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案例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车改革案例(精选11篇)

公车改革案例 篇1

———— 贾燕宇 邹川 徐煊

【案例摘要】

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务车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物品之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最高的2005年,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却暴露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并因为高档车的激烈竞争而被称为“豪华车元年”.奔驰、宝马、皇冠等车争相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车本位与官本位相结合之下,公务用车领导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豪华之风。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说明了公车改革的目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车改革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公车改革的途径。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陈述】

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一张奥迪Q7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被众网友封为“牛车”。这台Q7的车身是标准的“2004式”警车外观标识,车引擎盖上赫然印着“警察”和“POLICE”字样。根据奥迪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据悉,此警车属于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临朐县公安局宣传科的工作人员随后回应称,此Q7警车只是一台带路车,重要领导来的时候才会使用,平时不会开。奥迪Q7作为警车,价格在81万到256万之间。而半年前,临朐公安局曾撰文称“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如此庞大的财政数字跟半年之前的所谓“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说如此豪华警车已经成为“经费紧张”的一种反语,它正好揭示了一种弥天大谎的出现。可见,临朐县的公安局是在诉说着神奇的一个故事。因为经费紧张只是一种借口罢了,这种借口是用来填补群众的口的。

经费紧张,就没有能力办案或者没有精力办案。这不能不说是给自己最好的借口和托词。当有案件发生的时候就可以不去理会了。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豪华警车,那么,经费紧张在何处?不难发现,在新闻中很多贫困县,阜宁县的山寨中国馆和山寨悉尼歌剧院,山西蒲县的山寨鸟巢等等都说明经费并不紧张,这只是一种为了申请更多经费的幌子。

试想,如果说自己的经费很充裕,岂不是在来年的预算中就不会增加更多的数额?说自己经费充裕岂不是就没有办法为自己不去办案或者办案不力寻找借口了?可见,说自己经费短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说辞。临朐县这么说只不过是借鉴了别人的说法而已。但由于豪华警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借口的宁静,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贫困县。尽管是贫困县但县里的领导人员还是不去申请贫困县的名额,何其壮哉!

在公款采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于财政的收支情况就形成了一个空白。那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购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形成一种“买贵不买好”的局面,因为是纳税人的钱不是政府自己的钱,所以花起来大手大脚。在这样的贫瘠的县城里竟然会出现这样的豪华警车也不足为怪,只不过太惹眼了,太对不起半年之前的“经费短缺”影响公安机关的发展了。

【网民观点】

在网民评论中,仍不乏言辞激烈的抨击和责骂。除此之外,有不少网民爆出了各地警察配豪车的现象,表示不足为奇。如凤凰网无线网友手机用户称,“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何必说出来呢!合肥警车有的是路虎”;新浪网广东省深圳市手机用户称,“在惠州就见过着装的奔驰S600,这些事见怪不怪了”;新浪网福建省厦门市网友“lumaca”表示,“太正常了,你们去看看湖北咸宁,这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警察外出办案开的就是Q7,什么带路车,代步车还差不多”。

还有不少网民对公安养豪车表示不满,认为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如凤凰网江苏省苏州市网友“秋同不三”称,“那不是浪费,那钱是多少老百姓的血和汗啊”;腾讯网北京市网友“虎头猫”称,“不知养这台车相当于多少低保人的钱”。

针对警方的豪华警车为领导开道的说辞,不少网民表达了对“面子领导”的不满,如搜狐手机网友称,“不要把矛头都指向警察,现在的大小领导观摩视察什么的,都要求豪华警察开路,公安局长也不能违背上级领导的意思啊”;另一位搜狐网友则调侃道,“没听见是接领导的吗,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有少数网民支持为110民警配好车,如腾讯网青岛市网友“陌生人”称,“我倒觉得应该给下面的110民警同志配这样的车,因为他们现在开的那些破车连一般的摩托车都要追不上了”;也有批评管控缺失、改革不到位的,如搜狐社区网友“rzxfch”称,“这说明政府部门管控严重缺失或者肆意纵容,一个政府机关购置固定资产难道没有程序吗?看看鹤立鸡群的政府机关高楼大厦,什么都不用说了”,搜狐手机网友称,“公车改革都是空话,太腐败了”。

【案例分析】

1.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2]:一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

2.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据测算,就北京来说,公车改革可以使公车的出行量减少2/3。这意味着公车改革可以使北京的交通总量减少25%左右,这是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的[7]。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讨论的问题】

1、公安局该不该采购豪华警车,为什么?

