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共8篇)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篇1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7号

市长 徐匡迪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企业,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维护社会福利企业中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的社会福利企业,是指集中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并享有相应的政策优惠的特殊企业。

社会福利企业所安置的残疾人,是指具有一定就业能力的,持有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残疾人证的残疾者。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福利企业。

第四条(发展原则)本市依法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企业,提倡全社会关心、帮助社会福利企业。社会福利企业发展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对有一定就业能力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

第五条(残疾职工权益保障原则)社会福利企业的残疾职工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健全职工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六条(政府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残疾人就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订社会福利企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主管和协管部门)上海市民政局(以下简称市民政局)是本市社会福利企业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以下简称市福利企业管理处)具体负责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

区、县民政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

各级财政、税务、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格认定

第八条(资格认定的条件)社会福利企业除符合工商登记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社会福利企业发展规划;(二)安置残疾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

(三)生产和经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适合残疾人的就业特点;(四)具有适合残疾职工的劳动岗位;(五)具有适合残疾人生理状况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

第九条(提交材料)申请成为社会福利企业的,应当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申请书;

(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可行性报告;(三)残疾人员名册及其残疾证明和住址;(四)残疾人员岗位安排;

(五)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第十条(审批程序)区、县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市民政局核准。市民政局应当自收到审核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经核准的,颁发《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第十一条(合并、分立和变更审批)社会福利企业合并或者分立后仍需持有《社会福利企业证书》的,应当向民政部门重新申请资格认定。

社会福利企业改变名称或者地址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章保护和扶持

第十二条(财税优惠)社会福利企业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享受财税优惠政策。

第十三条(贷款优惠)社会福利企业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在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时,享受国家民政管理部门设立的对社会福利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的优惠政策。

申请社会福利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递交有关的申请材料。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民政管理部门的规定,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福利企业办理申请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的手续。

第十四条(产品保护)凡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社会福利企业生产,并逐步确定某些产品由社会福利企业专门生产。

社会福利企业专门生产的具体产品,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与残疾职工签署的劳动合同的期限每次不得少于5年。

社会福利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残疾职工上岗比例,安置残疾职工上岗。社会福利企业的残疾职工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它社会保障方面,与健全职工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十六条(股权配置)社会福利企业改制成股份合作制的,在股权配置时,应当尊重残疾职工的意愿,保障残疾职工与健全职工具有平等的投资参股权利。

第十七条(残疾职工的岗位安全和培训)社会福利企业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生理特点,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

社会福利企业应当对残疾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

第十八条(民主管理)

社会福利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残疾职工代表参加。

社会福利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残疾职工的特殊性。社会福利企业自行决定转变为非社会福利企业的,应当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出决议。

第十九条(表彰和奖励)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发展社会福利企业、保护残疾职工利益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条(财税优惠的监督管理)财政、税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做好社会福利企业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并且会同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企业退返税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退返国家对社会福利企业的财税优惠资金。

第二十一条(解散和破产)

社会福利企业解散的,清算组应当自解散之日起15日内,报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备案;区、县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备案之日起15日内,报市民政局备案。被解散或者破产的社会福利企业,是政府主办的,其残疾职工由政府负责安置;非政府主办的,其残疾职工由投资者在其所属的其他企业中优先按比例分散安置。

第二十二条(性质改变)社会福利企业转变为非社会福利企业的,由民政部门注销其《社会福利企业证书》,并通知财政、税务部门。企业自被注销《社会福利企业证书》之日起,不再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验审制度)民政、财政、税务部门负责每年对社会福利企业验审一次。对未按规定接受验审或者验审不合格的社会福利企业,由民政、财政、税务部门中止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第二十四条(处罚)社会福利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安置残疾职工人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与其享受的优惠政策相对应的比例。

(二)残疾职工的在岗人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

市民政局可以将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委托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行使。

第二十五条(处罚程序)民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罚款按规定上缴国库。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当事人对民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执法者违法违纪的追究)民政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枉法执行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解释部门)市民政局可以对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解释。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篇2

一、社会管理概述

社会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根据主体的不同,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对社会进行的管理, 通常表现为政府一元性的管理主导体制, 二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对社会进行的管理, 通常表现为本源性的自治性管理, 即各类非政府组织, 志愿组织等第三部门基于自治性需求, 自主、自发管理社会事务。在我国的整体社会管理格局中, 仍然是政府社会管理占主导地位, 因此,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社会管理, 其角色定位来源于政府职能中的社会管理职能, 但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职能过程中, 应该有效推动社会管理走向政府行政与社会自治互动管理。

二、上海市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上海市作为各项改革措施的前沿阵地, 在探索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 着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但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经济、社会新情况不断出现, 使得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有一定问题。

(一)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目前上海市正处于战略转型期的关键节点, 急需政府通过职能转换以达到体制与发展的配套结合。但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仍然具有传统建构特点, 行政主导性特征仍然占有优势, 一方面, 社会管理组织结构不够完善, 缺乏一个专门的统筹管理机构, 极易导致多头管理;另一方面, 社会自治力量尚未归入社会管理体制, 目前上海市尚未给出规范的公众积极参与机制, 没有形成成套的规章制度。[1]上述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定位的误区, 一是难以消除部分官员的官本位思想, 认为自己是社会管理的管理者而非服务者;二是部分政府部门职能定位不清晰, 行政行为中存在一定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如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政府应该以营造环境为重点, 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而不应过分运用行政权力来干预具体的股票、债券、外汇、货币、期货、黄金和产权等业务的正常市场运转, 造成越位, 相应地许多本应该由政府进行管理的重点领域和环节, 如卫生食品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等, 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

