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精选11篇)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人文素养的形成也是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这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留下便于学生使用的语言,即语言知识的积累;便于学生能表达的实践能力,即语用能力的培养; 便于从文中能留下的情感和通过阅读能更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介于这样一个总目标和总要求,需要做好以下教学工作:

一、阅读目标教学的准确设定

1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如何把握教材?从单元导读、课前导读、课后练习三个路标着手; 2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

学情分析要准确,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学生究竟缺少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等要做详细深入分析。3科学的教学理念

小说、散文、诗歌等的教育理念分别是什么?需要深入学习、了解和掌握,只有在先进教学理念支持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提高教材使用质量

教师对教材的功能定位——用教材教什么?

主题编写体系淹没了教材功能,内隐于主题之下的知识需要教师研究和开发——因为教材在功能上的不足,因此学校语文组要开发教材,弥补语文功能的不足。方法:关注单元导读,研究课前导读,转换课后练习。但需要注意点是面对全体学生,立足实际学情,明确篇章的教材价值。

(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问题指向阅读深度

阅读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进入文本内部,怎样进入?

从内容上读到了什么? 在生活中想到了什么?

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悟到了什么? 2.阅读中对话的路径

阅读就是对话。对话作者——采用了哪些抒情、议论、修辞手法,值得我借鉴;对话人物——表现怎样的事、牵涉了什么样的 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和理 ;对话自己——参照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话老师——清除自己的阅读障碍并引渡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与同学老师分享。3.课堂思维的疏导

教学中可以预设与文本有关的问题,但无法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

所以问题的提出要指向学生思维,要“行到水穷处”并适时引导;问题的解决要指向思维,要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和审美体验; 问题的探究要指向思维,要思考内容文化深度和认识的高度。

三、阅读教学主体性落实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要不断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甚至精神领域,在精神世界受到触动之后,学生才会有所思,一般性思考只是让学生知道,而伴随欣赏因素的思考才会引导学生有见地的思考,并不断拓展出自己的精神疆域,让精神世界与文字相容,进而形成吐纳世界和内省自己的文字。因此,读、写、赏、思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活动,这几个活动之间互相联系和密切相关,构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有一个技巧分享,那就是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体验状态的办法就是抓牢一个字——想,或者一个词——假如。例如: 猜想人物当时在想什么?假如当时你在场会怎么做?假如换做你会说什么?这是语用的重要的教学途径之一。想的途径和对策就是紧紧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人和物,进行扩想——生动描述,显化形象;续想——延伸情节,塑造形象;假想——充当角色,设计形象;补想——瞻前顾后,补充形象;幻想——无中生有,创造形象。

在阅读中注重阅读体验: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1)生活与体验

对于距离学生比较远的生活,需要复制生活进行体验。比如在上《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时,就可以把学生的眼睛蒙上,体验盲人的生活世界;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耳朵堵上体验与外界隔绝的生活,进一步感受阅读教材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2)评价与体验

教学过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做好学生自己对阅读体验的评价,比如,评价文章语言——言之美、言之情、言之理;评价人物——内在、外在的表现;评价作品——优点、不足并修改,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和创造力;评价环境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评价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名著的阅读,以评价为主题入手去读效果会非常明显。

四、阅读课程的建设和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最最重要的词语就是“能力”,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157次,“能力”原本是人能做某件事的抽象概括,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能力,它只有通过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儿才表现出来。基于对《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个关键词语的理解,解读《意见》内容,确立了阅读课程建设的标准、思路和教材开发的相关内容。(一)确立阅读课程标准

在确立阅读课程标准之前,需要组织语文组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意见》稿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本校阅读课程建设的标准。标准内容主要对准动态的阅读课程的建设过程,而不是静态实践结果的研究。简单讲的三维标准:

1.内容标准——知识

对于母语教学而言,能力培养固然重要,还需要相当数量的“接受式”学习,接受相关的阅读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古今文化的吸收和吸纳,单凭学生自己实践和探究是有阻力的。故此,阅读课程建设我们不排斥一些与阅读有关的知识传授。

