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推荐12篇)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一、使学生学会猜想、验证和总结
教师在进行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时,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结构“提出问题→引发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学生根据验证的步骤、验证的格式以及举例验证的要求,知道举例验证时要全面(小学阶段主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举例验证),并学会寻找反例,初步掌握运算规律研究的方法结构和步骤,初步建立研究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为后续的主动探究其他的运算规律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由学生自己猜想、验证和总结,体现出规律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教育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二、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之间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其具体练习内容包括:一是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二是乘法具有与加法相类比的运算定律,除法和减法之间也有相类比的运算性质;三是乘法与加、减法之间有运算性质,除法与加、减法之间也有运算性质。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要有整体意识,不要拘泥于一个知识点,而要使学生知道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自己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与延伸。在探究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五个层次的进一步探索,并形成运算方法的知识梳理表。
第一层次,这个层次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进行拓展,如已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三个数相加呢?四个数相加呢?分数相加呢?小数相加呢?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等学生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从加法交换律角度进行拓展。
第二层次,这个层次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已知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乘法、除法也有交换律吗?为什么?教师可带领学生由加法拓展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按照加法交换律的探究模式进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层次,这个层次中教师可提出的问题有:加法除了有交换律,还有其他运算定律吗?加法结合律适用的范围是什么?减法、乘法、除法有结合律吗?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探究。
第四层次,教师先提出问题:已知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和除法就没有其他的运算定律了吗?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究问题。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只要知道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就可以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掌握减法差不变性质和除法商不变性质。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教师按序出示右手5个手指,左手2个手指;接着换成出示右手2个手指,左手5个手指)
师:你能用两道加法算式表示老师的演示过程吗?
生:5+2和2+5。
师:中间用什么来连接?为什么?
生:用“=”连接,因为它们的和相等。
师:两道算式结果一样,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就组成了一道等式。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 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间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他们参加了哪些体育活动?(跳绳、踢毽子)从中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0+8)还可以怎样列式?(8+10)
两题结果一样,可以写成等式10+8=8+10。
(2)女生有多少人?怎样列式?(8+7)还可以怎样列式?(7+8)
两题结果一样,可以写成等式8+7=7+8。
2. 这三道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用手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学生回答后,如果是正确的教师应给予肯定评价)
3.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模仿再写一个吗?试试看 。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同桌交流相互判断对方写得是否正确,再集体交流,指名回答,大家一起检验是否相等)
4.谈话: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加数位置变了,它们的和不变。
师(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交换加数的位置(手势演示),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5.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写完吗?(写不完)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把大家想写又写不完的等式都表示出来吗?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O+?=?+O……
6.同学们真会创造。用字母表示的有多少人?为什么喜欢这样表示?
师:在数学中我们一般用字母a、 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 +b =b +a。
7.谈话:过去我们验算加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依据实际上就应用了我们刚刚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要求算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综合算式呢?只列式不计算,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巡视,过后集体交流)
生:(10+8)+7。
师:先算的是什么?
生: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8+7)+10。
师:先算的是什么?
师[板书成10+(8+7)]:符合你的运算顺序吗?
生:可以。
师:这两题的算法不一样,猜想一下它们的结果怎样呢?(学生口算之后发现相等)
生:可以写成等式(8+10)+7=8+(10+7)。
2.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5+8)+2○5+(8+2)
(70+40)+60○70+(40+60)
这两题同时出示,让学生口算检验结果是否相等。
(36+18)+22○36+(18+22)(先观察猜想能否填上等号)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特征,放手让学生计算,同桌各完成一题并验证)
3.你能写出一道类似的等式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同桌交流)
4.观察这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板书:加法结合律)
5.如果我们用a、b、c 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生:(a +b)+c =a +(b +c )。
(学生独立写一写,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写一写)
6.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我们学习运算律的一种,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运算律。
师(手指这两个运算律的字母表达式):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先同桌交流)
不同之处:加法交换律加数要交换位置;加法结合律加数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一起用手势表示)
82+0=0+82
a+145=145+a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48)+25
75+(48+25)=(75+25)+48
师:哪一个最方便?
2.运用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其中用了什么运算律?
96+35=35+□
204+57=□+204
(45+36)+64=45+(□ +□)
285+(15+ a )=(285+□)+□
560+(70+140)=(560+□)+□=(560+□)+□
小结: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会使计算更简便。
3.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比一比,谁算得快。
(447+376)+24 447+(376+24)
(先营造比赛氛围,以某组为标准,左边完成第一题,右边完成第二题,做好的就把手举起来,看看在规定时间里哪边完成的人数多)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询问学生是否服气,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师:这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下面两组题,你愿意选做每组的哪一题,为什么?
38+76+24(88+45)+12
38(76+24) 45+(88+12)
小结:在计算时把能相加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到一起,计算起来会更简便。
4.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下面的计算简便呢?
