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讲座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子勋讲座(推荐2篇)

李子勋讲座 篇1

李子勋表示,过去有很多早教和胎教的理念,而现在随着科学发展,这些理念需要做一些改进,“重新让孩子以自然生长方式长大,对他未来应付学习和生活是有好处的。”他谈到人们以前有一个误解,以为学习是靠左脑完成,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其实在整个学习上右脑才是关键的东西,“我们是通过词语、语言、书本上的文字进行交流的,看到、识别这些文字的确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对整篇文章和整个知识的理解则要靠右脑的综合能力完成。右脑是比左脑更深厚、饱满的一个神经系统。”

(一)人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以下四种关系:

1、人和自己的关系。对孩子来说,2岁之前,父母,特别是母亲,要无条件地关注她,爱她,让她内在的心理结构饱满,有充分的自尊自信、爱与被爱和安全感。孩子若能形成这张健康积极的自我关系,将影响她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

2、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个体和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围人的关系。

3、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里的社会指的是规则、制度等,如高考等。

4、人与存在的关系,这里的存在包括自然环境、灾害、宇宙星空等。

(二)几个发展的关键期

这里,要注意一点,男女发展的一个时间差异性,就是普遍地讲,男孩的心理发展要比女孩迟2年左右,所以在教育时要心中有数。

1、0-2岁,依恋期,母亲要多关注孩子,多爱她。

2、2-5岁,分离期,孩子要逐步从对母亲的依恋中分离、淡化。可以这样做:(1)父亲这时要多与孩子游戏交流;(2)让孩子上幼儿园,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3)父母要恢复和发展亲密关系,孩子是独立第三者身份。(4)关于分房睡的问题,西方主张2岁后就让孩子分房单独睡觉,东方文化的亲子关系更粘一些,可以尝试着这样去做,让孩子体会并学会忍受孤独的感觉,但不要过于强迫和严厉,要温柔地坚持。

3、5-10岁,青春期之前的潜伏期,又称性蕾期,相对平稳,孩子听父母的话,是父母施加影响的重要机会,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科学地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后面会专门讲。

4、10-15岁,青春期5、15-18岁,青春后期,麻烦多,容易出问题。

6、18-25岁,逐步成年,孩子基本形成自己的各种价值观。

二、学习的发展

(一)个体学习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0-2岁,是初始状态。孩子2岁以前,甚至是7、8岁以前,不要过早过多地将分类的、简化了的人类知识(文字、图片、音乐作品等)来刺激孩子,这些刺激最多占总信息刺

激的1/4,其它3/4的信息刺激最好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的、复杂的信息,充分激活孩子右脑更多细胞的活性,防止孩子的右脑发育被抑制。实际上,2岁前,孩子大脑的每个细胞都在待命,都是充血的、活动着的,等待着接受各种复杂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记忆是终身的。如果过早过多地记忆简单的分类信息,会让其大脑的许多细胞都不活跃了,不起作用了,那么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创造性就没有了。

2、3-7岁,是孩子右脑高速发展的时期。要注意,游戏也是学习,7岁以前,不要刻意、过多地让孩子识字,识字会阻碍孩子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要用未分类的、零碎的信息尽量丰富地刺激孩子,促进其右脑充分发展。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这种观点是心理学领域比较新的观点,也只是其中一种,可以作为参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凡事都有例外。

3、7-11岁,是左右闹共同发展的时期,孩子会大量地识字,这是有大脑发育基础的,孩子学起来不费劲。11岁时,右脑发育基本完成。

4、11-15岁,左脑继续发展,15岁左右左脑高速发展,16岁后,左脑发展就很缓慢了,孩子的智力就基本定型了。

(二)5-10岁,是孩子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形成,听父母的话,父母很容易对孩子施加有效的影响。父母可以怎么做:

1、学习上,不管孩子怎么学,都不要批评他,要让孩子感到学习是放松的事,是让父母高兴快乐的事。小学阶段的老师也最好是温和的、漂亮的,这样有利于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不过,这不是家长能够控制的。