(1)阅读方法知识——精读、略读、浅读、跳读、研读、想读等。

(2)传承文化知识——孝道、节日、礼仪、民俗等。

(3)掌握文体知识——小说读形象,散文读情感,经典读道理,诗歌读情志等。

2. 能力标准——运用

有了知识标准作为依托,对准学生的能力进行实践和研究,要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文能力作为切入口,结合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实施和研究。

对于能力标准主要在实践研究中落实两个字——对话。对话的能力层级——理解、体验、感悟、欣赏、创造。

3.价值标准——品格、素养

从当下世界教育的发展导向来看具有如下的特点:从能力导向逐渐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导向,在这个“能力导向”向“价值导向”转轨的特殊时期,我们思考阅读课程的建设标准,把课程价值建设对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祖国文化传统吸收。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形成优秀的品格和丰厚的语文素养是课程价值建设的终极目的。

(二)学科活动融进文化与经典

1.节日与传统文化阅读活动,比如春节的春联(搜集传说制作小报);端午节的爱国人物以及地方文化和南北文化比较; 重阳节的敬老孝亲,写祝福语、感恩行动等;清明节的古代民俗及文明祭扫、公忌日、烈士事迹、墓志铭、悼词等。

2.历史名人与经典阅读,例如可班级阅读漂流活动 ;短篇的英雄人物故事;长篇的《红岩》等; 要求写出阅读感言,次第交流和共享,小组内成员写出对10篇文章阅读后的综述。

(三)语文阅读整合了什么? 语文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1)文化整合的过程(2)思想整合的过程(3)文字整合的过程(4)思维整合的过程

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文字体验和表达体验同时推进的过程。

(二)构建阅读课程多元对话

阅读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建设结合与之相称的路径才会有效果。学习路径如果朦胧不真切,会导致课程内容确定性不足。

为了使课程标准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不处在悬空的状态,应该把知识标准的落实与方法路径的选择结合起来,因为语文知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知识是为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服务的。因此,要借“对话”营造“内外阅读场”:

1.校外阅读场 :家庭阅读场、文学馆阅读场、小作家协会、中国中学生报社、网络阅读场。

2.校内阅读场 :学校小书屋、心语文学社、特色晨读、午间论坛、小记者站、学校广播站。

对话的载体——多元 对话美文——读写教材——互文式阅读

2对话大师——作家——作家进校园(张之路等)

3对话亲人——亲子阅读——《家庭家书》

4对话自然——文学采风——小作家协会——现场创作与采风

5对话伙伴——文学社——午间论坛——电视台(群文阅读)

6对话媒体——小记者采写——刊物(生活)

7对话历史——剧本编写——舞台演出

8对话自己——随笔集——读书随感

(三)阅读教材的开发 教材开发定位

1.思想上略高于学生——时文美文

2.文化上略宽于学生——文化气息

3.写作艺术上优于学生——写作营养(余秋雨、张晓风、贾平凹、曹文轩)已开发的阅读教材

1读写教材开发《走》系列

七年级《起航》上下册

八年级《远行》上下册

九年级《翱翔》上下册

校本教材

《中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正式出版。

特色晨读教材

《心灵花开》名家短篇阅读系列 阅读课程建设再思考

1.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研究性阅读

知识讲授与阅读发现结合起来

2.让阅读打通写作的联系——书屋(卡片)

仿写式——仿句、仿段

延伸式——续写(想象)

融合式——引用和融汇

3.阅读与生活连通——远足和文学采风

课程建设新学期计划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语文”课程内涵:

博览、善思、乐言

“语文”的实施:课程体系立体分层,体现差异性。

(1)基础类课程:经纶诗歌、经纶阅读、经纶戏剧、经纶诵读(2)拓展类课程:演讲、讲堂、文学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2

一、充分预习,厚积薄发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要做到学习具有主动性,必须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笔者深知现在的中学生对玩电脑和课外阅读是非常感兴趣的,于是每阅读一篇新课文前就把预习工作放手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学习《一面》这一课时,就安排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上网查找以下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世人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名言警句、鲁迅的故事等。第二天上课伊始,以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的方式,鼓励同学们争相发言,大家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同学们把预习时准备的精品展示在课堂上。