2、面对公安局采购豪华警车只为开道、接待贵宾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反思些什么? 通过“大庆模式”、湖南长沙“好帮客模式”、“昆明模式”、“杭州模式”试分析公车改革十八年搁浅的原因

公车改革案例 篇2

从1994年国家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 时而轰轰烈烈、时而无声无息的公车改革, 20年来经历了三波浪潮。尽管国家明文规定省部级以下单位不再配专车, 但到了执行层面后, 就不难发现这个初衷良好的政策被涂上了一层无奈的滑稽色彩。各地为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配备固定用车的单位比比皆是, 全国超编配车率高达50%以上。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全国公车数量200多万辆, 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近2 000亿元。

更为惊人的是, 如果说公车配置是第一张大嘴的话, 随之而来的巨大浪费才是真正的无底洞。据测算, 一辆普通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0.82万元, 而机关公务轿车竟高达3万元以上。更有甚者, 一边是公车越加豪华的配置, 一边是隔三差五报销维修费的怪象, 有的公车一年维修费高达10万元以上, 甚至一年更换了40多个轮胎……

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数字的目的, 旨在证明公车改革并非能不能、难不难的问题, 而是愿不愿。有些地方政府把公车改革定义为“技术性难题”的根本原因, 在于缺乏向自身利益开刀的勇气。纵观世界, 公车使用不外配给制、社会化、货币化3个途径。对公车改革“怒其不争”的公众, 总会搜罗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以资借鉴。比如韩国首尔人口1 200万, 拥有近300万辆机动车, 但“官车”只有4辆;比如美国为了防止公车私用, 统一为其安装GPS, 喷涂特殊标志以便公众监督。但这些他山之石一到中国, 似乎总会水土不服。比如, 2009年杭州启动“取消专车、改发车贴”的公车改革后, 立即有人提出“打车不方便”, 试图恢复局级干部专车;比如广州宣布公车上将安装GPS和身份识别系统以加强监管后, 测算出的首年安装费即达5.2亿元, 之后的年管理费亦高达1.2亿元。

公车拍卖可能导致国有资产贱卖, 发放车贴又可能让官员“得陇望蜀”。公车改革果真难于上青天吗?确保政府清廉、官员清白的3根保险杠应该是制度设计、常态监督和惩处措施, 而长期存在的公车问题, 在官员的神气与公众的怨气之间, 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公车配置的设计初衷是否合理。换言之, 中国公车难改的症结便是它的设计基点始终是官员的福利化而非政府的工具化。这样的出发点自然容易导致官员的互相攀比, 滋生他们的特权意识, 也就很难对公车实施科技化监管和标志化出行。

莫让公车有偿私用架空了公车改革 篇3

从制度来说,广州市的“公车私用收费管理”明显借鉴了国外制度的设计思路,“收费不是隨随便便象征性收费,而是要把公车使用产生的汽油费、管理费、折旧费、保险费等统统算进去,费用由财政局收取,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费用将作为公车折旧等补偿”。但切入现实的语境,我们却明白,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很多制度本身并无太大的缺陷,只是执行起来很难不折不扣地落实——根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公共监督。

公车有偿私用后,公车私用和公用的性质如何区别、如何计费和收费、标准执行、怎么避免暗箱操作……这些其实都是很大的问题。还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的语境中,权力的“公私”界限在社会性的潜规则里模糊不清。在很多时候,权力个体的“私事”往往会上升为“公务”——大到家庭难题,小到端茶倒水,都披着公事的外衣,都散发着权力的光芒,都会有人代劳。既然权力的公私界限厘清都有难度,公车私用的“收费管理”纵然能够执行,也会沦为形式主义。甚至,有可能异化成财政局收费而单位报销——在“一把手、一支笔”的权力生态下,这似乎不是什么杞人忧天。

