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家书有感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赵一曼家书有感(精选12篇)

赵一曼家书有感 篇1

刘国凤

革命烈士赵一曼,把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之中。不幸被俘后,她依然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就义之前,她给嗷嗷待哺的三岁儿子留下如下家书: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今日读来,字里行间依然充满浩然正气和慈母大爱,令无数人不禁潸然泪下,大家无不为这位伟大母亲的大爱而感动着、教育着。

自古至今,每一位父母都深深地疼爱着自己的子女。赵一曼女士,也不例外。但是,为了革命,为了民族,为了水火之中的劳苦大众,为了让更多父母有条件照看孩子,她毅然决然地把身心投入到漫漫的抗战斗争中。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华丽辞藻,赵一曼女士用朴实无华但包含深情的话语,告诉她最深爱的儿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一曼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她没有尽到父母的日常职责,没有给孩子穿衣做饭,更没有抽出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她忍痛割舍亲情,含泪离开幼子,只身投入抗战之中,只为点燃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革命圣火。

毋庸置疑,赵一曼女士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的爱。她没有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粮食,却用投身革命的具体行动给了儿子最好的精神粮食。在这种最好的粮食喂养下,她的儿子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儿子。

当年,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赵一曼女士这样的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近日的和平盛世。我们现在不需要像她一样上战场,浴战火,冒弹雨,洒热血,抛头颅,只需要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尽好父母的职责。

现在,我们教育子女具备爱国情操之前,先让自己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拥护国家的大政方针……

如今,我们还要学习赵一曼女士用自身行动教育子女的精神,要做到爱岗敬业、踏实勤奋、无私奉献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再教育子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赵一曼家书有感 篇2

书店购《曾国藩家书》, 读之, 感触颇深, 再读, 受益匪浅。一部家书, 330多封, 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 分别是“修身篇, 劝学篇, 治家篇, 理财篇, 交友篇, 为政篇, 用人篇”。劝学篇的“恒心”之说, 对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读书要有恒心, 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 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在他的劝学家书里,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 也告诉我们,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 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予思朱子言, 为学譬如熬肉, 必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虽有见识, 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 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猛火温之, 将愈煮愈不熟矣。”只要有恒心, 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 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

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里说:“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 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 幸甚幸甚!”他把兄弟们的发奋立志, 持之以恒, 上升到了自己的“孝道”上,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人生惟有恒心为第一美德。”由此可见, 他对“恒心”重视到了极点。在他看来, 恒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 而对我们来说, 也当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都是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竺可桢、童第周、鲁迅、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爱迪生、贝多芬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有一颗恒心, 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 若能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目标就可以达到。“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 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 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滴水穿石, 非力使然, 恒也, 书法写字如此, 工作学习更是这样,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有所作为。

“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告诉我们, 读书, 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 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都是无知;求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 以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成仁的目的。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 坚韧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恒, 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任何困难中, 在任何情况下,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凡人作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 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曾国藩告诉我们恒心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 才能有所成就。

“虽极忙, 亦须了本日功课, 不以昨日耽搁, 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 而今日预做。”恒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靠的是对自己惰性的克制, 我们做什么事, 都应当如此, 学习, 工作, 都应该如此。

永远的母亲赵一曼 篇3

——这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于临刑前在囚车上写下的。作为母亲,她在信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怜爱和歉疚,倾注了绵绵深情;而作为战士,她更在字里行间展示了自己英勇不屈的一面,充满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早在1926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被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赵一曼担任了中共珠河(今尚志市)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多次领导妇女、工人进行大罢工,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她担任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带领队伍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红衣白马”的英姿令日军闻风丧胆。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赵一曼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对她进行了严酷的审讯。烙铁烙、皮鞭抽、竹签钉、灌辣椒水,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所有的刑罚都没能让这个坚强而倔强的女性屈服。于是,日本侵略者对这个纤弱的女子使用了他们刚刚研制的“电刑”。在日伪档案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赵一曼痛得死去活来,但仍在怒斥着日军的侵略罪行,并坚定地表示:“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1935年12月13日,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了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伤势刚好一点,日军就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军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了过去……