学生A说:鲁迅的名言警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学生B说:鲁迅的诗句气势磅礴:“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伟人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雄,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学生C说:鲁迅的人生态度爱憎分明,对敌人是咬牙切齿的憎恨,对劳动人民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学生们用这些广博的资料,把鲁迅先生在革命生涯中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对《一面》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和顽强战斗的精神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钦佩和赞扬。

二、紧扣文本,自创学法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创新性是自主学习追求的最高目标,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性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性学习就是运用创新性思维,具有闪现奇异构思的新颖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始终遵循这一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品质。在阅读每一篇课文的过程中,绝不墨守成规,不按分析课文的老套路做,而是让学生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提出该课文的分析方法。学生自定方案,自己去实施,所以他们研究起来特别投入。例如分析《社戏》一课时,在让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文后,提出本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最合理最高效,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同学提出或分层解读,或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等传统方法,而其中一位同学很有创意:“抓住“优待”一词来分析最为合理”,同学们受到了启发,都有同感,于是就围绕“优待”一词发表见解。

学生A:本文开篇写到“……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得到优待,”该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学生B;是啊,迅哥一到平桥,那里的小朋友们都从父母那里得到减少工作的许可,来陪“我”游戏,表现出对迅哥的优待,这是多么淳朴厚道的民风啊!

学生C:当“我”看不成戏而沮丧万分时,一群已看过戏的小孩为“我”叹息而苦思良策,终于使看戏的愿望实现。足见伙伴们的善良醇厚乐于助人。

学生D:让“我”坐在船舱正中最安全处。

学生E:桂生给“我”买豆浆喝。

学生F:六一公公不因为“我”偷吃他的豆责怪我,反而给“我”又送来一碗豆。

最后笔者总结:总之,文中表现出的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德无一不凝聚在“优待”一词中,真可谓抓住了“优待”一词,领悟了全篇。

再如学习《一双手》一课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用几个动词来统领各段内容即可顺利完成分析的任务。

学生A:记者采访张迎善先是“握”着他的手,觉得像“半截老松树”,写出了一个植树劳模的手的粗糙有力。

学生B:说记者“看”张迎善的手是纹络又深又粗呈黑土色,用线缠着开裂的手指关节。突出林业工人的坚忍不拔。

学生C:记者倾“听”领导介绍张迎善一人已栽26万棵树的成就。最后是记者望着一山翠林在“想”心事,油然生出敬意。

全文抓住了握、看、听想四个动词来分析,使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朴实劳动者的形象呈现在同学们眼前。

三、质疑问难,火花碰撞

教须设疑,设疑才引起质疑,质疑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依·尼查叶夫告诉世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世人没有看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事物的新性质”。故此,在教授阅读课时,笔者总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质疑,给他们搭建交流平台,让智慧的火花碰撞。如在学习《社戏》时向学生提出:这场戏到底好不好看?

学生A说:这场社戏给迅哥留下深刻印象,让他在许多年后记忆犹新,并且文中几处都作了回答,如“但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足见其流连之意。其次六一公公问迅哥戏可好么?迅哥回答‘好。’”再次,结尾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学生B说:戏不好看,因为,看戏过程中,双喜破口喃喃地骂,全船的人在吁气,打哈欠。

同学们在争论后统一认识到,戏虽不怎么好看,但那夜看戏的过程充溢着小伙伴们淳朴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质疑之后显然对课文的中心认识更加深刻了。

学习梁衡的《夏》一课时有同学大胆质问,文章开篇总领句是:“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紧张在最前面,而文章在具体描写部分则把“紧张”内容放在最后一层,这显然是结构上的不照应现象。

再如,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有同学指出扁鹊不算一位好医生,因为在病人尚未死去之时逃走,是缺乏医德的,况且逃往秦国是犯了叛国罪。对此笔者肯定了他的独到见解,学生时常敢于爆发出令老师为难的“冷门”,学生也因此变得质疑问难时激情四溢。