(二) 基层社区建设不协调

作为“四个中心”建设的后方基地, 各类人才所在的上海市基层社区, 在建设中与实际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协调。首先, 定位方面:将社区定位在街道层面上, 推动大社区管理, 出现既有政府职能又具备民间自治功能的尴尬境地, [2由此带来社区中的政府社会管理不正规, 社区自治不充分的问题。其次, 社区结构方面:伴随着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化和基层社会组织的分化, 在居委会逐渐向居民自治组织转变的同时, 业委会、群众文体团队、志愿者组织等大量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而在社区管理层面上却缺乏一个新型的基层治理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三) 社会组织发育缓慢

任何先进的国际性大都市, 其市民社会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 不少国家人口与社会组织数的比例为140:1, 当然也有200人拥有1个社会组织的国家, 即使按照这个比例, 作为有两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应当有10万个社会组织。可实际只有8000多个社会组织。[3]社会组织数量少的同时, 由于受现有社会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影响, 社会组织自主、独立发育的进程缓慢, 难以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尤其是面对“四个中心”建设, 社会组织规模小, 实力弱, 效率低, 活动领域窄, 难以满足现代发展实体对非营利、非政府、志愿性等社会组织的高速增长的需求。

(四) 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挑战多

随着上海经济、金融, 贸易、航运业的繁荣推进, 由行业人才带来的新社会阶层不断出现, 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将不断壮大, 新行业、新职业、新业态将迅速发展, 白领、自由职业者等非体力劳动者比例会大幅增加, 相伴产生的问题也不断增多。首先, 非户籍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外地来沪人员900多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40%, [4]上海还居住着30多万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成为协调城市人口管理优先考虑的问题;其次, 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阶层, 尤其是外地来沪人员, 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 在房价、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上显现出力不从心, 从社会管理角度上考虑则为政府政策指导不到位, 公民利益表达机制不通畅, 社会力量发挥不足;最后, 针对基层领域活跃的农民工等特殊群体, 缺乏一个系统的规管机制, 以2010年数据为例, 上海共有500万来沪农民工, 介于之前尚未出台明确的制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及各项应获得的基本服务与福利进行有效界定, 着实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五) 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

上海市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 从广度上讲, 利益主体多元化, 从深度上讲新老矛盾交织, 因而也就难以避免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一方面, 表现在各种力量的不均衡发展, 在“四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上海市的产业链分布从国际分工的最高端纵贯最低端, 加之地区间差距, 工作身份差距等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 势必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教育程度的提升, 带动了市民的维权意识的强化, 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如旧区拆迁改造, 垃圾处理场选址等公共基建项目中, 政府工作稍不周密, 服务稍不到位, 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此外,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在“四个中心”建设中创新社会管理

着眼上海未来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应该努力做好社会管理的转型与创新, 有效服务于“四个中心”建设。

(一) 构建政府、市民、社会结合的社会管理模式

相应于未来“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前景, 上海市必须构建一种政府、市民、社会三结合的社会管理新模式。首先, 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即通过社会管理主体的协同治理, 为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营造和谐、稳定、幸福的社会环境, 加快上海市国际一流大都市的转型;其次, 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服务而非管治职能, 具体而言, 应该组建上海市政府社会管理委员会, 负责总体组织、协调与管理, 并且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 与市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第三确认市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权益, 通过制度性规定, 保障市民个体及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权, 建立、健全市民利益表达机制;第四, 强化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借助专业性社会组织, 及时发现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切实将社会力量纳入社会管理体制。

(二) 推进基层社区管理实体化、网格化

以社区建设实体化, 管理网格化为着力点, 打牢社会管理基础。首先, 充分发挥以居委会和业委会为代表的基层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基层自治组织的专业培训及科学的人员设置, 提高自治组织的业务水平, 同时, 根据国际社区, 商品房为主的大型社区, 老住宅区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 有区别地创建自管模式;其次, 构建新型的政社关系, 通过建设市民中心, 政府与社区共商共治, 搭建政府服务“两个窗口, 六个平台”, 形成政府与社区共同管理社区事务的多中心治理架构;第三, 在推进以市民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实体建设基础上促进社区网格治理, 通过下设建制, 下移重心, 下沉力量, 增强基层力量配置, 保障社会管理水平。

(三) 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加快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是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一是提高社会组织占社会人口的比例,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组建社会组织, 通过“退位”, 即政府作为公共产品购买者, 通过外判等方式, 将更多的管理空间留给社会组织。二是促进社会组织的自我建设能力, 鼓励社会组织的机构、业务、财务独立, 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分离。尤其是对于“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所涉行业, 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大力支持其行业协会的成长与独立发展, 进而推动行业协会的反哺功能。

(四)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 应将人口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进行长期的跟踪修正。第一,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高人口综合服务的出发点和加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 着力解决就业、社保、医保、教育、住房等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第二, 推动人口管理从以户籍人口为对象向以实有人口为对象转变, 实施居住证制度, 在“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 所有具有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来沪人员都可以申办居住证, 享受就业等公共服务, 并且通过采集全市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信息, 建立人口信息系统, [5]保证全市人口管理的实效性;第三, 妥善处理农民工问题, 尽快通过立法规制及行政干预措施, 解决工资偏低, 拖欠严重、缺乏社会保障, 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劳动时间长, 安全条件差、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诸多问题, 促进其融于城市管理, 融于城市经济, 融于城市社会。

