:请同学们根据图1中的信息, 先提出一个问题, 再把它解决掉。 (学生开始提问并解决)
师:谁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没有橡皮的铅笔,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5元。
生2: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3元。
生3: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0.3元。
师:刚才, 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有成果!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 请你们帮我算一算好吗?
生:好!
师出示任务:老师今天买了两样商品共花了2.3元, 老师给了售货员3元钱, 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老师算一算吗? (生开始解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1:3-2.3=0.7 (元)
答:要找0.7元。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3表示3元, 2表示2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
师:3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表示退1做1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答:要找0.7元。
师:在3后面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和0?
生:这样, 数位就对得很整齐, 计算起来不容易错!
师:你说得真棒!同学们, 这两种做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妥当?为什么?
生:第二种妥当, 因为第二种数位对得非常齐, 不容易错。
师:我也认为第二种妥当, 不容易错。
评析:任务四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图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出示的这个问题, 通过展示、比较,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比较妥当, 因为3.0和2.7数位对得很齐, 不容易错, 从而使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完成任务五。
(1) 我会算。
(2) 我会治。
(3) 我会解。
(4) 我会填。
评析:第 (1) 题重在技能的落实;第 (2) 题重在方法的巩固;第 (3) 题重在能力的提升;第 (4) 题重在思维的培养。
三、适时总结, 完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计算时, 小数点要对齐。
生2:计算时,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3:数位不够的, 用0补齐。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的五个任务都能自己完成的同学, 请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恭喜你们成为老师文具店里的营业员!掌声鼓励! (宣布下课)
评析: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一简要汇报,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本节课的效果较高。最后的评价, 重在与开始呼应, 以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本质追求。
1.任务驱动。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有任务, 才有压力。本节课以五个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学生完成了这五个任务,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 这五个任务并非平均用力, 任务二和任务四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用时间较长, 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2.整体建构。整体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应有意识。本课教学首先构建了一个整体情境, 即文具店要在学生中“招聘”营业员, 学生只要完成五个任务, 就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最后对顺利完成的同学表示祝贺, “聘任”他们为营业员。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任务二中的算式和任务三中的算式互为逆运算, 使得整个新知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得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明白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求知
1.以旧带新。
师:很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上数学课。老师从小就很喜欢打篮球,我有一个很崇拜的偶像,是谁呢?
生:姚明。
师:我的身高只有171cm,那姚明呢?
生:226cm。
师:可比我高多了。那姚明比我高多少呢?怎样列式?
生:226-171=55厘米。(师板书算式。)
师:这是咱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整数。)
师:如果把我们两个身高用米作单位来列式,该怎么列呢?
生:2.26-1.71。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样就把整数减法变成了小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小数。)
师:这可是个新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
2.尝试计算。
师:这道小数减法咱们还没学呢,你会算吗?
生:会算。
师:真会吗?有会的是不是?咱们就试着算算。拿出一张题卡,列出竖式做一做。
师:谁想上黑板来试试?(学生板演。)
3.判断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如果你旁边的同学也写完了,可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是否一样。
师:都写完了,停笔往前看,这个同学的结果和你算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这样的算法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什么地方用过呀?
生: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对,整数加减法也是这样算的。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小数加减法多了个小数点。
师:大家看,如果把小数点盖住的话,这回呢?
师:真的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整数加减法了,是226厘米减171厘米,等于55厘米,也就是0.55米。还真有这样的联系!
二、创编题目,探究算理
1.明确编题要求。
师:看来呀,小数加减法也不难呢,那么我们就做一道题,只会做这一种类型,就能保证小数加减法都会了吗?
生:不能。
师:那还得怎么办?
生:再多练习几道题。
师:好。按照以往呢,是老师出题大家做,咱们今天改改,你们自己出题自己做,行吗?
生:行。
师:真行啊?
生:真行。
师:当老师可没那么简单,出题就更不容易了。
师:大家认真思考下,除了黑板上这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类型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呢?把这样的新类型写出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再拿一张纸,写一道小数加法或减法,先写横式,再写竖式。(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师巡视选典型。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写完了,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把你写的新类型和大家介绍介绍,说说新在哪里。(交流时,教师选择一些新类型收上来。)
3.汇报交流,第二个例题。(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师:大家都交流完了,老师也选了一些大家发现的新类型,先看这一张,这是谁发现的?(实物展台出示:1.25+0.3。生举手。)
师:到前面来。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生:孙××。
师:孙老师是吧?大家看,孙老师写的这道题是不是新类型?
