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解释-深圳统计局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解释-深圳统计局(精选8篇)

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解释-深圳统计局 篇1

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解释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内销售,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②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①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

-1-(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报告期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报告期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报告期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则不包括。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等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后的余额,如果期末价值小于期初价值,该指标为负值,企业在计算产值时,应按负值计算,不能作为零处理。

(3)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几种具体规定

①凡自备原材料(包括自备零部件)生产,不论其加工繁简-2-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即包括自备原材料的价值,计算工业总产值。

②凡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则加工企业一律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即不包括定货者来料的价值。一般分两种情况:a、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即承包单位)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委托加工的企业(即发包单位)按全价计算工业总产值。b、工业企业与非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当工业企业作为加工企业时一律按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原则上应计入工业总产值,但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不计入工业总产值;如果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则计入工业总产值。

区分来料加工与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依据是加工企业与委托加工企业间的财务结算关系。如果委托企业提供原材料而不与加工企业结算,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产品返回委托企业销售,则这种模式是来料加工;如果委托加工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与加工企业是结算的,制成品由加工企业返给委托企业也是结算的,则这种模式是自备原材料生产。

——建筑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建筑业总产值包括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和其他产值三部分内容。

劳务分包企业建筑业总产值指劳务分包企业与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签定劳务分包合同后,从事建筑安装工程取得的所有劳务收入。

-3-注意事项:根据税法规定,在劳务分包合同中,支付给劳务的报酬不缴纳税金,所以有部分劳务企业就把这部分人工费没有核算到建筑业总产值中,包括装饰装修产值、营业收入甚至人数也没有统计,所以,在填报本表时,一定要按照签定的合同全口径的填报建筑业总产值。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服务业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金融企业营业收入:指金融企业提供金融商品服务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费收入、租赁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

——住宿餐饮业营业额:指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因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等取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客房收入、餐费收入、商品销售额(含增值税)和其他收入。不包括法人企业附营的其他行业产业活动单位的餐费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等各项收入。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指对本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的商品金额(包括售给本单位消费用的商品,含增值税),在批发和零售业中,本指标反映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商品以及出口商品的总价。

——应交增值税: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不含期初未抵扣税额。根据会计相关科目贷方累计发生额,按下-4-述公式计算填报: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进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销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综合能源消费量: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扣除能源加工转换和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因素)的总和。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将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换算成按照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量的消费量。

——用电量: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电力数量。用电量通常是按照报表规定的计量单位(千瓦时)计算。

——从业人员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号令)进行修订,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

-5-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6-抄送: 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解释-深圳统计局 篇2

企业统计信息作为企业信息的主体,在企业信息中心占有重要地位,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的信息数据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才能够真实、有效和完整。统计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统计是与大量数据和信息打交道的工作,量大繁琐。依靠手工录入和整理,出现错误的概率较大,难以满足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在手工统计的情况下,人员更迭也会对统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采取信息化手段,自动出具报表,减少人为出错因素,在统计时效性和准确性方面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同时,通过系统固化统计流程,能够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提升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2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2.1数据汇总流程

目前中海石油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分公司)综合统计岗配备专职人员一名、电脑一台,传真、扫描等基础设施到位,统计数据来源、再加工等业务运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开展。

2.2数据整理工具

目前统计工作主要依靠线下计算,通过Excel电子数据表格等软件来实现数据的汇总及整理。

2.3数据分析方式

与之前年份同期进行的简单的对比,包括当月数据与累计数据的对比,计算本月、本年累计与上年、同期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指数,并结合具体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原因。

3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3.1数据简单采集,没有深入挖掘

当前公司采用的业务流程中,财务对产量数据的处理比较简单,起点是收到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按照不同部门的使用要求进行格式整理,终点是形成总公司各级部门各级政府所需表格。在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并没有依据现有数据深入挖掘,也没有设计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原因是在公司业务流程中对产量数据报表的要求是准、快、全,分公司综合统计岗在收到数据和生产报表中的时间很短,只能在严格的时间要求下完成固定工作,无法对数据深加工。

3.2线下处理数据,容易出错

目前分公司已经成功上线并应用了生产数据库系统,和一线平台完美对接,生产数据从生成到再加工全部在一个系统中完成,人工线外干预程度较小,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统一性和数据质量的准确性。而财务对产量数据的处理还停留在线下办公软件的处理阶段, 人工操作的影响占比很大,在数据计算逻辑复杂、数据数量巨大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数据计算错误、数据加工失效问题。

3.3财务单独处理数据,没有考虑数据承接性

深圳分公司开发生产信息系统从2007年上线至今初步实现了系统各个模块的基础功能,初步实现了开发生产管理功能,系统各个模块得到了持续完善优化,期间建设了数据查询模块、数据检测模块、节能减排模块,而且各模块之间共享数据库、可以相互提供支持。而财务对数据的处理是游离在系统各模块之外的,并没有考虑数据在其他部门中的使用情况,分析结果也只是在部门内部流转, 没有考虑到数据的承接性。

