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启示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启示(共8篇)

台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启示 篇1

http://.cn 2006年04月30日10:36 东方网

连战荣誉主席近日在两岸经贸论坛的发言中提及大陆的农业发展在组织、金融、行销等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这让我联想起2月底我在台中和台南亲眼目睹到的台湾农业的蓬勃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足安逸,他们的运作模式和生产方式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

首先,在农会的帮助下,农民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强,当台风、地震、经济萧条时,农会都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农民的资金贷款习惯上来自于农会信用部,贷款用途并不限于农业生产,家庭事务开支亦可申请;农民选择养殖物种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农会的市场调研信息和经验积累,农会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农民改良品种提出建议并协助其达到目标;农产品的产品包装设计、市场营销更是离不开农会的辅导,农会在产品销路上为农民起到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不同地区农会之间的竞争关系及下一期的选票会促使并制约农会领导人更加出色的工作,而农会总干事的高额

薪水、不菲的交际费以及农会内部的任命权更是他们积极辅导、帮助农民的内部动因。

其次,农民都已基本具有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的观念,农业已与服务业融为一体。我们所接触到的农民的经营理念大都是走农产品精致化、多元化路线,将农业同观光旅游服务业结合起来经营,如草莓业开发出草莓观光自采旅游路线、农家利用自家住宅开发便宜干净的民宿等;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更新更高级的水果品种以获取农产品高端市场的份额,有的农民开发出牛奶口味的枣子和芭乐以拉开与普通水果的价格差距;大小均匀健硕的四颗装草莓被包装成礼盒状可以在节日时卖到好价钱;种植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可以高价远销进口标准严格的发达国家;对农庄寓以生态概念以提升其吸引力招揽观光客等等。在农民的潜意识里已经不再视农业为风险高、利润低、靠天吃饭的传统弱势产业,他们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是富足的新型农民。

第三,农业中融入科技含量。要走高附加价值的高端路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例如,要使草莓的农药含量被控制在国际标准以内,就需要一定的测试仪器以及种植过程中进行用药量调配和控制的先进手段;有的草莓种植者还从以色列引进喷洒灌溉和日照技术,用高科技来增加产量,提升产品品质;我们参观了屏东的一个养猪场,两个人一年养5000

头猪。主人坦陈,只有掌握了先进养殖技术的人才能降低成本,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遇到困难时诉求渠道畅通

当遇到不公待遇时,农民往往会想到自己曾支持过的立委或当地民意代表,他们是农民诉求的有效管道之一,立委可以动用自己的人脉和势力为农民解决困难、协调矛盾双方,必要时施加压力、主持公道。我们所访谈的一位拥有相当规模有机农场的农场主就曾因农产品只通过日本的品质安全认证而没有申请台湾本身的认证而被处以罚款,该农场主认为日本的认证标准远高于台湾,这种惩罚是没有道理的,而且看似微薄的单价罚款有可能挤压他的整体利润进而影响整个农场的正常运转,因此他就此事向自己熟识的立委进行诉求,结果通过该立委的大力协调,最后罚款被取消,他的农场安然无恙的经历这场**后日渐发达,目前已经营得相当红火。可见,如果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诉求管道,一次不公正的行政干预,完全可能葬送一个农民的美好前途。

3、农业用地受严格制度保护

为了保护农业用地的专用性和长期性,当地制定了一些保护农业用地的政策,如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代价高昂,其转让成本足以抵消获利,其中的政策手段包括涨价充公。我们在阿莲乡采访的曾先生介绍说,在25年前,他花400万台币买了5亩农地,现在如果转为非农用地,这块地的价值大约为6000万台币。按照涨价充公制度,其中只有2.5亩是他可以享受涨价获利的土地,价值为3000万台币,增值便为3000-400=2600万台币,但这部分增值获利还要严格依法缴纳所得税,而且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这样算下来的话,估计缴税则需要1000万台币左右,因此获利空间大大受到挤压,降低了人们转换土地用途的意愿,保证了农业用地的长期稳定性。

另外,台湾加入WTO以后,由于受到外来稻米的竞争,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因此当局决定对部分生产稻米的产区实行休耕制度,休耕一年的补贴大约为2000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约5000元)/亩,这样避免了台湾内部粮食产区的恶性竞争和整体力量的衰退。

4、农业生产与环保紧密结合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环保意识非常强,他们认为环保不仅是一种付出,而且成为资源循环利用以多元化经营获利的渠道,例如“白礁”的茎杆就可以用来做其它植物的肥料

而卖到好价钱;人工培养蘑菇的工厂会将废弃的木屑交至当时售出的厂商,由他们再回收以循环做他用;养猪厂的老板会给猪喂食精心研发的环保饲料,一举多得:改善猪肉口感、减少猪粪臭味、猪粪可以用作下一环产业链的精致肥料;草莓的农药用量得以精心控制以保证食用者的安全健康;用牛奶替代农药喷洒水果以达到除虫的功效,进行完全无污染的环保种植并藉此获得高端市场的高回报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环保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从城市渗透到农村,并与经济利益挂钩起来,为老百姓所深刻认同并有效执行。

5、医疗和教育的保障

在台湾,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受教育和享受医疗保障的权利,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都非常低,不会给农民带来无法释怀的压力,而且农会的信用部也会给成绩优秀的农家子弟提供低息贷款,政府也有很多奖学金资助贫困的农村孩子。农会组织对70以上的老人有特别关照的政策,如健康养老保险等。我们走访的公馆乡和太湖乡农会,每月都会为70岁以上的老人缴纳300元/人/月的健康养老保险费。但无法避免的是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都无法与城市媲美,这也影响到农村孩子将来与城市孩子竞争时注定的实力不足,这也是美中不足之处。

6、农民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

在与农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农村中的中坚力量并不是老人和小孩,其中有一部分是留学归来,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国际商业头脑和市场眼光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可能从外表看与当地农民无异,可他们却把国外农业的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带到台湾并亲自实践,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台湾的农业发展在人才储备上有了扎实的功底,他们的示范作用一定会扩散到周边的其它农民,从而起到很好的带头和激励竞争的作用。留洋高材生愿意屈就在台湾农村发展,说明台湾的农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同样能让人生活富足,这是吸引大量人才流向农业的最关键因素。

台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启示 篇2

1人本的服务理念

台湾农会的服务宗旨是:农有、农治、农享,简单明了。服务问题,核心是利益问题。台湾农会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虽然与我们倡导的宗旨说法有所不同,但其要义确实闪烁着全心全意服务的光芒。其服务的领域,由过去单纯的农业生产服务,逐步扩大到农民生活、农村社区管理等21个环节。可以说,台湾农民从农会享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服务。正是这种周到的服务,使农会由一般的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非营利性社团,成长为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与政治性融于一体的社团法人组织。一位台湾朋友跟我讲,现在台湾农会很牛,它是台湾选举的“大票仓”。 台湾农会今天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是“政府”给的,而是靠服务赢得的人心。讲服务就是讲政治。台湾农会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完善的治理机制

台湾农会的治理在《农会法》 的框架内运行。实行理事会、干事会、监事会三权分治,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农会和农业。从省农会到基层农会运转, 主要靠产品(县级以上靠农产品, 乡镇区靠农产品+金融产品)经营自主、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增强服务功能。同时,辅之以公助, “政府”的惠农政策大都通过农会来受理。农会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执行者、协助者,是政策体系的末梢,行使“政府”公共服务的传输功能。对待农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大多采取宽容和积极引导的办法,进行分类个案处理。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农会的一些信用部出现了“信用” 危机。对此,他们的做法是:分类甄别,科学应对,取消县级农会信用部,保留乡镇区级农会信用部, 将县级区域性金融风险控制在乡镇点;并设立“国家农业金库”,为基层农会信用部系上一个安全带。 这样,不仅有效化解了农会金融风险,而且促进了台湾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增强了农会的生存发展能力。目前,台湾乡村农民信贷和农会运转,主要靠乡镇农会信贷部的金融合作信贷服务作支撑。

3精进的现代农业

台湾农业堪称国际一流现代农业的样本,其显著标志是精进农业。所谓“精”,就是用精益求精的现代农业技术、精细化的管理,生产精致的农产品。其基本特征是,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再加有文化,就是看起来养眼,吃起来养生,说起来有故事养心。所谓 “进”,就是适应消费需求,与时俱进,发展应时农业。台湾农业经历了三次转型。1945~1968年,恢复发展与“以农培工”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保供给;1969~1989年, 优化布局与调整期,这一时期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农工并重;1990年至现在,农业转型升级期,积极应对入世,大力发展精致农业、“三生农业”,致力建设富丽乡村。可以说,台湾现代农业已步入特色化、精致化、生态化、田园农耕文化的快车道。走进台湾农村看农业,细细品味,像看画又像赏诗, 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4严格的安全管理

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会、农委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四位一体。农会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第一生命,注重品牌塑造,每个农会使用统一品牌、包装和质量可追溯系统,没有品牌和标识的农产品很难进入市场。台湾农会和农民视产品为“作品”,精心分类、 加工、包装打扮,生产有出生证, 上市质量可追溯。我们的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有的认为反正是卖给别人吃,就不把它当“东西”,乱堆乱放,萝卜白菜上市随意用脏水清洗,上市产品的质量大都难追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任重道远。

5领先的科技教育

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的发展和启示 篇3

关键词 佛教图书馆 台湾地区

分类号 G259.258.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5.018

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Buddhist Libraries in Taiwan

Cai Yiqu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libraries in Taiwan has experienced 4 stages: brewing period, germination period, growing period and prosperous period,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rting early, developing fas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of constructing the Buddhist Libraries in the area of Taiwan, and explor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ddhist Libraries in the area of mainland,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librar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Keywords The Buddhist libraries. Taiwan.