30+28+70+45+72
=(□+□)+(□+□)+□
= □+□+□
=□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跟大家一起研究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学习得怎样,请完成练习,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
教后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的灵魂和核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与基本的内容。我在教学时,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观看画面收集信息、自由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材例题中的数字不太易于口算,考虑到学生刚学过混合运算,且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的运算律,所以将28、17、23三个数字换成了10、8、7,这样学生探究起来更方便。
书上第57页练习“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我在教学时删去了一题,只保留了一题,并且在此之前补充了两道易于口算的等式,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猜想算式之间能否填等号。学生动笔验证之后发现可以,然后再进行仿写,最后再观察得出结论。
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一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围绕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如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发现规律,经历用符号表示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加法交换律的价值。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也渗透、揭示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语言的组织能力。学习这两个运算律之后,再组织学生对两个运算律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练习的设计注重针对性,层层深入,大部分练习都是在课后“想想做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整合、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如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最后一个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特别安排了两道等式的对比,以加深学生的体验。
不足之处:
1.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我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使学生自己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
2.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我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
3.要注意及时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息烽县永靖小学:刁玉燕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四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在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探究﹑尝试﹑交流﹑质疑到最后的灵活运用我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解定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是通过直观借助具体情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我让学生把两个定律放在一起它们的异同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情况下使用的。加法的交换律(a+b=b+a)是加数不变改变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说加法的交换律只改变了加数的位置。加法的结合律(a+b)+c=a+(b+c)是加数和加数的位置都不变,改变的是运算的顺序。第二,适时运用定律。运用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算更加简便,那种定律用着方便就用那种定律。比如:37+56+23在运算时用加法的交换律就行了。而56+37+23就可以直接使用加法的结合律了。
第三,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扩展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单是把定律直接使用还可以把加数拆开了使用。如:138+56拆成138+2+54就很快得出140+54得194。特别是在做8+98+998+9998+99998一题时把8拆成4个2算式就变成(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
00。这个算式计算就变得十分简便了。
黄岗中心小学 张娜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臵,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臵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臵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臵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想请你们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
(1)四(3)班教室里的人,都是四(3)班的学生.()师:这是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2)两个数相乘,积一定比因数大。()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像这样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这句话就不成立。在(0×1=0)这个乘法算式中,0,1,0分别叫什么?(因数 因数 积)在(0+5=5)这个加法算式中0,5,5分别叫什么?(加数,加数,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计算。(2)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一样,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可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板书:40+56=56+40
3、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么?
生举例。如20+30=30+20 师板书,并规范举例的方法。20+30=50,30+20=50,所以30+20=20+30(板书)师:刚才我们举例一个整数加法中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吗,如分数,小数 学生举例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提出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板书:猜想)
5、验证规律。
(1)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在练习纸上写一写。师:能不能举不同类型的例子来验证。学生举例,教师巡视(2)汇报。
整数例子,分数例子,小数例子,有关0的例子。(如0+5=5+0)师:你有没有找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变了的例子?(找不到)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板书)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1)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这样的算式吗?可以用图形、字母等等。
(2)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书上用字母是这样表示的。:a+b=b+a。7.小结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举例步骤(1.写算式,2交换位置,3.算得数)
三、探索乘法交换律
1.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是有交换律?请举例验证一下 2.交流: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乘法交换律)学生举例展示。
师:你能举一个不符合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
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乘法中有交换律.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3.师:哪几个猜想是错误的?(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1)减法交换律。师:你认为成立吗? 如果有学生认为成立,请他举出符合猜想的例子。
如果所有学生都认为不成立,就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减法中交换律不成立? 学生举例
师: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猜想,这个结论就不正确(2)除法交换律
除法交换律为什么不成立?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乘法)交换律?
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中也有着应用。出示:2435+324= 2759 76×24=1824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07+348 48×35
四、巩固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28×12=()×()a×48=48×()()+55=55+420 a+15=()+()()+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都相等吗?
b+800○800+b 270+380○380+70 12×5○20×3 16×8○8×6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1)学生独立填写
(2)反馈:1)校对 2)初步渗透简算
4、怎样计算更简便?
50×18×2 =()×()×()
说说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3+4=4+3 4×25=25×4
56+40=40+56 4×5=5×4 20+30=30+20 15×3=3×15 ··· ···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速度。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觉应用。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对加法运算规律已经掌握,这是学好本单元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结:我们过去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
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七.说板书
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马黎明
教学内容
苏科版教材四年级上第56-57页例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分析
本课是运算律的第一课,学生在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运算的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课本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的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学情分析
本课是运算律的第一课,学生在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运算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从众多算法中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直到应用规律,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习体验突出个体,让体验产生效果,而不是教师的抽象概括。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正确的用字母来表示。突破方法:在列算式中理解算式的意义并发现运算律。难点:正确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突破方法:让学生看到图形和字母能更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吧?大家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啊?为什么喜欢呢?