4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措施,

深圳分公司开发生产数据库于2007年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优化与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了深圳分公司不可缺少的专业数据库,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公司开发生产情况。统计中很多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该系统。随着开发生产信息系统日益完善,能够对产量数据做全面的统计和分析,由此,财务希望把线外对产量数据的处理过程也体现在系统中,通过系统自动计算的方式,使系统准确、高效地为深圳分公司相关专业用户服务。

2012年,针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统计提升的愿景, 深圳分公司计划财务部与生产作业部一起研究讨论,启动开发生产数据库中统计模块应用项目。

4.1用户需求调查

首先思考现有的统计工作,尽可能把现有工作逻辑化,即以统计业务当前的业务流为主线,整理现有业务管理环节、管理角色和主要管理内容;第二,基于当前的业务流,分析当前统计业务效率、 质量、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三,从业务流中各节点的逻辑顺序、管理动作或角色配置上思考如何能更好地解决以上的不足, 例如某几个环节的衔接问题,流程中增加某个管理动作进行改善等;第四,基于以上分析重新梳理出统计业务的业务流、业务管理动作、动作要求,给出角色配置;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固化。

4.2信息化方案制订

4.2.1指标体系的建立

(1)背景

开发生产数据的项目库中已经存在了大量的通用指标算法,在各类报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财务产量统计模块的加入,以往的通用算法逐渐无法满足目前应用需要;因此,需要有一个允许个性化算法的指标管理模块来完成相关指标的计算以及存储,以满足目前各个业务指标的实际需求。

(2)模块功能设计

模块定义了各个业务节点、明确了指标定义,在指标计算中统一了各类指标。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4.2.2功能及岗位梳理

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统计模块的功能分类如表1所示:

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统计模块中的岗位如表2所列:

4.2.3报表开发

在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统计模块中设计并实施实现了三类表格,为核实产量表(石油液体、天然气)、净产量表(石油液体、天然气),本期系统开发设置了一张综合报表,但在系统中预留了报表接口,以满足今后新的报表开发需求。

4.3信息化系统开发

4.3.1指标模块开发

(1)模块总体思路

通过结合开发生产数据库的业务对象与业务指标的管理方式,自助定义各个业务对象的指标算法(见图2)。

(2)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结构设计主要分为标准代码编写、业务对象设置、指标管理体系建立三个部分,各个部分又包含若干子模块(见图3)。

(3)其他管理报表

在系统中预留接口,以便可以随时开发也许需要的其他报表 (见图4)。

4.3.2报表开发

(1)定义报表类型数据表

报表类型管理主要按时间来分类,本系统中按时间指标分为日报、月报、年报。

(2)编写报表注册表

内容主要为业务报表注册管理。

(3)编制报表数据信息数据表

生成业务报表与业务指标的关系表,生产产量报表、产值报表与其他需要的管理报表。

4.4方案实施与测试

4.4.1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

第一,时间性原则。要求实施速度要快,建设周期要短。第二, 风险性原则。避免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方案应建立在成熟稳定、符合企业产量指标数据架构对应用软件系统的业务、技术要求,并需要为整个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第三, 稳定性原则。保证系统上线对现有业务、服务功能继续使用,保持服务的连续性,尽可能减少系统上线对业务的影响。第四,规范化原则。目标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都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执行,并严格遵照国际、国内、行业和建行等有关标准执行。第五, 拓展性原则。目标系统采用合理的层次结构,体现分层设计和模块化原则,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发展需求。第六,开放性原则。在满足系统业务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开放技术标准、软硬件工具和产品。

4.4.2方案实施测试的时间安排与工作进展

经过半年的开发和测试,测试效果良好,该模块开发已基本达到了项目初始设定的目标。

5结语

劳动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篇3

劳动工资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丰城矿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处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劳动工资类

期末人数 是指报告期末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已经招用但到期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招工指标均不统计为期末人数。

单位从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指单位使用的户粮关系在农村的从业人员。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单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六个月之内)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评聘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

长期职工 指合同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职工,包括了过去的全部固定职工和绝大部分合同制职工。

临时职工

指合同期限不到一年的职工。

其他从业人员 按劳动统计规定不作为在岗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及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平均人数

是指报告期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

(一)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期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事业和机关单位,其月平均人数,可以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2。

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期中开工或期末开工)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以开工后每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二)季平均人数:是以报告季中各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3,开工

