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传说(精选9篇)
正月十五有哪些传统活动
首先是逛灯会、猜灯谜,这算比较传统的活动了。它也因此被叫做“灯节”,在灯会上,大家观看各式彩灯,有些地方还会有灯谜给来参观的人猜,通常两项活动都是一同进行的。走到街道上也会看的舞龙舞狮子的,每逢元宵节逛花灯之际,总会有扮成狮子或龙的人来表演,舞狮通常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龙则需要一大队人马,这种形式可以为节日增加热闹的氛围。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风俗
1、捏生肖:据说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然后制成生肖灯,谁的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2、偷菜:又叫“偷青”,传说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日子就越兴旺。
3、祈娃娃:河洛地区有这个风俗,人们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然后将泥娃娃带回家。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的意思。
元宵节流行什么食物
这一天大家都会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种食物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宋代就有人吃了,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据说最早叫“浮元子”,后面成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象征财源滚滚来的意思。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猜灯谜
1. 久旱逢甘露(打水浒传人物绰号)——及时雨
2. 奥运射击冠军(打《水浒传》人物绰号)——金枪手
3.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陆逊
4. 古代文化(打《三国演义》人名)——史迹
5.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刘备
6. 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人名)——徐盛
7. 八骏日行三万里(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良
8. 六王毕,四海一( 打《红楼梦》人名)——秦邦业
9.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巧姐
10.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杏奴
11.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宋清
12.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3.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童威
14.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15. 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杜迁
16.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17.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8.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花荣
19.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史进
20.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花和尚
21. 轻骑飞跃(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超
22. 天不绝曹(打《三国演义》人名)——魏续
23.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刘表
24. 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悟空
25. 相声逗乐(打《西游记》人物)——眼看喜
26. 各一方话鼠(打一画家名)——吴道子
元宵节文学典籍类猜灯谜
1. 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
2. 为储户保密(打《四书》一句)——慎言其余
3. 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序》一句)——窜梁鸿于海曲
4. 回归洛阳(打《前出师表》一句)——还于旧都
5. 科举制度(打《前出师表》一句)——试用于昔日
6. 人家在何处(打《前出师表》一句)——以咨诹zōu善道
7. 子游(打《聊斋志异》一篇名)——鼠戏
8. 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决汝汉
9. 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
10.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11. 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12. 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13. 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14. 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15. 好读书(打《论语》一句)——学而不厌
