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推荐8篇)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篇1

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高邮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并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支援等,全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品种和技术创新

市科技部门做好成果申报,争取资金扶持,促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此外,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面积推广良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苏邮Ⅰ”蛋鸭配套系已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并列入了今年全省农业主推品种;14家罗氏沼虾虾苗厂年产虾苗30亿尾,补齐了罗氏沼虾虾苗供应长期依赖外地虾苗厂的短板。

2、以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融合助推农业项目。

近年来,该市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南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深入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目前,富裕达公司依托国内知名院校,成立了“高邮市罗氏沼虾研究所”,专门研究罗氏沼虾育苗、养殖、加工等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高邮鸭集团成立了全国鸭蛋加工行业唯一的“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禽蛋分中心”;双兔食品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米乳、糙米汁等产品精深加工;戚伍水产公司成立了“罗氏沼虾养殖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罗氏沼虾精深加工已组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3、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高邮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专项科技经费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聘任了科技特派员79名,培植科技示范户350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同时,认真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实现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村村全覆盖。

4、以创新机制开发农业项目

高邮市在创新农业开发项目上明确三点要求:一是通力协作,明确责任,合力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要求各负其职保工程质量,要求市农开局、财政局加强监管和督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把握节点,争分夺秒,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和中标企业要求排进度,对项目建设内容序时推,要求施工单位做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在一个月内完成土方工程任务。三是咬定目标,争创一流,精心打造优质工程。该市明确提出了“扬州争第一、全省争优秀”农业开发的目标,切实要求相关部门要按照设计把好数量关、质量关、效益关。市农开局做到落实专人监督,加强跟踪督查,并在项目区乡镇邀请当地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能力强素质高的村民代表组成“民间监理小组”,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

5、创新开发思路,构建农业产业化集中区

①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为了从组织上保证集中区建设,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实现了集中区建设有组织、有班子、有人员。②出台集中区建设规划。这规划规定了集中区的区域,主要指紧靠省级高邮经济开发区,从京沪高速入口至北关河约二公里地段,沿高兴东公路南北两侧建设集中区。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凡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可优先落户集中区,其它项目原则上不得落户集中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在土地趋紧的大背景下,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③明确集中区发展目标。按照省和扬州市农开局要求和高邮市“三个倍增”计划,我局确立了集中区“十一五”发展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企业达30家,比2006年增加20

家以上;经济总量达40亿元,比2006年增加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3万户,比2006年增加5万多户。④周到服务进区企业。我局把服务进区企业及项目作为推进集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主动服务。设立服务热线,24小时不关机,谁叫谁到,上门服务。局负责同志还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及时帮助协调和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新进企业和项目,局负责同志帮助跑政府、跑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疏通审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在项目开工投产后继续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刚进区落户的高邮市龙宇食品厂,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办好了进区用地、规划、建设等各项手续,投资客商非常满意。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出台了优惠政策,在我局的争取下,凡落户集中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除在供地上得到保证外,还可享受工业生产加工型项目的一切优惠政策。二是包装、推介项目,年初我局包装了2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借助省和扬州市农开局农开网向外推介,同时还主动参加扬州市农开局和市政府在外举行的各类招商活动,积极宣传高邮农业开发,推介高邮农业项目。三是调动和发挥集中区所在地政府的作用,集中区的区域主要在龙虬镇,我们主动与龙虬镇党委、政府做好沟通,争取地方的理解和支持,合力打造集中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⑥积极争取国开项目扶持。在国开办、省和扬州市农开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集中区争取了两个农业开发项目,一是国开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资参股2800万元,支持我市双兔米业集团发展优质稻米深加工项目;二是国开重点产业化项目,投入国资900万元,支持我市富裕达公司发展无公害特种养殖饲料加工项目。随着这两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集中区的形象,支撑和拉动集中区的建设。

二、崛起的农业产业集群

1、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崛起特征

江苏扬州高邮市的农业产业集群,是以粮食等传统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与现代生产经营手段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增产增收两大目标建设中非常典型。以政府的高效推动、经济体的利益驱动,和资金、技术、人才的专业化联动,正在形成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动下,高邮已发展成为苏中最大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区域之一。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司徒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高邮鸭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有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8个农产品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58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双兔大米、珠光大米、秦邮董糖、秦邮醉蟹等名牌产品闻名遐迩。高邮农业产业集群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特征:

①、政府主导性。以往各地形成的产业集群,或依托自然资源逐步发展,或靠经济资源拉动,逐步形成企业共同价值链。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农业综合开发,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农业发展战略。“只要在产业集中区投资建厂,农业综合开发就优先立项扶持”,扬州农开局樊必余局长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政府主导性特征。由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制定规划和优惠政策,启动政府资金扶持,引导各方投入,并按市场规律组织好产业的衔接,并强有力地带起千百万弱势的农民致富。

②快速聚集性。世界性的产业集群现象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其快速发展则是战后的60年代,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衍生过程。我国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也大多经历20多年才形成规模。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中,最早立项的高邮鸭集团项目,距今不过5年的时间。短短5年,进区企业12家,年销售额13.7亿元,带动农民76180户。产能快速

