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通用10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总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历史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该如何确定历史教学目标?首先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有:1.具体性,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2.全面性,教学目标要反映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差异性,教学目标要顾及学生各方面的差异;4.可操作性,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便于操作和检测。其次,教学目标应遵循三个实用性原则:1.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2.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即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甚至可以直接指出应该记住什么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3.教学目标必须可以达成。即一节课下来,学生要有所收获。最后,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1.阅读课标和课标解读,明确课标要求;2.认真钻研课本,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学术成果;4.教学目标的陈述是明确的、具体的,5,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按照教学过程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了解并吃透教材, 研究学生特点,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技能、方法, 然后, 精心编写教学活动方案, 根据教学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其中, 活动方案是承接学生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必经阶段。因此, 大家都认为, 备课、编写教学活动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准备。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创造, 是指导教师的一种探索, 一种积极更新以往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有了这个充分的准备, 加上个人的指导魅力, 组织教学技能和随和应变的能力, 完全可以把一堂综合实践课程圆满顺利开展好。但是, 前提是要有一个合适、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应掌握的知识构成的特殊系统。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 它是由活动指导教师、学生、知识目标、教学环境、教具、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 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首先,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某一要素的个体作用, 或者只看各个要素之间简单的链接, 而是要让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 才能发挥出综合实践课程好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活动效果。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动态化发展的。虽然它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如同其他文化课一样, 但是,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因人因时因地等客观条件动态化变化的教学系统。
二、教学目标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一样,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发展中, 生产力的发展是围绕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要素”发展变化的, 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组织实施的, 即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要素”。
“教学目标”为什么是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生产力”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就像其他文化课一样, 教学目标同样是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它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实现何种结果, 都是在具体目标下完成的。所有的教学过程、教学场地设施、活动方案计划、评价体系, 甚至活动指导教师都是围绕它展开工作的。当然, 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会让一切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 教学活动效果也会很明显很突出, 否则就是浪费教学资源或者说不正当使用教学资源, 更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学目标一旦合理确定后, 它就会成为规范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组成行为的准则, 也会成为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学场地设施的选择、教学技能方法的使用, 都会有的放矢, 不会盲目组织教学活动或者随意更改教学内容等, 教学活动评价体系也会围绕着该目标建立并使用。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也会专一地学习此项综合实践内容了。
再次,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活动效果评价等环节,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 自然也成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学校对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有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教学活动发展到评价阶段时的可操作性要强, 在评价活动效果时能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评价, 还能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三、如何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与其他文化课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它是充分体现的是学生的动手参与,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 教师辅助指导为辅。但是, 作为一节学校所开展的“课”, 它的教学目标和其他文化课的教学目标一样, 都应是“三维目标”。而且, 这“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 是一个相互交织, 融合渗透, 协调互动的有机整体, 不仅是整个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活动导向, 更是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目标。
基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要开展好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必须要有合理、明确的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和其他文化课一样的是,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同样要有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固有的教学目标, 但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还应该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 比如动手能力目标、发现问题目标、综合分析问题目标、创新能力和技能目标, 等等。当然, 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不同, 其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会不同。但是, 总的来说, 不论什么样的具体教学目标, 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动机,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出发点, 要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让学生产生强烈参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愿望。而且, 这个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能够容易操控和实现的, 是学生在文化课教学中没法获取或很少实现的目标。把握了这几个原则, 那这个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了。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者,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开展综合实践课, 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但只要懂得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合理确定好教学活动目标, 把研究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 吃透活动内容,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认真备好活动方案, 把握好教学活动工程及环节, 运用好评价方法, 就能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英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给力点在哪[J].辅导员, 2011 (4) .