住院期间,赵一曼在与敌人斗争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她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将赵一曼送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魔掌,被带回哈尔滨。日军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此时,她最想念的是自己的儿子赵掖贤(乳名宁儿),于是,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和笔,给在远方的8岁的儿子写下了这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来到珠河县后,敌人把赵一曼绑在一辆马车上,在她战斗过的地方游街示众,妄图以此来威胁爱国群众。望着乡亲们挂满泪珠的面孔,为了鼓舞广大群众的抗日信心,赵一曼大声喊到:“乡亲们!不要难过,为抗日而死是光荣的!”她撑着极度虚弱的伤体,激昂地唱起了《红旗歌》: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高高举起呀!血红旗帜,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就是我的告别歌!……

那年,她只有31岁。一位坚强的女性,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她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崇高的信念,教育着孩子,也教育着那时和现在的我们……

观《我的母亲赵一曼》有感 篇4

观《我的母亲赵一曼》有感

观《我的母亲赵一曼》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影片《我的母亲埸一曼》。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赵一曼只身投身抗日前线;这又是一个母爱激荡的故事,赵一曼一直牵挂、思念着她的儿子----宁儿。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得不到平静。我的心一次次地被揪紧,我也一次次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是什么使我这样?是赵一曼对她的儿子宁儿的特殊的爱。赵一曼不仅把儿子宁儿的相片藏在身边,就是在受过电刑之后的迷离之际,眼前浮现的仍是她与儿子在一起的画面。由此,我想到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人平凡的人,她没有赵一曼烈士的壮举,但她同样是伟大的,她把无私的爱给了我。我不会忘记,我十岁生日那天的情景。妈妈为我举办了一次隆重的生日宴会,宴会结束,送走亲朋,已是十点多了。妈妈闲着眼坐在沙发上。我走到她跟前,说:妈妈,您给我的礼物呢?妈妈如梦方醒,突地睁大眼睛,才记起她曾答应我给我买一只小熊作生日礼物。她当即起身下楼,骑车上了街。半小时后,妈妈把一只可爱的小熊塞到我的怀里,并为我唱起了《生日歌》。我是那样的幸福和满足。我感激地望着妈妈,却看到她的上衣袖子破了一个洞,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赶着回来,摔了一下,幸好小熊没坏。我听完,哭了。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母亲的交流却越来越少,虽然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为我做着一切。直到前不久,我十六岁生日。母亲又为我举办了一次生日宴会。宴会结束,母亲仍是坐在沙发上,我默默走进房间,却发现书桌上多了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妈妈写的。我的亲爱的女儿: 今天是你的十六岁生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从此,你就是大人了,你要学会爱自己,给自己机会︹ 我的女儿,你的人生路还很长,你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你的母亲会永远是你人生路上的支持者︹︹ 我泪眼模糊了,奔出房间,扑到母亲的怀里,深情地叫了声:妈妈。看《我的母亲赵一曼》,我真的受益匪浅。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进一步体会到作为母亲,就会有天生的母爱。不是吗?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母亲都牵挂着你、爱着你。

读红色家书有感 篇5

“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要以百倍的勇气去抗争不幸”......当我在读《红色家书》时,总是让人心潮澎拜,那一篇篇红色家书,仿佛穿越历史的画面,呼啸而来。这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展示了几十年前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不朽功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牺牲自己,也毫不畏惧。读着红色家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激励着我们前行。我想,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不断地回味入党誓词,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做一名为党尽忠,为人民尽责,为工作尽力的合格共产党员。

