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考研试题
2011年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试题
一运动解剖学
填空题1,细胞器包括:感受器包括:骨的形态可分为:
4肌组织可分为能使捐关节伸得肌肉有
6运动性脑神经有----(5)空上皮组织—神经纤维分为
二,名解固定肌 2 肺动脉3 骨组织4 终尿 5 冠状面6 半规管7 化学感受器8 克制工作
三判断题很简单
四简答1 举说明多关节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简述少儿运动系统发育的特点3神经活动方式骨功能‘本题感受器功能
五论述题叙述全身主动脉及分支叙述体育运动队骨骼肌的印响
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红细胞比容2 运动处方 3 基强度 4 激素5 动脉血压 6 超量恢复 7 体适能8 最大需氧量9 特异性免疫 10 BMI
二 填空超简单
三选择题很简单
四判断题简单
五简答简述内分泌激素的作用(kao 2 年了
2印象动脉的主要因素3简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简述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年年考)简述力量训练的原则
六论述印象动脉血压得主要因素有哪些叙述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形态特征代谢特点生理特征以及运动训练关系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特征,进展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 运动人体科学概念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它是经过有关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
1.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活动的变化特点、规律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能力的一门科学。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整体,从宏观看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从微观看细胞又是由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分子、原子等组成。因此,我们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时,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时空的观点去理解人体运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实质与规律。[1]
1.3 运动人体科学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为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及运动康复等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也可对运动员选材、动作技术分析、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延缓运动性疲劳及促进恢复、合理营养等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
2.1 以系统整体观点综合宏观与微观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回顾运动人体科学的早期研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集中在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生理反应、运动与营养、衰老和高海拔气候的应激性等宏观研究。随着近代医学理论、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微观研究时代。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量分析等技术的诞生,逐步把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视野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
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运动人体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运动机体规律的全新局面。21世纪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若干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信号转导、受体、细胞凋亡、离子通道等基础研究和基因选材、基因治疗、低氧训练、营养调控、疲劳消除等应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
2.2 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深入发展,许多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课题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本学科的能力,必须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才能在前沿领域酝酿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借助体育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之间的有机交叉,促进整个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全方位跨学科研究,活体内分子识别的实时、动态分析,在运动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动态规律等。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高度的交叉、协作、融合与协同将推动运动人体科学自身的发展。
2.3 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特点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运动代谢与心肺功能等应用研究为主。顺应现代分子微观水平科技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运动对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例如信号传导途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细胞凋亡等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2.4 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
当今,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运动人体科学在高住低训、中药结合运动免疫、抗疲劳研究中有关中医药的作用及机理、运动训练的效果监控等基础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另外,在传统中医药对运动员的体液免疫功能调理、针刺镇痛与运动疲劳损伤机制、激光运动医学研究、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体育锻炼健身防病治病机理的研究等领域,也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融合贯通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
2.5 研究手段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水平的突飞猛进得益于20世纪后期先进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普及应用。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多个重大的里程碑,如DNA双螺旋结构、DNA的重组和转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突破以及纳米科技、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奠定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的基础。
3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展
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当时研究工具和手段所限,人们只能从组织水平上研究对人或动物的影响,进入70年代兴起的肌肉活检技术、小动物实验技术的提高,人们对运动科学的研究立刻转入到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这种有赖于各生化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及其细胞功能的研究进程。所以从70年代到80年代,被称为“运动生物化学”时代。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运动科学研究进一步得以发展和深入,也被称为“运动分子生物学”时代[2]。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的技术积累,以及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计划的推荐和实施,为推动运动人体科学长足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交叉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科学的综合与分化,催生新的学科前沿和学科方向,并在运动人体科学的众多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使传统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向前大大跨进了一步。在运动对肌体影响的分子机制探索、信号跨膜导、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研究等方面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变得更为量化,更为系统,形成了以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研究为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分析与综合并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新兴的运动人体科学分支学科和新增长点的涌现,将成为未来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前沿。
运动人体科学的应用特点推动应用性不断发展与提高。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都是测量各种诸如吸氧量、心率、体温和出汗率等应用性研究。借助电子技术、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传统生理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使得常用仪器的潜力开发、心肺功能检测、能量代谢、血液流变量等仍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深入进行基因和合分子水平研究的同时,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也注意到从整体水平研究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调控,并采用各种先进研究技术结合开展群体的应用性研究,例如利用计算机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进行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影像学检测仪器的使用,使人体的研究将向功能和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对运动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在微创、无创诊断技术中采用纳米材料、微米集成电路等制成的超微测试仪器将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基因芯片是研究和探讨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特征的有效手段,分子生物学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可以克隆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候选基因序列制作成基因芯片。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研究的热点是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运动营养与补剂、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低氧训练的科学应用、竞技违禁药物检测、运动伤病防治和康复、运动心理、高原训练、全民健身与健康体适能等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技术方面,现在实验和检测技术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观、实时、动态形态观察和活体检测等实验技术成为揭示运动状态下机体生理规律的重要手段。大量灵敏高效的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使运动人体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双向电池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核酸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质谱分析、基因芯片等技术,实现从基因到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整合性研究。继人类基因计划完成之后,迅猛发展的科技浪潮把新世纪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拓展到极富挑战性的后基因时代。学科间法人广泛交叉渗透和新技术的诞生将不断促使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新领域问世。
在被誉为生命科学世纪的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组时代来临,此时蛋白质组学很快发展起来,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全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已成为人们追踪的热点[3]。运动人体科学将以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致力发展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领域的研究揭示生命运动规律,提高运动潜能,倡导健康促进计划,推动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事业的发展跨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吴晓伟.对人体运动的哲学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2010,7:98-100.