扩张:如双兔米业30万吨、高邮鸭蛋1.5亿枚、富裕达饲料7万吨、戚伍水产2800吨、日兴生物1650吨、绿科生物850吨,等等。

③、专业协作性。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农业综合开发9亿多元投资打造的50万亩里下河粮仓,60多万吨的粮食产量、近10万吨的优质水产品,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双兔米业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优质米,副产品米糠作为富裕达集团生产虾饲料的原料,西湖水产品加工厂进行水产加工,绿科生物和日兴生物科技公司则利用虾等水产加工副产品进行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生产。这种紧密型的专业协作性产业集群,与以往那种企业围绕某一产品,分定原料或零部件加工、产品生产、销售等分散型的专业分工性产业集群截然不同。

④、科技创新性。科技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似乎更加突出。稻米生产中引进筛选优质品种,通过精确施肥、品质调优、“小壮高”栽培、节水灌溉、稻鸭共作、稻田养殖、高茬麦套稻、机插秧等技术组装,打造出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加工环节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直接立项高科技企业,把产业集中区的产品档次,由稻米、水产品等初级加工,经过饲料等接口产业,迅速提升到保健、化妆品、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

⑤、利益驱动性。政府主导是否带来扭曲竞争机制、资源配置失衡、不计成本、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实际上,市场的驱动力贯穿着高邮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始终,农业综合开发顺势应时加以科学引导,才出现了目前的繁荣。当苏南等发达地区农耕经济逐步萎缩,苏北、苏中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增长,“长三角”的龙头上海等超级城市群的高端农产品消费需求渐成趋势时,巨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商业利润,造就出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就在情理之中了。

2、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因

在高邮市一个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龙虬小镇,何以在仅仅不到5年的时间,产生了一个产值12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呢?而且据说核心区面积只有673亩,就集中了双兔米、高邮鸭、富裕达、绿科生物、戚伍水产、日欣生化和一个水产品交易市场等7家企业。实际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开放发展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是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制度、人文环境下的动态衍生,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推动、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至少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有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据扬州市农开局的同志介绍,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中部,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和淮扬省道纵贯南北,堪称八府通衢。秦筑高台建邮亭,汉代成建制,历史悠久。高邮湖、大运河,湖滩密布,河流交错,典型的水乡平原造就了丰饶的物产,尤以农林水特产品居多。高邮人“亲商”,自古即商品集散地,近代贸易也有一百多年历史。

2、有雄厚的农业开发基础。高邮市已经实施了18年农业综合开发,有36万亩中低产耕地得到了改造,占全部耕地的七成以上。基本农田中水利设施、防护林网、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设到位,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合作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水平。特别是近些年高效农业的强力推进,使土地产出水平、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产品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3、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18年开发,高邮已经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和特色农林水产品生产大县,迫切需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龙头企业也看好了高邮的农业优势和“长三角”的市场需求机遇,积极要求发展高端农产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稻米、禽业、水产等优势产业的联动互补,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产业集聚,以形成人流、商流、物流优势,促进市场营销、行业互动、生

态保护和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形成。

4、有与时俱进的开发理念。在江苏期间,感受最深的还是上上下下干部的开发理念。扬州农开局的同志讲,我们的准则是“做人、做事、做特色”。一是创新开发理念,咬定效益不放松,千方百计发展高效农业,一心一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扩大投资效应,以一个百人左右的开发队伍,几亿元的开发投入,集聚起20多亿元的项目建设规模;三是打造开发文化,在工作上、项目建设上努力争,向前抢。匆匆走过江苏的几个县,看到几则有趣的标语:“在工作中显本事,在发展中比能耐”;“不拼不抢是废人,错过机会是罪人”;“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政绩”。我想高邮的崛起与这个“争”和“抢”很有关。他们“争”、“抢”什么?争效益,抢机遇!发展是硬道理,农民富了是硬道理,所以,坚持发展高效农业就不动摇。

3、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思考

农业产业集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尽管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刚刚起步,尚处于崛起过程中,我们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①、发展区域农村经济的推手。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纵向链结,继而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在基地、产品信誉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在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方面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助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②、建设现代农业的载体。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也包括了农用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甚至也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高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经验说明,农业产业集群以其前瞻性理念、链结性功能和实践性作用,对于现阶段,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促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延伸生产经营领域,转变农户传统观念,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步好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空间,为广大农民在更广泛概念的生产经营领域增收找到了出路,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实施步骤。江苏扬州高邮市以36万亩高标准农田、12家龙头企业,带起7.6万户农民集聚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僵局,一着棋赢满盘皆活,实属难能可贵。

④、农业综合开发的新风向标。高邮,乃至扬州市、江苏省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立起了一个新的风向标,这就是向高效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迈进。具体讲: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产目标,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是:在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设施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合作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建设经验。在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建设,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探索新途径。在坚持生产领域工程措施硬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技术市场开发、股份制开发等生产关系领域和优质农产品安全、集约性开发等新领域的软投入,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收目标,需针对农村分散经营的不利状况,以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以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实行土地上的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上的自主合作经营,产业上的集群协作经营,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形成众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开创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

三、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高邮市成立

这将有效地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稻米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据了解,高邮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项目的重要基地之一。高邮农业综合开发起步早,尤其是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充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形成了鸭业、新兴的鹅业、特色水产业、规模化林业和传统的优质粮油业大农业的“绿色五业”。优质稻米是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的行列。其中,全国第一个两系杂交超级稻“两优培九”,就是从高邮开始制种、示范、推广开来的。