朱振汉(1932—1949),广东兴宁人。1948年参加游击队。大湖之战,报名参加决死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17岁。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我最亲爱的妈妈,我这次写给你是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后一次和你谈话,你儿子的死是光荣的,为了全中国的人民解放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妈!个人是没有两次死的,一个人一定有死,但有的死了是无声无息的,我想一个人生出来做什么呢?其最有价值的就是为了光荣的死,妈!你或许认为你的儿子大不孝了吧:其实你应该欢喜你有一个光荣的儿子,你辛苦抚育是有价值的,全中国的人民都忘不了你,好了,最后我希望你努力教育伟汉仔准备建设将来的新中国。并祝快乐!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信中英烈的形象栩栩如生,如此正气凛然、如此气壮山河,就是因为心中有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着英雄面对敌人的屠刀,依然有视死如归的气概。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同,勇敢地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前进的道路依然曲折,困难重重。但是,在英烈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要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6

2009102108 蔡绮璇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书。那时候,是家书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回忆里都是我曾经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就忍不住细细地读了起来,才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原来,这不仅仅是一封家书上。《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而我也深受傅雷夫妇对子女的那份爱的感动。更感动于我的父母给予我的那一份爱。

《傅雷家书》中,蕴含着傅雷夫妇对傅聪与傅敏的苦心孤诣的教导,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信中,傅雷先生最先提到的也是最强调的,是教导一个年轻人应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先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感言天下有哪个做父亲的不是如此这般地寄希望于儿女并教导子女?我的父亲,一名初中的英语教师,也是如此这般教导着我们,希望我们能做国家需要的人,父亲博大的爱,如此令人感慨万千!

在傅雷写的这些家书中,最让我记得的是在其中一封信中如此写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这么一段话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唠叨的一面,看到了一个父亲如何给自己的儿子自信。其中的谆谆教导与真情的交流,拉近了儿女跟自己的关系。在彼此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也是师生的关系,更是一起奋斗的伙伴。他们并没有看不起孩子的想法,也没有抬高身段来教导儿女,这是多么友爱的一对父母?所以,他们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一点也不惊奇。父母与子女间有商有量的感觉,真的很好很舒服,这些家书让我看到了他们这一家子彼此之间的平等与爱意。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的不得不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在所有的这些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他们独特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比如说: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7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傅雷家书》有感1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2

翻开泛黄的纸页,打开家书里的八音盒,聆听一曲父爱的旋律……

一一题记

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于是,曾经一度以为生活中缺少了属于父爱的那一抹色彩。翻开《傅雷家书》,仔细品读雕琢,心中隐隐有一种冲动,精神的饥渴,思想的荒芜,常常会让回忆变得丰富,耐人咀嚼,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那无处不在的父爱。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当时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到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信100多封。这些家信,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傅雷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字里行间,爱子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

傅聪留学海外后,学外语对他来说是一个难题。傅雷则说学习语言这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它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一天或一周之内把它全部解决掉,所以不能够心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学习时,就讲究细节,要细雕慢琢。这不仅对傅聪有很大帮助,对我们也有指导意义。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启蒙,一直学到现在,乃至高中、大学,甚至一辈子,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就能将英语全部学完,这样是囫囵吞枣,是记不牢的。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耐下性子,认真慢慢的去钻研,学习。

傅雷是一个特别细腻的人,如同母亲般无微不至,特别认真而又仔细。他对于傅聪的教育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告诉傅聪,穿西装时一定要注意你的双手,不要插在上衣的口袋里,第一不符合西方礼仪,第二会让衣服变形;如果去别人家做客,记住不要只脱了大衣不摘围巾,这样也不符合规矩;吃饭时要注意盘子、刀叉放在桌面时,双手也应该放在桌面上,而不应该放在桌子底下……也许很多人都觉得父母很唠叨,管束很多,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谆谆教诲也好或者说是事无巨细也好,唠叨中无不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当我们现在能和别人体面地坐在一起,能够讲究礼节,礼数的时候,这都源于我们小时候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些事无巨细的指导,才让我们成为今天一个讲礼貌,懂礼数,彬彬有礼的少年。

当傅聪在艺术上遇到困难时,傅雷为他排忧解难;当傅聪获得成就时,傅雷为他感到无比的高兴与欣慰,并告诫他做人要谦虚;当傅聪遭受生活的打击时,傅雷教育他做人要坚强。一个又一个的筋斗过去,只要爬过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傅雷对傅聪来说是一位父亲,是一位知心的朋友,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就是这样的良师益友,慈父、严父合为一体,对傅聪倾注了殷切的希望,谆谆的教诲。《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封一封的家书,是亲人间的互相牵挂的惦念和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关心;这是一篇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这是家训与家言,是家风最好的承载者!

