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精选7篇)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篇1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大致等同于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从保护效果而言,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可称之为典范,包括内务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是国家公园的专门管理机构,实行独立的垂直化集权管理,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国家公园管理费用主要由国家拨款,严格限制门票等费用的征收,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授权经营的方式实现完全的政企分开,美国建立了一套非常健全的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的法律体系,并鼓励非政府组织、州县以及私人企业和其他联邦机构广泛参与国家公园景区管理的的保护行动等。

景观区的开发将通过保护性开发的模式,使得旅游活动的增加不但没有对项目区块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反而通过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为项目区块的生态环境带来不断优化的生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根据王爷府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总体目标以及旅游资源特性,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市场目标,并综合考虑到准旗旅游总体布局的开发格局,按功能及地块相对的组合性,在梳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世界银行黄土高原呼斯太河流域小环境治理的有关内容,同时景区管理项目组从整体环境的处理与王爷官邸的协同发展考虑与整个准旗旅游网络分布相协调等众多情况下,确定本区块的总体布局是以万亩水体、万亩树林、万亩草甸、万亩沙柳等为资源背景的四个主要旅游发展区,主要包括:树林休闲体验区、沙柳运动休闲区、亲水文化休闲区、牧场生态度假区。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篇2

关键词:内陆河流域,生态功能,主体功能

内陆河又称内流河, 指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 所在区域称为内流区。西北内陆河地区指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 土地面积253万km2。据统计, 我国西北地区有径流量1亿m3的内陆河428条。主要有分布于新疆境内的塔里木河 (汇注罗布泊) 、伊犁河 (汇注苏联境内的巴尔喀什湖) 和其他小河, 甘肃境内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 内蒙古境内的弱水以及青海境内的格尔木河等。这一地区干旱少雨, 日照辐射强, 蒸发严重, 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

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 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 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 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我国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其中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的地区, 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 沙漠和戈壁面积共约100万km2,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有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 (高寒) 荒漠4个主要类型。

㈠《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生态系统的划分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 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东部季风生态大区、西部干旱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然后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等级:一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 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类生态功能一级区;二是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 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生态功能二级区, 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功能, 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 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三是生态功能三级区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 按照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来划分生态功能三级区。全国生态功能三级区中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产品提供、林产品提供, 以及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功能区共216个。

全国共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三级区50个, 面积237.90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78%。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秦巴山地、大别山、淮河源、南岭山地、东江源、珠江源、海南省中部山区、岷山、若尔盖、三江源、甘南、祁连山、天山以及丹江口水库库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系统结构单一, 生态功能衰退;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湿地萎缩、面积减少;冰川后退, 雪线上升。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三级区28个, 面积93.72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76%。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太行山地、黄土高原、三江源区、四川盆地丘陵区、三峡库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喀斯特地区、金沙江干热河谷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特别是陡坡开垦, 以及交通、矿产开发、城镇建设、森林破坏、草原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 导致地表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危害严重。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三级区27个, 面积204.77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33%。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 以及环京津风沙源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

㈡《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表中可以看到, 西北地区的甘南水源涵养重要区、三江源水源涵养重要区、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天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阿尔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极为重要;毛素乌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重要区、阿尔金草原荒漠防风固沙重要区、塔里木河流域防风固沙重要区的防风固沙功能极端重要;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极端重要。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特征属于荒漠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降水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地区, 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 沙漠和戈壁面积共约100万km2, 分为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 (高寒) 荒漠4个主要类型。

1. 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看, 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沙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地区。所谓生态敏感性, 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 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我国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大风日数、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化极度敏感区域面积为111.2万km2,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吐鲁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柴达木盆地北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宁夏平原等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域包括新疆天山南脉至塔里木河冲洪积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以及科尔沁沙地以北地区, 面积为43.0万km2。沙漠化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至科尔沁沙地过渡低丘、平原带、青海湖, 以及北大通河流域、四川若尔盖、东北平原西部, 面积为71.3万km2。我国盐渍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地形、地下水水位与矿化度的影响。我国土地盐渍化极敏感区面积为79.5万km2, 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 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罗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呼伦贝尔东部, 以及西辽河河谷平原。盐渍化高度敏感区面积为50.5万km2, 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河谷地区, 以及青藏高原内零星地区。盐渍化中度敏感区面积为58.9万km2, 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洪积平原、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河西走廊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和三江源等地区。

