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行》李白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溪行》李白(共5篇)

《清溪行》李白 篇1

作者:李白

原文: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行》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清溪行》李白 篇2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 (650—693?) , 华阴 (今陕西华县) 人。早慧, 十一岁举神童。高宗显庆五年 (660) 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 补校书郎。武后垂拱元年 (685) , 坐从祖弟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之累, 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 (690) 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 世称杨盈川。他以文词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人称“初唐四杰”。其诗崇尚词藻, 内容却较贫乏。只有少数描写军旅生活的篇章较有特色。这首《从军行》是其代表作。

如果说颔联意在言出师之顺利的话, 那么颈联则侧重写战争之艰险。下雪, 本来可使天地变成银白的世界, 一般说是不会“暗”的。这里说“雪暗”, 不仅是写自然界因云浓天低, 景色暗淡, 而且主要是为了烘托战争环境的险恶。“凋旗画”, 是说由于天色暗淡, 使旗上的绘画也失去了光彩, 好像凋敝了一样。“风多杂鼓声”, 是说风大, 使震耳的鼓声也为之淹没。这里的“杂”字与出句中的“凋”字互训, 也用作动词。这样解释, 主要在于说明诗人的本意是为了表现战争生活之艰苦, 而不是像有的论者所说的是“反映战争之激烈”。其理由有三:一是唐军已包围了“龙城”, 敌人成了瓮中之鳖, 不战自溃, 无需再写战斗如何激烈;二是本篇意在抒写诗人报国之情志, 而不是为了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三是为了突出雪寒风厉, 条件艰苦, 以便为下句“宁为百夫长”增添感人力量, 即边塞无论是大雪弥漫, 还是狂风怒吼, 诗人的报国之志都是不可动摇的。

尾联, 是一篇之警策, 语气豪宕, 壮志凌云。“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领。《书·牧誓》:“千夫长, 百夫长。”这里是泛指下级军官。这位投笔从戎的士子不以晋爵封侯为念, 一心想的是捍卫边疆, 其精神是很可贵的。

杨炯这首诗在初唐诗坛上曾产生过积极影响。首先, 它以明快的语言、铿锵的音调, 以及兼有乐府诗的自由和格律诗的严谨的形式, 摆脱六朝以来绮靡诗风的束缚, 为诗歌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诗中表现的邀功马上的主题思想, 不仅对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有影响。而且对后来诗歌中所谓“盛唐气象”的形成, 也不无贡献。

其次, 闻一多先生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 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1) 从这个意义上说, 此诗在题材的扩展上也是有贡献的。

盛唐时期的李白也写过一首五言的《从军行》 (还有一首是七言的) 。其诗是:

从军玉门道, 逐虏金微山 (2) 。

笛奏《梅花曲》 (3) , 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 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 (4) , 长驱静铁关 (5) 。

这首诗也是拟题之作, 诗人通过歌颂汉军长驱边关, 誓斩单于的勇武精神, 表达了自己向往立功边陲的壮志雄心。

值得注意的是, 此诗与杨炯的《从军行》相比, 不仅表现的主题相同, 而且艺术构思和写作层次也有惊人的相似。即首联都是写边塞有敌情, 为报国而从军;颔联都是写征途之盛况;颈联都是写战争的环境与气氛;尾联都是抒写守边将士, 同时也是诗人的壮志。

但是这两首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一, 杨炯的《从军行》所表现的主题, 除了尚武精神外, 还似乎露出一丝丝悲壮的味道, 如“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就是给人这种感觉的句子。这可能是因为初唐时期, 国力和军威都还不够强大, 在战争中常常会遇到艰难和险阻的缘故。而李白的《从军行》, 调子则更为高昂, 气势则更为雄壮。

其二, 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 而李白的《从军行》却是一首乐府诗。不过, 李白的这首诗也有特殊之处, 即它是一首介于近体诗与古体诗之间所谓“初唐体”诗。此诗也是八句, 虽拗句较多, 但对仗却较为工严。它之所以会写成这个样子, 除了受乐府诗的自由形式影响之外, 主要是诗人的气质和风格所决定的。

其三, 从艺术上看, 杨诗采取跳跃式的手法, 无论是写时间, 还是写地域, 都有较大的跨度。如第一句中的“烽火”本是先从边境发出的警报, 距离“西京”是很遥远的, 沿途传警也是需要时间的, 但仅用一“照”字, 就把两地连接起来了。又如第三句刚说“牙璋辞凤阙”, 第四句就写到长驱“绕龙城”。这种跳跃式的手法, 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而且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闻一多先生论唐诗时, 曾用绘画的技法作比, 他说:“法国有一名画家曾发明用点作画, 利用人远看眼光把点连成线条, 并由此产生颤动的感觉, 使画景显得格外生动。” (6)

杨炯这首诗也恰恰具备这一特点。诗中的“烽火”、“西京”、“牙璋”、“凤阙”、“铁骑”、“龙城”等, 都是这样能“引起颤动的感觉”的“点”。而李白的《从军行》, 虽然所涉及的地域也有一定跨度, 但给人的总的感觉却是首尾相接, 一气呵成。

注释

1《唐诗杂论》28页, 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2《后汉书》:“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 围北单于于金微山, 破之。”

3《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32页, 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4 (3) 《梅花落》, 笛曲名。

5 (4) 单于, 匈奴天子之号。

李白《猛虎行》全诗赏析 篇3

猛虎行

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紵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鉴赏: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至德元年(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慄阳(今江苏慄阳),作此诗以赠张。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猛虎行》,一作《猛虎吟》,古乐府曲调名,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象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两河道”,指唐代的河南道和河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秦人半为燕地囚”;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一输一失关下兵”,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至德元年(756)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象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本人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昨天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今天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象《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这首长篇歌行,虽然是信笔写来,其实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精品。其结构是颇具匠心。王琦曾评此诗说:“首尾一贯,脉络分明,浩气神行,浑然无迹。”

李白《日出入行》诗歌鉴赏 篇4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 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 “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是羲和那样的神吗?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 “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 “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呢?读了《日出入行》,我们总算找到了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有人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古诗赏析 篇5

作者:唐·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⑵。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⑶。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⑷。

明主不安席⑸,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⑹,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⑺,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⑻,开营紫塞旁⑼。

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⑽。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⑾。

挥刃斩楼兰⑿,弯弓射贤王⒀。

单于一平荡⒁,种落自奔亡⒂。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出自蓟北门行》注释

⑴出自蓟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⑵虏阵:指敌阵。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精芒:星的光芒。两句意为: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⑶羽书:同羽檄。这里指告急的文书。两句意为: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⑷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这两句意为: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⑸明主:英明的皇帝。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⑹毂:车轮。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

⑺幕:通“漠”。绝幕:极远的沙漠。

⑻列卒:布阵。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

⑼开营:设营,扎营。紫塞:指长城。因城土紫色,故名。见《古今注》。

⑽孟冬:初冬。飒:飒飒风声。两句意为: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⑾画角:古乐器。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两句意思: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⑿楼兰:古国名。

⒀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⒁单于:匈奴的首领。平荡:荡平。

上一篇:畜禽养殖合作协议下一篇:安全管理系统方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