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精选9篇)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1

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突出问题是:

一)发展农村经济的短期行为和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表现在有些县乡对已经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不能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有些还会因为行政领导的意图或领导班子的换届而任意更改。有部分农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跟不上,不能适应,有的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短期行为。据江苏省高淳县委组织部对166名乡村干部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干部中积极性较高的占20%,处于被动应付地位的约占60%,有20%的乡村干部实际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个别的喜欢盲目争项目、铺摊子,大量的资金投入,效益却不理想。有的不仅没有解决温饱,反而背上了债务。农村的干部群众往往急于求成轻率地提出“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奔小康”、“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之类的口号。实践证明要使我国农村彻底摆脱贫困,绝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二)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在1990年4

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四川代表介绍全省1990个乡没有文化站,一年3000万农民看不上电影,文化消费作为“软需求”受到冷落,降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因而,很多农民对传统习惯抱残守缺,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封闭式的循环格局,对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冲动意识。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

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5——11岁的儿童入学率只有65%。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以东部地区为例,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超过30%的省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苏省的文盲、半文盲率为27.62%,但农村文盲率却高达40.5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因而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明晰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近10年来,全国有26000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问世,其推广率仅达到30%,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应用率达60%——80%。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靠行政推拉生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四是集体经济的衰退使乡镇企业资金“先天不足”。据新华社报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国农村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财产约800亿元,到1985年只剩有300亿元。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输血”,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据新华社1991年报道:农行系统乡镇企业贷款中逾期贷款占四分之一,坏帐5%。企业高比例负债经营,加之经营行为短期,后劲不足,步履艰难。

针对目前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应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

。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

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2、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三)广泛开展经济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需采用多种形式,开放让利,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和物资,大搞横向经济联合和发展外向型经济。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区域联合,主动吸引外资,用别人的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武装现有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营,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或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关于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03-02

民营经济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经济形式,已经成了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扩大劳动再就业和活跃地方经济,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可以说融资难已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家知道,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多是一些中小企业,一方面难以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抵押物不足,所以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

2.管理水平低下

民族地区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力量同舟共济,适应了企业在创业初期的需要。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经济环境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家族化经营的优势会逐渐丧失,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

一是“开放”障碍。由于家族化经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家族成员的经营观念往往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子,常常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管理高层,导致选能用贤渠道的不畅通,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家族企业。同时,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容易形成一个以家族成员为核心的狭隘团体,造成人才、资本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的障碍,导致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是“制度”障碍。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有赖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良好执行,而家族化经营的结果往往导致制度执行中的违规与碰撞。另一方面,某些“劳苦功高”的创业者与一般家族成员、一般家族成员与外来人员之间,在执行制度时容易出现不平等现象,从而导致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特别是家族成员在工作失误时,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使企业制度的严肃性受到冲击,进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经营”障碍。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取得一定成功之后,原先创业的家族成员很容易滋长经验主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甚至随心所欲,置各种规章制度于不顾,企业经营危机便开始产生。

四是“机制”障碍。在家族式企业中,权力都是高度集中,往往是老板唯我独尊,说一不二,决策随意化,缺乏约束机制,在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也往往是要么凭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

3.起步水平不高,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民族地区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民营企业发展基础较弱,实力不强,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经营中也存在无序和违规等问题。“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等陈旧观念,仍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上许多民营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不求进取,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往往热衷于扩大规模多赚钱,缺乏技术改造热情,更不愿把钱花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上,产业升级进展缓慢,影响了企业持久的竞争能力。

4.民企老板素质偏低

民族地区民营企业中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民企老板不但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甚至在文化程度、政治觉悟、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而且“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甚至过早地开始追求享受,奢侈消费。

5.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确立民营经济在民族地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激活民间资本,扩大社会就业,形成全民参与、商气富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各民族地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有些政策在具体落实上不到位,不尽人意。