傅雷对傅聪的深爱如同太阳光辉温暖着傅聪。其实,世上的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何尝不是如此。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雨中撑着一把黑色的大雨伞,等待我从教室里跑出来,大手拉小手一起回家,只是每次他的衣服都淋湿了一半,却从不让我察觉。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我跌倒时,从不肯帮助我,只在一旁鼓励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坚强地站起来,相信你能行”。

会有那么一个人,吃饭时总是往我碗里夹菜、夹肉,而他的碗里除了白米饭,则空空如也。

会有那么一个人,心甘情愿在烈日下,在寒风里,以他的驼背,他的皱纹,他的白发,他的酸痛,他的坚持撑起一个家的和乐,给予他的子女一份美好的希望。

如果说母爱温柔长绵似水,那么父爱则沉默坚毅如山。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石;迷失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傅雷家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父母者,可以从中寻找教育子女的方法;为人子女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那份温暖永恒的爱,可以指正自我的成长。

无数个夜晚,傅雷一手执笔,一手执纸,在灯光下深情款款的给孩子写着家书,写着他的情,写着他的爱,写出了世上所有父亲的心声。

读《傅雷家书》有感3

傅雷家书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对待艺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生活;家庭等。这三个方面贯穿了傅雷的人生准则和教育子女的方法。

《傅雷家书》的基本要点,还是强调“做人”这是家书的核心问题。整本家书围绕做人问题,层层展开。他教育儿子要把道德的约束放在第一位。傅雷的这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最高尚,热烈,真诚的爱。对待他人要以城相待,诚恳直白。

要时刻爱国。在傅聪钢琴比赛获机奖后,他要傅聪首先把这种荣誉看作是新中国的荣誉。

要淡泊名利,名利是个人利益。傅雷要求傅聪要胸襟开阔,不为名利所累,身外之物只是社会一般要求,与个人的渺小和伟大无关。

读《傅雷家书》有感4

教育分为很多种,有如狂风暴雨一般把你淹没地,有如小鸡啄食一般灵动而有趣的,也有如傅雷对傅聪所做的一般。

读傅雷寄给傅聪的家书,我们读到了许多,有他对傅聪的思念,有他对傅聪的期望,更多的则是经验,人生的经验。他就如一本书,总能给傅聪许许多多的帮助,当然这不是本绝对的书,它又留给傅聪无数的空隙,让他在生活中能将这本书完善,让他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面临的问题最终的答案。

这本书也是有原则,有坚持的。比如它所承载的人生信条,最基本的原则,等等。他在告诉傅聪,有些事要由你判断,但有些却不得改变。当然这不是没道理的坚守,因为这本书早已替他承受了后果。

他同时承载这一个精神——平等与独立。从这本书的正文开始是,这两种精神就在文字间开花,何处不平等,何处不独立。傅聪的远行,家书中仅仅是劝诫的劝诫,无疑都在体现傅雷对傅聪的态度——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与他平等的态度去与他交谈。虽然他是傅聪的父亲,但他深知儿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自己不能以自己的要求去规范他。

但这也不意味着放手。在他的影响下,傅聪独立而全面的成长着。他有着自己的见解与父辈的经验,所以他不仅没在任何方面有重大的缺失,反而是健全的。但现在呢?那无数的熊孩子不就是一些对人生认知有缺的孩子吗?那些迂腐不求改变的人不是从小缺失自由与独立的后果吗?

有人会把这推给教育。应试教育固然有一些错误,但你们身为家长,而且已经知道应试教育的不足,为什么不如傅雷一般的教育傅聪呢?