-1人,以及为原煤生产服务的辅助车间的工人。包括井下、地面、露天、矿山救护全部工人。

1、井下工人:是指以矿井井口为界,凡在井口以下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工人均属井下工人。如果工人工作地点不固定,应按其主要的或经常的工作地点来确定。如平峒的运输工人和井下机电修理工人,他们主要在井下,可视为井下工人。

(1)回采工人:是指由回采工作面上安全出口,至顺槽运输机机头溜煤眼为止的从事工作面采煤和服务于采煤工作的工人。具体划分如下:

①回采工作面工人:是指使用综机、高档、普采机组和水力采煤工作面,算至顺槽运载机头溜煤眼为止的全部工人。包括综机装设的转载机、控制台、泵站的操作人员和维修工。

②回采工作面与顺槽均用溜子或皮带运输,算至顺槽溜煤眼为止。包括顺槽巷道修理工、看溜子工、溜子维修工。

③顺槽与上下山有溜子或皮带连接的,也算至顺槽运载机头为止。④顺槽溜子或皮带运输机为两个工作面共同服务的,其范围均应算至顺槽运载机头溜煤眼止。

⑤工作面无运输机设备而以人力推车运输的,其范围算至第一次接车为止(不包括接车工人)。

⑥从事采后掘进的工人算回采工人。

⑦工作面因技术管理问题停产,处理善后工作的工人仍算回采工人。但调作其他工作的,应按调后实际从事的岗位划分。

⑧采用综机或普采机组采煤的工人,在搬迁期间(自原工作面拆卸起至新工作面安装完毕为止,从事搬迁工作,临时调往其他采煤工作面或进行人工回采(回收残留煤柱),也视为回采工人。

(2)掘进工人:是指在掘进工作面范围内至运输道第一次接车止(皮带运输的,算到第一部皮带为止),不包括接车工人,从事掘进工作和服务于掘进工作的工人。

综掘工人:是指在掘进工作面使用综掘机进行工作至转载机为止的全部工人,包括机组操作、控制台维修等工人。

巷道不符合规格质量而进行返工的工人,分层开采拉第一幅切割巷道的工人,为掘进工人;属于设计变更在原巷道进行返工的工人,为巷

-3

(二)原煤生产的学徒、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范围参照工业生产人员分类的学徒、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解释。

1、学徒 指在熟练工人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并享受学徒待遇的人员。

2、工程技术人员 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

3、管理人员 指在企业各职能机构及各基本车间与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二、非原煤生产人员:是指从事原煤生产以外的其他工业生产和从事专用基金项下工程的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有的工程指挥部既有基建又有生产的单位应按以哪一方为主进行划分。

(一)非原煤生产工人包括:

1、凡从事原煤以外的工业产品生产单位的工人。如矿务局机修厂(矿属机修厂除外)、火药厂、机车及汽车修理厂、发电厂、选煤厂(选后分等级的)、钢铁厂、铁矿、焦化厂、制氧厂、橡胶厂、灯泡厂、印刷厂、矿灯厂、甲醛厂、炭墨厂、轴承厂等。

2、矿务局(施工单位除外)所属的从事建筑材料生产单位的工人。如水泥、予制构件、砖瓦、砂石、料石、白灰及耐火砖厂等。

3、从事专用基金工程或因专用基金不足,由生产费用列支所作的专项工程的全部工人。包括:

(1)更新改造(维简)基金项下从事井巷、土建、安装工程的全部工人。

(2)大修理基金项下从事房屋建筑、井巷大修的工人。(3)职工福利基金项下开支,从事土木建筑与安装工作的工人。(4)从事非常损失费项下的灾害复旧工作以及列入工程计划内的灭火、防洪工程的工人。

(5)开拓新水平、新采区(净增采区)的工人。

4、其他方面的工人:包括环境保护工程、抗震工程、厂外运输、煤

-5人等;②非机采面工人:除工作面工人外,对顺槽用溜子或皮带运输的,算至顺槽溜煤眼为止,包括顺槽巷道修理工、看溜子工、溜子修理工等;对顺槽与上下山有溜子或皮带连接的、对顺槽溜子或皮带运输机为两个工作面共同服务的,均应算至顺槽溜煤眼止;对工作面无运输设备而以人力推车运输的,其范围算至第一次接车为止(不包括接车工人)。从事采后掘进的工人算回采工人。

(2)掘进工人:是指在掘进工作面范围内,至运输道第一次接车止(不包括接车工人);皮带运输的算到第一部皮带止的从事掘进工作和服务于掘进工作的工人。掘进工人中的综掘工人,是指在掘进工作面使用综掘机进行工作至转载机为止的全部工人,包括机组操作、控制台、维修等工人。

