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精选8篇)
隗洪新
在三中挂职锻炼的半年中,我在听课之余,经常与教师、学生在一块座谈交流,思考最多的就是评价问题。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管理,教师管理的关键是要确立具有正确导向的激励机制和构建客观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怎样以评价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启动教师源自内心的发展动力,引领教师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为之努力,决定着教师能否走向自我完善,学校能否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目前的评价体系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间存在差距,因而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评价体系显得十分迫切。现将我近期的思考和看法谈一下。
首先,“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班主任作为特殊的教师群体,目前的评价体系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间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有关班主任工作,各种教育力量一直鼓励一种默默奉献的价值观,班主任也把自己比喻为奉献者。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来说成了一种过分崇高、过于神圣的职业,只有奉献,不求回报,这就将班主任外在的价值与内在的自我发展割裂,将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与结果割裂,将班主任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割裂,从而导致了班主任自我的迷失。在社会各界呼唤“救救孩子”的同时,也需要“救救老师”的呼唤,班主任感受不到这一岗位带来的尊严与快乐。只看班主任这一岗位的外在价值而忽视班主任的个体生命意义,使班主任的教育实践仅仅是一种为他人服务的工具,导致班主任生命的工具化。当前对班主任的绩效评价通常是和学校的其他正常工作相互分离的,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这样既不能服务于学校的工作开展,也无助于班主任的工作改善,对班主任的个体发展更没有实际意义。
要想更快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往的班主任评价体制进行改革修订。
一、用发展性的标准评价班主任。学校应以发展的标准,注重班级学生的纵向改观,并以小组合为单位进行横向常规考核,为求做到科学、公平、公正。
二、注重班主任评价的多元性。原有的班主任考核制度下的班主任行为,只注重考核结果而不在乎实践过程,严重遏制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配合新课程改革的班主任评价应该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生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上作一定幅度的倾斜,在不忽视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同样重视班主任在德育方面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三、注意班主任评价的多维化。传统的教育观念重师道尊严,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问的关系异化为行政式的上下级关系或者家长式的长幼关系。这种传统角色的教育功能既有悖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与师能的要求。新课改要求班主任转变教育旧理念,能在不同的场合演绎好诸如心理医生、外交家、朋友等不同的教育者的角色。班主任扮演这些角色的能力水平的高低评价只有相对应的角色才最有发言权。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常规考核的量化分值和文化考试成绩。还应该把评价权利交给学生,交给家长,交给其他科任老师。从学生角度,看班主任能否放下尊严,以兄长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帮助他们。看班主任能否多走群众路线,如深入学生宿舍,与其促膝谈心,对其嘘寒问暖,或亲自参与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考察班主任的亲和力,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真正建立起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角度,看班主任是否善于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对班中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详细了解。例如,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开家长会议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互相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看班主任是否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否适应多种环境,能协调各种关系,为学生深入社区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并给予指导,是否能大胆培养学生勇于实践、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校教育家庭化”、“学校教育社区化”。
从任课老师角度,看班主任是否具有整体课程意识,是否具有全局观念。看班主任是否具备和学校以及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能力。在关键的时刻,班主任有没有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观念,能否让班上的学生在每一个任课老师的课堂上都保持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不管最终成绩如何,班主任能否让科任老师上课产生非常愉悦的心情等等。
总之,班主任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潜能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评价体制的改革。只有在温暖人性的关怀之下,通过多种途径,从多方面,以发展的眼光来对班主任进行评价的考核体制才是科学的评价体制,才是公平的评价体制。也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激发班主任的热情,让班主任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迅速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目标和教育要求。
其次,对于普通任课教师来说,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许多教师把琢磨考试当成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乐趣,而把“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教”等更为根本的教育问题置之脑后,教师的精神生活空间日益狭窄,人生追求日益短视,教师的知识储备常常是“画地为牢”,只是关注考试内容,应付学业水平考试,虽不需要教师太多的教育智慧,却消耗着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们任劳任怨为考试教学,落了个“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只有疲劳”的境地。而且传统的教师评价更多着眼于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评价的结果与提职、晋级、加薪、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奖惩性教师评价。近些年来频繁出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等话语,突出反映了奖惩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要看到,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评价要淡化评比和奖惩作用,摒弃成绩唯一的评价观,建立平时教学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评估与奖励机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因为考试成绩不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全等同,关键是要让教师找准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大胆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强化教师评价的发展性价值,在实践中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专业发展。首先,学校根据教师岗位配置和本校教师的年龄特点、学科特长等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并落实责任,让各位教师尽到“在其位、谋其政”。其次,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个别教师的优秀与否所决定的,必须看整校的师资水平,因此,学校要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要根据老师的配置加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关系,比如骨干教师的结对活动,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新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制定方案,参与活动、评估验收等过程,营造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再次,教师间要有竞争,这已成为共识,学校要鼓励竞争,但要明确竞争的范围、竞争的量与度,引导教师恰当、公平竞争,尽量避免教师为竞争所困、所累。要引导教师以“道德”为基点,恰当、更好地进行竞争。在公平的竞争中,教师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一、缘起———中学教师评价问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 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进行认真反思并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发挥教师评价体系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教师具备了改革创新的能力时, 教育改革也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因此, 科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 能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与改进的功能,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从而促进教师课程实践水平的提升, 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理论提到:“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更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发展是有机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学校能满足教师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有利于将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促进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师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能够对教师的工作作出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 以使教师个体能够发现自身职业角色演绎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主动积极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促进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二、反思———探究中学教师评价困境的成因
