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防火门规范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木质防火门规范(精选8篇)

木质防火门规范 篇1

一,性能:应通过经济部国家标准CNS11227所规定之甲种(60分钟,背温100℃以下)A级,乙种(30分钟,背温260℃以上)A级防火门防火时效测试标准,并取得CNLA 认可实验室测试报告.二,材料:

1.门框

(1)搭配金属门框时,烤漆钢板厚度1.6mm;不銹钢板厚度1.5mm.门框周边无法嵌置

膨胀条者,应相对嵌置於门扇周边.(2)木质门框应选用密度650kg/m3以上之硬木,门框深度不得少於100mm,厚度不得

少於45mm.(3)门框必须镶嵌膨胀倍率35倍以上之防火防烟膨胀密封条,主成分为非磷系材料制

成,嵌置深度不得大於4mm,总宽度不得大於10mm.(4)门框所使用材料於进场组装前,必需由主构成材料之专业技师签证.2.门扇

(1)门扇骨材须用650kg/m3以上之硬木,骨材宽度不得少於30mm,厚度不得少於24mm.(2)门扇层间材须为氧化镁板,其乙种防火门厚度须达3mm以上,甲种为6mm以上, 并需符合CNS6532耐燃一级标准,如使用非氧化镁板时其防火板厚度应在9mm以 上,以维持基本耐火时效.(3)门扇中心材乙种防火门须填充密度170kg/m3以上矽晶纤维防火棉(符合CNS11701/

A2194)或96kg/m3陶瓷棉,甲种防火门一律填充陶瓷棉.(4)乙种门扇厚度43mm以内,甲种门扇厚度50mm以内.(5)门扇宽度误差≤2mm,对角线误差≤2.5mm.3.五金:五金配件,铰鍊,防火门锁等须为不銹钢制,内部结构组件熔点不得低於900℃,并符合经济部指定验证合格产品,样式由业主或建筑,设计师依检测合格配件中 选定.4.面饰:由业主或建筑,设计师选定,唯厚度不得逾1.5mm.三,安装:

1.门框与墙面之接合处应紧密接合.2.门扇安装後,门扇与门框缝隙标准4.0±2mm,门底不得大於20mm.四,建议使用厂牌:南天门,裕晟,富三.五,本防火门工程为系统产品,应由专业厂商责任施工,并由原厂出具CNLA实验室「建筑用

防火门」试验报告,经济部防火门验证登录证书,出厂证明书等三种证明书.六,前揭三项证明书件开立前,设计建筑师或营造厂商应提供防火门施工位置图,以检送相

木质防火门规范 篇2

1 塔式高层住宅与单元式高层住宅设计比较

现有规范中高层住宅19层是一类和二类建筑的分界线, 一类建筑比二类建筑耐火等级、消防设施、安全疏散等要求都高得多, 无论是塔式住宅还是单元式住宅, 只要高于19层均属一类高层建筑, 消防要求有很大区别, 在这里主要讨论应用较多的18层及18层以下高层住宅的设计要求。

先从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的规定看18层及18层以下塔式住宅和单元式住宅的要求。《高规》6.1.1指出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8层及18层以下, 每层不超过8户, 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 且设有一座防烟楼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疏散楼梯, 且从第十层起每层相邻单元设有连通阳台或凹廊的单元式住宅。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塔式住宅的要求高于单元式住宅, 因为塔式住宅要求的是防烟楼梯间而单元住宅不要求防烟楼梯间, 只不过在单元式住宅中增加连通阳台或凹廊。

从防烟楼梯间和封闭楼梯间的设置看18层及18层以下塔式住宅和单元式住宅的要求, 《高规》6.2.1条规定:“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 均应设防烟楼梯间”。在条文解释中进一步说明18层及18层以下的塔式住宅仅有一座疏散楼梯的要求。

为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应该防止烟气进入楼梯间。6.2.2规定群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对于单元式住宅在6.2.3中规定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其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 条件是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12层及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从上述要求来看, 对于18层及18层以下塔式住宅和单元式住宅, 如果发生火灾塔式住宅要比单元式住宅危险性大, 这也合乎情理。

2 塔式高层住宅与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水量要求比较

当建筑物内设有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幕系统等数种消防设备时, 应根据内部某个部位或区域着火后同时开启灭火设备的用水量之和计算。例如, 百货楼内的营业厅设有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水幕系统, 而百货楼地下室的库房内设有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则应选用营业厅或地下室两者之中的用水总量较大者, 作为设计用水量。总之, 凡着火后需要同时开启的消防设施的用水量, 应叠加起来作为消防设计流量。

设计时应使进水管具有充分的供水能力, 即任一进水管损坏时, 其余进水管仍应能供应全部消防用水量。生产、生活和消防合并的给水管道的进水管, 应保证在生产、生活用水量达到最大小时流量时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若为消防专用的进水管, 应仍能保证100%的消防用水量。

另外, 在实际中还存在进水管考虑了消防用水, 但水表仅考虑了生产、生活用水, 当设计对象的消防用水较大时, 难以保证火灾时的消防流量和消防水压的现象。因此, 进水管上的计量设备 (即水表结点) 不应降低进水管的进水能力。

《高规》7.2.2给出了高层建筑室内高度、外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用水量。从用水量看, 对于≤50m的普通住宅,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 每根竖管最小流量为10L/s, 每只水枪最小流量为5L/s。在条文解释中对单元住宅和塔式住宅分别作了解释, 笔者认为其解释和建筑部分的规定是一致的。《高规》条文解释为单元住宅的每个单元之间有耐火性能较好的分隔墙体进行分割, 火灾在单元之间不易蔓延。每个单元的每层面积较小, 一般为200~300m2, 可燃物较少。住户对建筑物内情况比较熟悉, 且火源容易控制。塔式住宅的解释为, 每层住户不超过8户, 每层面积不超过650m2, 燃烧面积虽比单元住宅大, 但总的每层面积还是较小的。因此可以看到, 塔式与单元式的住宅相比较, 相同的面积设置的防水量较多。

3 塔式高层住宅与单元式高层住宅消防栓配置要求比较

在塔式住宅狭小局促的公共空间里, 既要将各种管道井、消防设备设置完全, 又要保证平时的正常使用和美观, 的确不容易,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消防设备的布置和日常的正常使用功能往往会成为一对矛盾, 让设计人员难以两全。因此, 设计人员都迫切希望能从规范里找到明确的依据, 让自己的设计既安全又合理并能说服甲方和业主。