也许他们差的只是一份重视,一份时间,一封信。信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交流方式,必然有其优点。也许傅雷的信中便体现了一种或更多种优点,而且有一点是再明显不过的,那就是适宜交谈。在信中,人们往往能真正的交谈,透过层层面具的交流,心对心的交流。傅雷无疑在有意无意之间完美的利用了优点。当然不只信信有这点优点,许多的文体都有这种优点。

那也就是说,做家长的,对于孩子精神方面教育的缺失,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教育有许多种,能让人们所坚持的,大概就只有潜移默化了把。

读《傅雷家书》有感5

《傅雷家书》是本值得当下父母细看和咀嚼的好书。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要以中华文明为准,报效祖国。整本家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也融入在对儿子的尊尊教诲中。

小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于自己看过《傅雷家书》之后,小作者一方面为我们呈现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让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本书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小作者主要是从文章的主人公出发,为我们呈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见小作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候也是十分用心的,值得肯定!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和孩子们之间浓浓的亲情,读了这本家书明白了作为当下无忧孩子的我们,不能对父母有过多的依赖性,父母过分的溺爱往往变成了孩子们任性的理由。要像傅雷那样和孩子积极沟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父母应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我们要做父母的骄傲航帆。通过父母的引导,我们立志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我也要向傅雷的孩子们学习,不要做温室弱不经风的花朵,坚强成为大自然中狂风暴雨后仍然屹立的树木。

读《傅雷家书》有感6

“十月七日…………可知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我现在顺便告诉你,就是要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

因为不了解你的人,常常会误会你骄傲自大,无缘无故的招来了敌人。……”载自《傅雷家书》里的“1957年”。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一丝丝父爱。那是略带担忧的语气,也附有严厉。从中我好像看到了父母的影子。爸爸常常是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起学业的事。诸如“要好好学习啊,将来社会上,靠的是实力,而不是门面上的。”“现在,外面有很多竞争对手的,你要懂得如何去应付。”“将来,未必有父母在后面作铺垫的。”等。这些话,以前在我的耳里,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唠叨话,总觉得那一天太遥远了,这种事,不需要我去担心。现在,也许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听这些文字,竟从中听到了无数的父爱和忧心。惭愧!心里悠然冒出了这样的想法,一直以来的关心,我却当作是一种麻烦,当一切都好像体会到了的时候,很讨厌。

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压着自己,很讨厌,就像无法呼吸似的。惩罚吧!感觉到种种的情感冒了出来,讨厌、后悔、厌恶……只知道书中的文字因为颤抖而摇晃不定,大力呼吸着空气中快要消失的氧气,像一个无法从吸毒中抽离的吸毒犯似的贪婪的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冷静下来的时候,脸上已经布满了不明出处的水分,那水分模糊了视线,夺出眼眶,正紧贴着脸庞一直往下流淌。

本来只是很简单、很普通的一段吩咐,那是父母在儿女出游时通常都会说的一段话,但却勾起了我无数的愧责。

读《傅雷家书》有感7

“我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我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响警钟,做一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

这是傅雷曾在信中深情的话,傅雷确实做到了这些。读《傅雷家书》,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对儿子傅聪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

无论傅聪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儿子不在身边,他便把给儿子写信和读儿子的信当作很重要的事。他不顾工作劳累和身体的病痛,不间断地把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写给儿子,更从儿子的来信中捕捉他的喜怒哀乐,关注他在艺术生活中的心路历程。然后再将自己的感受写给儿子。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每次她来接我的时候,总会把最近看到的一些值得从中吸取教训的新闻告诉我,还谈谈她的看法,再问问学校生活“课程跟得上吗?”“要多问问题哦!”“班上有没有什么趣事啊?”诸如此类。有时我嫌她烦,就有一句没一句的敷衍着,可我哪知道这是妈妈热切的关心啊!