(五) 防治结合,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上海市“四个中心”的建设, 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前提。主要应通过政府的服务功能及政府与社会、市民的协作互动来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 要注重源头监管, 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对于市民比较敏感的领域, 如工资, 房价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工程, 应及时的征求市民意见通过听证会, 发布会等形式, 保证市民的告知权利, 以尊重市民意愿;另一方面, 建立以调解为基础, 信访为补充的维稳配套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疏通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方便群众维权;最后, 加强各种治安力量建设, 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此外, 还应该强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发挥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总之, 在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 社会管理工作应该作为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性工作, 除了加强上述五个方面以外, 可以通过推进电子政务, 做好试点推广等措施, 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获得进一步提高, 以助推上海打造为国际一流大都市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白庆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新方式的对策研究—以上海为例[J].科学发展, 2010, (11) :32.

[2]、施蔷生.社会建设管理的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 2010, (1) :20.

[3]、施蔷生.社会建设管理的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 2010, (1) :21.

[4]、韩正.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党建研究, 2011, (4) :19.

上海:“大联动”创新社会管理 篇3

“中国梦”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大联动”机制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为化解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今世界是信息革命的世界,社会管理也不例外。用信息化的社会管

理来化解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加速器。

上海市闵行区从2007年开始组织团队调研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城市应急管理,2009年形成“大联动”机制,2010年开始全面推进实施。同年4月,“闵行区社会管理大联动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截至2013年10月30日,闵行区大联动平台共受理民生诉求536452件,立案529911件,办结526909件,办结率99.4%,诉求人对案件办理满意率达82.33%,“大联动”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何为“大联动”

大联动机制概括讲就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并做到公开透明。

“整合资源”,就是统筹科学使用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率,解决前端管理力量不足和倒逼资源活性的问题。一方面,在不增加人员的条件下,解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前端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大联动机制中,街镇是前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显得尤为重要。对街镇和各条线(委办局)前端管理资源进行整合,由街镇统一管理和考核,并按照网格化全覆盖的要求,分配到相应的网格内,使其发挥前端管理作用。另一方面,将全区所有对外受理的民生诉求通道进行整合,将重复配置的受理资源与主体分离,把各条线部门受理资源进行集中,成立了对外统一的呼叫中心。实现了民生诉求“一号通”,归口受理,方便群众,全面反映情况。

“形成合力”,就是解决部门与部门之间执法和管理上的推诿扯皮和不作为的问题,解决好委办局和街镇的结合,明确前端管理和后端管理的责任与流程规范。街镇是前端管理(综合管理)主体,以劝阻为主,委办局是后端管理(专业管理)主体,以阻止和与街镇等部门综合整治为主。通过机制和制度设计,按照大联动机制中的办理责任主体三定的原则(法定、商定和指定),明确责任主体,使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问题和不作为的问题在制度层面有了规范和流程。通过机制和信息化平台,按照大联动三级实体组织架构,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形成区、街镇、村居委三级合力,形成部门与部门的合力。

“公开透明”,就是通过大联动平台,公开受理情况、部门办理的时限和办理的各个环节情况。在大联动平台上,群众每一个诉求都对应一个流水号,通过此号诉求人能够在互联网、电话网、社区网等不同途径查询自己诉求的受理、办理等信息,可以对办理部门进行评价和互动。在大联动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上,实时公开群众诉求办理动态,如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群众诉求工作的排名和诉求人对政府办理部门评价排名等等。这些数据纳入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如何“大联动”

要想切实做好大联动机制,还需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基础的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按照区大联动中心、街镇大联动分中心、居村委大联动工作站三级组织架构业务流转要求顶层设计,做到每一个民生诉求解决在平台上都留有工作痕迹和时效记录,办理的过程是一个“闭环”回路。每一个诉求办理都有一个环节时限和处置时限,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提示。区相关效率和质量监察部门在平台上分别会采取提醒、催办、督办和问效等操作履职,将诉求办理效率和质量纳入对办理部门的量化考核。信息平台还将区公安110指挥中心的非警务并且非紧急的诉求在区顶层交换到区大联动中心派发处置。同样,区民生热线962000接到的属于警务或治安紧急的诉求,由区大联动中心派发区公安110指挥中心处置,较好解决了应急和非应急、警务和非警务交织在一起的矛盾。

信息平台的架构突出了三个特点。第一,将平台用户既能够按照其行政组织关系进行管理,又能够将其按照业务(行业)组织关系进行管理,有效实现了行政组织和业务(行业)组织的交叉管理。第二,信息平台是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一体化平台,将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加强常态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第三,信息平台是一个区级综合业务平台,该平台连接了50多个委办局、13个街镇(还包括街镇下属单位)、500多个居村委和962000民生热线等。前端管理和发现问题的资源、诉求汇聚的资源、问题处置(诉求办理)的资源、公开透明的资源、评价考核的资源、辅助决策的资源等,都汇聚于这个平台。该平台能够以此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级别的业务实现联动,通过平台搭建自己的“管道”,最大化利用平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机构重复设置和管理重复投入,实现自身业务联动的需求与发展。