按说规范对第一个问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高规》7.4.6.8条规定:“消防电梯间前室应设消火栓”, 其条文说明中写道:“消防电梯是消防人员进入高层建筑物内进行扑救的重要设施, 为便于消防人员尽快使用消火栓扑救火灾并开辟通路, 故规定在消防电梯间前室设有消火栓。”《建规》8.4.3条也规定:“消防电梯间前室应设置消火栓”, 其条文说明也明确规定:“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与室内其他的消火栓一样, 无特殊要求, 但不计入消火栓总数内。”许多设计及审批人员据此认为, 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是专为消防人员预备的, 住户不得自行使用, 火灾时如果自行使用, 不仅影响了消防队员的扑救工作, 而且水龙带还会卡住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防火门, 使其无法关闭, 势必导致烟气、火焰窜入消防电梯间前室, 影响人员疏散及消防扑救, 因此, 主张不应将该消火栓计入布置数量之内。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和室内消火栓的设置要求在《高规》7.4.2中给出规定, 消防竖管的布置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每根消防竖管的直径应按通过的流量经计算确定, 但不应小于100mm。同时规定, 18层及18层以下, 每层不超过8户, 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 当设两根消防竖管有困难时, 可设一根竖管, 但必须采用双阀双栓出口型消火栓。在条文解释中说明该条款的原因是消防竖管往往布置在唯一的公用面积———电梯和楼梯间的小厅处, 此时设置两条消防竖管研究有困难, 容许只设置一条竖管。

对于单元式住宅, 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 现在的作法是在电梯间和楼梯间各设一根消防竖管, 普遍的解释是电梯间的消火栓是消防人员扑火并开辟通道的, 楼梯间的消火栓是用来救火的。事实上, 在不足10m2的电梯间内, 一是, 可燃物很少, 火灾应是发生在住户的房间内, 采用双阀双栓出口型消火栓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二是, 12层以上的单元住宅楼梯是封闭楼梯, 电梯间是防烟设计, 如果使用楼梯间的消火栓进行灭火, 楼梯间和电梯间的门势必要完全敞开, 电梯间的防烟措施正压, 对正压的维持将带来影响, 其效果还不如采用双阀双栓出口型消火栓的效果好。另外, 在单元式住宅楼的电梯间同样存在塔式住宅存在的问题即公用面积很小, 因为电梯间内塔式住宅要求的内容在单元式住宅中均要求, 即按防烟设计要有正压送风, 要有供热和给水的管道井和计量仪表, 现在单元式住宅每单元每层的住户数量少, 一般为2户, 当达到3户时, 以单元组合成单元式住宅, 消火栓布置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而在楼梯间布置消火栓。一是, 存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二是, 单元式住宅楼梯间大于等于十二层时由于要采用封闭楼梯, 应设置前室, 消火栓一般布置在前室, 对前室的空间使用影响也较大。

4 结束语

在《高规》中如果从安全疏散看, 单元式住宅要比塔式住宅的要求低, 从消火栓的设置要求看, 塔式住宅给出了明确的设置方法, 而由于单元式没有给出, 在设计中, 单元式的疏散口均应出屋面, 屋面与单元之间连通设置要求比塔式的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 究竟基于什么考虑, 我们将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并希望能在将来的规范中找到答案, 让规范更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设计, 让建筑消防能越来越安全、经济、合理, 越来越完善。●

摘要:《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文中简称《高规》) 对高层建筑消防规定是面面俱到。文章为了简单明了的阐述, 选取目前常用的塔式与单元式类型为角度对《高规》关于防火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单元式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防火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芬.建筑室内消火栓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 2000, (05)

[2]王参德.谈商业建筑的消防给水设计[J].山西建筑, 2006, (02) .

[3]张靖岩, 霍然, 王浩波, 冯瑞.高层建筑安全核区域防排烟技术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01)

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研究 篇3

摘要:本人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工作有着较深的认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对建筑设计防火的认识和研究等问题。本人在执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认识,旨与同行进行共同探究。

关键词:探究;建议;设计

建筑的日益复杂化给消防工作带来了更大困难,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防火规范的设计都需要紧随时代发展下建筑物的变化形式进行不断修正与完善,保证建筑物的消防水平,降低建筑物发生火灾的可能性。

(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亮点和积极性

工艺设备的火灾危险性判定更加人性化

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生产以及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做出了定量以及定性规定,设置了针对同一座厂房或者厂房中的同一个防火区域的火灾危险性判定原则。当属于甲类生产或者可能引起燃烧以及爆炸危险的情况,坚决用更高的标准来执行防火规范。但是如果有设置相对应的工艺保护措施以及是分隔措施,则可以按照较低的标准来执行。

1.层次更加清晰

比如在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第二章中,“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作为一个整体章节。而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其归入到了仓库、厂房以及民用建筑章节中。但与旧版的建筑耐火性能来相比之下,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建筑耐火等级的分类更加规范。另外,在内容的层次上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显得更加具体清晰,层次分明。

2.内容更加全面规范

在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附录二以及附录三的内容主要是以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火灾危险的分类。而在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几部分内容已经归入到了条文说明中,另外,还要对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等来制定进行细化,内容更加全面。

(二).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思考和研究

1.注意对商业建筑疏散距离的控制

大型商业建筑不断增加,其建筑的规模增加就意味着疏散距离的延长。假如在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其中疏散的距离就可以增加四分之一的长度,也可以实现50m的距离。不过这个观点是一个误导性概念,要执行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是:假如规定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形式的楼梯间,房间内最远一点到房门的距离不能超过走道两侧或者端口房间从房门到外部出口或者楼梯间的最大距离,其实际长度为22m,如果增加喷淋系统作为辅助,其长度延长则也仅为27m左右。因此从房门到外面出口就是楼梯间的最大距离,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优先考虑疏散距离适应性调整,尽可以缩短安全出口与卖场中心的距离,同样,也要拓宽疏散通道的宽度。

2.地下建筑的正压送风系统设置

地下室是建筑组合的一部分,具备车库的功用。相对于地上建筑的外窗排烟系统,地下室缺乏这些可以开启的窗户,缺少排烟条件。因此在半地下室或者是地下室可以采取正压送风系统。地下室在这些部位是最需要配置独立的正压送风系统来供给这一层的使用,因此在设计施工时会遇到送风机位置的配置和风口位置安排等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倡在地下室的正压送风系统建设中要与火灾的报警系统有效结合。通过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来得到控制,关于半地下室来讲,具有设置可开启外窗的可能性。但在规范中提到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不应与地上建筑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时则使用隔墙和防火门将上下两部分隔开,通常情况下半地下室利用不了地上建筑的外窗,只能设置正压送风系统。