二、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大型国有企业少,经济发展缺乏支撑点,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进行重大转变,解除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桎梏和观念的束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创业和发展机遇,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直至在有些领域可以向民营企业倾斜。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企业开放。引导群众把创造财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2.采取多种手段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民族地区民营企业融资难,涉及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是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贷款就必须重视自身的信用建设,严格遵从财务会计透明化,以实际行动展示自身的资信,打消银行及投资者的忧虑,同时在经营上也要努力提升水准,规避和善用风险,求得企业的永续发展。二是要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民营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多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按照“政府启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组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金融机构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要更加灵活便利,努力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

3.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

据有关资料介绍,全球有65%—80%的私人企业为家族式企业,目前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淡化家族制”的观点,其内容就是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实行家族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淡化家族制,而且民营企业在当前阶段要彻底否定家族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把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庭式企业,这样既保留了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了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责任。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可以规范企业动作,避免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

(3)在家族式企业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4.改革用人机制

和全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民族地区民营企业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人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板的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和雇佣关系,反正我花了钱,你就理所应当为我服务,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企业。因此,在民企中工作的人才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要想真正留住人才,首先必须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分利于民的境界,应主动抛弃江山为我打,企业为我有的陈旧观念,要做到五放:放心、放权、放手、放胆、还要放财,做到报酬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5.民营企业在努力发展的同时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没有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没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没有各民族地区党委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就没有民族地区民营企业的今天。为此,作为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在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自已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遵纪守法,诚实经营,恪守信用,珍惜信誉,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这样一方面回报了社会,另一方面又用自身的实力和形象赢得了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1]张庆亮.民有经济:概念、贡献、融资困境及解决思路[J].财贸研究,2002年02期.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4

文网

县委组织部长关于选人用人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2010-06-29 18:31:0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委组织部长关于选人用人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县委组织部长关于选人用人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2)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组织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选人用人责任重于泰山”。那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呢?个人认为,加大培训、培养、选拔、监督和考核机制的创新力度,提高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水平,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来选人用人,才是组织工作永葆青春活力的保证。

一、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干部科学发展能力。

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围绕干部能力建设,如何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首先要创新培训制度体系。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一把手”工作责任制,把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培训考评结果与使用提拔结合起来。其次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长期、短期、按需培训三种模式。对于新任公务员、后备干部、选调生及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时间可以设定为3个月,以便使其系统学习与掌握上岗知识;对于不宜过久离开工作岗位的科级干部,宜进行2-3周的单项突击短训;对于干部

需求培训,要从干部的实绩考评结果中发现问题,把干部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以及本人的诉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干部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补给什么的培训机制。再就是要创新培训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进行重大案例分析、危机公关事件预设与处治、学员与教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开展调查研究等等,其目的就是让学员通过分析讨论和实践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检验学习成果,从而提高破解难题、理清思路、选择路径、寻找对策的能力。

二、创新培养机制,强化干部后备队伍建设。

众所皆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运用单一的手段,难以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打破常规思维,拓宽挂派干部锻炼的新思路,不失为一种尝试。一是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发达地区谋职锻炼,与发达地区积极接轨,学习他们的

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二是选派德才素质好、政策理论水平高、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市、省上级机关挂职锻炼,使其在一个新环境和大舞台去接受锻炼和考验,既达到了培养干部的预期目的,又实现了上下联系沟通。三是下派干部到信访部门任信访专员,进一步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对基层挂职的选调生与大学生村官实行“导师制”培养。在基层一线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上,选择懂经济、善管理、能力强的乡村干部作为大学生的“导师”,“一对一”对接帮扶,从而实现思想上有引导、作风上有身教、工作上有辅导、生活上有帮带的“严管厚爱”式培养格局。

三、创新选拔机制,促进干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

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以事择人、以岗定位、考用一致”的干部公开选拔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动摇,真正把那些政治过硬、能力