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的价值判断, 是面向所有教师,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笔者以为目前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指标的片面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被窄化为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 这样的评价不仅将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德”“能”“勤”等维度的指标完全抛开, 而且在仅有的“绩”的考核维度中也遮蔽了教学过程, 只关注最终的结果, 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结果也被窄化为学习成绩的提高, 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长期发展。
2. 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现行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领导。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的统一性、计划性以及服从性。评价主体从未真正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感受, 这就极大的挫伤了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3. 评价过程的静态性。
现行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是一种终结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主要重视评价的最终结果, 而忽视了过程。这是一种静态的教师评价体系, 只注意到教师评价的最终结果, 而不能全面展示教师的价值风貌, 从而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容易使得教师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加剧。
4. 评价结果的武断性。
现行的评价只是对教师当下的水平和能力的评判, 不能准确地揭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如果对教师的评价仅仅是对教师在某个阶段中的教学业绩做考核的话, 对教师而言, 没有任何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可言。
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容易对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学校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 完善并重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在新课改深入推进之际显得非常必要。
三、出路———完善中学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议
综上所述, 基于中学教学的现状、教育目标的追求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应对现有中学教师评价体系适当的重构, 以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积极效用。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 中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 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教师的发展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发展有足够的重视, 充分研究教师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才会有意义。
2. 中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 必须避免走向繁复和琐碎。
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建构, 应该是简单、易操作的, 然而在现实中, 越全面就越容易出现反复和琐碎, 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 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建构在做到全面的同时, 也要做到整合, 这样才能使教师更易接受。
3. 中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 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
受教育传统的制约, 在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下, 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不可能完全实现。而如果只采用奖惩性评价制度势必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因此, 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最好能将发展性评价制度与奖惩性评价制度相结合。
4. 中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评价, 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因此, 在评价设计中, 需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评价, 才能促进教师发展。
概而言之, 完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攸关教育改革的成败。
摘要: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中学教师评价在中学课程改革中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足, 使得现行教师评价体系的实施陷入了困境之中。因此, 完善并重构教师评价体系变得非常必要与重要。
关键词:中学,教师评价,体系,重构
参考文献
[1]陈鑫.中小学学校课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万琪.促进教师特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多元智力理论 学生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逐渐兴起,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行。它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施新课程已经从观念与理想的层面走向现实[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也一直是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讲究科学的量化评价,以升学考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和最后归宿;传统评价观的理论基础是智能的一元性,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2]。传统的学生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第一,评价功能方面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
第二,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如学业成绩;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如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和培养出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绪态度、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则相对忽视。
第三,评价方法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过分注重定量方法而忽视定性评价手段,纸笔测验仍然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
第四,评价主体方面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忽略了自我评价的价值,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老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认为人的智力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9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9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学生评价工作有着诸多启示。
1. 树立多元智力观
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及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人有多种智力,这不仅为少数人所拥有,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它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解决不同问题时,所运用的各种智力作用不同,而并非只依靠语言或数学逻辑智力。因此,学校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智力潜力,并且在评价学生时,不但要重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力,而且要重视其他智力的发展,明确各种智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生无好坏之分。以前学校所区分的“好”、“坏”学生,只是代表这些学生在语言或数学逻辑智力上的好坏,而不能说明他们其他智力的发展状况。每位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势智力的差异。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力上表现突出,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力上表现突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也有自己的劣势智力。
2. 进行课程改革,使之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评价