(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需要注意的要点

1.公共娱乐场所的设计

在高层或者公共建筑中娱乐的进入也给防火和疏散带来了困难,在设计中应控制娱乐设施的位置,才能确保其通道和出入口的安全。通常设计时应考虑娱乐设施应在建筑的一层至三层,不适合设置得过高。同时应靠近外墙设置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以及尽头,必要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标准的防火门。还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娱乐设施在其他楼层时应注意一下要求,首先要考虑不能设置在地下二层,假如设置在地下一层则应确保出口的高度与地坪之间落差小于10m。

2.高層民用建筑的中庭设计

设计中应将贯通的中庭的各层设计为一个防火分区,如果面积大于一个防火分区是应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火灾防控与疏散措施满足。首先,房间和中庭应设计通道和安全门,按照乙级防火标准设计门窗等;其次,与中庭相通的厅室、过道等也应按照乙级标准设置防火门,其极限应在3小时以上,控制火灾通过中庭发生扩散。最后,中庭通向每层的回廊应设置喷淋设施,且在中庭回廊上设置报警器以及烟雾排除装置。

(四)关于解决建筑防火规范的对策分析

设计便捷高效能的建筑防火系统 设计建筑防火系统,首先就得明确有关消防通道和设备的设置及注意事项。下面将从疏散通道,排烟通道装置两个方面着手,分别谈谈其注意事项及安置的必要性,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落实到实处。

1.疏散通道 在火灾发生时,如何快速进行人员疏散,杜绝火灾伤亡的发生,其安全通道的科学设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员安全疏散的问题。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地,需通过计算,设计安全逃生出口数量。而楼梯作为楼层唯一的安全出口,在设计时也应该着重考虑其安全疏散问题。在进行建筑的楼梯间设计时,注意楼梯的踏步和门之间距离不能太近,要留有足够的空间,避免在火灾来临时,楼层交接处,这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和场所,出现挤压、混乱等危急情况。

2.排烟通道装置 对排烟通道设计能挡住烟气进入的楼梯间和门的设计也有讲究,对于公共场所,门应该是朝着疏散方向开启,当然关闭后,也可以从任何一方进行手动开启,而对于多楼层的门,应该是采用双向弹簧门的形式,接着是要设置有效的排烟设施。因为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燃烧物会产生大量浓烟,这不仅不利于人员疏散甚者还会造成逃生人员出现烟雾中毒乃至死亡的严重后果。所以不管房间面积的大还是小,不管是高层、地下建筑的走道、消防电梯以及楼梯间,都应该按照情况安排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有利设施。总之,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因素,对防火灭火设备的设置一定不能有任何疏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防火体系的安全性,也是对国家建筑防火标准精神的一次深入贯彻。

(五)对有关建筑设计防火的意见和建议

1.在商业步行街或相邻公共建筑之间的人行道上方,遇到有加设防雨采光屋顶的情况,对于自然通风口面积以及影响通道两侧建筑物的消防扑救因素等问题,应有明确规定。

2.按建筑功能布局,疏散距离即可以是22m也可以是30 m不等,因此从使用功能分析而言,商业网点要比商场的火灾危险性出现的可能性小。但如果疏散距离超长,是否应该考虑双出口,希望能给予明确的答复。

3.新“建规”缺少建筑物底层或地下设置汽车库的规定。由于设计中经常遇到建筑物的底层或是地下设置停车库的情况,自然涉及到不同功能区的水平或者防火间距、地上建筑的电梯底部出口连接车库及疏散通道设置等技术问题。此缺项建议给予补充。

结语

由于人们对规范理解的不同,常常使设计者、业主以及消防审批部门存在有意见分歧。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建议规范修订时注重确保条款更清晰,更明确。所以需同时进一步加快传统规范的研究步伐,从而不断的除旧迎新,期待更好地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引。

参考文献:

[1]陈晓林,王胜利.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1.

[2]张志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 年版)问题探讨[J].建筑创作,2010(9):160 -165.

防火门设置规范整理总结 篇4

(甲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为1.2h)

9.2.1 防火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固定的或火灾时具备自行关闭功能)。

《防规》7.1.5※,《高规》5.2.3 9.2.2 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应用耐火极限≥2.0h(2.5h)的隔墙隔开,隔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防规》7.4.10※,《高规》6.3.3 9.2.3高层建筑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高规》5.2.7※

9.2.4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泵房在首层时宜直通室外;在其他层时应直通安全出口;与其他部位隔开的隔墙耐火极限2.0h,楼板为1.5h。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高规》7.5.1※,7.5.2;《防规》8.6.4※

9.2.5地下室内存放可燃物平均重量超过30kg/m。的房间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高规》5.2.8 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在所设防火间隔、避难走道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应为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防规》5.1.13※

9.2.6柴油发电机房布置在高层建筑和裙房内时可布置在建筑物首层或地下一、二层,并采用耐火极限≥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分‘隔开,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储油间应用防火墙隔开,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并应具自行关闭功能)。

《高规》4.1.3※

设在高层建筑内的变、配电所,应采用耐火隔墙、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通向配电室或变压器室之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通则》8.3.2 9.2.7燃油、燃气锅炉房、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电容器和多油开关间,当其容量值许可设在建筑物内时,与建筑物其他部位之间隔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

《防规》5.4.2※,《高规》4.1.2.3※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变压器室的门应为防火门:

(1)变压器室位于高层主体建筑内;

(2)变压器室附近堆有易燃品或通向汽车库;

(3)变压器室位于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

(4)变压器室位于地下室或下面有地下室;

(5)变压器室通向配电装置室的门;

(6)变压器室之间的门。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4.1 0.2

(编者注:对于“防火门”的级别,《技术措施》电气篇规定为:有充油设备的高压配电室、高压电容器室的门及油浸变压器室的门应为向外开启的甲级防火门;低压配电室、无油高压配电室、干式变压器室及控制室、值班室的门不宜低于乙级。)9.2.8液体燃料中间罐的容积不应大于1.0m3,并应设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单独房间内,其门应为甲级防火门,燃油锅炉房日用油箱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防规》3.3.11※,《高规》4.1.10.2※,《锅炉房防规》3.3.2 9.2.9人防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灭火剂储瓶间、变配电室、通信机房、通风和空调机房及可燃物存放量平均值超过30kg/m2的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人防防规》3.1.5 9.2.10人防各防火分区至防烟楼梯间或避难走廊入口处应设置前室,前室的门或与消防电梯间合用前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人防防规》5.2.3 9.2.11图书馆基本书库、非书资料库应用防火墙与其毗邻的建筑完全隔离,书库、资料库防火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6.2.1※,6.2.5 9.2.12计算机房内墙上的门窗应为甲级防火门窗(门应外开)。