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坚决不用那些以权谋私、为己干事、干部群众信不过的人,不用那些不负责任、拉私人关系、投机钻营的人,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人。宜从两个方面制定干部选拔机制:一是变“伯乐相马”为“公平赛马”。在“赛场”上展示自己,通过笔试、面试及全面考察,竞争上岗,让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探索市、县联动进行公选的方式。对市、县两级的干部公开选拔竞争的岗位统一进行安排,统一命题笔试,统一面试辩论,分别考核任用,这样既扩大了选人视野、保证了用人质量,又提高了选拔、任用的工作效率。三是公推公选党外干部。关注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由民主党派推荐,按照规定程序,根据各人的德才条件,积极吸纳到重要工作岗位上中来。

四、创新监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5

医药卫生工作组

为推动靖安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民就医环境,更好地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需要,县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组织部分委员对靖安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情况。靖安县共有乡镇卫生院11所,4个为中心卫生院,7个为一般卫生院(其中三爪仑卫生院、雷公尖卫生院处于解体状态,双溪镇卫生院与县中医院合署办公)。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定编178人,实际在编人员1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6人,行政工勤人员15人。在技术人员中,具有医学类大专学历者23人(本科学历0人),中专学历者69人,高中或以下人员16人;具有中级职称者19人(高级职称0人),初级职称87人;具有临床医师30人,药剂11人,护理30人,检验6人,公卫医师6人,妇保医师9人。全县设有村级卫生所70所,另有84所卫生分所,共有乡村医生209人,其中大专学历34人,中专学历或相当于中专水平133人;乡村医生中,有执业医师资格的9人,有助理医师资格的8人。

2、卫生工作开展情况。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适应新农合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债建设项目,相继对中原、罗湾、宝峰、高湖、水口、香田、璪都、仁首等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并争取到农村卫生建设专项扶助资金近500余万元,添置完善了各项医疗设备;四个中心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农村卫生院的面貌焕然一新;村级卫生所完善了17种必需医疗设备,建设新型农村卫生所进展顺利。这些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改变了我县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为适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当前我县农村卫生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一是在职医务人员的专业队伍老化;二是高级职称的优秀人才紧缺;三是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技术把关人不足;四是乡镇卫生院在职医务人员中高学历人员极少。由于人才的缺乏,导致农村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范围狭窄。近年来,陆续添置的生化分析仪、X光机、B超机、心电图、乳腺仪、电子阴道镜等设备由于人才的缺乏而不能完全发挥有效作用。由于缺乏高资质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较低,重病、大病在乡镇得不到有效救治。

由于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执业范围狭窄,治疗手段有限,也相应造成群众就医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卫生院混岗现象的产生,这就为医疗安全留下了隐患。

2、农村医院管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农村卫生工作是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大问题。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人事制度改革难以落到实处,想安的人进不了,紧缺的专业人才引不进。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手段,对他们的日常监督管理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导致监管不力。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卫生院的监管力度。卫生主管部门要尽职尽责,继续加大对卫生院的扶持和监管力度,把定期深入乡镇卫生院检查指导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形成工作制度。在制定相关政策,做出有关决定前,要充分调研,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其次,要重视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建设,打破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责任心强、医风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院长。并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努力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竞争环境。

第三,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管理,督促引导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特别是建立落实考核和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人才管理,健全保障机制。如何引进和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工作者队伍,是目前农村卫生院亟待解决的难题。一要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支援农村卫生院建设。对其严格规范管理,使其安心服务于卫生院工作。在其“支医”期间,要在其原单位保留职务和工资,并给予适当生活补助。“支医”期满,由卫生主管部门对其在“支医”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予以适当奖励,并将其表现作为评优选先和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二要加大专科定向培养力度。政府可以出部分资金帮助本地区乡镇困难家庭考取医学院校的学生完成学业,并与其签订定向就业协议,规定其毕业后必须回所在乡镇的卫生院工作一定年限。三要选派卫生院优秀人员到上级医院或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考核优秀者委以重任。对其他在职人员也要有计划的开展培训,使他们能够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四要强化卫生人才投入的政府职责,落实农村卫生人才补偿的财政保障机制。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