一、正确处理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力求实现学科识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
二、课程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将发生相互作用。科技将高度社会化,社会将高度科技化。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这个意义上,高中生物课程一方面要使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
三、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当研究高中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调查表明,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较多。有些动植物是学生不常见的,课标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关于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因此,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对事实性知识应当做较低要求,如知道或识记等;对原理性和程序性知识应当做较高要求,如理解和应用等。
四、课程目标应当体现学科特点。在20世纪,随着数学、物理和化学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生物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并深入到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论和生态学等各分支领域,使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趋于统一,并越来越接近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医药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硕果累累。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人体科学、营养学、优生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如:对教材的实质内容理解透彻,教学目标定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服务;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等等。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常在一堂英语课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努力去落实,但后两个目标常常被忽视。在有些英语课上,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反复围着目标知识,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求学生能将知识点烂熟于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在设计任何学习活动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陷入了追求形式的误区,低效率是这种课的致命伤。
如果当我们在面试环节中遇到如下面这样的面试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呢?下面大学网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个人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别是什么?你是如何确定这些目标的?你准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
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它其实包含了四个部分,各个部分都需要加以回答。记住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这些问题经常一起出现——这个问题问的是你的个人目标而不是职业目标,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你很可能还会被另外问到职业抱负。如果你不能区分这两者的话,你就不得不重复自己的回答。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在计划和组织部分,是因为它能反映你在个人生活中的计划和组织能力。
错误回答 我在某个地方读到过,我们是美国历史上比上一代退步的一代。这使我很担心,因此我的目标就是确保自己不落伍。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悲观,但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且我相信面对现实是十分重要的。
评论
回答这个问题时,关注经济的不利状况是不明智的,除此之外,这种回答在几个方面都有缺陷,
首先,它试图把所有问题归结成一个问题。其次,它太过哲理化,因此没有反映任何计划和组织能力。最后,它表明求职者对自己的未来不太乐观,而且他(她)主要关心的是克服障碍和生存,而不是繁荣和发展。
正确回答
同所有现实目标一样,我的目标经常改变。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我的个人策略是根据当前目标评价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相应地修改自己的.计划。比如,我每五年就制定一项个人计划,这个计划中包含一个总体目标和一系列短期目标。每6个月我就回顾一下自己的进展,然后做出必要的修改。很明显,我当前的计划就是实现职业转变,也就是找到更满意的工作。除此之外,我已经实现了近期制定的个人目标。
更多相关的面试问题分享:
实战类面试问题
行为类面试题
蒋胜权呼兰区双井中心校
每节课题实验课都有具体的观察目标,实验课的讲授者与观察者紧紧围绕着它来完成实验课的研究任务,并以此获得大量的课题信息,因此,它是课题实验课的具体方向,它的完成质量,直接决定课题实验课的质量。直接决定课题这题研究的质量。(忙的提示)
一、观察目标的确定依据
观察目标的确定过程,是课题主持人与合作者把课题实验方案、课题阶段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具体化的过程。所以观察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课题实验方案、研究者的情况、教学环境等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的。
1、熟知课题实验方案及课题阶段研究任务
观察目标既然是课题实验方案的具体化,那么研究者首先要解读课题实验方案与当前研究任务,对此要认真分析并达到熟烂于心的程度。如本课题的实验因子是什么,与课题实验课中的教学因素如何结合,在本节课中如何有效体现实验因子,无关变量如何控制,本节课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即教学目标与研究目标的双重实现)。主持人与合作者在课前要经过认真的讨论、反思,最后敲定观察目标。
2、课题主持人要认真分析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情况
观察目标是讲授者与观察者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研究结果,所以,主持人理应重点分析实现它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1)分析讲授者与观察者当前的研究水平。看国旗
观察目标对应着一系列的观察量表,观察者能否顺利完成分得的观察任务,包括现场收集信息、课后整理信息并在交流时提出自己的观察论点。主持人在人员分配上要人尽其才、合理分布,把具备相应研究能力的合作者准确分配观察任务。
(2)分析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态度(团队意思)
课题实验课是一项比较长期的艰苦的工作,经过一个阶段研究进程之后,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研究的积极性如何,态度端正不端正,有没有逆反心理,主持人要详细了解讲授者与观察者当前的科研道德现状,发现反常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力争把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思想统一到课题实验课的正常轨迹上来。
