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活动小班——学穿鞋子(推荐4篇)
小班健康活动:穿鞋子(生活自理)
设计:廖晓春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鞋子的左右脚,学会两手配合穿好鞋子。
2、锻炼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活动重难点:
学习分辨鞋子的左右脚,两手配合穿好鞋子。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教师带领幼儿光脚在草地、砂子等比较粗糙的地面上走一走,引导幼儿交流感受,小结:穿上鞋子可以保护我们的脚。
2、鞋若干。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我们都知道穿上了鞋子可以保护我们的脚不受伤,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双鞋,看看,有两只呢。
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辨鞋子的左右脚。
1、师:仔细看看,这两只鞋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把两只鞋子摆在一起,引导幼儿从鞋子弯曲的方向、拌扣的位置分辨鞋子的左右脚)
2、师:哪只小脚穿到左鞋里?请小朋友把你的那只脚抬一抬(学说:左脚穿左鞋),哪只小脚穿到右鞋里?请小朋友把你的那只脚抬一抬(学说:右脚穿左鞋)
小结:穿鞋子的时候要分清左右脚,左边的小脚丫穿左鞋,右边的小脚丫穿右鞋。
三、学穿鞋子:
1、示范讲解:把鞋先摆好,左右位置要正确,然后,用两只手拿住左(右)鞋子,把鞋子的口撑开,左(右)脚的脚尖先套进去,再用一只手的手指头伸到脚跟后面,把鞋子的后跟拔起来,最后扣上扣子,一只脚穿好后再穿另一只。
2、请小朋友学习穿鞋子:
提出要求:要先把鞋子按照左右正确的位置摆好,穿的时候注意左脚对左鞋,右脚对右鞋,穿的时候两只小手要配合好,用老师教给小朋友的办法穿。
幼儿练习穿鞋子,教师巡回指导。
四、游戏活动:穿鞋竞赛。
幼儿结伴玩比赛穿鞋子,看谁穿的队又快,进一步学习掌握穿鞋的技能。
幼儿园的社会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内化社会规范的一项学习活动。幼儿通过活动,逐渐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有一定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并且使自己的独立性、坚持性、自信心等品质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整合语言、生活、计算、科学、常识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它能鼓励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班幼儿学会生活自理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能培养幼儿独立性、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对于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未来社会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图片、教材在课堂上教育幼儿生活自理
有研究表明,儿童潜在的能力发展存在着递减的趋势,出生时若按100%计算,5岁开始就只剩80%了,8岁则减到近60%。小班幼儿,在入园之前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或长辈代劳,但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周到地照顾他们,学会自理就变得非常迫切。我们幼儿园就把小班的教育重点定位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因此,老师有必要利用图片和教材,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自理能力教育。
1.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他们在入园之前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或长辈代劳的。因此,在入园后,老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教育。例如:小班生活《宝宝吃饭》,这节课利用儿歌,让幼儿知道要手扶碗,拿好勺子一口一口自己吃饭。吃饭儿歌:宝宝吃饭,好宝宝,吃饭了。小饭碗,手扶好。小勺子,快拿好。绿青菜,红大虾,啊呜啊呜,吃个饱。通过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既了解了吃饭的过程,也懂得了挑食行为不好和一些用餐卫生。吃饭前边念儿歌边排队,幼儿完成了等待的时间。又如:小班语言《小河马拔牙》,这节课利用小河马拔牙的故事,让幼儿懂得糖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多吃糖容易产生蛀牙。同时,还让幼儿知道了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便于他们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卫生行为习惯。
2.利用生活中的图片教育幼儿自己动手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还可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运用图片,让他们去观察和了解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例如:区域活动《折衣服》中,我把幼儿折衣服的步骤拍成图片贴在生活区里,幼儿对着照片里的自己,一步一步折衣服,折了又折,一点儿也不感到厌烦。又如:区域活动《给小猴制作项链》中,幼儿边看图片边亲手制作项链为小猴带上,那种喜悦、那种成功之情油然而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利用儿歌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利用儿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孩子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就表示着独立的开始,老师和家长都要适当地鼓励孩子的这种独立行为,抓住教育的契机,制定一日常规,利用儿歌故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进入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都由老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激发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兴趣。例如:洗手的时候念《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缝搓搓,换只小手再搓搓。洗好手回到位置上,继续念儿歌:小手小手握握紧,小虫小虫飞不进,干干净净吃点心。通过念儿歌,幼儿完成了等待吃点心的过程,洗干净的小手也不会去到处乱摸。又如:《整理袜子》时念:袜跟亲亲,袜头亲亲,袜口亲亲,捏住袜头卷卷卷,卷花卷,袜口张开大嘴巴,啊唔一口吃掉它,变成一只小袜包。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已经把袜子卷成了一个小袜包,这首儿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既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让幼儿掌握了整理袜子的要领,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幼儿自觉自愿地进行整理袜子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老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及时编一些简单易懂易记的儿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游戏是什么?“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我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如小猫、狐狸、小猴等)贴在一次性面盒上,根据主题《图形宝宝》的需要,把动物嘴巴部位挖空成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勺子提供了长柄小调羹和短柄小汤瓢儿;“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饼干、半圆形毛毛虫饼干、方形的骨头饼干。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将计算、生活、科学常识、语言等自然有效地联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幼儿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地发展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为了让幼儿学会穿衣服,我园组织了小班组“穿衣服”比赛