公车改革 篇4

“公车私用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老百姓形容„车屁股底下一栋楼‟。” 全国人大代表、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告诉晶报记者,据统计,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

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

3、司机私用占1/3。

张育彪认为,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大量的公务车上路,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公务成本,也加剧了道路的拥堵。长期研究并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政协常委、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公车越用越豪华、数量越来越庞大时,很容易诱发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公务员群体的各种议论,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开支每年至少6000亿

“什么是公车?只要是利用公共资源买的车,都属于公车,包括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军车。”叶青表示,遏制公车浪费,立规矩、定制度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公车的概念、公车数量和费用到底有多少。

叶青说,对于公车的数量和费用,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的统计。据他初步分析,全国的公车至少在400万辆以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的费用在15-20万元之间。以15万来算,400万辆车一年的费用就是6000亿。“杭州车改显示,一辆公车一年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费用,如果全国的公车改革,那最少也会省下2000多亿。这还是最保守的数据。”叶青说,在公车配备等制度中,规定只有省部级以上干部才配备专车,但各地严重违反这个规定,导致公车数量惊人,“车轮上的铺张”是一个很大的浪费。20年公车改革收效甚微

“第一次车改是出现在广东东莞沙田镇。”时任中南财大讲师的叶青,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1993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公车改革的问题。但是从第一次车改到现在,已过去20年,成效并不明显。“有些地区出台车改方案后改革不下去,导致更大的浪费。”叶青说,持续呼吁公车改革的他,在调任副厅级官员当天,他“炒”了司机,婉拒单位专车,开始践行一个人的“叶氏车改”方案。

在叶青的印象中,目前车改最成功的地区,是2009年5月杭州的车改,也是他认为级别最高的成功车改,除省部级以上官员,全部不再配备专车,而是发车贴到市民卡中。

据张育彪代表分析,以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为起点,多年来,中央三令五申治理公车私用,各地也出谋划策进行了多种尝试,但公车私用之风未能“刹车”,主要原因是政策较宽松,缺乏威慑力。私用违规成本太低

2013年伊始,网友发起的“随手拍豪华军车”行动响应者众。具有明显标志的军车、警车,一旦被私用,轻易就能被发现。而与普通车牌一样的公车,则很难受到有效的监督。北京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群众监督,遏制公车私用(坊间俗称公车“私奔”)。该建议被媒体公布后,得到了许多人包括专家的认可。为此,张育彪代表建议,给公车挂上公牌并在车身上喷字标识,标明各自所属的诸如“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字样,让百姓一眼就能识别,私用者无疑将更加无处遁形。同时,公布监督电话,建议鼓励包括媒体记者、网民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公车私用开展监督,使公车私用行为无处藏身、广受监督。

“治理公车顽疾需要曝光更要惩治”,张育彪代表说,目前,公车私用违规成本太低,真正将监督落到实处,还须对公车私用加大问责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公车私用被举报后,仅仅是补交使用费和通报批评,很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用制度推动公车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给公车喷上标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车私用,“这是一种依靠舆论手段遏制公车私用的方式,但并不能根本避免公车私用现象,关键还是要建立有效制度。”

“„舌尖上的浪费‟遏制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应酬伤神又伤身,很多官员也不乐意。„车轮上的腐败‟管理起来不容易,因为公车带来的享受和好处太多,取消难度之大超乎想像。”叶青也认为,要彻底让公车浪费刹车,仅仅靠群众监督是不够的,国务院应该成立一个公车改革领导小组,找专家制订相关方案,用制度来推动公车改革。“在随手拍的监督下,军车已经感受到压力,明确5月起进行改革。”

“中央有决心,基层有呼声,国内外有参考的制度也不少,为什么公车改革难以根本推进?就是堵在了这个中间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施杰说,在当前的破题阶段,中央的决心要更大一些,态度要更坚决一些,同时要更广泛地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中央和基层“两头挤压”的倒逼之势。深圳公车改革应先行

“深圳到底有多少辆公车?据我自己掌握的有30多万辆,但使用率并不高,使用率据我个人估计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在上月底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召开的治理交通拥堵研讨会上,持续关注深圳公车改革的深圳市政府督察处吴立民说,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启动公车改革,然而过去这么多年,迄今为止却未有具体可行的措施。