政全额支付,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五要积极引进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妥善解决新聘用人员的身份编制、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吸引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卫生院工作,着力改变人才短缺、技术断层的局面。

3、发挥中心城镇作用,合理整合医疗资源。由于受财政补助资金有限和卫生技术人才缺乏等条件的限制,要使各乡(镇)卫生院在短期内实现均衡发展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根据我县地域分布现状建议建立以中原、罗湾、高湖、仁首四个中心城镇卫生院为中心,周边乡镇卫生院为补充的辐射式区域布局模式,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地区内的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四所中心卫生院的财政投入,统一调配精干技术力量在区域内的使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科室和设备配备,做强中心卫生院。与此同时,兼顾一般卫生院发展,通过采取设立中心卫生院流动巡诊车、专家定期到卫生院坐诊等有效措施,增强普通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4、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市场管理。要彻底清查整顿村级医疗服务场所。工商、卫生、药监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的个体诊所和药店;严厉查处药店坐堂行医,利用义诊咨询、免费检测等不正规方法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负责任的无证行医行为;继续加大对药品质量 的监督检查力度,从根本上清除假冒、伪劣药品的流通渠道,为农民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就医环境。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6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被称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娃娃鱼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它可食用,是一种名贵佳肴,可制药,能用来预防和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可用来科研,是研究动物进化的活化石;它样子奇特,憨态可掬,名字好听,可用来观赏。我县是全国娃娃鱼资源的重要产区,是最早确定的“中国娃娃鱼之乡”,靖安人民对它也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于2001年将其列为靖安吉祥物,为此,围绕如何将娃娃鱼做成能名符其实带给靖安人民吉祥富裕的“金娃娃”,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走访了相关人员,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一、我县娃娃鱼自然资源状况和保护情况。

1、自然资源状况。我县自古以来就有娃娃鱼自然资源分布,其资源状况据相关部门多次调查反映,在娃娃鱼资源未被破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其分布在我县南北潦河上游的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年产量达到5000--10000公斤。改革开放以后,我县娃娃鱼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1995年分布范围缩小到200平方公里,年产量不到2000公斤。到2005年,分布范围已恢复至350平方公里,年产量达3000公斤。总的来说,1972年以前资源完好无损,1973年至1995年资源 遭受破坏,1996年以后至今,资源逐渐恢复。

2、保护情况。在娃娃鱼资源保护研究上,我县是全国对娃娃鱼资源最早实施保护的地方,从1974年发布第一个通告到现在,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已发布了保护娃娃鱼资源的五个通告。我县曾创造了4个全国第一,即在全国第一个发布通告保护娃娃鱼,第一个设立娃娃鱼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建立专门的娃娃鱼研究所,第一个人工规模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被授予“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其繁殖规模和技术国内领先。

二、我县娃娃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自然因素导致了娃娃鱼资源受到破坏。农田使用剧毒农药和化肥,森林的乱砍滥伐,矿山的开采、拦河筑坝、兴修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等导致了娃娃鱼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娃娃鱼特定的生态习性,特殊的生理习性,特别的繁殖习性,使娃娃鱼自身繁衍受到很大影响。

2、优势资源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我县在娃娃鱼资源的调查、研究、保护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和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将上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中还存在很大差距,全县未从资源优势中得到相应的经济优势,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产值的企业没有,现有的中源乡的喜洋洋娃娃鱼养殖加工企业也还在筹备建设当中,全县家庭养殖也很少。

3、思想不够解放,保护和鼓励措施还是不力。一是对 不法分子滥杀娃娃鱼,非法走私和贩卖娃娃鱼的打击力度不大;二是鼓励扶持娃娃鱼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不足,有限的资金也仅放于娃娃鱼的保护研究当中,以开发促发展、以开发促保护的思路仅停在口头上、文件中,缺乏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和扶持。

三、发展我县娃娃鱼产业的建议。

就我县而言,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群众养殖积极性高、现有的技术和规模已突破种苗繁殖的“瓶颈”制约,如果出台鼓励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的引导政策,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就可望使娃娃鱼产业成为县域旅游、农业开发的支柱产业,为此本人建议:

