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精选9篇)
第一步,概括。即对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及研究结论先进行概括。
第二步,分析评价这些文献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影响、优点与不足。
第三步,整合回顾,提出改进的方向与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
总 结
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一般200-300字为宜。
参考文献
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应是文中引用过的,应该也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且能反映主题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3.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4.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5.文献综述的结语部分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6.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如何写好文献综述
选定题目后,着手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搜集的文献越全越好。接着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
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这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技巧一:瞄准主流
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
三是利用其他网络资源。
技巧二:随时整理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随时随地做好文献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必要时做一些读书笔记。
做好文献阅读卡片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很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就像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道路的方向就是指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切忌“竹筒倒豆子”,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记住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
么说的,说的有没有道理。
如何拟定论文研究思路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等。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构建研究思路时应注意的因素
紧扣论题的研究重点进行展开,不要跑题;
论点集中,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2. 要注意答案出处。如“根据材料回答”, 则要概括归纳材料;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未提供答案出处时则要“材料+教材”;如“根据材料获取什么信息”和含图片信息的题, 则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等层次递进。
3. 题目要求中加引号的字、词、句要放到材料原文中理解;要求中的“这”“此”“中”要完整解读出含义。
4. 审题时要避免易出现失误的两种情况, 即部分设问环节连不上和把好几个问题糅合在一起。
【关键词】三种手法;走向;运用
中国从古至今都称得上是创作诗歌、散文的大国,我们从古人的诗歌、散文中传承下来的“物我关系”的处理手法一般说来有三种:托物言志、即景抒情、移事就理。
这里所说的“物、景、事”是客观存在;“志、情、理”是主观感受。明确一点讲,“托物言志”中的“物”是物象(亦即形象)。比如唐代虞世南写的《蝉》:“垂綏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里诗人抓取的“蝉”就是物象,诗人正是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一种高洁志向。“物”是“志”的依托和载体。今人杨朔先生的《荔枝蜜》、陶铸先生的《松树的风格》等均属此类手法。即景抒情中的“景”是景象(亦即形象)。比如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通过写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正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今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皆属此类手法。“移事就理”中的“事”,是一个事象(一个事件)。比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游洞”是一个事件,由“游洞”引出哲理。作者缘事而发,先简写游洞,后陡然转笔,详写治学的道理。“游洞”与“治学”构成类比,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事”是引子,用小事情映出大道理,然后荡开笔墨,议论开去。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等当属此类手法。
三种处理手法各有所侧重:凡托物皆言志,凡写景皆抒情,凡叙事皆寓理。所以自古至今其走向也不尽相同。“托物言志”和“即景抒情”两种手法,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以抒情为主,继续沿着文学的轨迹走;而“移事就理”则注重客观分析,以议论为主,融进了随笔、杂文、小品文等之中。这种走向,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将这三种“物我”关系的处理手法具体运用到语文教学或高考辅导中来,我们就不难发现,“托物言志”和“即景抒情”类的作品,大多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艺术鉴赏的范本;而“移事就理”类的作品,大多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写考场作文的范本。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是以“托物言志”和“即景抒情”类的作品为命题的依托;而写作,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往往是给考生一个故事或者一则真实的事件,让考生从故事或者事件中悟出道理,得到启迪,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事”中提炼出“理”。
其实,“托物言志”“即景抒情”“移事就理”,不仅仅涉及阅读和写作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关涉着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鉴赏的问题。诗歌、散文的核心是形象——人象(人物形象)、物象(事物形象)、景象(景物形象)、事象(事物形象——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件事情)。我们常说“形散而神不散”,“神”是主旨——志、情、理;“形”,是形象——物、景、事。所谓“形散”实际上是指作者从多方面抓取的意象,然后集合这些意象(集合体就是形象),来共同体现、烘托“神”。只有准确捕捉作者笔下的形象,明了“物”与“我”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有条理地进行艺术鉴赏。
一、开设劳技课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同时也是劳技课的基本教学思想和核心价值所在。劳技课课程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积极地开展劳技课,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学好这门课是至关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过程要求的是综合性发展的人才,而传统的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没有充分地重视劳技课的学习和开始。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实践性人才,对于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开设劳技课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和分数,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束缚了很多学生的思维,缩小的学生的视野,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所以说,积极地开设劳技课是社会实际的内在要求。