16. 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17. 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
18. 退席(打《论语》一句)——不在其位
19. 测鼠(打一词牌名)——卜算子
20. 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歇后语
21. 何谓状元(打一文学名词)——第一人称
22.平等待客(打一文学名词)——主人公
23. 天女散花(打一新兴词语)——高消费
每年阳历12月25号,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圣诞”。它是一个全民性节日,类似中国春节。
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与她成亲,给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渐晚,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寄宿,住在一个马棚里。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也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平安夜由来
圣诞节前夕就是传说中的平安夜,通常指圣诞节前一天,这天家长带领孩子除旧迎新,像中国过年一样,晚上大家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也会有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
平安果由来
12月24日,也就是圣诞节前夕,西方人称之为平安夜。而在中国,又恰逢新年将至,所以平安夜还没到,一种叫做“平安果”的礼物,已经开始在人们手中悄然传递。
关于平安夜为什么吃苹果的说法很多,近几年以来,苹果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作为平安夜的礼物,大家都互赠苹果作为礼物。“平安果”是用红红的苹果装扮而成的,取平安之意。
圣诞老人由来
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据说他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驯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火炉旁的袜子里。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圣诞树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大作的圣诞夜里救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并给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孩子走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
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搭救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成为圣诞树的来源。在西方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平安夜报佳音由来
据说耶稣出生前一晚,牧羊人听到天上传来声音,向世人报耶稣出生的好消息。因为耶稣是来做是世人的王,所以上天派天使像人家报告这个好消息,让更多人知道。后来人们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后来人们就效彷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圣诞节礼物由来
传说有个心地善良的没落贵族,生活非常艰难。三个女儿快要出嫁了,他为没有钱给她们买嫁妆而难过。圣诞节那天,三个姑娘早早地在炕上睡觉了,剩下父亲在长吁短叹。圣诞老人决定帮助他们。他在他们家的烟囱里撒下了许多金子,落进姑娘们烤在火炉旁的长统丝袜里。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圣诞卡由来
传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晚,道士罗公远陪唐明皇赏月,唐明皇无意中说道:“如能上得月宫去游玩一次多好呀!”罗公远说道:“万岁想游月宫,那不困难。”说罢口中念念有词,又把拐杖朝空中一掷,眼前立即现出一座银色天桥,通向月亮。二人一同登桥,不一会儿,只觉得一阵寒气袭来,香味扑鼻。二人来至一座宫城门口,门口一棵桂花树又高又大,树下有只白兔在捣药,城楼门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二人知道这是到了广寒宫了。进了月宫,只见琼楼玉宇、奇葩异草,数百名仙女翩翩起舞,悠扬的音乐声在空中飘荡回响。唐明皇精通乐律,暗暗记下。游了一遭之后,依依不舍地回往人间。落地时一震而醒,方知原是一场梦。唐明皇赶紧记下在月宫听到的仙乐,经整理,便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1],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祭祖的讲究
1、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2、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