1、调整目标定位,将娃娃鱼产业作为旅游、农业开发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成立靖安县娃娃鱼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出台娃娃鱼产业发展、开发利用和加强资源保护的配套政策,规范养殖行为,简化办证程序,搞好配套服务,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抓好现有的罗湾、中源娃娃鱼幼苗繁育基地和高湖娃娃鱼综合生态园建设。基地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着力增加繁殖种群,提高繁殖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苗种和开发利用提供资源保障。县财政每年要划拨一定数量的扶助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 繁殖养殖基地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培训等;二是鼓励支持民间和外来资金发展娃娃鱼产业大项目,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凡来我县投资娃娃鱼产业建设的,一律享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三是各项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娃娃鱼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3、走全生态和仿生态养殖路子,鼓励家庭养殖。借鉴浙江、湖南等娃娃鱼产业化发展经验,实行分散的家庭化仿生态养殖模式。各乡镇应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尽快组建专业合作社,统一办证、统一提供苗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定价回收、统一加工销售,推动农户发展养殖。这样,因其养殖成本低、抗病能力强,市场风险小,发展速度快,将会适宜已掌握繁殖技术、群众了解多、养殖积极性高的我县发展。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7

一、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及有利因素

(一)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各旗县农业合作社覆盖种、养、加、储、运、销、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药材等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旗县旱作农业耕地改造、节水灌溉项目、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奶牛标准化养殖、菜篮子工程、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项目,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以来,我区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加大了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区位优势突出

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使我区成为京、津、冀地区和俄罗斯、蒙古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多种类粮食、油料生产基地和肉类供应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区周边、区内农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基地设施等资源的提升和拓展,为我区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制约我区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

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影响反应敏感。我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农业用水严重不足,春旱、早冻、虫害、疫情等问题给我区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大部分农业主产区因为积年累月的引水、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山区丘陵区耕地零散,不适宜整合和规模化经营。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长期过度使用造成地力降低。绝大多数的县域水资源匮乏将长期困扰我区的农业发展。

(二)农业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低的矛盾较为突出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用工费等价格总体上涨,种植成本提高。与此同时,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补贴因受国际粮价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限制,已接近“天花板”,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利用也已经达到极限。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和养殖积极性。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地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单凭经验和劳力投入的农业耕作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我区广大农村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农民在外经商打工,造成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使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观念的推广普及形成较大阻碍。

(四)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

家庭承包制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基本制度中,这既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县域经济中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有其长久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零散的、无组织的、小规模的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我区县域经济中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县域经济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我区自身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动、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内植”于农业,让它变为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各旗县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地方农业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养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把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园区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各旗县特色优势农业的产业化建设,着力进行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园区普及工作。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把握好适度规模的“度”,切忌不切实际的贪大求洋。一些不适宜建设大面积农业园区或现在仍处于原生态农业生产状态的区域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保持其“世外桃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节水改造工程。河套、土默川等土地盐碱化严重的旗县要引进改良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嘎查,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嘎查,引导农民向城镇汇集;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外部环境。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的重要支撑。我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足40家,数量少,产业化水平低,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实现农产品的递延增效。有条件的旗县要以几个龙头企业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坚持按照商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我区一些旗县肉、奶、粮食、油料加工,小杂粮种植,林下种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发展壮大这些产业的带动作用大有可为,一定要做足做好这些方面的大文章。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我区各旗县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工作,切实为农民提供各种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率。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力量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要针对一部分年轻人不再在城里打工返乡务农的情况,从技术、资金、理念上对他们进行扶持引导,使之尽快成为现代的、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

(六)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我区农业产品种类多、特色鲜明,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市、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域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不搞千村一面,力争“各美其美”。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要逐步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实施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线、片,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要素聚集。东北的主粮和林下经济,中部地区的主粮经济,西部地区的沙草经济,南部地区的小杂粮经济,都要形成区域优势、品牌优势,做大做强。