2. 从生态功能区的类型上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功能区的类型上看, 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全国有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三级区27个, 面积204.77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33%。其中, 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 以及环京津风沙源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⑴在沙漠化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严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资源的利用, 禁止开垦草原, 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⑵调整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草业, 加快规模化圈养牧业的发展, 控制放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损害。⑶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草、退牧还草, 恢复草地植被。⑷加强西部内陆河流域规划和综合管理, 禁止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发展高耗水产业;在出现江河断流的流域禁止新建引水和蓄水工程, 合理利用水资源, 保障生态用水, 保护沙区湿地。

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西北内陆河流域主体功能的定位

㈠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 将特定区域科学划分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 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分为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 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 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㈡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的主体功能

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很大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 如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玉门市和瓜州县 (原安西县) , 地处亚洲中部中温带荒漠与暖温带荒漠、典型荒漠与极旱荒漠的过渡带, 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 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保护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就在瓜州县境内;根据国家《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瓜州县属于荒漠限制开发区。也有一部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区, 并要实行不同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按主体功能区的定位, 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性保护, 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从生态功能区划的角度看, 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都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具有明显脆弱性的生态环境, 通常具有下列特点之一或几种特点的组合:环境容量低下, 敏感性强而稳定性差, 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弱和自然恢复功能差等。据研究,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与贫困之间还有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在西部地区几乎互为因果关系。所以, 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提供生态产品和通过经济发展来脱贫解困的艰巨任务。

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和发展方向,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属于水源涵养类型, 冰川储量大, 对维系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绿洲的水源具有重要作用。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 属于水源涵养类型,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有“中华水塔”之称, 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径流、冰川、冻土、湖泊等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巨大的调节作用。目前草原退化、湖泊萎缩、鼠害严重, 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其发展方向是:封育草原, 治理退化草原, 减少载畜量, 涵养水源, 恢复湿地, 实施生态移民。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 属于防风固沙类型, 是南疆主要用水源, 对流域绿洲开发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 沙漠化和盐渍化敏感程度高。目前水资源过度利用,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胡杨等天然植被退化严重, 绿色走廊受到威胁, 其发展方向是: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调整农牧业结构, 加强药材开发管理, 禁止过度开垦, 恢复天然植被, 防止沙化面积扩大。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篇3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盐城

1.盐城湿地概况

盐城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拥有原始的自然生态风光,而且还拥有广阔的湿地面积、多样的生物种类,拥有包括糜鹿、丹顶鹤等在内的世界级、国宝级珍稀动物,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旅游之地,因此,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顺应世界性潮流和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来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其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促进盐城生态湿地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

2.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

2.1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周边发达地域

通过对盐城湿地生态旅游问卷调查分析,按客源的集中度大小可将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细分为一级、二级和机会市场三个部分。一级市场是重点市场,客源主要分布在包括上海、南京在内的长江三角洲等城市,占85.7%;二级市场是开拓市场,来源于山东、安徽、河北、河南等周边地区的省份,占8.1%;机会市场是海外市场,主要来自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这说明在开拓周边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同时,应更加注意一级市场的巩固。

2.2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以青壮年和中等收入阶层为主

从问卷调查可知,生态湿地旅游客源性别比例比较均衡,男女游客比例分别占46.7%和53.4%;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19-29和30-45岁之间,分别占44.8%和37.5%,大多是老师和高校大学生,46岁~59岁占8.6%,说明潜在游客主要集中在由中年旅游者。盐城生态湿地旅游者平均月收入主要集中于1001-2000以及2001-3000元,占67.9%,其次是1000元以下的占13.7%,这表明目前生态湿地旅游者主要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从而决定其消费水平不高。