生:是新类型。
师:新在哪了?
生:这是一道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算式。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来你们俩还真是心有灵犀,那咱们就把这个新类型写下来。
师:孙老师出的这个新类型你们会算吗?
生:会算。
师:孙老师,你选一个同学来黑板演示。
师:其他同学再拿出一张纸来试着算算这道题。
师:孙老师你也别闲着,咱俩一起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同学需要帮助的。(学生板演,师巡视。)
师:孙老师,你的学生们写得怎么样?
生:都挺好的,都算对了。
4.层层递进,揭示算理。
师:大家看,你算的结果和这位同学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吗?(生摇头。)
师:我记得在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是把末位对齐。(再次盖上第一个算式的小数点。)怎么这道小数减法没有把末位对齐呢?
生: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好,小数点对齐。(板贴。)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板贴:相同数位对齐。)
师: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就能相加减了呢?有没有什么更本质的原因呢?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倾听。)
生:可以加上单位元来理解,就是1.25元加0.3元,也就是1元2角5分加上3角。2角必须跟3角相加才可以。
师:那么5分和3角如果加上了,得数8表示什么呢?是8角吗?
生:不是。
师:还是8分呢?
生:也不是。
师:哦,我明白了,那么也就是得相同的货币单位才能相加减,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是用举例子的办法,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抛开单位,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们还可以看数的组成。1表示1个1,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3表示3个0.1。2个0.1就要和3个0.I相加。
师:同样,5和3相加得8又表示什么呢?是8个0.i吗?
生:不是。
师:还是8个0.01呢?
生1:也不是。
生2: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师: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板贴: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师:这位同学是结合数的组成,用讲道理的办法来理解,也非常好。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保证相同数位对齐,其实目的就是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最本质的道理。大家早就知道这个方法,但背后的道理却不简单。
5.反向观察,夯实内在联系。
师:我们再反过来看,要想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其实我们只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大家看,孙老师的这个新类型好不好?
生:太好了。
师:是啊,不但让我们知道了计算方法,还明白了它背后的道理,快把掌声送给他。
6.继续研究新类型,第三个例题。(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师:还有新类型呢?我们再来看一道,这是谁发现的新类型?(实物展台出示:1.2-0.48。)
生: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
师:王老师的这种新类型新在哪儿?
生:是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算式。
师:王老师,他说的和你的出题意图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这种新类型你能解决吗?
生:能解决。
师:再拿出一张题卡试试看,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写?(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师:大家都写完了,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算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为了方便计算,在被减数末尾添了一个0,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最后在结果上点上小数点。
师: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黄色粉笔标记。)
生:补0是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不补0,小数点对齐了吗?
生:对齐了。
师:相同数位对齐了吗?
生:也对齐了。
师:那为什么还要添一个O呢?
生: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来用0减下面的8。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刚刚又发现一位同学是这样算的,大家看看。(实物投影出示错题。)王老师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呢?
‘
生:屏幕上的算法是把十分位的8直接落下来了。
师:是直接抄下来的,那他算减法了吗?
生:没有把它减去。黑板上的同学在被减数末尾添上一个0,就可以减8了。
师:明白了,我们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把它添上了,这种新类型是不是一下就转化成了大家熟悉的旧知识了?
生:是的。
师:这种题型是小数加减法很容易出错的一种题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有错的,把它改过来。
三、巩固练习,扩展类型
师:其实呀,同学们的新类型还有很多呢,咱们一起看看。
师:这4种新类型,你都会做吗?
生:会做。
师:从书桌里拿出白纸试一试。对照检验下答案是否一样。
生:一样的。
师:你觉得哪种最重要?和你的同桌交流下。(同桌交流并汇报。)
生1:第一种是整数减小数的,可以补0再减。
生2:第二种是竖式结果末尾是0,可以去0化简的。
师:这是根据什么呢?