比赛规定:5分钟穿上外套,5分钟脱下外套。幼儿在时间的催促下迅速地穿上衣服,迅速地脱下衣服。在比赛中,请上一个穿得迅速的孩子“领穿”,大部分孩子会跟着他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我选择的榜样是孩子们熟悉的同伴,效果奇佳。通过比赛提高了孩子穿衣的速度,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弱的幼儿。
四、利用家长资源在园外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幼儿在老师的督促下,在小朋友的相互影响下,知道玩具玩过后应放在哪里,牛奶喝完了知道茶杯放哪里,知道自己吃饭,知道自己擦鼻涕等等。但如果在家里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自觉地遵守一些有助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常规,就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但往往由于幼儿缺乏自制力,他们的这些活动就需要家长的监督才能完成。在家里家长要督促孩子自己刷牙,自己洗脸、洗脚等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一下,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做得慢,第一次做不好还有第二次,第二次做不好还有第三次,幼儿只有在这种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步学会生活自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能力的培养像是酵母发酵的过程,一定是缓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生活中的各种处理方式,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如果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张启福.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因人施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小班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使孩子成了全家的“唯一”和“中心”,许多大人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任何事情家长都包办代替,并把这种包办代替视为是对孩子的爱。也正是因此,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小班幼儿刚入园,由于来园前家长的包办代替,养成了任何事情都依赖大人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呢?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意识
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意识。如: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为自己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到高兴。在语言活动“自己来”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儿歌的内容,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而受到教育。还可以把身边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作为学习的榜样,多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
二、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
1.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根据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把一些生活自理的方法编成儿歌,设计成有趣的情节,让幼儿在游戏情节中学习本领。如上厕所后提裤子:“外衣卷起来,下巴夹住它。左手撑裤腰,右手塞衬衣;前边塞塞,右边塞塞;右手撑裤腰,左手塞裤子;左边塞塞,后边赛赛;提提小裤子,外衣放下来。”把漱口的过程变成顺口溜:左手拿水杯呀,右手扶龙头;打开接点水呀关紧水龙头。喝口水抬起头;咕噜噜、咕噜噜,咕噜咕噜吐出来。小班的幼儿家长为了防止孩子的衣服弄脏,都喜欢在衣服的外边穿一件罩衣。在学穿罩衣之前,我们先教幼儿认识衣领、衣袖,分清衣服的前后和反正,再教他们穿:左手抓衣领,右手钻洞洞;右手抓衣领,左手钻洞里,双手举一举。然后老师会帮忙系上背后的带子。在说说做做中,一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的幼儿学会了漱口、自己提裤子、自己穿罩衣等。孩子们也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在集中活动中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方法和相关知识。如设计健康活动《我会洗手》教给幼儿洗手的方法,以及什么时候洗手。卷衣袖—打开水龙头淋湿手—擦香皂(关闭水龙头)—手心手背、指尖指缝都搓到—(打开水龙头)冲掉泡沫—甩甩水珠—擦干手。社会活动《我把玩具送回家》,使幼儿懂得玩具玩后应该收拾好,把玩具放回原处。
3.为幼儿提供自理的机会。例如,早晨入园后,幼儿要把自己的水杯摆放到水杯架上,每天给自己种的种子浇水;餐前请小朋友当值日生帮老师分小勺,餐后把自己的餐具分别放到指定的位置。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用饮料瓶做的大嘴娃娃、小勺、豆粒,让幼儿喂娃娃吃饭,在娃娃家帮布娃娃穿衣服、梳头……在一系列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玩儿的过程中巩固了平时所学的自我服务技能。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受益终身。
三、因人施教
有的幼儿动作协调性好,理解能力较强,在教的过程中学得就快;反之,自理能力掌握得就慢。因此,对待能力不同的幼儿就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目标要求高些;能力弱的,目标要求低些,也就是说: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幼儿,并且在教的过程中要耐心,反复指导。对于有进步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信心。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老师利用晨间、离园接待、电话沟通、家园联系栏、建立班级QQ群等形式和家长加强日常的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造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向家长们介绍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还给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样教幼儿穿鞋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中,同时把培养目标发到QQ群里,让那些平时忙于工作无暇来园参加活动的年轻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交代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老师探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还可以在QQ群里分享育儿经验。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期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通过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在学习、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家长和老师适当地鼓励,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勇于面对困难。