(编者注:此条适用于主机房建筑面积≥140m2的机房)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4.3.2,4.3.3 9.2.13除敞开式及斜楼板式以外的多层、高层及地下车库,其坡道两侧应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设甲级防火门与停车区隔开(当车库和坡道上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不受此限)。

《汽车库防规》5.3.3

(编者注:《细则》4.2.3条规定此条指明为:不同防火分区之间的坡道的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与停车区隔开。)

9.2.14附建在旅馆建筑中的餐厅部分应采用防火墙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分分隔。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4.0.5※

9.2.15剧场舞台通向各处洞口应设甲级防火门,高低压配电室与舞台、侧台、后台相连时必须设置前室并设甲级防火门。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8.1.2※,8.1.5※

9.2.16体育比赛和训练建筑的灯控、声控、配电室、发电机房、空调机房、消防控制室等部位应做防火分隔。门窗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2h(甲级)。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8.1.8 9.3应设乙级防火门的部位(乙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为0.9h)

9.3.1高层中庭叠加面积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

(1)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窗应为乙级防火门,同时应具备自行关闭功能。

《高规》5.1.5.1※

(2)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应设乙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3.0h的防火卷帘)分隔。

《高规》5.1.5.2 9.3.2 当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水平距离小于2.0m(平墙)及4.0m(转角)时应设固定的乙级防火窗及乙级防火门。

《高规》5.2.1,5.2.2※

9.3.3高层建筑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在首层或二、三层,与其他部分分隔的隔墙上开门应为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高规》4.1.5A※

当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必须布置在首层、二层或三层以外的其他楼层时,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厅室的疏散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防规》5.1.15 9.3.4高层住宅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确有困难时部分开向前室的户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

《高规》6.1.3 9.3.5 防烟楼梯间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高规》6.2.1.3※

9.3.6首层门厅扩大的封闭楼梯间和扩大的防烟前室与其他走道和房间相通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防规》7.4.2※,7.4.3※

9.3.7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设置在丁、戊类厂房中的通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隔墙和不低于0.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除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防规》7.2.5※

9.3.8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不应与地上层共用楼梯间。当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用耐火极限≥2.0h的隔墙与其他部分隔开并直通室外。当须在隔墙上开门时应为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2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直通室外。隔墙上开门时应为乙级防火门。

《高规》6.2.8※,《防规》7.4.4※,《人防防规》5.2.2 9.3.9未设封闭楼梯间的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高规》6.2.3.1※

9.3.10与首层主要出入口处扩大的封闭楼梯间相连通的走道门与房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防规》7.4.2※,《高规》6.2.2.3※

9.3.11 下列建筑或部位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窗应为乙级防火门窗:

1.甲、乙类厂房和使用丙类液体的厂房;

2.有明火和高温的厂房;

3.剧院后台的辅助用房;

4.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门厅;

5.除住宅外,其他建筑内的厨房;

6.甲、乙、丙类厂房或甲、乙、丙类仓库内布置有不同类别火灾危险性的房间。

《防规》7.2.3※

9.3.12商店建筑的营业厅,当建筑高度在24m以下时,可采用设有防火门(编者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的封闭楼梯间。

《细则》8.2.13 9.3.13剧院舞台口上部与观众厅闷顶间的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1.5h的非燃烧体,墙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防规》7.2.1※

9.3.14医院中的洁净手术室或洁净手术部、附设在建筑中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及附设在居住建筑中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和不低于1.00h的楼板与其他场所或部位隔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乙级防火门。

《防规》7.2.2※

9.3.15设在库房内的升降机,垂直井道的耐火极限应≥2.0h。升降机通向仓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防规》4.2.9 9.3.16地下及高层汽车库和设在高层裙房内的车库,其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汽车库防规》6.0.3※

9.3.17病房楼每层防火分区内,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护理单元时,通向公共走道的单元入口处应设乙级防火门。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4.0.3 9.3.18综合医院每层电梯间应设前室,由走道通向前室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4.0.4※

9.3.19高层建筑内室外疏散梯可作为辅助的防烟楼梯,其疏散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楼梯周围2.0m范围内的墙面上除此门以外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高规》6.2.10 9.3.20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及丙类厂房所设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防规》7.4.2※

9.3.21体育建筑的观众厅、比赛厅、训练厅的安全出口应设乙级防火门。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8.1.3 9.3.22消防电梯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防规》7.4.3※,7.4.10※,《高规》6.2.1※,6.3.3※(编者注: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地下商店相邻区域间所设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应按手册9.2.5条规定设置甲级防火门。)9.3.23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及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防规》7.4.2※

高层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高规》6.2.2※

9.3.24当消防电梯前室采用乙级防火卷帘时,在相近位置应加设乙级防火门。

《细则》9.1.4 9.4应设丙级防火门的部位(丙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为0.6h)

9.4.1设备管井、通风道、垃圾道壁上的检查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高规》5.3.2※,《防规》7.2.9※

9.4.2垃圾道前室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高规》5.3.4 9.4.3电缆井和管道井设置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时,其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住宅规范》9.4.4※

9.4.4变配电所内部相通的门,宜为丙级防火门。变配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石化企业防火规范 篇5

2第1.0.1条为了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中,贯彻“区预防为,防消结合”的方针,采取防火措施,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厂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防火设计。

第2.0.1条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应按表2.0.1分类。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表2.0.1一、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应按表2.0.2分类;

二、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类液体;

三、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类液体,应视为乙类液体。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表2.0.2有关规定执行。

第3.1.6条公路和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严禁穿越生产厂区。区域排洪沟不宜通过厂区。

第3.2.9条采用架空电力线路进入厂区的总变配电所,应布置在厂区边缘。

第3.5.5条距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设备30m以内的管沟、电缆沟、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窜入和积聚的措施。

第3.5.7条布置在公路型道路路肩上的管架支柱、照明电杆、行道树或标志杆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至双车道路面边缘不应小于0.5m;

二、至单车道中心线不应小于3m。

第4.2.13条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布置在同一地平面上;当受地形限制时,应将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生活间等布置在较高的地平面上;中间储罐,宜布置在较低的地平面上。

第4.2.20条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办公室和生活间等,应布置在装置的一侧,并位于爆炸危险区范围以外,并宜位于甲类设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第4.2.21条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控制室、变配电室宜设在建筑物的底层,若生产需要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可将控制室、变配电室布置在第二层或更高层;

二、在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的装置内,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室内地面,应至少比室外地坪高0.6m以上;

三、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侧的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的非燃烧材料实体墙;