我喜欢这段话“人越有名,即使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一个人有才也有另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以为是的钻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苦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

这个严厉的父亲以极温柔体贴的话语告诉儿子,以不断提醒和要求儿子总结演奏中的得失成败,犹如在与知己谈心。今天,我们读傅雷家书仍有必要,因为傅雷对于我们如同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怎样去做父亲,怎样理解父母,更重要的是,他也教会我们怎样做人。

读《傅雷家书》有感8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总的来说,《傅雷家书》主要写了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上疑问的解答。在生活方面来说,傅雷不仅是拉家常,嘘寒问暖,而是与儿子谈怎样做人,修养,恋爱,甚至于儿子长期在国外而偶尔写错的汉字。诸多方面,都写得让人心悦诚服,入情入理。这也表现了傅雷渊博的学识,而更重要的,一个多年与儿子分离的人,竟能一投笔即写出儿子的心声,排驱儿子的烦恼,并在生活中处处细节中给以指导,不能不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优秀的父母,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9

《傅雷家书》自一九八一年面世以来,便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书籍,至今已三十五年,依然畅销不衰。这本家书系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向我们展现了傅雷与其家人的情感世界。

《傅雷家书》此书以时间为序编著,家书也以时间命名。书中的“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这封家书与我有共鸣之处。父亲傅雷因自己曾经对儿子傅聪的过分严厉而与儿子发生激烈矛盾,继而后悔,逐渐展现父爱柔和的一面。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心思却神游天外,低级错误接连不断。爸爸走了过来,不带一丝笑容。他站在我的身旁,目光如炬,似乎要把我肢解。我深感头皮发麻,浑身不自在。爸爸拿起我的作业,眉头微皱,手指着我作业上面一个一个的错误,大声说:“你在干什么?数学公式背()混淆,一步错,步步错;计算也出错;字也写得乱七八糟,态度不端正,心思不专注于学习,你还指望学习有进步?”爸爸的话,一字一句砸在我的心上。老实说,爸爸的话没错,我的确有好多错误应该改。但是,愤怒的情绪让我失去了理智,我“嗖”的一声站起来,和爸爸大吵了一顿。接着,我眼含泪水,狠狠一拉门,门砸在门框上发出“咚”的巨响,我冲出门去。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就愣在那里,就看着我冲出去……

如今,回想起来,爱在目光最深处,掩藏在激动的情绪与严格要求背后的,是爸爸内心深处更加深沉的爱啊……作者:20xx级11班:李闻天

读《傅雷家书》有感10

皎洁的月亮探出了头,正在嬉戏的孩童意犹未尽地被父母带回了家,我也合上了《傅雷家书》,眼前浮现的是傅雷言传身教、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的模样。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摘编,是一本充满著父爱的教子名篇。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傅雷对儿子无限的爱,但这种爱不是溺爱,傅雷是言传身教的。就是这种教育之道,培养了著名钢琴大师——傅聪。

无独有偶,同样是嬉戏的孩童,一位七岁的小男孩因为骑车速度太快而碰倒一位小弟弟,所幸没受什么伤。一般,家长会以孩子太小不懂事理由解决问题,但这位男孩的妈妈并没有打算那么做。她也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他的错误,让他手写六份夹杂着拼音的道歉书——对不qi,今天我zhuangshang一位弟弟……,在全小区张贴寻找被撞的孩子,最终成功找到并登门道歉。

你难道说这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不是!相反这位母亲就是爱,才让儿子写道歉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言传身教的告诉儿子发了错就要勇于承担。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8

傅雷的愿望是让他的儿子傅聪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要超脱钢琴家的境界,成为艺术家。而傅聪本人的愿望,我们就无从得知了,毕竟书里并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从傅雷比关心傅聪本人身体条件还要关心他的演出情况和在钢琴学习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傅聪并不想成为钢琴家:起初只是他的兴趣,或者干脆是完全被逼迫的。而从傅雷一封接着一封(我的版本是按信件类型编排的,体现得不明显)的书信和每次有意无意地提起“要给我们多写信啊”的叮嘱中可以看出傅雷完全是一个自私的父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如果傅聪不喜欢写信呢?如果他太忙而没有时间写信呢?如果是因为他病倒了,才没有时间写信呢?可见傅雷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而是像复读机一样催促。

