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为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为(精选7篇)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为 篇1

答:(1)吸顶式照明器吸附在顶棚上,适用于顶棚比较光洁且房间不高的建筑内,这种安装方式常有一个较亮的顶棚,但易产生眩光,光通利用率不高。

(2)嵌入式照明器的大部分或全部嵌入顶棚内,只露出发光面。适用于低矮的房间。一般来说顶棚较暗,照明效率不高。若顶棚反射比较高,则可以改善照明效果。

(3)悬吊式照明器挂吊在顶棚上。根据挂吊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线吊式、链吊式和管吊式。这种照明器离工作面近,常用于建筑物内的一般照明。

(4)壁式照明器吸附在墙壁上。壁灯不能作为一般照明的主要照明器,只能作为辅助照明,富有装饰效果,

由于安装高度较低,易成为眩光源,故多采用小功率光源。

(5)枝形组合型照明器由多枝形灯具组合成一定图案,俗称花灯。一般为吊式或吸顶式,以装饰照明为主。大型花灯灯饰常用于大型建筑大厅内,小型花灯也可用于宾馆、会议厅等。

(6)嵌墙型照明器的大部分或全部嵌入墙内或底板面上,只露出很小的发光面。这种照明器常作为地灯,用于室内作起夜灯用,或作为走廊和楼梯的深夜照明灯,以避免影响他人的夜间休息。

(7)台式主要供局部照明用,如放置在办公桌、工作台上等。

(8)庭院式主要用于公园、宾馆花园等场所,与园林建筑结合,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都具有艺术效果。

(9)立式立灯又称落地灯,常用于局部照明,摆设在沙发和茶几附近。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为 篇2

如何能使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系统及负荷等电力系统的构成非常完整。是由水、火、核、风、太阳能发电等类型被分为发电厂不同的能源, 不同的水库的调节性能被水电厂分为径流式、日调节式、年调节式等各种方式。具体是变电站有很多一次接线型式, 其中, 常见的单母线、单母线分段、单母线带旁母、双母线、桥式接线、3/2接线等就是母线的一次接线。通常称之为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站、负荷使电力线路构成环型、幅射型等纵横交贯的综合型电力网络。最近过去几年, 电网网架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电网运行的方式随之变得灵活是因为构成电力系统的元素多种多样性, 怎样把电网多方面实际情况因素综合起来从而使运行单位研究的课题达到电力系统提高运行的结果。

1 丰水期的具体运行方式

每年的区域降水及水域较为丰沛的时节在五月至十月之间, 以往为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具体是由降雨量以及频率, 丰水期有以下三种分为降雨量大且较为密集、雨日没有连续的大量降雨、雨日极少的降雨量。如今由于科技突飞猛进, 已经能够准确无误的预测出降雨的时间、雨水量。所以运行好丰水期的方式, 不但要做好负荷预测外, 而且需要提前的安排好各种工作。

1.1 预备低水位运行, 需要腾空库容。

降雨量大且较为密集的区域, 水电站应提前腾空库容, 低水位运行, 最大限度的承接来水, 优先安排发电。同时电网应全接线运行, 重合闸及安全自动装置按实际运行方式进行整定并投入, 保证电能输出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1.2 截留洪水尾, 减少弃水电量。

降雨量大, 雨日并不连续这种情况是最有利于水电站发电的, 通常一场洪峰过后, 来水的流量就会逐渐减小到正常流量。若是水文、气象部门预测短期内区域无降水, 流量也不再增大的情况下, 综合考虑水电站的发电能力, 可采取截留洪水尾的办法, 适当抬高运行水位, 减少弃水电量。因为迅期水电站的最高运行水位一般都低于非讯期, 因此短期内, 如两三天的时间适当抬高水电站运行水位, 并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经过实践, 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3 加强调峰, 低谷蓄水, 做好水文章。

在地方电力系统, 丰水期还常出现负荷高峰时段 (如10:00~12:00, 16:00~20:00) 向主网购电较多, 而低谷时段 (11:00~次日6:00) 却产生上网电量的情况。通常向主网购电的电价要比地方电力上网的电价要高得多, 有的地区执行的峰段电价还要高于平均电价。因此水电站机组在负荷高峰时段尽量安排满发、多发电, 减少峰段购电量, 降低运行水位, 待低谷时段停机蓄水, 避免出现较多上网电量是较为经济的调节手段。

1.4 不同流域电站, 根据水情和调节能力, 优化发电方案。

不同流域的水电站, 汛期到来的时间及每次洪水到来的时间都是有先有后的, 结合水文、气象部门的信息, 利用这一时间差, 再综合考虑各水电站的调节能力, 对电网发电方案进行优化, 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如:先来水或调节库容小的优先安排发电;同时来水的, 上网电价低的适当安排多发;火电机组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 压减出力, 优先水电多发等。

2 平水期运行方式

如果3, 4月份的水位, 情况只是偶有降雨, 雨天并不密实。一些网络区域的划分没有水的水平, 但对于水电出力区域网络, 制定这一时期的节目相当大的比重仍在生成的文章可以做。虽然增幅比旱季径流, 但也没有必要对每个水电站水会转换成低位运行。可适当调整基于一个高层次的水电站库容, 水位可以巩固多年来运行特定的水流量的大小, 水文和气象部门能准确预测的时间提前了降雨和径流, 水将运行的水电减少自来水, 发电运行条件和负载条件考虑单位时间, 以制定最佳的操作水平。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显著降雨预报, 水位也能正常运行构建高, 但不建议存储最高工作水平, 防止发电机或输电线路故障的出现和其他意外中断的情况, 导致水位排水。

3 枯水期运行方式

3.1 高扬程运行, 降低每度电耗水量。

每年11月至二月降雨量及降雨日数较少, 对每个流域流量变化不大。旱季来临, 有水电的充电容量提前的实际情况, 以最高工作水平, 高水头运行, 可降低每度电的用水量, 提高运行经济性。一个水电站的存储能力较弱, 流量小, 有限的存储容量可以调节, 可以开始见顶的一个高峰期, 低谷时段停机蓄水方式。