[2]Wolfarth B,Bray MS,Hagberg JM,et al.The human gene map forperforma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phenotypes:the 2004 update.Med SciSports Exerc 2005,37,(6):881-903.
关键词:高校 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室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传授体育保健康复的相关技能,探讨运动中各种生理现象及生理变化不同水平的机制,掌握与运动相关的若干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
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资源配置,忽视资源共享
在运动人体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以往学科分离、各自为政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运动实践的要求,长期延续的结果必然使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实践面临重大、复杂的障碍。同时,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研究条件、研究成果、经费水平、建设规模,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即便是在学术传统和基础积累方面,也显得十分薄弱。因此,需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来加强专业高效的实验平台建设。
(二)组织机构之间相互独立
在目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组织结构中,往往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又单独设置不同的实验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或分支都不可避免的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强调自身的完整性,而对其他分支的建设情况却较少关注。这就使得实验室的整体建设中资源重复配置严重,实验设备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和充分的利用,极大地限制了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教学和管理方式落后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长期以来都存在动手能力差的弊病,这主要是学校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实验”思想的束缚,致使实验教学被置于尴尬的境地。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必须通过“教师讲解 + 学生动手方能实现,封闭的教学模式必将使学与用脱节、知与行不一”。此外,这种落后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使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理论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和融合,对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当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思考
(一)加强实验室的特色建设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隶属于体育系的基础实验室,它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机能、能量代谢以及运动损伤等问题。随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实施,它不仅承担着完成实验教学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健身活动过程中的身体检测和健身指导等功能。
(二)加强交叉学科建设
在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所拥有的仪器设备“大而全、多而贵”,这些资源不但能够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课程中,在其他学科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资源在学科-学科之间的共享力度,使实验室的外延性功能得到体现,在本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
(三)加强实验室的社会功效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特色决定了它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已不仅仅使学生受益,对于指导大众健康与健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血压、心电图、尿成分、血糖等项目的检测与分析,评定身体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身体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等生理学问题咨询,同时根据他们各自的身体状况,尤其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特殊人群,提供有针对性地锻炼方案,即运动处方,全面指导大众健身,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除具有指导大众健身的功效外,对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运动员心肺功能、运动前后的血乳酸浓度变化及尿蛋白的检测,可以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从而判断运动员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可以制定有效的训练处方,另一方面也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测试标准。
(四)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实验室开放是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着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在原有实验室开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学生有吸引力,基础条件较好的实验,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实验内容、时间和条件等方面都有保证的情况下,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人才培养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在配备专职实验人员,新转入教师时,必须经过一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参加学术研讨、考察学习,并主持、参与高水平研究项目,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克服浮躁心理,端正学风,勤奋治学,强化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
目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加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以开放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全面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段立军.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 )
[2]王 红.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 11)
[3]陈 华.略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体育科学研究,2006, 6
[4]王 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9,4
尊敬的贵单位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资料。我是哈尔滨体育学院2003级的好范文,所学的专业是运动人体科学。下面,我就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您作简单的个人自我介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四年的学业,不仅使我在专业 知识方面的基本功,而且也燃起了我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憧憬。我深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使这项工作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大学四年的求学之中对自己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的学习中,努力钻研技术动作,使我在专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技能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涉世之初,路途坎坷,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会有恐惧,但是我有信心,有勇气迎接挑战,以坚强的事业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当中。
如果承蒙雇佣,我相信一定能够快速的适应贵单位的理念,把我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成为一名与贵单位共同发展的优秀建设者!