信息平台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第一,汇集民意。整合各部门受理机构和人员,归口管理、统一使用,将全区各种民意渠道汇总,统一受理;第二,指挥、派发、协调。在区、街镇两级增加指挥架构,平台提供指挥派发功能;第三,解决问题。平台能够将全区委办局、街镇、居村委等部门连接起来,将群众诉求派发到办理的责任部门,以平台作为载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的问题。在诉求的办理过程环节,平台有自动计时功能,自动记录办理部门效率;第四,监督问效。相关监察部门通过平台提供的需要监察的案件池,对池中的案件进行督办、问效。通过诉求人对办理部门满意度评价,去抽查回访诉求人,对诉求办理的质量进行管理;第五,绩效显示。实时显示诉求受理动态、委办局和街镇办理动态、结案动态、诉求人满意度、对办理监察的情况等,通过门户公开显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六,分析研判。将汇聚在大联动平台的群众诉求,按照业务需求建立分析研判方法和模型,掌握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掌握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质量,掌握社情民意,把握政策的执行和制定,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篇4

现将修订后的《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2002年8月30日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沪府发〔2002〕30号)同时废止。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为了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发布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本市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

本市财政、物价、卫生、审计、监察等行政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的相关监管工作。

第三条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四条城镇居民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以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并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

农村居民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以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并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

当事人一次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的,在确定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时,以生育一个子女计算。

第五条生育第一个子女不符合规定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征收。

第六条生育第二个子女不符合规定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可支配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其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可支配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其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

第七条生育第三个子女及三个子女以上不符合规定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可支配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其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可支配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其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征收。

第八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再生育子女条件,但未办理再生育手续而生育的夫妻,由女方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责令其限期三个月补办; 一方为本市户籍、另一方为非本市户籍的夫妻,由本市户籍一方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责令其限期三个月补办。补办再生育手续后,不再征收社 会抚养费;逾期不补办的,对男女双方当事人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征收。

第九条农村居民自批准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未满三年的,社会抚养费按农村居民的征收标准执行;超过三年的,按城镇居民的征收标准执行。

第十条当事人双方均为本市户籍的,由子女出生时女方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当事人一方为本市户籍、一方为非本市户籍的,由子女出生时本市户籍一方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当事人双方不具有婚姻关系的,可以由子女出生时男女双方当事人各自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第十一条双方均为非本市户籍的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在本市的,由本市现居住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本市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双方均为非本市户籍的当事人,生育行为未发生在本市,但由本市现居住地首先发现的,由现居住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本市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第十二条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可以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征收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管辖权。

当事人在外省市已经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本市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十三条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现有违法生育行为嫌疑的,应当立案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调查终结后,对确有违法生育行为,属于本机关管辖的,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协助做好工作。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作出征收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征收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征收数额,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决定,应当制作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

第十四条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到指定的缴纳地点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指定征收点收妥款项后,应当于当日解缴国库。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分期缴 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 事人。

分期缴纳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第一年缴纳额不低于所征收社会抚养费总数的百分之四十。

第十五条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如实提供当事人无计划生育子女出生前一年实际经济收入总额。当事人系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提供; 系农村居民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供;系城镇无固定职业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提供;系个体工商户的,由其经营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 门会同税务部门提供。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篇5

【发布日期】2002-09-01 【生效日期】2002-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负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本市财政、物价、卫生、审计、监察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三条第三条 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四条第四条 城镇居民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以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并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农村居民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以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基数,并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当事人一次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的,在确定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时,以生育一个子女计算。

第五条第五条 生育第一个子女不符合规定,当事人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征收。

生育第一个子女不符合规定,当事人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倍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倍征收。

第六条第六条 生育第二个子女不符合规定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可支配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其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三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纯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按其实际年纯收入的三倍征收。

第七条第七条 生育第二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但未经批准生育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征收。

第八条第八条 生育第三个子女及三个子女以上不符合规定的,按下列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系城镇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可支配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按其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征收。

(二)系农村居民的,按子女出生前一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六倍征收,但前一年实际年纯收入高于市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按其实际年纯收入的六倍征收。

第九条第九条 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村居民,自批准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未满三年的,社会抚养费按照农村居民的征收标准执行;超过三年的,按照城镇居民的征收标准执行。

第十条第十条 当事人双方均为本市户籍的,由子女出生时女方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当事人一方为本市户籍、一方为非本市户籍的,由本市户籍一方的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双方均为非本市户籍的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在本市的,由本市现居住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照本市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双方均为非本市户籍的当事人,生育行为未发生在本市,但由本市现居住地首先发现的,由现居住地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照本市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可以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农场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征收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管辖权。当事人在外省市已经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本市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现有违法生育行为嫌疑的,应当立案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调查终结后,对确有违法生育行为,属于本机关管辖的,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做好协助工作。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作出征收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征收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征收数额,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征收决定应当制作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到指定的缴纳地点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指定征收点收妥款项后,应于当日解缴国库。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分期缴纳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第一年缴纳额不低于所征收社会抚养费总数的百分之四十。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如实提供当事人无计划生育子女出生前一年实际经济收入总额。当事人系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提供;系农村居民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供;系城镇无固定职业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提供;系个体工商户的,由其经营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税务部门提供。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篇6

评审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本市冶金、有色、机械、建材、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以下简称冶金等工贸企业)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审工作,规范和加强全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的管理,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1‟87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考评办法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1‟84号)所有的规定要求,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冶金等工贸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适用本办法。其他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可参照执行。

