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商隐《马嵬》教学设计 篇1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更:

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

嘲笑。

如何:为什么。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刁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 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 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①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②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本诗以哪一事件为背景,诗中哪几联写这一事件?请同学介绍。【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诗人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所兴何感?(诗人的写作意图)【明确】批判唐玄宗沉湎女色、荒淫误国,也是以史为鉴,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提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请同学们分析诗歌的巧对。

【明确】对偶最整齐的是中间两联。“空闻”对“无复”,“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此日”对“当时”,“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最妙的是其中的“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这是两组借对,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子。“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借对往往富于幽默风趣。

四、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借古咏怀)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

1、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2、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3、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4、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作业布置: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为妄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

马嵬赐死 —— 长生殿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陈源源马嵬教学设计 篇3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

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而古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古诗词的重视度。

(二)教材分析

《马嵬(其二)》:咏史诗,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式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三)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的分类有一个基本的印象, 让学生了解咏史诗、咏怀诗的概念。2)提高学生的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3)再次让学生了解天宝遗失李杨爱情,了解历代文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最后让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步骤,并且能够做到触类旁通,通过这一首诗,掌握这一类诗的答题技巧。

2)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表达效果。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诗人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

1)朗诵法 在课前就让学生预习,熟读,并且能够背诵

2)教授法 在课堂开始补充古诗的分类,以及咏史诗、咏怀诗的概念,以及做咏史诗的技巧

3)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五)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通过对《马嵬》学案的预习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板书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时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新课导入部分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回忆李商隐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

(三)学生朗诵《马嵬》,纠正字音。

教师范读,让学生划停顿。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

(四)关于唐诗的分类以及咏史诗与咏怀诗 唐诗可以分为1)离别、怀念、重逢 2)感怀与咏史 3)日常生活的诗化

咏怀诗直接脱胎于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说源远流长。“诗缘情而绮糜”,咏史诗中,所咏对象或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遗物。班固的《咏史》述历史中的小人物,左思的《咏史诗》为咏怀,是咏史诗的变格。

(五)历史知识的补充

补充关于李杨爱情的常识,以及历代文人对李杨爱情的不同看法,并让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对李杨爱情的看法。最后带着这些看法来一起分析《马嵬》,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马嵬事变的,看待李杨爱情的。

(六)诗歌赏析

学生再次朗诵《马嵬》,然后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在由学生代表上台给大家讲解每联的含义,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

(七)课堂总结部分

咏史诗鉴赏步骤1)了解创作背景及历史事件 2)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运用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八)课堂思考:(小组讨论)

思考李杨爱情以及李杨爱情的悲剧对我们的启示

马嵬 篇4

原文: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赏析:

⑴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指贵妃也。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⑵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⑶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⑷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⑸玉辇(niǎn):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⑹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更”,再,还有。“九州”,此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⑺未卜:一作“未决”。

⑻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传:一作“鸣”。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⑼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⑽“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⑾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⑿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马嵬驿作文 篇5

下了车,我们在坡顶临高远望,只见四周的黄土地围拢着这座驿站,这里地势沟壑纵横,驿站依高坡深沟而建。远远地可以看到遍插旌旗的城墙,青砖灰瓦的建筑,还有高高的摩天轮和长龙般的过山车道。

天虽然有点冷,游玩的人还是挺多的。我们沿着坡道往下走,儿子跑在前面,原来他先看到了儿童游乐场。于是我们就一起过来,儿童游乐场并不大,临时搭建在青砖地面上。儿子要坐水上小火车,表妹带他坐了上去。我们几个大人在边上站着看也没意思,于是爱人陪着外婆也坐了上去。水上小火车开动了,音乐同时响起,我在旁边用手机微信拍小视频,这边儿子很是兴奋,外婆也开心的笑了。接着我们又玩碰碰车,两人乘一辆车,儿子握着方向盘,爱人在后面帮忙,车子碰来碰去,儿子兴奋极了。玩了这两个项目还不够,儿子又去坐了一次小马拉车。

离开儿童游乐场,我们来到一座雕塑前,看上面一匹高头大马昂头嘶吼,前蹄高高跃起,后腿站立着,马背上坐着的手持宝剑的马嵬将军,基座正面的大理石板上刻着“马嵬”两个鎏金大字,基座的背面写着马嵬驿的来历及发生的历史故事。上面的介绍文字很详细,我只记得马嵬是东晋时期镇守在这里的一位将军,还有在唐朝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兵变。这是马嵬驿的标志性雕塑,于是我们一同在雕塑前合影留念。