在2012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人大代表杨立勋就表示,自己当了10年的政协委员,就公车改革问题提了5次,如今做人大代表,又提了3次。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圳,公车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与深圳的形象不太相称。

网友胡野秋表示,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试验场,理应先行先试。

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张育彪 两会奏鸣曲

未来两三年是深化改革最佳时机

迟福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改革呼声和氛围从未如此强烈。未来两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最佳时机,只有紧紧抓住、用好这一改革攻坚的“时间窗口”,才能掌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一是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的换届之年,新局面的开创必须靠深化改革;二是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原有的发展模式无法再延续,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和动力需靠改革激发;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多元,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利益格局调整要用改革来破题。政府减少审批和微观经济干预

王伟(全国人大代表、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随着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利润愈加微薄,而现在民企能投资的领域并不多,能源、铁路、民航、石油、电力等领域难以进入。这些垄断行业改革多年,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并且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过多,逼得一些人脱离实业,转向炒房等泡沫领域,放大了风险。

公车改革背景 篇5

1993 年,广东东莞沙田镇等单位开始取消领导干部公车,改发交通补贴,由此拉开了我国公车改革的序幕,至今已有 18 个年头。我国的公车改革持续时间如此之漫长。然而现实是,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头绪。据有关统计数字,早在 “八五” 期间,全国公车耗资 720 亿元,年递增 27%,约为 GDP 增长速度的 3.5 倍。到了 1990 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 万辆公车。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 多亿元,2006 年则将一举突破 700亿 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 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2006 年以后,公车采购规模依然在增长。

近十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 20%,约是 GDP增速的两倍。这就大大增强了公车的消费能力。尤其是一些原先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在地价高涨的今天,土地收入的增长导致公车消费能力的增长。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 200 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 1500-2000 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前世之三波车改潮自 1993 年广东公车改革第一个吃 “螃蟹” 后。次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了 《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 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1998 年 9 月,国家体改委制定 《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同时也在浙江、江苏、北京、黑龙江、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试点,其中最为著名的为1998 年大庆车改,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此为中国的第一波车改。到了 2001 年,江苏省从单个乡镇车改试点开始,扩展到300 多个乡镇。此后,湖南省资兴市,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江苏省江阴市,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开展了公车改革。

2003 年进行的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车改、河南省郑州市车改,2004 年进行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车改、山东省威海市车改,被视为第二波车改中的领军者。第三波车改,则于 2004 年 6月在全国掀起。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黑龙江等 20多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 4 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总署等 15 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实施了班车改革。三波车改潮的形式多样,最为民众熟知的则为公车集中统一管理和货币化车补、鼓励私车公用等措施。但这些改革基本无下文,相继悄悄搁浅,又陷入沉寂。车改之辽宁辽阳叫停,杭州强力推进2009 年的辽宁辽阳弓长岭区车改、杭州市直机关车改再次把公车改革推上风口浪尖,但其结果却迥然不同。2008 年 4 月,辽阳弓长岭区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凡是区直机关、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公车和领导干部,都在改革范围之内。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在该区的车改补贴方案中,区委、区政府正职 8 万元/年,区人大、政协正职 6.5 万元/年,区人大、政协副职 4.5 万元/年,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领导、区长助理 4 万元/年。正科级分为四类: 2.6 万元/年,2万元/年,1.5 万元/年,1 万元/年; 副科级分两类: 6000 元/年,5000 元/年。机关里普通公务员差旅费补贴标准,从原来每年每 人 1100 元提高到 1600 元。舆论,自最高 8 万车补一被公开,即沸腾难平。作为纳税人的民众,对高额车补质疑不断。2009 年 7 月 25 日,辽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告,里面只有一句话: “鉴于辽阳市宏伟区、弓长岭区公车改革一事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市政府已于 7 月6 日通知上述两区,停止车改补贴发放。” 由此,已实行一年多 的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被叫停。差 不多 同 时 进行 的 杭 州车 改,命运 却 不 尽相同。2009年 5 月,浙 江 省 杭州 市 政 府出 台 《 市级 机 关 公务 用 车 制度改革 1+6 方案》 提出,3 年分 3 批完成车改,首批确定 21 家市直机关试点。方案核心内容是: 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 “工作车” 的本色;实行货币补贴,按职务层级将车补分为 9 档,最高 2600 元,最低 300 元,钱直接打入个人市民卡,只做交通费用,不能提现;单位设立公共交通经费,解决突发事件处理等公务用车,全市成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用车。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 “车 改” 在全国尚属首例。杭州车改启动以来,关于运行、补贴等的争议一直不断,但一直在持续强力推进中。杭州市更于 2010 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宣称杭州公车改革按照 “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三年完成”的思路,到 2011 年,除公检法等部门外,其他所有市级机关都将不留公车、所有人员参加公车改革。在 2010 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 《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 的提案。提案详细描述了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由此掀起了最新一轮的公车改革热议。民革中央的车改方案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重大问题的由来与现状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研究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发改委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国家发改委表示,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 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中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民革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车改方案研制过程中,发改委将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对此,民革中央表示,发改委的回复让公众看到了国家对公车改革的积极态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公车改革,让改革方案尽早出台,改革措施尽快实施,以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2010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这番表态意味着,此前全国各地由下至上自发进行的公车改革试点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公务车改革终于列入国务院廉政工作计划。中纪委也已经着手制定公务车改革指导性意见。