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高邮作为江苏主要稻米产区和全省优质稻米重点示范县市,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以稻米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优质稻米资源为基础、以深加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大成果转化应用性研究,全力打造稻米精深加工新高地。至今,在界首、马棚、周巷、周山等乡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建成了一批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高邮水稻种植已成为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绿色产业,其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建设更高标准和更大规模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确保优质原粮产量,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专业化生产,确保优质原粮品质。同时,大力扶持与培育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了本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成,将以推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驱动进百企

大力开展“创新驱动进百企”活动,着力在项目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谋求突破,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创新高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加强科技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高邮“两新三主”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申报国家创新基金1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工业、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个,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2个,省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5项,扬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8个。今年以来,高邮新认定国家高企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57个,完成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58亿元。依托省级孵化器高邮市创业中心及高邮市富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国家级火炬环境平台建设。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重点项目,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组织两家企业进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验收;组织11家企业申报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高效节能叶片泵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和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优质安全淡水鱼虾精深加工制品产业化开发”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

2、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积极巩固和发展现有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和活动品牌,培育重大技术创新源。4月24日,我局组织开展了“高邮市产学研深度洽谈会”活动,结合高邮产业特点,邀请近百名有关博士、专家教授,与相关企业进行行业咨询、技术服务,重庆大学与市政府签署校地产学

研全面合作协议,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高邮近百家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题洽谈暨扬州市科技合作展示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嘉敏教授等12位科技嘉宾参加了上海推介会,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作为高邮市特邀嘉宾出席哈尔滨推介会并致辞,任南琪院士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就建立在高邮市的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该院士站运行状态良好。活动中高邮企业代表积极寻求合作、扩大交流,部分企业还在会上与相关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截止目前,高邮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效明显。一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宣传,“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接受近百位市民咨询;二是专利申请、授权量稳步增长,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075件(其中发明专利501件),占全年任务的89.1%,专利授权4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件);三是积极组织申报相关知识产权项目,上半年组织菱塘乡申报知识产权管理集群试点,组织10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创建,组织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扬州普林斯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绩效,江苏长城电缆有限公司和江苏科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已组织12人次参加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

3、因地制宜,着力推动载体和平台建设

围绕高邮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大各类载体内涵建设。强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不断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承载能力。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二期2.5万平方米孵化器、3.3万平方米加速器峻工,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主体完工,已启动管道、绿化等配套施工,1.5万平方米科研大楼(11层)建至10层;2.5万平方米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峻工进入内部装修;科技招商工作全面开展,己有多个高科技项目入驻创新载体;3.5万平方米城南新区智慧大厦(软件产业园)4月18日开工。同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照明器具、电线电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集聚,实现开放式服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共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1家,产学研重大创新战略产品1家。

截止目前,高邮现有55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全市已建立2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另外,2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分别是扬州日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虾蟹类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的“国家级蛋品技术研发分中心”。

4、围绕产业需求,着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篇2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指出,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他表示, “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今年4月李家洋在对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调研时对我所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近10年来, 哈兽研发展很快, 是全国研究所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当然, 这也得益于哈兽研所处的行业优势。希望哈兽研再接再厉, 把事业进一步发展好。”这是李院长对哈兽研的肯定和希望, 让我们每一名兽研人都产生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现“顶天立地”, 是我们的目标。

1 以基础研究为基础,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向———要着眼长远发展, 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哈兽研建所以来, 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获得众多科技成果奖项。其中有国家发明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有5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别是近几年, 哈兽研在“非典”攻关、禽流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我国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制技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60多年来,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关怀、支持和指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配合下, 经过全所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还形成了体现哈兽研特色的“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这些荣誉无疑证明了兽研人在各种重大项目及技术性难题面前, 以实事求是科学创新的精神, 突破了各种难关。虽然取得了这些令人欣慰的成绩, 我们兽研人仍应当不骄不躁, 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不仅达到“国内一流”, 还要成为一支“世界领先”的科研强队。

2 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其成果进行转化, 以技术或者产品的形式服务于农业生产。1992年,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直属的国有企业———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简称维科生物) 正式成立, 专门从事动物疫病防治用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与服务。维科生物主要针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需求, 开发高效、实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标准的动物用生物制品, 为动物用产品产业化开发提供配套技术措施, 解决GMP生产关键技术问题, 重点是对哈兽研科技成果进行孵化、转化及孵化后的推广转让。因此, 哈兽研很好的实现了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与衔接, 让科研不是纸上谈兵, 避免了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仅如此, 据张晓鹏主任报道, 我所近年来采取多种渠道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坚持科技服务“三农”。一方面, 立足维科公司实现了成果的直接转化。在提供40余种兽用生物制品服务养殖用户, 用于构建防控重大畜禽疫病爆发的铜墙铁壁的同时, 不断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设立区域和企业联合诊断实验室等方式, 延伸技术传递和转移链条, 用于对重大畜禽疫病严密监控。还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与大型养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扩大规模示范效益, 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民增收。另一方面, 我所不断加强与国内多家企业的合作开发工作, 通过产研结合的方式, 在自身科研投入能力提高的同时, 帮助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3年来, 我所的科技成果转让到全国40余个厂家, 转让合同标的额超过亿元, 极大地推动了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

3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 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 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 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为响应该精神, 据张晓鹏主任报道, 今年我所和维科公司组织了近200人 (次) 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分赴全国近30余个省 (区、市) 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讲座, 将最新的动物疫病防制技术集成应用于当地, 让最新的科技成果惠及农户和养殖企业。据悉, 类似这样的科技推广活动, 我所和维科公司已坚持了数年。