旧课程体系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语言和数学逻辑智力的发展,对其他智力的发展考虑较少,因而既不适合学生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各种智力的评价。确立新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就必须全面考虑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学者强调,这种课程模式不是强调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而是强调为“多元智能”而教,着眼于个体的智能发展[3]。为此,学校应设定选修课程,为学生发展各种智力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书籍、电视、软件及其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并对其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评价。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情境化学习评估方法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评价标准有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并不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相同。研究显示,为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对象所设计的评估材料,不能直接应用于另一种文化的环境之中[4]。我国现在盛行的智力测试量表大多来自于国外,而国外与国内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势必影响到所测智力的准确性。我国传统考试,内容多是脱离日常实际应用环境的纯书本知识,表现为“去情境性”;而在校外和受学校影响较小的环境中,学习都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在类似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教师应设置与现实生活接近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评价者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直接观察其中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用间接推断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4. 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换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力强项与弱项,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使学生从弱势智能向优势智能迁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反之,我们如果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必然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大打折扣。这也意味着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上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评价要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教师独断转向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弱点与不足,评价仅仅体现了诊断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改进、导向、调整、服务等功能。比如,考试仅仅强调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和素质,其中成绩是用来排名次的,而不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改善的。这是一种失去了评价本义的评价,很难还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学业。反思教育评价的变革,我们应采取学生自评、同学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教育评价由原来的封闭转向开放;由原来的教师独断转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成为学生内心欢迎的、生活必须的环节;也使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教育评价要以学生为本,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本;要颠覆以往缺陷本位的评价理念,让位于发展本位的评价理念;要以更积极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要竭尽全力挖掘他们的强项、他们的长处,让学生在自信与乐观的心理氛围中获得发展[5]。针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我们需要重新确立学生评价体系。
1. 在评价功能上,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基本价值取向,改变传统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
从评价的功能来看,学生评价主要有三种:侧重于选拔淘汰的选拔性评价、侧重于鉴定水平的水平性评价和侧重于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6]。现代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7]。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应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和才能的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鉴定和分析,从而判断评价对象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掘适合评价对象的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表现,帮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2. 在评价内容上,应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范围过于狭窄,过于集中在对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发展情况的考查,以偏概全,无法反映出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真实情况。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课程评价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发展,使更多的学生成功参与课堂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且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对本学科的情感与态度等。
3. 在评价方法上,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评价内容趋于多元化,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以把反复的教育现象简单化、表面化为特征,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无法实现对某些智力发展情况作出客观性的评价,教育的复杂性、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往往泯灭于几个僵硬的数字,从而丢失了课程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8]。所以,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定量评价方法,适当引入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意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定性评价方法,使二者有效整合,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作为新课改倡导的新的质性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可以说,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学习契约,也称为学习合同,这种评价方法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它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拟定的书面资料,清楚地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程序和方法、学习的时间以及评价的方式等,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在评价中的职责。对于这些新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如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针对不同的需要选择课堂观察、成长记录、开放性任务、调查和实验、数学日记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4. 在评价主体上,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
这种转变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发展能力和个人合作能力的发展。其中在实施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注重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多主体评价,这样不仅会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出现形式主义。一般说来,多主体评价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能从评价中受益。比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交流,家长评价学生能使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其次,注重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果让家长对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进行评价,家长不仅会感到无从下手,而且可能感觉教师在推卸责任,同时也使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同样,学生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再次,在多主体评价时,要注重在学生互评中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强调自我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9]
参考文献:
[1] 李文砚,徐伟.新课改视野下学生评价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14-116.
[2] 吕功曼.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113-114.
[3] 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3).
[4] 加德纳.多元智能[M]. 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78.
[5] 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教育科学,2005(3):28-30.
[6] 曾继耘.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20-23.