二、劳技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1.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劳技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明显区别是它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中有更强的战斗性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动手能力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这个特征决定了劳技课的课堂必须是生动的,能够极大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氛围。劳技课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地把握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之上加强有针对性的动手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可以极快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同样对于个人而言,创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劳技课课程的开设恰恰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较为宽阔的平台。在劳技课上,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研究及分析,进而进行必要的操作和实践。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是劳技课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学生应该将这个过程充分地把握好,才能在劳技课的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劳技课教学的思路探究
1.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探究的过程
劳技课是以实验和具体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劳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宽。在劳技课的课堂上,学生要充分地把握一分一秒的时间,让自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亲身体会实践过程。由于劳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理论上的认识而重在探究和操作,所以,学生必须积极地动手参与实际的探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2.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劳技课不属于纯理论的研究,但并非说这些理论不重要,理论上的认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作为教师,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学生,放宽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广泛地吸取各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学科的知识概况和联系,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做到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就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提问,做到有问必答,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并在讲课的过程中善于穿插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3.将教学思想渗透到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的。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善于将基本的教学思想有创造性地移植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保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和探究中,能够找到合适的理论和思想作为实践的依据。比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劳技课的认识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将他们的想法告诉老师,双方要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认识,这对于劳技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劳技课在初中的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际操作的关键点,并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地发挥创作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创造条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xx(16)。
[2]陈明。在劳技课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2(01)。
[3]周君力。以劳技课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xx,8(03)。
摘要:水土保持检测是对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等环境变化的监测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土保持检测的目的、重要意义、检测原则、检测内容以及其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总结了水保检测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土保持检测原则内容技术问题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水土保持监测包括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监测。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广泛, 按侵蚀营力的不同, 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四种类型。其中水蚀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风蚀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其次在黄土平原沙土区与滨海地带;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重力侵蚀主要是山地丘陵区的山体自然崩塌、泻溜。我国水土流失以水蚀和风蚀为主, 其中水蚀的发生最为普遍且程度严重, 西北黄土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北方土石山区、南方丘陵山区和东北黑土地等地区是典型水蚀区。水土流失不同于自然侵蚀过程, 它的发生、发展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陡坡开垦、超载过牧、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植被的活动及开矿、修路、采石等随意改变地表面状态的不合理活动都可导致或加速水土流失。另一方面, 人们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采取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水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生产力。但是,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水土流失的形式、程度和范围等差异较大, 国家有关管理和决策机构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等难以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各种地理、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动态变化的数据缺乏。因此,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时, 定量化、系列化或较完整的数据资料不足, 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决策和规划、计划的准确性[1 ,2 ]。鉴于此, 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根据国家、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经济发展状况, 定期调查、测量和记录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研究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为国家、地方(省、市、县、乡、村)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制定政策、规划, 编制优化农林牧产业结构的计划,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现状,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本资料。
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及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预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2l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3]
为实现这一目标, 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任务: 一是定期监测全国和地方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强度,土地利用状况, 植被状况, 土地生产力状况和群众经济状况, 并适时提供有关数据、图件。二是定期监测全国和地方水土流失治理状况, 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河流含沙量、各类水土保持工程、植被覆盖率、优化农林牧(副)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等, 并与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和前次水土保持监测结果对比, 向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定期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根据需要和条件, 定期提供全国和地方重点水土流失区或水土流失治理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和图件等。四是定量化分析多种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建立各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型, 预测、预报水土流失及人为影响
