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共12篇)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篇1

摘要: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认知基础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加之基础化学知识本身苦涩难懂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方式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阐述了分层教学的内涵、分层教学的依据,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应用探索,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基础等方面发生变化使得在教育教学中也不断发生改变,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发展中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喜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就是将统一班级学习的学生根据其认知差异和兴趣氛围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会其教学效率。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如何能够确定学生的学习层次是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作为划分学生层次的基础。

二、分层教学的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此,分层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应运而生。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注重学生的发展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要能够遵循因材施教和最近关键期原则,教师要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转变其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方式,以此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应用探索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职化学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不同,这样就导致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如果不采用分层教学方式使得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一节课学习中“吃不饱”,但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感觉“消化不了”,为此,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层教学,在应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层次上得到发展。为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先要对了解?W生的学习基础,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作为分层教学的依据,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以及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充足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辅导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进行辅导时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在重难点知识的阐述,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基础化学应用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以便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一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教学效率。

(三)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开设的基础性课程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有关化工生产、生物工程等相关知识,通过这个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较为基础的知识,能够熟悉化学知识中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就业奠定基础。基础化学课程是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生产进行服务,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了解物质的结构,能够熟悉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即可,只要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理论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对于层次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时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除了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拔高。通过这样教学目标的分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充足的发展。

(四)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基础化学中应用分层教学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分层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讨-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习思考,问题层次设置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内容。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不仅要学习其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基础比较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多方面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是从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还要注重对学生技能、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基础化学教学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综合考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能够在能够注重学生的发展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层教学,在应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发展。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还要注重考核内容的分层,在基础化学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以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篇2

《基础化学》是高职院校中制药、绿农、畜牧和食品分析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进行优化重组而建立起来的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 由于高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在《基础化学》的学习上遇到很大困难, 为使基础知识层次差异较大的学生学好《基础化学》, 运用“基础化学题库”, 精选特色习题, 把题库变成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助手, 使学生在一个个的创新习题中, 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 在实际应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应用对象、方法、分析及总结

1.1 应用对象

为了能够实际解决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习题量少、实际操作演练不足等问题, 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特对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专业2007级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应用对比, 其中生物制药071和072班作为实验班, 中药071和072班作为对照班。

1.2 教学材料和方法

以潘亚芬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基础化学》为主要的理论教材;潘亚芬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训》为主要的实训教材, 按学院的教学计划, 总计71学时, 每周4学时。中药071和072班由一个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实际操作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生物制药071和072由本人采用“基础化学题库”中的各色类型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补充课后习题量, 增大课堂容量和实际操作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1.3 教学分组

为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情况、确保教学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特对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 从入学后摸底考试成绩开始进行对比。对比成绩见表1:

从表1可见, 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前成绩无显著差异。

1.4 应用结果对比

通过一年的教学成绩对比, 两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日渐明显, 由以下几组数据得以说明。

1.4.1 理论考核成绩对比

由对比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班和对照班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实验班的学生成绩都好于对照班的成绩。

1.4.2 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由表3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技能考核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成绩。

1.5 应用总结

通过“基础化学题库”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解决了高职学生基础薄弱, 自主学习差, 不愿动手操作等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对高职学生重点提高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5.1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传统的教学和考核中, 创建题库是为了用于考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行为。