(3)井下运输工人:指在采、掘工作范围以外从事井下运输的全部工人。如从事原煤、矸石、材料、设备等运输的工人,以及为运输设备、轨道等日常维修工作的工人。

(4)巷道维修工人:是指从事井下巷道维修工作的全部工人。如:架棚、刷帮、挑顶、挖底、处理水沟、井筒修理及巷道清理等工人。

(5)井下其它生产工人:除上列井下工人外的井下工人。如:通风、排水、压风、安检、火药管理、设备移装、机电维修、液压修理、变配电、生产地质勘探、水文、测量、工具与材料保管等工人。

2、露天工人:是指在露天矿场由剥离到采煤装车外运为止所有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工人。包括采、剥、穿孔、爆破、机电、运输、装运、排土等工人。在露天工人中参与计算效率的工人有:

(1)剥离工人:是指从事露天矿场表土和岩石挖掘工作的工人。包括电铲及人力挖掘和装车、穿孔、爆破、平道、扫道、装车线内的推(倒)车及挖掘工具和机械的维护修理等工作的工人。

(2)露天采煤工人:是指在露天矿场采煤过程中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全部工人。包括:打眼、放跑、电铲、人工挖掘、装车、平道和扫道,以及装车线内的推(倒)车和机械工具的维修等工作的工人。

(3)露天运输工人:是指在露天矿场从事原煤生产运输的全部工人。包括由剥离装车线起到矸石排弃场翻车为止,由采煤的装车线起到原煤入洗前止(入洗后仍为原煤的算至选后装车外运为止),所有直接从事运

-7

(一)计算公式:

(吨)回采工作面工人

= ━━━━━━━━━━━━━━━━━

效率(吨/工)回采工作面工人实际工作工日数(工日)

(二)回采工作面工人的范围,见本规定中回采工人中的回采工作面工人。

(三)回采工作面工人效率,按落煤方式的不同,可分别计算综采面、高档面、普采面、水采面效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各自采面的产量除以各自采面的工人实际工作工日数。

三、掘进工作面工人效率

(一)计算公式:

(米)掘进工作面工人

= ━━━━━━━━━━━━━━━━━ 效率(米/工)

掘进工作面工人实际工作工日数(工日)

(二)掘进工作面工人的范围,见本规定中井下工人中的掘进工人。

四、露天工人效率

(一)计算公式:

(吨)露天工人效率

= ━━━━━━━━━━━━━━━━━━━(吨/工)

露天原煤生产工人实际工作工日数(工日)

实际工作工日 是指工人实际工作的天数。一个工人实际劳动一个工作班即为一个实际工作工日,不管这一天工作时间长短,如工作超过一个工作班或发生非全日停工与非全日缺勤时,也应按一个实际工作日计算。

在实际工作工日中包括:(1)公休日加班满一个工作班的工日数;(2)因公出差到企业外工作的工日数;(3)全日停工工日中被利用的工日。

法律援助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篇4

表一:

1、我省的市、县(区)都只有一个法律援助中心,所以列3“法律援助管理机构”不填,只填列6“法律援助机构数”。

2、法律援助机构性质分两种:行政和事业。行政分为行政内设和行政直属的机构(报表未涉及)。事业分为全额拨款和其他性质的单位。全额拨款中分为参公管理的、没有参公管理。上述分类以有关文件为准。

3、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指本级人民政府将法律援助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机构。仅有上级部门转移的资金,不属于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同级财政预算明确办案经费的:法律援助业务经费首先是办案经费。因此,明确办案经费的,是指在业务经费中明确了办案经费的数额。

4、有专门接待场所的:所谓专门接待场所,就是法律援助机构设立的专门用来接待当事人的场所,一般有明显的标志,与办公场所相区隔。5、12348独立机构:指当地12348机构具有单独的编制、人员、经费,独立于法律援助机构。

6、法律援助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依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无偿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的组织。

判断标志:目前,仍是司法局出具批件,民政局登记,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表二:

1、编制数:指由编制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数。(未经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或者编制部门未明确编制数的,含确定内部调剂的,该机构的编制数为0)。

2、实有人数:机构的实际工作人员数,不包括短期、临时(一年内)用工。

3、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律师资格:指已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或国家司法考试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人数。法律职业资格特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4、法律援助律师:是指具有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业资格,取得律师工作证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

关于表

一、表二的培训人次、学时是否重复的问题:表一的培训是考核的是指司法局或法律援助机构举办的法律援助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包括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司法所人员、社会律师等等。表二的培训是考核法律援助律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接受培训的情况,他接受的可能是司法局或法律援助机构举办的培训,也可能是其他的培训。所以,考核的角度不一样,内容是交叉的,但并不是完全重复。表三:

1、注意经费的单位为“万元”,保留小数点后2位。

2、人员经费:指用于发放法律援助人员基本工资、工作津贴和生活性补助等工资项目的经费。

基本公用经费:指用于法律援助办公及印刷费、水电费等费用。人员经费、基本公用经费以财务部门提供的为准。

3、业务经费:指用于办案、培训、宣传等方面的费用。(这是从用途方面对业务经费所做的定义,但拨款时很少明确具体份额分)

从拨款来源分,业务经费分为

1、同级财政拨拨款;

2、中央补助地方法律援助办案专款、省级法律援助专项资金;

3、中央、省级政法经费中的法律援助资金。

4、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资金:该项由市中心负责填写,县区不填,是财政部拨付的,来源于发行彩票集中的收入。

关于计算收入的标志:按照拨款额填报,每年年底到账数为本拨款额,应填报在本报表内。

所谓到帐,从实质上讲,就是明确了法律援助用途,可以实际用于法律援助工作。账户可能设在法律援助机构、司法局或者政府的财务管理中心。

关于中央补助专款、省级法律援助专项资金:各地应当填写文件规定的金额,个别地方不一致的,必须予以说明。

表四:

1、在支出部分,包括人员经费、基本公用经费、业务经费。人员经费、基本公用经费应当按照会计核算确定的两项实际支出填写。

2、案件补贴及直接费用: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社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办理案件给予的补贴为“案件补贴”,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办理案件的费用为“直接费用”。

五、表

六、表七:

1、指定辩护的各类案件不交叉计算。

2、关于申请数、批准数、未批准数、已结案件数、未结案件数

一名申请人就某一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数为“1”,批准数、未批准数、已结案件数、未结案件数类推。

两名以上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如果请求事项不可分(如交通事故当事人死亡,两个以上的继承人要求赔偿的),则为一个申请,申请数为“1”,批准数、未批准数、已结案件数、未结案件数类推。

两名以上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如果请求事项是可分的,但类型相同(如几名农民工同时请求所在企业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申请数按照申请人数计算,批准数、未批准数、已结案件数、未结案件数类推。

3、受援人:

农民:指户籍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所得收入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并以非农产业所得收入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4、关于已结案件、未结案件的具体含义:

已结案件:是指本批准的或历史批准的,在本结案的案件。

未结案件:是指本批准的或历史批准的,在本未结案的案件。

表八:

1、注意表八与表

五、表

六、表七之间的逻辑关系。 民事诉讼=各类人员办理的民事诉讼

表六32+ 33 +34+ 35+ 36=表八2 +8+ 13+ 18 + 23  各民事非诉讼=类人员办理的民事非诉讼

表六37=表八3+9+14+19+24  行政诉讼=各类人员办理的行政诉讼

表七25+26=27+28=表八4+ 10 +15+ 20+ 25  行政非诉讼=各类人员办理的行政诉讼

表七29=表八5+11+16+21+26

2、已结案件中各类人员办理情况:一件案件的承办人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且具有两种以上不同身份的,该案件归入主办人员办案数。填写法律援助志愿者承办案件情况时,特指除社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以外的注册法律援助志愿者。表九:

1、咨询方式、咨询类型:1人1次咨询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事 项,视为1人次咨询,2件或以上咨询。

2、咨询人身份情况只在来访中分类,在来信、来电中不区分。

表十:

旅游相关统计指标中英文解释 篇5

旅游者人数

⑴入境过夜游客人数:指来中国参观、访问、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的人数。不包括外国在我国的常驻机构,如使领馆、通讯社、企业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我国常住的外国专家、留学生以及在岸逗留不过夜人员。

⑵国内过夜游客人数:指我国大陆居民和在我国常住1年以上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人数。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指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中国大陆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旅游支出,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旅游饭店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的星级饭店或具有同等质量、同等规模的住宿设施。具体包括星级饭店和未评星但纳入旅游部门统计范围的宾馆、酒店、旅馆等住宿单位。

Number of Tourists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篇6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 简称HR) 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 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全部劳动者。要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指标, 有必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人口资源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口总体, 它是进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它是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 通常受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侧重考察人口的量, 而人力资源既考察人口的量, 又考察人口的质。

2.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总和, 是人口资源中拥有劳动能力且进入法定劳动年龄的那部分劳动人口。与人力资源相比, 劳动力资源侧重于在劳动年龄之内直接投入建设的人口。

3.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它是衡量人们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投入的重要指标。

4.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全部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生产能力, 通常指企业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等。

二、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在现代经济中, 技术不再仅仅凝结在企业物质资本中, 而更多的体现出“属人”的特性, 它往往储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中。人力资源既有量的规定性, 又有质的规定性, 因此在设立人力资源统计指标时, 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 可行性原则

指设立的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要考虑到所搜集数据的可能性, 以确保统计指标在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和应用, 从而提高指标的使用价值。