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佛教图书馆渊源是相同的,均源自东汉以来我国古代佛教寺院的藏经楼,主要体现了弘化汉传佛教的特点[1]。不过,两者的发展历程却不同。台湾地区因经济发展迅速、物质生活进步、教育程度提高、佛教信仰普及,以及信众学佛的热情和学者对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佛教图书馆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逐渐发展、兴盛[2]。从发展现状来看,台湾地区的佛教图书馆在规模数量、数字化建设、馆际交流、服务推广及佛教图书分类法的编制等方面都更为领先。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期为大陆地区佛教图书馆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1 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发展沿革

1.1 酝酿时期:台湾日据时代至1957年

清末民初,虽然处于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界已经开始酝酿设立佛教图书馆。1917年成立的台湾佛教中学林,就设立了藏书处所,并有藏书登录记录,后命名为 “鹈林文库”,具有严谨的图书管理业务,被视为台湾佛教图书馆发展的起源[2]。1926年台中佛教会馆也在道场中设立佛教图书馆,并于1950年后对社会信众开放,收藏有几千本珍贵的佛教书籍和各种佛教报纸[3]。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环境不佳,佛教出版事业刚刚起步,所以全台设置佛教图书馆的地方只有零星几处。

1.2 萌芽时期:1958年至1978年

1958年,台中私立慈光图书馆和台北善导寺太虚图书馆先后成立,开启了佛教图书馆的道场化和专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台湾佛教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标志。1958年5月,台中私立慈光图书馆藏书主要有《大藏经》《法宝总目录》《佛学辞典》《太虚全书》及其他学术书等,共约一万册。慈光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阅览,并定期举办讲经、研习会等佛教推广教化活动,是台湾第一个具有道场形态的佛教图书馆[4]。

台北市善导寺太虚图书馆于1960年成立,至1961年藏书已达7840册,其中佛教图书有4740册,其他图书有3100册,杂志有42种(其中有8种佛教杂志),报纸有10种[5]。台湾大学图书馆馆员李世杰负责太虚图书馆图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他针对佛教书籍的分类问题,于1962年编制出版了《佛教图书分类法》,并对佛学与非佛学的图书分别采用《佛教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6]。

萌芽时期的前期,寺院对于设立佛教图书馆普遍不重视,直到1970年以后,佛教图书馆成立的数量才有缓慢增多的趋势。

1.3 成长时期:1979年至1989年

1979年,释净空于台北市成立了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不仅拉起了佛教视听弘法的序幕,也带动了佛教团体设立视听图书馆的风潮。

1984年底,佛陀教育基金会附属图书馆成立,免费出借佛教图书、讲经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利用现代的传播工具传布佛法。图书馆也兼备讲堂功能,白天用作图书阅览,晚上安排讲经弘法活动[7]。

这段时期因台湾经济起飞和政府鼓励,寺院附设图书馆也有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佛学院和佛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及佛学数据中心的出现和发展,说明这一时期台湾佛教图书馆除了数量上快速成长外,更具备了多种类型的佛教图书馆,业务管理开始专业化、现代化。

佛学院和佛学研究所的图书馆主要功能是为佛学研究、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所以藏书丰富、种类齐全,有些图书馆还聘请专业馆员来主持业务,因此从技术服务到读者服务水平都比较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和“中华佛学研究所”图书馆。

nlc202309080946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于1982年设立,馆藏以佛学图书为主,1986年开始,院长释悟因陆续派法师参加“台湾省寺庙图书馆管理人员讲习会”,图书馆管理逐渐步入专业化。1988年后,释自衍全面负责图书馆的业务,组织编辑了《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作业手册》,各项业务有据可依,管理更为规范专业[8]。

1985年设立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图书馆,典藏以佛学及相关资料为主,包括中、英、日、梵、巴、藏等多种语言。1989年后开始运用计算机对中西文图书分类编目,西文书采用《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中文书依据《中国编目规则》[9]。

佛教图书馆的新类型——数据中心也在此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就是1984年成立的“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佛学数据中心”。该中心成立初即编制完整的图书卡片目录,期刊数据有馆藏期刊目录、佛学期刊论文分类目录、佛学期刊论文作者目录,并聘请李世杰修订《佛教图书分类法》,1986年该中心编订出版了《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佛学数据中心馆藏目录》,不仅方便读者查询书目,还成为其他图书馆充实馆藏、分类编目的主要参考资料[10]。

1.4 繁荣时期:1990年至今

1990年后,台湾地区佛教界各种弘法教化、慈善福利等活动更加活跃,佛教图书馆也有了显著的成长。1994年自衍法师的调查显示,当时馆藏量达1千册以上的佛教图书馆的总数约有91所,2001年据黄德宾先生的调查约有135所,2005年自正法师调查了现存的佛教图书馆约有191所[11]。

这段时期佛教视听图书馆的增长最明显,据1992年“净心弘法会”编制的《全省佛学视听图书馆目录》,台湾共有64家佛教视听图书馆,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90年在高雄、凤山、屏东三地各设有分馆的净心佛学视听图书馆[12]。

1995年成立的“台大佛学研究中心”自1999年改制更名为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开启了台湾佛教图书馆数字化的时代。至2013年,该馆已收录45国语言、15种资料类型、多门佛学相关学科领域的书目近23万条,全文逾2万篇;提供832种佛学在线工具等学术资源;开发检索引擎及各项相关服务功能。其网站提供中、英文版,支持多国文字,用户遍及全球199国,成为世界佛学资讯与交流中心[13]。

台湾各地佛教图书馆馆际交流活动也开始频繁。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活动是1992年举办的“现代藏经阁之路——强化佛学图书馆功能座谈会”。1993年至1996年,台湾16所佛教图书馆共同修订李世杰的《佛教图书分类法》,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负责编辑出版了《佛教图书分类法》(1996年版)。1995年为了促进馆际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分享信息资讯,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创办了台湾第一个佛教图书馆专业刊物《佛教图书馆馆讯》[11]。

1996年开始,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每年都以图书馆业务专题的形式举办各种 “研习营”,这也成为佛教图书馆界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1996年,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主持出版了第一版《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现藏佛学相关期刊联合目录》,汇集了10所佛教图书馆的馆藏期刊目录,共有中文佛教期刊211种,日文94种,西文70种,韩文2种;1999年的第二版提供电子版在线查询;2003年的第三版提供各馆联机作业和查询,共有12家图书馆参与。联合目录的问世,大大提高了佛教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也是馆际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建设现状

2.1 建设类型多,服务范围大

目前,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大致可分为4类。学校类型,由佛学院和佛学研究所设置的佛教图书馆,提供本校师生使用,馆藏以教学相关资料为主;研究类型,是指佛学数据中心,典藏的数据多属学术性,主要提供给佛学研究者使用;公共类型,由寺院或其他佛教团体赞助成立,提供社会大众借阅,馆藏内容以普及性的佛学图书与录音带为主;其他类型,佛教寺院提供僧众或会员、内部人员使用的图书馆,馆藏内容以内部所需为主[11]。从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网站提供的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名录可以看出,佛教图书馆已遍布台湾各地,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针对各类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发挥了佛教图书馆弘扬佛教、普及佛学、为佛学研究提供文献服务的作用[14]。

2.2 数字化程度高,信息资源丰富

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自动化在1994年时已经比较普及,图书馆管理的几个主要模块如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文献检索等都逐步实现自动化管理[15]。目前,大部分学校类型和研究类型的佛教图书馆都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快捷方便、资源丰富的佛学信息检索服务。如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网站的典藏特色在于拥有丰富完整的数据库,共有14个佛教数据库提供在线检索,网站上还提供馆藏书目、期刊检索,并定期发布《佛教图书馆电子报》,提供最新的佛教图书信息[11]。台湾大学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佛学数字化资源尤其丰富,是全世界佛教专业网站中资料收集最为齐全的[16]。