2、而在游戏上,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不是故意苛刻的,而是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立些规矩,比如时间限制、坐姿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防止孩子对游戏过于沉溺,因为,孩子游戏时受到一些限制,降低了快乐轻松的感受,就不愿意多玩了。

3、在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如讲卫生、讲礼貌等,父母要发现孩子做的好的部分来表扬他,甚至“无中生有”,也要试图找出孩子好的地方,表扬他,让他也关注自己好的地方,并进一步做得更好,最终发展为并认可自己是一个孩子。但要注意,在表扬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在挖苦他。

4、情绪上,(1)不要教导孩子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而是告诉他各种情绪都是自然的、正常的;(2)告诉孩子情绪是流动的、变化的,人不可能永远高兴,也不可能永远悲伤;(3)对自己的情绪,要学会识别、体察并适当节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4)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学会体会别人的情绪,培养其爱心。

5、规则的建立,(1)要注意态度上是“温柔的坚持”,定下了规则一定要坚持(节假日生日可以偶有例外),但态度要温和,太严厉会伤害孩子;(2)规则不能太多,抓住核心几条即可(如:不要伤害周围的人,尊重父母等),多了孩子记不住,也就无从遵守了;(3)在遵守几条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孩子在很多方面会自己慢慢形成规则,这种规则是孩子内部形成的,自觉遵守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即使没有外在约束,他也会是一个有规则有素质的人。

李子勋讲座笔记

李子勋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比较崇拜的“偶像”。看过多多少少的心理学方面的书,要么让我觉得浅显,要么让我觉得用一堆专业名词堆砌,只有李的书深入浅出,即浅显易懂,又回味无穷。昨天正好李子勋来深圳做一场免费的报告,不用想了,排除万难,一定去。

到达的时候略晚了一点。正规的位置全坐满了,后来的发个椅子,自己找位置,于是塞翁失马,我坐到第一排的前面,李老师的正下方,仰视了他两个小时,充分零距离的接触。

题目是《阳光心态,共建和谐》。其实实质性很大的收获不是很多,因为他的观点,理念都在他的书里了,所以他讲的培析的东西,也全是我能理解的角度。然而真正的收获来源于现场感,现场去感受气氛,感受睿智,感受儒雅,感受一种气场和能量。

以下简单记下我的听大概内容,留个印迹。

1、每个孩子都有不同情绪,不同情绪下的孩子都是可爱的,然而东方人很少研究情绪。情绪的产生与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情绪是一种能量,过于疯狂,能量消耗多,那么就容易疲劳,如果是比较矜持淡定的,那么能量消耗量就少。抑郁是一种空白的甚至是负面的情绪。高兴的情绪和悲伤的情绪都是好的。抑郁不是原始情绪,更是一种文化构成,产生于“分别心”。

2、要达到内在的和谐,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选择。不要过多的受信息影响。如神精科医生警察等行为都容易变乱

3、信息要均衡。心理学中有《悖论情景》。比如C型性格的女性,什么都能接纳,无论在工作还是家庭中都平和,就容易得乳腺癌和子宫肌瘤。所以要给情绪一个出口,让情绪流动。比如躯体疗法,快速地把自己从糟糕的情绪中拉出来。唤起疼痛体验可以改变情绪。

4、只有想解决麻烦,才会引起麻烦。只有不把事情当做麻烦,反而就没有麻烦。比如孩子目前是班上15名,希望他进步到10名。。

5、淘气的孩子,不服从规则的人,才会创造规则,是leader.6、能容忍多少人,就能当多大的官。容忍个体的差异,能和平共处;容忍孩子的差民异,不要求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

7、家庭矛盾,是夫妻双方对家庭的文化构想不同而造成的,是谁改造谁的问题。相互要认同,要有并存文化。并存文化下成长的孩子,更懂得思辨,是多元文化下的教育,取得1+1=3的教育效果。如果不认同,比如妈妈宠孩子,爸爸对孩子严厉,如果认同,妈妈在宠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明白父亲的态度也是对的,而父亲也不至于过于暴躁,会柔和一些;如果不认同,妈妈认为孩子在父亲方面受了委屈,所以更宠孩子,而父亲认为孩子在母亲的娇纵下无法无天,所以更严厉的对待孩子。此时1+1=0