但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检查和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状况, 可应用试题库, 根据章节快速组题, 指导学生组建预习提纲, 并实现重点章节重点考查,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随时掌握自己的教学状况, 把题库变成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助手, 练好学生的基本功,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5.2 梳理学生的技能训练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 必须结合实验教学。为与高职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培养出优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实际教学中通过结合题库中的特色内容, 组建出实训考核中的理论试题, 并把它分为难、中、易三级类型, 进行口答和实践技能训练, 以增强学生对基础化学的学习兴趣, 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强化技能训练。例如,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操作部分, 一直是相关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强化技能练习, 还要强调操作的标准、规范。把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基础化学题库》的建设中, 在实际教学时快速组题, 来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既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技能操作的印象又能降低出错率, 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5 3 通过组建微型课后习题补充题库,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高职生源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组题, 随时组装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微型课后习题补充题库, 以此来强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习题量。例如, 在讲授基础化学光学异构这一章时, 就是通过组建微型课后习题补充题库, 把有关制药专业中旋光异构、旋光仪和比旋光度应用等方面的习题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多作一些应用性的习题, 通过讲练结合, 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与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一样, 比旋光度也是一个物理常数, 它能够定量地描述光学活性物质的旋光性。通过组建这样的微型课后习题补充题库就可以把这阶段理论知识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 进行分析和解决,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2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教学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关键环节, 也是作为教师时刻铭记心中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职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也一样, “基础化学题库”在教学中的应用仅仅是一个尝试, 其目的就是通过灵活运用题库中的问题, 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到神奇美妙的化学世界。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 更让同学们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同学们对基础化学的认知和理解。当然, 以应用题库的方式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仅仅是众多化学课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2.2 建议

“基础化学题库”是对高职院校在教学应用中的一个总结和梳理。这些应用只是赋予“基础化学题库”更多的功能, 它与题库的使用目的教考分离并不相矛盾。教考分离是指试卷编制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指定的人员完成, 授课教师不参加此项工作。教考分离可以减少授课教师对测验的负面影响, 提高试卷的保密程度和被测内容的全面性, 提高测验的客观性、公正性。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 在创建“基础化学题库”时必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建立的“基础化学题库”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量, 题源充足, 题型丰富, 并把专项测验、模拟测验与学期结束的考核测试分区管理。

(2) 能针对每个专业特点, 创建出各专业的特色题库, 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以保证高职高专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使之真正成为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基础化学》的教学需要, 为提高《基础化学》课的教学效果, 充分运用“基础化学题库”, 精选特色习题, 把题库变成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助手, 激发兴趣, 夯实基础。

关键词:基础化学题库,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洪涛, 张胜寒, 许佩瑶.无机化学试题库系统的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S4) .

[2]王立斌, 周万里, 靳良娜.物理化学试题库建立及应用之我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2) .

[3]徐丽芳, 于文惠, 姜有昌.高职高专教育化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6) .

初中化学课中的“美育”教学 篇3

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 “美育”

一、严谨的化学知识结构美

化学中的知识多而杂,琐碎难记,这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这些繁杂的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如果把这些知识点找出内在的联系,将其“穿成串,连成线,织成网,编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繁而不乱,琐而有序,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整体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色彩纷呈的化学变化美

初中化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色态及化学实验现象时,同样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首先是颜色的变化。教材中有关颜色变化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及实难较多。如碱式碳酸铜、胆矾的受热反应,颜色由绿色变黑、由蓝变白;向无色的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溶液由无色变血红色;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纯碱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入无色的酚酞变成美丽的桃红色。这些色彩纷呈的典型的化学变化的实验的演示,无疑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美”在化学变化中,化学变化产生“美”,美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同时也使学生在“美”中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玄妙的物质微观结构美

在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时,引导学生体会“一滴水中大约有16.7万亿亿个水分子”、“若能把1亿个氧原子排成一行,它们的长度也不过只有1厘米多一些”等数字使学生感知到“分子、原子”很小。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鸟笼”彩图,让学生感知“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微观空间的动态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云”时,结合引导观察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的照片,以及金刚石、石墨结构图模型,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排列有序的微观空间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学习动机。

四、生动流畅的语言修辞美

如教材中讲原子及原子核的大小及原子的构成时,就用了一个形象直观的比仿:“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双小得多,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中相当于一只蚂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形象的比仿,不仅加深了对原子、原子核概念的理解,而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世界的概念,从中感悟出在一个微观世界——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在大脑中描绘出原子的形象,从而体会到微观世界的无穷美妙。