摘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体育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日益突出。本文基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内涵和特点入手,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进行研究,为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和体育教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1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运动人体科学的内涵
运动人体科学是高校专业体育的二级学科内容,其中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具体学科内容,为国家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拥有实验研究能力的竞技、康复指导类人才或者是人体运动科学教育人才,以其他机构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
1.2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特点
1.2.1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必须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而且以运动康复学作为基础学科,相关的医学知识和理论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在理论性方面,以系统专业的知识极具理论性;同时,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掌握人体运动的技巧实际操作性强。,因此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在一起展现运动人体科学的最大学科特点。
1.2.2专业性强
相比体育学科的其他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医学知识严谨、逻辑性强,而且专业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加之课程设计复杂,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极强,需要系统的学习,因此,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过程很难自己靠阅读和学习取得突破。
1.2.3学科跨度大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是将体育运动学与医学相结合,从体育跨到医学这样的跨度较大,但他们又是联系的子一起的整体学科,因此在相互交织和摩擦碰撞中融合发展,而且还产生了一些相关边缘学科,创新性极强延展性也很明显。
2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是全民“终身体育”思想、“健康体育”理念的体现,当代社会迅速发展,人才的身体素质应成为必须要保障的`根本问题,因此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人才更成为需求量大、而且供不应求的人才类型。然而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言,健康教育和运动训练这样的体育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我国服运动康复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需求。学生具备科学性和思想新,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健身知识、养生方法、伤害防御等甚至是健康复健技巧的人才才是体育教学急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还需要培养出既要适宜做现代体育教学的优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又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养生思想,了解养生健身方面的知识即作为专业知识学习又作为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并锻炼养成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奠定基础。
3以运动人体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策略
3.1转变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以技术教学为主导,以运动训练为中心,传授学生技术、提升学生的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创新性为吸纳带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更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指导实践,且加以具体辅导,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人体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体育实践与人体健康作用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3.2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合运动人体科学教学
教师自身具备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能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高尚的师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宽厚的文化素质,过硬的教学能力。因此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努力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将其熔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且一定要有长远的见识通过在职培训、学历进修、自学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经验,且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有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有价值的论文。不断加强和提高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使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
3.3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的改编,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课时相应的增加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是保证教师和学生系统地、连续地、科学地传授和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更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成为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实验教学可把人体结构、具体的保健康复措施、一些理化反应、运动技巧、运动创伤的急救等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欲望,加深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也为终身体育和健康健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平杰,冉强辉.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12).
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分析 作者:王小敏 谢小青 李 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 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王小敏(1962-),男,赣南医学院康复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临床医学;谢小青(1973-),女,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李伟(1980-),男,赣南医学院康复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江西赣州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07-12-7)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18-02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
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分子生物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的价值体现在将各种生物分子 (蛋白质、核酸等) 的特性联系起来, 从分子角度阐释生命科学的最基本问题, 诸如生命的稳态、生命的存活与死亡、生命的繁殖、生命的发生及进化的机制等[1]。
1.1 核酸分子生物学
核酸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分子遗传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 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核酸与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 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和基因表达调控的调控等。
1.2 蛋白质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其研究难度较大, 比核酸分子生物学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对于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对于它的基本规律的认识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1.3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内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子基础。其研究的目标是阐明这些传递机制的分子机理, 明确每一种信号转导与传递的途径及参与该途径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调节方式以及认识各种途径间的网络控制系统, 是当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2 分子生物学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进行科学的运动选材
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取得优异成绩、攀登世界冠军宝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取决于其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等, 可以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两个部分。其中运动员生来就具有的一些特性, 即遗传性, 就是先天性部分。科学的运动员选材就是对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的遗传性做出准确的预测[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T) , 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以及卫星DNA等技术已经应用到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中, 因为运动员的一些运动能力, 形态技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 所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运动员选材上将更准确、更加的科学[3]。
2.2 运动对肌肉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由于分子生物学对蛋白质以及核酸的研究优势, 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应用到肌细胞的一些功能蛋白与相应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中。其中对于不同的运动条件下的肌纤维的膜受体蛋白、膜载体蛋白、膜脂质, 与收缩相关的蛋白、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 肌肉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变化特征与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4,5,6]。
2.3 运动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运动疲劳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科学界非常重视的课题。关于运动疲劳研究的机制正向分子甚至原子水平发展, 找出引发运动疲劳的最终机制, 就很容易研究出避免疲劳或尽快消除疲劳的方法和手段, 从而指导运动训练[7]。
目前分子生物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引起运动性疲劳的细胞内分子, 如酶、基因、信号传导因子、连接蛋白等; (2) 细胞外分子, 如神经递质、激素、转运蛋白、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子等; (3) 细胞膜分子, 如受体、膜转运蛋白等; (4) 细胞内外广泛存在的分子, 如葡萄糖、脂肪酸、水、无机盐和氨基酸等。其中, 对于细胞内外广泛存在的分子的运动性疲劳机制已较为明朗[8,9]。