3.2 适当增加工作电压, 降低网络损耗。

枯水期各水电发电量较丰水期, 每天的高峰负荷差增大显著降低, 机组输出电压不足以运行网格, 以便开始下降, 从而降低了直接的工作电压净损失增加, 电能质量。因此在这期间的不同时间应着眼于通过调节变压器的抽头系统操作电压调节, 投退电容器组, 该单元减少无功功率, 负载开关电路等, 从而使工作电压是在正常范围稍高, 有助于减少网络损耗, 提高运行经济性。

3.3 合理的切片操作, 避免长距离电力, 减少损失。

受地理条件, 各种功率点 (尤其是水和电) 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够合理, 枯水期和丰水季节水电出力是应该的, 考虑到环境和负载的配电网潮流计算对电网运行合理地进行分区域, 避免长距离供电, 减少损失。

4 假日运营方式

在节假日期间, 与正常的用电负荷也比较少, 最典型的方式是在春节期间运行。在此期间发生的年度基本最小负载。由于用电负荷的单位放假绝大多数很少做出了非常高的电网电压和送下来不少无功功率。因此, 春节将至, 水电装机容量须于每次发泄, 以避免空载抛弃水电发电量, 同时收回电容, 变压器分接头调整, 退款或长负荷线, 剧组为相运行等手段, 控制操作尽可能电压是在允许范围内, 减少无功送至保护设备的安全操作。

结束语

国家电力企业有着蓬勃的发展前景。在这种大条件下, 如何利用手里现有资源, 使得电力企业更加高速的发展, 成为了我们现在最为重要的问题。为了电力企业更加高经济效益的发展, 最基本的是要优化电力企业的运行管理, 只有运行管理程序优化创新, 电力企业才会收获更多的经济物质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

[1]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 (电气一次部分)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2]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 (电气二次部分)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综述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接地;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193-02

一、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目前处理中性点的方法有四种: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经电阻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方式。这四种接地运行方式各有各的利弊,从而也就有了各自的适用范围。下面分别对这四种方式进行论述。

二、三相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一) 中性点不接地电力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三相电路产生的三相电压对称。同时,在理想情况下,各相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的分布电容的大小也相等,所以三相导线的参数对称。设每相的对地电容都为C,所以在三相电压下产生的电流也是对称的,并超前相应电压90°,流过中性点的电流为零。A相、B相、C相对地电压都是相电压,A、B、C三相之间是线电压。

当C相接地时,C相对地电压就为零。此时A相对地电压是UA',其大小等于A相与C相之间的电压,根据公式可得:

由此可见,单相接地时接地点的电容电流值是正常运行时一相对地电流的3倍。

电网在一相接地的状态下是不可以长期运行的。因为当发生一相接地短路时,电气设备和电缆上容易产生电弧。由于电弧会损坏电器设备,且可能引发二相或三相短路,因此仍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当接地处发生所谓的断续电弧,即周期性熄灭周期性复燃的电弧,它与电网振荡回路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相与地之间的谐振过电压。这种电压可以达到2.5~3倍的相电压,在绝缘相对薄弱的环节可能导致非接地相绝缘击穿,最终形成相间短路。

(二)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消弧线圈是一个具有铁芯,铁芯带有气隙的可调电感线圈,接在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与地之间,其电阻很小,感抗很大。由图2可见,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是流过接地的电容电流IC和流过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IL之和。如图2所示,IC超前 UC90°而IL滞后 90°。因此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将被大大的减小。

根据对电容电流的补偿程度分为3 种补偿方式。当IL=IC时,称为完全补偿;ILIC时,称为过补偿。

对于完全补偿,因为完全补偿时IL=IC,即IO=0,确实能很好的避免电弧的产生,但此时ω1=1/3ωc。线路中将会产生串联谐振。由于串联谐振,在线路中会产生很高的电压降,造成电网中性点对地电压严重升高,这样可能会损坏设备的绝缘。因此这种补偿方式并不是最好的补偿方式。对于欠补偿方式,因为在欠补偿时,ILIC,在接地点的电流是电感性的。采用这种补偿方式,不会出现串联谐振情况,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一样,发生单相短路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要升高为原相电压的■倍,即成为线电压。

总之,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消弧线圈的存在使得流过中性点的电流为感性,对接地电容电流进行了补偿,使通过故障点的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弧的范围。同时,当电流过零而电弧熄火后,消弧线圈也减少了故障相电压的恢复速度,从而减小了电弧重燃的可能。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同样存在一些缺点:

1.零序保护无法查出是哪条线路因接地而故障。

2.消弧线圈本身是感性元件,与对地电容构成谐振回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谐振过电压。

3.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仅能降低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可能性,不能彻底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

(三)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电力系统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电阻与导线对地电容构成并联回路,由于电阻可以消耗能量,也可以降低发生谐振时的电压。由此可见,采用中电阻接地方式能在单相接地故障时产生限流降压作用。

中性点电阻的阻值分为高电阻值、低电阻值和中电阻值三种情况。高电阻接地方式以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为目的,并可防止阻尼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当单相接地电容较小,故障不跳闸时,采用高电阻接地可以减少故障点的电压梯度、阻尼谐振过电压。中性点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的特点是获得一个大的阻性电流叠加在故障点上,其优点是:(1)可以快速切除故障相线路,使过电压水平升的不至于太高,并防止谐振过电压,所以可采用绝缘水平较低的电缆和设备;(2)把异相故障的几率削减至最低限度。同时为采用简单的、有选择性和足够灵敏度的继电保护提供了可能性。为了克服低电阻接地的弊端而保留其优点,可以采用中电阻接地方式。中性点经中电阻接地,既可以降低发生谐振时的过电压,减小电流,也能在发生故障时迅速动作,防止故障的进一步扩大。