四、控制室或化验室的室内,不得安装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一次仪表。当上述仪表安装在控制室、化验室的相邻房间内时,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说明]第二款规定的“高0.6m”是爆炸危险场所附加二区的高度范围,附加二区的水平范围是15m~30m。

4.6.15条在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甲类气体装置内的电缆,宜效行架空敷设,并应采用阻燃型。

4.6.15条装置内的电缆沟,应有防止可燃气体积聚或含有可燃液体的污水进入沟内的措施。电缆沟通入变配电室、控制室的墙洞处,应填实、密封。

第5.7.4条甲、乙A类液体泵房、可燃气体压缩机房与变配电室和控制室相邻布置时,变配电室或控制室的门、窗,应位于爆炸险区范围之外。

第7.2.10条车库、值勤宿舍必须设置警铃,并应在车库前场地一侧安装车辆出动的警灯和警铃。通讯室、车库、值勤宿舍以及通往车库走道等处应设事故照明。

第7.3.28条消防水泵、稳压水泵应分别设备用泵。备用泵的能力不得小于最大一台泵的能力。

第7.3.29条消防水泵应在接到报警后2min以内投入运行。稳定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消防水泵应为自动控制。

第7.3.30条消防水泵房应设双动力源;当采用内燃机作为备用动力源时,内燃机的油料储备量应能满足机组连续运行6h的要求。

第8.1.1条消防水泵房用电设备的电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所规定的一级负荷供电要求。

第8.1.2条消防水泵房及其配电使应设事故照明,事故照明可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20min。

第8.1.3条重要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应在最末一级配电装置或配电箱处实现自动切换。其配电线路宜采用耐火电缆。

第8.2.1条工艺装中置内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分类及防雷措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8.2.2条工艺装置内露天布置的塔、容器等,当顶板厚度等于或大于4mm时,可不设避雷针保护,但必须设防雷接地。

第8.2.3条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钢罐,必须设防雷接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应包括整个储罐;

二、装有阻火器的甲B、乙类可燃液体地上固定顶罐,当顶板厚度等于或大于4mm时,可不设避雷针、线;当顶板厚度小于4mm时,应装设避雷针、线;

三、丙类液体储罐,可不设避雷针、线,但必须设防感应雷接地;

四、浮顶罐(含内浮顶罐)可不设避雷针、线,但应将浮顶与罐体用两根不小于25mm2的软铜线作电气连接;

五、压力储罐不设避雷针、线,但应作接地。

第8.2.4条可燃液体储罐的温度、液位等测量装置,应采用铠装电缆和钢管配线,电缆外皮或配线钢管与罐体应作电气连接。

第8.2.5条防雷接地装置的电阻要求,要按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8.3.1条对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内可能产生的静电危险的设备和管道,均应采取静电接地措施。

第8.3.2条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固体的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静电接地设施;

一、进出装置或设施处;

二、爆炸危险场所的边界;

三、管道泵及其过滤器、缓冲器等。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6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39—9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1年3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通知

(90)建标字第22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公安部

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39—90为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一日起施行。原《农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39—79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山西省公安厅负责。本规范的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年五月十日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 为了在村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保卫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村镇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消防安全措施,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第1.0.3条 本规范适用于村镇的规划和生产与民用建筑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花炮厂(库)。

第1.0.4条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生产与民用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一、层数和一栋占地面积超过本规范第4.1.1条规定的生产建筑;

二、超过五层的民用建筑;

三、超过800个座位的影剧院、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第1.0.5条 村镇规划和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建筑构造

第2.0.1条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其主要构件材料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第2.0.2条 防火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防火墙应从基础砌起,截断可燃或难燃屋顶结构,二、防火墙顶应高出可燃或难燃屋面层50cm,;高出非燃屋面层40cm。当屋顶为混凝土或砖拱时,可砌至混凝土屋面板或砖拱下面。

三、防火墙应突出可燃或难燃墙体40cm。

第2.0.3条 防火墙不宜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防火墙上应安装甲级防火门窗。

紧靠防火墙两侧外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当防火墙设在转角处时,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

第2.0.4条 观众厅与舞台之间的隔墙,宜采用非燃烧体实体墙。舞台口上部与观众厅闷顶之间,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2cm的非燃烧体墙隔开,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舞台的灯光控制室应采用非燃烧体墙与可燃物贮藏室隔开。舞台的屋顶或侧墙上应设便于开启的排烟气窗,其面积不宜小于舞台地面积的5%。

第2.0.5条 电影放映室(含卷片室)、硅整流室应采用非燃烧体墙与其它部分隔开。观察孔和放映孔应设阻火闸门。

第2.0.6条 炉灶不应靠可燃墙壁砌筑。

烟囱内壁至可燃构件的距离,不应小于24cm。烟囱穿过可燃屋顶时,排烟口应高出屋面不小于50cm;在吊顶至屋面层范围内应用非燃烧材料砌抹严密,如图2.0.6。

第三章 规划和建筑布局

第3.0.1条 村镇的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纳入村镇的总体和建设规划。

第3.0.2条 村镇规划应按用地功能合理布局。居住区用地宜选择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生产区用地宜选择在村镇的一侧或边缘。

第3.0.3条 生产和贮存有爆炸危险物品的甲、乙类厂(库)

房,应在村镇边缘以外单独布置。

甲、乙、丙类液体贮罐或罐区,应单独布置在村镇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或侧风方向及地势较低的地带,当采取防止液体流散等安全措施时,也可布置在地势较高的地带。

第3.0.4条 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布置在村镇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打谷场的面积不宜大于2000m²;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看场房除外)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

第3.0.5条 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宜集中布置,并宜单独建在村镇的边缘。

第3.0.6条 林区的村(镇)和企、事业单位,距成片林边缘的防火安全距离,不宜小于300m。

第3.0.7条 村镇内消防车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60m。消防车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并应与其它公路相连通,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m。当管架、栈桥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

第3.0.8条 村镇的农贸市场,不宜布置在影剧院、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处和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并与甲、乙类生产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0m。

第四章 厂(库)房、堆场、贮罐

第一节 厂(库)房的耐火等级、允许层数和允许占地面积

第4.1.1条 厂(库)房的耐火等级、允许层数和允许占地面积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第4.1.2条 贵重的机器、仪器、仪表间和变电所、发电机房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第4.1.3条 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但超过20辆的车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二节 防火间距

第4.2.1条 厂(库)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表4.2.1的规定。

第4.2.2条 厂(库)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规范第4.2.1条的规定执行。

第4.2.3条 两座厂(库)房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两相邻外墙均为非燃烧体实体墙,且无可燃屋檐时,其防火间距不限。但甲类厂房之间不宜小于4m。

