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共7篇)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篇1

题: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24页内容及练习五1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 教

学具;课件,4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我的礼物将奖励给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的小朋友。

(2)、教师演示:左手3支铅笔,右手1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3)、小组合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的。

(4)汇报结果

(5)、当我们把事物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时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加法的含义

1、出示课件: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2/在操作中理解加法(1)摆一摆

师:请你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师:你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二)、学习加法算式

(1)、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几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

(2)、师:认识“+”: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之间板书“+”

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三)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1)、3+1=4 读作:3加4等于4 提问: 3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3+1表示什么意思?3+1=4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你是怎么计算的?

(3)、发散思维

师: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还能用3+1=4来表示呢?(如:我昨天得了3朵小红花,今天得了1朵,两天一共得了4朵小红花,就用3+1=4来表示——-)

三、巩固训练 1、24页做一做: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箭头是什么意思?1+2=3表示什么意思?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1+2=3的意思吗?

2、练习五1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师: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把两部分合起来的事吗?请你根据2+2=4这个算式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把你的小故事画成一幅画。(如: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现在有4只小鸟。)

板书设计

加法

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 1 = 4 读作:3加1等于

各位老师、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加法。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加法含义并探究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校园中艺术节的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5以内的加法。2=”号,会读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六、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教学时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直观演示体会加法的含义。

(二)感知加法的含义

本环节有三个任务要完成:一是加法含义的教学,二是加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三是加法算式中数字代表的意义。

1.加法含义

以图中的资源为例,请学生观察图,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重点说出小丑合并气球的情境图,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引出对加法含义的教学。两部分合在一起,我们用加法来计算。突出“合在一起”,运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含义。意图:鼓励学生对主题图的发现,引导学生对加法算式中数字意义的理解。2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是在讲授加法含义时作为板书。介绍“+”,把“合在一起”转化为简洁的数学语言,即加法算式读法。

3.加法算式中数字的含义

体会加法含义的同时,提问算式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数字的意义。

(三).加法含义的巩固

(1)、自己用学具代替气球边摆边说一说,并列出算式。请同学汇报。(2)、动手摆圆片,边摆边说加法含义。(3)、教师出题,学生摆并说给同桌听。然后同桌互相摆——同桌合作。意图: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自主地、积极参与的活动方式。通过动手摆,更生动的体会加法就是两部分合在一起。也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做以铺垫。

(四)算法多样化

仍然利用小丑图及算式,追问算法。同桌合作汇报算法。教师指导算法择优。意图:通过学生交流多种算法,发展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清楚计算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择优算法,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帮助学生快捷、准确的计算5以内加法。

(五)巩固训练: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4页做一做

(重点说清图意,对应好算式中的数字。)(2)讲故事,挑图片

意图: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表述的基础上由直观图抽象出数学算式并能结合具体的图说清算式是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能从多角度理解合并的意思。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

六、作业: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意图: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加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篇2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2、学习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排序操作,对数量的排序活动感兴趣。活动准备:一片荷叶、两朵荷叶、三只虾、四只螃蟹、五条小青鱼、六条小鲤鱼、七个河蚌、八块小石头、九个田螺、十根水草的卡片各一;1—10的数字卡片;幼儿用笔;荷叶点数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内容

教师策略:出示小青蛙

指导语:小青蛙住在一个美丽的池塘,它有许多的好朋友,它的好朋友都有谁呢?

二、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教师策略:

1、逐一出示十张卡片,请幼儿以目测的方法数。

2、看卡片上物体的数量,集体进行拍手数数。

指导语:

1、它的数量是多少?

2、一片荷叶我拍一下、两朵荷花我拍两下……

三、学习按1—10的数量排序

教师策略:

1、幼儿按图片的数量从少到多进行排队

2、给图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3、教师给对的小朋友一个五角星

指导语:

1、小青蛙的朋友这么多,请小朋友帮助给它的朋友排排队。

2、在小红旗后,把数量最少的朋友排在最前面,数量最多的朋友排在最后面。

3、排好后在卡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四、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教师策略:

1、把1—10的数字按从少到多排列一排在黑板上,教师手指一个数字,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2、幼儿操作

指导语:3的后面是数字几?4比3多多少?3比4少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练习

二、新授

1、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

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

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

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

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快。

(1+3= 4+1= 2+3= 1+2= 3+1= 1+4= 3+2= 2+1=)

6、摆一摆

左边摆1个图片,右边摆2个图片,请你求出一共有几个图片?