与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相比,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电力系统有以下优点:(1)基本上消除了产生间歇电弧过电压的可能性,由于非故障相的过电压降低,发生异地亮相接地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小;(2)单相接地时电容充电的暂态过电流受到抑制;(3)使故障线路的自动检出较易实现;(4)能预防谐振过电压的产生。

(四)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如图3所示。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中性点接地的钳位作用,非故障相的相电压不会改变。因此按这种方式运行的系统,电气设备对地绝缘只需按相电压考虑。这对于110kV及以上的高压系统来说,由于会使绝缘造价降低的同时还改善了保护设备的工作特性,所以有很高的经济技术价值。而且在形成单相接地短路时,线路上会流过很大的短路电流, 使线路保护装置迅速动作,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使系统的其他部分恢复正常运行。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主要优点是它在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会增高,因而各相对地绝缘可按相对地电压考虑,降低了线路的造价。而且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 单相接地电流往往比正常负荷电流小得多,因而要实现有选择性的接地保护就比较困难,但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实现就比较容易,由于接地电流较大,继电保护一般都能迅速而准确地切除故障线路,且保护装置简单,工作可靠。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缺点之一是一相短路电流太大,为了防止短路电流造成较大的损失,不允许电网继续运行,因此供电的可靠性不如小接地电流系统。同时,其接地点还会产生较大的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此时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另一个缺点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发生故障时产生的接地电流较大,对通讯系统的干扰影响也大,特别是当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对通讯造成干扰。

三、结语

这几种中性点接地的运行方式都各有利弊,而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电压等级较低的电网来说,大多数都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随着微机保护的推广应用,当3~10kV系统接地电流大于30A,20~63kV系统接地电流大于10A时,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是比较妥当的。因为通过微机的控制,消弧线圈可以跟踪接地电流的变化而改变电感,达到最好的补偿效果。电压等级较高的电网一般采用直接接地的运行方式。因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中性点对地电压为零,而且非接地相的相电压不会升高,绝缘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敬伟.浅析电力系统中性点不同工作方式下的单相接地[J].科学之友,2008,(5).

[2]单渊达.电力系统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永红.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零序保护[J].科技资讯,2008,(30).

[4]刘长伟,曲桂华.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9).

[5]庾燕君.电力系统中性点采用中电阻接地方式的分析[J].大众用电,2007,(7).

[6]李福寿.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电网的运行[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7]邓小燕.浅析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8]宫毓.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运行方式多层协同计算系统设计 篇4

随着特高压电网和跨区互联电网的建设, 电网规模不断增大, 电网特性呈现相互耦合特性, 电网故障计算和系统分析工作正在由单地区、单人工作的独立模式向多人联合协同模式转变。而当前, 跨区联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工作是采取集中、联合计算方式来进行, 即从各相关调度中心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使用PSASP/BPA等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的单机版软件进行串行工作, 既影响正常工作秩序, 又导致工作成本高、效率低下。因而, 急需研究和开发适合多用户异地分散联合计算的协同方式系统, 全面提高电网仿真计算的工作效率。本文将计算机协同的概念引入到系统开发中, 所研发的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 在web上运行, 支持多人异地同时进行操作, 实现了多人异地数据协同维护和运行方式协同计算。

1 电力系统方式计算协同工作系统功能设计

1.1 设计的主导思想

综合考虑电力系统方式计算的业务需求, 多层协同方式计算系统以“安全可靠、集中存储、分散管理、协同计算、人机友好”作为系统实现的主导思想。在功能上划分为“平台支持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协同管理系统”、“仿真分析系统”、“分布式计算系统”和“可视化系统”。

1.2 平台支持系统

平台支持系统构建了电力系统多

层协同方式计算系统的运行环境, 提供了多种系统管理手段, 保证系统7×24小时连续稳定运行。

系统硬件包含: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在线接口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并行计算机群。其中, 在WEB服务器上构建了硬件防火墙, 且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均采用双机热备模式, 大大加强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

1.3 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负责基础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包括电网方式部门的离线方式数据和自动化部门的在线数据。数据管理功能包含工程数据管理、数据校核比对、数据合并分割、在线数据接口、用户和权限管理、数据版本管理、日志管理等模块。 (1) 工程数据管理。本系统的数据按照工程进行组织, 每一套数据相当于PSASP的一个工程, 包括基础数据、模型参数、潮流计算数据、暂稳计算数据等各种计算数据。授权用户可以新建工程、删除工程、修改工程数据。除了提供普通数据修改功能之外, 还提供了基准值修正、典型参数导入、批量数据修改等高级功能。 (2) 用户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提供组织机构管理、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登录控制、用户操作控制等功能。 (3) 数据权限管理。数据权限是指用户对基础库、模型参数以及各个计算作业的访问权限, 包括可读、可写、可计算等。 (4) 数据合并分割。本系统从加强电网数据管理和提高电网运行调度水平两方面出发, 提供了方式数据合并和分割功能。下级调度负责收集本地区电网相关各运行方式的离线数据, 统一通过数据平台提交至上级调度汇总和合并, 形成可供离线计算分析的全网数据, 而后可通过数据平台分割出各个下级调度所需的局部电网数据。 (5) 在线数据接口。在线数据接口可连接和获取用户现有EMS和WAMS等在线系统的实时数据, 并与离线数据进行整合。 (6) 数据校核比对。数据校核基于各电网设备参数范围和相对关系的专家系统进行数据的合理性判别, 包括电网元件基本参数校验, 数据比对提供工程内和工程间基础数据、公用参数、潮流数据及暂稳数据的比较等。 (7) 数据上传下载。本系统提供数据上传功能, 将原有方式数据上传到协同系统中。同时也可以从协同系统下载数据至本地, 并继续使用原有离线软件进行分析计算。 (8) 日志管理。日志系统记录下系统运行和用户操作所产生的所有行为, 并按照某种规范写入日志数据表中。维护人员可以使用日志系统所记录的信息分析系统错误原因、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况, 并有助于优化和改进系统。