生2: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生3:第三种是不但去掉末尾的0,还要去掉小数点的。
生4:第四种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师:还有很多新类型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查一查,刚才你们做的那些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把它改正过来。(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四、拓展提升,大数学观
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回想一下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不也是要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吗?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怎么对齐呢?也就是末位对齐。(板贴:末位对齐。).
师:其实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数的加减法都是这样的,就是让相同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同学们不但发现了很多新类型,并且自己找到了计算方法,明白了背后的道理,真是太棒了!宋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
教者通过情境引入达到了以旧带新的目的。简明又巧妙的情境将学生从整数加减法自然过渡到了要学习的新内容——小数加减法。而设计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比较更是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自然地建立起了联系。
教者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出题的活动将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思考引向深入,巧妙地揭示出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类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当然这里面更具挑战性的是教师在学生个体思考、集中反馈中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教师要适时捕捉、发现学生典型的情况来组织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显然是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学生已有的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往往只是明白如何算,也就是知道算法。但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里教者通过适时讨论,通过学生做小老师引导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1.2-0.48这种类型的呈现,既有强化算理算法的目的,更是看出了教者对于学生易错点的敏锐把握。通过“是否添0”“为什么添0”这样的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将理法结合,进而提升认识。这4种类型题的出现是对小数加减法不同情况的有效补充呈现。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在交流中提升,在订正中再认识,这样的计算课才更扎实。数的加减法的本质即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加减。从整数到小数,甚至是今后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法道理是相同的。最后环节的提升,彰显了教者大数学观的思想。
总之,这是一节几乎没有使用课件的素课,一节公开课中不常见到的计算课教学。但又是一节更贴近平时教学,可以给老师们更多借鉴学习的常态课。教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做小老师自已出题、大家做,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者更能牢牢把握数学本质,计算课教学的本质,在充分放手的同时敏锐捕捉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关键点。适时组织讨论,加以引导。当然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也不是一课之功,如何使关键类型得到适当重复与强化,如何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加以练习与应用,也是教者需要不断思考与深入研究的。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小黑板展示: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
2.5—1.4
6.4+2.8
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1、小黑板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要知道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24.83+51.6
教师: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经过探讨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巡视观察。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 ﹦76.43
24.83
+51.6
76.4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2、自主学习例2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1)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3)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 ﹦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板书: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数学医院。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2、作业:教科书P109页1-4题
四、课堂总结
教内容来源:
主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授课对象: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学习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任务二: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3.6-1.67+2.3
学生独立
完成并验
算
揭示课题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环节二
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环节三
练习
1、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
2、抽生板演检测。
学生认真看书
教师巡视
环节四
总结
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提高
总结做题经验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韦江萍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内预学, 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般地, 教材在把整数运算定律与性质推广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编排中, 都会出示一组小数或分数四则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等价变换”的题目, 通过计算结果相等, 推导出“整数的运算定律 (或性质) 在小数 (或分数) 四则运算中也适用”。如下图, 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材编排。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利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并出示例8:0.25×4.78×4和0.65×201。
