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通用9篇)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1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

因此小编带来以下关于培养良好品德的一些习惯与知识。

一、 好品德的培养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

(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所以, 教师不仅要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就是指要尊重学生, 平等相待。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愿意和他们交往, 也愿意听他们的教导, 接受他们的教育,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 所以, 作为教师, 首先应尊重学生, 坦诚相见, 师生情感越融洽, 越和谐, 学生就越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我班上有一名学生, 他学习、纪律各方面表现都很差, 经常迟到、旷课, 不和同学们一起玩, 但自尊心又特别强, 身上有不少坏毛病。平时要是谁说他一句不好听的话, 握起拳头就想打架, 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玩。我注意到他的这些特点, 就经常主动找他谈心、聊天, 了解到这名学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 他爸爸患病丧失劳动能力, 妈妈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家里由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支撑, 他怕同学们看不起他、笑话他, 所以变得特别敏感、自卑。我知道这些情况后, 避开他教育班上的学生, 要主动关心他, 和他一起玩、一起学习, 不议论他家里的事, 又告诉他, 能在学校学习机会难得, 要加倍珍惜, 努力学习。同时还经常买学习、生活用品送给他, 当他犯一些小错误时, 我总是在课后找他谈话, 帮他改正, 从不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指责他。渐渐地, 这名同学变得开朗了, 也主动和其他同学相处了, 再也没出现旷课的情况。

小学生年龄小, 他们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他们愿意接近教师、模仿教师, 所以无论教师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都会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 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地发展,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个性倾向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爱憎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表率作用,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育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 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 前者使学生信服, 后者使学生佩服。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 为学生做出表率, 树立榜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 这种“无声的教育”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以高尚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 发挥示范作用, 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 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如平时要求学生不怕脏, 不怕累, 而教师如果总是让学生干活, 自己却在指挥, 学生会有什么想法, 因此, 每次卫生打扫, 我总是带头干, 与同学生们一起扫地、擦桌凳、门窗、拖地。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养成了认真打扫卫生的好习惯。这说明教师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才能起到表率作用, 学生一定能从中受到感染, 进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因此, 就能很自然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现优点, 激励奋进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一个人只要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别人的赞许, 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不停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小学生更是如此, 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 我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班上设立了红花台和操行评比袋, 不仅展示学生学习上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激励评价, 如帮助别人、拾金不昧、讲礼貌、主动打扫卫生, 一条一条地写出来放进评价袋。一周完了, 利用班会把每一个人的评价条拿出来, 由学生本人念给全班同学听, 有的学生最后发现自己原来做了那么多的好事, 兴奋至极, 眼里闪动着光芒, 我知道此时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们的这些优点, 一点点转化成动力, 良好的品质也在无形中慢慢形成了。

四、集体教育, 潜移默化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 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在《教学与发展》中说到“人性的发展, 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 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这就是说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班集体的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 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 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而且学会合作, 学会交往, 学习做人之道,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利用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也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途径。如我们班在教室后面设置了一个小小废品角, 同学们将平时喝完的饮料瓶、饮料盒, 用完的废纸存放起来, 收集一段时间就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 不仅收集本班的, 而且看见校园垃圾筒里的饮料瓶、废纸板都捡回来, 存起来;同学间互相监督, 设立了值日监督员, 看看哪些同学积累得多, 设立奖励基金, 对积累得多的同学奖励一本作业本或是一支笔, 同学们都格外珍惜, 班上也利用卖废品的钱添置了不少劳动工具。同学们的这种行为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 还培养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也获得了许多家长的好评, 大家都认为通过这一活动, 孩子们不再那么挑吃穿了, 也不浪费了, 而且有的还督促家长一起收集家里的废品。

小学生的学习多是直观的、感性的学习, 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班级建设中要教育学生不攀比吃穿, 不给父母增加负担;要诚实守信, 团结同学, 乐于助人, 热爱集体荣誉;遵守纪律, 讲究卫生, 爱护公物;长期坚持, 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在这个集体中, 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 他会因为感到不合群, 感到集体的压力而渐渐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对个别行为特别突出的学生, 也只能通过谈话, 利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影响他、感化他, 决不能采取孤立和批评的手段, 不然学生只会在不良行为的路上越走越远。可见集体对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