1.4 协同管理系统

协同管理负责所有协同工作的业务定义、管理和执行等。运行方式计算中涉及基于多人的数据管理协同和仿真计算协同任务。 (1) 数据协同。数据协同功能提供上下级调度方式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级维护。 (2) 计算协同。计算协同基于对用户和权限的控制、数据和计算的并发控制、以及即时通讯等工具和机制, 实现异地多用户联合计算。协同用户角色包括主持人和参与者等不同角色, 主持人有权决定哪些用户参与协同, 并临时调整各用户协同工作时的权限。联合计算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套工程数据上工作, 各个用户的每次有效修改即时生效, 并能为所有用户观察与共享;参与协同的用户可以同时监视潮流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迭代信息、暂稳即时曲线, 并随时查看计算结果, 如同在本地计算的效果一样。即时沟通工具提供文字、语音、视频、远程桌面等通讯服务, 方便协同工作的进行。 (3) 协同业务的管理。协同业务的管理是将业务过程从应用程序中抽取出来, 按照工作流的方式固化到系统平台上。所有单人或多人协同的业务均可以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通过协同管理来完成。因而, 协同业务的管理要解决业务流程的定义、管理和执行, 自动协调各项工作任务的处理顺序, 并且提供与其他应用的交互、与用户之间的交互。

1.5 仿真分析系统

仿真分析负责所有具体的分析功能。仿真分析功能按分析的时间包含离线分析、计划校核、在线预警和实时仿真等;按分析的内容应包括静态潮流分析、静态安全分析、可靠性风险评估、短路电流分析、暂态稳定分析、动态稳定分析、电压稳定分析等。通过对电网离、在线数据的仿真分析, 能够及时发现电网运行的故障和安全隐患, 为电网调度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1.6 分布式计算系统

分布式计算系统提供了对大批计算作业的快速响应功能, 对于用户提交一大批潮流、暂稳、小干扰计算作业, 可以提交到分布式计算平台上, 由一组计算节点并发计算批量的任务, 从而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分布式计算系统由调度服务器、历史数据服务器、计算节点机群以及网络连接用交换机组成。调度服务器负责数据通信转发和任务调度。历史数据服务器负责计算结果处理和数据文件存储。计算节点是运行仿真分析软件的计算机, 多台计算节点通过高速网络互联形成一个计算机群。

1.7 可视化系统

可视化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图形显示, 采用动态图符、图数一体、拓扑自动生成等技术实现了地理接线图静态/动态显示、暂稳曲线综合分析显示 (曲线阅览室) 、短路超标预警、动态稳定模式同调机群显示等内容, 界面风格美观大方, 以简洁明确的方式提醒用户所需要关心的数据或者结果, 提升用户对系统总体数据和结果的把握能力, 增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水平。

2 系统特点

系统可与传统单机版计算软件PSASP、BPA等实现数据导入导出和无缝集成, 支持用户传统工作习惯和应用工具, 充分保护用户已有工作成果的延续性。

系统提供在线和离线数据的整合, 为方式人员方便地获取在线数据提供了有效途径。该系统还提供上下级调度间离线电网模型数据的整合。

系统填补了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协同计算领域的空白, 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调度方式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

3 工程应用

按照功能设计要求, 开发了平台支持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协同管理系统、仿真分析系统、在线数据接入系统、分布式计算系统以及可视化系统, 并成功在某省级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投入试运行。

系统以电网的EMS在线或中长期离线数据、方式计算中所使用的元件动态数据为基础数据源, 实现了电网数据集中存储, 分层、异地维护, 解决了多级多用户并发操作的冲突问题, 提升和完善了系统在多用户数据管理和任务计算方面的能力;应用并行分布式快速仿真计算技术, 实现跨作业、跨计算类型的并行计算, 大幅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充分发挥协同系统计算平台性能, 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实现协同系统功能的实用化;调度运行人员能够进行异地基础数据维护、协同调整方式、可视化互动, 保证了调度计算数据安全可靠, 极大地提高了对电网安全稳定分析计算的支持能力。通过整合电力企业的资源和应用系统, 实现电网模型数据中心、EMS在线数据、调度运行方式数据、规划数据等电网数据的一源共享, 保证电网计算数据完整、准确和统一。实现了省地两级电网运行方式一体化协同计算和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系统方式计算协同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特点和应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多层,协同系统,联合计算

参考文献

[1]李碧君, 徐泰山等.大电网安全稳定综合协调防御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33 (23) :90-93.

[2]李碧君, 付红军等.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自动优化计算与报告生产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34 (4) :112-115.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为 篇5

【关键词】制粉系统;运行方式;二次风;低负荷;安全性;经济性

1.前言

目前,由于电网峰谷差很大,各火电机组参与调峰的深度也越来越大,对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则主要取决于锅炉机组的低负荷稳定燃烧能力。对于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煤粉炉来说,由于三次风煤粉燃烧放热的原因,制粉系统的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炉膛的断面热负荷,直接影响着锅炉的低负荷稳定燃烧能力,同时对单元机组的经济性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安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来分析,讨论制粉系统运行方式对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煤粉炉在低负荷阶段的影响。

2.系统简介

太原大唐第二热电厂1、2号炉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生产的300MW亚临界中间再热自然循环汽包炉,采用负压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一次风热风送粉,现已有4套制粉系统。制粉系统停运时,输粉机调节各粉仓和粉位。磨煤机采用钢球磨,设计煤种为较难燃和难磨的低挥发分的贫煤。锅炉燃烧系统共有4层一次风喷口,9层二次风喷口,2层三次风喷口。锅炉设计时采用了较小的煤粉细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风带粉偏大的问题。因此,制粉系统运行方式(运行套数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进入炉膛的二次风的带粉量的多少和三次风的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给粉机的转速和燃烧器区域的断面热负荷,也直接影响着锅炉低负荷阶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安全性影响