2.3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存在差异

湿地生态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景观的吸引力、游客收入水平、游客的余暇时间和游客的需求心理。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时间及方式等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生态湿地旅游者是通过旅行社以团队旅游的方式在周末、黄金周及寒暑来进行旅游。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停留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停留时间一天的占20.2%,两天的占32.1%,三至五天占18.6%,其余为五天。

2.4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在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事业进行定位。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形象的定位是“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旅游理念识别可以定位为“滩涂——湿地——盐城”,旅游行为识别定位为“蓝天、碧水、滩涂、静谧、辽阔”。

3.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

3.1设计并推广精品湿地生态旅游线路

在旅游线路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精品湿地生态线路应考虑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结合旅游者的需求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时尚和潮流,从而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产品。以湿地生态二日游为例,可以设计如下旅游线路: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市区——大纵湖——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送团,此条线路将游客的心理、兴致与景观特色分布结合起来,注意高潮景点在线路上的分布与布局,从而使旅游活动安排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3.2渗透和优惠价格营销组合措施并举

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非常重要,例如采用渗透价格策略可以帮助盐城湿地渗透旅游迅速打开市场,当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较完善后再适当提高价格,逐步转为正常价格。再如折扣定价策略,对团体游客可采取适当优惠价格,以稳定和扩大市场;对学生、教师等主要湿地生态旅游群体实行半票优惠;在旅游淡旺季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利用季节折扣价策略以分散游客购买时间。

3.3充分利用当地举办的湿地生态旅游节

推广湿地生态旅游可结合本地的生态旅游节,例如湿地、麋鹿观赏的最佳季节,面向国际国内举办丹顶鹤、麋鹿、中华鲟“生态休闲节”,及其以这些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会及旅游休闲活动,从而提高盐城湿地生态的知名度,加强二级市场以及机会市场的开拓,使盐城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生态旅游首选目的地。

3.4注意广告宣传等促销措施的运用

广告宣传对于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持续不断地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直邮广告等媒体进行促销方式,做好旅游宣传品发放、新闻媒体广告宣传、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常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网,使之成为湿地生态旅游景点和游客信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从而更好的推动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4.结语

湿地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是融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江苏盐城具有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天然优越条件,其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当地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营销措施,从而有利于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基金编号:2012JSSPITP4214。

参考文献

[1]那力.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强环境保护[J].沿海环境,2001(3):12-.13

[2]曹晋杰.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陶奎元.盐城湿地与生态旅游[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1.22:150-156.

[4]吕士成,施问全,孙明等.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及其环境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197-201.

[5]仇昊,黄震芳.江苏沿海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2).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篇4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本文从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法入手,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引言: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实践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进而提升企业的旅游服务质量,在游客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在国内甚至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地位。传统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需要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找到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能够在旅游产业上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创新管理观念

旅游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需要创新管理观念,树立企业核心文化,从而指导企业的良好发展。旅游企业作为为游客服务的企业,要重视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企企业员工的人格,尊重他们在旅游行业中的贡献,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文化归属感,在企业中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现代化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手段,对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旅游企业中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树立旅游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形象。

(二)创新管理方法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对员工管理时也需要创新自身的管理方法,这样能够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首先可以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和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优秀人才优势,增强旅游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价值。其次要努力实现企业内部的公平分配,建立重实践、重贡献的奖励制度,要提升一流人才的待遇水平,鼓励更多员工敢于进行服务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实现个人的良好发展。第三,要加大对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时国内市场竞争,更是国际市场的竞争,旅游企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加大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供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旅游企业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管理人员在管理时可以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化,提升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三)创新管理机制

旅游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能够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保证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创新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第一要建立科学的用人和晋升制度,能够给予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旅游价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企业要关心员工利益,将他们放在企业管理重要位置,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科学管理企业员工,努力为员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企业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三,建立学习型的管理模式,即在旅游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相互学习,找到自身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企业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旅游业良好发展。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及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确保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质量,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重新定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环境的监管,处理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努力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其次要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要发掘不同类型的人才优势,调动他们参与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在自己的岗位中创造出更多价值。同时还要协调好旅游企业各项资源,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扩大企业的旅游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地位。