(七)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

我区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性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吸引外来及城市人群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各旗县要抓住呼市、包头、赤峰、乌海等区内及邻省大城市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农家乐”为依托,结合自然风光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新项目,使农业的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八)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一半以上旗县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大力推广各种农作物适宜使用的先进适用的机械及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准格尔、清水河、凉城、武川等山区农耕地要推广适宜的小型农业机械,同时引导农民逐步转变种植模式和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补贴政策。

(九)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8

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经济的必要性

红色旅游,顾名思义,指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其所包含的革命精神内涵为吸引,组织人们参观游览,学习伟大的革命精神,使革命传统教育得之传播、革命精神得之传承的一种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就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把发扬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红色旅游所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既可以观赏自然景观,又能了解革命人文景观,学习先辈革命斗争的精神,培育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并使之形成一种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资源不但是红色旅游活动的重要的参观目标, 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本质上說红色旅游资源规模、总量和个性化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规模大小和旅游质量等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数量多, 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历史悠久、文化差异性大, 从而产生了极其富饶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及人类名族文化旅游资源。从全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比较上来,已经拥有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

中央有关文件指出,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也就是说,红色旅游是一项事关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全面综合性的事业,值得予以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开发和改革开放, 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优势产业。”在中国富饶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例如遵义、延边等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的特色, 把旅游业培养成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而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二、发展红色旅游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

( 一) 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很强, 它的发展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飞支柱性杠杆。

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也将促进该地区中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业由于相对偏僻,所以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服务业中的旅游业产生的旅游消费有其专业性, 旅游的消费需求通过交通运输突破了地域限制。所以,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把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吸引到这里来消费, 这必然对当地的服务业的繁荣将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和刺激许多其他服务行业的繁荣, 对旅馆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综合体、金融业及其他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部门产生重要经济作用。

( 二) 发展红色旅游业有利于减缓民族地区人口就业压力。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更可以更好的解决人口就业问题。部分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旅游业就业的平均成本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 3%。据世界旅游组织计算,每一人在旅游业就业,就能给当地社会的其他行业(通讯、交通、商业、酒店、房产、食品生产等) 提供7个就业机会。

(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见识与生活水平。

发达地区的旅游者由于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来到民族地区旅游,通过其在旅游地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商业消费活动, 把资金流动到旅游地区, 旅游地区则可通过拉动旅游者的经济消费来获取经济收入。从而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当地人民通过和旅游者的沟通,也将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

三、发展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在扶持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 也需要积极防范红色旅游业的商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需要认真研析多年来对旅游项目资金投入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 充分意识到旅游业不但有行业竞争风险、季节风险、项目经营等风险, 还对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局势、宏观经济、天气自然灾害等十分敏感, 都有可能转变成信贷危机。在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信贷资金的稳定和风险效益。

(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特色效应,要从创新品牌、行业规划、保护与研发等各层面加以规范。政府要把握大局,制订出强有力推动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在红色旅游规划布局、环境治理等重大决策上当好“把关人”。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人文自然优势, 从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上,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项目。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大力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 通过旅游业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建立以红色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并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振国,高海生. 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吴必虎,余青. 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 北京: 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秀鸾.“十一五”期间贵州加大投入促红色旅游迅速发展[N]. 贵州日报, 2011 - 02 - 28.

[4]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 1997( 1) .1997( 5) . 1998( 3) . 1999( 4) .

[5]旅游经济(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 1997( 2) . 1997( 6) .1998( 3) . 1998( 5) . 1999( 5) .