傅雷说老舍的《四世同堂》写的不好,“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请问您就写得比他好?我觉得您的家书才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还多一个“又臭又长”。看过《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化人都知道斯诺在开头那一段一长串问题是想吊起读者的胃口,但疑问过多过长,效果适得其反。傅雷也运用了大量如是的疑问段,经常一写就是几百字。我在看那些问号时,我甚至在想傅雷是不是一个被翻译耽误的哲学家——估计苏格拉底都没有那么多问题要问。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9

“从来信中可看到你立身处事,有原则,有信心,我们心头上的石头也放下了。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主的自尊心,在外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不仅在艺术方面,并且在做人方面。我相信你不会随风使舵,也绝不会随便改变主张。你的成功,仍然是祖国的光荣。孩子,你给了我们痛苦,也给了我们欢乐”。

他,是优秀的中国教育家,是伟大的翻译家,是一个柔情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就是――傅雷先生。

“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很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都止不住流泪。”

在这个微寒的冬夜,它成了我最好的陪伴,这个冬天,《傅雷家书》俨如一位慈母,将知识孜孜不倦地教给我,又如一位严父,将生活的目标给我高高挂起,这个冬天,我不孤独。

《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伴我夜坐,《傅雷家书》“如道边茵茵绿树,花丛中盛开的芳华,令人回味”伴我日行,跃动我的灵魂。

捧着这本书,蓦然发现我和母亲就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经历的`事情我也曾体验过。我刚开始学琴不久,晚上十点半,我和母亲从老师哪里回来,接着开始弹奏上课学的《布谷鸟》这首德国民歌,我连续弹了不下于80遍,窗前的玉兰花都跟着我的琴音陶醉了,花的香气弥漫了不大的房间,淡淡的香气萦绕在琴的周围,远处的河畔朦胧在月色中,天和地在我的琴音中等待布谷鸟归来的气息,悠悠幽幽的倾诉着衷肠……

钟声响了十二下,房间里一片寂静,回头看,母亲的眼睛半睁着,像是睡着了一样。我不想破坏这少有的宁静,但手指还是不小心滑了一下,擦过了琴键。母亲被惊醒,心疼地说:“好孩子,睡吧。”我知道母亲一直在陪伴我,我更心疼她,说:“你睡吧,放心,我会弹得好好的。”就又开始弹奏,直到满意,我才睡觉,估计已是凌晨一点了。

二年级,一张60分的数学卷好似当年错位的琴键一样点醒了母亲,我的钢琴计划被迫中止。我仍记得那个阴雨天,房间一片冷清而寂静,但早已不是当年的夜晚,我正抚摸着琴键,他冰冷的身躯刺痛着我的心。母亲叹着气走进来:“儿子对不起。”说着她沉下头,我们一起用布将钢琴罩了起来……,告别琴音,夜幕下,伴我的悦耳的琴声被朗朗的读书声和莎莎的写字声所代替了。从那天起一过就是六年,我再也没碰过钢琴,我的音乐梦想在那时破灭了,琴音成了我心中最美好最华丽的记忆。也成了我的默默的伤感。那个静穆的夜晚,父亲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孩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在文化课上创造奇迹吧,让我和你妈妈见证,让月亮和星星见证吧。

终于初一时,母亲动手术,在病中她鼓励我好好学习,初二的母亲节前夕,我将年级第一的喜讯报送给她,她说:“孩子,辛苦了,这是母亲节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红色家书》有感 篇10