五、脍炙人口的文学美

1.成语中的化学美

人们熟悉的一个成语“滴水穿石”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够成功。这成语中所蕴藏着化学知识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溶解,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CO2+H2O=Ca(HCO3)2。又如炉火纯青、信口雌黄、味同嚼蜡、点石成金等成语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2.诗词中的化学美

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一首名诗《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既反映出作者临危不惧、襟怀坦荡的英雄气慨,又说明这里面包含着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一系列的化学知识。

3.名言中的化学美

法国著名的幽默作家拉罗什弗科有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来欣赏这句名言所蕴含的哲理和丰富的化学道理。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石蜡和木柴中都含有碳、氢等元素,它们和空气中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燃烧,而燃烧是有条件的: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因蜡烛的火焰较小,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少,被风一吹,随着空气的流动,放出的热很快散失,使温度降低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不能燃烧,火焰熄灭。生活中消防人员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常使用吹风灭火器,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而篝火则与之相反,风吹篝火起了富氧的作用,如同火上浇油,越吹越旺。

4.物质的性质与传奇故事美

物质的发现及对其性质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科学的偶然发现,这其中自然有科学家的传奇色彩的故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蓝矾的性质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讲述“屠狗妖”、农药“波尔多液”与葡萄园的故事。这样可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物质的性质,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

六、严肃认真的化学科学美

1.化学用语中的科学美

科学的美是用特殊的科学语言来表达的,只有懂得这种语言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美。以硫铁矿在氧气中高温反应为例,在教学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不仅要教给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配平方法,而且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其中蕴含着精湛的科学知识:化学式必须写正确,不能随意改动化学式内数字,因为这些数字赋予了深奥的科学含义;表示的物质由“质变”到“量变”的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深奥的哲学思想;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即变化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变化后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彰显了科学美永恒的真理性。

2.化学实验中的科学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与科学的实验操作分不开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实验现象的美妙,而且更要让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先通入氢气一会儿,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净,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反应结束时,先要把酒精灯撤走,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即概括为“氢灯灯氢”。这个实验操作非常科学的。若违背这一操作规程,势必要出现爆炸等不堪设想的后果。

七、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美

在教学木炭可用来制“黑火药”的用途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节日绚丽多彩的焰火,影视中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教学“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人工降雨、干粉灭和影视舞台上诸如《天仙配》、《西游记》中的一些云雾缭绕,虚无飘渺的幻境。

八、祖国灿烂的化学文化美

智慧的古今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祖国的灿烂化学文化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如我国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化学工艺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铜”,还有“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篇4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但又有所区别的,将微课运用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它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微课以小视频的方式教学,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可能存在一些小瑕疵,学生就不能很好去理解,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可以提前录制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视频,让学生多次观察分析。并且基础医学实验的原理大多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微课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查看,合理利用资源,就算教师不在的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也能观看微课学习。在实验课上,一些复杂的实验案例就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示,如在开设心脏体检的实验课时,分解为心脏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个微课内容,边示范边讲解;近距离拍摄,避免了学生因为围观而引起的视觉阻碍;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正确的操作示范保证了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快速学习教学内容,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多遍的练习。