因素的变化趋势, 并为有关重点地区或流域综合治理做优化规划分析, 为水土保持和区域发展服务。水土保持监测的原则2、1 检测的服务性
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向全社会提供不同尺度范围、不同信息细度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相关的基础数据,支撑主管部门制定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政策,支持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规划决策等,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此,水土保持监测必须根据行政管理用户、技术研究用户和一般公众用户等三类用户对监测信息的需求,确定具的监测对象、方法,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选定工作人员,配置仪器设备。
2、2监测的规范性
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技术方法、数据处理与整(汇)编和监测成果的公告等,必须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利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必须既注重数据采集和处理阶段的效率与时效性,又注重信息管理和应用
阶段的方便与可知性;技术标准必须既强调同一层次上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又强调不同层次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为了在技术方面保证水土保持监测的规范化,除遵循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外,还需要注意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
(1)认真做好数据需求分析
(2)数据与观测系统的标很化和规范化
(3)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
(4)数据文档的编制
(5)数据交流和发布2、3监测的综台性
针对不同的水土保持监测对象和项目任务,不仅要直接监测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而且要选择与监测对象和项目任务育接关联的社会、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监测内容,从多个角度反映水土流失及其预防、治理的力法、措施和效益等状况。在水土保持监侧的方法上,既要利用现代先进的高新技术,也要采取常规方法;既要在广泛条f1下了解和确定区域的基本状况,又要实地观测和采集具体的指标,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使得监测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和可靠。水土保持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监测对象的完整性
(2)监测内容的全面性
(3)监测方法的多样性2、4监测的动态性
单一的观测只能揭示系统在时间上静止、空间上固定的状态,而在时间上连续和在空间上扩大的观测通常会更加有用,前者揭示出的是在某种干预时系统所引起的变化,例如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后者揭示出的是观测到的可变事物之间有意义的相互关系,例如土壤类型与可获得的水之间的关系。
水土保持监测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开展连续定位观测、周期性普查和临时性监测,或定位观测、普查和临时监测相结合,以便了解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分析其动态变化、预测其演变趋势。在大量的监测、专题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开展物理过程分析、机理研究和数量统计等,建立各个监测指标、土壤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效益等预报模型,以期实现定位、定量的动态监测和预报。
2、5监测的层次性
水土保持监测的层次性既是监测对象、水土保持防治项目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4]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
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因此,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应包括水土流失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一)水土流失四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
(二)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因此,监测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
主要包括降雨和风、地貌地势、地面组成物质及其结构、植被类型及覆盖度、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质量等。
(2)水土流失状况
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强度、程度、分布和流失量等,主要仪括水力、风力侵蚀引起的面蚀、沟蚀、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
(3)水土流失灾害
主要包括下游河道泥沙、洪涝灾害、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4)水土保持工程效益
包括实施的各类防治工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条件与生活水平的作用等。[5]主要技术问题
近年来, 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水土流失治理监测和防护林效益监测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由于多种原因, 至今还未有成熟的系统性的和各方适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国外流域项目的监测方法是从产量指标、效果指标和受益指标这三项入手, 指标简明, 可操作性强。国内小流域治理监测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 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小流域立地因子, 水土保持措施, 社会经济状况, 土地利用状况, 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现状。对人口生产质量、文化、教育状况进行监测的不多。采用的先进方法是GIS 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 卫片、航片及各种专题图都能得到应用
[6 ,7 ]。
4、1自动化地面观测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拥有100 多个地面观测、实验站和超过6 000 名技术人员, 但地面监测点的密度相对于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37% 的中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目前我们的地面监测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另外, 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监测还比较困难。扩大地面监测点的覆盖面, 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因此, 发展自动化的地面观测手段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当前地面观测的效率瓶颈包括取样、分析、数字化观测结果生成和地表量测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径
流、泥沙、土壤取样技术, 泥沙样品分析技术, 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技术,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跟踪测量等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都有所提高, 但大多存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技术也是监测部门普遍关心的领域, 自动化地面观测相关技术的发展, 不仅需要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 还需要考虑在人工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监测经济性的设计。自动化地面观测技术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包括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等。取样、样地和小区布设的设计等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中需要改进的。[8]