[6]吴仕平. 民族问题概论[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7]中国旅游协会. 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 江苏人民出版社.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 篇9

武冈市政务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谭文

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我市实施“四大战略”,“三农”阔步前进,同时带动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延伸发展,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正朝着打造“五个武冈”的目标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成效,就有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功劳。因而,越是取得初步成效,就越要巩固和扩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成果。如何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找准问题,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措施,寻求新的突破口。笔者在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有些肤浅的思考,感觉关键在于力破“四难”。

一、武冈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四难”及原因分析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强化了政务服务机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展了“五小”非公有制企业整治;同时,通过行风评议、作风建设、创先争优等活动,进一步狠抓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打造人民满意的武冈。但取得的成效还不够理想,突出表现在对外来客商的吸引过力还是不够,真正落实的投资项目还不太多,一些意向性项目落实难,因此发展推动力不足。愚以为,以下“四难”不容忽视:

一是干部思想转变难。受去年血铅超标、“12.15”事件以及系列干部违纪被查处等因素的影响,在干部中出现畏难和怕染麻烦、及怕担责任、怕受处分的思想,诸事不敢为,导致重说轻干,图四平八稳,作风不实。笔者就曾在工作中碰到过一林姓老板,本来打算在武冈投资3000万办厂,结果就是在审批中由于少数部门的干部怕事,太过“谨慎”,导致林老板误认为发展环境不优而另寻它地。主要原因:一些干部认为只要不影响自个,经济发展与否是领导的事,是市委市政府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在如何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上就有问题,在服务行为上就表现有欠缺;发展信心严重不足,认为武冈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不足,对难度大的招商引资的项目认为不现实,怕出问题,怕担责任;同时,在十分讲究人际关系的情况下,干多干少没有区别,干和不干也没有区别,干要出了问题,反而吃亏,因而干部底气不足,缺乏进取精神。

二是公开承诺兑现难。当前,全市上下在政务公开、作风建设、创先争优方面都有承诺,制订承诺之风蔚然兴起,但真正能兑现、落到实处的却不是很多,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有的部门单位作出承诺后,由于有关工作协调不到位或者超出主管部门法规范围后,执行中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或对一些外来投资项目,签订合同、协议作出承诺后,由于事先对项目论证不足,对一些政策法规考虑不周,难以落实,项目协议无法执行,实际形成单方毁约。比如有些项目建设开工难,或多或少地与上述问题有关。

三是办事效率提升难。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关系多、难办事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年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目的是解决部门单位和干部作风十大突出问题,但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惩戒机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工作协调服务机制,优惠政策难以得到很好执行和落实。主要原因:一些部门单位仍然存在特权思想;一些部门单位仍然存在官僚作风;一些部门单位的利益驱动思想严重。比如,往往在涉及审批权利、处罚收费等问题时,部门之间“当仁不让”,纷纷插手,应该履行服务义务时部门之间“互相谦让”,相互推诿,敷衍了事,这就是 “见利忘义”的表现,严重缺乏服务发展大局的意识。

四是监管体系落实难。虽然我市一直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还没有建立一整套成熟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也没有建立一套管理完善、操作具体的监督惩戒机制,往往在出现问题,追究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时,对不作为、乱作为往往“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了了之。

二、进一步优化武冈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措施

根据外来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反映的情况和相关部门单位座谈交流的意见、建议,借鉴先进县市的经验,结合目前我市实际,解决好“四难”,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关键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强措施、抓落实、见成效。

1.培育干部五种意识。针对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笔者认为应在干部教育管理上,突出五种意识的培育。一是培育科学发展意识。打造幸福武冈,关键在于让群众得实惠,这离不开科学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际上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让全市广大干部真正认识到,加快武冈发展,关键在“项目兴市”,抓好项目的关键在招商,招好商的关键在环境优化,这样才能提高武冈的发展竞争力。二是培育创新进取意识。打造富庶武冈,关键在于集中精力谋发展,加快后发赶超。要让全市广大干部意识到,发展在于开动脑筋、百花齐放,关键在于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意识,使全市干部真正投身招商引资,通过外来项目、资本的进入延伸壮大产业,带动武冈发展,尽快将武冈的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三是培育稳中求进意识。打造平安武冈,实际上是稳中求进。在我市来说,做好当前稳定工作,特别要注重整治经济秩序、歪风邪气。如果经济秩序混乱,歪风邪气盛行,必然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无从谈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四是培育顾全大局意识。打造和谐武冈,关键在党员干部是否能驾驭大局,从优化环境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治理腐败。优化发展环境,目的就是规范职能部门服务行为、执法行为,切实解决好“三乱”和“吃拿卡要”问题,从源头治理腐败,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培育真诚守信意识。打造诚信武冈,关键在于干部带头真诚守信。加快武冈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安定有序的武冈,让外