[7] 陈玉根.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杨慧.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5):72-73.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暑期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南侨中学
周勤
暑假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深刻意识到进行高中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提早了,高中政治教师是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员之一,教师应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自我提高等方面进一步转变,推进新课改,发挥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应有作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诸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开放生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则重在发挥引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但目前奋斗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战线上的数千万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这对新课改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勤于工作,给学生多布臵作业,督促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就算是个好老师。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我们不少“恨铁不成钢”的园丁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死心塌地地充当“学监”,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设计为学生实施畸形教育。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战。分数成了教学的中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淡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黑格尔曾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从 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小学的“听话教育”、中学的“分数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性统一。为此,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到高中政治课上就是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地位,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打破常规。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可言。有位老师提出的“三不迷信,三欢迎,三允许”,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表现。“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即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允许”即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允许学生保留意见。这也给我们政治教师一些启示。
二、教育方法、内容的转变
1、从教学型转变为教育型。就是按时代的要求规范人的言行,而且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政治课首先是一门德育性课程,然后又是一门学科性课程。实践告诉我们:以单纯应试为 目的去进行政治课教学,也许考试成绩会不错,但政治教学的任务是不能全面地完成的,甚至还会培养出不少高分缺德的学生。政治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用远大的理想鼓舞学生。这样的政治教学,往往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教育型教师。
要成为教育型教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品格素质。教师必须坚持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有献身我国教育事业的精神,在学习、生活、工作及处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具体应表现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无私谦逊、真诚正直、勤奋进取、探索创新、奋发向上等优良品格。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素质,那么他在学校的一切工作活动中,就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不会成天“怨天尤人”,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
2、从主动包办型转变为倾听指导型。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所以这里的“倾听”既包括“学生倾听教师”更注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潜在智能,指导他们运用最新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政治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 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学生的“主体”成了“客体”,教师的“主导”成了“包办”。所以新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在探究学习时的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指导要由以往的“全方位指导”转变为“适时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在这方面,江苏洋思中学的做法给我们的政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具体说来,一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间。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是教师还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教师的指导不必要也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
3、从讲述讲解型转变为启迪思维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政治教学中推行的问题教学法、纲要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都各有优点。但实践证明,似乎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别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情况差异甚大,不能用同一教学模式加以统一。不过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即如已故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要达到:(1)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
4、从单纯课堂型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大、社会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涵盖面广。不把政治课教学从课堂、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课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引进“源头活水”,才能使得“渠清如许”,我们要树立“大课堂”观念,努力开辟政治第二课堂活动的新天地。
三、自我提高方面的转变
1、从辛苦教学型转变为教育教学科研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一味地靠教师苦干,更重要的是靠巧干,靠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科研兴教”。随着时 代的进步,为时代、为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和教学,迫切需要大批有识之士不断加以研究。目前,对高中政治新课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作出了贡献的教师,逐渐在增多,写出不少优秀论文,这是可喜的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拟订教育和教学的科研题目,脚踏实地前进。
2、从应试教育型转变为知识理论普及型。我们从事的高中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普及思想政治知识和理论。我们前面突出政治课的教育性,但并不否定政治课的学科性、知识性。后者正是政治课区别于班级、团队工作等其他德育途径之所在。高中政治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充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播火者”,努力向我们未来的建设者普及伦理、心理、法制知识,普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哲学思维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要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生动有趣,要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并适当组织参观调查、时政评论、撰写政治小论文等活动。要做好这些,政治教师自身先得有坚实的业务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而政治教师需及时学习和吸收最新的知识和理论,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质。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学素质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从教学观念的角度、课堂教学能力的角度、课堂师生关系的角度等三个方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转变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局限,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最大功能,没有收到其最大效益。随着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与得失。学会怎样学习,正是素质教育者应具有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具体体现。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切实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收获,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
一、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教学改革的基础
为了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迈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观念更新显得异常重要。按照现代教学论原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还给学生充分的`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上,要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通过情境设置,采用启发式教学,将纯粹的学科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将现实问题演绎成学科问题,将大问题肢解成小问题,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在这些工作中,教师时刻位于导演位置,指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经搜集、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处理和判断等手段,使学生自己能获得知识,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堂教学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要搞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就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能力发展水平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制订出高质量的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教学。教师要熟习各个知识点在学习程度上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案既体现教法,又体现学法指导。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及已有知识不同。这样,教师就应当提高理解和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契合点,做好区别化教学,从题目设计到课堂提问以及问题解答,对不同学生要注意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形式展开,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中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
三、建立民主的课堂秩序,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建立民主的课堂秩序,就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引导、启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由学生尝试,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思维达到了较好的启迪,智力达到了较好的开发,课堂效益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各科各有特色,有些学科虽然不如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但概念的概括与抽象,公式的发现与推导,题目的解答与论证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概念与公式的实际意义与背景来观察,从题目的结构特点来观察,以尝试概念的抽象,公式的概括,题目的解答。长此以往,无疑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勤思考是思维能力提高的保证,而思维能力正是人的智力核心。教师应巧妙置疑,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民主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多发言。一个班有几十个同学,对一个问题的想法,见解不尽相同,是理所当然的。好的发言可以激励思维,错误的见解,其中却可能蕴含着另外的新知。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达到了提高。其实,要建立民主的课堂秩序,以上诸点是不可分割的。观察是前提,思考是核心,发言、练习是手段,讨论是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数学杂志,1993,(1).