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 篇3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协八大祝词中说:“科协组织要继续致力于促进科学技术繁荣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辽宁实践看,实行“政产学研会”联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是地方科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共和国工业摇篮,辽宁省是工业大省,也是科技和人才大省。目前,全省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万家,企业设立研发中心467个;各类人才总量43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9.8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达31万余人。近年来,辽宁省科协牢牢把握“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紧紧围绕辽宁全面振兴主题,发挥科协组织人才与网络优势,紧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广泛联系院校与企业,积极推行“政产学研会”联合,开创了地方科协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一是发挥科协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政产学研会”合作。我们坚持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项目为纽带,同院士工作团队协作,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智力,建立产学研结合平台,依靠院士专家开展联合攻关。沈阳中科靓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范云六、卢良恕、张树政等院士的指导下,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中科院遗传所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北农业大学等4支研发团队,在研发萤火虫荧光素酶上集中攻关,开发的“ATP荧光法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达到同类产品国际水平,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国内领先的技术手段。又如2010年邀请何祚庥院士等专家赴锦州,把脉锦州光伏产业,在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公司组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当年6月錦州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签订了“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市科协与何祚庥院士团队签订了“开展院士科技服务合作协议”;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与盈天太阳能光热(扬州)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推进技术合作协议”。“政产学研会”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利用举办学术年会契机,积极推进院士专家与企业合作。2009年,利用省科协学术年会在丹东市召开的契机,邀请孙优贤、金国藩等7名院士对建设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进行论证,提出一系列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具体建议和措施,把“井下矿综合监控管理系统”项目向国家安监总局推荐,被列为“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上报科技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促成院士专家与企业多项合作,孙优贤院士领衔的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丹东建立分中心,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运作。丹东市科协邀请天津大学精仪学院7位教授,为丹东仪器仪表行业科技人员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促成华中科技大学著名光电专家孙军强教授,重庆大学信息传输研究院院长、工业自动化专家石为人教授等院士专家与华通测控公司、思凯电子等公司开展多项合作。

三是院地合作突破关键技术制约,一批重大科技产品研发成功。依靠高端智力攻克技术壁垒,沈阳黎明航发集团公司引进刘大响等9位院士及其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经过4年多不懈努力,我国首台高技术集成产品RO11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成功,在重型燃机开发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沈阳北方重工集团,2004年为研发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邀请钱七虎、孙钧等岩土力学界的院士组建工作站,依靠院士专家合力攻关,仅用1年多时间,国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成功下线,产品技术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近5年集团已签订多种规格型号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合同50多台,销售收入达到40多亿元。通过院地合作,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量级产品获得研发成功,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辽宁老工业基地腾飞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

四是发挥院士专家的“思想库”作用,在企业技术决策中把关定向规避风险。北方重工集团2004年在决定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项目是否上马时,科协与企业领导一同进京求教于钱七虎院士。钱院士不仅全力支持,还上书科技部,提出该项目进入“863”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议,得到采纳,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省科协还组织专家为本溪南芬区铸件产业园和企业“会诊”,专家在分析了国内外铸造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后指出,园区发展要关注国家的准入制度,发挥资源优势,注意保护环境和市场、规模、技术、人才问题,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统一的检测机构等建议,为打造一个持续发展的铸造园提出宝贵意见。

科技推动发展 篇4

从我记事起,爸爸留给我的就是一个背影。后来,我长大了,才发现他的背后是无尽的爱和温暖。因此,当老师让我们回家对父母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爸爸那张蜡黄的脸。

我和爸爸一样是个比较含蓄的人。所以我决定以书信的方式来传达我的爱意。但是不管我是如何地认真、仔细,依然对我所写的三个字不太满意。垃圾桶的纸团接连不断地增加,当我把最后一张纸扔进垃圾桶时,我终于明白了,“我爱你”三个字远远不是用笔能写出来的。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它却承载着我和爸爸间所有的过往,那是用几万字都写不完的。我经过一番心理挣扎,最终决定放弃往日的含蓄,把爱大声说出来。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厨房。爸爸正在做我爱吃的土豆烧肉。他熟练地切着土豆,原本健康红润的脸颊因为风霜和油烟而变得蜡黄。似乎看到了我的身影,他停下了切菜的动作,放下刀,拿起一旁我去年送给他的黄色抹布擦了擦手上的水,然后转过头,半是关切半是赞赏地说道:“作业这么快就做完了?先看会儿电视,饭马上就好了。”我轻轻地“嗯”了一声,原本想好的话语却在转身之间忘了个精光。我抿了抿嘴唇。爸爸看出了我的犹豫,问道:“有什么事就跟爸爸说,我听着呢。默写没默好?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了。等一会儿我再帮你默一遍。”“不……是因为……”我低下头,在心里默念了几遍,然后大声说道∶“爸爸!我爱你!”