(3)分析当前的教学环境
当前的教学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观察目标的实现,是否具备观察的条件,应统筹考虑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学生学习状态等等因素,为观察目标搭建平台。
二、观察目标的陈述
有了观察目标,我们必须把它描述出来,没有写下来的观察目标不能算是真正的观察目标。因此观察目标的陈述非常重要。
1、观察目标陈述的是课题实验课预期的研究结果,主要是讲授者与观察者通过教学实验活动来完成,研究行为的实验主体是讲授者,观察主体是观察者,讲授者的实验行为应得到观察者的记录并确认。
2、观察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操作、可统计。
观察目标陈述不明确、不具体,讲授者与观察者就很难把握,更
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观察目标要与各种观察量表对应起来,观察点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不要太多(最好一个或两个),观察量表要可操作,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及统计方法,强化统计结果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使用这一目的。比较一下:
(一)本节课是《拐弯处的回头——语文五步阅读教学法》的第一课时——主动阅读能力训练,通过本节课的实施,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积极探索“三维目标导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结构,引导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从分析情节为主转向分析语言为主;从分析语言的内容为主转向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从随意训练为主转向有目标训练为主,形成有具体阅读导向的语言文字训练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本节课的实施有以下几点具体目标:
1、检测学生主劝参与教学过程的目标意识。
2、通过“五步阅读教学法”,观察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反馈,认定阅读能力的提高幅度。
3、重点监测学生在“五步”阅读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二)激励与需要密切相关,所谓激励,就是从需要出发,来激发其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本课我想通过设疑激励与电教手段激励来试验。因为本课题已经进行过多次的实验与观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一致认为本方法是可行。拟定本次实验的目标为:通过3次设疑激励和5次电教手段的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欲望,完成面积的推导和实践题的解答。
三、观察目标的反思
观察目标的反思能力是指主持人与合作者为了成功实现课题实验课的研究任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研究活动以及支持这些研究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这一环节,我认为主要经过三个步骤。(照镜子的作用)
1、内省阶段
主持人与合作者针对课题实验课中发生的种种现象,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认真琢磨、作出判断、调控下一步的行为,如,针对实施课题研究策略出现漏洞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如何调整方案,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等。(电教媒体的时效性需要调整)经验之思:把手伸进火中
2、外显阶段
实验课结束后,经过内省阶段,把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体会与认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反思日记或各种形式的报告。(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思之思:坐井观天
3、共同讨论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强调主持人与合作者之间的交流,肯定优点,弥补不足,在交流中促进提高。(怎么调整)喝茶的提示
四、确定观察目标依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观察目标的思想观点、研究内容、统计方法的选择等
都应当是科学的、准确的。
2、实用性原则
观察目标是为主持人与合作者的课题研究服务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观察目标要有实用价值,不能搞花架子。
3、针对性原则
观察目标要针对课题研究进程,针对某一个具体阶段的具体问题来确定。
4、创造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观察目标的确定是你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反思之后来确定的,一定要体现你的个性、创造性,体现你独特的研究理念、研究风格等。
5、总结性原则
衡器是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它包括天平, 秤等, 必须每年进行计量检定。实际进行工作的时候因为规格, 材料, 使用方法等都存在差异, 所以很难制定统一的检定周期, 而必须参考多项数据, 而最终的制定标准是否合理要根据周围环境, 精确度以及维护方法等多种因素的结合, 想要完成一项科学的检定本身是十分复杂的, 所以, 应当保证衡器在使用中超出允差的后果应尽量小的同时, 检定周期适当长、年检定费用经济合理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检定周期是必要的。
1 衡器检定周期的制定原则
对于衡器来说, 其计量效果必须得到保证, 所以, 应当遵守下面两个原则:第一个是检定周期之内的准确率能够保证, 第二个是以经济节约为导向, 杜绝材料浪费, 衡器检定周期的确定应当保持一定的程度, 时间太短使得衡器计量工作变得超负荷, 并加大了花费投入, 以及辅助器具的使用总量。并且给工作人员和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引起物和人的浪费, 若周期时间安排的太长, 又会引起计量性能的转变, 使得精确度下降, 甚至导致有效时间里衡器的状态较差。所以, 在确定检定周期时一定要考虑上面所述的两个原则。
2 影响制检定定周期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 影响衡器检定周期的因素很多, 包括衡器的结构、原理、制造工艺和质量:衡器超出允差的后果:使用衡器进行测量时所要求的测量不确定度衡器使用及保管的环境条件:衡器的应用是否频繁;衡器效果的必然性变化, 尤其是经过长期使用后的器具;衡器使用过程中的养护;为了保证检定结果而进行的数据记录等。因为就算是一致的称量品因为长期使用, 准确度也会下降。所以, 可以说, 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 将导致称量器具之间的效果不一样, 这非常不利于操作的可行性。
3 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个地区的计量检定机构来说, 只能根据本地区商用衡器总体强检合格率的变化情况, 对检定周期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以期确定的检定周期更加科学合理。在具体实践中, 应注意考虑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选择的周期检定时间, 必须在检定规程规定的最长检定周期内, 如果使用的衡器是国家计量基准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不论该项计量基准或标准在检定周期之内是否动用过, 它的检定周期都必须是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检定周期或单独加以注明的检定周期之内, 超出的即已失去执法的作用。工作中使用的各种衡器的检定周期, 应当按照同样的原则处理。