第4.2.4条 厂房附设有化学易燃物品的室外设备时,其外壁与相邻厂房室外设备外壁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8m。室外设备外壁与相邻厂房外墙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本规范表4.2.1的规定。

注:室外设备应按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确定。

第4.2.5条 一、二、三级耐火等级的数栋厂房占地面积总和不超过本规范第4.1.1条规定的一栋建筑允许占地面积时,可

成组布置。组内厂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组与组或组与相邻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宜符合本规范第4.2.1条的规定。

第4.2.6条 甲、乙、丙类液体贮罐区和乙、丙类液体桶装露天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6的规定。

第4.2.7条 甲、乙类液体储罐和乙类液体桶装露天堆场,距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30m,距民用建筑不宜小于25m;距主要交通道路边沟外沿不宜小于20m。

第4.2.8条 易燃、可燃材料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表4.2.8的规定。

第4.2.9条 易燃、可燃材料堆场与甲、乙类液体贮罐和甲、乙类可燃气体贮罐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5m;与丙类液体贮罐和乙类助燃气体贮罐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0m。

第4.2.10条 室外电力变压器与甲、乙类液体贮罐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5m;与丙类液体贮罐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0m。

第三节 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

第4.3.1条 喷漆等易燃、易爆生产部位应设防火墙与其它

部位隔开,并应有直通室外或楼梯间的安全出口。

第4.3.2条 存放超过3台的汽车库或大型拖拉机库,每3台宜设防火墙分隔。库房与修理间、值班室相连时,应设防火墙分隔。

库内不应采用明火取暖。

第4.3.3条 发电机房宜单独建造。发电机房不应与甲、乙类厂(库)房毗连建造,当与其它建筑毗连时,应设防火墙分隔,并宜设有直通室外的出口。

第4.3.4条 粮、棉、麻仓库宜单独建造,当与其它建筑毗连或库房面积超过250m²时,应设防火墙分隔。

第4.3.5条 牲畜棚宜单独建造。当其建筑面积超过150m²时,应设非燃烧体实体墙分隔。牲畜棚应设直接对外出口,门应向外开启。铡草、饲料间及饲养员宿舍与牲畜棚相连时,应设防火墙分隔。

第4.3.6条 厂房内有爆炸危险的生产部位,宜设在单层厂房靠外墙处或多层厂房的最上一层靠外墙处。

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应设置泄压设施。泄压面积(m²)与厂房体积(m³)的比值,宜采用0.05~0.22。

第4.3.7条 厂房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

一、甲类厂房的每层面积不超过50m²,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5人;

二、乙类厂房的每层面积不超过100m²,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10人;

三、丙类厂房的每层面积不超过200m²,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20人;

四、丁、戊类厂房的每层面积不超过300m²,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30人。但每层面积不超过500m²时,可采用钢楼梯作为第二个安全出口,其倾斜度不宜大于45°,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

第4.3.8条 厂房的疏散楼梯、门各自的总宽度和每层走道的净宽度,应按每百人0.8m计算。但楼梯的最小净宽不宜小于1.1m;疏散门的最小净宽不宜小于0.9m;疏散走道净宽不宜小于1.4m。

第4.3.9条 库房和每个防火隔间的安全出口不宜少于两个,但建筑面积不超过80m²的防火隔间,可设一个门;一栋多层库房的占地面积不超过200m²时,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库房的门应向外开启。甲类物品库房不应采用推拉门和卷帘门。

第五章 民用建筑

第5.0.1条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允许层数、允许占地面积、允许长度,应符合表5.0.1的规定。

第5.0.2条 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养老院的宿舍应设在一、二层。

第5.0.3条 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三级,三级耐火等级的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建筑的层数不应超过二层。

第5.0.4条 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表5.0.4的规定。

第5.0.5条 两栋建筑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应为防火墙或两相邻外墙均为非燃烧体实体墙,且无外露可燃屋檐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第5.0.6条 数座住宅建筑的占地面积总和不超过本规范第5.0.1条规定的防火分区,允许占地面积时,可成组布置。组内建筑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

组与组或组与相邻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规范第5.0.4条的规定。

第5.0.7条 公共建筑的安全出口数目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 一、一个房间的面积不超过60m²,且人数不超过50人;

二、除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室外,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室内最远的一点到房门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4m,且人数不超过80人时,可设一个门,其净宽不应小于1.4m。

三、除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教学楼以外的二、三层公共建筑,当符合表5.0.7规定的条件时,可设一个疏散楼梯,其净宽不应小于1.1m。

第5.0.8条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不应大于表5.0.8的规定。

第5.0.9条 剧院、电影院、礼堂的安全疏散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观众厅安全出口数目不应少于两个,每个出口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250人;

二、观众厅内的疏散走道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6m计算。其走道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m,边走道的净宽,不宜小于0.8m;

三、观众厅的疏散门必须向外开,并不应设门槛;紧靠门口处2m内不应设置踏步;疏散门的宽度不应小于1.4m;疏散楼梯的净宽不应小于1.1m;

四、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每排不宜超过22个。

第5.0.10条 学校、商店、办公楼等民用建筑的楼梯、底层疏散外门的各自总宽度和每层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表5.0.10的规定计算。但每个疏散楼梯、走道和底层疏散外门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1m。

第5.0.11条 封闭式农贸市场的疏散出口不应少于两个。每个疏散口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5m。场地面积超过1000m²时,每增加500m²应增设一个疏散出口。

场内主要疏散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3.5m。

第六章 消防给水

第6.0.1条 编制村镇规划时应同时规划消防给水和消防设施。并宜采用消防、生产、生活合一的给水系统。

第6.0.2条 无给水管网的村镇,其消防给水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堰塘、水渠等天然水源,并应设置通向水源

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利用天然水源时,应保证枯水期最低水位和冬季消防用水的可靠性。

第6.0.3条 设有给水管网的村镇及其工厂、仓库、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设置室外消防给水。村镇的消防给水管网,其末端最小管径不应小于100mm。无天然水源或给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置消防水池,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措施。

第6.0.4条 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需水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计算,且不宜小于表6.0.4的规定。第6.0.5条 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宜小于表6.0.5的规定。

第6.0.6条 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当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

第6.0.7条 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量的要求。甲、乙、丙类液体贮罐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4h,其它建筑不应小于2h。

第6.0.8条 供消防车或消防机动泵取水的消防水池应设取水口,水池池底距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应超过5m。

第6.0.9条 缺水源的村镇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灭火设施。

第七章 电气

第7.0.1条 架空电力线路距下列场所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塔)高度的1.5倍。