3、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古代英雄人物里,项羽绝对是颇有人气的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一曲悲壮的《垓下歌》,不仅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千古悲剧英雄,也给他添了不少忠实“粉丝”。当然,这样一位气吞山河的牛气人物,总得配上一样兵器,于是就有了“霸王枪”。
这霸王枪,相传是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偏要学万人敌。可这万人敌,除了讲究兵法,随身兵器也是需要,项羽的叔父项梁寻思,这娃天赋神力,使剑未必应手,于是为其私人订制一把霸王枪。
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有关的传说
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原为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由来
道教说法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据《赤松子章历》记载: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二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返回目录
腊八节有关的传说
一: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二:朱元璋遇难之说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三:悼念秦长城修筑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关于艾德来丝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莎车有个维吾尔族姑娘名叫海里曼,她从小无依无靠,以织锦为生。快到古尔邦节的时候,她打算为自己织一块锦绸做裙子。她采来石榴花、沙枣花、海那花,用花液染出五彩的丝线,精心纺织彩绸。
经过几个昼夜的辛勤纺织,彩绸织锦好了,纹样粗犷奔放,色彩艳丽。一阵大风刮来,彩绸随风飘去,姑娘追到河边,她惊喜地看到:彩绸在水中的倒影,更加妙不可言。海里曼日思夜想,一心要织出那漂亮的花纹。海里曼照水纹模样先扎染经线,然后织上色彩各异的纬线,异彩纷飞的水纹彩绸终于织好了。
姑娘把彩绸送到裁缝阿衣先那里加工衣裙,阿衣先看上了彩绸,当天夜里,阿衣先私自带上彩绸跑到了喀什。古尔邦节的麦西来甫晚会上,人们载歌载舞,阿衣先艳丽的彩裙引来众人羡慕的眼光。有位名叫尤素甫的小伙子请阿衣先跳舞,问她彩裙是哪里买的,阿衣先慌称是自己织的。尤素甫认为她心灵手巧,打算向她求婚。
海里曼独自一人在家,为失去彩绸伤心落泪。海里曼打算再织一块同样的彩绸。她赶到喀什去买丝线,正巧遇到了阿衣先,认出了彩绸裙,两人吵了起来。
尤素甫无法断定是谁织的彩绸,只好让她俩重新织一次。海里曼很快就织好了一块同样的彩绸。阿衣先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尤素甫娶了心灵手巧的海里曼姑娘。海里曼把手艺传给众人,并把这种彩绸取名叫“艾迪莱丝”绸。
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是湖南最主要的民间习俗,如长沙的酸菜炒汤圆,将汤圆配酸菜、辣椒炒制,外焦内软,酸、甜、咸、辣俱全;郴州因为多民族聚居而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舞龙舞狮活动,如今年郴州资兴举办的第五届龙狮腰鼓大赛将会有24支队伍参赛。
位于湖南南部的新田县,毗邻两广,元宵习俗独特。元宵节这一天晚上,新田县的农民们会提着点亮蜡烛的小灯笼来到宫庙前集合。数百串灯笼连在一起,组成一条近千米长通体发光的“巨龙”,每一盏“龙身”上的灯都代表着一户人家。随着一阵阵锣鼓声,游龙灯的队伍从宫庙前的农田出发,在威风凛凛的“龙头”牵引下,开始绕全村游行。举着“龙身”游灯的人们还要保证这条“长龙”的连续和完整,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小心地配合着“长龙”前进,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巨龙”所到之处,家家烟花爆竹声震天。游完龙灯后,村里的居民们会将所有的龙灯集聚在一起“烧龙灯”,期待来年风调雨顺。
满族人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有的地方还要举办冰灯会。在农村,正月十五日晚上,家人要举行验月份的活动。先用荞麦面制成十二盏灯碗,标上十二个月份,第一碗中放一颗豆子,然后放在锅中煮。豆粒胀大意味着涝,豆粒小的预示干旱,不大不小的表示风调雨顺。此活动表达了满族人民祈盼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结婚的女子不许看娘家的灯,儿媳不许看婆家的灯,需去姑、姨家躲避。正月十六,满族妇女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在雪地里行走,看谁走得快且不湿鞋。据说这样可去除百疾。
藏族元宵节习俗
藏、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在青海湟中的塔尔寺举行盛大的灯节。塔尔寺,藏语称“拱本”,是十万佛像之意,相传是为纪念黄教创史人宗喀巴所修建。灯节时,白天,人们兴致勃勃地观赏佛殿和宝塔,夜晚到来时,寺院内点起盏盏酥油灯,彻夜不熄。塔尔寺的能工巧匠用灵巧的双手和新颖的构思,用晶莹洁白、细腻松软的酥油和各种颜料塑成各种争奇斗艳的酥油花、千奇百态的珍禽异兽、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形态逼真的佛经传说和人物等。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吸引了成千上万前来观赏的人们。五彩缤纷的酥油塑品,在灯光照耀下,与金碧辉煌的殿堂交相辉映,宛若群星灿烂。灯节期间,还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戴着千奇百怪的假面具,身穿盔甲和绣花袍,在锣鼓、钹、唢呐等的伴奏下,跳起古老、欢快的舞蹈。在殿外广场上,还有舞狮、舞龙灯、舞牦牛等表演。