本办法仅适用于安全生产标准化二、三级评审。

第三条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为依据。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第四条 本市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委员会,研究解决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市安委办副主任、市安全监管局副局长张胜军任主任,市安全生产协会会长李德润任副主任,8名市安全生产标准化师资培训专家为组员。

第五条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采取企业自主评定与外部评审相结合的评审方式。企业完成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

外部评审由市安全生产协会组织实施。

第六条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标准,规范实施。市、区(县)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评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二、企业自评和申请

第七条 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推动

本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

第八条 企业应根据相关行业标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九条 企业应按照相关标准化评定规范要求,认真开展自评,对评分细则中各要素中的子要素逐项打分,在汇总评分结果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并保存相关资料和台账。企业自评时,应对企业的所有单位和全部设备设施进行自我评定。

第十条 企业在自评工作完成后,提交评审《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二、三级)申请表》,并附: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清单、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名录、企业平面布置图、设施设备拥有量统计表(见附表)、重大危险源报告、自评报告、自评扣分项目汇总表等有关资料向属地安全监管部门申请评审。

第十一条 各行业(系统)、控股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申请二级企业的,所属80%以上企业应自评达到二级企业标准后,由行业(系统)、控股集团公司汇总向行业(系统)、控股集团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申请评审,并附申请达标评级的下属单位名单。上市公司直接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申请评审。

第十二条 企业可以聘请相关评审人员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

提供咨询和服务的评审人员不得参与评审单位对所服务企业组织的外部评审。

三、审查和评审

第十三条 安全监管部门接到企业申请后,应进行审查。审查以书面材料审查为主,并结合对申请企业安全监管的实际情况,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外部评审的决定。申请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同意:

㈠未组织自评、自评分不合格或自评材料不完整、不符合要求的; ㈡安全生产许可证过期、被吊销或暂扣的;

㈢当因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被处罚的; ㈣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尚未整改到位的;

㈤超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或有较大影响涉险事故的;

㈥谎报、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

㈦安全监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不适宜进行外部评审的情形。第十四条 安全监管部门审查同意后,通知评审组织单位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 评审组织单位接到安全监管部门通知后,按照“统筹兼顾、专业对口、合理分配”的原则,安排有评审资质的评审单位进行评审。评审单位要编制评审计划,包括:评定申请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技术服务合同中所确定的范围、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或评分细则,现场审定的起止时间、评审组组长和组员名单及其分工和评审日程安排(按照企业规模、设施设备拥有量、企业人数等确定)。评审组一般不少于5人。

参与评审的人员不得与被评审企业有利益关系。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评审。

第十六条 评审工作应当独立进行,并由评审组组长全面负责。评审采取查阅文件资料、座谈提问及现场检查、抽查的方式进行。

评审前,评审单位应当提前7日将评审时间、评审组成员、评审程序和形式书面告知申报企业。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采取资料核对、抽查考核和现场查证的方式进行。其中:对人员抽查考核数量不少于现场(或在册)人数的10%;对设备设施安全考评,按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H)比例抽样:

1.H ≤10,抽100%。2.10 <H ≤100,抽10台。3.100 <H <500,抽10%。4.500 ≤H ≤1000,抽50台。5.H >1000,抽5%。

第十七条 评审组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㈠在申请企业召开首次会议,由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说明评审目的、依据、考评范围、程序和方法;

㈡在查阅文件、资料和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对各要素给出符合实际、客观公正的打分,做出评价结论,并对扣分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建议;在评审过程中遇到现实情况于标准有冲突的难点问题,由评审组组长整理后,评审单位汇总报市安全标准化评审委员会研究决定,不得在现场给予任何承诺。

㈢召开企业有关人员会议,通报评审情况; ㈣形成评审报告,专家组成员签字确认。

第十八条 评审组应于评审结束后7日内将评审报告及评分表提交评审机构,评审组对评审结论负责。

第十九条 评审单位根据评审组评审结论,将达到二级、三级标准化的企业名单和评审情况报送市安全生产协会。报送名单和情况应采用书面形式,并由评审机构负责人签字,评审机构盖章。

第二十条 评审组织单位收到评审单位对企业的评审情况报告后,组织有关人员对企业达标情况进行核准。安全监管部门适时组织抽查。

四、认定及公告

第二十一条 安全监管部门收到评审组织单位报送的企业名单和评审情况后,应进行审查,并将审查通过后的企业名单进行网上公示。二级企业在“市安全生产信息网”进行公示,三级企业在“区(县)安全生产信息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日。

公示期满后,市、区(县)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分别进行最终认定。认定结果应书面告知申请企业和评审组织机构,并颁发统一制作的证书和标牌。

第二十二条 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三级证书和标牌的有效期为三年。

获级企业应对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每年进行一次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并报送评审组织单位。未按规定开展自评的,暂停等级证书,自评完成后再申请恢复。

第二十三条 在有效期内生产安全事故超控制指标、发生较大死亡事故或有较大影响的涉险事故的,由安全监管部门收回证书和

标牌,并予以公告。若企业再次申请评定,须于下一方可重新申请。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于证书和标牌有效期届满三个月前,向原安全监管部门申请复评,复评程序按照初次评审程序进行。复评通过后换发新证书、标牌;未申请复评或复评未获通过的,不得再使用原证书和标牌。