四、回顾拓展,交流展示

学习过一个阶段之后让学生回顾拓展,提供交流平台,比如学习完关于鲁迅的作品之后让学生交流各自心目中鲁迅的形象,一位同学写到:鲁迅的形象是绝对的大师形象,他的面孔是多么的“五四,”是多么地“酷,”他隶书一字形的眉毛中深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精神,冷对千夫指的战斗力从此发源,这里闪动着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其他同学收集了大量的鲁迅的故事以及名言警句等。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措施

阅读能力关乎一个人的内涵,缺乏阅读的人其眼界和素养也不会太高。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感悟人生,也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从小学开始就狠抓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有益无害,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方面的教学存在随意教学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阅读文本的研究,不根据具体文本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课堂中对阅读知识的涉及如蜻蜓点水,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剩浮光掠影。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想法,不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从文章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3.阅读时间少

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是普遍现象,加上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量,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去自主阅读。

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途径

1.制定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关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阅读文章的特点有效规划。比如,在《巨人花园》一课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生字,并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随后让学生分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大概意思。最后教师才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情景的设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获得知识。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装有少量水的浅口瓶,边上放着各种不同种类的工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何能够喝到瓶子中的水。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引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多角度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3.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看课外书。课外书的种类繁多复杂,学生自己无法辨别哪些书是适合自己的,哪些书是值得阅读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制订计划,规划阅读的内容。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正能量引导。

总而言之,小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长久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雏佳华.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课外阅读:中旬,2012.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4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都做了相应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广大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难题。

通过网络学习以及翻阅各种书刊,我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开展阅读教学,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

一位哲人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同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合,学生就很难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处在情境中的,离开了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彼此渗透,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以情感为导向、为动力来组织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铺设一个情感基调,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阅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引导学生的感悟积累作为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分析、学生被动听记”,由此带来“阅读主体严重失落、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普遍不高”的问题。所以,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努力实现由“单向教读”向“自读自悟”转变、由“分析听记”向“品味感悟”转变。这不仅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新探索地反映。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能够通过自求领悟、自求理解、并有充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或其它什么容器。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要把引导学生感悟作为重点。

三、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他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领悟、把握文章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还明确要求:“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关键呢?我的实践体会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设置疑点,就能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宗旨

语文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创新素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有什么象科学家那样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愿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5

教师:黄学辉

人们的日常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实施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具体意义如下。

1、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阅读多篇与教学相关联的文章。通过尽可能多的阅读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模式,也是一种值得传承的宝贵经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十分重视。但是,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共有语文教材12册,大约每册含包30篇课文,以每篇500字来计算,小学语文教材的总阅读量大约为15万字,用6年阅读这些文字显然不够。实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使得学生在一堂课当中能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拓展阅读覆盖面,从而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恰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诞生。为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就要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快速阅读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训练。而目前通行的语文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一篇大约500字的精读课文一般需要花费两个课时,即使是略读课文也得需要一个课时,这种缓慢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目前国内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一篇课文要花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也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剩余的时间内只能不断提问、不断讲解,学生也只能被动回答、被动听讲,由此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一堂课中可让学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且内容多样,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陈述、多倾听,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产生阅读的积极性。

4、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更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的建议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重视朗读和默读。

目前我国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某节课上的某篇课文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有感情的朗读,可谓是一种精读与朗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精读的优点很多,但是群文阅读,更容易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让学生读到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式来实现阅读的多样化,使略读和默读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行深入阅读提供了可能。

二、小学语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阅读文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筛选好文章,通过确定一个主题而将多篇具有相关内容的文章集聚起来,进而避免了阅读内容的杂乱无章。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中找出阅读主题。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等,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地筛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阅读材料。

2、根据结构层次来设计和组合文章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筛选好的文章有机地组合起来,不能将多篇文章毫无顺序地拿来让学生阅读,应按一定的顺序、结构将文章排列起来,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依照文章的主题及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阅读、分组递进式阅读、反复重读式阅读等。例如,以“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让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去借尾巴的各种经历,然后师生一起画出文章内容和情节的结构图;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后再阅读《七颗钻石》和《犟龟》等相关文章,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每篇情节和内容的结构图,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文章中所存在的相同的表达方式。这种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3、设计问题