(三) 相关性原则

是指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要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 即人们可以利用指标数据做出有关的行为决策。如果设计的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能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事件, 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 这些统计指标就具有相关性。

(四) 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所设立的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能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前瞻性, 以便保持统计指标对研究人力资源供给、需求方面在质量、数量和结构上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 衡量企业人力资源时间利用率统计指标

1. 出勤率:

它是反映企业制度时间内员工出勤情况的指标, 是实际出勤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制度规定应出勤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100%。与出勤率相对的就是缺勤率, 出勤率也可以通过缺勤率倒算出来。

缺勤率=缺勤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应出勤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100%。

出勤率=1-缺勤率

2. 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时间利用率亦称作业率, 是制度内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 是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制度内出勤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l00%, 此指标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指标。

3. 工作负荷率:

工作负荷率是指员工实际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制度工作时间 (工日或工时) ×100%, 此指标反映员工在制度工作时间内, 对时间的实际利用程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员工所承担和完成工作量的大小。

企业人力资源时间利用率指标是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劳动时间利用时间程度, 根据指标的高低, 可以采取纠偏措施, 减少对时间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时间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编制劳动时间平衡表与实际劳动时间利用率进行比较, 查找原因, 从而促使企业加以改进。

(二) 企业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 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企业内部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衡量, 它等于报告期内企业产品产量/报告期内全部员工平均人数×100%, 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三)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指标

人力资源是社会各项资源中最关键的资源, 是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员工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在不同部门等因素。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人力”。

(四) 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统计指标

一个企业, 其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与企业效益之间关系联系的程度, 可将企业人力资源效益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五) 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总额统计指标

它是指经济组织在开发、利用及保护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付, 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以及其他成本费用指标。

(六) 企业人力资源薪金报酬方面的统计指标

一般地, 企业人力资源薪金报酬反映企业对其员工的劳动成果的认可程度和企业经济效益, 客观上是吸引或留住人才的重要指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薪金报酬结构指标。

如工资总额、各项补贴、福利等指标占薪金报酬的比率。

2. 企业员工平均实际工资。

是指在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基础上, 扣除因物价上涨因素而实际反映的员工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指标。

3. 员工薪金报酬升降幅度指标。

指企业员工报告期薪金报酬水平扣除基期薪金报酬水平后的余额, 与基期薪金报酬水平的比。反映企业员工薪金报酬与个人业绩成就、公司以及部门的业绩等因素挂钩的变化情况。

因此,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要求生存, 求发展, 必须不断应用新技术与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 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加大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指标拓宽进人渠道, 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加强人力资源统计管理工作, 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海燕.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 2005 (01) .

[2]温素彬, 赵军波.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设计[J].上海统计, 2000 (09) .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指标解释 篇7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指标解释

1、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

是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厅(教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制定的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标准,并通过省级“普实”验收的县(市、区)。

2、理科教学仪器达标学校

小学是指达到《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8-2006)(达标、不达标)的学校。

中学是指达到《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6-2006)和《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7-2006)(达标、不达标)的学校。

3、开展理科实验操作考核的学校

小学是指在学期中或学期未的科学考试中有实验操作考试内容的学校。中学是指在学期中或学期未的理科考试(物理、化学、生物)中有实验操作考试内容的学校。

4、中考加试理科实验操作考核县 是指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将理科实验操作考核作为必考内容的县(市、区)。

5、多媒体进普通教室的班数

是指已经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的数量。

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一般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或其它数字显示设备(平板显示器、数字式背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应具备基本的音、视频及课件播放能力。

6、实验教学人员

小学是指从事科学实验的教师及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

中学是指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教师及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专职:是指专门从事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职称:“高级”是指中学高级教师、高级实验师等;“中级”是指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实验师等;“初级”是指中学二、三级教师,小学一、二、三级教师和助理实验师、实验员等。

7、实验室

小学是指科学课学生实验用教室,不包括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的辅助用房。

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课学生实验用教室,不包括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的辅助用房。

8、功能教室

是指综合实践(通用技术)、体艺、计算机、语言、多媒体等用于教学训练 的专用教室。

体艺教室包括音体美专用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指配备了计算机、投影机或其它数字显示设备(平板显示器、数字式背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音频播放设备、中控设备的专用教室。

9、装备用房使用面积

合计是指包括实验室、功能教室及配套辅助用房在内的使用面积。

实验室面积,小学是指科学课学生实验用教室的使用面积,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课学生实验用教室的使用面积。

10、实验仪器

小学是指科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演示仪器和学生分组实验仪器。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演示仪器和学生分组实验仪器。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1、实验室设备