4.2 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我国未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将基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开展网络化的综合监测。在全国监测网络中, 微观和宏观的数据将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管理和共享。届时全国数百个监测点将为各级监测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和完整的数据。新的信息网络专业管理系统, 将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数据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将决定我国网络化监测的总体水平。当前亟需根据各级监测机构的业务需求, 发展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物理结构是一个多层CöS 和BöS 混合结构, 在全国四级监测机构和监测点中的分布和数据发布、传输与共享需求较复杂, 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将有较大难度。而监测点内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监测点与监测分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则是难度较大的另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 不同环节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是不同的, 其分类对待对技术设计和数据收集、处理的经济性和总体效率影响很大。[9]
4.3 调查技术
询问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和地面观测一样, 也属于常规监测方法。但相对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技术而言, 水土保持监测的调查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询问调查、典型调查和地面观测技术差异很大, 所使用的技术需要考虑较多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 调查技术对调查成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 从而影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评价, 但目前相关研究却甚少。著名国际水土保持技术合作组织——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揽(WOCA T)设计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调查表(Q T), 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了评价世界各地水土保持技术的依据, 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典型调查参考。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设计标准化的调查技术还需要充分考虑水土流失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10]结束语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领域, 要为全国微观、宏观的网络化监测提供有力支持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大量的工作。近年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监测工具和监测手段的改善和进步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 但监测的基础性研究, 包括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之缺乏, 限制了监测方法的发展。尤其是监测定量化方面的困难, 很大程度源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应用研究的局限。发展我国自己的侵蚀监测预报模型(包括区域监测模型), 是监测领域最为急迫的需要之一。实施中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将成为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框架。监测信息管理技术、观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将与该项建设密切结合, 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业务的开展,更好地支持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规划、治理与监督工作,服务于各种公益性需求。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应取得如下成果:
(1)全国三大水土流失类型区、主要江河流域、省、地、县、小流域(乡、村)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数字和图片等信息。这些信息每隔3~5 年通过全国卫片监测成果进行控制修正。
(2)重点监测和典型监测每年提供监测数据和图件。
(3)在一定范围(全国、大流域)建立通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并通过Internet 等手段建立信息网络。
(4)每年提交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和专项(全面、重点或典型监测)报告, 每5 年提交一次连续监测报告。
监测站报告由监测总站汇总, 由监测中心汇总监测总报告。
在设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基础上, 原则上每个大流域设置一个监测总站, 在各大流域的每个水土流失二级类型区设置一个监测站。各个机构的组成如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由专家咨询处、地面遥感监测处、气象遥感监测处、地面调查汇总处、计算与制图处和协调综合处等构成。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的构成与监测中心相对应, 根据本站监测对象的特殊性, 可在某些方面有所变化。监测站主要由负责具体工作的若干人员组成。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 或者可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解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会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做了大量题目, 也熟记了很多题型和解题套路, 但是一旦遇到新的出题方式, 就一筹莫展, 不知所措了.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大问题, 也是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大因素.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 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
一、选好突破口, 避免小题大做
数学的答案只有一个, 但是寻求答案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这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 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面对多种可能, 学生可能会失去准确性, 无法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 往往会出现小题大做的情况, 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也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解题效率.这也是许多学生在考试或者测验中, 无法完成所有题目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好突破口, 避免小题大做的情况.举例来说:
不等式
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 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采用下面的解法:
∵以
这是常规的解法, 从解题思路到解题过程, 到解题的结果, 都是正确的, 但是面对一道选择题, 如果花那么多的时间, 那肯定会大大地影响做题速度, 就有可能失去后面的大题, 得不偿失.事实上, 可以从更简单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只需取x=2时,
二、明确方向, 步步推进
高中数学知识点众多, 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不能明确解题的方向, 就很难取得进展.为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思维,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选择最佳的前进方向.
当然, 在实际解题中, 尽管明确了解题的方向, 但有时题目的条件比较复杂, 还是要结合第一部分中说到的, 在处理问题方法多样性的情况下, 须要多维度地思考, 所以需要先试探性地做一下, 尽可能地排除几种方向, 然后确定最终的方向.这样, 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三、注意分析题目间的条件关系
解题的关键, 就是要找到题目间的有效信息, 从这些信息中找到解题的思路.但是, 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往往不会直接把有效条件, 特别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直接表现出来.学生要想解题, 只能将所有的条件联系起来, 并寻找它们的关系, 才能找出解题的关键.这里先看一个例子:
设α, β分别是方程log2x+x+2=0和2x+x+2=0的根, 求α+β.