爸爸微微一愣,似乎没有想到我会这么说,眼睛睁得老大,手中的抹布也掉到了地上。但他很快反应了过来,又变得跟原来一样淡然,一边拿起抹布一边说道∶“是老师给你布置的作业吗?”我惊讶地说道∶“是……是的。不过我是认真地想了很久才说的。”爸爸打开水龙头,拿起抹布仔仔细细地清洗着:“哦,我知道了。你能有那份心就够了。我……很开心。”他的声音很平淡,但他那双微微颤抖的手却出卖了他的心情。爸爸转过头,又切起了土豆,但他手中的刀却不受使唤,切出的土豆丝没有了原来的均匀。我看着爸爸略显慌乱的身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开心。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发展 篇5

晨报讯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8日至9日在上展中心举行。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上海“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办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作关于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的说明。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董君舒、沈红光、杨晓渡、江勤宏、杨雄、屠光绍、杨振武、丁薛祥、徐麟等出席。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决议》。全会票决了有关干部推荐人选。

“十二五”是上海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

俞正声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推进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着力在科学发展的主题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又好又快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不能以牺牲群众合理合法利益为代价,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而应该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加强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上下功夫,在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上下功夫,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在改善人民生活上下功夫,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

俞正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海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动力在于创新,在于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发展的新优势。创新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上海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实现创新驱动有赖于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最根本的要靠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旗帜,是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应全力支持浦东先行先试。要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重大应用工程,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建设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要因地制宜推进区县发展,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要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群众工作。”

俞正声指出,世博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需求。“十二五”期间涉及的许多社会发展问题都是民生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难题。要更加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发展基层民主,积极探索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新措施、新途径;积极探索改进社区管理的新办法。要切实尊重群众的意愿。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办案。“要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俞正声强调,办好世博,关键在党。搞好“十二五”发展,同样关键在党,还是要靠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保持和发扬办博时期的好作风、好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为上海未来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发扬奋力拼搏的精神,把精力用在发展转型上,把功夫下在攻坚克难上,把力气花在改善民生上。要提高执行力,务求实效,对确定了的目标和任务,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限,一抓到底,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对策,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要加强学习,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攻坚突破的能力和水平。要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作用,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谦建设。

创新思路 推动广东老区加快发展 篇6

4月10日,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九届第二次理事大会在广州珠岛宾馆隆重召开。省老促会名誉会长张帼英、肖耀堂、徐尚武、陈坚,会长陈开枝、常务副会长林华景等领导出席会议,省老促会副会长、理事近150人参加了大会。

省老促会名誉会长张帼英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省老促会换届不到一年时间,但是做了很多工作,也做得非常有成效。老促会的工作,从林若同志开始,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汪洋同志、胡春华同志对老促会的工作更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点,对我们做好老促会工作,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受会长会议委托,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向大会报告九届一次理事大会以来的工作和今年的工作部署。

陈开枝说,自2013年8月19日换届以来,省老促会先后召开了7次会长会议研究工作,大家以换届为起点,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以深入调查研究为抓手,坚持在“促”字上下工夫,在“进”字上见成效,创新思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广东老区建设发展做了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陈开枝从六个方面总结了2013年省老促会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组织老区情况调研,并集中听取各组的汇报。二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贯彻省委、省政府实施粤东西北发展战略,就如何争取扶持老区加快发展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加大力度扶持我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请示》;同时还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尽快落实“一文一会”部署大力扶持我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请示》。三是向省委、省政府呈报有关文件,并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重要批示。四是指导老区基金会完成了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基金会领导机构,并成立了筹资组、基金运作组、资金管理组,积极谋划筹资活动。五是召开了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2013年的座谈会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得圆满成功。六是进一步抓好老区宣传工作,以文件、简报等形式广泛印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老区工作的指示,提高重视和加强老区工作的自觉性。努力办好《源流》杂志,围绕纪念《源流》创刊2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源流》的影响力。

陈开枝说,3月11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呈报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原则同意该规划,我省列入该规划的有13个县(市、区),有望享受国家西部地区的有关优惠政策,将有力地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这是省老促会换届以来的一个重要成果。他还说,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体现了对扶持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省老促会工作的充分肯定。这对老促会乃至全省老区建设工作都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陈开枝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广东老区一定会加快发展。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会上,陈开枝全面部署了省老促会今年的主要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领会文件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不断更新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跟踪督促两份请示落实的后续工作。一是借国务院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时机,建议省政府出台加大力度扶持我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二是做好“一文一会”请示落实的后续工作。积极配合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扶贫办搞好“一文”的修改完善工作,争取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文件并召开一次全省老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大力度扶持老区加快发展的工作。三是督促汕尾市加快向省政府呈报请示的步伐,配合省扶贫办等部门为省政府代拟好向国务院的专题请示文稿,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和汕尾市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争取优惠政策。

――指导省老区建设基金会开展募集资金工作。成立募捐活动组委会,开展“饮水思源,梦圆老区”的慈善募捐活动。组织著名画家到老区搞创作,请他们捐献名画,编辑出版名家画册搞义卖,多形式、多渠道募集老区资金,支持老区建设。

――继续组织专题调研。今年重点组织两个专题的调研,一是老区农村泥砖房改造专题。重点调研粤东西北老区农村群众住泥砖房、茅草房的情况;各地扶持泥砖房、茅草房改造的措施和进度,老区泥砖房、茅草房改造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老区泥砖房、茅草房改造的对策。二是老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修复保护专题。主要调研各地老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损毁情况;修复、保护需要投入情况以及根据各地重大革命斗争历史,需要修建革命纪念馆等情况。此外,还要注重调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老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对策。

――进一步加强老区的宣传工作。加强源流杂志社的采编、经营力量,努力办好杂志,扩大发行量,积极为老区建设发展提供正能量,发挥老区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年内与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组织省的宣传媒体开展“饮水思源老区行”采访报道活动,更加广泛地宣传老区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老区网站”,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加强对老区的宣传。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激发人们关爱老区、帮助老区的理念,营造支持老区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