生动手操作,列式:1+3 3+1

7、说一说

出示图片,同桌相互说图意后独立列式。

三、游戏:比比谁聪明

(1)直接写出得数

2+1=

3+2=

1+3=

1+2=

2+3=

3+1=

(2)看图列式

生独立列式,个别纠正

(3)0+5= 1+0= 4+ =4

(4)说一说,算一算。

(5)猜一猜,算一算

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列出的算式多。

四、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篇4

大洋镇中心小学:梁继树 本次094班72名学生进行了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其中优秀36人,良好10人,及格11人,不及格15人,积分1.4.下面就针对本单元质量检测情况加以分析。

一、失分情况分析

1、填空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关于单位1”的理解(如:第1、5、7小题),另外也有数对问题。

2、选择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分数乘法的理解和计算”,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加强教学。

3、判断部分的失分主要集中于“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如:第1、3、5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所致。

4、计算部分的失分主要是分数乘法混合混算掌握不好,学生的基础较差。

5、按要求填空失分主要是学生对位置与方向,数对掌握不好,部分同学基础差,辨别方向不对。

6、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失分略多一点的是第第3、5题。第3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审题时对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第5题失分的原因是“同学们找不出单位1的量,导致做错。

二、对改进教学的措施

1、注意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篇5

4、7-

5、7-6等,学生通过算算比比,就发现了相邻算式间的联系。利用一道已经掌握的算式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58页第4题,根据2+6=8,不计算就在2+4和2+7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相邻算式帮助思考。单元复习整理出加法表和减法表后,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悉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熟练地口算加、减法需要充分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① 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这些背景为计算练习增添情感色彩,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些练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认真地算,争取都算对。② 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3页第5题、第49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制作方便,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容易进行。这样的练习要经常进行,并且应该延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③ 安排学生自练。如第52页第1题,照书上那样做九张数字卡片,每次任意拿出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5页第2题、第56页第1题等。这些练习只摆卡片,不需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④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3题给16道口算题加上色块,在练习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预习提纲 篇6

【预习目标】

1、结合自己的浏览经历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2、文章中涉及到的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3、提高自己阅读评价的力度,能够分清侧重点,了解事物的特点。

【预习内容与方法】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单元的单元解说,并勾画关键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2、认真朗读或默读每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感悟标注在相应段落的旁边。

提示:直线(-)表示段落中心句子;曲线(~)表示说明方法;重点号({ })表示关键 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学习快速阅读,重点标注文中的中心句与文中的说明方法。把握主要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结构。

4、读书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达到与文本对话。

5、读书中作批注,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6、在完成自己阅读的基础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3、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课文的结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谈读书》

1、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到相应的语句标注。【拓展资料】(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采用了哪些论据?

《怀疑与学问》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预习成果检测】 【拓展资料】

一、词语解释:

汲取(jí):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本单元课文分类。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三、文体知识:议论文

(一)、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二)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三)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定义: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四)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点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②鲜明性③新颖性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6)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我的困惑】

一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加法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洋溢”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深入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并和同学交流感受。【重点难点】

重点:读悟课文,体会花园的前后变化以及巨人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运用想象,仿写拟人句,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你知道的童话故事有哪些?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 一千零一夜:〈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和鲁西西〉十二生肖系列等。叶圣陶的童话有《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其他如〈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

了解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常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有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皇帝的新装》《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是拟人体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是超人体童话。

围绕中心句质疑。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巨人的花园》。

二、王尔德 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快乐王子〉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左右结构:溢 墙 牌 添 训 凝 辣 酷 愉 拆 上下结构:允 覆

溢:1充满而流出来;洋溢(充满,充分流露,热情洋溢,校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溢流,河水四溢;2过分:溢美、溢恶 溢誉;3超出:溢出

酷:酉部,1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 残酷 冷酷;2极,甚,程度深:酷署 酷热 酷寒 酷似 酷爱

添:右下是不是小 辣的第七笔是竖撇,不是竖。

多音字:盛 表示“把东西放进去”“容纳”时读chéng盛饭 盛器;其他都读 shèng茂盛 盛世

尽:jìn 尽头 尽情 尽力 jǐn尽管 尽快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词语解释 常年:终年;长期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喧闹:喧哗热闹。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增添:添加;加多。训斥:训诫,斥责 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冷酷:(待人)冷淡苛刻。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近义词 允许:许可 喧闹:喧哗 训斥斥责 凝视:注视 荒凉:荒寂 孤独:孤单 反义词 喧闹:寂静 荒凉:繁华 允许:禁止 增添:减少 冷酷:热情 破损:完整 练习增添了()()()()

漫长的()()()()春意 生机 信心 魅力

严冬 旅途 假期 人生

AABC:纷纷逃窜 头头是道 频频点头 面面俱到 津津有味 侃侃而谈 喃喃细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ǔn 第三声,不要读成rǔn、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品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受花园的美丽、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味“可爱”,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童话的王国,感受到童话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巨人的花园》,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巨人的花园以前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巨人回来前、回来后花园的情景。拆墙后花园里有什么变化?