5 结语

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教学方法也也会通过网络化的模式进行,采用多媒体将会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跟上发展的步伐,适应并熟悉运用新的教学改革方法。随着微课越来越广泛的普及,使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颖、简单、易懂的教学模式能吸引学生更快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转变模式,不再是以被灌输的模式,而是自己能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从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占主体地位。微课目前也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研究怎样将其引进教学中,怎样合理地在医学教学中运用到微课的教学方式,切记盲目的运用微课教学模式,要有目的,明确制作内容且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的,不能脱离课堂,在教学的设计制作上要求教师加强操作能力,来提高微课运用,为医学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5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李美娴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与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美读”。因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美感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表情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产生美感。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形象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美。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领略了文学作品的美。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时,必须做到语言顿挫分明,有张有弛,这样才有韵味,才能引人入胜。比如我在讲《听潮》中的“涨潮”时,要求学生朗读时语速要快些,这样才能品位到急切、震怒、壮烈的韵味;讲到“落潮”时要求学生语速就要慢些,这样才能品位到宁静、沉寂、优美的韵味。又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全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这样的文章,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是以展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为手段的审美教育。一篇篇课文里所描绘出来的各种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不断吸引着读者去感受,去欣赏。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形象;《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形象;《海燕》中海燕的形象;《普通劳动者》中将军的形象,无不是完美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遵循课文中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景物美、人物美等艺术形象领悟其内涵的价值,从而达到运用形象美感染学生的审美教育。比如教学《七根火柴》时,指导学生赏析“无名战士”这个美好的艺术形象:他,在死神逼近时,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我们只知道他就是“无名战士”。我们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此外,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礼贤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士、求贤若渴的刘备……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

三、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更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优秀文章之所以能够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饱满的情感因素。《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说明了情感因素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文章的作者在他所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已渗透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朱自清的《背影》,用最朴素最普通的语言,表现父子情深的真挚感人的情景,笔墨则是深入到了人之常情中最难摹写的心灵美。我教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就要求学生按情感归类的思维活动去领略这首诗的意境: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为什么要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些物象构成了一幅令人生意盎然的、情感上能与诗人引起共鸣的图画。又如杜甫写的《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苏轼作《水调歌头》,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行,如闻其声。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美的享受。

四、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架搭得如何,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说,结构美是文学作品构成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鉴赏结构美的:文章开头,虽然直接点出礼赞的对象,却不急于描写阐发,而是轻宕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带领着我们在黄土高原上漫游起来。然后牵引着我们的视线自上而下地观察白杨的“干、枝、叶、皮”,整个白杨的神韵风彩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后再突出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卒章显其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整篇文章的结构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结构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五、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

当今的学生,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成长于21世纪,他们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发生变化的环境下,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只有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品《岳阳楼记》,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引导,使他们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篇6

一、欣赏美《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师中只是通过语言中介,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赏心悦目的情性。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韵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写自己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侧重于视觉——春雨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抓住古镇的色彩和声音来描写,把雪后的古镇比作——“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把水声比作“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它有“万般柔情”且“袅袅回旋上升”,不仅写出了水声的形象,更写出了水声的神韵;第三次,作者夜游周庄,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写岸上的光色,也写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斓;不仅写花船上的丝竹管弦之声,也写到惊喜的欢呼声,有力地表现了古镇水乡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这些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作者展现美的高超技巧。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美的欣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别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杨礼赞》的美在于平凡朴质的美,;其次,用多种无稽之谈旅游城市上学生比较鉴别美: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课较抽象,课前让学生去说说,你觉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乐?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什么是乐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是科举制度的“活画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是“侠义”美的表现。在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得到洗礼、熏陶、升华,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既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实现智育的目标。

三、创造美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写一首诗,写个片断,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利用各种语文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美的追求,美的实践,美的创造,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养成崇高的审美情操,塑造美的心灵。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原则 篇7

同在其他理性学科中渗透美育一样,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一般也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即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

一、形象性原则

美不是抽象空洞的, 它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 这是美的第一特性, 也是审美的基本特点.美育应该是感性形象的教育, 使学生直接从抽象的化学知识中感知到美的存在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 从化学上讲“侯德榜创造了侯氏制碱法”, 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 只有让学生知道侯德榜先生当年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 在艰苦的条件下摸索出了生产纯碱的各种工艺技术, 并将之写成专著公布于世, 从而打破了外国对纯碱的垄断, 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这样, 学生才会由此感受到科学探索之美、化学的史学之美和科学家的人格之美.