2.3 馆际交流合作广泛,专业化水平高

在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的组织和推动下,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交流合作成果显著。首先是《佛教图书分类法》的合作修订,目前已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佛教图书分类法》2011年版,并配套有《佛教图书分类法2011年版使用手册》和“《佛教图书分类法》1996 年版与2011年版异动类目对照表”,并且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687字段其他分类号”新增“BCS佛教图书分类法”,台湾地区的佛教图书馆普遍采用此分类法[11]。

其次是整合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实现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目前已开发了两大联合目录系统:“佛教图书馆馆藏联合目录”收录10所佛教图书馆佛学馆藏书目数据,世界各地的佛学研究者都可通过网络查询各馆的馆藏书目;“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现藏佛学相关期刊联合目录查询系统”收录台湾地区12所佛教图书馆现藏的佛学相关期刊目录。

nlc202309080946

3 对大陆地区佛教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3.1 发展数字图书馆,增大服务区域,实现资源共享

在图书馆的类型、数量方面,大陆地区佛教图书馆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重视,发展迅速,但目前仍落后于台湾地区,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是佛学院和大型寺院设立的佛教图书馆,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一些佛教胜地,由于经费、场地和管理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在各地大规模增设佛教图书馆也并不可行。因此,可借鉴台湾地区发展佛教数字图书馆的经验,依托原有的实体图书馆,设立数字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根据不同的职能、服务人群、地方佛教宗派进行定位,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佛学信息资源的需求。

3.2 统一书目数据格式,实现共建共享

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的书目数据,中文图书依《中国编目规则》著录,西文图书采用《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著录比较规范统一,自1999年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开放了该馆的佛教图书编目数据后,其他佛教图书馆有了套录和参照的标准,书目数据质量逐步提高[11]。大陆地区佛教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著录起步较迟,缺乏专业培训,没有参照统一规范的著录标准著录,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馆际书目数据的交流共享[17],所以当前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佛教图书馆派送人员到有培训能力的图书馆接受规范的编目培训,或聘请专业人员来负责编目工作;其次可申请加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OLCC)成员馆或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有编目实力的佛教图书馆可上传规范的佛教图书编目数据到编目中心,提供其他馆下载套录,有助于实力较弱的佛教图书馆提高编目质量和效率,实现书目数据共建、共享。

3.3 修订佛教图书分类法,统一推广使用

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地区佛教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都比较滞后,目前大陆地区比较通用的有两部佛教图书分类法:其一是由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修订,2001年出版的《佛教图书分类法》(改定本);其二是2005年由周子荣先生编制的《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两部分类法都是依据台湾地区的《佛教图书分类法》1996年版改编,但自出版后,长期没有修订[17]。各个佛教图书馆在类分佛学图书时,都依各自的需求对分类法进行改动,如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戒幢佛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的部分类目增设了复分表和下位类,编制成《戒幢佛教图书分类法》。2015年3月浙江杭州灵隐寺邀请了僧俗两界、海峡两地的专家学者,召开“《云林图书分类法》修订暨中国佛教图书馆管理研讨会”,启动了《云林图书分类法》的修订工作[18]。借鉴台湾地区佛教图书分类法的修订经验,大陆地区的佛教图书馆界应该成立分类法修订委员会,编制统一的佛教图书分类法,定期修订完善,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组织用户培训与交流,促进佛学图书分类的规范和统一。

3.4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建立馆藏联合目录

大陆地区的佛教图书馆与高校馆和公共馆交流合作较多,而其内部联系却少,在图书馆管理和业务规范上缺乏统一标准,进而影响馆际资源共享。近年来虽有一些交流培训活动,但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系列活动,影响不大。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界交流合作广泛且成果显著,其中主要因素是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的组织和推动,因此大陆地区的佛教图书馆界有必要推选一个中心馆,或在各地分设区域中心馆,负责召集各馆共同制定佛教图书馆发展计划和业务标准,定期举办图书馆专业研讨会和业务培训班,协助各图书馆建置馆藏书目查询系统,以便今后整合各馆的书目数据,建立馆藏联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

4 结语

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但对大陆地区佛教图书馆的建设仍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近年来两地佛教图书馆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扬州鉴真图书馆是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捐建;江苏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的佛学图书有近一半来自台湾地区。今后两地佛教图书馆界还可以在制定通用的佛教图书分类法、联机编目、共享资源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把佛教图书馆的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 1 ] 张忠民.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今昔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96-101.

[ 2 ] 黄德宾.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发展之研究[EB/OL].(2006-08-31)[2015-06-10].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27/nx101330.htm.

[ 3 ] 台中市佛教会馆[EB/OL].(2011-07-26)[2015-07-22].http://hk.plm.org.cn/gnews/2007613/200761364284.html.

[ 4 ] 如笙.台湾地区第一个创设的佛教图书馆:台中慈光图书馆[EB/OL].(1999-10-08)[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2-lib.htm.

[ 5 ] 台湾地区历史悠久的佛教图书馆:善导寺太虚佛教图书馆[EB/OL].(1999-10-08)[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1-lib.htm.

[ 6 ] 自衍,黄慧珍.台湾地区佛教图书分类法的前辈:李世杰居士[EB/OL].(1999-10-08)[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1-people.htm.

[ 7 ] 慧翔.无证通行的佛陀教育基金会附设图书馆[EB/OL].(1999-09-13)[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3/13-lib.htm.

nlc202309080946

[ 8 ] 林美祯.为佛教图书馆缔造无限发展的空间: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EB/OL].(1999-09-14)[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8/8-lib.htm.

[ 9 ] 自正,黄慧珍.佛学研究的重镇:“中华佛学研究所图书”馆[EB/OL].(1999-10-06)[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6/6-lib.htm.

[10] 黄慧珍.树立佛教图书馆分编典范之“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佛学资料中心”[EB/OL].(1999-10-06)[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4/4-lib.htm.

[11] 自正.从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的服务管窥十年来佛教图书馆的发展[EB/OL].(2006-07-12)[2015-07-24].http://www.gaya.org.tw/journal/m42/42-main5.htm.

[12] 连锁经营的静心佛学视听图书馆[EB/OL].(1999-10-08)[2015-07-22].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3-lib.htm.

[13] 陈美君,丁培峰.台湾佛教期刊数位典藏:以“台湾大学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为例[EB/OL].(2013-12-26)[2015-0724].http://www.gaya.org.tw/journal/m56/56-main1.htm.

[14]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EB/OL].(2009-03-17)[2015-07-27].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b_lib.htm.

[15] 自衍.台湾地区佛教图书馆现况调查报告[EB/OL].(1999-10-08)[2015-06-28].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1-main.htm.

[16] 黄文宏.虚拟无尽藏:台湾地区佛教数位典藏的发展概况[EB/OL].(2008-03-24)[2015-08-03].http://www.gaya.org.tw/journal/m45/45-main3.htm.

[17] 潘泰华.对佛教图书编目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68-70.

[18] 《云林图书分类法》修订暨中国佛教图书馆管理研

讨会结束[EB/OL].[2015-08-03].http://www.fjnet.com/jjdt/jjdtnr/201503/t20150328_229198.htm.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 篇4

科技经济组顾问 吴同权

关键词: 台湾农业

一、前言

早期台湾的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农业的成长,不但充分供应国内所需粮食,稳定工资与物价,亦有大量农产品外销赚取外汇,以进口工业设施与原料,对于工业与总体经济的发展贡献至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转变,农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而最近一、二十年来,在环保意识的抬头与经济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农业发展面临了困境。

在1950年代,农业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在30%以上,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率在50%左右。至2004年,农业生产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已降为1.7%,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亦降至6.6%。自1970年代以后,台湾农产品贸易亦由出超转变为入超,2004年台湾农产贸易逆差达53亿美元。虽然农业的相对重要性持续下降,但其绝对重要性并未稍减。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维持农村社会安定,以及提供休闲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现代的农业是「三生三农」的农业,三生系指生产、生活与生态,三农则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两者的内涵大同小异。最近一、二十年来,台湾农政单位基于三生三农的观念,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照顾农民,促进农业的永续发展为目标,并实行五项策略:

(一)发展优质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安全农业,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舒适游憩空间;

(四)发展生态农业,维护资源永续利用;