3.1 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在机组减负荷时.随着锅炉负荷的降低,主汽压力降低,水冷壁的温度随之降低,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时的散热量较高负荷时增加,不利于锅炉机组的着火和安全稳定燃烧。同时,在锅炉低负荷阶段,对于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煤粉炉来说,若制粉系统套数较多,进入炉膛的三次风带粉量较严重,由于三次风煤粉的燃烧发热,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运行给粉机的转速当然进一步降低.炉膛断面热负荷和容积热负荷降低,炉膛温度下降,在锅炉低负荷阶段,制粉系统运行套数增加,三次风带粉导致给粉机转速降低十分明显。运行给粉机转速的降低,使一次风管中的风粉混合物浓度降低,减少了进入炉膛燃烧器区域的给粉量,直接降低了燃烧器区域的断面热负荷,促使整个炉膛温度水平的降低。

热力学温度和煤粉浓度的降低.均使燃烧反应速度减慢.均不利于燃烧的稳定、快速、顺利进行。同时,由于制粉系统运行套数较多,各制粉系统给煤机的给煤量不可能太大.为控制磨煤机口温度,就不可避免的要开大冷风门,使系统漏风量增加,若此时磨煤机入口再循环风门开度较小,将会造成进入炉膛的三次风量和二次风带粉量大幅增加。由于上述分析的原因,除进一步降低炉膛断面热负荷外,大量的低温三次风进人炉膛上部,由于低温三次风的吸热.又会促使炉膛整体温度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三次风和处于上层的制粉系统均在运行时.由于上层三次风距运行燃烧器距离较远,温度较低.将会造成三次风的着火不稳定,容易引起三次风时而着火,时而灭火,进而引起炉膛压力的波动。当三次风突然熄火时(如给煤机断煤等原因),将引起炉膛压力突然大幅降低,使整个火焰中心突然上移,容易引起燃烧器脱火的现象发生。而此时,运行三次风突然熄火,锅炉热负荷下降,主汽压降低,为保证机组负荷的稳定,在机组处于机炉协调方式或锅炉处于汽压自动方式时.调节系统就会自动增加运行给粉机转速和总风量,造成炉膛温度的急剧下降,容易引起锅炉灭火。

3.2 对煤粉着火的影响

炉膛内煤粉气流的燃烧过程分为吸热、着火、燃烧、燃尽等阶段。将煤粉气流加热到着火温度所需的热量为煤粉气流的着火热。当制粉系统运行套数增加时,运行中的给粉机转速下降,输粉量减少。一次风管中风粉混合物浓度降低,这相当于增加单位质量煤粉的一次风量,单位质量的煤粉着火热增加,着火点后移。根据现代燃烧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不同的煤质和煤种.煤粉气流着火均存在着最佳着火煤粉浓度。而且,挥发分越低的煤质.其煤粉气流着火的最佳煤粉浓度越高。当制粉系统运行套数增加时,一次风浓度降低较多,偏离最佳着火煤粉浓度越来越远,着火难度增加。

由于制粉系统运行套数增加,炉膛燃烧器区域的断面热负荷和温度水平降低越多。高温烟气的温度降低引起高温烟气对一次风煤粉气流的辐射和对流换热减弱,对煤粉气流的加热能力降低,这均不利于一次风煤粉的着火,造成锅炉低负荷阶段一次风煤粉着火稳定性降低。

3.3 对火检强度的影响

在锅炉低负荷阶段,由于主汽压下降,给水温度降低.以及一次风下部无热源等原因,一次风火焰的散热量增加,稳定性降低。若在锅炉低负荷阶段制粉系统运行套数较多,由于燃烧器区域断面热负荷的下降和炉膛温度的降低,一次风着火距离就会更远.且着火很不稳定,火焰根部的闪烁频率及火焰强度显著下降,火嘴的火检强度在临界值附近摆动。根据给粉机控制逻辑.当火检强度低于临界值,在10秒内不能达到火检门槛值以内时,对应的给粉机就因失去火检而跳闸.从而引起更大的扰动。由此可知。制粉系统运行方式不合理,在锅炉低负荷阶段,对锅炉的安会、稳定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

4.经济性影响

当制粉系统运行套数增加时,锅炉的过剩空气系数降低。锅炉的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磨煤机冷风门的开大,又使系统的漏风率增加。由于制粉系统的通风量增加.单位煤粉的能耗大幅度增加而效率却大幅度下降,而且因通风量增加、煤粉变粗、锅炉的机械不完全燃烧换热增大。同时.制粉系统运行套数的增加,又造成单元机组的厂用电率明显增加。

5.较合理的制粉系统运行方式

在锅炉低负荷阶段,随着制粉系统运行套数的减少.炉膛燃烧器区域的断面热负荷明显增加(给粉机转速增加明显)。根据三次风布置的特点,在锅炉低负荷阶段,为保证二次风着火的稳定和减少给煤机断煤等因素对炉膛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在输粉绞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保留2套制粉系统为宜,磨煤机入口冷风门全关,磨煤机出口温度靠调节给煤量、磨煤机入口再循环风门及热风门控制,以减少系统漏风,降低单位煤粉能耗。而且.磨煤机入口再循环风门应尽可能的保持较大开度,以减少进入炉膛上部的三次风量和带粉量。进一步提高运行给粉机转速,提高断而热负荷。在输粉绞龙故障的情况下,在锅炉低负荷阶段.同时运行的制粉系统亦不应超过2套,可采用轮换启停各制粉系统,加大给煤量以迅速提高粉仓粉位;尽可能提高炉膛的断面热负荷,努力营造有利于煤粉气流着火和炉膛燃烧稳定的环境.以确保在低负荷阶段锅炉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综述电网运行方式综合管理 篇6