二、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性.情感性原则要求引导学生深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入迷的陶醉状态, 使美感融化于心灵.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事物, 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 而是要求他们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化学美是一种理性美, 其本身并不表现情感, 但能唤起人的审美感情.例如, 单纯的化学实验仪器很难令人产生情感, 要使学生能对实验仪器产生情感, 可以引导他们对作为审美对象的实验仪器同家庭装饰品、玻璃和水晶工艺品联系在一起, 去感受实验仪器的光洁、透明、晶莹的美感, 从而产生对实验仪器的感情.对学生进行美育要特别重视审美情感的培养.情感是美的灵魂, 要通过创设情境和联想, 使学生“见景生情”, 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启发性原则

学生的审美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美育过程中, 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愫, 使学生的认知高效和迅捷.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例如, 表示苯的结构的苯环 () , 如果不进行启发, 学生就很难自觉地对这一再简单不过的几何图形产生美的遐想.为此, 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启发:苯环有诞生美 (因凯库勒的梦想而诞生) 、线条美 (有直有曲, 有角有弧) 、对称美 (呈轴对称、中心对称) 、匀称美 (碳碳之间的价键相同) 、和谐美 (既有饱和烃的性质, 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 、简单美 (一个六元环中夹杂着一个圆) 、力量美 (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个性美 (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气质美 (内圆外方) 、人性美 (是“芳香之母”) 、价值美 (具有五彩纷呈的用途) 、哲学美 (含碳量的量变引起结构的质变、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它是自然美在化学中的绝妙体现, 是化学美与现实美的完美结合.在这种含而不露的启发之下, 学生必将对苯环充满美的遐想.我们甚至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份特殊的化学作业:以《感悟苯环之美》为题谈谈自己的畅想.

四、差异性原则

美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审美情趣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得到自由与和谐的发挥.比如, 有的欣赏喷泉实验的造型之美, 有的欣赏化学平衡的动态之美, 有的欣赏元素与能量的守恒之美, 有的欣赏两性物质的奇异之美, 有的欣赏火药的史学之美, 有的欣赏功能材料的现代文明之美等等.对于同一审美对象, 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评价会有所不同,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的审美评价.例如, 同样是金属, 有的可能觉得平淡无奇, 有的可能是欣赏它的光泽之美, 有的是欣赏它的韧性之美, 有的是欣赏它的特性之美, 有的是欣赏它的应用价值之美.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审美的法则来评价学生的审美, 对学生陈述美和表达美的方式不能强求一律.“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我们要保护和尊重学生审美的差异性.

五、创造性原则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美活动, 发展学生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正当的寄托, 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挥, 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因而美育不能让学生消极、被动、静止地接受美的形式, 而是要他们富有想象力地去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创造性原则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各种形式的美的神韵和规律, 启发他们按美的规律来创造, 并塑造和美化自身.例如, 在实验教学中展现化学实验之美,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实验中表现美和创造美, 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仪器洗涤干净、装配合理美观、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精彩、结论真实准确,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使化学实验之美在学生身上得到表现和创造, 充分发挥美育在知识教育中的功能.再如, 利用“结构决定性质”向学生展现哲学思想之美, 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观, 并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去表现美、创造美, 而不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美育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和鉴赏美, 更要培养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许多教师只注重了前者, 而忽视了后者.后者是美育的延伸和归宿.这既是美育的要求, 更是美育的最高境界.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 实验课程 技能大赛

目前,职业院校已经普遍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机械理论知识,还要进行机械专业实训教学。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授的方式,并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在各个高校中,虽然大多数高校也已经独立设置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但还仅仅局限于形式,实验课程的内容往往未能自成体系,零散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安排也仍依附于理论教学进程。

实践表明,若只是照本宣科,又或是进行一些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实训实验,是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的,而且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迫切需要科学地、系统地将课程理论知识和现有的实训实验设备相结合,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内容结构模块,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技能大赛打好基础。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