小学是指科学实验室配备的实验桌、椅、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和水、电、光、气、安全等设施设备。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配备的实验桌、椅、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和水、电、光、气、安全等设施设备。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2、功能教室器材设备 包括综合实践(通用技术)、体艺、计算机、语言等功能教室中配备的用于教学训练的器材及实验(训)桌、椅、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和水、电、光、气、安全等设施设备。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3、计算机原价总金额

是指计算机教室内及其它用途的计算机金额之和。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4、网络及外部设备原价总金额

是指不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投入校园网网络建设的金额之和。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5、多媒体设备总金额

是指多媒体专用教室的设备和进普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金额合计,除计算机外在教室内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一般包括投影机或其它数字显示设备(平板显示器、数字式背投电视机、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音频播放设备、中控设备的金额之和。

16、应做演示(分组)实验

小学是指一学年中小学一至六

(五)年级科学课按照课程标准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小学一学年中科学课应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完全中学是指一学年中初一至高三物理(化学、生物)课按照教学大纲或 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完全中学一学年中物理(化学、生物)课应做的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高级中学是指一学年中高一至高三物理(化学、生物)课按照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高级中学一学年中物理(化学、生物)课应做的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初级中学是指一学年中初一至初三物理(化学、生物)课按照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初级中学一学年中物理(化学、生物)课应做的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17、生均计划(生均完成)

是指按照计算机、外语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应安排上机年级每生每学年计划(完成)上机课时的平均值。

县汇总数为应安排上机课时的中(小)学各校每生每学年计划(完成)上机课时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

18、图书室(馆)管理人员

是指从事中小学图书室(馆)管理工作的人员。

专职:是指专门从事中小学图书室(馆)管理工作的人员。职称:“高级”指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或中学高级教师;“中级”指馆员或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等;“初级”指助理馆员或中学二、三级教师,小学一、二、三级教师等。

19、阅览室数量

数量是指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个数之和。

20、图书

是指拥有图书的总数,包括教师图书和学生图书。

21、电子图书金额

是指图书室(馆)藏有的正式出版的光盘、录像带等的总金额。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22、图书尚需册数

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解释-深圳统计局 篇8

本文发表在《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阐述上述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例如,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包括的售给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具、纸张、书报杂志、文体用品,等等,属于中间消耗;办公设备,如电讯设备,交通工具,如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等,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实际上并不是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1978年至1992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HC SR1 HC-SR1(HC-SR1)/HC

1978 1759.1 1121.2 637.9 0.36

1979 2005.4 1311.7 693.7 0.35

1980 2317.1 1608.0 709.1 0.31

1981 2604.1 1798.5 805.6 0.31

1982 2867.9 1956.1 911.8 0.32

1983 3182.5 2169.5 1013.0 0.32

1984 3674.5 2574.5 1100.0 0.30

1985 4589.0 3391.4 1197.6 0.26

1986 5175.0 3912.0 1263.0 0.24

1987 5961.2 4562.0 1399.2 0.23

1988 7633.1 5869.6 1763.5 0.23

1989 8523.5 6376.4 2147.1 0.25

1990 9113.2 6509.1 2604.1 0.29

1991 10315.9 7358.5 2957.4 0.29

1992 12459.8 8621.3 3838.5 0.31

注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

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还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

1、附图2)

从表

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1978年为最小,637.9亿元,以1992年为最大,3838.5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1536.1亿元;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1978年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29%。因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居民消费的平均比例为71%。

二、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生产税)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

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价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

场价值-政府就这些货物和服务向居民收取的价

值)

其中,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单位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单位购买的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和服务的支出+政府单位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政府单位支付的生产税)+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一部分,如售给政府单位的文具、纸张、报纸、图书、杂志等办公用品,售给部队的粮食、衣着、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属于政府单位购买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因而是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政府关于这部分货物的净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政府消费中显然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政府消费。

(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单位关于服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的支出和政府单位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四)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的全部市场价值,而政府消费只包括这些货物的市场价值与向居民收取的价值的差额。

(五)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是政府消费的冲减项,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显然不受政府经营收入的影响。

1978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2: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GC SRS GC-SRS(GC-SRS)/GC

1978 480.0 143.7 336.3 0.70

1979 614.0 164.3 449.7 0.73

1980 659.0 186.0 473.0 0.72

1981 705.0 204.0 501.0 0.71

1982 770.0 225.4 544.6 0.71

1983 838.0 256.6 581.4 0.69

1984 1020.0 324.7 695.3 0.68

1985 1184.0 410.0 774.0 0.65

1986 1367.0 462.0 905.0 0.66

1987 1490.0 553.0 937.0 0.63

1988 1727.0 665.0 1062.0 0.61

1989 2033.0 697.8 1335.2 0.66

1990 2252.0 741.2 1510.8 0.67

1991 2830.0 887.2 1942.8 0.69

1992 3492.3 1083.5 2408.8 0.69

注1:GC:政府消费;SRS: 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 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GC:(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政府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