由此,新一轮的公车改革潮又开始涌动。2010 年年初,云南省昆明市

率先在五华、盘龙、西山、官渡主城 4 区启动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 试点工作。4 区列入管理范围的所有公车已封停上缴,留用部分则用于组建区级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今后,各单位公务出行需通过一张公车专用卡租用车辆,各试点区党政机关的公车专用卡定额包干标准为每月人均400 元,单位人员公务出行的全支出将通过该专用卡结转、支付,超支不补,剩余结转。2010 年 3 月,湖南省对省级机关公务用车购置配备方式进行改革,以往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公务用车购置配备权,被统一划拨归口到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用车的预算拨款权、购置配备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分离。这也被视为湖南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在公务用车问题上违规违纪的新鲜探索。2010 年 5 月,河南安阳县试行公车管理 “以租代购”,探索公车改革新措施。2010 年 7 月,山东省烟台市纪委监察局日前会同市政府办公室、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对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除警车、特殊业务用车以外的 7 千多辆公务用车,全部实行统一标识,亮 明 “身份”,接受社会监督。公务用车标识统一张贴在车辆前挡风玻璃右侧明显处,上写 “公务用车,欢迎监督”,并标明了编号和监督电话,便于识别和监督。未按要求张贴公务用车标识的,将严肃处理。2010 年 9 月,浙江省纪委等部门发出通知,全省推广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点保险、维修、加油、存放,并贴上统一标识,遏制公车私用,努力降低公务用车成本。

2010 年 11 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处处长文步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正在起草一份关于公务车改革的声明,将择期对外公布。

2010 年 12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 《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 白皮书举行发布会,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明确表示,公务车问题是 2011 年中央纪委监察部进行专项清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选自

华清

杭州公车改革 篇6

新华网杭州11月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方益波、商意盈)公车改革是一项难题,在过去许多年中,不少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试图破解这一难题,迄今仍未取得满意。

杭州市两年前全面实施车改,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杭州车改”算不算一个成功范例,其做法能否在其他省市进行复制?

发改委牵头“车改办”,所有公车集中“过筛”

从2009年起,杭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涉及100多个单位,分三批进行车改。经过两年多时间,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截至目前,除了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公、检、法及3个驻外办事处以外,其他党政机关、参公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初步完成了车改。

杭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车改办主任何新根介绍说,杭州车改的基本理念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所谓单轨制就是公车上缴统一处理;货币化是指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为此,本市下发了《关于杭州市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7份车改文件。

据统计,参加第一、第二批车改的机关单位,共计上缴了400辆公车,其中200辆公车由服务中心留用,132辆补充执法单位工作用车不足,57辆被拍卖,剩余11辆作报废处理。

发放“车贴”,是将普通公务员至局级公务员分为300元到2600元9个档次,交通补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以用于乘坐公交车、打的、加油等各项交通事务支出,但不能取现。