2.4 运动减肥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肥胖作为一种营养代谢紊乱疾病,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运动对于减肥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目前关于有氧运动促进甘油三酯水解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正在展开。目前对于运动减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是研究各种信号转导系统对脂滴包被蛋白 (Perilipin) 的影响, 进而对脂肪分解产生作用。其中主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包括肾上腺素-c AMP-PKA途径, 胰岛素-c AMP-PKA途径以及TNF-a途径等[10]。
2.5 运动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运动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 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对神经元质膜受体、细胞内信号传导以及核内基因表达转录调控上。主要包括对BDNF、NMDA受体、AP21及转录因子CREB等影响因素的研究[11]。可以预见, 经过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如PT-PCR技术、蛋白质质谱技术、基因芯片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使得运动对于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将更加的深入。
2.6 运动与生物节律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人体的运动能力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与生物节律有关。运动中能够有效的利用生物节律指导训练比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节律的规律, 但是它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被认知。目前生物钟机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 (1) 由振荡器所组成的震荡环; (2) 生物钟与外界环境保持同步的机制: (3) 位于节律输出通道上的基因[12,13]。
3 结语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s, in which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sports, and there exists a lack of inter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systems、three modules、four levels". These ideas will be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form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1〕。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宗旨与规律,妨碍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飞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基本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教学模式〔3〕,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实验结果作为理论课的验证。这种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脱离体育运动实践
体育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数是选用验证性实验来证实理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由微观到宏观、机能状态到形态结构、瞬时的动态变化到相对的稳定状态。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等不同课程,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体育科学知识链中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1.3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专业针对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别。而目前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均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忽视其他专业的培养特点。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项目缺乏不同专业的层次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1.4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实验内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复
由于现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导致各门理论课按照自身需要开设实验。所设实验内容和项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例如台阶实验这一实验项目同时存在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三门课程教材中,造成实验课开设混乱。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决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定位的层次、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决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体育学大学科、侧重应用性”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理念,在体育学的平台上组织实验教学,注重生命活动普遍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避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来越窄的倾向,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系统、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根据生命科学知识性强、技术方法先进,以及体育学知识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注重实验内容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专业、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2.2整合不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彼此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是,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监测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揭示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关系。而以往该类实验课的设置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3灵活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考虑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实验课。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分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两部分分别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选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中实验课内容根据各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成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分别作为三门选修课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按照“保证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研究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两个体系”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三个模块”指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四个层次”指实验教育体系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构建(见图1)。
图1运动人体科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3.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技术体系培养目标面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现象和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主要实验项目包括运动解剖学的形态观察;血压计、心率表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包扎等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知识侧重点不同,分为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等三个模块内容。实验教学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有用”。
3.2.1体育教育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教师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监测体育教学和指导业余运动训练。其中综合性实验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项目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试项目为切入点,以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技术环节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可安排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操作实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设计〔4〕。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2.2运动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使学生能掌握运动时人体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运动对机体组织的影响、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运用运动生理生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化服务等理论及知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3.2.3大众健身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以有志于从事大众健身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实验项目选择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的测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体质的组成、各指标所反映的人体体质健康的意义,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设计方案及实施加深对体质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将体育知识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琳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310-312.
〔2〕〔4〕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16-120.
〔3〕周叶中,陈学敏.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5):75-82.
【运动人体科学考研试题】推荐阅读:
人体寄生虫学试题11-20
素描人体心得07-28
人体使用手册全集11-02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03-28
人体结构功能的论文11-16
环境与人体健康论文01-08
生物《人体免疫系统》教案01-24
人体结构和功能论文02-24
人体的呼吸练习题06-19
《人体的支架——骨骼》活动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