3、附图4)

从表

2、图3和图4可以看出,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且两者间的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从1978年的336.3亿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963.8亿元。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相对差额始终在60%和70%之间变动,平均值为68%。显然两者间相对差额较大,这是因为,在政府消费的价值构成中,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也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和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四)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八)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全部价值,即,不仅包括政府单位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时所购买的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价值,而且包括政府单位从事上述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包括其中的货物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3 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单位:亿元)

年度 FC SR FC-SR(FC-SR)/FC

1978 2239.1 1264.9 974.2 0.44

1979 2619.4 1476.0 1143.4 0.44

1980 2976.1 1794.0 1182.1 0.40

1981 3309.1 2002.5 1306.6 0.39

1982 3637.9 2181.5 1456.4 0.40

1983 4020.5 2426.1 1594.4 0.40

1984 4694.5 2899.2 1795.3 0.38

1985 5773.0 3801.4 1971.6 0.34

1986 6542.0 4374.0 2168.0 0.33

1987 7451.2 5115.0 2336.2 0.31

1988 9360.1 6534.6 2825.5 0.30

1989 10556.5 7074.2 3482.3 0.33

1990 11365.2 7250.3 4114.9 0.36

1991 13145.9 8245.7 4900.2 0.37

1992 15952.1 9704.8 6247.3 0.39

1993 20182.1 12462.1 7720.0 0.38

1994 27216.2 16264.7 10951.5 0.40

1995 34529.4 20620.0 13909.4 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

5、附图6)

从表

3、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相对差额变化比较平稳。这些特点同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相同,这是因为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绝对差额以1978年为最小,974.2亿元,以1995年为最大,13909.4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3893.3亿元;相对差额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 ,以1988年最小,30% ,平均相对差额为38%。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例为62%。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 = 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 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 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FCF FAI FCF-FAI(FCF-FAI)/FCF

1980 1318.0 910.9 407.1 0.31

1981 1253.0 961.0 292.0 0.23

1982 1493.2 1230.4 262.8 0.18

1983 1709.0 1430.1 278.9 0.16

1984 2125.6 1832.9 292.7 0.14

1985 2641.0 2543.2 97.8 0.04

1986 3098.0 3019.6 78.4 0.03

1987 3742.0 3640.9 101.1 0.03

1988 4624.0 4496.5 127.5 0.03

1989 4339.0 4137.7 201.3 0.05

1990 4732.0 4449.3 282.7 0.06

1991 5940.0 5508.8 431.2 0.07

1992 8317.0 7855.0 462.0 0.06

1993 12980.0 12457.9 522.1 0.04

1994 16856.3 16370.3 486.0 0.03

1995 20300.5 20019.3 281.2 0.01

注1: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AI: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注2: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数据也从1980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有所调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

7、附图8)

从表

4、图7和图8可以看出,同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更接近的特点: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绝对差额在1986年的78.4亿元和1993年的522.1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287.8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9%,除前五个年度外,平均值为4%。可见,导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

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和服务进口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是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它指引起我国境内物质资源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其中,进口贸易额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贸易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仅包括货物进出口,而且包括服务进出口,而进出口贸易额仅包括货物进出口。

(二)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其中包括进口货物从出口国口岸到我国口岸所发生的货物运输和保险等费用。

(三)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出口和进口均不包括上述货物。

1982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5: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NEXp NEXT 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 91.1 56.3 34.8 0.38

1983 50.8 16.5 34.3 0.68

1984 1.3-40.0 41.3 31.77

1985-366.9-448.9 82.0-0.22

1986-255.2-416.2 161.0-0.63

1987 10.8-144.2 155.0 14.35

1988-151.1-288.6 137.5-0.91

1989-185.5-243.9 58.4-0.31

1990 510.3 411.5 98.8 0.19

1991 617.5 428.4 189.1 0.31

1992 275.5 233.0 42.5 0.15

1993-679.5-701.4 21.9-0.03

1994 634.1 461.7 172.4 0.27

1995 998.5 1403.3-404.8-0.41

注1:NEXp: 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NEXT: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 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

注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的,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数据从1982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数据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9)

从表5和图9可以看出, 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始终大于进出口贸易净额,因此,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绝对差额始终为正值,1995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上述表式和图型还可以看出,有两个年度比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这两个年度中,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均为正值(数值较小),即表现为顺差,而进出口贸易净额则均为副值,即表现为逆差,从而,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相对差额表现得尤为特殊,分别为3177%和1435%。前面所阐述的因素是导致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基本原因(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从上述几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的统计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利用这些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进行估计和推算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和区别,准确地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一、国家统计局1994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二、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

三、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上一篇:台湾邮政法下一篇:公司出纳专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