【关键词】运行方式;无功电压

1.引言

电网电压偏高的现象一直在四川茂县牧区存在,电压合格率落后于其他地方。该地区电网(其中牧区电网)受结构比较薄弱,单线单变串联供电多,而且长线路、轻负荷等的影响,电压偏高的现象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红房子电站机组停运后,牧区各地方单独一个电网运行时。下面我们来分析电压偏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电网存在的无功功率

2.1 无功功率在变压器上的损耗

我们可以画出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1所示:

在它的无功功率损耗中(励磁支路损耗和绕组漏抗中的损耗),即:

(1-1)

空载电流乘以的百分值基本生等于励磁支路损耗的百分值,约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如果当变压器满载时,短路电压的百分值基本上等于绕组漏抗中损耗的百分值,大约为百分之十[1]。那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呢?对一台变压器或一级变压的网络而言,满载时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约为它额定容量的百分之几;若对多级电压网来说,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就非常可观了(如果以一个五级的变压网络为例的话,设电厂中升的电压,网络中的、、降压给客户,计算结果如表1-1所示。由此可见,系统中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的比例占地相当大,与有功功率损耗进行比较的话,它要大得多。

2.2 输电线路中的无功功率损耗

输电线路∏型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2,电抗中(串联线路)的无功功率损耗与所通过的电流平方成正比 如式1-2:

(1-2)

线路电容的充电功率与此电容的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如式1-3:

(1-3)

无功功率在线路中的总损耗为:

(1-4)

一般电压小于等于的架空线路的充电功率很小,基本上都是消耗无功功率的。线路的电压大于等于时,此时传输功率比较大,电抗中无功功率地消耗将大于电纳中生成的无功功率,此时该线路为无功负载,当线路传输的功率比较小时,电纳中生成的无功功率除了与电抗中的损耗抵消一部分后仍有多余,这时的线路就成为了无功电源。

3.四川牧区电网概况

四川茂县牧区的电网主要由马塘、三家寨、龙日坝、安曲、阿坝变电所,红叶、米亚罗水力发电电站,若干个小型水力发电站组成。主要向阿坝等地供电,由于是牧区,工业用电几乎没有。主要是牧民的平常生活所需的电能使用,用电的负荷并不高。牧区的特点是地广人稀,造成了输电线路较长,电网网络接线和网内线路长路详见图2-1。电抗器也没有在电网内普遍安装。

牧区电网的供电主要是来源于红房子电站,由于红房子电站装机容量比较大(3×30MW),且机组的进相能力非常好,所以牧区电网内电压偏高,使电网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几率比较大。

4.对牧区电网电压偏高的分析

(1)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电网中的无功功率并给出了计算式和等效电路图。输电线路的电纳B可以表示为:

(3-1)

由式3-1知电纳随着输电线路长度变长而变大。

电纳越大(线路越长),线路的输送功率小于线路的自然功率,线路就会把无功到送给电源,引起电压大于正常的范围[2]。在电网中,网架结构薄弱是造成电压偏高的基本原因。

(2)三家寨下面的小水电站跟电网一起运行期间,由于地方的小水电机组没有进相的能力,所以对无功的调节很不利。只能依靠有进相的大水电机组来调节,调节手段不够多,效果不明显而且没有连续性。

(3)四川牧区电网负荷带有冷负荷的性质,夏季和冬季的负荷差很大。夏季,受四川的气候影响,取暖负荷基本上为零,雨水充足导致小水电站发电量增加,一般电网末端负荷在2000~4000kW左右,深夜的时候还向发电系统倒送电;冬季天气变冷,取暖负荷明显上升,河水都结冰了,小水电站不能发电,全靠大电站来支撑,负荷在20~35MW左右。负荷比夏天大的多。

(4)由于农村电网的改造资金很少,电网建成运行后没有资金去改善(加装电抗器)[3];牧区的用电量增长的幅度不大,所以建设电网的步伐很缓慢,在运行方式上无法做到灵活多变。

5.四川牧区电网电压偏高解决办法

(1)近期采取的措施是加装电抗器。长距离输电线路需要有无功补偿,常用的补偿设备是电抗器,电抗器是补偿输电线路对地电容的充电功率,从而来抑制工频过电压。电抗器的容量要根据实际的线路长度和过电压限制的水平来选择,它的补偿度(电抗器容量除以线路充电功率)一般不低于60为好。

(2)远期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加快电网网络建设,从本质上改善牧区电网单线串联供电的情况。改善电网基本结构,从而使电网运行方式变的灵活。在电网发展中消除高电压现象以降低不安全的威胁。

(3)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四川牧区的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来增大用电量。

6.电网运行方式管理

电网运行管理包括运行方式的编制与管理、负荷管理、设备检修管理、无功电压管理、低频减载装置管理、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管理等。本文根据四川茂县牧区电网现存的主要问题,对无功电压和负荷管理方面制定了规定。

6.1 无功电压管理

(1)地方电网调度主要负责本地区电网的电压、无功管理,以保证电压的质量。

(2)凡装有电压监测器的变电站,应认真对该仪表进行维护,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未经当值调度员的许可,不得将电压监测器退出运行。

(3)对设有电压监视点的变电站的值班人员,要求他们认真监视变电站电压的变化,若发现电压偏差值超出规定的数值时,应立即向地调值班调度员报告情况,根据调度员的命令切实做好无功补偿装置和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开关的调整,使电压恢复至允许范围之内[4]。

(4)接有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变电站,如发现母线电压异常升高,应尽快查明原因,报告地调值班调度员并根据调度指令进行处理。

(5)地调应定期分析电网潮流和电压的变化,据此调整主变压器分接开关及运行方式,从而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经济运行水平。

(6)按期绘制地区电网代表日潮流图,代表日为每月15日,潮流图中应标明主变压器分头位置,主变各侧有无功负荷、主要联络线潮流和各级母线电压值,以及当日电网的实际结线方式。应于每月25日前把潮流图上报到调通中心。