而这道题目既有指数又有对数, 要分别算α, β肯定是不可能的, 要算出α+β也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难倒了许多学生, 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掘出条件之间的联系, 不管怎样算, 都只是孤立地看到指数、对数, 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即互为反函数的关系.事实上, y=log2x和y=2x互为反函数, 同时这两个方程的“尾巴”也都是x+2.那其实就是y=log2x和y=2x分别与y=-x-2相交后的根的和.于是结合图像求解.
由图像可知, y=log2x和y=2x关于y=x对称, 又y=-x-2与y=x垂直, 因此 (α, 2α) , (β, log2β) 关于y=x对称, 于是α+β=2x0=-2.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本题主要是利用了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当然, 有些题目是需要用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 尤其是在解三角题的时候, 角与角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正确的思路是帮助学生顺利解题的关键.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在教学中, 有目的性地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方法, 让学生在实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金玉.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3.
[2]刘洪翔.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S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35-1
1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农机安全氛围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农机监理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对农机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进行了大量宣传,搞图片展,扩大宣传面,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出板墙报,在主要路口、村口、书写固定标语,采取走村串户、赶大集等形式,深入宣传农机监理的政策法规使广大机手和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意识有所增强,收到了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对机手的安全宣传教育是促进驾驶操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良好,实现根本好转的有效途径。
2队伍建设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基础
建立一支过硬的监理队伍是提高监理工作效率的基础。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和驾驶员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监理从业人员数量虽然也在相应增加,但工作质量却逐年下降,农机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政策水平、政治素质,协调能力等都亟待提高,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农机监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几年来,通过举办技术检测培训班、事故处理学习班、监理员培训班及业务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规范了业务岗位,建立了考核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制定的《驾驶证申领使用规定》、《拖拉机登记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后,省政府部门对农机安全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应该说我省的农机监理行政执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制定完善了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违章机车得到了有效控制,减少了违章、违法现象,遏制了农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严格了农机牌证管理,严格证照业务程序管理,严格按照《拖拉机登记规定》和《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办理机车注册、检验等相关业务,按照《驾驶证申领使用规定》和《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程序进行驾驶员考试,使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按照农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要严厉打击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违章操作等违法行为,确保农业农机安全生产,努力为我省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农机监理依法行政的管理体制,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农机监理的职权是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一大亮点,抓住机遇在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背景充分发挥职能优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4源头管理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点
抓好源头管理,首先要严把拖拉机注册登记关,凡不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的一律不予落籍,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组织人员深入村屯、田间、地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检查中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通过田检、路查,消除事故隐患,督促机手办理相关手续,强化机手安全意识。二是要严把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考试关。按照有关规定拖拉机在考试前由培训单位在理论知识机械常识安全法规和驾驶教练等知识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这是系统地掌握技术和操作规程的必要条件。然后经农机监理机构考试合格发给驾驶证件。但近几年培训单位把关不严,考试单位也经常出现人情票、关系票的现象致使部分驾驶员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农机事故频频发生。三是严把拖拉机年度检验关。检验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技术监督管理总局和农业部于1995年就颁布了《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技术条件》,该《条件》是目前拖拉机检验唯一权威性标准。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在检验过程中不执行《条件》实际是坑农害农的表现。
5强化措施以不断提高规范化建设
加强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合力。结合实际学习延边州交警与农机监理联合执法工作的经验,实现交警和农机监理共同研究部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共同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形势、互通信息,密切合作,提高农机安全监理的执法力度。
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按照《吉林省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设施装备建设规范》要求,加大协调力度,争取财政支持和投入,加强农机事故处理装备建设,配备农机事故处理专用车辆和必要的事故处理设备;加强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加快办公设备、安全技术检测设备、驾驶人考试设施和安全检查用车等基础设施装备的建设步伐,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政行风建设。一是公开各项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公开财务收支,严格各项工作程序、严格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大力提倡树行业新风。二是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三是教育广大农机监理人员自觉遵纪守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行风建设,树立农机监理新风尚。
进一步加强档案规范化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农机监理机构要树立档案管理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加强检查指导,进一步提高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人员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三员”培训,建立考试员、检验员、事故处理员定期考核制度。组织农机监理员学习各类法律法规文件,推动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农机安全监理队伍。