我们顺坡而下,跟着人群向左拐进一个走道,看到一座高大的城楼,楼上围廊里挂着串串彩带绣球,许多红的绿的绸带从城楼上斜挂下来,一端挂在廊柱上,另一端挂在地面的木桩上,城楼正中的牌匾上有大大“绣楼”二字。在特定的时段这里会有抛绣球表演,可惜当时没有赶上。绣楼前的开阔的场地上,几棵大树的枝桠上也挂满五颜六色的彩带绣球,平添许多欢乐喜庆的氛围。这里的地面、道路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磨盘和碾盘,围墙上也嵌着磨盘,乡村气息浓厚。与绣楼正对的是擂台,屏风正中刻着大大的“擂”字,两侧兵器架上摆着刀枪剑戟各种兵器,犹如比武招亲的现场。

再往里边,可以看到一座横跨深沟的天桥,我们走上天桥。在栏杆边俯首望去,下面是一条繁华街市,酒肆茶坊鳞次栉比,店门前挂着串串红灯笼,招幌迎风招展。再看巷子里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热闹极了。走过天桥,可以看到几家手工艺品商店。我们走进去,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各式香囊挂串、虎头鞋、泥塑、中国结、皮影画等等琳琅满目,品类繁多。

顺着台阶往下,又来到一个大型的游乐场。这里成年人玩的项目居多,有摩天轮、海盗船、过山车等各种游乐设施。游乐场里热闹极了,欢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我们只是挑了几个舒缓的项目来玩。从游乐场出来,玩的累了,我们来到门外的石桌前,坐在石凳上休息。时值正月初,刚过完春节,看着如织的游人和热闹的场景,似乎让人忘却了天气的寒冷。休息片刻之后,我们接着往下走,就来到了跑马场。在古代,驿站是肯定少不了马匹的。我们没有去骑马,只在跑马场的围栏外欣赏别人在骑马。

我们继续向下走,就转到刚才在桥上看到的小吃饮食街。原来这马嵬驿有三条沟,分别是东沟、中沟和西沟,小吃一条街位于东沟。这里可真是热闹,我们几乎是被人群簇拥着向前走着。这里的汇聚了关中地区的几乎所有的小吃,除了常见的凉皮、锅盔、豆腐花、肉夹馍、臊子面、羊肉泡馍,还有搅团、烙面、醪糟、贵妃糕、云团馍等等。小吃多得数不胜数,各家店里食客满座,人们吃的津津有味。小吃太多,我们就挑了几样新奇带着,边吃边走。

后来又拾级而上到刚刚提到的天桥,然后经过绣楼,来到了民俗文化饭馆。这里向我们展示的是关中地区民间的婚庆风俗。这里布置的是传统的婚庆场面,贴着大红喜字的窑洞前,几个人吹打着各种乐器,这里有花轿马车、祭祀的牺牲、华丽多彩的布匹和礼品、大锅土灶等等。不要以为这是谁家的婚礼,其实这是一家饭馆。我们决定在这里吃饭,顺便休息一下。

我们吃过饭,出了民俗饭馆,然后顺斜坡而下。远远看见有个城门,上面旌旗飘飘,城门两侧和门楼上各有身着盔甲的卫士雕塑巍然屹立。城门上牌匾上写着“马嵬驿”,两侧一副对联,内容记不清了。原来我们今天是从后面一路走到前门的。门楼正对着的是中沟,这边主要是民间作坊,什么油坊、醋坊、酸奶坊都有,物品货真价实,我们买了些瓶装酸奶带回去。再往西边,穿过一个大的饮食广场,就看见有个古戏台。戏台上几位民间艺人吹拉弹唱,一人操着浑厚的嗓音,吼着秦腔。伴着这戏曲的音乐,我经过戏台继续往西,就到了西沟。西沟主要展示的民俗文化,有窑洞民居、博物馆、泥塑展馆、皮影戏等等都有着浓郁的地域传统特色。我参观了泥塑展馆,这里通过泥塑人物造型展示当地的古今民俗风情。其中一组泥塑向人们讲述了马嵬兵变的故事。当年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后,仓皇出逃,经过马嵬驿时,兵士们发生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美人从此香消玉殒,是是非非留给世人评说。艺人们以黄泥作材料,捏出城墙、大殿、手持兵器的将士及各色人等。人物容貌刻画得惟妙惟肖,神态栩栩如生。你看那,兵士刺死杨国忠,贵妃悬吊梨树上的画面,将故事情节表现的淋漓尽致,着实令人赞叹。

西沟再往西,还有贵妃墓,我就没有去了。虽然还有些景点没有游览,已经着实让我感受了一番这浓郁的关中风情。

诗词类《马嵬》试讲稿- 篇6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马嵬》。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还有多少印象?(整感)

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景是什么样的美景?英雄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情是什么样的豪情?

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揣摩情感(幻灯片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1.“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婉讽意味渐露。

2.“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讽刺意味渐浓。

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1. 马嵬坡晚唐郑畋(幻灯片7)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简要分析:

(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2. 四块玉·马嵬坡元代马致远(幻灯片8)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婉讽意味渐露。“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帝王故事马嵬驿经典传说阅读 篇7

一个武官看了一会,一眼看见妇女中杂有一个原是常侍皇上身边的小太监,再忍不住,抢上一步,一把将他拖过一边,问道:“宫里出了什么事?这么乱杂杂的?”