――召开一次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计划在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初,选择到一个市召开一次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总结、部署老促会的工作,交流各地在深化改革中推动老区建设发展和老促会工作的新经验。通过会议,更好地发挥老促会对老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发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办事效能。

“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没有老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贡献,所以,做省老促会理事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陈开枝希望,全体理事要带着对老区的深厚感情,积极参与帮助老区发展的工作,争取为老区多作贡献。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增设画家刘宗汉担任名誉副会长,增补省物价局原局长孙庆奇、企业家郭泽伟担任副会长。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篇7

1 生猪生产发展现状

自去年以来, 生猪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 预期的猪周期并没有来临;而生猪生产的饲料原料、人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却在节节上升, 再加之科技保障能力薄弱, 导致生猪盈利能力下降, 许多养殖场户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对养猪发展困局, 中央一号文明确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养猪产业已经到了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生猪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促进生猪稳定增长的历史新阶段。面对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着眼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大局, 结合国家政策支持, 立足于当前养猪业已有的四个优势, 围绕一个中心课题, 采取六大措施, 大力推进生猪科技进步, 保障生猪有效供应, 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 做好养猪产业科技创新, 应充分发挥养猪行业已有的技术推广优势

与种植业相比, 养猪业已经彻底走出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阶段, 正在向专业化经营、适度规模化转变, 这使得生猪产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养殖从业者素质不断提升

养殖户具有一定的科技素质和知识积累, 养猪业成为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使他们既有能力、也有动力学习新鲜知识、使用实用技术;

2.2 养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龙头企业、养猪协会、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等养猪产业化组织蓬勃发展, 培养储积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加之信息化建设进村入户, 畜牧系统科技推广网络的改善, 把一个个养殖单元组合起来, 以线带点、以点促面, 使科技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 推广难度降低;

2.3 养猪技术集成程度提高, 科研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

自2008年以来, 国家有关部门陆续设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支撑项目和行业公益性项目等, 以猪为中心, 集中一大批专家, 从事品种繁育、营养调控、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猪产业链技术研发;并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 把实用技术辐射推广。这种新型的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将为基层科技创新提供更直接、更有效、更全面的支持;

2.4 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空前重视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不仅明确科技创新在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定位, 也首次肯定了科技推广的公益性、基础性, 而且规划了相应的鼓励政策, 这为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了机遇。

3 做好养猪产业科技创新, 要把培养新型养殖户作为中心问题

生猪养殖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 是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过去, 为了方便, 我们往往集中于单项技术的推广, 便于养殖户掌握。在行情好的情况下, 可以达到“一招鲜, 吃遍天”的效果。但在市场波动加剧、利润大幅压缩的情况下, 决定一个企业生存的是其短板, 是其最不足的那一项, 这就需要用“木桶理论”来看问题。当前, 养猪业的困境就在此。但是, 把各个单项技术综合而灵活的运用, 实现养猪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取决于广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由于广大养殖户直接脱胎于农民, 这方面恰恰是其先天不足之处。因此, 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 要以培育新型科技人才为中心, 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采取六大技术措施, 打造全新的继续教育模式, 健全的实用技术推广示范体系, 立体的技术保障网络, 做好养猪产业科技创新。

(1) 采取激励措施, 丰富形式, 创新途径, 全力推进养猪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经营能力;

(2) 继续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活动, 加快猪舍标准化改造, 逐步提高生产设施;市县疾控中心、质量检验机构要积极参与养猪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定期开展环境、动物健康程度检测和饲料营养检验, 为猪场精细化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3)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基层科技推广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畜牧系统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作用, 有效整合养猪产业化组织,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打造全新、便捷、高效的技术推广网络;遴选专业技术人才, 组建专家组, 负责全市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和咨询等工作;

(4) 对接国家肉猪产业体系和其他项目, 实现先进实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无缝链接。选取一批企业作为体系的示范点, 承接技术的推广辐射;选派重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综合试验站实习,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托体系的技术专家, 依靠本地优势企业, 开展技术示范和适于本地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二次开发等工作。

(5) 认真落实一号文制定的有关措施,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彻底破除基层科技推广资金匮乏的顽疾。要扩大资金的覆盖面, 扶持民营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 支持猪产业化组织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创新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篇8

福建古田,是一个早在殷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古城。这里四季常青、绿树葱茏,拥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每当雨过天晴的时候,森林里充满了清新空气,树根下,草旁边,一排排蘑菇破土而出。这种采天地间灵气而生的美好物种,深深吸引了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从小时起,他就痴迷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的物产;长大后,他成为了国际著名的真菌学家和营养学家。

高益槐教授,将半生的痴情投给了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也爱滋养于天地间的万物。怀揣着对生物产业的热情,他频繁奔走于大江南北。不久前,本刊记者在北京专访了这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新西兰国立梅西大学食品、营养和人类健康学院高级研究员,听他讲述了他与生物经济的不解之缘以及他对“十二五”时期生物产业发展的看法。

高益槐告诉记者,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特色生物资源品种繁多,蕴藏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商机。生物产业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方位地部署和实施中国特色的多学科结合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应该把“生物经济”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产业,并成为长远性战略。

生物产业:“十二五”备受重视的战略新兴产业

几千年中国发展史,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人文和产业文化,如中医药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菇菌文化等等。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中国的生物经济整体水平一直停留在简单、粗放、低级的栽培、加工和利用上,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近两百年来,西方经济高速发展,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生物经济领域(农、林、牧、副、渔等)应用了先进文明的科技,把生物经济推向了高潮。