8、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批评,对于能接受的信息,就回应,对于不能接受的信息就淡化,不回应,装不懂。家里不要有价值观,对错观,应该多种文化并存。

9、淡化性教育,转为性别教育。按照东方人和目前国情的要求,最好不要过早的去开发孩子这些方面。孩子知道了没有什么,做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性教育过程中,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家长说的方式和态度很重要。

听李子勋讲座有感(转)2009/05/02 17:31

1关于他提到的心理暗示效果,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他们在上大学时(华西医科大学)每学到一种病,总会有几个同学感到自己得了病。比如学到肝炎,就有同学整天照镜子觉得自己的眼睛有些黄,然后依次所有的症状都显现出来。其实最后体检,根本没得肝炎。听这次课程前一天,我晚上就很不舒服,总觉得是妇科的某处有了问题,最后觉得头晕眼花,好容易睡着,听完李子勋讲这部分,我心里暗笑,其后原来的症状及担心全都一扫而光。而由此再看,有时候我们读了一些教育孩子的书,听了一些讲座,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一些问题,于是怎么看都觉得有问题,而忽略了孩子大部分方面是很好的。其实孩子只要主要方向是积极向上的,就可以了。

2.他提到对孩子的教育需注重三点:

A.0-6岁,尽量带孩子到自然的环境中去,使孩子的右脑更加丰富,右脑是人创造力的源泉。因为自然中的色彩和声音都是最丰富的,而艺术不过是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孩子没有亲身体会过那种丰富,以后至多只能达到匠的程度。即使孩子将来不从事艺术,他也会更富激情和创造力。恰好,刚听完他的这个论述,我又读到一本日本人写的关于儿童右脑开发的书。

B.带孩子去各种环境去体验,机场、酒店、优美的景区,等等。尽量使孩子的感官受到刺激,在大脑内形成联结。

C.双语。他认为单纯是汉语的环境容易局限孩子的思维,双语容易使孩子的思维多元化。汉语本身是比较绝对的,语汇太多,变化少。

D.对于孩子尽量少用价值判断,不要总是评判孩子的行为对与错。非常赞同,我们成人最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评判者的位置,其实谁知道呢,对错并不绝对,孩子的做法自他的原因,如果实在有需要,我们就帮助他把行为规范到社会认可的范围里去吧。

我自己的评价,我非常赞同多带孩子到自然的环境中,蒙氏的《发现儿童》中专门有一章《大自然在教育上的重要性》,大家可以看看。我个人的实践,我们经常带孩子到野外去,我发现孩子在自然中更放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热爱到自然中去,对于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积极了。注:我们的孩子将近九岁了。

后面的两点我自己的体验并不深。

3. 场对于孩子的影响

李子勋不只一次提到场的作用,有时候我们对于孩子成长过于紧张,这个形成一个场,孩子在这个场里也容易紧张、焦虑,所以正如大胡子老爹所说: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我们这一群认识到科学教育重要性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个过程给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成长的机会。所以不要

把自己陷入自责、内疚的心境中,总想着自己有哪些方面对孩子可能造成了伤害,当时有一个妈妈提问,说她的孩子七岁之前她一直没有好好对待孩子,而后来她醒悟了,但内心总是自责,李直接回答,忘掉孩子七岁之前的事情吧。

4. 上到家庭关系治疗工作坊时,有两点感触特深:

A.心理治疗师要扰动来访者的心理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很小心地设计问题,使来访者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解决办法,或是使来访者意识到可能自己的看法可能有误。这使我一下子想到,有很多时候,我们企图说服别人,直接指出别人某处做得不对,但对方总不接受,我们自己也莫名其妙,觉得显而易见的错误他怎么就发现不了呢。听了之后,才明白,一是因为直接了当地指出很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卫,他一旦处于防卫状态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于别人的心理结构根本不了解,不知道他现在抱有这个观点是基于哪个核心信念,而只有扰动他那个核心信念,让他自己先是怀疑自己的信念,其后他可能会自己重新选择一个信念。因此谁也改变不了别人,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才行。

李子勋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篇2

坏蓝眼睛:现在女人普遍觉得现在的男人责任感越来越差,性格上的刚强部分也越来越弱,如何是好?