3.2实用的检定周期, 应当能够保证在检定周期之内, 衡器的计量性能不超出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最大极限误差, 如果是这样, 就可以判定检定周期的安排是可行的, 然而, 单纯认为极限误差在检定周期时间里得到控制就是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检定的时间应当有所控制, 通常如果某些衡器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已经能够确定其合理的效果, 这样的话五年完成一次检验就可以, 那些频率过快, 每年一次修理, 从经济角度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 检定周期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并且通过长时间的测验, 观察, 找到一个较为稳定合适的检定周期安排。
3.3检定周期还应当根据衡器是否频繁应用来决定, 衡器使用频率太高将引起精确度下降, 所以相对应也该减少周期来获得更为可靠的保证, 不过, 从衡器原料方面来说, 也应当提升原料的可用性, 保证合理的使用方法以延长寿命。
总的来说, 检定周期怎样确定具体的时间安排, 应当结合具体情况, 对于衡器的性能, 检定目标, 检定场合等都要分别看待, 不过通常来说, 检定规则应当参考国家规定, 一般不可超越最长检定时间。
4 制定定衡器检定周期的方法
由于衡器种类不同, 涉及到长度、力学、电学、温度、时间频率等专业, 确检定定周期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现提出几种方法, 供参考。
4.1 比较法:
使单个衡器经过必要的检定步骤, 把此时的检定结果与从前的结果作对比, 若各个数据相差不大, 都在可允许的情况之内, 则能够确定此衡器的长期检定标准, 如果允差值超过范围, 就要考虑减少此衡器的检定周期, 这一办法通过数据的累计和研究, 取得衡器值的运行效果, 将它作为落实和更改检定周期的主要依据。这是通常所说的比较法。
4.2 图表法:
衡器在每次检定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检定点, 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依照这条线加上适当的运算方法就可以得到检定周期的可靠的漂移量, 并能够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到最恰当的检定周期。
4.3 统计法:
对同类准确度等级的衡器, 在规定的检定周期返回时, 统计出在给定的检定周期内不合格的衡器与受检衡器总数的比例 (统计时应排除明显损坏的衡器) 。如果不合格的衡器比例高, 则应缩短检定周期;如果不合格的衡器比例很低, 则应考虑延长检定周期。这种方法适用于准确度等级、结构、原理及其稳定性基本相似的衡器。
4.4 计时法:
衡器的检定周期, 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来表示, 而不是用安装的时间来表示。将衡器与计时装置相连 (需具备相应的连接条件) , 衡器工作时, 计时装置开始计时, 当计时装置达到规定的使用时间时, 该衡器应送检。这一方法的优势是能够直观反映应用的时间和送检频率见的关系, 使用这一手段以前, 要把特征相似, 原理相同, 状态类似的衡器整合进行检测, 并得到较为准确的工作时间。
总结说来, 首先要以客观公正, 精确, 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检定工作, 而检定工作是否达到上述要求也要根据公平准确的评价依据来判断, 既不能够为了尽早实现完工而忽略质量, 或者安排工作量过大的工作, 也不可以为了减少检定花费, 盲目克扣使用正规的检定仪器, 也不可以违规加长检定周期的单位和时间和至生命财产于不顾。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说明了周期检定工作应当具备的必要步骤, 提出应当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检定, 并论证了怎样制定恰当的日期是最合理的, 并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 有效的工具, 力求最大限度达到检定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衡器,仪器误差,周期,检定方法
参考文献
[1]冯俊杰.测量器具可靠性基础理论在计量捡定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 2003, (4) .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前言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①。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成: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的层次。本文重点探讨的是课时教学目标,它是从微观角度,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表达一节课学生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还都处在不成熟阶段,在实际制订教学目标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较突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体会,指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形式,轻视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由于没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标,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的出新,导致教学设计中出现“重形式轻目标”的现象,教学过程不能体现设计的教学目标。一个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形式多有创意,课堂气氛多好,都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同样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开展和实施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重知识轻素养”的教学设计,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目标要求,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代替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目标;对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不够敏感,不能及时地感知、理解和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
下面“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计算机病毒”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Internet的应用;(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防治。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可能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在生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知道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但这些都只是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设计一个计算机病毒,让全球的计算机系统瞬间瘫痪,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教育信号。
其实,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及网络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让学生自己感受计算机病毒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教学目标不明确,比较大而且空
有些教学目标套话连篇,目标比较大且空,例如某教学目标为:(1)学生进一步加强中文打字训练;(2)学生初步掌握图片的插入和相关调整。仔细分析,这个教学目标大、空,无法检测实际教学效果。如目标(1)“进一步加强”是指什么?目标(2)“相关调整又是指什么?”