(五)强化农业综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一般而言,农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决定于土地、劳力、资本与技术(包括管理)等条件。台湾农地稀少,平均农场面积小,工资昂贵,在有限的农地上不能无限的增加资本与劳力投入,因此要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必须发展优势农业。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台湾发展优势农业的经验,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栽培的提倡,有机农业的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运销体系的建构,产销组织的建立,以及农业科技的研发。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因应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冲击,近年来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具本土特性、市场竞争力、高附加价值、低社会成本的产业。

(一)在农作物方面,稻作面积配合进口量适度调降,但扩大良质米生产。对不具竞争力之杂粮废止保价收购,大幅减少玉米、高梁、黄豆之生产,而以直接给付方式补偿农民损失。对具有本土特性之特用作物及园艺作物,如花卉、种子(苗)、毛豆、食用甘薯、菇类、热带水果及高价蔬菜扩大生产,朝精致化、多样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注重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市场区隔。

(二)在畜牧业方面,以发展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为目标,所实行之重要措施包括:改善畜牧业结构,促使养猪业及养鸡业转型;设立中央畜产会,强化畜牧业产销组织,发挥产销调节功能;加强经营管理之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强化防疫体系及畜产品卫生检验,以及加强畜牧污染防治。

(三)在渔业方面,改善远洋渔业经营环境,加强国际渔业合作,推动责任制渔业,提升经营层次;调整沿近海渔业生产结构,淘汰低效率老旧渔船,建立作业秩序,并推动娱乐渔业;规划发展海洋养殖,减少陆上鱼塭面积,建立养殖渔业登记制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养殖与环境之和谐。

三、提倡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系指排除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构筑物及设备投资为主的农业生产。设施栽培原是为因应作物生长环境中低温的逆境,所开发出防寒、加温的生产技术,近年来配合环境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可控制并提高所种植作物的质量,因而成为温带地区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生产设施与技术。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低温并非重要的生产限制因子,且设施园艺需要大量投资,因此不如温带地区之普遍。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及韩国设施栽培相当盛行,尤其在大都市近郊地区。

台湾处于亚热带,冬季的寒流、春季的梅雨、夏季的台风及雷雨、高温和日夜温差小的海洋型气候,空污及酸雨的不良环境,对作物生长与质量亦有不利影响,因此,可利用设施栽培,以稳定生产及提高质量。目前设施栽培面积估计仅约四、五千公顷,尚非十分普遍。

台湾的设施农业种类甚多,诸如菇类栽培,简易设施的洋香瓜、草莓、葡萄栽培,网室(或温室)的蔬菜、种苗栽培,以及花卉的温室栽培;生产高价值园艺作物的温室或生产工厂,都配置环境自动控制设施,以调节温度、湿度,并采用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以节省劳力成本。为鼓励蔬菜网室栽培,政府对农民亦提供补助。台湾中部的网室蔬菜栽培,在夏季遭遇台风豪雨时,对于稳定蔬菜的短期供应颇有帮助。花卉的设施栽培对于促进台湾花卉的生产与外销贡献至巨。

四、推广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系指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配合轮作制度,并利用有机资材生产农作物的方式。台湾自1990年代开始推行有机农业,目前生产面积不及三千公顷,作物种类包括稻米、蔬菜、水果、茶叶等。有机农产品质量及卫生安全优于一般农产品,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有机农产品价格通常较一般产品价格高出50%,甚至一倍以上。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不但要注重生产技术与产销组织,更要有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

为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管理,增进消费者之认同,并区隔有机与非有机农产品市场,必须办理有机农产品之认证。早期之验证机构为各地区农业改良场,近年来则委由民间机构办理。目前通过农委会认证审查,取得授权办理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之机构,计有「财团法人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及「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等三家。2004年经完成验证之有机农作物面积1,246公顷,农户954户。

今后应采用更严格的验证基准,所有上市有机农产品均应经验证程序,对未经验证之冒名有机农产品加强取缔。为加强验证工作,应增加验证机构家数,加强验证单位之管理监督及人员之专业训练,不同单位之验证标准应完全一致,并统一采用共同标章。同时鼓励产销班自发性的监控,保证每一班员均确实实行有机栽培,以昭信消费大众。

五、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系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游憩,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型态。由于工商业的发达,人口集中于都市,废气、污水、噪音及视觉污染充斥,使城市居民向往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及宁静环境。国人为欣赏自然景观,体验农业与农村生活,造访农村者日增,休闲农业遂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国民所得增加及工作时间缩短,使一般人有余力从事休闲游憩活动,因此,近年来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的种类甚多,诸如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娱乐渔业、民宿等。休闲农业亦由简单的观光农园发展到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由点而面逐渐扩大。休闲农业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增进农民所得的重要一环。休闲农业的发展,亦使农业由初级、次级产业扩及三级产业。

估计在2003年仅休闲农场创造之经济产值即达新台币33亿元,广义的休闲农业年收益更多达300亿元。除了经济功能外,休闲农业亦具有教育功能、生态功能与健身功能。鉴于休闲农业之重要性,政府积极辅导休闲农业之发展,如确立休闲农业发展目标与策略,研订相关法规,协助休闲农业之规划,提供休闲农业贷款与补助,以及推动休闲农业教育、训练与倡导工作。

六、健全农产运销体系

台湾在主要生产地及大都市(消费地)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及鱼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提供交易场地,形成公开、公正、透明的决价,亦提供市场信息,调节农产品短期供给。农产品批发市场亦不断充实各种设施,并推动业务计算机化与自动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常透过产销班、农会与农业合作社调节货源,达成秩序运销,避免生鲜农产品短期供需的严重失衡。

由于台湾每一家庭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不多,各自单独运销效率不高,必须结合众多农民实施共同(合作)运销,形成经济的运销规模,以降低运销成本,并提高农民集体的议价能力。目前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畜禽产品及养殖鱼类多实施共同运销,其市场占有率甚高,已成为农产运销体系中重要一环。

在改进重要农产品运销职能方面亦有具体成效,如实施食米小包装,改进蔬菜水果集货、分级、包装,建立肉品冷藏运销体系,加强鱼货预冷及处理流程,改善低温冷藏与运销设施。为扩大农产品市场领域,积极拓展外销,并加强国内农产品促销活动,区隔国产与进口农产品市场,建立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之信心,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质量与卫生安全,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

今后将继续建构现代化物流系统,在大宗蔬果及鱼类生产区建立现代化集货中心及冷藏库,集中处理,规格化包装,有效配送农渔产品。并辅导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设立全台性联合配销中心,充分运用农民组织营销系统,使其成为农产品运销现代化之通路。

七、产销组织的建立

现代的农业是一种企业,必须有适度的产销规模,也要讲究经营效率。近年来农政单位大力辅导农业产销班的设立,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用作物、畜禽及养殖渔业的21种产品产销班约七千班,参加农民达14万人,对于促进农业经营企业化甚有帮助。农业产销班的功能在于:

(一)经由产销班可迅速地将新的品种、栽培饲养技术与企业经营观念供给农民。透过产销班农民亦可以藉互相观摩技术与交换经验,改进生产与经营管理。

(二)生产资材与设备的共同采购或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三)参与产销班可以更有效运用农家人力,缺少劳力的农家可委托他人代耕。

(四)产销班的产品共同运销,甚至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可降低运销成本及提高产品价格,并有助于建立秩序产销体系。

除了农业产销班之外,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也是很重要的农民组织。台湾农产品的共同运销系由农业产销班、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执行。农会也办理农业推广、农业生产资材供应及农业资金融通的业务。许多加工及外销农产品透过农会与加工或外销厂商订约实施契作。因此,农会及农业合作社亦具有促进农业产销的功能。

八、农业科技的创新

台湾的农业朝向技术与资本密集的「科技化」精致农业发展。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持续增加农业科技研发之投资与人才之培育。农业科技研发重点为:

(一)生物科技研发与运用

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方面之运用,开发新品种、生物性农业生产资材(种苗、肥料、农药)、诊断检验试剂、疫苗、胚胎移植、复制技术,以发展高质量、高价值之精致农产品。

(二)发展优质农业科技

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重点产业科技的研发,运用品种改良、田间管理、产期调整、收获后处理及设施栽培等科技,开发具本土性的稻米、农特产品、水产品及畜产品,提供消费者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与信息科技

开发高效率的农渔牧生产及农产运销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与信息科技,以增进工作效率,降低产销成本。

(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

研发冷冻、冷藏及各种农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其附加价值,并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五)资源保育与生态环境科技

开发水土资源保育利用、野生动植物保育、农业污染防治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强化农业在自然生态环境保育方面之功能。

九、结语

(一)台湾的农业发展兼顾农业、农民与农村,或生产、生活与生态。

(二)发展优势农业就是要淘汰不具竞争力的产业,扩大高科技、高价值的精致农业,以供应消费者优质的农产品。

(三)目前台湾设施农业及有机农业的生产尚不多,未来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健全的农产运销体系与农民产销组织为农业经营企业化的基础。