喜羊羊他们都注意观察,思考问题,总能想出办法对付灰太狼,今天我们请来喜羊羊和美羊羊,看他们哪个更聪明!(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B.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C.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2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2、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3)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3、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45+36)+64=45+(□+□)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5+28)+48(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45+(88+12)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100+45+100 =245
3、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
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教学反思
李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例1及练习。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加法中的类似问题,板书部分课题:加法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问: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师:根据刚才的朝三暮四故事和李叔叔的骑车问题,你有什么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观察列举出的等式,发现规律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2)给发现的规律命名。
(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并小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2)独立思考、操作。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汇报交流并小结:用字母表示更简洁明了地表示出: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2、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300+600=()+()257+()=474+257()+55=55+420 a+15=()+()()+65=()+35(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480+170 b+800=800+b(3)拓展题:1+2+3+4+5+6+7+8+9=?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下面说说主要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创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们在笑猴子受骗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点启示,同时通过此例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提前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参考县里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四个大环节。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通过谈话“学校每天上午都会进行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大课间活动吗?瞧,这些同学也在开展活动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了素材提供与铺垫。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情境要为问题服务。这里的的设计,既有学生的提问,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提问,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对接,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尝试探索——互动释疑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第一题“跳绳的有多少人?”由问题得到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写成等式28+17 = 17+28
2.解决第二题“女生有多少人?”由问题再次得到两个算式,写成等式,加强感知
3.举更多案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我想努力让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
对于运算律的教学,不少教师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设提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4.概括规律
教学运算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与提升是教学的关键。虽然新课程现在不要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加法交换律,但我觉得适度的强化语言表述对于理解和表达式有好处的。因此,我指黑板上等式问:那谁来说说,像这样的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说)大家看,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几个数相加?(两个)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得数和变不变?(和不变)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个规律?哪个会?引导学生大致说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表达规律
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这也就是完成一个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任务(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6.回顾旧知
得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启发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已用过了这两个规律,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也是差不多教学流程。
有一点说明,就是:学生在得出(28+17)+23=28+(17+23)后,教师没有要求让学生自己写出这样的等式,而是出示了类似结构的几组等式,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思考这些等式之间是否相等。毕竟,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模型相对而言要复杂些,由学生举例有一定困难。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当我们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控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练习和探究新知后的变式练习、发展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里就是,借助媒体演示加数交换和结合过程,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成了形象的思维过程,突破了难点。
(二)提高题
1.游戏“快速反应”。
通过这道题,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2.比赛。
⑴不公平
⑵公平
师指出:看来,运用刚才所学的加法运算律进行凑整,凑成整百数再加,可以使计算简便!
⑶凑整专项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培养学生凑整的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启思
1.全课总结。
2.阅读质疑。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书内化,比较反思,让学生体验成功。
3.练习启思。
“考考你”: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作者: 杜茂莹(小学数学 ?辽宁葫芦岛小学数学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2254 ?? 发表日期: 2011-05-07 01:10:2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解答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从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前分发随堂测试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交换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春光明媚,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打算去什么地方?(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春游的同学还真不少啊,有谁骑车旅行过呢?(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这不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动画课件)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师:谁愿意把你获得的信息给大家说一说? ???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可以记录着路程、时间和速度。
生3: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想计算一共起了多少千米? 师:说的不错,李叔叔正想计算他今天起的路程呢。(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起了多少千米?)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应用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帮李叔叔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 师:谁来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呢? ? 生1:40+56=96(千米)(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 生1: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谁列的算式跟他不同呢? ? 生2:56+40=96(千米)(师板书)? 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
? 生3: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 生4:我发现两个算式都可以求李叔叔今天骑的路程是多少。?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看屏幕。(课件出示:40+56()56+40)你们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想一? 想能填什么符号? ? 生5:等于号(课件出示:=)?
2、观察、比较中总结加法交换律
??? ?师: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观察下面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8+17○17+18? 100+235○235+100 生6:相等关系,填等于号。(课件出示:=)
师:填对了,同学们能举一些像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这么多同学想说啊,那把你想说的例子说给同桌听一听吧。
师: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7: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课件出示: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师:那我们就用这句话来表示我们的发现,可以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给我们的发现起个名字,好吗? 生8:交换律 生9:加法交换律
师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就叫它“加法交换律”。
3、探索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 ?师: 我们发现并总结出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叫加法交换律。”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在练习本上写一些吧。(师巡视)生汇报(甲+乙=乙+甲、△+○=○+△、a+b=b+a等),教师适当评价并补充说明。师:我们可以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课件出示: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生10:a+b=b+a(课件出示:a+b=b+a)师: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11:整数 生12:小数 生13:分数
师小结:a、b可以为任意数。(课件出示:a、b为任意数。)
师:比较一下,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什么理由呢?(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我们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还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练习。???