我国公共财政现状及问题
(一)在财政收入方面。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虽着眼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仍保留了内外两套不同的税制。外商直接投资在税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优惠。我国大幅度开放国内市场,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地区、城乡以及收入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平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在政府间的关系方面。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侧重于调节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于省级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收入来源却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参照分税制模式,形成了财力层层集中,事权逐级下放,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的局面。
(三)改革、发展、稳定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一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会继续提升。当市场体系已经完善,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该税种甚至可能成为最大的税种;在支出方面,包括救济、增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社会救助支出比重会继续提升。二是发展。为降低商务成本,各种经营性收费和规费将继续降低,;随着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将提升,改善资本投入环境的支出,如路、桥、电等的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三是稳定。由于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各个层面的利益再分配,导致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这种扩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为使社会稳定而引起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将是持久的、深刻的。
(四)县乡财政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随着县乡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各地在制定县乡财政体制时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现行县乡财政体制对维护县乡政权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和深化,取消了一些向农民征收的税费,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原来靠收费解决的一些支出转为财政负担,加之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逐步暴露,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在财政上反映出来,使县乡财政困难更加突出。一是乡财政运行困难,收支缺口大。二是虚收因素多,收入水份大,部分地区组织收入不合法。三是财政体制不尽合理,乡镇教育体制上划不到位。四是县乡债务包袱重,消化困难,财政风险越来越重。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客观上讲是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但同时还存在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体制不合理、财政供养人员多等原因。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的主要思路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统治能力;通过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进一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政府实现社会平衡职能。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收支体系。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非公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财政收入的增长点会体现在个私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税收以及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因此应通过强化征收引导税收结构的持续优化。在财政支出方面,要持续扩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一是三农支出。我省近几年已从多方面增加了三农支出,进一步在力度和支出结构上改进。增加三农支出对农民来讲有增收(如种稻直补,改造危房等)和减支(如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两个方面。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定向的,减支的作用是非定向的、无限的,因而今后要着重于减支。二是持续增加对困难群众和的扶助。目前相当多的失地失业农民、农村的五保户、城市中的下岗职工等人群没有得到和或保障标准偏低。这些人群是社会不和谐的源泉。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逐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活保障。三是支持落后地区的支出要注意效率。地区差距过大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障碍。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通过资金、项目、人才的安排来推动苏中、苏北的发展,但收效并不明显,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而真正意
1义上支持落后地区应是使落后地区获得公平的公共产品份额,即获得公平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有形的公共设施等。
(二)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一是要坚持分税制和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分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体制调整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解决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二是要完善转移支付增收节支激励机制,使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这些地区减轻包袱加快发展。三是加快县乡机构改革,加大人员分流力度,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
三、我国公共财政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财政方面的责任和权利
责任不清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一是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在宪法和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政府间事权,特别特别是涉及公共服务的职责进一步细化,将各项服务的支出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给特定的政府层级和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政府间财力分配比例。二是加快完善我国地方税务体系,提升财产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适时制定出台我国不动产产税,为基层财政提供稳定良好的收入来源。三是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模式,探索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支付和补充制度。四是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全面、公正、及时地反映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情况,以发挥其监督导向的作用。
(二)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这是今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的关键所在。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导向,逐步将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村倾斜,最终达到向城乡均衡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当前的重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如对道路、大型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等。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及其成果扶持和推广的力度。四是加大对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大建立农村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