(五)农业科技的创新是提升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六)在都市近郊地区适合生产水果、蔬菜、花卉及具有地区特性的农特产,以及发展设施

农业。

(七)休闲农业扩大农业经营的范畴,使农业由初级、次级产业提升为三级产业。

(八)台湾今后将继续发展科技导向、市场导向与生态导向的农业。

原文: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台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启示 篇5

上半年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是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不利的自然灾害条件下运行的。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从整体上看,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困境中发展,尤其是在干旱困扰中各项工作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下面我就上半年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农业生产情况

:自去年冬季以来,持续干旱给我镇农业生产和群众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全镇夏粮总播种面积亩,其中冬小麦亩,豌豆亩,春小麦亩,其中灌区亩。

水浇实播亩,其中玉米亩、西瓜亩、洋芋亩、小麦亩、油葵亩。

在特色种植上总面积达万亩,其中地膜西瓜万亩、洋芋万亩,目前的长势较为乐观,近期降雨不到毫米,但仍然组织群众抢墒播种,现以播种油料亩、原创:其中油葵亩、谷子亩、计划种植糜子亩,已种亩,计划种荞麦亩,今年的秋季作物比去年有所增加。

——林业生产情况:县下达平原绿化任务亩,其中农田林网亩,村庄绿化亩,总植树万株,均以完成任务的,在退耕还林工作方面,三年来共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虽然旱情严重,通过自验长势保持平稳。

——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坚持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的原则,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为基础,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抓重点、攻难点、求实效,截止目前全镇总人口控制在人,人口出生率为‰,自然增长率为‰,计划生育率为,综合节育率达,落实绝育手术例,其中两孩结扎例。放环例。完成任务的和,一是加大“一法三规一条例”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全镇共刷写永久性的标语条,建国策墙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问题解答份,《生殖健康手册》份;三是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学习政策、了解国情,共计有人次参加学习和培训。

——养殖业抓典型、抓示范、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在抓好沟南村养殖示范小区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建了张家湾村养牛的罗家台村养羊专业村,发展养殖大户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截止目前全镇牛存栏头,出栏头;羊存栏只,出栏只。畜牧业产值达到万元。畜禽“五号病”两轮防疫密度达到,由于持续的干旱,致使大部分牛、羊出现严重的缺水、缺草情况,为了抗灾保畜,我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⒈调整畜禽结构,扩大牛羊养殖量,积极争取小额信贷,改建圈棚,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备足饲草料,扩大玉米、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计划种植苜蓿万亩。

⒉动员山区农户淘汰乏、劣、残羊畜,提高养殖质量,减轻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⒊组织群众修窖掏井,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维修,积极发放抗旱拉水工具,缓解人畜饮水困难。

——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促进劳务经济向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去年全镇计划输出人,收入万元,其中:有组织输出人,收入万元,我们采取“政府组织,能人带动,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抓宣传,加大引导力度。

截止目前,全镇共输出劳动力人,其中有组织的人,共建立劳务基地个。下一步准备抽调的干部搞劳务输出,力争一名干部建立一个固定的劳务输出基地。真正使劳务输出成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水利工作方面:针对持续干旱人畜饮水严重短缺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尽力缓解人畜饮水困难,一是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水窖进行了普查登记,共有窖眼,逐户落实集水场地的整修;二是对眼的井泉进行维修,同时组织群众利用固海扩灌上水之机进行拉运,把有限的水桶及时发放到农户,确保拉水难问题;三是对胡麻旗社、马套子村人畜饮水工程进行安装,早日起动保证两村供水点的供水;四是及时抓紧春灌工作,并有一名副镇长专抓此项工作,使亩水浇地(其中前红村开发地亩),按期灌水,目前已在上水。

——秦巴项目工作认真实施,努力巩固扶贫成果,上半年实施秦巴项目到户物资的核实工作,为了提高项目的实施质量,盘活动项目资金、组织专门人员对个项目村的特困人口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并办理特困人口医疗救助证的户,并配合信用联社发放白崾岘、罗台村的小额信贷户,万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认真搞好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目前全镇共有贫困人员人,今年积极联系包扶单位对人进行定点包扶,如再没有大的灾害,能够解决温饱人。若再没有天灾人祸,能够如期脱贫。但按目前的情况看,返贫的情况比较大。

——农机管理工作:我们按照农机检审验工作的安排,加强了组织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法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监理的思想,不断把驾驶员的思想上统一到安全生产上,使其自觉参加农机审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固海扩灌工作进展顺利:受益村的土地开发得到充分利用,使前

红、马河湾、倒墩子村近万亩的土地在春灌前全部分到农户,农作物长势较好,原创:目前正准备实施胡麻旗的庄台和搬迁安置工作。

总之上半年我镇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严重的干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一是山区群众的人畜饮水仍有困难;二是农机运输安全管理困难较大,农用车违章截客现象非常普遍,交通安

全的隐患十分严重;三是政府经费紧张,开展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下半年的工作要点

下半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牢固树立长期抗大旱的思想,努力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固海扩灌的配套工程工作,尤其是红葱的特色种植;

二是抓好集镇区的建设,使其项目资金的尽快落实;

三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在大旱之年,下半年计划有组织的输出劳务人员人;力争使劳务收入人均收入达到元;

四是认真实施生命工程,并严格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有效减轻人口过快增长给扶贫工作带来的压力。

榆中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篇6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中央、省委1号文件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重点,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9.2亿元,占年计划的102%,同比增长15%;农业增加值完成4.8亿元,占年计划的106%,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876元,增长5.6%。粮食总产量1.13亿公斤,比去年减产1000万公斤左右。

一、主要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增收基础。按照“优粮、扩经、壮菜、促牧”的发展思路,优化粮食种植,扩大经济作物。壮大蔬菜产业,促进畜牧业和草产业发展。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12.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2.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7万亩(复种蔬菜6.5万亩),粮经比调整到6.1:3.90粮食作物中夏粮37.1万亩,秋粮35.2万亩,夏秋比调整到5.1:4.9。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冷凉型蔬菜种植11891亩;完成高架大棚1619亩;完成散养鸡15.7万只(新增);新增奶牛1511头;完成舍饲养羊40123只;完成花卉种植959亩;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6.5万亩,其中蔬菜18.2万亩。洋芋16.5万亩,百合1.8万亩;完成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种植3.3万亩。同时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全年共种植青饲草2.5万亩,留床面积达到14万亩,北部山区和川水地区户均种植优质饲草1亩以上,粮经饲比达55: 34: 11,全县畜牧养殖数量达到26.8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畜牧业商品收入8600万元,人均收入222元,实现了农业内部由粮经二元结构为主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增收空间。一是农产品商品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全县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64个。其中万亩蔬菜乡8个,千亩蔬菜村已超过100个,百亩百合村23个,千亩商品洋芋村72个,千亩药材村3个,百亩花卉村4个,百亩食用菌村2个,50头以上奶牛场10个,百头以上猪场15个,千只以上养鸡场12个,百只以上舍饲养羊场15个。大部分乡镇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模式。全县日光温室累计达1.94万亩,其中高架大棚达6455亩,日光温室1.3万亩;药材留床1.87万亩,百合留床2万亩,花卉种植3100亩;奶牛累计养殖4600头,舍饲养羊7.9万只。川西片培育形成了无公害蔬菜、花卉、奶牛产业,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县80%以上。川东片培育形成了优质玉米、设施养殖产业。北山地区培育形成了洋芋、舍饲养羊产业。南部山区培育形成了百合、药材、冷凉蔬菜产业。全县蔬菜、洋芋、草畜养殖和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区域结构布局渐趋合理。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县以蔬菜保鲜、洋芋、百合营销及乳产品加工为骨干的龙头企业已达45家,其中蔬菜保鲜库23家,洋芋和百合营销及加工企业7家,乳品加工及畜牧养殖企业12家,其它3家。以蒋家营蔬菜保鲜库为主的23家蔬菜保鲜企业,库容量达6.5万吨,其中万吨以上4家,年外销县内外蔬菜6亿公斤,是目前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蔬菜保鲜库建设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经营情况和带动效果最好的县区。以农牧工商公司为龙头的百合加工营销企业,年销售百合600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洋芋协会为代表的集籽种调运繁育、洋芋外销为一体的洋芋营销企业,年外销商品洋芋1亿公斤,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以庄园乳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为一体,与周边乡镇建立了7个以上奶牛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运作,与养殖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品购销网络。年加工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其中加工销售本县牛奶4000余吨。今年又建成了年产奶粉1.2万吨,粉片3000吨的庄园乳业奶粉生产线,为全县奶牛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同时建成了金崖、和平农贸市场,进一步扩大贡井、中连、上花等乡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规模,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这些企业和产地批发市场共带动各类商品种植业基地39.4万多亩,商品畜禽饲养达30余万头(只),龙头企业吸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多人,带动发展运输、餐饮、造纸、塑编等企业30多家,发展农业经纪人近千人。仅蔬菜外销带动运输业实现产值3亿多元,包装业2亿多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起步良好。目前全县共有蔬菜、洋芋、养羊3家行业协会和青城科普等45家乡镇农民科普协会,其中今年新组建成立24个,共吸收团体会员191个,个人会员1.48万人,协会会员遍及各个乡村。蔬菜协会在组织技术培训、农业环境治理、强化内部市场经营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示范“星火计划”项目。县洋芋营销协会积极引进繁育推广洋芋良种,加大商品洋芋种植推广力度,大批量组织我县洋芋产品外销,洋芋已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也是我县南北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新兴产业。县养羊协会在引进繁育优良肉羊品种上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300多只,对全县羊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城农民科技协会在组织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增收标准。今年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36.5万亩。其中蔬菜18.2万亩、菜用外销商品洋芋16.5万亩、兰州百合1.8万亩。无公害蔬菜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前景最好、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效益最高、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产业。全县蔬菜生产能力已进入全国8个主要生产基地的前4位。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面积24.3万亩,正在申报认定的20万亩;已向国家申报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标识21个。绿色食品标识1个,占全省蔬菜产品认证的四分之一。正在申报认证的32个。全国37个无公害蔬菜检测点中。我县各项检测数据都位居第一。一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今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8.2万亩,总产量突破了4亿公斤,商品量达到3.6亿公斤,其中外销量3.24亿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比去年增加0.48亿元。全年人均蔬菜收入839元,菜区乡村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超过两千元。我县90%的蔬菜产品销往广东、浙江等13个沿海省市40多个城市6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有10%近3500万公斤蔬菜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我县已成为全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重要生产基地、贮运销售及物流配送中心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二是菜用外销商品洋芋发展势头良好。今年我县洋芋种植面积24.1万亩,其中外销商品洋芋16.5万亩,商品量2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全县人均收入195元,其中北山地区人均洋芋收入700多元。占到了北山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洋芋产业已经成为北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我们积极发展南部二阴山区冷凉型蔬菜种植。今年种植面积达11819亩,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认证。这已成为南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农业科技应用广泛。进一步加大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安全监管,积极推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全县共完成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48万亩,配方施肥75万亩,推广良种田3.5万亩,间套带田19万亩,其中间套8万亩,带田11万亩。实施了3.3万亩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栽培技术,1200亩优质商品种薯双垄面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同时在我县相继召开了全省、全市旱作农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对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双垄沟覆膜栽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旱作农业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探索了一条新路。」