这样的编排, 人为地把乘法运算定律分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小数乘法运算定律”和“分数乘法运算定律”, 实际上, 在整数乘法教学时推导乘法运算定律时, 并没有专门指出它只适合于整数乘法, 学生完全可以随着数系的扩展, 自觉地拓展运算定律的应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 没有刻意地让学生从整数加法的“等价变换”中得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也适用”这个结论, 然后再学习小数加法中的简便计算, 而是直接安排一个“预学”活动, 结合具体情境, 在解答的过程中, 自觉进行简便运算, 并说明理由。对此, 笔者依据教材的例题, 设计了如下的“预学单”。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预学单
同学们,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它们的计算方法与运算顺序都和整数加、减法有联系, 小数加、减法中还有哪些也是和整数加、减法有联系的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新的学习。
我会解决问题:
2013年青蓝小学春季田径运动会, 401班“4×50米跑”的运动员成绩:
求401班“4×50米跑”的总成绩。
我是这样计算的:
一般情况下, 教师为了能更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情和自学情况, 常常把预学作业安排在课前完成, 然后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设计教学。但是, 由于本节课的预学作业相对简单, 预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对集中,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预学作业时, 通过巡视收集信息。因此, 笔者把本节课的预学作业安排在课内:课始, 请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预学单”。
二、交流反思, 发现定律的通用性
独立思考, 自主预学,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教师通过巡视, 收集学生中的一些典型做法, 组织学生交流, 通过辨析, 明晰加法运算定律的拓展应用, 优化解题方法。
(一) 收集典型例子
在预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为了呈现学生的不同解答方法, 笔者不是只指名让个别学生发表意见或直接小组讨论, 而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典型例子, 并把过程展示在黑板上 (如下图) 。
以上三种解答方法, 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 用方法1的占8%左右, 用方法2的占80%左右, 用方法3的只有一个学生, 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用事先交换好凑整的顺序列式后计算的方法。
以上数据是笔者完成本课教学后所做的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只板书了上述四类情况的前三类, 因为最后一类情况可以包括在第二类计算之中, 最后一类虽然只有一个学生, 是第二类方法的变式, 作为典型例子进行比较, 可以拓展全体学生的解题思路。
同时, 从上面的数据统计中也可以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小数加法中数据可以凑整的情况下, 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优化计算方法, 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提出的“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要求。
(二)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在预学作业中的典型例子, 为接下来的小组交流提供了具体的材料, 使得小组交流更有针对性, 有利于集体反馈时有共同的话题。
教师展示上面三种方法后, 谈话提出小组交流的任务:
1. 说一说三种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它们各自的运算依据是什么?
3.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典型例子展开讨论, 是因为这三个例子既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层层递进关系, 同时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达成相互验证的作用。通过小组交流, 主要的目的是以此为例子, 进一步反思提炼, 概括出更为一般的规律。
(三) 进行集体汇报
集体汇报是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优化数学思考的重要环节。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汇报者要表达小组的讨论结果。一般地, 小组汇报后, 教师不做即时评价, 让别的小组有更加自由的表达空间, 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汇报做必要的点评与提炼。这节课中, 在小组交流时教师提出了三个讨论任务, 学生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小组1:我们通过讨论后认为, 这三种方法都是对的, 它们的列式相同, 计算结果也一样。不同的地方是第一种方法是从左往右按 (运算) 顺序算的;第二种方法我们组认为是凑成整数的先相加, 依据是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是因为 (四个加数的) 整数部分都是8, “4×8”就是4个8相加, 后面做的方法实际上与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我们组6位同学中有2位同学用第一种方法, 4位同学用第2种方法, 没有同学用第3种方法。我们讨论后认为是第2种方法较好, 少数服从多数。
小组2:我们组同意前一组说的意见, 但不同意他们说的少数服从多数。我们认为第2种方法的优点是凑成整数计算起来比第一种方法简便, 所以还是第二种方法好。
小组3:我们组对第3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应该是第3种, 因为它在做整数部分的时候用了乘法, 比原来的加法简便。
学生在小组汇报时, 并不是一定要求每一个小组完整地汇报, 除第一个组外, 其余各个组只有当与前面组的汇报内容不同时, 才需要汇报, 这样促使每一个组都要认真地聆听前面各个组的汇报内容, 理清哪些是与自己组交流讨论的内容相同的, 哪些内容其他组还没有想到, 可以进行集体汇报。
学生集体汇报时, 教师作为聆听者、欣赏者参与其中。当各个组汇报结束后, 教师可以根据汇报情况, 进行点评总结:刚才有3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组的讨论内容, 都汇报得很好, 我赞同第2组的观点, 第2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当然第3组的观点也有道理, 这道题目的整数部分相同, 所以整数部分先相加, 并且用乘法算, 这样的想法也很好, 我们班级傅钲楠就想到了这种方法, 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想法 (学生鼓掌) 。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当时我们做的计算题中的数都是整数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8至30页的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 , 这道题目中出的是小数, 看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也适合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小数) 。
三、分层练习, 提升规律的应用能力
提升规律的应用能力, 需要教师设计有层次的练习, 通过基本练习巩固规律, 通过变式练习深化规律, 通过综合练习活用规律。在有层次的练习中, 不断地完善与丰富对规律的认识, 挖掘规律的应用空间。
(一) 基本练习中再次推广
规律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总结出的规律的直接应用, 二是对总结规律过程的进一步迁移,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推广, 自然地有减法性质在小数减法中的推广。
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
上面的四个题目, 后两题的填写依据是减法性质。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然后集体反馈。本组练习中的第2、4小题有多种填法, 校对后再追问哪一种填法可以使计算简便。
(二) 专项训练中形成技能