来客商感到在武冈创业安全,政府讲信用,合法权益有保障,投资有回报。

2.落实五项长效机制。一是全面落实企业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凡到我市投资的项目,一律由政务中心代办,外来客商只进政务中心一家门。要尽快建立政务中心与各部门单位审批机构的项目代办联系协调制度,加强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帮助外来客商完成项目行政审批、核准、登记等行政许可事项。要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档案,按月报市委、市政府。工作考核主要看单位办项目多少,审批花多少时间。二是落实企业税费统收统管机制。按照“企业申报、依法定费、部门开票、自主缴纳、财政结算、分头划拨”的原则,对企业非税收入由政务中心进行统收统管,收费项目和标准一年一定,由财政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等单位配合,收费窗口设在政务中心。三是落实行政行为全面公开机制。要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政策法规下限收取,分类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凡不公开公布的一律视为乱收费。对行政处罚,也要实行公开听证,由市法制办牵头,职能部门等参与。除涉及假冒伪劣、重大安全责任和群众生命财产的违法行为外,听证工作定期举行。四是落实企业服务领导责任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实行市领导、市直部门挂牌联系服务。对市内规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和重点工程,分行业和工程类别由市分管联系领导挂牌联系,职能部门派一名副科以上干部专门协助服务,帮助协调工作。公安派出所同时派警进驻,负

责治安服务工作。五是落实服务部门工作三评机制。三评,即自我评价、领导点评、群众评议。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部门公开承诺和制度落实为重点,把干部作风评议与部门工作评议结合起来,由市纠风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一年一次,公开三评结果,对评议得分后三名和连续二年民主评议得分在后三名的部门和主要领导实行黄牌警告、诫免谈话和岗位调整处理。

3.加强窗口单位管理。一要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环境优化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服务“一条龙”、收费“一张票”的原则,要求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按时间要求、办理程序、制度纪律上班工作,正确行使职权。加强对进驻服务中心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窗口服务优质高效。二要打造满意型服务窗口。创规范管理型服务窗口,严格执行《武冈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分中心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办事窗口工作人员行为守则》、《窗口工作人员文明用语》等相关规章制度,并制订严格的考勤考核细则,按月奖惩兑现,通报情况;创廉洁高效型服务窗口,改进行政审批管理办证流程,实行办事服务“六公开”,设置政务公开栏、行风监督卡、监督台、服务意见簿,定期检查服务质量;创便民利民型服务窗口,各办事大厅为办事群众发放“便民手册”、“办事一卡通”、“服务联系卡”,添置“便民雨伞”、报刊架等服务设施,方便群众办事。同时,要创优质服务品牌,定期评选“红旗窗口”、“红旗分中心”和“党员先锋

岗”、“服务明星”等岗位,平时要推行“预约办件服务”、“特殊群体上门服务”、“企业全程代办服务”、“并联审批服务”等多种品牌,使办事对象满意。

4.强化三项监督措施。一要加强民主监督。要求人大、政协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环境优化工作进行视察、调研、检查、评议。对执法违法、司法不公等问题实行重点监督,及时反映,督促整改。每年组织一次有企业法人、外商代表、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民主测评活动,对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部门进行民主测评,对测评满意率在80%以下的给予黄牌警告、取消当年评先选优资格。二要加强社会监督。在市优化办设立举报信箱、投诉电话,认真接受企业和群众的投诉,对他们提供的情况和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馈报告。三要加强舆论监督。网络、电视、广播、武冈通讯等媒体要把优化环境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开辟专栏和专版,对影响环境建设、损害企业和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件,及时暴光,跟踪报道,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

上一篇:本科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800字下一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