(7)对因系统原因长期不需要运行的无功装置,在能保证电压合格的情况下,每季度投入一定的时间,运行设备,对其进行试验。

6.2 负荷管理

(1)编制运行方式就是负荷管理工作要做的,若要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就要做好负荷管理。

(2)负荷管理人员应于每日11时前将本地区次日的预计负荷曲线,日供电量报调通中心,逢节日应在节前三日提出节日至节后一日的预计负荷曲线。

(3)负荷管理人员应按时收集以下资料:

1)地区及大用户的代表日24小时负荷及电量。

2)地区及大用户的节日24小时负荷及电量。

3)地区每日的负荷率、每月的平均负荷率。

4)地区及大用户具有代表的特殊小时及日功率的因数,月平均功率的因数。

5)用户无功补偿所需的容量,用户对用电的性质以及对需要用电的要求。

6)大负荷用户的月度、季度、年度生产计划以及其对设备的检修计划[5]。

(4)加强负荷分析是搞好负荷管理的中心环节,负荷分析应进行下列工作:

1)从总负荷中分析出用户用电、网损率的比例和地区功率因数的变化规律。

2)从用电负荷中分析出各大厂矿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的比例。

3)从生产用电中分析出各行业的用电特性及规律。

4)分析对负荷造成影响的气候和季节因数[6]。

5)调查并深入了解事故发生后对用户造成的影响。

7.结语

随着国家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对电网进行优化,使各个环节电压都满足国家规定,减少发生严重事故的几率。减少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这就需要对整个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的运行方式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优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孟祥萍,高蟋.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姜宁,王春宁,董其国.无功电压与优化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王守相,王成山.现代配电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盛万兴.农网全网无功优化与补偿模式[J].农村电气化,2011(8):16-18.

[6]高孟平.切实做好电网运行方式的安排和管理[J].云南电业,2010(12):34-39.

作者简介:李志兰(1983—),女,四川自贡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方式管理、无功电压管理。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为 篇7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1,2,3]等新技术为电网的信息化企业建设目标助力。为了实现从“企业信息化”[4,5,6,7,8]到“信息化企业”的转变,电网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从分散式建设转变为集中式建设[9]。在省级电网的集中建设过程中,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设备,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逐渐集中到省公司进行统一建设管理。电网企业信息部门运维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信息化设备数量巨大,且持续迅猛增长[10],这样的形势让管理任务变得异常艰巨,因此亟需通过各种手段提前控制系统作业风险。

文中提出的信息化风险管控模型正是各种手段实施的开端,其研究内容是参照电网运行管理的方式[11,12,13],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开展对信息系统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的所有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的管理监控。

1 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IT服务管理面临了很多运维问题,例如,如何及时了解主机系统、网络交换机运转状况、应用系统管理问题、网络故障问题,快速灾难恢复问题等。为此,英国政府部门中央计算机和电信机构提出了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作为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并逐渐被世界各地引入,成为事实上的IT服务管理标准。在实际项目中,配置管理数据库(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CMDB)成为完成ITIL中配置管理子模块的工具[14,15],是与IT系统所有组件相关的信息库。文中讨论的风险管控模型中的元素,正是CMDB中管理的配置项的子集。

然而,CMDB和风险管控模型对配置项的管理目的不同,前者的作用是对所有配置项进行统一管理,帮助IT运维服务组织理解构成系统部件之间的关系,并跟踪其配置;后者的作用是协助控制各运维环节操作作业风险,为各运维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辅助功能,提供系统各层面的运行统计分析信息。

两者的管理方法也存在不同。首先,相比ITIL中的配置项集合,风险管控模型中讨论的配置项范围缩小到对应用系统运行造成影响的项,例如一些电脑终端设备等配置项都未考虑在内,使风险管控模型能够更专注于对应用系统运行有实际影响的配置项;其次,风险管控模型中的配置项关系定义更加细化,深入到真实影响系统运行的关系参数集合,而CMDB中通常是简单定义配置项之间的关系,不同于风险管控模型对运行关系的细粒度要求。

另外,风险管控模型还包括配置项的实时状态监控,得到配置项的实时运行信息,而CMDB中则不包含该内容。这是由于CMDB与风险管控模型的管理目的不同,没有涉及到监控数据的管理。

2 风险管控模型

2.1 模型组成

1)运行实体,简称实体,也称作配置项,是构成应用系统的组件单元。应用系统中常包含的信息系统组件(如中间件、服务器、交换机等)均为实体,系统本身也为实体之一。应用系统中的运行实体如图1所示。

2)运行属性是指以应用系统为依据,每个实体所包含的静态参数集合。对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设备繁多的企业,统一规范实体的运行属性是方便模型管理的方法之一[15]。

3)运行状态是指以应用系统为依据,每个实体所包含的动态参数集合。风险管控模型需要使用监控工具对各实体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保持对各实体实时状况的掌握。

4)运行关系是指以应用系统为依据,形成的各实体之间的关联参数集合。

5)运行状况是指由运行实体的运行属性、运行状态和运行关系组成的集合。每个实体的运行状况如图2所示,包含了自身的动态可变参数运行状态、静态参数运行属性以及与其他实体的关联参数。

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是指在某一时间快照下,信息系统中的各实体所构成的运行状况集合。快照所对应运行方式的内涵包括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按照业务需要、组网技术要求、控制策略要求,形成网络与信息设备、控制策略组成的具体物理和逻辑连接方式。运行方式可能是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也可能是异常的状态,一般关注的是正常运行的运行方式。

图2中显示了用户终端访问某个应用系统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的部件图,在通信专业的左侧包含了某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通信专业的右侧是用户终端和通信介质。图2整体反映了用户终端通过网络访问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经过各逻辑实体和物理实体,最终响应用户终端的闭环应用过程。