为了保障政府部门正常公务用车的需要,杭州市设立了公车服务中心,公务员借用公车与打的一样,有偿计价使用,计价方式完全市场化。

据了解,目前,公车服务中心有专职驾驶员61人,截至今年5月底,为车改单位提供出车服务1.5万台次,安全里程200余万公里。

另外,杭州市还配套出台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严禁公职人员向社会“借车”或转嫁费用等行为,凡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的,一旦发现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育明教育总结改革经验和措施:

第一,货币化

我国:公车改革推行实践 篇7

一直以来,由于公车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发放形式等缺乏政策依据,使得一些地区和部门的操作方案五花八门,给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对公务交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造成了不平衡,个别地区将公车补贴福利化。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发放较高的车补,如杭州市每月最高达到3100元,广州市天河区最高为2800元,均高于指导意见规定的上限。按照新规定,这些地方的车补将会减少。今年1月起,广州市已实行新规,厅局级每人每月車改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690元,处级人员最高不超过1040元,科级及以下人员最高不超过650元。

根据改革方案,取消公车后,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补贴标准,即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提出了补贴标准的上限,即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这一标准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等因素,仅是为了满足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不包括上下班通勤和所在城市以外的长途出差。同时,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公车改革路难行 篇8

财政部开展统一组织全国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清查工作,继中央部委集中公布‘三公经费’后,公车改革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自199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至今,公车改革探索已走过20个年头。虽然初步取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进一步深化公车改革,成了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公车改革之路如何前行,怎样取得新的突破?基层公车改革如何协同推进,我们需要走到公车改革的基层一线寻找答案。公车改革者普遍认为,公车改革不是取消所有公车,而是要划清‘公用’和‘私用’的界限,克服特权思想,建立有效监督约束机制,使公车改革有章可循,公开透明。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那公车改革该谁先知呢?又该谁去监督,采用什么方法去监督,如何才能推进公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公车改革问题复杂,不仅涉及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也是公车改革的重点领域。由于部门多,各管理部门职能不明,难以形成合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公车改革要采取适度公平的手段,只要单位是公有的,公务车都要纳入车改,应该参照党政机关的标准进行,对特殊的单位可以采用不同的车改措施。

公车问题的的根源是公权力的私用,所以说公车问题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究其根源是权的问题,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上,放在防止发生权力的私用和滥用上。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公车置于公众监督下,由于不是所有的公车都像警车那样好认,导致一般市民对公车‘监督无门’。我们的政府应该意识到公车特征的重要性,为公车添加必要的标志。

有效的监督机制还应当在改革中广泛征求民意。公车改革不是简单的机关内部问题,改革方案不经过公众的通过,搞所谓的‘低调’改革,这是不对的,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公车改革很难得到认可。

公车改革的新思路 篇9

第一,“公务的士”可以有效节约财政开支。之前公车的购置保养和运营费用都由政府财政负担,几乎全都可以报销,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资金的大量浪费,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而且还产生公共财政为私人买单的情况,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公务的士”的新政策采取软件约车,打折计费的方式就很好的避免了公车的滥用和对财政资金的浪费。

第二,“公务的士”可以有效遏制公车私用等违法违纪行为。公车历来被视为特权的象征,部分地方工程成为领导的专用御品,无论公事私事都用公车,甚至有的部门超标配车,导致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而 “公务的士”上全部安装GPS监管系统,实现车辆和驾驶员的全程监控监管,只要操作落实到位,就能很好减少公车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

第三,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监督管理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之前各地的公车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单位对公车的调配和管理权,这就难免出现改革走形式,钻空子等问题,而公车的滥用、私用依旧存在。此次通过第三方平台监管,直接斩断了各单位对公车的拥有和调配权,有助于公车使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对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直接的意义。

论高校公车管理改革 篇10

关键词: 高校    公车    管理    改革

“公车”,《周礼·春官·巾车》有曰:“掌公车之政令。”郑玄注:“公,犹官也。”汉朝以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因此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官车”。

新中国成立后,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经济体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为了保障政府工作人员(尤为领导干部)工作需要,公车以行政配制为手段,用计划指标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到用车,整套环节中的所有费用都由国家支付。这在当时是必要的,起了良好的历史作用。但是,当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这种历史上的公车管理体制就出现了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正在进行,作为高校,笔者认为其应与国家机关改革同步进行。