在规律推广到新数系中, 会有新的学习要点, 需要通过专项训练来达成。如在整数加法中, 主要是判断哪两个或几个数的和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而小数加法中, 主要判断哪两个或几个数的和可以凑成整数。因此, 可以做如下的训练。
下面哪两个数能凑成整数?用线连一连, 并快速算出得数。
为了克服思维定式与惰性, 在这种练习中, 设置有不能凑成整数的。
(三) 综合训练中会应用
学习简便运算的目的是形成简算意识,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合理选择计算方法。首先要养成审题的习惯, 确定一般的计算方法, 然后再思考是否可以有简算的可能, 如果有, 依据是什么?因此, 设计的综合练习, 要把各类加法与减法的四则运算题目组成题组, 促使学生按照规范的思路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表格。
前段时间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知识本身其实非常简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加上口算能力也不错,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难倒他们。但是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却经常出现错误,正确率一直不高。我开始留意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发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看题不仔细,导致看错数字,抄错题目。有时甚至会把5.46抄成5.64等。
(二)计算时,数位对错。口算时总是末位对齐,特别是整数加减两位小数的时候,错误更明显。
(三)计算过程中运算混乱,加法当减法,减法当加法,甚至十分位上算加法,个位上算减法。
(四)进位时忘记进位,或者进位对了,但在计算时忘记加上进位;减法忘点退位点而出现计算失误,特别是零减几的,计算错误更多。
(五)横式的结果抄成验算结果,或者干脆漏写得数。
(六)减法性质、运算律运用错误。
二、分析小数加减法常见错误的原因
(一)感知不准确。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粗糙的,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题的时候,有时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使信息失真,致使学生把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5.46”写成“5.64”,把“+”号写成“-”号,抄写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二)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比如,学生正在解答计算题时,老师的一句“请大家计算细心些”,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导致计算错误。另外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漏写数字等错误。
(三)思维定势的干扰。小学生在计算中,往往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
(四)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小学生如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的算理理解不透彻,那么,在把这些运算律和计算性质运用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就会出现很多错误。
三、纠正小数加减法常见错误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1.仔细审题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一定要仔细把题读完整,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开始动笔计算。
2.细心检查的习惯。在学生全部计算完成后,教育学生一定要仔细检查。先检查题目是否抄正确,横式上的得数是否与竖式上的一致,再检查数位是否对错,特别是计数单位不同的,有没有运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来统一计数单位进行计算,最后再仔细复算一遍,看进退位是否正确。
3.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数学作业上的数字一定要规范书写,凡作业,都要写得干净整洁,数字的书写不仅要工整还要不超出分隔线,如果算式比较长,尽量靠左边的分隔线开始写,如果是补充习题上的作业,特别不要写在有字的地方,以免看错计算结果。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二)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这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养成的习惯,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提醒,次次强调,让学生把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灌输在头脑中,体现在每一次的做题中。
对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教师可以先不打叉,而作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明白的小记号,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后,再给学生打上勾,订正时,老师可以追问学生的出错原因,让学生养成纠错的习惯,而不是单纯的只是把錯题擦掉重新算一遍,让学生在口述出错原因中加以重视自己的计算。这样,既可以点到学生的错误,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教师经常给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其实,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两节课的结果,而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及系统训练的结果。训练的方法很多,我在每一节课预备铃后的两分钟都要给每个学生做十道口算题,预备铃一响,投影就出示口算题,学生抄题并进行计算,时间到后,投影出示答案,同桌互批反馈结果。一学期训练下来,不仅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连书写速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视算,尽量让学生读题后达到脱口而出交流得数。
(四)教师要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
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算理,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的个别错误,只要在学生的作业出错部分点一下,学生就会领悟的,千万不要出声,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的干扰,给学生一个十分安静的计算环境。
总之,要想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 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编辑李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5、96页例3、例4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做一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复杂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⑵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自主建构,互动生成,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1元4)角=( )元 1.5元=( )元( )角
2. 列竖式计算
239+41746-18
师:你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既涉及到“元,角,分”的知识,也和整数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前复习这两个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很快就是同学们的节日了,“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看着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
生:我了解到一个卷笔刀要6角??