2.2 模型的实体运行属性

由于风险管控模型管理的实体对象是CMDB中管理的配置项集合的子集,管控模型对实体的运行属性配置规则依据CMDB中配置项的管理配置规则实施。模型管理的各类实体拥有相同的公用运行属性,如编码、供应商、服务商、型号、设备别名、产品号、设备类型、所属域、使用人代码、型号ID、状态、设备子类型、资产编号、主IP地址、设备名称等。

由于篇幅所限,每类实体自身特有的运行属性并不在文中全部给出,仅以交换机为例说明。交换机包含的特有运行属性包括端口数量、剩余端口数量、所属虚拟局域网网段、内存容量、槽位数量、当前槽位占用数量、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work Operating System,IOS)版本和是否纳入监控系统。

2.3 模型的实体关联性

本文提出以应用系统为源头,梳理各实体的关联关系,使模型以有序的方式对实体的运行方式进行管理。为此,建立表1,固定了实体间的依赖关系。

为了防止运行关系的冗余表达,按照实体的上下游关系确定实体间的依赖性,使其满足同类实体独立不相关,而不同类的实体上游直接依赖于下游,这种依赖关系用“→”表示。例如,中间件依赖于服务器,中间件为服务器的上游实体,则有中间件实体→服务器实体。值得注意的是,“→”表示了实体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通过传递性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实体与数据库等实体存在间接依赖关系,在表中这两者却已有直接依赖的关系。这种情况在实际系统中是存在的,例如在下节中提到的IT服务管理系统,同时包括了C/S结构和B/S结构的版本,在C/S结构的客户端,应用系统绕过中间件,需要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这便构成了直接依赖关系,而B/S结构的系统则需要中间件实体将用户请求发送到数据库处理,这便构成了间接依赖关系。

另外,为了达到运行方式能够进行影响性分析的细粒度要求,定义了各类实体之间的运行关系参数集合。由于每类运行关系的字段和内容非常多,这里仅以中间件与数据库实体之间的运行关系字段为例进行说明,中间件与数据库实体构成的关系参数包含源实体代码、目的实体代码、关系名称、安装路径、所属集群名、对应Server的角色、域所在目录、启动脚本存放路径、堆内存分配参数、Server数、占用端口集、JDK使用参数。其中,源实体代码和目的实体代码是以配置项运行属性的编码构成运行关系的主键,其他参数字段是通过运维经验,以对解决运维故障有作用为原则提出。

2.4 模型的实体运行状态

模型的实体运行状态监控信息通过各应用系统构成的IT基础层完成数据采集,然后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后展现。

数据采集的手段多种多样,采集方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包括被监控对象、通信协议等。

从被监控对象角度看,存在安装代理、无代理2种方式。安装代理方式是在被监控对象上安装代理程序,这些代理程序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日志文件中收集相应数据,并将其反馈到集中监控管理器上。无代理方式未用在被监控对象上部署软件,由集中监控管理器通过通信协议、接口等主动收集对方信息。

从通信协议角度看,目前存在多种数据采集方式。

1)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采集。支持SNMPv1,v2,v3标准,采集器通过查询和自陷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被管设备的信息,采集范围包括:主机的性能、配置和告警数据;网络设备的性能、拓扑、配置、告警数据。

2)系统日志(Syslog)采集。支持标准格式的Syslog数据采集,采集范围包括:网络设备的性能、告警数据;主机的性能、告警数据;安全产品的告警数据。

3)安全外壳协议(Secure Shell,SSH)采集。通过使用SSH,把所有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SSH的采集范围包括:网络设备的性能、配置、告警数据,主机的性能、配置、告警数据;安全产品的性能、配置、告警数据。

4)Windows管理规范(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WMI)采集。WMI是一种规范和基础结构,通过WMI可以访问、配置、管理和监视几乎所有的Windows资源,WMI的采集范围包括:Windows主机的性能、配置、告警数据。

5)其他采集方式。通过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等方式将事件日志、告警信息、性能参数以及各类事件数据发送到采集服务器或数据集中管理组件。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完成对运行状态信息的采集。数据采集层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在采集到运行状态数据后,需要对系统中各运行实体的运行状态、实时事件日志、告警信息、配置数据、性能参数以及各类事件数据进行标准化、归并压制、过滤、汇聚等预处理工作。然后,模型可以根据用户查看的需求,设置数据的展现方式。通常,运行状态信息可以按以下2种方式展现。

1)系统具备集中展现平台。展现平台根据分析过滤后进行显示,将实时的故障、性能、安全事件通过图形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显示,不同用户可登陆到各自管理页面。

2)在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的运行状况页面中展现。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不同用户权限显示对应的故障、性能和安全事件等信息。

3 模型的应用

为了将模型中的各实体和实体关系进行全面管控,需要相应的自动化运维系统做支撑。用IT服务管理系统对实体的运行属性进行存放和管理,用信息运行调度系统对实体的运行属性关系进行存放和管理,用IT集中监控系统对实体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以电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16,17,18,19]为例,用IT服务管理系统、信息调度支持系统和IT集中监控系统构成的模型,表达该系统的运行方式。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案例如图4所示。

图4左侧ITSM获取的运行属性图给出了IT服务管理系统中,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运行实体的运行属性信息显示,展示的页面是主要的运行属性字段。图4右侧是信息调度支持系统中各实体的整体关联图,该图在设备层和网络层不仅给出了主要运行实体拓扑图,也给出了从用户终端访问信息系统的实体遍历流向。图4左侧监控系统获取的运行状态信息是IT集中监控系统中取出的某台应用服务器的实时运行状态信息,显示了服务器中的CPU、内存、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等。

通过这3套工具,使整个模型得以实现,可以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做全面的管理监控和运维支持。

4 结语

文中针对电网企业系统运行维护的困难现状,提出了风险管控模型,对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所有组件信息,以信息系统为源头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以模型对实际系统运维的应用实例给出了解决方案。

上一篇:小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下一篇:新员工实习期间单位意见及考核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