提问可促进学生思考,同时提问也是教师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先让学生进行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进行多篇文章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多篇文章视为一个阅读整体,并设计出具有比较性的、迁移性的或者是冲突性的问题,利用问题将多篇阅读文章联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重组、延伸、鉴赏和创意等多种阅读素养。

设计比较性的问题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比较方法具体可分为横向与纵向比较法、内容与形式比较法、相同点与不同点比较法、粗略与精细比较法等多种。

三、结语

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 篇6

该讲则讲

在新课程实施伊始,有些教师害怕“讲”,似乎一提到讲就是“旧观念”,其实讲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但是“讲亦有道”一是讲的必须是必要的,“该讲则讲”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来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但不当讲时不必讲,应该由学生自主来完成的,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如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老师就要言简意赅的讲一点时代背景,如有的课文比较深奥、丰富,教师如果过分的追求直观的教学情景,则使语文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是讲的内容和形式要设计好,力求精辟,新颖。所以说,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或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只让学生诵读感悟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两里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发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7

一、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1. 感受性阅读

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针对这种文章,我觉得阅读就是要落实在“读”上。“读”了以后,学生就会知道课 文中的人 物事情理 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 “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所以,在平时指导阅读时,我总会让学生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让学生用“心”去读,钻进作者的感受漩涡中,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2. 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学生在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层阅读,它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提高其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这类文章不仅要读,更要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我特别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3. 鉴赏性阅读

鉴赏性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入语文的天地,进入“大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平时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我要求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要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 的思维尽可能地契合在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旁若无人、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

二、精选阅读内容,注重技巧点拨

现在学生身边的阅读材料比较多,如果没有目的,无为阅读,学生就会敷衍了事,没有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对所有的阅读文本熟悉,做到了然于胸。在熟悉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作出取舍,并对阅读提出具体要求。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教师作方法上的指点: 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并无定法,唯有“读”“悟”是上法。俗话说“读遍天下书,尽知天下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更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师生的双向和谐活动,注重全体学生的情感参与过程,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在每一堂课都有具体体现。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得到激发,参与欲得到满足,创造欲得到发挥,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这些名言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让学生明白: 写好文章必须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和丰富多彩的词语,必须恰当地运用修辞。进一步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满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来自广泛的阅读和对文学作品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仿写,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班,逐一对学生的习作加以点评。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借助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浅谈如何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也证明,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课前预习,在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并查阅文章相关的背景及资料,更多的了解文章的知识,以备课上交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激发他们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活跃的課堂气氛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课堂情景演练,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一些课程,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应改变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以朋友的身份直接融入到学生之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中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把阅读跟生活紧密相连。适当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阅读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跟角度去理解、领会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有调查发现,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给予肯定跟表扬。另外,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意义,吸收知识。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仅限于课本中的文章,还应该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

1、把握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快更深刻的了解整个文章。通过整体领会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等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向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精读、细读。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在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学习段落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3、朗读的学习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记忆能力很强,文章多看几遍就能背诵下来。但是他们都是一种闷声的记忆方法,没有通过朗读的方法将文章背诵下来。其实要求背诵文章的目的不仅仅在记忆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锻炼学生的发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著名的语言学家李阳老师强调的语言学习就是多次的重复,是用嘴巴学出来的,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朗读学习法。

4、泛读的学习方法。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语文学习源于生活,我们要讲语文学习的课堂衍生到课外,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生活处处皆文章,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如电视作品、影响资料、流行歌曲的歌词等都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语言。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这些方面汲取语言方面的精华。当然在汲取精华的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审美观对一些语言糟粕要有判断,避免不良语言信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总之中学语文学习是以后学习各学科的工具。培养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把精力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传授方法上。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阅读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科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文教资料2010年4月下旬刊