[3](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片段一
师: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丰富多彩的。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同学的图画,请大家一起欣赏(教师出示图画)。
师:你们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房子、太阳、山、树……
生2:看到了美丽的山水。
(这是一节美术课吗?且慢下结论,让我们往下看。)
师: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会看到什么呢?
生3:有长方形、有圆。
生4:有三角形。
生5:有曲线,有线段,还有直线。
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线画成的。请同学们自己任意画一条线,然后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看可以把画分为几类。(学生画线、讨论。)
师:哪组同学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生6:我们组将线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直的,一类是弯曲的。
生1:我们组是按长短分的,也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限长的,一类是无限长的。
师:同学们的分类方法都很好。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直的线。说起直的线,我们过去学过哪些知识呢?
生7:我们学过直线,直线是无限长的。
生2:我们还学过线段,线段可以度量长度,直线不能度量。
师:同学们学的知识真牢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画一条直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直线能完全画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4:我们不画端点,用直线的一部分来表示好了。
师: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画出一条线段吗?
生: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学生画线段。)
师: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线段。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学生议论。)
生1: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的。区别吗?线段可以度量,直线不可以度量。
生2:线段有限长,直线无限长。
生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师:大家说的都对。还有一种直的线,同学们猜一猜,会有几个端点。(学生议论,纷纷说,只有一个端点。)对,这就是射线。我们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边说边画射线)。请同学们也画一条射线,然后和线段、直线比较一下,和小组同学说一下它们的异同。(学生画图、议论。)
生:我们认为射线也是直的,只有一个端点,因此是无限长的。
师:线段是有限长的,直线和射线是无限长的。请同学们先说出下面各组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出示图片)。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三组相交而第四组不相交呢?
生:两条射线的方向不同。第四组的射线是向右下方无限延长的,不是向左上方延长的。
师:说的好!同学们对三种线的特征认识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用两条射线画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议论,然后有一些同学画出了角。)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现在大家清楚了,这不是一节美术课,而是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将美术与数学进行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热爱数学,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热情高,兴趣盎然。
课改以来,实验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非实验教师也不甘落后,他们自觉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获得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实践新的教学思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
片段二
师:课前,刘老师请大家回去收集与数有关的资料,现在就把你们收集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好吗?(请学生自由地将收集的数据粘贴在黑板上。)收集的数据好丰富呀!(随意请前来展示的学生)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的数据表示的意义好吗?
生1:我收集的是50%,它表示的是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买的时候打了五折,就是按照原价的50%出售了。
生2:我向大家介绍的数是1/5,表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生3:我收集的是5这个数。我们班有5名班委,我希望我们的班委能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使我们班有更大的进步。
……
师:喜欢这些同学带来的信息吗?让我们再次用掌声谢谢他们。其余的数据我们下课后再交流好吗?
师: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你会想到什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沉默,思考,发言。)
生1:我会想到我们周围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数。
生2:我感到数是非常奇妙的,很有意思。
生3:……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确实非常广泛,而数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伴,谁也离不开它。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数的意义。
【教师引导孩子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生活。孩子收集的数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在这里,数学不再是成年人的人为编造,不再是远离孩子的枯燥的东西,而是孩子身边鲜活的现实。】
教师板书:数的意义(出示课件:复习数的意义)。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了分数、百分数、自然数……的意义。
师:你能具体的说说吗?
生1: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分数读出来吗?
生1:2/3、1/5、1/2……
师:(随意指一个分数)2/3除了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可以表示2÷3的商。还可以看作2∶3。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竖起拇指)真棒!谁还愿意来说?