五、其他

第二十五条 企业不得通过贿赂、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方式通过评审,获得标准化证书和标牌。一经查实,由发牌机构收回证书和标牌,并予以公告。以不正当方式获级的企业,被撤销后两年内不得提出评审申请。

第二十六条 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提请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第二十七条 国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篇7

1 身份管理与企业门户建设现状及需求

经过多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上海市电力公司在身份管理和企业门户建设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建立了身份整合和企业门户平台。但该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因而限制了平台实用性的提升,阻碍了系统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1) 在身份管理整合方面,上海市电力公司采用Novell LDAP作为公司身份管理的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DAD)平台,建立了公司的身份认证系统,接入门户的部分系统纳入了身份认证系统。但公司没有对身份认证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接入身份认证的用户范围有限,且各应用系统的用户名编码规则不同,需要用户掌握多个系统的不同用户名和密码;需要用户手工维护系统间账号映射关系,密码维护繁琐。

2) 在企业门户方面,因上海市电力公司采用了MY SAP套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工程,故利用SAP Enterprise Portal产品作为企业门户平台。公司现有的企业门户已完成“SG186工程”验收内容,实现了和国家电网公司门户的初步贯通,并已接入了系统办公、邮件、绩效管理、应急指挥、员工支付、新闻、经营管理分析平台、专业数据仓库(BW)、员工自助、项目立项与投资计划预算(BPS)等系统。但原有门户并存了两种登陆方式,且基层单位尚未建立企业门户,不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要求;同时在硬件架构方面,企业门户系统与数据仓库系统共用同一套硬件和用户源数据,导致在管理及运行维护上无法对两个系统进行清晰的划分,以及推广后许可授权用户数上将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门户用户数据未和身份认证系统同步;各系统在门户上的接入方式不统一,且维护工作比较复杂。

为完成国家电网公司相关的典型设计,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验收等工作,上海市电力公司需要对现有的身份整合和企业门户进行优化,以实现各应用系统功能的集成及身份账户的集中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率。同时,也需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完成与国家电网公司身份认证的级联,并完善与国家电网公司门户的纵向贯通。

2 身份管理与企业门户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上海市电力公司现有的身份管理和企业门户所存在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基于通盘的考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从总体上进行优化和提升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身份管理的优化方面,亟待完成的工作和存在的难点:①建设全公司范围内的目录服务;②实现接入门户各应用系统的身份账户统一管理;③按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完成与国家电网公司身份认证级联。

在企业门户的优化方面,亟待完成的工作和存在的难点:①优化公司统一的企业门户;②建立基层虚拟门户;③按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完善与国家电网公司门户的纵向贯通。

3 身份管理与企业门户建设中的应对措施

要解决上海市电力公司现有身份管理和企业门户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5个层次依次推进。

第一,要建立全公司范围内的目录服务,集中统一管理各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信息,并完成和国家电网公司身份认证的级联,以此实现用户身份的整合和集中管理。

第二,对现有门户系统的硬件进行优化,并与数据仓库系统进行彻底的剥离,为虚拟门户推广时更大的并发用户数进行硬件上的优化。

第三,通过单点登录(SSO)实现为登入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的用户提供对其他应用系统的自动认证功能,并建立上海市电力公司门户与身份认证服务器之间的信任关系,以使得国家电网公司的用户能够通过认证服务器中级联的用户信息登录上海市电力公司的企业门户。

第四,设计将各相关应用系统界面嵌入到企业门户的方式,完成用户界面的整合,便于用户直接在门户界面上进行相关系统的业务操作,真正地将企业门户摆放到核心的位置,同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完成从国家电网公司门户到上海市电力公司门户的纵向贯通。

第五,通过虚拟门户的基层单位试点对虚拟门户的应用推广进行实际探索,并进而将虚拟门户推广实施到所有基层单位。

3.1 身份整合

在身份管理系统总体架构中,采用LDAP作为用户源,用以维护用户的相关信息。而上海市电力公司用户的LDAP服务器将成为公司用户访问门户应用唯一的用户认证信息源,相关用户的账户信息都在用户目录中统一管理。此外,上海市电力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还将与国家电网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实现级联。上海市电力公司身份整合构架图如图1所示。

由于各应用系统本身所采用的认证机制不同,而其中有些并不支持LDAP作为其用户源,需要分别保证其用户源中维护的用户信息与LDAP中集中管理的权威数据相一致。这一点利用LDAP本身提供的推送功能来完成,将LDAP中的权威数据同步到多个应用系统的异构用户源中。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身份管理接入规范,对所有接入身份管理的已有系统、在建系统和未来实施系统制定了统一的身份管理接入方式及细节,从管理源头上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身份管理制定了规章守则。同时,该规范的落实也对原有的运行维护体系有较大变更,公司的身份这一主数据的管理和维护不再散落于各应用系统中,而是由权威数据源处统一进行变更运行维护,再经过LDAP统一分发或推送至各应用系统中。另外,上海市电力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实现了与国家电网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的级联,国家电网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中维护的用户数据将推送到上海市电力公司的用户LDAP服务器中。

至此,身份整合工作已经完成,成功实现了在上海市电力公司的用户LDAP服务器中集中维护所有用户信息的功能。

3.2 门户认证整合

门户认证整合需从两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1) 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与其他各应用系统认证整合的实现比较简单。通过上述的身份整合过程,已经完成了用户信息的集中维护,在此后的认证整合工作中,就可以通过配置单点登录来实现用户只在企业门户登录一次,门户就自动为用户进行其他各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