一、公车费用增长成为高校发展的财政巨大负担

1998年高校扩招后,各校通过银行贷款用于扩建校园、增添设备、改善师资等。就重庆市高校而言,无一例外均是贷款办学,但十年后出现了现在的问题:欠款几个亿无法还清,甚至无法正常发放教师工资。高校在这种特殊时期的财政危机中,公车费用逐年增长便是各高校财政支出的一大负担。在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这种“车轮下的腐败”甚至成为滋生干部腐败的温床,在昔日人们心目中纯洁的净土也有了污染,神圣的殿堂不再神圣。高校公车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公务活动增加,相应增加公车的运转频率,从而增加公车费用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校行政人员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职务较高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加,致使职务消费增加,学校经费开支增大。如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某些高校在校本部无法扩容的情况下,只能到校外二级学院或寻找办学条件成熟的单位合作办学。这样一来,人员往来频繁,公车使用和相关费用势必增加;为了保障和加快本校持续稳定发展,各高校横向和纵向公务活动大量增加;部分非省城的高校为加强与省城主管单位的紧密联系,频繁往来于省市之间,一个月内少则几十趟,多则几百趟,小车费用支出不可估量;高校考察培训、学术交流和经验学习比较频繁,各高校在举办和参与这些活动时,公车运转率成倍增长,公车费用当然只增不减。

2.公车数量越来越多,购车标准越来越高,购车费用直线上升

有的高校虽然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较差,却在出行、接待等方面要面子、讲排场,大手大脚。近年来,高校中的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其中公车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高校中,公车数量与日俱增,本来公车配备的目的是更好地执行公务,更快地完成工作,但是有的学校几乎每个机关处室都配有公车,公车成了“公款买的私车”。此外,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说法——没有公车的处长就没有面子,在学校中没有地位,全然不顾国家有关支出项目的明文规定:高校公务用车排气量不能超过2.0,每辆价格控制在25万元以下。小车的价值越高,保险费、修理费、配件等费用相应增加,更有许多高档豪华车投入大、维护成本很高,有关专业人士称,公车每万里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5至10倍,从而增加公车费用支出。

3.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个别高校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存在不足,一些人“官本位”思想较重,认为当官就是为了“捞钱”,为了“享受”,致使公车私用现象五花八门、举不胜举。如公车接送家属子女上班上学;车队参与迎亲、送亲车队、殉葬车队、踏青车队;每逢节假日,就到了公车私用最繁忙的一天,有时公车还忙不过来;另外,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住宅离上班工作地点只有一步之遥,但早中晚上下班还要公车接送;更有些领导为了照顾关系,让公车为自己的朋友、熟人、甚至下级办事,使公车费用无限制扩大。

4.公车费用支出中的其他“黑洞”

一是少数领导、部门将所谓的“工作联系费”,虚开公车费用报销;二是极少数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以虚假公车费用套取现金,为小团体谋福利;三是“车耗子”,有少数司机和其他人员弄虚作假,在小车修理和油耗上大做文章,损公肥私。

在我国高校中,像这样的公车使用现状不在少数,使公车成为高校最大的公务开支之一。公车使用中的种种弊端,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相悖。为使高校能稳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公车滥用无度的现状,高校公车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几种公车改革模式

1.统一集中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提高公车运行的效率和降低公车运行的成本

(1)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成为廉洁从政的表率,保护国家利益,维护高校利益,用好高校的每一分钱,充分发挥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高校的公车驾驶员,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内在修养,要积极学政治、学法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扰,堵塞工作中的“暗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营造民主、公开、透明的高校公车使用氛围。公车改革的实质是剥离公车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让公众参与,让权力制约贯穿改革始终,这必然是公车改革的治本之策。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公众的智慧,征询民主党派、专家教授、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充分运用公开听证的办法,讨论确定公车改革方案。学校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各种职务公车使用标准定期向群众公布,每年年底把全校公车消费向教职工公布,让人一目了然,营造民主、公开、透明的高校公车使用氛围。