李子勋:中国一直是母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妈妈都承担了育儿的主要责任,幼儿园里也多是女老师。所以在中国的幼儿教育里,父亲以及男性形象是缺席的。历史上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母亲在承担教育责任。其次,中国的教育历来贯彻“吏制”,要求孩子守规矩,服从和遵守自己的位置。在学校,听话的就是好孩子,考试时,不按照老师规矩来回答就是错的。这就是一种“吏”的意识,别人给你制定规则,你遵守规则就可以了,而不是一种“官”性,理想中的“官”性性格,是什么事情可以独闯,可以扛住,可以拿下来。

坏蓝眼睛:原因有两点:一是育儿教育中女性形象占主导,而男性形象缺失。二是教育机制就是培养听话和服从的性格。可是,日本也是完全由妈妈来带孩子,为什么日本男人在性格上感觉要比中国男人刚强一些?

李子勋:在中国,男女同工同酬,鼓励女性出来工作。而日本崇尚女人带孩,男人去承担社会责任,这就导致男人不得不承担更大责任。“8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家庭对男孩和女孩的双重期待,可能会具有双性气质。社会的大环境也不鼓励过度男性化和女性化,比如在职场,很多女生都很阳刚,男性反而很温柔。男女在同样的位置上,所以对性格的要求趋于中性,这是社会大势所趋。

好男人要从娃娃抓起?

坏蓝眼睛:“80后”父母应该算是比较有颠覆性的一代,跟传统不太接轨。这一代的父母怎么从小培养男孩更多的男性品质,让孩子有爱心、有担当、有绅士风度?

李子勋:关键是从小就培养他的责任感,让他有空间和条件去担当,而不是妈妈什么都为孩子去承受。比如在公交车上,很多时候妈妈会让坐给儿子,这样长大后他也不认为自己应该让坐给女人。通常的规则是:男孩要贱养,小时候受的艰难多,长大后的抗力就大,越有责任感。女孩要娇养,越娇约好,让她自我感、自尊心强,长大后可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当然并不绝对,但目前最好的途径只能这样。

男人花心,天性使然?

坏蓝眼睛:说起来,男人的花心一直是女人的心头患,这是天生的,还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李子勋:天生的,是基因决定的。从进化史来看,生命发展了2.4亿年都没有男性,后来生物进化趋于多样性,母体里排出一个碎片,叫雄性子质,没有细胞膜,很快就会在环境中分解。所以,它一离开母体就要赶快钻入另一个母体,但又无法钻入自己的母体,只好钻入别人的母体。如果身边没有别的母体,它很快就会死,这是男性的脆弱。随着母体的进化,排出的碎片也在进化,存活的时间越来越长。生命到了3亿多年的时候,就形成了独立的细胞膜,在母体里的分裂,从无性分裂到了有性分裂,出现了我们说的卵生。在卵生时,雄性就获得了跟雌性相同的胞膜,但是雄性的基因是缺损的。

坏蓝眼睛:所以男人永远离不开女性?

李子勋:呵呵,对男性来讲,只要他离开母体,就有一种回到另一个母体的倾向,身边的母体越多,越有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命的焦虑。这是男人渴望更多的人爱他,而女人只需要一个爱他的人的原因。从生物学上讲,女人接受一个精子后就封闭了,所以女人更容易忠贞一些,而男人因为生物学上的恐慌,就容易“花心”、不专一。男人看起来在选择,实际上往往是被选择的,只要一个健康的、年轻的女人对男人说“Yes”,这个男人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因为他的基因决定了他内在的一种安全渴望,爱他的人越多,他觉得越安全。这是生物基因决定的,不是道德问题,是生理问题。

坏蓝眼睛:这么说,男人的天性里就是希望更多的女人喜欢他,那么他要进入家庭,保持忠贞,是不是就违背了自己的天性?