2) 实现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与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门户的级联认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身份整合中已实现上海市电力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与国家电网公司用户LDAP服务器的级联,但因推送数据中不可能包含用户登录口令等敏感信息,因此必须建立上海市电力公司门户和LDAP之间的基于SSO协议的信任关系。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已选用TOKENS认证级联方式作为与网省公司级联认证的原则,故上海市电力公司门户级联重点应关注级联认证协议规则、SSO服务认证算法、SSO过滤器算法和注销框架。上海市电力公司门户级联过程见图2。

通过图2的门户级联过程,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已经实现了对各应用系统的接入,以及与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门户的认证整合。

3.3 门户硬件架构优化

门户硬件架构优化主要针对原有门户系统和数据仓库系统共用硬件的拆分优化。门户系统和数据仓库系统搭载于同一套硬件平台上,从未来系统扩展的角度考虑会存在潜在的性能瓶颈。其主要原因在于门户系统更多地定位于企业内部系统整合和人机协同交互的统一框架平台,更多地考虑同时承载较多用户的能力。因此,数据仓库系统在进行业务运算时(如产生较高的资源耗用峰值时),会影响门户平台的稳定性。

结合上海市电力公司实际情况,从拆分的角度来看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 彻底拆分数据仓库BW展示门户系统与企业门户系统,将企业门户系统迁移到新的硬件平台上,实现硬件的彻底剥离。

2) 在硬件剥离的同时,将门户原有基于Windows服务器的平台替换成基于稳定性更好的Unix服务器。

3) 优化硬件架构,将门户系统的开发、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分离,提高门户程序发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确保最终切换的无缝迁移,最低程度地减少最终迁移切换对最终用户使用系统的影响。

5) 在迁移完成后进行相关参数配置,进一步提高新企业门户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可扩展性,可为未来在基层单位实现虚拟门户推广做好硬件层面的准备工作。

实现硬件优化后的门户硬件架构图如图3所示。在图3中,BP系统为企业门户系统;BW Java系统为SAP商业智能门户组件;PTD为门户开发机;PTQ为门户测试机;PTP为门户生产机;BJD为数据仓库门户组件开发与测试系统;BJP为数据仓库门户组件生产系统。硬件优化工作完成后,新企业门户系统达到了支持30 s内1 200个同时在线用户的设计指标,并顺利通过了第三方的评测。

至此,上海市电力公司完成了原有门户系统和数据仓库系统的硬件拆分优化工作,实现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清晰化,新门户系统和数据仓库系统彼此定位更加清晰,也避免了系统可能的性能瓶颈,并为公司企业门户进一步深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门户应用整合

上海市电力公司在门户应用整合方面进行了整体应用接入门户规划,在接入方式和范围上都有进一步的提升,并制定了门户应用接入规范。

对于企业门户间或者与其他系统的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页面集成:通常页面集成是各个业务系统集成首选方案,页面集成具有开发量小,速度快等特点,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业务系统的成果,不需要做太多调整,就可以完成整合的目的。

2) 远程Portlet集成:使用Portal互操作协议(WSRP),一般用于对于已有企业门户中显示的组件进行重复利用,避免重复开发。

3) 本地Portlet集成:即重新开发企业门户组件,但是通过WebService或者数据库接口的方式使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展现到企业门户上。这种方式一般用在简单展现或者报表展现上。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门户对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的接入,通过URL链接的方式直连是一种最简单的整合方式,另外也可以通过Portal互操作协议(WSRP)来实现更深层次的内容整合。

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对其他各应用系统的接入将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具体如下。

1) 首先是在企业门户的用户界面上提供直接连接到各应用系统的URL链接,由于已经实现了单点登录功能,因此用户无需二次登录,这是最简单的接入方式。

2) 其次是页面嵌入,可以通过iframe功能将应用系统界面直观地集成到企业门户的界面中,由于之前实现了多个应用系统间的单点登录,用户在登录企业门户之后,可以方便地在企业门户提供的界面上同时使用多个系统的功能。

3) 另外还可以通过上述的本地Portlet集成来实现接入。绩效管理系统目前提供WebService接口,通过它可以获取用户在当前系统中待办事宜的总量,根据待办在门户统一接入的要求,门户通过该WebService接口,在用户访问门户首页时,实时地获取该用户在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待办数量,通过门户“待办事宜”栏目展现,让用户方便地得知相关信息,提供较为直观的接入方式。

4)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系统和主数据管理(MDM)系统是SAP套件之一,采用SAP体系架构,可以使用企业门户在登陆时生成的LogonTicket进行身份认证。

在项目实施中,针对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用系统与企业门户集成规范。该规范作为管理要求对需要接入企业门户的应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说明,也对已接入系统、在建系统和未来实施系统的接入企业门户改造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要求。

至此,上海市电力公司的企业门户已经成功接入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门户,并实现了对公司现有各应用系统的多层次整合接入。接入的自开发应用包括以下系统:邮件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纪律检察监察系统、客户诉求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支付管理系统、绩效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分析平台(SAP BW)、员工自助系统、BPS系统、MDM系统、SRM系统。

同时,上海市电力公司的企业门户还成功接入了国家电网公司的OA系统、应急管理等应用系统,达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建设要求。