4.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增强增收后劲。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三电甘八泵站渠道延伸等小水工程22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00亩,保灌面积3300亩。进一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盒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建成连搭水土保持中小型淤地坝20座;一卧元贷款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12万亩;三电东干渠系加固改造及1,2号隧洞工程工程进展顺利,三级渠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建成青城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了35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干旱山区庭院集雨配套工程 15.2万平方米,解决了北山7个乡11个村近2000户1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完成梯田建设8000亩,小流域治理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集雨节灌面积5000亩。宛川河夏金段治理工程、和电八泵站、七电二泵站改造工程已列入全市重大水利改造项目。二是稳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完成了林业生态小康村镇青城建亭村达标建设,绿化规模1500亩,栽植各类树木1.36万株,栽植黄河护岸林3公里,农田防护林10公里,主干道护路林3公里,四旁林2公里。完成清水释乡清水村、连搭乡石头沟村和恩玲中学校园绿化等村镇绿化3处。完成历年造林工程补植面积8.9万亩,其中退耕耕还林6.23万亩,荒山造林2.67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补植2.99万亩,完成老果园改造300亩。实施封山育林2万亩。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完成了中连川乡高窑沟村等13个村整村推进建设。争取到韦营乡郭家沟村等8个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各村都已开工建设,全县实施整村推进的村累计达到38个。四是实施新农宅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了冯湾、袁家营、黄家庄、金崖、郁家湾小康村建设进程,建成水、电、暖、路等功能齐全的新农宅262户,花园式农宅小区1个。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今年我们积极抢抓有利机遇,狠抓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洋芋、药材、百合、蔬菜等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新上了清水洋芋淀粉加工、庄园奶粉(片)加工、中药材饮片生产线、甘肃四口食品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组建各种形式和性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努力增加农民直接收入。二是狠抓劳务输出。今年县上把劳务输转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动员全县各级干部用三分之一的精力来抓此项工作,县上组织人员到北京、天津、广州等地联系劳务项目,筹建劳务基地。在劳务输转工作中,奉行“输出1个人就等于种了两亩菜,输出百人就等于办了一个企业”的理念,加强宣传、广泛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转输工作。全年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71亿元。其中,有组织输出2.87万人次,自谋输出2.22万人次,就地转移3.1万人次。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2.9万人。新建立劳务基地6个,分别与28家企业建立了劳务输出合作关系。

6.狠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创造增收环境。一是加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防疫率达l00%。加强活畜市场的监管,加大了动物检疫监督管理等日常执法工作。近期按照市指挥部的要求,全面加强了禽流感疫情的堵防主作,有效阻止了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维护了全县禽牧业安全。二是积极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特别是对无公害蔬菜产区乡镇的农药市场进行了拉网式大检查,摸清了县内高毒农药的流通情况,加大了打击力度,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基本农田的重新确权和换证工作,积极维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四是全面兑现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及两免一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资金254.04万元,农机补贴10万元,两免一补资金370万元。

二、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县旱地面积7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8%,属雨养农业区,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难以适应当前和今后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

2.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全县种植业比重(66.7%)仍然较大,畜牧业(30.4%),林果业(0.5%)比重小,种植业上大路货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作物面积不大,农产品销售价格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3.龙头企业数量少,特别是蔬菜、洋芋深加工增值型企业少,大部分龙头企业以销售农产品原材料为主,产业链条短。还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介组织发育缓慢,大部分处于初发阶段,运行不规范,难以承担起开拓市场、连接农户、完善服务的功能。

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奶牛养殖、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等投资较大的增收性项目进展比较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费不足,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在商品洋芋的改良推广上还比较滞后。

5.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重,难度大。全县纯山区贫困村共有15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9.33%,列入扶贫开发的重点村仅有78个,81个村尚未列入,给扶贫开发造成了很大难度。全县还有的1.58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51万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二阴深山区和干旱山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差,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2哪左右,遇到灾年返贫率更高。贫困面下降的幅度逐渐减缓,已成为扶贫开发的新难点。