生3:我来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师(指卡片):找一个你喜欢的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吧。
生3(观察寻找):就说40%吧,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四十。
生4:我还知道自然数。当我们在数物体时,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师:是的,华罗庚爷爷也曾经说过:“数源于数。”
生5:我还知道整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
师(指黑板上的数据):我们还有哪种数的意义没有说?谁来试试?(生:小数。)
生6: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师:说得真完整,大家听清楚了吗?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沉默,思考,发言。)
生1:小数的意义好像和分数的意义有点像。
生2:他们都把“1”平均分了,表示的都是其中的多少份。
生3:分数是指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小数则是指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师:同学们可真棒,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实际上小数就是分母为10、100、1000……这样的分数的特殊写法。
(学生依次说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时,教师随即出示课件。)
师:看来,大家对数的意义都掌握得比较好了。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数这样摆放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1:乱、不整齐。
生2:简直是乱七八糟。(学生大笑。)
生:……
师:怎么办?
生1:整理一下。
生2:相同的数放在一块。
师:大家提的建议很好,下面就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整理这些知识。(请一组学生上前整理。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教师用一种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说到什么,教师出示什么。毫不做作。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丝毫的顾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尊重。接下来的整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小组的交流,非常顺利地完成了。】
一、了解全面, 人尽其才
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了解教师的具体信息, 诸如年龄、专业、学历、历任学科、特长、毕业时间、从教时间等, 方能做到对教师的了然于胸, 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和管理工作, 人尽其才也不会落到空处。在教学的管理安排上, 必须要减少甚至杜绝专业不对口, 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积极性, 应付了事, 赶鸭子上架, 硬着头皮上课的现象。在现实中, 我们可以看到种种由于教师所学专业和任教学科不相对应的现象, 大大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的在其位不谋其事,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的使出浑身解数而不见理想的教学效果; 久而久之,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质量下降, 对学校、教师、学生都造成了负面效应。凡是具有眼光的领导、教师都对此现象持否定态度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应该尽量使得教师们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中教学, 尽量作到专业对口。不合专业学科的任教要在双方共同愿意的基础上进行, 以便最大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兴趣, 最大可能地利用好人力资源。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教师有利于教学和学校发展的意见, 应该平等地对待教师, 做出每一个决定以前, 多设身处地地思考, 如果决定是针对于自己, 自己有何感受? 故为决策者应具有高屋建瓴的大局意识, 对教师要做到点滴了解, 甚而至于了如指掌, 方可作到用人得心应手, 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错误;方可在工作中充当“伯乐”。如果学校管理者充当了伯乐的角色, 那么, 教师就极有可能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匹匹“千里马”, 为教学的提高, 为学校的发展而驰骋。学校的管理者要力争改变“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的教学现象中的尴尬。故学校的领导很有必要走进教师家中, 走进教师的生活当中, 多沟通、多交流, 广纳善言, 力争可能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的合理、科学的要求, 为教师搭建发挥才能的平台。实践证明能采取教师建议的为教师着想的校领导, 在教师心目中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当然在这样的集体领导下, 学校的一切也在和谐奋进之中, 教师的努力拼搏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做好记录, 促其上进
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我们在评价教师时也不妨建立教师成绩记录袋, 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做一个科学有效地依据。教师成绩记录袋由学校指定专人进行记录、管理, 以减少记录中的纰漏。
记录袋应分门别类地把教师在学期中的工作表现、教学管理、教学经验 ( 论文的发表) 、学生反馈、家长反馈、教学考试成绩等划分不同的等级或分数, 逐一进行记录, 逐一整理归档。在每一学期终了时, 由学校领导组织会议, 把每个教师在学期中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和综合评价告知教师。当然, 这种告知最好是学校领导层和单个教师知情, 减少当事人之外的教师知晓。从而以保护教师的隐私, 构建校园的和谐氛围。
教师的成绩记录袋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总体水平, 可以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第一手材料, 也可以在无形中增加教师工作的动力, 努力提高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进步。所有教师都产生了在工作中的动力, 形成在教学工作中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也就不用发愁学校中的团队精神了。
成绩记录袋的建立可以使教师明白自己在教学中的成绩, 明白在学校中的表现, 明白和其他教师的差距。在自我和领导的知情中, 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促使教师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成绩记录袋是在有形的管理中产生了无形的作用, 这种方法远甚于无休止的批评、教育, 对领导、教师都是有益的举措, 可以把学校的管理从众多的会议中解放出来, 给领导和教师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三、双向评价, 管评结合
记录袋式的评价还不能全面地做到对教师的科学评价, 因为在记录中, 存在着人为的因素。所以, 我们还很有必要引进另外一种评价即教师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要借鉴成绩记录袋评价的方式, 即参与者要同成绩记录袋评价的人员等同, 以减少评价尺度的差异性和对教师隐私的保密性。教师的自我评价宜应在每学期终了时进行, 要求教师单个向学校评价的管理者进行陈述。
在自我评价时, 主要听取教师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看法、见解以及对自我成绩记录袋评价的异议, 管理者应该认真听取教师对学校的意见, 科学分析,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做到利则用之、不利则改之。教学管理者应该深知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用, 更有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学管理着应该具有远见的卓识和未雨绸缪的眼光, 因而, 在听取教师自我评价时, 一定要把教师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加以重视, 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表现的平台, 甚而把绝好的方法可以在学校内宣传推广。当然, 对于这种教师的自我评价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也要视做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广开言路, 教师才能献言献策, 学校才会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科学解剖, 是以后工作中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对自己的种种表现和工作中的得失说出来了, 就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实施, 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对教师的管理监督。如此一来, 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刺激和激励中, 在领导的表扬中, 教师的教学工作又多了主动性, 多了压力, 也会产生无穷的动力, 教学工作岂能不走上新的台阶? 教学工作势必会减少领导们苦口婆心的说教!