东乡族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这天傍晚,东乡族要举行“跑火把”活动。村村寨寨的青少年组织起来燃起麦草扎成的火把,在田野奔跑,一只只火把在夜色中连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仿佛“火龙”在蜿蜒飞舞,村中的长辈及妇女们站在村头观望。据说火色越红,喻示着当年的收成就越好。
朝鲜族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日早晨,朝鲜族有饮“耳明酒”的习俗。此酒并非特殊酿制,但要空腹喝下。据说喝了耳明酒可使耳聪。朝鲜族还要举行“望月架”活动。正月十五前由小伙子们从山上砍来木杆和松枝,搭起几米高的望月架。傍晚来临,当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时,几位被推举出来的老人爬上望月架,谁先看到明月,谁就福星高照,喻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将万事如意。
苗族元宵节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在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举行占龙坡会。其主要内容有芦笙赛、踩歌堂、斗马、斗鸡、赛马、舞狮子、对山歌等活动。所有活动中以芦笙赛和斗马最为热闹。正午各村赛的芦笙队围成圆圈,吹起欢快悠扬的芦笙调,姑娘和小伙子们围绕芦笙跳起欢快的舞来,参加者多时可达千余人,场面十分热烈。届时,附近的侗、瑶、汉等兄弟民族群众亦前往参加娱乐活动。
纳西族元宵节习俗
纳西族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棒棒会。棒棒会又称“弥老会”,大家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以备春耕之用。晚上举行歌舞表演。
壮族元宵节习俗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在正月十五有踩风车的活动。踩风车是在木条搭成的风车架上,四人一组,每人分别手握木架,先由着地者用力蹬,四人同时围绕着圆圈转,转到地面者,再用力一蹬,使风车轮旋转不停。在相同的时间内,转得圈数多、姿态美者为胜。踩风车既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黎族元宵节习俗
黎族每逢正月十五有跳竹竿的习俗。跳竹竿负有一种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色彩,其中以美孚黎地区最为兴盛。正月十五日夜晚,人们在饭后穿上节日的盛装,蜂拥至村前寨后,燃起篝火,点起火把,开始跳竹竿。人们以此方式告祭先灵,祈求风调雨顺。跳竹竿时分击竿者和跳竿者两部分。平行放在地上的称枕竿相距2至3米,其上横放八根竹竿为打竿。击竿者相向跪在枕竿的外沿,每人两手各握一竿,在音乐、锣鼓的伴奏下,按照节拍和鼓点,不断将手中的两根竹竿一分一合、一高一低地在枕竿上击打、滑动,发出悦耳的呱哒呱哒声。跳竿者亦要根据节拍在竹竿间雀跃,并做出磨刀、筛米、鹿跳等动作。击竿者击竿的速度越来越快,跳竿者的动作不仅要优美舒展,而且动作要敏捷利落,如果被竹竿夹住脚、腰等处,就要受到围观者的哄笑。
元宵节送灯习俗
头一年新嫁了女儿的人家买一盏漂亮的灯和一个面粉做的小老鼠送到女儿的夫家,这就是送灯,其意义不外是祝她多生贵子罢了。与送灯相似的还有偷桩的俗例,不过这多在江苏一带。“桩”是小渔船用来代锚的东西,一些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妇,望子心切,便在新年中某一晚乘人不备将桩偷回家,据说能够生子且极为灵验,但一定不能为渔人察觉,否则不灵验的,这和八月十五的送瓜也极相似。
元宵开灯习俗
提到送灯,在东莞地区元宵节还有开灯的习俗。这专门是那些头一年里生了男孩的人家做的,在祖先及神前点一纸灯称为开灯。其日期是从初二便开始了,到十三才结束(因十三是灯头生日,不能开灯)。开灯的人家在这一时间内选一个自己满意的吉日,将大的八角纸灯挂在家祠和神堂的中间,两旁和大门口还要挂一对莲花,不但如此,还要在灶君、井神、街头巷尾的土地处安置一个小的纸灯。开灯时由家长用小刀在灯上剖一瓣,故名日开灯。在那一天家里是很热闹的,和孩子满月时差不多,且纸灯早晚都必须点,在以后再选一日以酒撰祀奉,称为庆灯。这样直到十三日废灯。如果孩子是外婆的第一个外孙,在这一天外婆是要送他一套衣服,几件饰品,另外还有1只鸡、3斤猪肉、8个鸭蛋、2块腊肉、几斤茨菇,还有米、酒等。男家接受后,将衣服给孩子穿上,食物则要煮熟供奉神灵。男家也要答送一些东西的,如猪肉、鸭蛋、茨菇等。除了外婆要送东西外,其他的亲友也要送的,东西也是差不多的,男家则接受衣服,至于其他的便可受可不受了。
元宵节偷青习俗
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也有特别的习俗。在广西地区有偷青的习俗。这一晚男女老少都联结成队待夜深人静后,到别人的园圃里偷取蔬菜,这称为“偷青”。这种风气据说在光绪中叶后,柳府提标中营携家眷来此地后才有,当初也仅是些妇女、小孩,而且偷取的也极少。到民国时,则全家一齐出动,且渐渐演变为不等到深夜,晚饭后便气势汹汹地去偷取了。各园主稍有疏防,便被一扫而空了,特别让人头疼。广东、广西各族普遍流行元宵(有的地方在年初一)偷青的风俗。偷青又名采青,元宵夜,青少年男女(有的地方仅限于女子)结伴潜人他人园圃,摘取青菜葱蒜各数根作为“彩头”,以求一年清吉之兆。按俗例,偷青者要识大体,只偷少量,不使园主损失过多。而园主则以他人进园偷青为荣,认为能为别人带来吉利而积了阴德,有些园主对偷青者只稍为声警,意在告诫进园者手下留情,勿损坏过多蔬菜。
在广西柳州等地区,偷青者回去后,大家聚集观看各人所采菜类,以此推断各人的“彩数”,然后将菜清煮(不放油盐)供尝。据民国广西《龙津县志》所记,龙州向无偷青风俗,至清光绪中叶,中法战争期问,汉族军人屯防龙州,其家属带来此俗,偷青由此而来,并成为风气。如今,偷青风俗仅个别地方存其遗风。