再找出巨人的话,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3.过渡语:可是好景不长,七年后,巨人回来了。回来后,他的花园完全变了,变得怎样呢?

二、研读“凄凉”,初探变因。

(一)研读6-8自然段,感受花园的凄凉。

1.显示花园冬景,生看图说感受。(板书:凄凉)2.学法提示:

①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用“___.”画出描写花园凄凉景象的句子。②读读你画出的句子,想想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花园的凄凉。

(生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3.全班交流,抓点研读。

★“因为没有小孩的踪迹,鸟儿不肯到花园里唱歌,树木也忘了开花。偶尔一朵美丽的花探出头来,看见布告牌,又把头缩回去睡觉去了。”

①读了这段话,你体会鸟儿、树木、花朵在说“不”吗?(抓“不肯”“忘了”“缩回去”体会)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鸟儿、树木、花朵的反抗。

★“只有雪和霜觉得高兴,雪用白色的大衣盖着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银色。北风整天在园子里四处吼叫。冰雹也来凑热闹,把房屋上的瓦片弄坏了一大半。”

①指名读句子,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花园的凄凉? ②带着体会读句子,读出花园的凄凉。

★“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也没有来,秋天给每个花园带来金色的果实,巨人的花园里却什么也没有。冬天永远留在那里,北风、雪、霜和冰雹快乐地在树丛中跳舞。”

①指名生读句子。(抓住三个“没有”体会)

②想象说话:春天,巨人的花园里没有什么?夏天,巨人的花园里没有什么?秋天巨人的花 园里没有什么?

③男、女生分读句子。4.领悟和学习说拟人句。

①过渡语:读着这一段段文字,让我们置身在冰天雪地之中。在倍感凄凉的同时,还嗅到了童话的气味?(生读自己发现的拟人句)

②例句:北风整天在花园里吼叫。③创设情景,练习说句子。冰柱挂在屋檐下____________。

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带着巨人的感受配乐齐读。(孤独、寂寞)

(二)回读3-5自然段,探究花园变化之因。(过渡,鼓励学生质疑。)

1.以前,那么可爱的大花园,现在变得这样凄凉。巨人回来后到底做了什么?指名生读3-5自然段。

2.抓住“粗暴”,探究巨人的内心。

①插图:观察巨人神态和动作,演演巨人的粗暴。

②句子:引读巨人的粗暴。(第四自然段)

③巨人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

3.总结:可见,巨人的自私、冷酷让他赶跑了孩子,花园凄凉的景象,就像他那颗自私、冷酷的心。(板书:赶跑孩子)

三、引读“变化”,深化认识。

(过渡语:巨人始终不明白春天为什么没来到他的花园。直到有一天,他被一阵动人的音乐惊醒,来到窗前,啊!花园里出现在了奇怪的景象——)

1.师生合作,引读课文。①生读句子。

“孩子们都坐在树枝上面,毎棵树上都有一个孩子。树木都十分高兴,纷纷用花朵打扮起来。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探出头来,朗朗大笑。”

②师:巨人悄悄走进花园,可是,孩子们看到他,生读“顿时,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 ③师:一个最小的孩子落在后面,巨人轻轻抱起小孩—— 生读。“这棵树马上开花了,鸟儿们也飞到枝头上唱歌。”

师:巨人明白了,他这样做——生齐读11自然段,(板书:迎来孩子)2.梳理变化。

当孩子们偷偷来到花园,花园变成了(春天)

当孩子们纷纷逃离花园,花园变成了(冬天)

当一个最小的孩子落在树枝上,花园又变回了(春天)

巨人终于明白了: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四、整体回归,明白道理。

1.总结全文。

“从此,孩子们每天在花园里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快乐的孩子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2课文内容: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砌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花园里只有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玩耍,花园立刻变得春意盎然。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他拆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主题:本文主要写一个自私的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3.说说巨人的快乐是什么?学了这篇童话,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五、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课外找来童话故事读一读。2.续写童话。【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认识生字。彼 锹 杈 麦 务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教学准备】《幸福拍手歌》。【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配乐齐唱《幸福拍手歌》

2.谈话: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快乐和幸福,多么美好的感觉呀!父母、师长疼爱,同学、朋友关爱,我们整日包围在幸福之中。但是,你们能告诉我幸福是什么吗?