著名的经济预言家保罗•皮尔泽曾经说过:“20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科学颠覆了人类的生活形态。这些发明打造了许多企业王国,抢占了先机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今天21世纪的重大事件正在酝酿发酵,同样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并在今后10年创造庞大的兆亿商机,那就是生物和健康革命。”

在生物和健康革命领域,中国先天资源丰富,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生物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方向。据记者了解,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是生物产业的三大发展重心。生物医药是传统发展重点,而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方面有望在政策的扶持下,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生物工程事业将大有可为。

长年致力于生物工程和生物经济研究的高益槐教授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他分析说,随着信息科学、电子、机械等科技的进步,农业工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势必引领着这场生物革命”。

在“生物革命”领域,高益槐教授是一位先行者,他自幼与绿水青山结下深厚的情缘,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生物科学。高益槐所出生的福建古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络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全世界90%的银耳产于这里,被誉为“中国的食用菌之都”。高益槐还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带着他去采集蘑菇,那时,山间、田野、果园中到处都是风味独特、甜滑可口的牛肝菌以及清爽脆口的银耳等菇类。从上中学起,高益槐就痴心白木耳、香菇、竹荪这些真菌的人工种植研究。1977年高考恢复了,当时高益槐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有很多热门专业可以选择,可他却果断地选择了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茶专业。1982年他被留校任教。教师,是一个平稳又令人称羡的职业,但是,高益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走下讲台,“停薪留职”回到家乡培育食用菌新品种。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对此,他无怨无悔。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来源于一个人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动力。“我始终有一种动力,我很明确我在做什么,我下一步要做什么。”他对记者说。

高益槐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了他的成功。也许,在他看来,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从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和创新的喜悦。

上世纪80年代,高益槐培育食用菌新品种取得全面突破,他成为全国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和全国18个省、市、县政府脱贫致富的高级技术顾问,他的香菇、竹荪、白木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委和省里的“星火计划”,他被当地农民誉为“财神爷”。

1992年,为了新的科学探索,高益槐只身奔赴新西兰,从零做起,从栽培育种转入天然生物医学营养的研究。很多人对他在盛名之下却放弃一切奔走他乡不理解,但是高益槐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时,国内没有先进的研究真菌医学营养的设备和科学,我只能选择出去。”他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由此揭开了他科研生涯的另一页新篇章。

1994年,高益槐正式成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土地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1999年升为高级研究员、真菌学家;2002年调任新西兰皇家科学院作物和食品研究所任首席科学家兼梅西大学食品、营养和人类健康学院高级研究员和教授;之后兼任新西兰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09年,转任梅西大学Riddet Institute 研究总监。2005年,他被聘为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9年受聘于中国科协海智专家。

高益槐的专业研究领域为:真菌学、医学营养学、天然药物学、药动学等。共著有英中(韩)等专著10部,发表国际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两次获国际发明奖,获得国际原创性专利4个,发明药物产品23个。他的发明专利“一种高活性灵芝多糖和高含量灵芝酸的水提取工艺方法”、“灵芝活性多糖的低温提取技术”,分别获中国专利;“多种生物活性多糖复合配方之规律和科学比例之计算方法”、“多重生化分离天然活性物质之方法”、“奇异果活性成分之研究和提取工艺”三项发明均获新西兰专利。这些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赞誉。

“需求无限,市场无限,商机无限。前程无限。”高益槐告诉记者,现代工业诉求的是无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会慢慢地冲淡合成工业。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天然药物的制造国和市场,植物(包括水果)将成为人类食品和药品的基础物质,动物(包括海洋生物)是生命中营养和医学营养的补体,食“药”用菌将成为天然药物的神圣来源。

“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在山、水、海、田上做文章。这是一片富裕而不贫瘠的土地。地上地下,海里海上,江河流水,大好河山,无尽的宝库,只要我们抓住区域特色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会让我们保持稳定的富裕。”高益槐如是说。

生物经济:将成为重要的“三农”新产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十二五”伊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怎么发展?毫无疑问,“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当前情况及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安排。《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

那么,农民的收入怎样才能持续较快增长呢?在高益槐看来,应该大力发展“三农”新产业。他认为,发展“三农”新产业可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可解决生物资源的应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解决环保生态问题以及生物产业链及工业的多层次加工增值等问题。

高益槐认为,“三农”问题,是中国民生和全面奔小康的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源问题,还有战略、理念和创新方法手段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把“生物经济”当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产业。全方位地部署和实施中国特色的多学科结合的生物经济战略,应该是“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6年,高益槐教授与福建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签订了生物制药科技项目,投资2000万美元在东侨开发区建设安发国际(福建)生物科技园,研究开发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生物活性成分,制造天然药物。他时时牵挂家乡农民的致富问题。他对记者说:“福建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突出山海资源,搞好农副产品的高科技深加工,使之成为重点产业。当前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让我们这些海外乡亲备受鼓舞。我很愿意为家乡出一份力!”