一、甲、乙类厂(库)房;

二、易燃、可燃材料堆垛,可燃、助燃气体贮罐;

三、甲、乙类液体贮罐

但丙类液体贮罐可为1.2倍。

第7.0.2条 1kV及1kV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可燃屋面建筑。

第7.0.3条 1kV以下的架空电力线路与建筑物、地面、树木等的最小垂直距离(最大驰度时)和最小水平距离(最大风偏时),不应小于表7.0.3的规定。

低压接户线在最大驰度时与交通道路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m,与人行道不应小于3.5m。

第7.0.4条 电力电缆不应和输送甲、乙、丙类液体和可燃气体管道敷设在同一管沟内。

第7.0.5条 打谷场的电力、照明线路宜采用埋地穿管敷设,其管材不应采用竹管和塑料管。

打谷场的每台电动机应设单独的操作开关,并应设置在开关箱内。开关箱至电力设备之间的线路,严禁采用插头连接。

打谷场内的照明灯具与可燃物距离不应小于1m。

第7.0.6条 甲、乙类厂(库)房内的配电线路,应穿水煤气钢管敷设,并宜采用铜芯导线。

公共建筑吊顶为可燃材料或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导线应穿非燃材料管道敷设。第7.0.7条 爆炸危险场所,应采用相应的防爆电气设备及部件。

可燃物品库房内不应设置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

第7.0.8条 甲、乙、丙类液体贮罐及其附属设备,应设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7.0.9条 有雷击危险地区的下列建筑应设置防雷保护设施:

一、甲、乙类厂(库)房,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二、影剧院、体育馆等,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三、高度超过15m的其它民用建筑和丙、丁、戊类生产建筑,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注: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40的地区,当建筑物高度大于和等于20m时,可设置防雷保护设施。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举例

附录三 库房、堆场、贮罐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举例

附录四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规范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读 篇7

1修订背景及主要变化内容

1.1修订背景

新版国家标准GB 50016—2014《建规》是由原GB 50016—2006《建规》和GB 50045—95(2005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整合修订而成。原来的两部建筑防火规范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保障建筑消防安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引导相关防火规范的制修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超高层建筑、大规模大体量建筑、结构功能复杂建筑、地下建筑、大型石化生产储存工程等建设项目大量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其中,同时各类建筑火灾事故相继发生,有关火灾防范和灭火救援等技术对策需进一步完善或加强。因此,公安部消防局组织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对GB 50016—2006《建规》和《高规》进行了整合修订,旨在更好地采取防火措施,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的危害。

1.2主要内容变化

与原GB 50016—2006《建规》和GB 50045—95 《高规》(2005版)相比,新版《建规》主要有以下变化: 1)合并了《建规》和《高规》,调整了两项标准间不协调的要求,将住宅建筑统一按照建筑高度进行分类;2) 增加了灭火救援设施和木结构建筑两章,完善了有关灭火救援的要求,系统规定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要求;3)补充了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4)将消防设施的设置独立成章并完善了有关内容,取消了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和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要求,这些系统的设计要求分别由相应的国家标准作出规定;5) 适当提高了高层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 m的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要求;6)补充了有顶商业步行街两侧的建筑利用该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的防火要求,调整、补充了建材、家具、灯饰商店营业厅和展览厅的设计疏散人员密度;7) 补充了地下仓库、物流建筑、大型可燃气体储罐(区)、液氨储罐、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防火要求,调整了液氧储罐等的防火间距;8)完善了防止建筑火灾竖向或水平蔓延的相关要求。

2防水材料的防火性能要求

新《建规》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仓库)的上人平屋顶,其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不应低于1.50 h和1.00 h。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仓库)的屋面板应采用不燃材料。屋面防水层宜采用不燃、难燃材料, 当采用可燃防水材料且铺设在可燃、难燃保温材料上时,防水材料或可燃、难燃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建筑物的上人平屋顶,可用于火灾时的临时避难场所,符合要求的上人平屋面可作为建筑的室外安全地点。为确保安全,参照相应耐火等级楼板的耐火极限,对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上人平屋顶的屋面板耐火极限作了规定。在此情况下,相应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也不能低于屋面板的耐火极限。 同时,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板要求采用不燃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或其他不燃屋面板;对于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屋面板的耐火性能未作规定, 但要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以防止火灾通过屋顶蔓延。为降低屋顶的火灾荷载,其防水材料要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但考虑到现有防水材料多为沥青、 高分子等可燃材料,有必要根据防水材料铺设的构造做法采取相应的防火保护措施。该类防水材料厚度一般较小,火灾荷载相对较小,如果铺设在不燃材料表面,可不做防护层。当铺设在难燃、可燃保温材料上时,需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防护层可位于防水材料上部或防水材料与可燃、难燃保温材料之间,从而使得可燃、难燃保温材料不裸露。

3保温材料、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要求

为适应国家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政策的新形势,深刻吸取建筑外保温系统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通过大量的保温材料及系统的火灾试验研究,新《建规》中首次系统地对不同类型、不同高度建筑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严禁使用易燃保温材料,严格限制可燃保温材料,大力推广使用不燃保温材料。同时对保温系统的构造及施工工艺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保障建筑节能工程的防火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3.1外墙外保温

1)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对于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大于27 m,但不大于100 m时,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7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2除住宅建筑和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0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大于24 m,但不大于50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3)除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与基层墙体、 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建筑高度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4) 当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应在保温系统中每层设置高度不小于300 mm,且燃烧性能为A级的水平防火隔离带,同时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在其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包覆,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 mm,其他层不应小于5 mm。

3.2屋面外保温

建筑的屋面外保温系统,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 h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 h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的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 mm。当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均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屋面与外墙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 mm的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进行分隔。

由于屋面保温材料的火灾危害较建筑外墙的要小,且当保温层覆盖在具有较高耐火极限的屋面板上时,对建筑内部的影响不大,故新《建规》对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较外墙的要求要低些。但为限制火势通过外墙向下蔓延,要求屋面与建筑外墙的交接部位做好防火隔离处理,具体分隔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金属夹芯板的防火性能要求

近年来,采用聚苯乙烯、聚氨酯作为芯材的金属夹芯板材的建筑火灾多发,且发生火灾时,极易蔓延, 难以扑救。因此,新《建规》提高了金属夹芯板材芯材燃烧性能的要求:建筑中的非承重外墙、房间隔墙和屋面板,当确需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其芯材应为A级不燃材料,且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需要注意的是,上人屋面板由于夹芯板材受其自身构造和承载力的限制,无法达到本规范相应耐火极限要求,不能采用金属夹芯板材。