4、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展示而达到的一种行为变化的结果,它主要回答“达到什么”的问题。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
例如某教学目标为:如何安装和设置输入法;设置鼠标和显示;添加删除系统和第三方程序;添加打印机;强化学生使用控制面板调整系统的意识。仔细分析,这个教学目标只是教学内容的堆积,而不是真正的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混淆在一起了。
5、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相互脱离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相互脱离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某教学目标为:(1)了解程序的基本工作过程;(2)了解程序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算法及其意义。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两者相互脱离,必然会导致教学目标的紊乱,教学中不知到底应该教什么,如本例中是讲“了解程序的基本工作过程与了解程序的实际应用价值”还是“算法及其意义”。
6、教学目标描述不够准确,重点不突出
教学目标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如果目标描述不准确、重点不突出,将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也容易给后续课程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下面举“发送电子邮件的教学目标为例进行说明:技能领域:①学会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②学会用web方式收发邮件的操作步骤。③学会同时给多个人发同一电子邮件。
该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学会是知识层面的,用于技能领域不太合适,没办法检测;“学会…操作步骤”不妥,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操作步骤。可修改完善为:①学生能够申请一免费邮箱;②学生能够使用自己的邮箱收、发邮件;③学生能够使用自己的邮箱同时给多个人发同一电子邮件。
3、如何制定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1、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课内容的综合性强,而逻辑性不强,學习甚至可以是非线性的。这样对于中学生而言每堂课的内容都比较零散,甚至有时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上一堂课毫无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更要设计好“小目标”,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一根主线或一个“大目标”来贯穿“小目标”的教学,使整个教学构成“鱼骨刺”式的结构。
2、充分了解学生,以人为本
面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认真去“备教材”, 更要认真去“备学生”②。只有清楚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长,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应该在学期初就要认真作好调研,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弥补。只有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地促进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
3、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又要适合当地的发展状况[3]。由于各地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如果 “胡子眉毛把抓”,那将一定违背“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加上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造成信息技术课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的发展状态之中,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
另外,还需要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在充分断定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可提出两级: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基本目标是人人必须达到的目标。较高目标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争取达到的目标。
4、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准确、具体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力求准确、具体,如设计动感贺卡一课,如果目标只定在学生能让贺卡里的内容通过自定义动画的方法动起来,显然就不够充分,不到位。如果目标定在学生能运用自定义动画的动画效果和顺序的技巧来提高贺卡幻灯片展示的效果,就比较完整和准确。
5、教学目标需尽量包含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就如同菜肴的“色、香、味”一样,是一道菜的综合性的体现,不能说”菜色还没有烧出来就不能追求菜香、菜味”,它们不是层次的关系。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贯穿在整个过程中。
当然,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并不是每堂课都牵强附会完成三维目标,根据每堂课,目标要有侧重,有时候侧重知识技能方面,有时侧重过程,有时侧重情感态度,并不能为了要迎合三维目标,要求每堂课一定把三个目标实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学科特点,它既是一种技能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上有趣味的课、上有价值的课、上有文化的课”,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由此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根据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起点,明确任务,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变成思维的殿堂,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整体价值,以达到全面地高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艳茹、李清,谈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J],教育理论研究,2005,(5).pp13-14.
[2] 王克胜,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信息技术教育,2007,(3).pp38-39.