高益槐一直积极推动其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于家乡的经济建设,高益槐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应抓住福建地理和生物资源特色,走生物经济发展之路。就拿福建当地的蘑菇种植来说吧,现代化的蘑菇生产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值得投入的绿色环保产业。

高益槐在福建省投资建设生物科技园也是为了助力“三农”经济。把专利技术移回家乡,可以为祖国生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献力。高益槐认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此,应加快农业生物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新技术,应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高益槐确信,生物经济和生物工程将成为重要的“三农”新产业。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容量大,市场前景广阔。他预测,未来大多数农民将成为科技型的新时代农民,成为农业工业化的产业大军。而且,该产业的资源完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他还认为,该产业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方能创造特色经济。该产业应以追求消费的功能性内涵为基础,满足人类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诉求,成为永久不衰的产业。

生物科学:将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小的时候,高益槐曾经对一个古老的传说念念不忘,那就是《白蛇传》的故事。他记得故事里有一个细节,白娘子曾经冒险盗得灵芝仙草,使夫君许仙起死回生。

灵芝仙草拥有这样神奇的药用功能吗?由于对灵芝仙草的传说念念不忘,高益槐对灵芝的研究颇有建树。较早以前,他就研发出了竹笙和灵芝的仿生栽培新技术,并在“菇类菌丝体多级发酵生物工程”的研究中成功提取了银耳多糖与香菇多糖两种重要成分。1995年春,高益槐把自己十年来对灵芝的研究推向了顶峰,成功地发现灵芝中最珍贵的药用成分—多糖D6,并用低温水醇酶提取法提取获得成功,获国家专利。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孕育出了自己的“国粹”— 中医中药,这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文化遗产和医药宝库,这是一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生命科学,是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历史揣摩、验证和总结的一门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科学文化。

在高益槐看来,随着华人的海外侨迁和外国人的来华交流,中国传统医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对天然药物和各国传统医学的研发利用,发展他们的生物经济,抢占国际市场,目标越来越清楚,步伐越来越快。这为“中华国粹”的振兴创造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益槐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世纪,国药兴邦、济世、腾飞、走向世界,已是最好的时机。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高益槐取得了很多创新突破与成就。1998年,高教授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三效关系”理论和生化提取技术,分别获得美国爱因斯坦发明委员会和“国际科技贸易和发明产品博览会”两项国际金奖。高教授还把从数百种真菌多糖中筛选出的活性中、小分子真菌多糖等十余种精华成分,与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出来的碱性壳聚多糖进行科学复合,在全球首创实现了不同多糖成分的药性兼容和互补,其功效已证明超越单方单一生化成分产品,可迅速而全面地调节人体的免疫能力。高益槐对生物应用科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活性成分及复合配比的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

在高益槐看来,中国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西方科学有根本不同的源和流,因此具有诸多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特性。近二百年来,当西方科学文明发展异军突起的时候,历史遗留下来的各国传统医学就逐渐地被边缘化,同时面临着“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挑战,因此,传统中药文明面临传承和创新的新使命。

高益槐对记者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命价值的提升,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疾病治疗为主要目的,转为预防、保健、康复和治疗并重的综合防治为目标。人们渴望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传统医药学“生物、社会、心理、自然”的医学模式优势凸显。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医药,特别是整体调节、扶正固本的治疗体系和手段更适应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医的辩证施治方法对亚健康人群会起到全面协调、整治、保护和根治的目的。

“传统药物是从我国固有资源发展而来的固有传统文化的产业。传统药物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这个‘综合性产业’现代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尽快用高新科技改造和提升其优势和本质。”高益槐对记者说:“我常在国际上作报告,外国人和西药研究者对中医药褒贬不一,有的甚至起哄攻击,我很生气。不是中医药没有本事,中医药有5000年的历史,问题在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开发不够。”

高益槐把自己的科研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仿生栽培—杂交和基因育种—医学营养。高益槐目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尽快把自己对医学营养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从广泛的草本植物、海洋生物、菌物三大类生物的天然产物中,提取活性多糖的方法带回中国。同时,他还希望为祖国培养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材生。年过半百的他工作依然勤奋。直到现在,高益槐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对于自己依旧很苛刻,没有一点休闲娱乐的时间。

“高益槐是新西兰华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天才真菌学家及医学营养学家之一。我以与他为友而感到骄傲……他的未为人知的故事发人深思,他的成功激励斗志,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启迪后进,他对工作、家国的承诺及对未来的信念更令人感动。”前新西兰总理珍妮•薛普莉为一本讲述高益槐教授的传记作序时这样评价高益槐。

“梅冲霜雪偏舒芷,兰杂篷蒿不碍香。”这是高益槐的外祖父送给高益槐的两句话。高益槐一直把外祖父对他的期望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高益槐生长在中医世家,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根深蒂固的热爱。作为福建古田人,他对祖国的生物资源也非常迷恋。在研究生命科学、拓展生物经济以及发扬传统医学方面,高益槐矢志不渝,兢兢业业。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科技与自然,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在高益槐心里和谐相融。“人类总是和医药科学共生共长,相辅相成,凡从政治国者,凡从医济世者,凡创业大成者,凡慈心为善者,无不以医药、医政、医德、医生为重,把人类的健康平安、和谐生存看作是最大福祉”。高益槐如是说。

为完成报效祖国的心愿,高益槐教授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还担负着“中国—新西兰经济科技促进会”会长等社会职务。短短几年间,他为中新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促成了两国在科技领域十几个项目的合作,促进了两国科技界及科学家间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他被选为中国政协第十一届海外特邀代表,福建政协委员和宁德政协常委。现还兼任新西兰福建同乡会会长和中国各级海外交流协会的各种职务。

上一篇:越野汽车比赛策划书下一篇:早餐建议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