4、小练习:(课件出示数学书28页做一做:?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 + 600 =(???)+()???(???)+65 =(???)+ 35 ?? ?? ?? b? +? c =(???)+(?)???(???)+(??)= 4455 + 1278 ???
5、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生14:验算加法时用过。师课件展示并讲解:
??? 课件出示练习: ?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38+456?? 307+348 123+2847 ???(找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6、知识拓展
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那三个数、四个数相加呢? 课件出示: ? 24 + 35 + 30 =? 24? +? 30? +? 35 ?? =(?)+(?)+(?)?? =(?)+(?)+(?)??? =(?)+(?)+(?)?? ??? =(?)+(?)+(?)?? ??? ??? =(?)+(?)+(?)??? ??? 生汇报答案,教师课件出示答案。
??? 师小结: ? 几个加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三、课堂小结:??? ??? 师:看来同学们的确掌握了加法交换律,那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也可以谈谈你的体会。(生汇报)???
四、随堂测试:
???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我准备了随堂测试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啊!?(播放课件:音乐)音乐结束前上交试卷。加法的交换律
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小学:宋凝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的交换律。[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方法。(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知道用它可以进行验算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和利用看、想、说、做、问这五个步骤,推导出加法交换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教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激趣法、谈话法、引导法、概括法等。
[学法]观察法、学思结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发现法、学练结合法、发现法等。[重点]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
[难点]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计算得又对又快吗?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咱们先来看一看课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由课题可以看出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之间到底在在什么联系呢?我只要加上四个字,同学们就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哪四个字呢?(师加上利用和进行四个字。)本单元的难点就是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本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看到名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本单元所要掌握的知识确定以下四个目标:
1、谁与谁交换?交换了什么?
2、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3、学了加法的交换律有什么用?
4、怎样运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加法大家是最熟悉不过了,这节课我们所解决的四个问题都是有关加法的,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看大家信心十足的样子,我心里也特别高兴,就先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大家听故事时,特别注意一下故事中的数字。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
战国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竟和猴子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后老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颗?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的样子。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可以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了,就高兴地翻滚起来。
二、学习新知。
1、师:听完了故事,大家都笑了,谁能说一说,你为什么笑了?这节课我们既然要找规律,就要通过仔细观察,从而发现规律,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按看看、想想、说说、做做、问问的顺序来找出运算定律。写什么呢?写像3+4=4+3这样的等式写5个,再想一想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看看: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想: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总结成一句话,最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吗?说说,小组内交流自己刚才你所想的,然后我们再全班交流之间的想法。再来做一做,来解决小黑板上的问题。问一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和想知道的问题问一问?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先完成看看、想想、说说这三步。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3、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再看黑板上的问题我们能解决几个呢?
4、师: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如果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是和也不变呢?谁来举例说明一下?
5、并问: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作用?先让我们做一做书中第三单元练习一的第三题。请一个同学上来做一做。从此题中我们可以知道加法可以用来进行加法的运算。
6、先观察几个加数的特征,然后运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6+65+114=
365+87+35=
7、师:你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问,还有哪些自己想知道的向同学们说一说。
8、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新知。
1、(),叫加法的交换律。2、72+32=()+()
()+41=()+59 89+()=()+36
A+()=()+17
+()=
+()
68+()=()+()
47+81+()=()+81+19=19+()+ 47=()
A+B+()=A+C+()=B+C+()=()+()+()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的交换律验算。
956+1259=
6481+732=
4、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45+38+55
173+329+127+71
5、你能写出两道用加法交换律计算的题目吗?试试看。
板书设计:
加法的交换律
看看
两数相加交换另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加法的交换律。
↓
想想
a+b=b+c
↓
说说
↓
45+38+55
173+329+127+71 做做
=45+55+38
=173+127+329+71 ↓
=138
=300+400 问问
=700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谈话和讲故事的方法调动了起来,加上学生学习的内容简单,学生整节课兴趣都是非常浓厚的。课中我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看、想、说、做、问五个步骤,让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四个问题,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此类运算定律的方法。另外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学习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此课是后面学习以上内容的关键,本节课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学生的作业我也给学生留出了10分钟的时间写。让学生作业尽量在课中完成。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加法的交换律时,没有把他们各自喜欢的方式归为一种形式,即:a+b=b+c。
2、在让学生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没让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什么时候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算,什么时候即使用了,也不会使运算简便。
【《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加法交换律教学实录05-31
加法的意义教学反思06-30
三位数加法教学反思07-26
《做个加法表》课后反思09-18
《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反思09-25
5以内加法说课及反思09-29
《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灵活应用》的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