三、今后的思路及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化富民战略,坚持“依托城市,开发农村,服务城市,富县富民”的总体思路,按照全县三类不同地区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明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农业是今后我县农业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建立服务城市型农业框架为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规模,优化品种,提高档次,配套增效。按照全县三类不同地区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上发展壮大川区蔬菜产业,北部山区洋芋产业,南部山区冷凉型蔬菜产业;养殖业上川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北部山区发展舍饲养羊,南山地区发展肉牛养殖业,同时积极发展山区散养鸡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发展现代化。争取3年内使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并保持在30万亩左右。商品洋芋达到30万亩,奶牛养殖达到1万头,舍饲养羊达到15万只,散养鸡达到50万只,饲草种植达到20万亩。一是要重视粮食生产,巩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明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9万亩,经济作物50万亩(复种7万亩),粮经比调整到58: 42。粮食作物中夏粮30万亩,秋粮39万亩,夏秋比调整到44: 56。要全力扩大地膜种植和复种面积,地膜种植面积保持在44万亩以上,完成玉米、洋芋双垄沟膜面覆盖种植7.6万亩。二是以蔬菜产业为代表的强势产业要在巩固保持目前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综合产业效益。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比去年扩大1.8万亩。洋芋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商品洋芋达到20万亩,增加3.5万亩。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比重。重点发展奶牛养殖业和舍饲养羊,扩大种植饲草,争取明年畜牧业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奶牛2000头,舍饲养羊6万只,养鸡25万只,新增饲草种植3万亩。四是要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推进花卉、百合、药材、食用菌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新增花卉1500亩,百合留床面积保持在2万亩左右。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在经营环境、市场维护、商标管理、资金协调和联合发展等方面给予服务和扶持,特别是要突出扶持蔬菜贮运加工、鲜奶和淀粉加工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企业的发展,每年力争引进建成1-2户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鼓励本土的蔬菜保鲜库积极组建自己的运销企业,争夺终端市场,延伸经营链条,获得最大增值空间。建成榆中蔬菜物流中心,组建蔬菜产业集团公司,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运作。二是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做大做强蔬菜、洋芋、畜牧业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蔬菜产业要高举“兰州高原夏菜”的旗帜,把无公害绿色蔬菜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推进基地向南部二阴地区和川东乡镇扩展,每年新发展冷凉型蔬菜5000亩,3年内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占川水地的80%以上;洋芋产业要通过品种改良、培育基地、拓宽市场等措施,力争每年新增外销菜用型洋芋种植5万亩,3年内达到30万亩,使两大产业向连片规模化升级,以标准化组织生产,逐步形成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梯次生产体系,不断优化品种,保持竞争优势。三是在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面有所突破。把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和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来抓,在现有专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定远花卉协会和奶牛养殖协会以及药材、百合、食用菌种植协会。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产地市场建设,每年建成1-2个专业农产品集散市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3、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把无公害标准化工作作为提升我县农业重要、长远的手段,作为开拓全国市场的名片,保持我县蔬菜质量在全省、全国的领先位置。一是扩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在巩固川西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连搭、三角城、清水等乡镇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明年发展无公害蔬菜42万亩,其中蔬菜20万亩,菜用型洋芋20万亩,百合2万亩。同时完成所有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生产基地的产地认定工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花椰菜、甘蓝等主导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力争注册3-5个商标。二是抓好生产源头管理。大力推广“十户联保”经验,杜绝违禁农药的使用,加强菜叶、地膜等废弃物的管理,保护产地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声誉。三是互动互促。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和产销联结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促使龙头企业以产业化方式带动标准化生产,以规模化生产方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标准化武装产业化、产业化推动标准化的有利发展态势,促进优势优价的实现。四是抓好科技推广。要进一步加强与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效优质品种的推广力度,完成优质作物种植50万亩,配方施肥75万亩。推广良种田3.5万亩,间套带田20万亩,其中间套8万亩,带田12万亩。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全面推广山区双垄沟覆膜种植。

4、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①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要抓好三电、青电、七电、和电等骨干水利工程和各灌区的挖潜改造,争取国家投资,3年内对三电工程彻底进行维修改造,配套完善节水措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完成定远蔬菜基地供水工程及管网配套。同时解决连搭、清水、高崖等乡镇部分村社的农田灌溉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61万亩。抓好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建成骨干淤地坝7座、小型淤地坝16座和小型水保工程600处(座);规划兴建各类供水工程12座,解决1.35万户5.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22.6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完成宛川河夏金段治理工程,抓好梯田建设、集雨节灌配套、小流域治理等工作。积极推进川水地区的新型农宅建设。②抓好扶贫开发。继续大力实施群众参与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每年争取

10、个村以上的项目建设任务;认真做好已完成项目的后续管理和巩固工作,实现滚动发展。积极探索南北山区发展旱作农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有效扼制返贫问题。逐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不断加大社会帮扶力度,认真做好社会帮扶工作。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高度重视发展以农产品产后服务业为主要类型的乡镇企业,从抓加工转化、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收购贩运入手,下决心扭转长期廉价出售原料产品的被动局面,使农民享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力争使初级产品加工转化量占到总量的3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要积极务实的推进小城镇建设,在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区,规划发展新型功能的小城镇,落实各项政策,把企业向城镇集中,兴办第三产业,提高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二是做好劳务输转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与劳动部门合作配合,扩大培训面。提高就业率,确保劳务输出成效明显,收入明显增加,每年输出劳动力8.5万人(次)以上。④提高林业发展水平。一方面,要巩固提升现有绿化成果,积极探索全社会参与、长效管护和低成本运行的机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苗木景观基地、林业生态园、村镇绿化等相关产业,完成和平万亩牡丹园基地建设、引黄灌区3000亩老果园改造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的补植补种力度,3年内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协议荒山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三北四期工程9.5万亩。深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保障群众长远利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林木林地的不法行为,巩固林业成果。抓好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和二阴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重点小城镇及其面山的绿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⑤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和巩固现有防疫队伍,加大防疫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防疫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全县防疫应急能力。二是加大农资打假和禁用农药整治力度,净化农业市场。确保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进农户、到地头,真正做到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求到人。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抢抓终端市场。要发挥定远蔬菜库群、洋芋协会的集散中转作用,采取政府、部门、协会和企业联合互动的办法,千方百计拓展市场。每年举办“兰州高原夏菜”促销会或其他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服务路子。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五是是巩固加强防灾等公共服务体系。重视人工影响天气、防洪等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汛情、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监测预报,确保农业安全。六是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保护农民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四、工作建议:

1.关于扶贫方面:我县有159个山区村,只有78个被列入扶贫开发重点村,其余81个村未纳入整村推进计划,加之重点村扶持资金有限,这给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建议省市将剩余的81个山区村列入整村推进计划并加大项目资金及数量。

2.农业投入方面: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有能力对农业进行保护和支持。建议: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3.加大农村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台湾地区专科护理师的发展和启示 篇7

在我国台湾地区, APN角色以NP为主, 中文译为“专科护理师”, 指的是由机构聘请的执业高级实践护士 (nursing practitioner, NP) , 其主要任务在于与医师合作, 共同提供连续性及整合性的护理及医疗照护[3]。台湾专科护理师的发展已有20余年, 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称谓的统一, 资格的认证, 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 这些都标志着台湾APN的蓬勃发展。

1 台湾专科护理师称谓的使用和统一

自1986年台湾马偕医院率先创设专科护理师职位至2000年《护理人员法》将“专科护理师”列为法定名称以来, 台湾护理界将实施高级实践护理的护理人员的中文名称规范为:专科护理师, 与之对应的英文翻译为nurse practitioner, 简称NP。

早在1986年, 林口长庚医院及台北马偕医院通过培训部分护理人员来执行原属于基层医师业务的工作[4]。由于两所医院培训的重点不同, 这些护理人员的称谓也不同。长庚医院培训内容偏向于美国的执业护理师, 即称为NP, 而马偕医院则偏向临床护理专家, 则称为CNS[5], 此后逐渐出现更多不同的称谓。除广为人知的NP和CNS, 还有医师助理 (physician assistant, PA) , 临床技师 (clinical technician, CT) 等称呼。例如, 台南的奇美医院因住院医师的不足于1992年设立PA, 主要负责在病房内协助医师执行未触犯法律规范的住院医师的工作。但在2002年, 由于相应法案未被通过, PA随即更名为CT, 仍从事相同的工作[6]。

NP之后的发展则主要参照美国APN角色的定位, 类似于美国执业护理师角色, 偏重基础医疗。此时NP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弥补住院医师人数的不足。各医院在短时间内设立不少NP的职位, 招募临床护士执行住院医师的部份工作。然而, 台湾护理界及护理专业人员则更希望专科护理师的职责是护理与医疗并重。因此, 在称谓的选择上, 台湾护理界希望使用中英文为“专科护理师/CNS”的名称, 而医疗界偏向于使用“医师助理/PA”[7]。

直至2000年, 台湾修正了《护理人员法》, 将“专科护理师”与“护理师”、“护士”同列为护理人员的法定名称;并于2005年4月召开专科护理师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正式确定了与“专科护理师”相对应的英译, 即nurse practitioner, 简称NP。至此, 关于称谓的争议告一段落, 而“专科护理师/NP”的称谓也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使用。

2 台湾专科护理师的现状

随着“专科护理师/NP”称谓的统一, 台湾各界更加关注它的实质, 从培养、分科、审核等各个维度共同商讨制定政策, 明确执业范畴与角色定位。

近5年来, 在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台湾卫生研究院和台湾专科护理师学会的努力和推动下各类制度不断完善。2003年提出了《专科护理师培训计划书暨执业规范建议书》, 2004年公布了《专科护理师分科及甄审办法》, 2005年公布了《内、外科专科护理师指导者遴选标准、名额分配及训练内容》, 2006年公布了内、外科专科护理师的遴选标准与训练内容, 并举行资格考试, 2007年公布了专科护理师执业范围, 内容包括[8]: (1) 住院患者体格检查的初步评估及病情询问; (2) 记录住院患者病情及各项检查、检验结果; (3) 处理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医学咨询及病情说明; (4) 在医嘱或医师指示下, 开立检验、检查申请单, 但该检验、检查申请单需注明指示医师的姓名及时间, 该指示医师应于24h内, 依医师法及医疗法的相关规定, 亲自补开立检验、检查单; (5) 在医嘱或医师指示下, 开立领药单, 但该领药单上需注明指示医师的姓名及时间, 该指示医师应于24h内, 依医师法及医疗法的相关规定, 亲自补开立处方笺; (6) 其他经台湾卫生主管机关认定宜由专科护理师执行的医疗辅助行为。