五、名人范本, 培养品质

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 我就投其所好, 选出一些有教育性的故事, 让每个学生听了故事后, 理解故事里蕴含的高尚品质, 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如我给学生们讲《怀橘遗亲》的故事。三国时, 有一位孝子叫陆绩, 六岁的时候, 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 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 告别跪拜的时候, 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 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 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 袁术大为称赞。从这个故事, 我教育学生要从小孝顺父母, 感恩父母。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只有常抓不放, 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因为好品质、好习惯, 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和监督才能养成。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体验;实践;转变角色;畅所欲言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这门新课程在教育园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了。我校也全面进行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真实地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紧迫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活化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去体验、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养成和社会性发展,就可能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立足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使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面,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什么样的做法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再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中,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中列举出的几个例子,结合平常的实际来表演。这种角色的表演,不但让学生对课文的对话获得体验,还为生生、师生的对话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引入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再现生活中的很多行为片断,使学生获取身临其境感受。更重要的是在问题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和体验,可让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中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二、活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创造者、执行者,在当前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品德课程的自身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原来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应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通过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活动、一块学习、一块做游戏的好朋友。

如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我们快乐》,让学生体验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分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需要。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合作、交流,与他人分享快乐是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坐在一起,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分享、体验的快乐。我设计了以下的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情况,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吗?

课件展示:在下雨天,同学们要陆续回家。小华同学站在校门口,心情很焦急。这时,小明打着伞要回家,小明会怎么办呢?

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小华吗?怎么帮助?

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距离学校不远。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表演一下。

游戏结束后,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a.小明把伞借给小华同学,自己冒雨走回家。

b.小明让小华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来雨伞给他。

c.小明把小华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

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因此,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为什么选第b种而不是选第a种或第c种呢?

生2:选第a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c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b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正确选择最好的方法。

在上面的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交流,应多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在做游戏中,同学之间相互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转变角色,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教学时教师若能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此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在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加深理解环境为何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十分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同学说:“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鱼经常被毒死很多”。……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回答。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鉴于这个特点,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的约束和限制,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更应该是百花齐放。教师要在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到的观念,乐于探究和体验的科学态度,树立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篇4

性格品质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性格是在一个人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所处环境、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的影响,逐渐发生、发展和形成的。性格具有可塑性,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一、加强教育,以理育性

我主要是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规范》作为学生言行的准绳,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来培养其性格。首先,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我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规范》,使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开端,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坚持不懈的把《规范》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并根据班级情况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几十条,每条量化为1至15分,根据学生的遵守情况,给每个学生加分奖励或减分惩诫,让每个学生都牢记、重视和遵守班规;每周亲自检查学生遵守班规情况,并及时进行小结。再次,在学习《规范》中,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做到到自觉的、高兴的遵守《规范》,并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二、培养集体,以群育性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强大力量。班集体为学生的性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如一个巨大的陶冶性格的熔炉。所以,我平时注意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首先,就是建立一个积极向上,有良好班风、学风的集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守纪律、诚实、助人、奉献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其次,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学会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乃至学会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在每年的校运会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有体育专长的参加比赛;文采好的,负责投稿,有美术专长的,负责设计班徽,工作细心的,负责搞好后勤及清洁卫生工作,其它同学做啦啦队,总之,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都乐意为班集体出一份力。即使平时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都能变得开朗、活泼。

三、热爱学生,以情育性

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性格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如果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信任、关注,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也相应的会形成关心别人、照顾别人的性格,以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相反,如果学生经常遭到教师的冷漠、批评、训斥,就会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

四、以身作则,以性育性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5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6

数学是一门抽象思维的科学,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众多从事教育科研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研究课题。为了落实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尝试建立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及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见《学科教育》1999年第四期,题目《关于我国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在这个宏伟的设想中,专家们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儿童神经中枢、大脑树突细胞网络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目的。所以,研究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课题。选择这个课题,正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开发儿童的智力,实现数学启蒙的价值。

二、课题确立的原因

本校地处惠农区园艺镇(原惠农县园艺回民小学),服务半径多是回族农民的子女,由于保守的民族传统,闭塞的区域信息,落后的文化底子,以及家长简单原始的教育方法,使来源于本地区的大部分学生思维简单、拘谨、迟缓,与市区学校同龄儿童的思维发展程度无法比拟。这种学龄前期以至学龄初期形成的思维劣质,无疑是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学校这几年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虽有提高,但幅度很小。全靠老师们课上讲、练,课下补、辅,搞题海战术,既增加师生的负担,又耗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面对学校领导焦虑的眼神,学生忙于作业的身影,家长爱怜的言语,怎么办呢?不断地反思让我们醒悟,只有求助于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把教师从传统的习惯性教学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被压迫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更灵活、更开阔,学习更轻松,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所以,我们意图凭借学科教学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劣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实现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相一致;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三个代表”的思想,走育人为本,科研兴校之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2、江泽民主席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和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智慧的源泉,理性的使者、创造的火花、情感的母亲。恩格斯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会思考,终身受用无穷。