元宵节祭娘娘
闽南人认为元宵节晚上天上的状元爷要下来游街的。状元爷的性格很天真活泼,专门喜欢与儿童一起玩,所以每家都让孩子们提一盏灯在街上高喊,在农村中则是两村子的人必须拿石头互掷,这样村子的人便能避瘟疫了,由此也免不了酿成惨祸的。女子们也有自己的俗例,有的会在神前拈香,到邻居家听人说话,再在神前占卜一下吉凶祸福,有趣的是一些没出嫁的女孩们则会到屋角、厕所里祈祷纺织娘娘教他们裁缝了。在厦门则有祭娘娘的习俗,不知两位娘娘是否为同一人。娘娘是DonSweea娘娘,传说她是一个非常聪慧美丽的女子,但出嫁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毒打,有一天竟被打出门外,被赶到粪池里淹死了。基于对她的同情,所以在十五这天晚上有祭DonSweea娘娘的习俗。从5岁到巧岁的姑娘们都会拿花生、柑橘及一些菜饭、鸡头对着厕所拜祭。特别的是姑娘们还要各做一只很小的鞋子,祭完后,拿来焚化,然后把焚化后的灰包在菜叶里投进厕所,据说这样娘娘便能享用了。祭时鸡头的作用是使女孩子像娘娘一样聪明伶俐。
元宵走桥习俗
在有些地方元宵节有走桥的习俗。要连着走过3座桥,可能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习俗差不多吧。在十六日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还有一首《走百病》的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踏穿街头双秀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在江苏地区还有一些迷信的风俗,兹介绍如下:
元宵正月望习俗
元宵节有正月望的奇俗,在正月十四那天,一些乡民便要束几个稻篙,放在田中。用面粉揉成数百个像棉花形状一样的面果缀在秸上,再将这假棉花秸插在田边。到了十五夜间,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燃着了一端的草把柏枝,放声歌舞。所唱的歌词有多种,如:“正月半,放烧火。别人家菜才栽,我家菜已经上了街。别人家黄豆般子大,我家黄豆盘篮大。
别人家棉花瘦且低,我家棉花壮了要撑天。”火把烧完后,便把面果摘下,回家炒熟后,分给小孩吃,据说吃了可免灾殃。
元宵送子习俗
此外元宵节还有送子的风俗。在元宵节后,二月二以前,有送子的多在这十几天内举行。“此事亦系出于亲友之所为。
盖凡年老夫子,及成婚多年而无所育者,亲友知其盼子心切,咸乐送之。然所送者非人,乃一纸糊之小红灯耳。间有用砖代者,此砖须取自东门外之麒麟桥砖,否则无效,盖取麒麟送子意也。其手续由送者先期择一吉日,备柬通知受者之家,临时约集十余人,锣鼓喧腾,乐声大作,持灯或砖送往。受者则迎迁于门外,以所送之灯或砖悬于望子者之床中,并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将来受的人真的有了孩子,一定会谢以重礼的,而送的人也会欣然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孩子是他“送”去的。
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19,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各民族于元宵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又称为圆子、团子、汤圆,有实心和包馅两种。前者将糯米粉揉成指头大小的圆子,加糖水煮熟即可进食;后者将芝麻、花生、果仁、桂花、蔗糖、猪油等混合加工做成馅料,用糯米粉做皮包而制成,香甜可口,为元宵节必备的食品。壮、汉等民族的汤圆,除甜味小汤圆,尚有咸味大汤圆,以肉、蒜、藕为馅,每个有一两左右,也十分可口,别有风味。
元宵节的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
元宵节的习俗,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灯谜活动,明清相沿成习,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据《剪胜野闻》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服画了一个赤足大脚妇人,脸儿似马长,怀包一个大西瓜,没人猜出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一见大怒,因为他的马皇后是淮西人,他幼年又当过和尚,瓜”是隐喻“淮西”,又用西瓜比喻光头,于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本为民间娱乐,却不料无意之间,招来一场横祸。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欢猜谜语、作谜语。
灯谜亦有各种不同的格式,制作灯谜者除了必须有巧心慧思外,亦必须通晓天文地理。
谜语有谜格二十四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当属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三天里参加者达两万多人次。
【元宵节有哪些传说】推荐阅读:
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01-25
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02-02
元宵节作文:快乐的元宵10-12
《元宵节》幼儿园元宵节教案01-13
小学生元宵节作文:元宵节看烟花06-08
搞笑元宵节短信 元宵佳节闹花灯10-09
广东元宵节吃什么_元宵节南方吃什么11-01
欢快的元宵节闹元宵日记500字06-10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作文400字07-07
元宵节感想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