关键词:幼儿;生活能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小班教师是走进社会的第一任老师。这就意味着幼儿教师的责任之重大。因此,我们小班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
以前,幼儿园在接收小班幼儿时,一般只注意观察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生活的照顾,而教师只考虑如何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孩子会做些什么。特别是目前,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深受家长的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应该做到事情,完全由家长包办代替,然而老师有时也是怕幼儿做不好,又怕幼儿做出的事反而增添麻烦,所以老师宁可自己去干也不让幼儿动手去做,这样,成人自觉不自觉地就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中给幼儿养成了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控制能力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幼儿的动作会逐渐灵活起来,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生活特点,让幼儿做些力所能级的事情,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所做的事情,就会使幼儿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从而形成一种自信,对他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取得成功是一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做为教师就应该认真领会《规程》的要求,注重对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要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中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放在一日工作计划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所以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幼儿去做事情。特别是新入学的小班幼儿自己不能吃饭、不会正确穿鞋,有个别幼儿大小便不去厕所而经常拉尿裤子,幼儿的依赖性相当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几位老师密切配合,在生活指导上下了很大功夫,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培养。
(一)采用区域活动,激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兴趣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生活技能。如“娃娃家”活动中,通过给娃娃穿衣服,系纽扣,给娃娃洗手洗脸,另外在操作区增添了简易的衣服裤子,用来给幼儿练习。还特意组织幼儿穿衣服脱衣服比赛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在观察中,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为了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生活技能,老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途径,如:幼儿进餐前,主动洗手,进餐时,指导幼儿正确拿勺吃饭,饭后擦嘴漱口,午睡前要求幼儿将鞋脱下摆放整齐,午睡起床后,能正确穿鞋。幼儿吃水果时,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将果皮拔下,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比比看谁的小手最巧。
总之,只要老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培养,正确指导,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幼儿生活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规章》中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参差不齐,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因而幼儿的各种能力的水平也个不相同。因此,老师不能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要根据幼儿各不相同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小班有些幼儿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宠惯,在家里孩子的一切都由大人代替包办,造成生活能力较差,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对那些属于幼儿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教育,属于个性问题就个别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给一点帮助,鼓励和温暖,使幼儿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成度的提高。
(三)家园共同配合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急于求成的,也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即需要在园内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幼儿的多次参与练习,又需要家庭中進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形成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教育氛围。在召开家长会时,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并要求家长尽量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生活自理活动小班——学穿鞋子】推荐阅读: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05-27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05-29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10-20
自理能力10-29
自理报检登记证明书07-04
小班生活区06-11
小班半日生活安排计划12-08
快乐幼儿园小班生活教案07-18
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家长问卷调研报告11-27
小班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分析总结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