李子勋:对婚姻的忠贞不是男人的天性,这是社会责任感和文明进化的产物,是一种自我约束。男性遵循这种约束要比女性困难,要保持忠诚所需要的自我克制力量要比女人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做不到。

坏蓝眼睛:那如何培养男孩,才能够让他在成人之后的感情中相对专情忠诚?

李子勋:主要看妈妈的表现。在孩子两岁之前,妈妈最好不要缺席,陪伴着他,让孩子的亲密需求和依赖心理得到满足。两岁前,妈妈稳定地在孩子身边,带孩子睡觉,跟孩子同一个房间,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全能的,害怕了妈妈会来陪着他,饿了妈妈会喂他,冷了妈妈会给他加衣服。孩子跟妈妈形成长期的深度依恋,会产生一种共情,妈妈在想什么孩子知道,妈妈开心他就笑,妈妈不开心他就愁,两个人处在像热恋的状态。这样的孩子,由于小时候有跟一个人保持长久亲密关系的经历,往往能够稳定地爱一个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心理能力,不会老换配偶。

坏蓝眼睛:如果在幼儿教育中,妈妈经常缺席,会造成孩子成人后怎样的缺失呢?

李子勋:母婴关系有所断裂,孩子一直处在担忧情绪中,就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犹疑。尤其是当孩子察觉到妈妈对自己表达负面情绪,他今后在婚姻里会产生很大的麻烦,在外面他会非常正常,在所爱的人面前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他小时候在亲密关系里遭受创伤,妈妈高兴的时候爱他,不高兴的时候惩罚他,他就把惩罚合理化了,以为伤害也是爱的一种表现。所以,如果孩子小时候跟妈妈的依恋关系断裂,没有形成维持长久亲密关系的能力,长大后也难以跟恋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维持一段时间就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了,要靠法律和责任约束他,他自己没有动力。

过度早教,弊大于利?

坏蓝眼睛:早教机构以至于至幼儿园是大部分“80后”父母的心痛——收费越来越昂贵,但是条件并没有提高,有些老师的资质甚至还不如孩子的父母。于是稂多家长就要问,有必要花那么多钱把孩子放到这种机构里吗?李子勋:幼儿园教育其实没有必要,但是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增加社交活动、发展群体动力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园的教育,教给孩子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智慧,比如数学、语言,而人类的智慧远远不如自然的智慧好。在幼儿园过多学习人类的智慧,有时候会把孩子变得更加愚蠢。家长可以送儿童去幼儿园,但是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群体,但不是适应这种教育机制。

坏蓝眼睛;在学校里,的孩子打了,家长应该教他如何处理,是忍耐还是还击?

李子勋: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小孩打打闹闹是正常的,被欺负一次

的时侯下一次就聪明多了。家长不用对这个问题有太多的焦虑。中国家长好像对自己的孩子保护过度,在欧洲、北美,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可能两个妈妈在开心地聊天,两个小孩在旁边打得不可开交,妈妈聊完天后各自带孩子回家,说下次小心,别让人抓到脸。同龄孩子之间打闹很正常,可中国的妈妈就经常为这个原因吵起来。这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好像不太容忍孩子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

坏蓝眼睛:如果说,家里有父母可以帮忙带孩子,是不是可以不用放到幼儿园里?

李子勋:可以,但是要给他建立一些平台和条件,让他多和同龄孩子玩,适应群体和社交生活。我现在的孩子,10岁之前不会送去上小学,小学学习的知识在人类文化里占的比率很小,但是孩子要花6年,时间长,压力大,让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好感了。其实,聪明的孩子往往是跟大自然接触更多的孩子。当然,大自然不是说公园,公园是一个人文文化的呈现,是一个假的环境,不是真的环境,孩子应该接触真正的自然。

坏蓝眼睛:如果学校里存在一些不好的情况,比如孩子回家对家长说,有同学抢他的文具、玩具,要如何处理?