3.5 虚拟门户建设

上海市电力公司管辖范围内大部分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规模,例如超高压输变电公司(以下简称超高压公司),其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目前关键应用包括BPS、绩效管理、BW、邮件、OA和内网的新闻网站6个系统。为进一步促进信息整合和信息展现,超高压公司迫切希望建立企业门户平台,因此上海市电力公司选择超高压公司作为虚拟门户的试点单位。

通过在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软、硬件平台上构建超高压公司虚拟门户,可以开发具有超高压公司特点的门户框架和主题,然后利用门户的分组访问策略将相关框架和主题分配到超高压公司用户组中,从而使超高压公司用户在登陆到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门户后,可以看到具有超高压公司特点的门户框架和主题,最终实现面向超高压公司用户的虚拟门户。

为进一步实现信息的整合和集中访问,虚拟门户完成了对BPS、绩效管理、BW、OA、邮件、内网新闻网站的接入。其中,BPS、绩效管理、BW按原有上海市电力公司本部门户接入的方式在虚拟门户中展现;超高压公司的OA和邮件待办事宜接入到了虚拟门户中,内网新闻网站的公司新闻、公告通知和安全运行天数等栏目接入到了门户中,并为超高压公司的OA、邮件和将改造后的内网网站进行了身份整合,实现单点登录。

超高压公司虚拟门户从2009年11月29日上线运行至今,经过运行维护支持跟踪和第三方的评测报告分析,目前已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超高压公司信息平台的集中访问点,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该试点的结果非常成功。由此上海市电力公司对所有基层单位都进行了虚拟门户的实施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各个基层单位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

4 实施效果

通过身份整合、门户认证整合、门户硬件构架优化、门户应用整合、虚拟门户建设的成功实施,实现了上海市电力公司身份管理的集中和统一,体现了企业门户作为企业信息系统核心的价值,并且企业门户满足了国家电网公司相关典型设计的要求。

上海市电力公司身份管理和企业门户的紧密结合将持续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访问和完善的功能,进而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身份管理接入规范和应用系统与企业门户接入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从管理层面对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统一明确了要求和规章,也因此对运行维护体系造成部分变动,对其进一步做了明确划分。同时,身份管理实现了与国家电网公司LDAP的纵向级联,企业门户成功实现了与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门户初步的纵向贯通,使国家电网公司用户也能够便捷地使用上海市电力公司的信息化相关平台。通过为基层单位建设虚拟门户,实现了门户的分级分域管理,充分利用基层的运行维护资源,有效分散运行维护压力,降低运行维护风险,提高门户维护的响应能力,更好的为基层员工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应用系统因系统策略尚未满足企业门户接入规范,因此在本次实施过程中未接入企业门户,待未来这部分应用系统改造达标后,将被接入企业门户系统。同时,企业门户和统一身份管理的实施对原先的运行维护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电力公司将逐步改善运行维护流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IT服务。

5 结语

通过对上海市电力公司身份整合和企业门户的优化,可以大幅提升公司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平台的总体效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从而推动了公司知识管理建设再上新台阶,并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信息化水平。

下阶段,上海市电力公司将把企业门户推广覆盖到本部和所有的基层单位,进一步积极探索、实践企业门户的深化应用和实用化,满足公司管理对信息化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Ti mothy A.Howes Ph.D.,Mark C.Smith,Gor-don S.Good.Understanding and Deploying LDAPDirectory Services,Second Edition.New RidersPublishing.May 2003.

信息社会的企业管理创新 篇8

关键词:信息社会;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企业形象塑造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出现,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并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成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又称为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的界定,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面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利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效益的目的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企业管理不是一种官僚性的行政工作,它必须是创新性的,而不是适应性的工作。”可见,管理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需不断维持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卓越的管理必须实现维持与创新的最优组合。”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论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更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一把锁,观念更新则是一把开锁的钥匙。企业管理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实现管理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的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 “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管理信息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 才能适时适路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 “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在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发生历史性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面对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的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方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 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与整体的社会责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没有无责任的自由。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 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为自我管理的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的和谐的目的,以达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象父亲,劳工组织就象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象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我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他在调试企业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 组织运作的虚拟化。任何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1)人员虚拟。打破传统的组织界限,通过多种方式“借脑”和“集智”,使外部人力资源与自身的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的智力资源的不足。(2)功能虚拟。借助于外部的具有优势的某一方面功能资源与自身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某一方面功能的不足。(3)企业虚拟。彼此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间结成战略联盟,为共同创造产品或服务,共同开创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

4. 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第一,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的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第二,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第三,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受教育积蓄,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第四,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做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第五,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第六, 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

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

1. 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方法: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两年到三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它的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不论其特定的行业,正在结成联盟以得到象技术这样关键领域中的外部专门知识。制药业和软件业就属于那些带头从其他行业借用技术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行业。如通过与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的合作,SKB公司极大地扩展了其研制新药的能力。

3. 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许多大企业都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兼并获得相关的能力。如美国的哈里斯公司,通过一系列谨慎的并购和消化吸收工作,从一家传统的机械打印出版公司发展成一家电子巨头。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

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 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动荡年代的管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韦吉锋,莫勇波.关于新世纪管理创新的理性透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王伟. 管理创新原理与实务.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洪侠,管理学与法学双学士学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体育教研组长个人工作小结下一篇:初三教师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