(三)大力增加对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
公共卫生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最薄弱环节。同时,工业化、全球化对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面对巨大的需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供给就显得更加不足。因此,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将成为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尽快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左右。二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治,扩大国家传染病免疫的范围。
(四)进一步完善预算制度,强化外部监督
从1999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公共预算制度的改革,建立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的部门预算。2007年,又推出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细化预算编制的改革。今后,将在加强对预算的行政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方向,强化外部力量对预算的监督。一是促进预算的规范化。明确各预算部门的职责,建立口径一致、统一科学的预算科目体系,以及合理的部门预算分配定额和标准。二是建立起人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多层次的监督制度。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型监督变为法律监督为主的现代化、多环节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编制工作的监管和质询。三是扩大公众对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透明的政府财务信息呈报体系,及时向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五)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
企业培训工作要做到行之有效,首先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而培训体系的建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训机构设置
培训机构是企业组织培训的常设机构,是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执行与评估的部门。它应该包括公司专职培训管理人员、部门培训兼职管理人员、内部培训讲师、公司领导等。设置这一机构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深入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因为培训不是仅凭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接受培训、提供培训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公司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应该是专职常设人员。有以下主要职责:
1、制定企业的培训计划、月度培训计划与培训预算,并实施或监督实施;
2、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效果评估;
3、档案管理:员工信息、培训档案及台帐、外部培训机构及讲师信息管理等;
4、组织收集、开发并建立公司培训教案库,定期进行修改和整理;
5、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6、维护培训场地和设施,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部门兼职培训管理人员:每个部门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一名员工担任。主要职责如下:
1、拟订部门月度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部门培训工作;
3、收集、开发部门相关培训教材;
4、进行部门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效果评估;
5、贯彻执行培训机构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内部培训讲师:讲师是公司进行有效培训的必要条件。外部的讲师有其自身优势,但内部讲师更为了解公司情况。内部讲师在传授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内容更为贴近实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培训的过程同时也是内部人员总结工作、提升自我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很多优秀的人员,我们需要把他们开发出来,引导他们发挥更大的潜能。当然,获得内部讲师资格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二、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获得支持除了宣传推广外,应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培训的相关工作顺畅运作并成为企业运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制度的力量有力地约束员工,使员工认识到培训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工作管理、培训积分制度、讲师管理办法、学员管理、培训需求与评估制度、培训考核管理、外派培训规定、个人进修管理规定等。
三、培训与考核
接受培训和提供培训是我们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以培训工作必须与考核挂钩。
1、专、兼职培训管理人员的考核。A、培训日常工作执行情况;B、培训执行时间;C、讲师管理情况;D、培训积分;E、培训计划与总结;F、培训效果评估与需求调查;G、对部门培训的帮助与监控;H、培训课程的开发;I、培训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
2、部门主管以上人员:A、获得几门授课资格;B、讲课时间;C、听课时间;D、培训工作的执行与重视程度;E、培训积分等。
3、普通员工:A、培训出勤率;B、听课时间;C、培训积分等。
4、奖惩措施:对在培训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员工采取晋级、提薪、奖金或其他的奖励方式,对表现不佳的员工实施一定惩处。
四、培训形式 为了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自学法、游戏法、案例法、双向交流法、开放行动法、外派培训法、外聘培训法、网络培训法、岗位轮换法等。
五、软硬件建设
1、引导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愿意指导、愿意交流、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开放的氛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进具有开放心态的新员工;培训与宣传;鼓励沟通与交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等。
2、培训硬件建设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提供较为齐备的培训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培训设备、场地、器材等;二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培训课程规划、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培训师资信息(包含每次授课情况的总体评价)、培训需求信息、培训原始文件、培训统计台帐、培训效果评估信息等。建立培训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方便统计分析、科学评估培训的效果。衡量培训效果的指标通常有培训覆盖率、培训满意度、培训出勤率等指标。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年终评估培训效果时就无法得出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
六、过程控制
在培训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培训必须首先确立并公布培训的方针和政策。公司高层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由此表明公司高层对培训的认识和决心,这有利于推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训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规划。培训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公司的动态,了解公司的战略决策、发展方向以及尚且存在的问题。
3、企业文化是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训,藉此使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愿景,帮助员工确立共同信念,提高企业凝聚力。
【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推荐阅读:
2 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和规范06-19
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路10-23
写作的基本程序10-18
真题分析-申论写作思路06-02
论文写作的要求07-14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11-05
祝贺信写作基本格式07-20
论文写作的提纲格式07-13
议论文写作与记叙文写作的区别05-25
论文写作的收获和体会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