教学归根结底为了就业服务,所以要学以致用。职业院校的学生是要到机械生产的一线岗位上工作的,因此,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尽量贴近实际的生产,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不能揠苗助长。实验课程的目标也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配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充分接触一些机械零件和设备,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直观体验。把教材中理论的内容在生产实际对应起来,然后配合后续的实践课程,将知识系统化、能力实践化,让学生做好参加技能大赛的准备,提早认知机械设备。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时间

在各大高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一般是独立设课,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理论教学缺乏协调。职业院校现在普遍采用“双师型”教学,完全可以在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上课的地点也可以安排在一体化教室,安排在技能大赛的相关设备旁边上课。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更快上手,事半功倍。

三、准确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要体现实验教学具体目标。教学内容应该以《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为基础,针对教学重点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以机械设计为主线,遵循技能大赛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开展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和动手能力培养,内容体系做适当拓展,即将课程的相关实验内容与技能大赛的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实验内容体系设计打破了原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内涵得到强化提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以致用的要求。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实验教学要编写合适的实验报告,编写需要和教学目标同步,要与实验活动紧密相关,将一个实验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等都体现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保持学习探索的兴趣,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并及时记录实验过程。

四、严谨实施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对实验项目非常熟悉。类似减速器的拆装实验,教师自己应该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拆装,并在演示过程中边做边讲解,结合现有设备还可以进行场景录像。实验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一人一个零件进行观察和体会,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有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进行记录。在不同的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新性。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把不同的方案拿出来讨论和比较,教师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可行性结论,并让学生实施。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从基础课程开始,技能大赛选手选拔也应该从基础课程起步。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学好这门课程还应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一呜.关于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33).

[3]梁丰,朱林剑,陈庆红等.在机械基础实验中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

[4]奚鹰.机械基础实验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9

摘 要

美育对于人的生命和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语文”的体现。有意识地把审美意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激发写作兴趣,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写出真实的作品。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审美意识渗透还不够,注重模式而轻能力,重课堂而轻生活,重指导而轻讲评。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强化美育意识。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先应让学生明白美育的含义,再从引导学生从大自然里、生活中、社会上采撷美,进而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美,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才会开始动笔――呈现美,而作文后进行的修改、润色――再创造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作文教学;美;美育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essential func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soul. In order to deep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reached in “course standard of Chinese”: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grad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develop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health, the requirement that form right personality progressivel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s unavoidab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ertainly this is embodiment of we “great Chinese” too. Perme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ciously, help students to widen the visual field , beautify soul, cultivate ones taste, impro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distinguish beautiful ability ; Help them to find the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life, discern false evil is ugly , stimulate the writing interest, turn passive writing into and create voluntarily, write out the true works. Bu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ermeate still enough among real compositio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mode and light ability, the heavy classroom commits suicide alive, but heavy guidance is commented on lightly. In the face of question these, teaching worker will change the idea soon first of all,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n concret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rst, and then pick beauty from in the nature, in life, society from guiding students, and then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prehend beautifully, in this way students have writ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gin to start writing ―― Appear beautifully, and the modification, polishing that carry on after the composition ―― It is essential links too to recreate beauty.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凸显出来,成为语文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这里,我们研究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美育,通过教学内容与美育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存在,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展开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教材内容是美的,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1.诗词散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现在入选初中教材的诗词散文很多都是美文,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其中,对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学生美读文章。通过以引导学生美读文章,把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情致读出来,使学生感悟到美。比如,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整个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整体美,学生通过读能够感受到边陲大漠中的壮阔雄奇的景色之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境界壮大、气象雄浑,会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不仅新教材中的诗歌选材凸显美的特征,同时,在散文中、在古文中都能凸显美的特征。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每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内容都是充满美的,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这种散文中的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意境美、情致美,要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美,使学生能够坐在教室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社会的和谐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2.记叙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的比重最大,几乎有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这些记叙文虽然记人记事,但都是充满人性美、人情美、矛盾美,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在记叙文中,大多是以写人为主,尤其是一些小说,可读性很强,作者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中的老王这个主要人物,又老又病,生活贫穷,虽然处在社会最底层,但心地很善良,真心帮助作者一家,这种普通老百姓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芒,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赏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使学生受到教化。