三、总结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篇5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

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当代旅游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且应通过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及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等途径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并达到科学化管理目标。

生态旅游项目风险管理 篇6

中外森林旅游管理模式比较【2】

随着森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森林旅游管理也相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森林旅游管理模式现状和国外森林管理模式现状的阐述,将国内与国外森林管理模式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争对国内森林旅游业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国内森林旅游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

董智勇认为 森林旅游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政企不分、私企不分以及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资源保护与森林旅游的协调发展。

杨敏、杨延风()我国有多处森林旅游目的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如陕西省的森林公园大部分都是由国有林场来承担经营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森林公园既是国有资源的管理者又是其使用者;另外一种模式是林场将森林公园经营权转让,由具有投资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在合同期内进行管理和经营,但该管理模式仍处于探索试验

阶段。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功能定位 篇7

生态农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上良性自我发展之路, 必须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 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或服务, 把资源环境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常州市生态农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开发了一批生态标志农产品, 形成了“蚕鸡套养”、“一稻二鸭”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金坛、溧阳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市) ”。然而, 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迅速发展背景下, 发展生态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对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 旨在为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2、常州市生态农业的优势与劣势

2.1 优势

2.1.1 资源条件

常州市境内山、丘、平原兼有, 地势起伏相依, 全市大多数地区在生态农业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潜力。丘陵山区以溧阳南山和金坛茅山为主, 区内水土气环境清洁, 环境质量均为国家一、二级标准, 是开发生态农业、优质林果、绿色食品的宝地;中部和东部为广阔的平原和圩区, 境内有长荡湖、滆湖、太湖、长江等“三湖一江”, 水网密布, 水质优良, 水面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 水资源总量约为16.3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9.57亿立方米, 大多地区水质保持国家二、三类标准, 不包括水田可养殖水面达3.3万余公顷, 为发展湿地高效生态农渔业的理想之地。

2.1.2 产业特色

常州的农业产业特色十分明显, 主要有特色花木产业 (其中包括种有数十颗千年紫薇的园林) 、横山的大砂梨、雪堰水蜜桃、天目湖茶叶、无公害农产品以及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等等, 这些都是常州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 可作为特色生态农业开发的载体, 通过对传统集约化或粗放的管理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和产业化开发, 可大大改善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劣势

2.2.1 耕地资源锐减

进入21世纪以来, 常州市市区和城镇的急剧扩张而导致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全市耕地面积已由1991年的20.43万公顷锐减至2009年的14.81万公顷。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发展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率, 提高农民收入, 是摆在常州市生态农业面前的资源性瓶颈问题。

2.2.2 劳动力成本高

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就业机会多, 劳动力机会成本高。生态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由于农业相对于其它产业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差, 使得常州市现有农业劳动力中, 青壮年劳力兼营农业比重较高, 年轻一代劳动力比重很低, 老龄化现象已相当突出。劳动力整体结构和素质给生态农业的升级带来了困难, 如何吸纳优质劳动力参与生态农业生产与经营, 成为常州市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问题。

3、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3.1 机遇

3.1.1 生态市建设进程加快

常州正在推进生态市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为城市提供安全、优质的基本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的重要性正日趋突出。同时, 生态市的建设要求生态农业充分拓展其多元衍功能, 包括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等。通过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的生态转型, 强化农业为城市服务, 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的战略转型, 双赢互动的机遇不可多得。

3.1.2 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常州地处入海口的江南富裕之地, 山水兼备、气候宜人, 常年温度适中, 四季皆可游。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城区面貌、人文环境不断改变,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大量资金不断注入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在溧阳环天目湖、武进东南部和西部、新北区东北部、金坛长荡湖、滆湖和茅山等地区涌现了大批生态观光农业点。