(3)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公车费用支出的政府采购制度,堵塞公车燃修费的漏洞。二是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和费用支出标准,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定公车数量和年费用的支出标准。一旦突破,可实行重处,而不仅是超标部分自负,以达到压缩公车数量和公车费用支出,强化公务活动的成本和效率意识的目的。三是将公车使用纳入廉政建设考核范围,公车费用支出及出车情况可在本单位按月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并将结果报同级纪检或监察部门考核,达到杜绝公车私用和堵住公车费用支出“黑洞”的目的,强化领导干部在职务消费上的自律意识。四是对驾驶员实行奖惩有别的管理制度,每月对每辆车的行驶数及油耗、修理费用等进行公示,对超标的进行惩罚,对节约者实行奖励,每年对各项指标达到优秀的驾驶员可实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以防止他们在修理及油耗上的损公肥私行为。

同时,在严格公车使用制度方面,应如智利严格填写派车单的做法:派车单的内容是:用车人、用车单位、用车事由、目的地、下车时间、返回时间、行车公里数,用车人和司机在返回后都必须签字。这样做能有效遏止公车私用无度的现象。

2.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

实施高校公车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实行货币化消费,这种模式是把公车的使用与使用人的利益直接挂钩,变隐性收入为显性收入,减少不少浪费。这种通过货币化形式,使高校公务人员职位消耗的社会价值准确表现出来,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和绩效考核。对于属于校级领导公车使用部分可核定标准,包干使用,节约奖励,超额自付。也可进行半货币化模式改革,即保留公车,由学校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对处级部门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节约部分以货币形式直接发给部门,超支重罚。可以强化公务活动的成本和效率意识,强化各级领导在公车使用上的自律意识。

3.公车改革市场化

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使国家、集体利益不受损害,使社会、单位利益均衡,才能满足公务办事用车的要求。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很多,其中最核心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是所有经济改革的灵魂、理论基础、总的指导思想。他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公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就是市场化,离开了这个总的原则,公车改革就是行不通的甚至是错误的。公车改革属经济利益调整的范围,那么就要按市场经济这个总的原则来改革。

公车改革市场化就是把学校公车的资源和公务活动的交通需求进入市场配置,公务用车(除特殊需要以外)进入市场,用市场满足公务用车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公务活动时,坐出租车,回各部门报销,可以把现在的公车移交给各校后勤集团,组建公车出租公司。这种办法是简单易行、省钱、省力、省物的合理办法。因为现在的交通应该说是很方便的,无论是向上级领导汇报,或者到兄弟单位联系,还是下基层调查,都能随时满足需要。公车市场化有很多好处,包括减轻学校财政重负。有数字为证,全国公车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90%左右,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如果全面推广公车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国家财政负担必将大大减轻,全国高校公车消费亦如此。所以公车整体交给后勤集团作市场管理,也能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有利于维护学校整体利益,还可杜绝公车私用现象。

总之,高校公车改革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一样势在必行,这也是继“招生阳光工程”之后,又一件关系到高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李松.“公车改革”循公开[J].瞭望,2008,(9):92-93.

[2]李小斌.公车私用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8,(6):19.

[3]汪伟.国外公车管理的成功经验浅析[J].管理世界,2008,(10):86.

[4]姚晓军.建立“四定”“四统一”的节约型公车管理模式[J].中国机关后勤,2006,(2):24.

[5]许秀平.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管理应对措施[J].统计与咨询,2007,(2):58-59.

[6]陈选祯.政府部门公车管理亟待改革[J].财政与发展,2004,(6):36.

公车改革动员会简报 篇11

会议明确,今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适时启动全市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2到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市委常委、副市长郭松青强调,公车改革是民心所向,推进节奏上要刻不容缓,要从“打造廉洁型机关、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降低机关行政运行成本,实现公车管理规范透明,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公车改革要环环相扣,工作步骤上要考虑周全,各参改单位要按照“三明确”要求,立即开展公务用车及参改人员的统计造册、资料收集、材料移交、车辆交接等工作,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现有在编的正式司勤人员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确定聘用人员;公车改革任务重,组织方式上要多方协助,明确工作职责,严明改革工作纪律,注重與论宣传引导,确保公车改革顺利进行。

上一篇:读骆驼祥子有感8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