3.说明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努力挖掘美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说明文的语言平实准确,表达精练,文章结构严密,因此说明文也具有很强的精练美、严密美和逻辑美的特征。教师要从说明文的语言入手,兼顾说明对象、说明形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美。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读文章,感受语言的精练,感受文章中精致的不对称美;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要使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美,使学生通过说明对象感受到博物馆雄浑壮阔的美。入选初中教材的每篇说明文都有其特点,教师要通过说明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的独特的美。

4.名著导读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内容,这为学生欣赏美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名著导读所涉及的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千百年来留下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作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精彩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技巧,闻名于世,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初中美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些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在《繁星》《春水》这两部作品是歌颂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赤子之诗,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赤子之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教材中入选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在课下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审美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载体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3-01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为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成绩考核的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平时成绩的评定为例,可以以其中课堂纪律及考勤占50%、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性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20%分配下去。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再学习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定元,万益,操时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3):4-7.

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篇12

关键词:基础化学,有效教学,途径

基础化学是高职高专食品、环保等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它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为学习后续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以及未来的就业起着基础性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关键能力[1]。所以, 基础化学的教学是否有效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所谓有效的教学, 我们理解为是能唤醒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 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仅仅指知识目标的完成, 而是指是否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因为知识的掌握只反映了学习所得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关注教学带给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可能。比如, 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进、高尚品德的养成等等[2]。

综观我院的教学实践, 实现基础化学有效教学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精编课程内容激兴趣

基础课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内容, 必须密切结合专业的需要进行设置和讲授, 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但是长期以来, 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应强化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 制订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并把基础课的知识点向专业知识迁移, 从而达到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核心课教学服务的目的。

当前,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为企业培养需要的适用人才, 实现与企业“零对接”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2+1”模式下, 基础化学由原先两学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整合而成。两学期的内容压缩为一个学期, 必然在教学内容上要做较大变革。遵循够用、适用的原则, 我们为基础化学课程设计了15个教学项目, 每一个项目又是由递进式的任务所组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从专业的知识需求出发, 删去了一些抽象、关联度不大的理论内容, 增加了能锻炼动手能力的实验内容, 目的是在陈述普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其在专业中的应用。实践表明, 通过与专业相结合,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线索。

另一方面, 在内容的设计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化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制备手工皂的实验, 这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学习任务。因为学习作品是流行又环保的冷制手工皂。学生看到自己精美的作品, 在生活中使用这些劳动成果时, 心里有一种非常强的成就感, 感叹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增强了对化学课程的兴趣。

在对学生所进行的基础化学学习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 83.6%的同学认为基础化学中的“制备手工皂”的实验激发了自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和学生的交流中, 很多学生希望化学课能多开设一些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验。

二、理实一体教学讲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实验项目为依托, 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方法。在设计项目化教学内容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融合, 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素质。这种教学体系既能使枯燥的基础知识易于被高职学生接受, 又符合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要求[3]。比如, 我们将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这部分内容融进了一般溶液的配制技术项目中。学生在配制完一系列的溶液后, 对于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就能完全掌握。在自己动手学习中所理解的知识要比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知识更能灵活应用。

我们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按照四个阶段进行:确定项目任务、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检查评估。在确定项目任务时, 我们特别提出知识、技能以外的社会能力要求。比如, 在分析天平与称量技术项目中,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称量技术外, 更要求学生爱惜天平、保持天平和实验室的整洁, 以及决不允许抄袭、篡改数据等等。这些方面是关乎劳动习惯与职业道德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先完成实验的学生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这一点很好地弥补了一个老师难以顾及很多学生的问题, 一个帮一个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调查显示, 有52.9%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锻炼了他们的统筹安排能力, 88.5%的同学认为锻炼了动手能力, 70.2%的同学认为培养了耐心、细心的习惯, 53.8%的同学认为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操融合, 考试重应用