(指名回答)

理答导入:

方案一:(学生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谈个人对幸福的认识)哈,有幸福的感觉,却不能说出什么是幸福。不要紧,幸福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的确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读了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话《幸福是什么》,相信你们能给出自己的回答。

方案二:(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谈个人对幸福的粗浅认识)真棒,你们都是感觉敏锐的孩子!正像你们回答中表现的一样,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都是不尽相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一片童话《幸福是什么》,看看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二、自学探究,读懂故事。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三遍,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同音字 杈:植物的分枝,树杈

诧:惊讶,觉得奇怪 诧异 惊诧

戴 加在头 面 颈 手等处,戴红领巾 带:携带 率领的意思 带行李 带干粮 带领 多音字:相 互相 相似 相貌 照相 爬上山顶后,我们相互为对方照相留念。

间 中间 午间 间隔 间断

枯枝败叶:干枯的树枝,脱落的树叶。形容荒芜凄凉的景象 诧异:觉得奇怪。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本文指病人又和以前一样健康了。勤勤恳恳:勤劳诚实,为人实在,让人信任。也比喻工作勤劳踏实。

近义词:诧异:惊异(惊奇 惊讶)宽阔:广阔 恢复:复原 清理:整理 仍旧:念旧 茂密:茂盛 兴奋:激动 强健:强壮 清澈:清亮 美丽:漂亮 依照:按照

反义词 宽阔:狭窄 茂密:稀疏 谦虚:骄傲 清澈:混浊 疏通:堵塞 善良:邪恶 枯枝败叶:枝繁叶茂

练习:恢复了()()()()健康平静 体力 生机 含近义词的成语:村枝败叶 察言观色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争分夺秒 花言巧语 成语接龙 枯枝败叶 叶公好龙 龙马精神 神通广大 大快人心 心安理得 得失荣枯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可以用文中现成的话来回答,有所理解和体认即可)

3.复述童话故事。(2-3名学生,引导学生按叙述顺序把故事说完整)句型:……所以……(因果关系)

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按十年前 十年中 十年后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三个青年人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画出描写智慧女儿再次说的话,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1.幸福是什么,三位青年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与文本对话,理解“幸福是什么”。

①读三位青年的对话,理解他们对幸福的认识。

理答要点:十年后,三个小牧童都长成了健壮的青年。往东的、往西的、留在村子里的,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做医生的、当工人的、做农民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经历,对幸福的感受却是相同的,用故事里一位人物的话来说,那就是——(智慧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义务”怎么解释?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具体句子,正确理解“智慧的女儿”所说的这句话)

理答过渡:是的,正如大家所谈的那样——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三位青年从事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他们自己所评价修葺泉井的劳动那样,他们并没有拥有巨额的财富、显赫的业绩,但平凡的劳动却为他人带来好处,他们也因此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对既得所持有的满足感”。请带着一种满足感、愉悦感来读三位青年的对话,说说你新又体味到了什么。

理答要点:

——满足自己所拥有的。

——幸福不在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中。

——心有所满足,才能感觉到幸福。

②三位牧童起初对“幸福”这个概念一无所知,所以他们问“你祝我们幸福。请你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呢?”当接受“智慧女儿”的启迪引导,他们分手前是怎么说的?从这些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理答要点:

——幸福无处不在。三位青年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往东往西,下南上北,甚至就留在本村,都能寻找到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在外面的世界、在周围、在内心。

——只有心中充满了对幸福的渴望,非常想得到幸福,才有可能找到幸福。

3.与作者对话,深入理解“幸福是什么”。

在三位牧童寻找幸福的旅途上,有一个人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她是谁?作者在故事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用意何在?