小太监连挣两下挣不脱,只好求饶道:“王大人快松手,走迟了大家没命。”

王将军道:“你快说,出了什么事了?”

小太监眼看不说休想走得脱,只好实说道:“宫中皇上、贵妃已不知去向。看来,他们是……是逃难去了。”

竟有这等怪事?皇上撇下众大臣,说也不说一声,只顾自己溜走了?

众人如闻晴天霹雳,再也顾不得体统,丢下这个小太监,一哄进了皇宫去查看。果然众多宫殿里空荡荡的,早已人去楼空。

原来,就在三更时分,唐玄宗带了杨贵妃及一应皇亲国戚,随同当朝宰相杨国忠兄妹,在御史大夫魏方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宫监将军高力士等人的簇拥下,神不知鬼不觉地一窝蜂掩出延秋门,朝两方向,直向四川逃难去了。

众宫女太监一早发现此事,如何不急?各自套上一件粗布衣服扮作了老百姓,随手捞些金银珠宝,也各自逃生去了。

原来,还在去年,当朝那个炙手可热的节度使安禄山造反了。他自范阳举兵叛变,一路势如破竹,已南下攻破洛阳,又打下潼关,大军直奔长安来了。

杨国忠原是靠几个妹子长得漂亮得了皇上的宠爱才当上宰相的,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只会讨好皇帝,耍点挑拨离间、诬陷好人的伎俩,没别的本事。这回动了真格的,早吓得他屁滚尿流,没了主张。

他早一天得到潼关失守的消息,就慌慌张张赶回府去,见了他的两个妹子,连声道:“走!走!走!再不走就没命了!”

韩、虢两夫人道:“什么事这么急?”

杨国忠脸白如纸,语无伦次道:“潼关丢了,今天不走,怕要陪上老命了。”

两夫人问:“有这等事?不是说有哥舒翰这个潼关大元帅在吗?这么快就丢了城?现在逃哪里去?”

杨国忠道:“蜀中。那里是我的老家,我有根基,加上蜀道难攻易守,逃进蜀中,你我仍不失富贵。只是皇上疑疑惑惑的,我看再迟就想走也走不成了。”

虢国夫人道:“皇上要是拿不定主意,何不让贵妃劝劝他?”

杨国忠一拍大腿道:“对,我是急昏了,忘了这点。我去叫贵妃快去劝。”

这一着果然灵验,杨贵妃一劝,只隔了一天,他们就偷偷摸摸地弃宫西走了。

且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当年,原也为老百姓干过不少好事,人称“开元之治”,就是称赞他这段时间做下功德;不料晚年宠上了杨贵妃,用上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档子人为相,这才闹得这样不可收拾。

这天,唐玄宗凄凄惶惶地带着这批人马仓皇西逃。路过国库时,杨国忠道:“皇上,这国库一把火烧了算了,留着岂不是白白送给了安禄山这贼?”

唐玄宗愀然道:“别烧算了。安贼攻进城来,如果抢不到东西,必然去屠杀掠夺百姓,不如留给贼子,叫他也少扰乱百姓。”

杨国忠道:“皇上到了这时候还想到百姓,如此只好便宜了这几个贼子!”

出了京城,过了便桥。杨国忠只怕被安禄山的兵马追上,心想一请示皇上,说不定皇上又发善心,不如自作主张为好。这个时候,兵荒马乱的,还发什么善心?于是,他吩咐身边亲兵道:“等人马一过,这桥烧了,别让贼子得便。”

这几个亲兵站在桥边,一等皇上的人马走完了就点起火来。

唐玄宗见背后火光冲天,知道又是杨国忠捣的鬼,就吩咐高力士:“你快带几个人去将火扑灭了,百姓要避贼,就得从这条路上走,烧掉了桥,叫他们怎么办?”

高力士奉旨带人去了。

再说一行人拥了唐玄宗匆匆往西逃去,非止一日,来到咸阳望贤宫。还未到达,就先派中使飞马去召县令,令他早早准备好酒食。不料那个县令听说叛军逼近,早已脚底揩油,溜之大吉了。中午已过,一行人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杨国忠没奈何,只好先去老百姓家买了几个胡饼来奉给皇上充饥。唐玄宗见众人都饿着肚子,不好意思先吃,就让人到四下村子里去叫:“有谁能献上粮食的,重重有赏!”

于是百姓就争着将他们自己吃的地瓜豆麦纷纷送来,这才好歹让这批吃惯了精美佳肴的皇子皇孙饱餐了一顿。

此时,他们也顾不得体面,手撮嘴托,风卷残云般吃了个咂嘴嗒舌。

上一篇:有关销售人员求职信下一篇:第二届文学杯征文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