以往非纯实践类的化学课程都是以纸笔的形式进行考核, 这样的形式易滋生学生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不良风气。为了更全面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 我们尝试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操作试题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 还包括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过程。这种考试的方式显然比单纯的考知识点更合理。因为, 学生的学习最终也是为了应用。调查显示, 85.6%的同学认为采用的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融理论知识于操作中, 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考核方式还能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平时是两人一组的合作学习, 但期末时的操作考试却是独自一人完成。因为有考试的压力存在, 所以, 避免了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出现不动手、过度依赖别人的现象发生。它能够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实验中多动手、多思考。

四、师生共写日记促反思

严密组织的课程标准与内容、精心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过程、科学的考核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但是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还要有教与学中的反思[4]。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尝试了师生共写教学日记的做法。

“师生共写教学日记”是指教师和学生针对每一次课的教与学中的所闻、所感、所惑、所思而做记录。写教学日记可引发对教与学的思考, 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老师写日记是基于老师行动基础上的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 是一种自我唤醒, 是心灵成长和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学生写学习日记是建立在自己的学习体验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来讲, 这种方法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如果引导得当, 必将创立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将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5]。相对来说, 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缺乏主动性和开拓性, 习惯于依赖、习惯于被指令。当今社会高速发展, 仅有一技之长而不能保持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也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以及有效就业做准备, 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写学习日记需要坚持, 这种坚持本身就是对毅力的培养, 而坚强毅力的养成远远超越了课程知识本身所带给学生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书写学习日记使每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 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通过师生共写教学日记的实践, 教师从日记从看到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与改进中感受到了被重视, 师生关系变得极其融洽。更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养成了爱总结、爱反思的习惯。这种总结与反思能促进行动上的改变, 进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共同提高。根据学生学习日记中的情况, 我们在教学上会适时的做一些调整。比如, 在学生觉得某一部分内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时, 我们就会安排一些针对这部分的习题, 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调查显示, 71.2%的同学认为写学习日记使他们反思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51%的同学认为写日记能督促自己要每一天都有进步;50%的同学认为养成了爱总结、爱自省的习惯。

五、教师言传身教树影响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人的职业能力, 但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 都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只有把职业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培养相结合, 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6]。我们培养的学生, 最终会走向社会。敬业精神、责任心、忠诚度等品质是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的立身之本。品德教育是养成教育, 不是通过课堂讲课就能实现, 而应从校内方方面面去营造品德的养成环境[7]。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多的是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教师应把德育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贯穿于与学生接触的每一个方面, 包括课堂内, 也包括课堂外。

基础化学课程一个学期就会结束, 但是和学生的关系是否也就局限在这一个学期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门好的课程它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 还有处世、为人、办事、说话等非学术的才能。我们深知这样的影响, 所以在与学生接触的每一刻, 我们始终是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角度, 倾听、交流。这种倾听、交流已经从化学学习延伸至生活的每一处。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上, 我们会把自己所有的联系方式告诉学生, 欢迎学生与我们交流任何方面的内容。这些看似和教学无关的事情却恰恰能为有效教学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把我们当成朋友, 愿意与我们交流, 我们才会更懂学生, 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学生想要的课堂。调查显示有97.1%的同学对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

综上所述, 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功能是育人, 教学是否有效也应从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考量。我们采用的这五种途径能很好地实现基础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一方面它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学习愿望, 使他们自信地面对未来的职场, 自信地解决教科书上所没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国清.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4) :132-133.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14.

[3]冯静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实施对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10) :28-30.

[4]李秀珍.浅谈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日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64.

[5]潘涌.论学习方式创新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11) :7-9.

[6]徐国庆.论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3) :4-11.

上一篇: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教案设计下一篇:驾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