理答要点:对幸福的寻找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青少年更需要别人的指导,我们的父母、师长甚至同学朋友,充当的就是文中“智慧的女儿”这样一个角色。有了他们的帮助、支持、指导,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尽快地寻找到幸福的真谛。所以,我们要多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另外,“智慧的女儿”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是个虚构的童话人物,是一个精灵、一个神,生 活中并不存在,但是,智慧的确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它真的能帮我们尽快找到幸福。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千万别忘了使用我们的头脑和智慧。智慧能创造看得见的财富,也能创造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幸福。

4.与生活对话,全面理解“幸福是什么”。

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理答要点:

——幸福无处不在。但它又不能单独作为一件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也无法触摸,但它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人才能到觉察到它的存在。

——三位青年为什么能寻找到各自的幸福,就在于:一是智慧的女儿的引导,这是外因;二是他们因不知幸福为何物而对幸福充满了渴望,这是他们能寻找到幸福的内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5.与心灵对话,让“幸福”走进每个人的内心。

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我认为幸福就是……”

6.与文体对话,认识童话的特点。

与《巨人的花园》一样,这个故事也是一篇童话。再读全文,讨论:童话有什么特点?

理答要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布置实践作业。基训

【板书设计】

内容:三个牧童发现一口老泉,他们疏通泉眼,砌井加盖。智慧女儿称赞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十年后,他们相约在小井边相遇,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智慧女儿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主题:本文要主写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通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线索:中心事件: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1问幸福是什么?2寻找幸福是什么?3明白幸福是什么?

恰当地确定文章的线索:

以事情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巨人的花园》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观潮》;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颐和园》 4.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雅鲁藏布大峡谷》 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都是超人体童话,都运用了夸张方法来表现作者幻想的情景,所不同的是:巨人的花园更多地使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通过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感觉的对比,使故事情变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提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而《幸福是什么》更多采用的是设置悬念和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步步推进的表达方法,以智慧的女儿为线索,提出“幸福是什么”的问题,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道出了幸福的真谛。

关于幸福的名言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学准备】1.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有关友情的名言警句。【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叫去年的树?2.去年的树是怎样的呢?3.这对好朋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导入

新美南吉,出生于日本爱知县,童话作家。作为20世纪上半叶日本最重要的童话作家,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14岁就创作童谣和童话,多篇作品被选进中小学课本。30岁去世。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童话故事《去年的树》。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生字词可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写字:融左下部只有一横。剩,左边是乘,不是乖。

融化 熔化 溶化 融化特指冰、雪、霜爱热后变成冰。春天,冰雪开始融化。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积雪融化的比较慢。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铁加热到1530度就熔化成铁水了。激光产生的高温能熔化金属。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例如:盐放进水里,很快就深化了。

同音字:锯 据 剧 锯:锯断 刀锯 据说 依据 剧烈 剧本 睁 睁眼 睁开 挣扎 挣脱 峥:峥嵘 筝:风筝 古筝 多音字 倒 摔倒 倒水

要 重要 主要 要求 要挟

近义词 寒冷:冰冷

朋友:好友

融化:融解

必须:务必 反义词 朋友:敌人

融化:凝固

寒冷:炎热 点燃:熄灭

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伐木:采伐林木

煤油灯:以煤油为燃料的灯,灯光微弱。

3.交流收获。

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许收获,请你谈一谈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一说课文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可以说说你在读书中产生的疑问。

4.指名学生交流。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词。

1.请同学们再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思考: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于是鸟儿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最后找到了___________的大树。

2.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

练习:一(棵)树 一(把)斧子 一(双)眼睛 一(盏)煤油灯 一(首)歌

一(盒)火柴 一(只)鸟儿 一(个)伐木工

3.交流思考题,梳理课文。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习课文。

去年在这棵树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引导想像。

师:这篇童话很有特色,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读了课文,说说全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呢?分别是那几次?你对哪次“对话”印象最深?

鸟(大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

第一次对话(小鸟与大树话别)

依依惜别 难舍难分

师:(大屏幕出示第一次对话)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示意学生读)

1.指名学生初读。

师: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它们是那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呀!临别,它们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呢?请与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指导要点:

①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

②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

③树和鸟性别不同,要读出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书中的鸟儿用的是“她”,树是“他”。)

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

第二次对话(小鸟与树根对话)

焦急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却不见了。他找了又找,问了又问……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读。要仔细揣摩,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恰当的语气来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体会“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他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

3.不见了去年的树,鸟儿感到怎样?她会怎样想?

(引导学生感受鸟儿惊讶和着急的心里,引导他们读出这种语气。)

第三次对话(小鸟与门先生对话)更加焦急

1.听说树被砍倒拉到山谷去了,鸟儿有怎样的行动?