[2]张镇平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2

[3]赵金令谈如何开展语文教学阅读问题探究

[4]耿秀娟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教材教法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9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语言文字训练不得法、效率低等问题,一直都困扰着语文教师,并且影响到学生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本文针对于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性进行探讨,以期对语文教学做出启示。

一、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展开教学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与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中小学语文文字的学习是最基础的部分,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就是为了服务这样的目标,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反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也要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基础。

在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字词7000个左右,其中需要学生熟悉的只有3500个常用字,也就是说,在字词学习中,对于不同的字词,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等,有些是要求学生熟记、有些则仅仅需要认识,这些都是不同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盲目地追求字词学习的数量而要求学生大量掌握、记忆等,增加学生的压力,而学生在字词运用方面反而会有所欠缺,事半功倍。只有教师能够紧扣课程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实现字词教学的突破。课程标准是学生字词学习的基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并主动加深理解。

二、通过学生的“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作为一门语言,学生最初与之接触是通过读开始的,最后落实到交流中也必然离不开发音与读,因此,“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读”包括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张口大声的朗读。语音本身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并适应这种节奏,奠定发音的基础,同时能够熟悉字词,对字词有初步的认知。当然,这种朗读不仅限于单个的字词,还包括一些与之相应的顺口溜、儿歌、文章等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熟悉每个字词,连字成词,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词语、成语等,在词中掌握字。

除了大声的朗读,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进行诵读,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其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除此之外还有默读的部分。默读是不发声的,通过默读,也是学生记忆的过程,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体味其中的奥妙,对字词有新的发现。

三、通过文章的?Z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文章所能提供给语言文字训练的,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建构学习的语境,二是进行语用的训练。针对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而言,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个模糊的过程,就比如说我们听过了一首歌,一个旋律,再次听到后会感到熟悉,尽管不知道歌词是什么。因此,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字词。另一方面就是字词的运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对于一些字词尽管认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只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掌握语言的运用。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意义还在于帮助学生拓宽字词积累途径。学生只有从多个方面进行字词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字词认知率,最终实现进步。语言文字的学习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不断积累补充,才能得到突破。

四、通过文化的渗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对字词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进步。而要让学生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单纯的机械性重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采用更为丰富的形式,增强字词本身的魅力,才能使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加印象。其中,文化渗透的方式是字词教学或者说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文化渗透的方式有许多,就字形方面而言,可以运用书法的美感,带领学生对字词本身的结构等进行赏析,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认知。就记忆方面,每个文字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其中的故事,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汉字的故事,而小学阶段学生正是听故事的时期。对于一些成语、俗语等,教师可以背后的故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记忆字词。

事实上,这也是学生进行自主词语积累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成语故事等的搜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一、阅读方法

有效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学。一般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选读、品读、朗诵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阅读方法的含义,并让其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以下对精读和略读进行简单介绍:

所谓的精读是指学生深入细致的研读。在阅读过程中,要细读多思,反复捉摸,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精读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阅读文本中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这样在掌握文本大意的同时,也可以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样才能在保质保量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經过编委精心筛选的,每篇文章的设计都对学生有着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教育意义。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文本所包含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例如:学生在阅读“冬天,请不要砍树”时,让学生明白困难和挫折是一时的,只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挺直腰板,坚持一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转机。在阅读“与妻书”时,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让学生体会林觉民在对爱妻与爱国两难全中做出的艰难决定,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

对于高职学生,他们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是想要对本专业知识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想要熟练的应用专业知识单靠专业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本

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因为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而且新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本的同时,扩展视野,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倡导自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国内的著作(《平凡的世界》《史记》《后汉书》《红楼梦》《围城》《边城》等等),还可以推荐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红与黑》《战争与和平》《乌托邦》《羊脂球》等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四、借助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有人曾说过: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能消化。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思考,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增加阅读面,还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增加作文的亮点,提高作文的写作质量。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的功能,让学生在提高素质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学生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体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体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反应人物性格的等等。在体会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并将之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提高写作的技巧。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的同时,尽情地徜徉在精彩的文本当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在教师引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在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我的青春我的梦演讲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