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有一种无畏叫“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划作尘烟”。这是25岁的王孝锡在狱中对人们作出的告别。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是无限的。战争年代,面对烽火炮烟,面对凶残的敌人,王孝锡大义凛然,从容不迫,以大无畏的精神扛下了敌人对他的酷刑审讯。1928年12月30日,王孝锡倒在了敌人的枪下,但是他却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黑暗年代,为后来者铺下了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有一种信仰叫“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这是革命夫妻陈觉、赵云霄为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留下的最后的“礼物”,这份礼物缺太过于沉重,是两个年轻人用生命作出的一首挽歌。陈觉、赵云霄的女儿在狱中诞生,取名启明,意为在黑暗中盼望破晓,他们期望女儿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在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共产党人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中华大地上点燃起共产主义事业的烽火。经过无数先辈的奋斗,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充满生机的新时代,不用再面对那生与死的抉择,也不用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小心的生存。读后感·但是,这份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绝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减灭,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脚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美好未来一直奋斗。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篇11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

她在信中对自己的儿子说:”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说明赵一曼对孩子的教育是用大爱来表现,而不是用普通家庭的溺爱来证明。

其实我们可以从赵一曼的经历中就能了解到她为什么能这么大爱无疆。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今年有幸参观了广州的黄埔军校纪念馆,在得知当时赵一曼该校极少数女学员中的一员时,内心除了感叹,也只剩下敬佩了。

记得小学的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一个粗瓷大碗》,里面描写了她的一个日常的小故事,这只粗瓷大碗是她曾经使用过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现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从侧面反应了她对身边同志的爱护,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当代,我们很多家庭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封建社会的`小皇帝一员,要什么就给供着,教育就是上各种兴趣班,很少想到以身作则去给孩子做个榜样来教育他们下一代,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一代比一代的个性更强,自私的心态却越来越严重。

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爱,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大爱无疆,这样他们才能一辈一辈的把中国的这些好传统传递下去。

赵一曼家书有感 篇12

——诵读《红色家书》有感

社赓镇党委书记 舒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一封封触动心灵的家书,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事迹,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就像是每一位为国家、为理想英勇献身的先烈们革命的宣言,如今诵读起来,仍令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诵读《红色家书》,读出了对党的一片忠诚。刘绍南“刀放头上不胆寒”,毫无惧色地高唱着“铡刀下,不变节,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说党,我决不说”,慷慨赴死。李鸣珂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把审讯室变成了对敌人的审判室,把法庭当作宣传党的政策的讲台,最后英勇就义。忠诚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每个共产党人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总书记多次指出,共产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他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今天我们诵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好革命先烈们的红色基因,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

诵读《红色家书》,读出了对事业的一身热诚。毛泽建就义前在遗书中写道:“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声誓言。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决然投奔革命事业,被捕后他说:“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赶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并在牺牲前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成为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执着追求的生死写照。今天我们诵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好革命先烈们的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勤于学、敏于思、笃于行,具体到社赓镇,就是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四个社赓”建设,打造富裕社赓、生态社赓、文化社赓、幸福社赓。

诵读《红色家书》,读出了对人民的一腔赤诚。刘愿庵的“此身纯为被压迫者牺牲,非有丝毫个人企图”,江诗咏的“加入共产党是为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不过为全世界大多劳苦无产阶级谋利益而牺牲,终身无恨”,熊亨瀚的“余之死,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含冤负屈而死”,正是这些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用生命铺平了人民的美好幸福之路。今天我们诵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好革命先烈们的红色基因,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高高举在头顶。当前,特别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8年底社赓镇8个贫困村2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1670户贫困户、6392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诵读《红色家书》,读出了对亲人的一心挚诚。江诗咏在狱中写给两位哥哥的信里写着“所不能放心者,就是白发双亲未能奉养”,给父母亲的信里写着“不孝男江诗咏,年达二十五,读书十有余年,大人之恩其何以报?”紧接着一句“不过,男一生未做害人之事,加入共产党,是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耨利益。”陈觉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遗书中深情地写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虽然是如此不舍,但“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革命伉俪感天动地。赵一曼牺牲前希望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斗争”,郭亮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一句句泣血之书,饱含着革命英烈们对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满怀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舍弃个人小我、成就革命大业,其情其义,令人潸然泪下。今天我们诵读《红色家书》,就是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抓好个人小事、管好家庭私事,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上一篇:海湾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汇报下一篇:儿童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