师引导:得知了树的下落,焦急的鸟儿怎么做的?(生:鸟儿向山谷飞去。)是啊,鸟儿什么话也没有说,毅然绝然向山谷飞去。孩子们,你们从鸟儿毫不犹豫的行动中体会到了她怎样的心思?(一定要找到她的好朋友——树!)

2.鸟儿在山谷的工厂里,是怎样寻找树的?引导悟读鸟儿与大门的对话。3.引导从“树么”一句体会大门的冷漠与鸟儿的焦急不安形成对比。

(引导体会“门先生”对伐木的事见多了已不以为然,朗读中,要平淡,冷漠。)

第四次对话(小鸟与小女孩对话)

伤心 难过

师: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自已的朋友,心里是多么的着急啊,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时,(出示演示文稿:“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1.指明学生交流。

师小结: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已的好朋友?尽管那只是用自己好朋友的身体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从这第二个“看”字,你又品出了什么吗?

4.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升。

师: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唱完了歌,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在说?

5.指明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理解。

正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这两个“看”然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在精读阶段,本设计力图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不断提升认识,激起情感,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有了对文字的感觉,才能自然地将这种感觉渗透在表达中,渗透在朗读中,达到以情带读。

三、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吗?(友情,守信)

1.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呢?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2.几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进一步引导。

师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令人感慨万千。这篇美丽的课文,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与思考,让我们感受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意,也感受了世间许多令人伤感的遗憾。新美南吉的童话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搜寻下来看看。【板书设计】

主题:鸟儿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朋友:树,最后面对着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她唱起了去年的歌的事,赞美了高尚的、令人钦佩的真挚的友谊。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

写法学习:通过对话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全文采用拟人手法。

关于友情的名言: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联。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波斯。萨迪 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能使自己接受劝告。古罗马。

12* 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2.认识生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去年的树》的方法阅读文本。难点: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看词语模拟表演: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吕丽娜,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山东。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03年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得儿童文学硕士学位。本文是根据《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改编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左右结构:拽 副 怜 杖

上下结构:茸 半包围:魔

横挂一条幅 对联有两副 为民来造福 宣传共致富。

多音字 没 没有 没头没脑 淹没 没齿难忘

背 背负 背黑锅 背景 背影

重 重量 重复 重新

近义词 神奇:奇妙 热闹:喧闹 灵活:灵活

愤怒:愤恨

反义词 神奇:平凡 灵活;呆板 撒谎:坦白

愤怒:愉快

形容表情的词语:挤眉弄眼 眉飞色舞 目瞪口呆 嬉皮笑脸 愁眉苦脸 龇牙咧嘴 ABB式 笑嘻嘻 兴冲冲 笑盈盈 笑眯眯 乐呵呵 乐哈哈 美滋滋 喜滋滋 ABCC 可怜巴巴 生气勃勃 波光粼粼

得意扬扬 文质彬彬

神采奕奕

AABB 嘟嘟囔囔 口口声声 叽叽喳喳 啰啰嗦嗦 絮絮叨叨 嘀嘀咕咕 支支吾吾 兴冲冲:形容兴致很高的样子。灵敏:不呆板 拽住:拉住

挣扎:用力支撑。不停反抗。

可怜巴巴:状态词。形容可怜的样子。

句式:……不……没(双重否定句)例句:

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改成肯定句:谁要是会笑,谁就可以过快乐的日子!

双重否定词:1 没有……不

没有人不被“海鸥老人”的故事感动。改成肯定句:大家都被“海鸥老人”的故事感动了。2 不得不 我不得人承认那个是我的东西。(我承认那个是我的东西。)

3.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

(2)开火车读课文。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角色体验,练习对话。

1.创设情景,练习对话。

(1)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感受都很深。我们学校雏鹰广播站决定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广播剧,现在要开始招收配音演员,你想报名吗?

(2)了解配音工作要求:台词熟练、动听、有感情,能打动和感染听众。

(3)这个童话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默读课文,将人物的对话用不同符号表示出来。

(4)自主选择角色练习朗读,随机指导读好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老木匠的善良、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小兔子和老婆婆的粗心以及小女巫的乐于助人。

(5)重点指导小木偶的语言:因为只用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小木偶头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唉!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如果你是小木偶,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口头完成练习: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地说。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自主选择角色,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2)观众评议,推选优秀演员。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还想对他说点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板书)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2.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4.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设计】

课文内容及主题: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于是小木偶在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后来小木偶在小女巫的帮助下,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真正获得了快乐。

告诉我们: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学习写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就是用一段话或几段话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上一篇:去年的树听课有感下一篇:六一节日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