师:这位女同学说要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呢?
生:6+8=14(角)
师:这是用角作单位来计算的,如果用元做单位要怎么列式呢?
生:0.6+0.8(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引导学生说出6角=0.6元,8角=0.8元)
师:这和我们刚才做过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小数加小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加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法。这可有点难度哦,同学们敢不敢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设置常见的购物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得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小数加法。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觉到研究小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再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师:如果要列竖式该怎么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 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小数部分表示什么?
(2) 想想列竖式时,什么和什么要对齐?
(3) 列竖式计算0.6+0.8
老师板书“元,角”后指定一个小组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角数的和表示角的数要对齐,表示元的数和表示元的数对齐。
师指着学生的汇报板书提问:这个式子中小数点的位置有点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0.6
+0.8
1.4
生:3个小数点都是对齐的。
师:也就是说加数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是吗?
师:为什么要对齐呢?
生: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表示角数的和表示角的数要对齐,表示元的数和表示元的数对齐。
师: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还能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吗?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
讨论后生汇报,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定完善,有的可能会说如果小数点没有对齐,个位就不是和个位相加了等等。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数位才会对齐。
师:接下来你是怎么算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比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如果老师要把笔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记录下来,你建议我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0.6有0.6元的实际意义的背景下列出竖式,因为有了实际意义的支撑,学生比较容易列出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找到小数点对齐的规律,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如果擦掉元、角,你还能说一说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吗?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深入到数学的本质,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3.游戏激趣,巩固算法。
师:我们一起来玩开车的游戏,你们当指挥官,你们说出发就出发,你们说停就停。
(1)老师课件出示8.1,在8.1的下面开过来一辆卡车,卡车的上面写着+ 5.6。老师根据学生的提示出发、停下,并问一问为什么要在这里停,学生会说,这样小数点才会对齐。卡车停下形成一个竖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集体评议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小数点应该点在那里。
(2)老师课件出示5.7,卡车上写着+ 6.4,学生说出发后,卡车开动,当7和6对齐时突然停下,要学生说说停在这里可以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继续前进,当学生喊停时,故意不停,当5和4对齐时,再停下,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为什么不可以,当全体学生都达成共识后,卡车退回来,让两个小数点对齐,形成一个竖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集体评议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小数点应该点在那里。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形式,用轻松幽默地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老师刻意准备的两次小数点没对齐的情况下感受没对齐的感觉,有破才有立,体验过没有对齐,才能更深刻体会对齐,相信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有趣的形式,小数点对齐这一方法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师:我想知道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你能帮帮我吗?怎样列式?
生:1.2-0.6,师板书。
师:两个小数相减应又该怎么计算呢?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错例上台板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评议。在评议后老师可以说:“原来这几位同学是故意做错,用来考考我们大家,看大家能不能看出来。”以免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3.师:同学们觉得刚才在计算小数减法时除了小数点要对齐以外,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让学生尽情地说,如果没有说道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则老师提出问题:整数部分是0的能省略吗?为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小数减法的算法,老师补充完整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板书“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能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把加法的知识迁移到减法上并不困难,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老师利用课堂生成做教学资源,全班共同探究小数减法要注意的事项。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也让学生体会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练习巩固。
1、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举手,女生认为对的话就鼓掌。
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举手,男生认为对的话就鼓掌。如果等于1就都举手。
2.完成书本96页做一做
观察上页商店图。
1)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2)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计算课中,如果单纯的计算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也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巩固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课后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换一个角度提问,给学生一种使命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3题(书本第97面)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拓展练习,是两位小数的减法,属于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这样适当地对本节课进行一定的拓展,让学生在体会迁移运用知识的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加强了和后面知识的联系。】
教师:吴金艳
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经历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
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苑小学: 陈江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学法: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引出新知
1、猜数字成语,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2、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知道2008年在我们国家举行什么体育盛会吗?那大家知道奥运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3、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部分成绩。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比赛的得分都是用什么数来记录的?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说算式,教师板书)
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小数的加减法)
出示课题:小数的加减法(二)、观察分析 探索新知
1、探索尝试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四人一小组合作,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试着用列竖式算一算。并讨论一下是怎样算的?(学生自主探索尝试,教师补差。)
2、汇报交流
(1)小数加法:解决“中国队前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
53.40+58.20=111.60分
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2)小数减法:解决“第一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
53.40-49.80=3.6分
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化简后是3.6分。
(3)多种方法计算:解决中国队前两轮的总成绩比加拿大队领先多少分?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你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4)根据表格数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计算一下。
3、巩固应用小数位数不同的计算方法。
尝试计算: 12.4+24.36 7.81-3.735(指名板演,说算理)
4、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并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小数点要对齐,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求把0去掉。)
(三)、强化训练 解决问题
1、(口算)
2、(笔算)
3、(赛跑)
(四)、课堂小结 反思提升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习的什么?有收获吗?