5封堵材料的防火性能要求

大部分幕墙建筑存在空腔结构,这些空腔上下贯通,在火灾发生时会产生烟囱效应,如不采取一定的分隔措施,会加剧火势在水平和竖向的迅速蔓延,导致建筑整体着火,难以实施扑救。因此,新《建规》规定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建筑变形缝在火灾中具有很强的拔火作用,若填充材料可燃,会使火灾通过变形缝内的可燃填充材料蔓延,烟气也会通过变形缝等竖向结构缝隙扩散到全楼。因此,要求变形缝内的填充材料和变形缝的构造基层采用不燃材料。

6结语

木质防火门规范 篇8

1.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

在进行消防监督检查的工作里,对受检查的建筑物进行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是相当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对建筑放火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工作中需要对于危险性的化学品进行准确的评定。在《建规》中,考虑到很多化学品具有危险性,因此将对有关的生产和储存的建筑进行等级划分,从甲级到戊级共有五级,有数千种带有危险性的化学品受到评定和划分。在对建筑物进行火灾危险性的判断时,可以根据此规范进行对比,应当通过检查使工程能够符合国家制定的规范。

按照在《建规》中显示的内容,在社会中属于重要用途的公共性质的建筑,像是治病救人的医院和负责后代教育的学校等,以及民用性质的建筑物都属于是一类建筑防火。那么如何评判建筑物具有多大的火灾危险性并且怎样以此进行分级用来区别和管理,主要是看如果建筑物发生火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发生火灾的难易程度,以及火灾形势扩大能力等,具有多楼层的民用性质的建筑物在规定中按照居住用途和公共用途分成两种,相对高楼层的民用性质的建筑物在规定中有一类和二类的区别。从事生产的厂房可以根据此分成五种类别,其中甲类表示最容易发生火灾以及火灾发生的损害最大,戊类在各级别中属于对于火灾来讲相对最安全可靠的级别。《建规》里面所表示的级别划分,是按照在厂房中使用或者生产的材料和成品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闪电和爆炸下限两个属性的数值可以比较有效的评定化学品的危险性。对于液体来说,如果闪点比28℃还要低的话,那么在正常环境就会很容易闪燃而造成火灾,对于气体来说,如果爆炸下限比18%还要小的话,那么在厂房中使用就会很危险,另外一些化学物质在常温环境中(意味着被使用的工作环境)可以遇水形成可能会爆炸的物质,涉及到这些因素的建筑物就属于甲类,在常温环境里,非燃烧性物质不会造成或者扩大火灾,所以只是使用这种物质的建筑物就属于为戊类。

2.安全疏散与防排烟的要求

在对建筑进行安全疏散以及防排烟方面的检查中应当把《建规》作为可靠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检查结果可靠。《建规》的内容里,如果在楼梯间的前室具有自然排烟,那么楼梯间没有排烟设置是可以的。但是根据相关的规定,对此按照建筑高度不同有所差别。防排烟的规定于建筑的高度有关系,五十米是一个限度。在实际情况中考虑建筑的防排烟效果就可以明白,自然排烟的效果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相当大程度的影响,如果建筑物的楼层高度相对而言要比较高一些,由于室外的风所形成的风压大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内外的空气流动效果会发生变化,那么其自然排烟所预期能够达到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样一来就有应当在楼梯间使用必要的防排烟设计。在对建筑的排烟能力进行检查的时候,依照相关规定,除开窗面积需要严格符合要求外,窗户型式必须设计为能够开启的外窗,考虑到相邻建筑物防火间距的问题,应选择甲级防火窗。

在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疏散的消防检查中,对于公共场所,应当先计算需要疏散的人数,如果该建筑物不是有确定座位数的,可以使用面积相乘与相对应的换算系数,或者考虑在室内每人在相应活动的时候所需要占有的面积,疏散宽度在规范里有条文可以作为检查时的依据,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有一些建筑的功能比较重要和常用,建筑中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比如学校和大商店,这时要参考耐火等级。有一些区域和建筑通常其中会有比较密集的人群,比如电影院或者剧院,耐火等级被评定为一二级的,同时设置的座位数少于两千五百个的建筑物,它的门和走道数值取为0.65,楼梯安全疏散距离数值取为0.75,在观众厅设置的座位数如果达到了五千至一万个,并且耐火等级评定为为一二级,楼梯疏散距离数值取为0.43。楼层数相对比较多的高层并且是公共性质的建筑,安全疏散距离依照每100人增加1.00m计算。

建筑物设置的安全疏散口应当多于两个,从医院的病房房门到近处的安全出口相差的距离不能够超过24米,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应当不超过5米。针对安全疏散的检查工作中,在竖方向上要求楼梯间能够上下直通,在首层楼梯的地方需要有能够直通室外的出口,在地下室需要有防火分隔的措施。一类建筑物以及高于32米的二类公共建筑在每层如果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的可以设置一台消防电梯,超过1500平方米的应当有两台,消防电梯的载重量应当超过800千克。

3.消防给水设施要求

《建规》的内容表示,如果选择天然水源作为所使用的消防用水的水源,那么为了保证在需要用水的时候能够及时供应上,保证率需要超过97%,在选择消防水源的时候应当按照实际所具备的条件进行考虑,如果建筑确实具备合适的条件,那么建筑自然可以选择应用天然水源在消防灭火时来提供用水。消防栓是一种很有作用的消防设施,为了避免火灾的发生以及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如果在建筑内设置该设施,那么在各个楼层应当都进行设置,事情能够有效发挥其所具备的作用,消防栓在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将其设置在公共性质的区域,比如设置在走廊处或者是楼内大厅处等,应当有比较显眼的标识方便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同时其附近不应有其它类型的东西避免变成障碍,妨碍使用。充实水柱在喷射的时候应该能够达到室内的所有位置,确保覆盖能力,消防栓静水压力应超过800kPa,在同一个建筑物中要求使用的消防栓、水龙带是同一种。

针对一类高层建筑物,在安装水箱的时候可以在其中增设气压罐以及稳压泵等,对于一类住宅以及二类公共建筑按照要求在最高处的消火栓应使静水压力低过70kpa,消防泵应该设置有独立的吸水管,备用泵应该具有不小于主泵的性能。低层建筑物充实水柱小于70kPa,针对甲、乙类厂房和高于6层的常用民宅按照要求应当小于100kPa,高层建筑物要求小于130kPa。针对具有严重危险性的生产建筑和储存建筑物,消防用水量应当大于50L/s,设计的喷水强度超过10.0L/m2·min,作用的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喷头作用压力超过9.8×104Pa。

上一篇:党员主题教育感想下一篇:我爱读书作文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