3.2 威胁

3.2.1 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面源污染风险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集约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常州市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 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保障城市食物供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量居高不下, 许多农用化学品使用量远远超过了农作物的需要量, 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 对周边水体、土壤和食品质量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对农产品自身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3.2.2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外源污染影响大

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还必须规避外来污染自身造成的污染问题, 保持良好的产地生态环境。常州市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和净化就直接排入河流干渠, 尤其是电镀、印染等企业的超标排放, 是引起土壤铬、铜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不少农田、果园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 是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1]。此外, 高速公路周边农田土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

4、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功能定位

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特征, 已从过去单纯的提供农副产品和生产必需品的产业, 逐步转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调节生态平衡、发展景观文化以及满足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功能。各种功能的演变随着农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常州市已由城郊农业逐渐步入了都市农业发展阶段, 生态农业的功能定位要在保障生产功能提供安全食品的基础上拓展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为此还必须强化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 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1 保障食品安全功能

长三角地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尤为突出, 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这种趋势愈为严重。常州市2009年常州市年末常住人口445.18万人, 相对于长三角其他地级城市, 部分基本农副产品供给有着明显不足, 过分依靠大市场大流通来完成农副产品的保障功能, 品种少且单一, 蔬菜基本为耐运输的茄果类和根茎类蔬菜, 叶菜类蔬菜极少,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 常州生态农业的发展首要保障城市米袋子和篮子供应, 提供优质、安全的基本农产品。

4.2 强化就业致富功能

农业对于农民而言, 不仅提供食物, 更重要的是经济收益。生态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健康食品的同时, 必须能够提高生态农业的附加值, 首力提升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应大力发展具有竞争竞争力的特色生态农业, 如特色花木、精品果蔬、高科技农渔等, 并通过延长产业链,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相关产业的效益, 提高农民收入, 从而吸收优质农业劳动力投身生态农业建设, 实现就业与致富功能。

4.3 拓展生态服务功能

4.3.1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应有助于减轻目前广受重视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生态农业建设中, 要通过发展循环型高效农业, 推进种植业的清洁生产, 控制农田化肥的过度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降低农田氮磷的径流损失量与淋溶损失量, 减轻对周边水体的危害。减轻农药过度投入对大气、水体和食品的残留危害, 减轻农用薄膜过量得到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养殖业, 减轻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问题, 减轻水产养殖对养殖水体的污染问题。

4.3.2 保障城乡生态安全

常州市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变更剧烈, 给城乡生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应对生态农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以保障城乡生态安全。种植业上, 环绕中心城区布局高效设施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化蔬菜基地, 充分发挥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 形成生态保护带、生态隔离带效应, 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符合生态市建设和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要求。畜牧业上, 针对目前集中于新北、武进和金坛市北部地区, 环境压力突出的现状, 将畜禽养殖设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个不同的类型区, 禁养区逐步退出畜禽养殖, 限养区以存量改造和内涵发展为主, 严格控制新建。水产业布局上, 大幅减少太湖、滆湖等围网养殖生产面积, 控制规模和范围, 重点扶持长荡湖南北两侧、滆湖东侧三大陆基养殖基地建设, 与目前现状相比, 可大大减轻水产养殖造成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负荷。

4.4 挖掘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发挥与具有特定农业生产方式及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主要受城市规模、交通可达性、市场化水平、消费理念等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的可供休闲观赏的农业资源条件制约, 如与庭院结合的园地规模。常州自春秋时期以来便有深厚的农业文明历史, 形成了特有的农家休闲民俗及文化传统。目前, 常州市许多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将休闲农业有机结合, 开展游客的采摘、垂钓、野炊、狩猎、观光、观赏等活动, 增加了鲜活农产品的就地消费, 提高了价值, 打开了土特产品及乡土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其余还有工厂化农业观光、高科技农业观光等新形态的方式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中也有较好的前景, 使农业的文化传承增添新内容, 使农业的文化休闲功能增加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昙云, 徐加宽, 吴建敏.江苏省常州市农田土壤主要污染物调查与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5 (4) :123-126.

上一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下一篇:在新生军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