[3] 吕淑艳,甘肃省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教学要围绕目标,可是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怎么来确定呢?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在上课前应该很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才能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教学目标组成。它包括: 国家培养总目标——学科(课程)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系统中,各个层次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为:
国家课程总目标——是期望学生达到的最终结果,它与教学目的是统一的,对其他层次的教学目标起着指导作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科(课程)教学目标——是总体教学目标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中所具体规定的各门课程的目标。
阶段教学目标——是各门课程在不同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学年、学期等)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各门课程中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要实现的行为变化,故也称为学习目标。这里所阐述的怎样确定教学目标特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也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学科教学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九义”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上都是一致的,在目标的表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三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三个领域分别设计出若干个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具体地把握教学目标,综合地实现教学目标,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得到发展。
3、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是一种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具体结果与普通要求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一种现实,是指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而教学目的是一种理想,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方向与指针、是普遍的、统一的、抽象的,是教学目标的概括和总结。制定教学目标要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基础上,进一步订出执行课程标准的结果会在学生身上出现哪些变化,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应取得什么发展。因此,课程标准和计划中的目的要求不能代替教学目标,而只能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各学科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目标要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如是。
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层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程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课时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课时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目中有“人”。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才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新课改设置的每门学科,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面面俱到。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到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1、目标分解:任何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为正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
2、任务分析:单元目标或者课时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规定的知识以及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具体的剖析。通常的做法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提问和分析: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那么根据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能力?……这种提问和分析一直进行到教学起点为止。
3、起点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
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一般说来,确定教学起点,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学生通过每一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后应达到的行为要求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再将这些表述进行层次化处理。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十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才是课堂的“指挥棒”。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跳出课改看课改可以发现,当前的英语课堂仍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对教材的实质内容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且常流于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回顾以往:
1.总体状况:课程改革前——重谈“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后——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
2.产生的问题: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厚重;教学目标定位泛化。如……
情感价值、目标态度的达成 后面会谈到。
三、概念:
1.何谓教学目标?(1)宏观 (2)中观 (3)微观
2.各层次目标间的关系。
3.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有具体阐述。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目标定位不能有问题。)
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样教 为什么而教
2.检查与反馈功能 检测什么 如何检测
3.完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
1.共性与个性 2.显性与隐性 3.预设与生成
六、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
1.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语言认知目标;语言能力目标;语言文化目标;语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前提:理解《课标》内涵;较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多考虑教学双方特点;
3.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准确与完整;可以对教材做适度再开发;
4.教学目标设定方法:首先考虑语言认知和语言能力;适度挖掘语言文化和语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目标描述:让学生成为主语;一定要具体明确。(后面例谈。)
七、例举教学目标的设定:
1.看一个课例和目标描述。
两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定的不同教学目标——My Family
A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1)学习新单词father ( dad ), mother ( mom ), man, woman, grandfather ( grandpa ),grandmother ( grandma ),并结合句子进行使用;
(2)学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餐具的知识。
B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father(dad),mother(mom),man,woman, 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并结合句子进行使用;
(2)会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餐具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分析:这两个教学目标中,显然是B教师设定的更好些,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B教师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如第一条,对于新单词的掌握要求,A教师只说明了教学内容,并没有具体的掌握到什么程度的说明,而B教师则明确地进行了说明。第二条中,A教师也只提出了学习的内容----学唱歌曲,而B教师则提出了学习要求----会唱歌曲。
第二,B教师的目标更具可检测性。A教师在第二条中提出,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培养热爱家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点看似贴切,实际并不可行,这个目标也不是一堂课上就能实现的。这种空洞的表述可以换成更为实际的内容。如:通过唱歌以及用家庭的其他成员替换歌词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单词。
第三,B教师的目标更符合课程标准。在第三条的表述中,A教师只要求了解知识,B教师则要求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用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任意地降低或拔高要求,更不能信手拈来,做表面功夫。
2.实例谈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如6A Unit One Public signs 语篇教学。
(1)语言认知目标:词汇、句子结构。
(2)语言能力目标:会提出有价值和具有交际意义的问题。……
(3)语言文化目标:如公共标识及其意义。
(4)语用目标:如要求与协商原则 ——Can I go in ?等。
(5)情感、价值观等: 文明素养,礼貌交往等。
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二度加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素养。
.简单片段例谈。
(1)如5B Unit Two A telephone call 单元整体教学中,在合适的课时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应该安排学生的回忆和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如:四年级学过的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Here’s asome……for you.
(2)同样该单元,学生学会运用I’ve got ……后教师可以设定目标He’sShe’s got a……的运用,这并不是对目标的随意拔高,而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和迁移运用。
(3)再如6A 教材中,学生学习了be动词过去式以后,教师整合利用There be 结构,“任务型”地安排学生口笔头练习,像对比家乡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抓住有利时机,动态生成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一举两得。
八、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1.达成的基本原则——有机达成:分步 分层 适时 多渠道 多方式
2.可以达成的方式(简单参考)——a. leading-in b.presentation c.practise d.production e. classwork &homework等。
3.隐性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和动态生成。
九、目标设定的注意点和一些误区:
1.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知识目标中忽视语音和话题知识
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目标缺失
语言技能目标定位不当
情感态度目标宽泛
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
2.教学目标应体现有效性
误区一: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
误区二:语言能力取代综合运用能力
误区三:教学目标主体错位
误区四:三维目标分离
十、结束语:
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下层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
【如何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201210012-11
如何合理安排暑期时间07-28
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09-18
如何合理安排高三复习计划12-08
合理安排语文教学环节11-20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教案12-02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07-22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06-20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应如何定位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