自我评价是把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有机结合, 是学校成绩记录袋评价的有益补充, 是教师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 也是学校广纳谏言的平台。这一评价方式运用得当了, 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公正平等的评价, 可以获取管理学校的良方, 使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
教育在不断地发展, 而管理可以说是学校生存的灵魂, 教师又是灵魂的主宰者, 教师管理好了, 教师评价得当了, 才会挖掘出教师的潜力, 教师才会发挥其聪明才智, 学校才会成为莘莘学子的成才之地。只要学校的管理者充分地了解教师, 正确地评价教师, 给教师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公平的教学和生活氛围,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定会在他们手中创造奇迹, 学校也会在新时代的教育浪潮中迎头赶上!
摘要:新课改是教育大势所趋, 课改中不但要对学生采取新的评价方法, 对老师也应该有新的评价方法, 因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科学了, 方法得当了, 教师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就会自然而然地投身于新课改中, 为新课改建言献策, 为新课改奉献绵力!
新课改课程评价体系初中英语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英语课程的实施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是选择教学手段,包括教材和教学方式等,根据教学案例的具体化要求,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当前学习现状,对后续指导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体评价过程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采用评价和测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一、建立学生互评体系
根据新课改形式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在现有约束标准下,对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互评体系对具体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反思该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现有教学方式加以改革。首先要建立学生互评体系,学生互评的形式能让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Can you play the guitar》你会弹吉他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可以采用同类型问答的形式,具体如下:
A:Can you play the erhu?(你会拉二胡么?)
B:Yes, I can.(是的,我会)
A:Do you like the erhu?(你喜欢拉二胡么?)
B:Don't like, My mother let me learn.(不喜欢,我妈让我学的。)
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需要对对方的语法进行分析,仔细分析是否存在语病或者发音严重不准的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在问答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互评的形式属于非测试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法和语言应用能力考察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取长补短,了解其他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引起重视,在日常学习中引起重视,避免犯同类错误。
二、教师评价的形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评价形式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强化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评价体系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而是需要从教学实际中发现评价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建构有效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发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材定位、评价格局等。其次要按照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原则性的要求,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模式。而后是拟定评价实施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及时确定有效的操作方案,对评价内容和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Where didyou go on vacation”中,为了让学生对go on vacation有明确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对句子进行分析,并举出相类似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选择符合实际要求的描述性评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必要时可以采用课堂组织谈论的形式,结合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三、对新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标准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阶段性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现状入手,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教学格局的限制,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实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致力于创新教学实践中,结合“反思”和“合作”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英语老师要确定自身角色定位,按照强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英语教学指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改革教学中,实施课程的改革对优化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参与的形式,投入到学习中。外语的应用能力越发明显,在初中教学中需要落实教学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促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营造轻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扩宽学生学习范围的目的。
四、结束语
基于新课改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课程改革指标和改革格局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评价系统。根据新课标改革课程的具体化内容,为了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表现,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课程改革模式,突出改革教学的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凤.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45-146.
[2]陈忱,王爱华,李丹梅.中美中学教学评价对比研究——也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8):112-114.
【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推荐阅读: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06-18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12-14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与改革12-01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10-10
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方法05-28
浅议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转变09-29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4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10-29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10-30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