李子勋:这种问题,可以换个角度看。对于这种儿童之间的矛盾,不涉及是忍让还是反抗。如果有同学抢走了他的东西,想要孩子“要变成男人”的话,要让他自己经历这些、自己要回来。如果是贵重的东西,妈妈是可以出面的,先试着跟老师接触,看老师怎么看,了解真实的情况,到底有没有争执,到底是抢,还是借着玩。如果老师不知道这件事情,那么可以委托老师,并且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希望一天之内得到答复。如果老师处理得好,会让对方孩子有禁忌。

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必须对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承担责任,但是要有正常途径,就是通过老师。如果老师走不通,再跟对方孩子的家长面对面交涉,这就是家长对家长的事情。因为你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你需要为孩子的痛苦、损失站出来。包括幼儿园老师惩罚孩子,家长也可以站出来。不管老师多么有理,说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他对孩子进行处罚就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没得到法定监护人的许可,就是侵权。但是中国父母很少懂法律,经常打了就算了,不敢得罪老师。

坏蓝眼睛:可是孩子要读初中、高中,毕竟还是要进入到教育体系中……

李子勋:这个没问题。儿童在7岁前理性智力是没有发展的,负责理性智力的大脑皮层很薄,起不到什么大作用,孩子具备的就是一些简单的逻辑、运算、推理、归纳的能力。儿童不是以抽象、分类的方式来认知事物的,他们以具象、图形和信息的特殊性来认知。成年人喜欢用概念来记忆,比如看到20张图片,你会记住有苹果、老人、桥……可是,如果我问你是什么样的苹果,不记得,只记得苹果的概念。但在孩子的智慧里,你提到苹果的时候,他的大脑里浮现的是实物的苹果。社会给儿童的理性刺激信息已经太过了,到处都是语言、理性的东西,儿童缺少的是自然信息的刺激,而不是城市文化信息。所以对城市孩子来讲,补偿他的自然信息,要远比强化教他1+1=2和各种语言要好得多。现在我们的幼儿园是反的,越早期开发儿童的左脑能力,实际上越是对左脑的一种致命伤害,像揠苗助长。过度早教的孩子,100个里,可能只有1个勉强还可以,99个到后来智力都会出现一些糟糕的情况。

幼年满足,才能让孩子自信完整?

坏蓝眼睛:是不是有很多孩子“拼父母”,会说我的爸妈是做什么的,对于这种攀比的心理怎么办?李子勋:实际上,人是被社会决定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需求层次,最底层是物欲。当物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是贪婪的、不节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衣食、玩具方面的物欲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现在的孩子是过度满足,就没有那么多物质的贪欲了。第二个层次是安全感。当整个社会充满了动荡,安全成为物欲之外的第二需求。第三个层次就是爱。以前的多子女家庭里,家长对每个孩子的关爱不够,孩子长大以后对关系的需求就会非常强烈。这三个层面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很可能一辈子都会卷在这些问题里。首先他有强烈的物欲,总希望比别人更好,就产生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其次是安全感的缺乏,他会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强大,就像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追求精英文化,想上名牌大学,想跟有权力的人来往,结识领导人,都是为了安全。第三就是关于爱和被爱,也就是认同机制。从前的人一直被强调要成为某一种人,而不是成为自己。家长和老师总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标准化的人,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强烈地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想做自己喜欢的人是很困难的。这些都是认同机制造成的,在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缺少自我感。

其实,现在出生的孩子都自在得很,他才不在平你表扬还是批评,他不想成为别人,他只想成为自己。因为他前三个层次都满足了,接下来他要追求的就是成为自己,也就是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讲,第四个层次是超越,第五个层次是成为自己。现在的孩子在3岁以前已经把前三个满足了,他们没有强烈的物欲,没有强烈的恐惧,他们不担心别人喜欢和不喜欢自己,也没有必要炫富。反而是孩子的家长,因为小时候的物欲等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可能会有一种攀比心理,会因为同事买了宝马,自己开的还是大众捷达,就产生想换一辆的心理。很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下一代的孩子,这些孩子只想成为自己,不会要求更富有,他们在幼儿时期基本满足了所有的需求。家长眼睛看到的孩子,更多的是自我投射,是内心里那个没有长大的自己。

坏蓝眼睛: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看不惯孩子,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不在我们的认同范围内。

上一篇:招商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陪伴初二作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