(五)、课后实践 升华体验
周日,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和同学一起交流。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53.40+58.20=111.6分 53.40-49.80=3.6分
小数点对齐 53.40 53.40 添“0” + 58.20-49.80 去“0”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笔算下面各题
21+46= 96-63= 39+18= 651-352=
2.师:小叮当文具超市开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看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
(2)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想一想: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试着算一算你应付多少钱?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小数加法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你最想买的文具的价钱的?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a.0.8元=8角 0.6元=6角
(3)师生小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相同数位对齐)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学习小数减法
(1)谈话导入例4提出问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2-0.6=)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课前的购物活动能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于是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我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3~105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蓖ü实际事例,认识含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说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
2苯岷先嗣癖液统ざ鹊ノ唬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3迸嘌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4痹谘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顺序表,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米尺、卷尺、身高计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现在你有多高吗?下面我就先来测量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在本子上作记录。(用cm作单位)
(学生依次排队测量身高。)
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点名回答)
教师: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背鍪久壮
教师:请仔细看看,谁知道1m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m=100cm)
教师:把1m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厘米?(板书:1100m,1cm)
教师:1cm是多少米呢?(是1100m,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m。)(板书:0.01m)
教师:那你知道6cm是多少米吗?8cm,9cm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35cm是多少米呢?怎样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27cm是多少米?50cm、82cm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的身高是135cm,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也把自己的身高改为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吧。
2毖习例3
(1)1元=角1元=()分
点名填空。
(2)想想:1角=()元为什么?5角=元为什么?1分=()元为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引导,并让学生举出别的例子。
(4)3角4分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呢?为什么?
3背鍪镜104页例4图:量身高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4碧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与它们对应的小数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把厘米、角、分作单位的数分别改写成用米和元作单位的小数,
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讨论还发现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位数的关系。
5毖习小数数位顺序表
(1)出示一个整数,让学生说出各个数位,教师板书出来。
百位十位个位
35
(2)像这些数都是小数(指着黑板上的小数),它们与整数比,在数的中间多了一个小数点。
如:36.5中小数点把这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叫小数部分。(教师边讲边板书)
整数部分的数位与整数的数位相同,以小数点为界,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小数部分的数位仍以小数点为界,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
位是百分位。
(3)你能说出下面的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吗?
1.3510.278.60
三、巩固练习
1钡10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分组测量,并做好记录,然后全班交流。
2钡10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蓖桌互说
同桌互相说出几个小数,并说说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吗?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比醚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迸嘌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痹诮饩鑫侍獾墓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挂图,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1鼻榫耙入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碧岢鑫侍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苯饩鑫侍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4背⑹粤废
0.3+7.5=9.7-5.4=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进位加和退位减
1鼻榫耙入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碧岢鑫侍
教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苯饩鑫侍
(1)点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2-0.3=2.2+0.9=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碧致郏明确算理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要向个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钡111~112页练习十九第1题和第2题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钡111页课堂活动:做游戏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课堂总结
【刘英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07-24
小数加减法12-14
四年级《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5-26
小数的加减法教案09-06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06-02
小数加减法练习题09-16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集体备课06-30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