同时, 政府规定上述执业内容应在医院成立专科护理师执业委员会制定临床护理指南 (clinical nursing guideline) 或临床护理路径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后执行。首先, 专科护理师执业范围细则由各医院专科护理师委员会根据行政院卫生署公函内容, 经院长或副院长、各个科室负责人、护理部副主任、专科护理师代表等人商讨后制定而成, 即医院专科护理师制度总则。其次, 由NP本人与所在科室负责人、护士长根据医院专科护理师制度总则讨论、协商后制定各科细则。而NP则需根据科室执业规范细则开展临床实践工作。

总体而言, 规范后的专科护理师更类似美国APN的新角色急重症高级实践护士 (acute care nurse practitioner, ACNP) 的功能和职责[9], 即以医院为工作场所, 提供护理、负责诊断和管理疾病, 通过提供连续的急性护理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促进患有复杂慢性健康问题病人的健康, 体现护理专业的拓展和提升。由于台湾专科护理师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无法完全达到美国的标准, 例如:一些专科护理师将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协调医疗团队成员间的合作, 制定流程计划, 或是执行文书等工作, 较少涉及直接临床护理。而根据美国标准, NP的核心能力为直接临床照护能力 (direct clinical practice) , 用于直接护理的时间应占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9,10], 并主要负责患者的评估、诊断、个案管理, 处理复杂、紧急的医疗情境[11,12]。由此可见, 两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台湾专科护理师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目前, 台湾专科护理师已写入法律规范, 实践内容也在逐步完善, 各医院在执行政策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 但由于未对执业范围中的“医疗辅助行为”作出明确定义, 在实际操作中因各家医院的不同需求, 对“医疗辅助行为”的理解不同, 致使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NP的执业内容不尽相同, 甚至与公函中的规定相差较远。

为此, 台湾医疗界及各协会举办了“专科护理师临床执业范畴公听会”, 但仍未达成共识。分析其可能原因: (1) NP的出现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为了弥补住院医师的短缺及全民健保制度实施后医院重视成本—效益所致[13,14], 并非为了扩展护理实践范畴和提高护理质量。众多医院实行专科护理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低于医师薪资的人力成本聘用护理人员执行部分医师的工作。表面上看, 暂时缓解了医师人力的不足, 而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则侵犯了医师的专业领域[15],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体现高级实践护士的特性。 (2) 护理界和医界对专科护理师的期待相左。医界希望专科护理师从事类似医师助理的工作, 从而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16];而护理界则希望NP作为APN的角色之一来提升护理专业在医疗团队中的地位[17]。 (3) 专科护理师自身准备不足, 目前在临床中执业的NP多数为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后, 参加医院短期训练并通过认证考试即可。而他们的训练课程主要是医院根据自身需求制定, 因此较难达到美国NP至少拥有硕士学历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 模糊的执业范围还对专科护理师个人造成困扰。有研究显示[18,19], 由于专科护理师在医疗团队中属医属护的问题未得到明确定位, 加之在行使职能时存在被误解和滥用的情况, 工作中容易出现因直属部门不明确而缺乏归属感。另外, 一些医院对NP的宣传不足, 医护人员没有清晰、明确地认识到NP的职能所在, 对他们不认同甚或有一些错误的看法。介于上述原因, 使得NP较难获得行政职权, 若未能得到上级行政人员的大力支持, 那么当他们在履行高级实践护理行为时, 例如推行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或是开展研究, 很难开展相关工作[20]。而这些均无益于NP发展和护理学科专业化的发展。

4 台湾专科护理师的未来展望

当下, 台湾的专科护理师面临着执业范围和角色定位不明, 被认同度和归属感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护理界应在法律范畴内争取符合专科护理师身份的工作权利, 拓展护理执业范围。尽快完善专科护理师职业范围的相关法律法规, 避免用字遣词的模棱两可, 更加清晰地定位专科护理师在临床工作中的专业角色与功能。同时, 还需关注NP的身心发展, 明确职位归属, 及时给予所需的支持。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 还应注重专科护理师的培养。设置系统、严谨的课程, 重点培养NP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高标准的培养, 合理的临床应用来突显专科护理师真正的核心能力[6,21,22]。设立NP专业晋升途径及能级划分, 促使NP的自我提高, 促进护理品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 赋予专科护理师相应的行政职权, 有利于NP在临床中推行改革或研究的进行。

5 对大陆地区高级实践护理发展的启示

大陆地区APN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部分地区逐渐出现APN的雏形, 如糖尿病专科护士、造口/伤口护士、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护士等角色[23,24,25], 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虽不是为了缓解医师的短缺, 但培养方式与台湾十分相近, 主要经医院或医疗机构培训后上岗。同时, 他们在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结局等方面的效果已得到相关证实。因此, APN亦是大陆地区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借鉴台湾专科护理师发展的经验, 今后的发展应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做指导。首先, 需明确APN发展的目标, 规范化制定培养计划, 明确执业范畴及角色定位, 并提交至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统一政策规范。其次, 应实施再认证制度, 设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考评APN能力水平与行为表现, 建立同行支持系统, 匹配薪资等, 以促进大陆地区高级实践护理的整体发展。

摘要:就台湾地区专科护理师称谓的使用和统一, 台湾专科护理师的现状与困境, 台湾专科护理师的未来发展, 以及对大陆地区高级实践护士发展的启示作介绍和分析。

农业银行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篇8

农业银行在农村发展的制约来自于多方面。第一,在资金的利用上,农户多会选择单一的定期存款,缺乏多样化投资的意识。农户对于理财、基金、期货等了解的太少,甚至会认为后者就是一种风险“存款”,只会让资金减少,不会增加。这是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误解,更是缺乏金融知识的一种体现。第二,在货款方面,首先农村市场化水平低,农民的市场意识低,对市场反应不灵敏,难以承载高本成的商业性金融。农业是弱质产业,抗风险能力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且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他产业,经营风险大。由于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农户的经济活动信息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农村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农户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贷款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其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于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户,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信息不灵,由此决定了农户贷款“小、散、多”的特点:首先,分散经营条件下,农户的贷款需求多为小额贷款。除此之外,对农户提供贷款需要较广的营业网点设置和足够的信贷人员配置。最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户的贷款用途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建房、子女上学、看病医疗、婚丧嫁娶等生活需求以外,对生产性资金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农户贷款的以上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成本较高。一方面,为农户提供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有足够的业务覆盖能力,需要设置较多的营业网点、配备足够的信贷业务员,金融机构的营业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未完善的条件下,农户的分散分布将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金融机构需要付出较高的监督费用和契约执行成本,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户放贷的成本。

当然,所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个契机,就需要我们面对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

在存款方面,创新农利金融服务类型和金融产品种类。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村供需矛盾。优质的服务,金融知识的普及,对农户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让理财、基金以及各种代理业务走进千家万户。

在货款方面,首先,建立涵盖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保险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扩大覆盖程度,把金融服务产品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最大程度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主要信贷产品的创新、担保方式的方式的创新、信贷模式的创新。首先,可以探索实行动产抵押,规范程度很高的、收购的农产品“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以期解决“三农”实际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农业银行的支农力度,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合理构建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地方政府、保险机构、农户和农业银行共同承担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农村借贷成本高而造成贷款难的窘状,为三农提供最为根本的融资支持。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个可靠的信贷客户群,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为农业银行培养了优质客户。其中,在创新信贷模式方面,打破传统银行的客户识别方式,利用农户信用评分、担保替代,农户现金流分析等评估农户的信贷资格,使信用贷款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流产品。通过发展信贷产品多样化,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极大增加。另一方面,可根据农户的经营模试差别对待,利用风险模型测评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采用差别化利率方式提供小额贷款,灵活开办各类新业务,既可以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又可以降低风险。比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农业经济生产联合体,产量高、质量好、外向型农产品产销基地和批发市场给予重点(信贷资金)扶持。除此之外,建立农村支农贷款的保险机制,针对支农贷款风险较大的现实,可由农户、农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三方协商,在农户、农企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既拓展了保险公司的服务领域又减少了支农贷款的风险损失。农民专来合作社也是提高信贷的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信贷支持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以政府配套政策为支撑,对合作社开展信贷业务,可以产生规模效应,节约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政府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建立风险基金等形式,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有利于合作社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及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发展。金融机构以合作社为单位开展授信工作,将之前对农户“一对多”的信贷业务转变为对合作社“一对一”的信贷业务,相当于间接对农户提供了“批量贷款”,节约了之前向农户发放贷款所需信息费用、监督费用和契约执行成本,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

上一篇:变废为宝范文下一篇:自行车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