四、课题的界定

数学思维的品质是衡量数学思维质量高低的指标,是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课题研究仅界定在本校数学领域内的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五个方面。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小学生的反应快,计算迅速。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机灵、不机灵,做题、做事活不活。能不能用所学方法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适应于多变的习题,而综合地分析解答。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善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过程中,能用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深刻的阐述。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有价值的见解或能用独特、新颖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分析、判断、辨析、鉴别以及自我意志的调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价值

1、学科目标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数学课程标准》为目标,采取稳步扎实地训练措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此切实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育人目标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懒思”、“畏思”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理性认知观念,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3、科研目标

(1)探索出各年段学生应具备哪些相应思维品质,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应如何进行思维品质训练。

(2)通过研训,构建“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方法、措施,并形成体系和教学模式。

4、研究的价值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和形关系的可能性、数据的处理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数学作为一种基本应用技能,可以帮助人们在搜索、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型,研究模型,作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它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捷的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正是基于这一育人理念。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就能积极思维,周密考虑,就能正确判断和迅速做出结论,就能跳出前人的思维定势,重组思维模式,鉴别比较,择优弃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是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数学无处不在,这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机遇与挑战的必备品质,这也是未来知识化、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显的更加富有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古今中外教育家论述依据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中的许多内容具有枯燥的一面,因此教师应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创设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加深理解。

2、著名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赞可夫认为:即使完全落实个别对待的教学要求,优生的发展仍会受阻,而差生在发展上则几乎毫无进展,这是因为没有把致力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看作最重要的任务,来调动全体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问题对象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学生养成不良习惯,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4、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做过精辟的阐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要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大胆地质疑,教师要积极主动调动学生思维,去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基础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把握问题实质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有利的。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例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分析法、理论学习法。这几种方法相互渗透,互相交替使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根据实践的需要随时选择。

1、行动研究法

依据本校的地域、资源条件及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学习条件,组织课题组成员了解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区内外研究的现状,学习相关的理论,认识本课题的价值,提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意识,鼓励教师以自己了解的现状为研究背景,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研究,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提高。

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的记载、成果的积累都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施教的方法、过程,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结果,进行收集、整理、积累材料,撰写《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案例及经验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假设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们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二学段的阶段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各学段都应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课题实施初期的理想预期,根据这个理论假设,我们付诸了实践探索。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一、二学段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目标

1、第一学段(一、二、三年级)主要培养:(1)能把一句话说完整。(2)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口算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敏捷性。(4)借助电教画面,用语言来激活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通过自我评价,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2、第二学段(四、五、六年级)主要培养:(1)运用定理、定义、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4)充分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一错多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巧妙地点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及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来培养。古人云: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同样的道理,教师的教学设问也要使学生处于迫切解决问题的心态,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周密地思考、正确地判断从而迅速地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巧妙点拨。为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给学生创设思维遐想的空间,从而找到既新颖又简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李丽华老师在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的片段:甲乙两车同时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20×3+100×3或者(120+100)×3。这时,老师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120×6-(120-100)×3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老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90×6+(120-90)×3。此时,老师继续诱发学生思维,再把题改编为“3小时后还相距60千米”,学生说出了多种解题思路,但120×6的解题却出乎意料之外,老师立刻提出如果3小时相遇后又相距60千米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100×6。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有目的地通过设疑引导,促使学生存疑、质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分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中,在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中,“放任” 学生选用自己喜好的解法,摆脱模式化的束缚和影响,重组思维系统和运算系统,善于迁移,触类旁通,使各知识点融会贯通。例如:我校张丽梅老师的教学片段:某工程队计划12天修完一条长240千米的水渠,实际前4天就修了全长的40%,照这样计算,这个工程队能否按时修完这条水渠?教学此题时,如果仅满足于正确得出的答案是不够的,因为此题的解题策略要呈现开放性,教师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比较标准,进行多种解法。如:

(一)通过比较工作量:

(1)240 ×40% ÷4×12=288(千米)。288>240(2)240 ÷ 12×4=80(千米)240×40% >80

(二)通过比较工作时间:

(1)240÷(240×40% ÷ 4)=10天 12 >10(2)240×40% ÷(240 ÷12)=4.8(天)4.8 >4

(三)通过比较工作效率:

(1)240 ÷12=20(千米)240×40%÷4=24(千米)24>20。

(2)40%÷ 4=1/10。1/10 > 1/12。

由于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从中寻求最佳的解法,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3、寻根探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理清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弄清算理,把握数学规律。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类比、演绎等推理方法,正确理解定理的意义,判断恰当,推理严谨。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做好知识、方法的归纳,寻根探源,促进了思维的升华。例如:在复习“数的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出示一些数:如1、2、3、10、5、35、60、90„„让学生说出哪一个数能被谁整除,进而引出整除的概念(10能被2整除,2能整除10),约数和倍数(10是2的倍数,2是10的约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10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2,最小公倍数是10),等一系列概念。又如:我出示一组数(如:1、4、7、8、19、25;2、3、5、9、11、23、61;8、916、24、27、97、100)让学生从各组找出一个不同的数,并说出理由。在学生分组活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重点让学生联系今天复习的有关概念来阐述理由,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学习热情很高。课后,我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给学生提供信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来猜想老师的手机号码。学生对此非常感性趣,在猜过程中,在说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更主要的是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再如利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举世闻名的数学家——欧拉,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即使在放牧羊群的时候,也常常捡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呀,就像着了迷似的。一天,他的父亲修建羊圈,用四根木柱构成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小欧拉发现后,进行了研究,怎样用100米的篱笆材料,围城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呢?于是小欧拉沉浸在思考之中,反复琢磨、推敲,最后小欧拉终于发现:当长、宽都是25米时面积最大。又如: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由于他刻苦钻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通过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了前人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

4、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人的兴趣是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现象,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它往往与人们的好奇心紧密相联,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就会使人对某种事物予以优先注意,电教媒体具有极强的直观性,能诱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对学生能够进行多感官刺激的优势,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达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借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品质,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发散和聚合练习,不墨守成规,勇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善于想象、假设,使解题过程富有技巧性。不断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猜想、探索、验证中不断创新。

例如:我校王兴华老师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他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各有各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正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到底谁对谁错,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两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两人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5、一错多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考试、作业或课堂答问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为存真,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如:一块长方形的纸板,长11厘米,宽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为4厘米、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几块?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向的影响,有很多学生错误列式为11×8 ÷(4×2÷2)=22(块)。我将这种错误解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找病根,开处方,分小组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这样列式是符合常理的,怎么会错呢?”则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而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它们之间不是倍数关系,所以材料不可能全部用上。”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题目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剪一剪才能找到正确手答案。”„„经过一番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是20块。由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争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十、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了本校的教育教学成绩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领导带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尝试,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发掘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推动课改逐步完善,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沿进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关注、了解和研究的对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了本校教学质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功感”,自主上进,努力进取,老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体验到了教育科研带来的“甜头”。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跟踪对比,现以五年级班六个学期的期终检测成绩为例做一说明:

五年级班六个学期期终成绩对比表

项目次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1 73.75 85.7℅ 32.5℅ 2 79.6 89.5℅ 44.5℅ 3 84.2 95.7℅ 52.5℅ 4 89.4 97℅ 56℅

90.5 98.6℅ 60.2℅ 6 92.3 99.1℅ 67.8℅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了

三年来我们根据教学的进度, 以四年级(研究前和研究后)应用题共同学习的知识为内容,在原石嘴山市(二区)统一出题,学校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期末测试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分析、解答简单应用题能力测查统计表

项目

班级

分析、列式均正确 列式正确分析错误 分析、列式均错误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研究前 35人 18 51.4% 12 34.3% 5 14.3%

研究后 35人 33 94.2% 2 5.7% 0 0%

两、三步应用题说理能力测试统计表

项目

班级 分析数量关系 表述解题思路

合格人数 不合格人数 合格率 合格人数 不合格人数 合格率

研究前 15 20 42.9% 16 19 45.71%

研究后 34 1 97.1% 33 2 94.3 从上面两个表可以看出:研究后学生在应用题解答的正确率上要远远高于研究前的学生,在一步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方面,解题能力与研究前相比差异显著。三年前及三年后同年级(三年级)学生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

项目

班级 一种方法 二种方法 三种方法 四种方法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三年前

抽测人数 30 18 60℅ 8 26.7℅ 3 10℅ 0 0℅

三年后

抽测人数 30 3 10℅ 5 16.7℅ 8 26.7℅ 14 46.7℅

由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通过检测,研究后的学生不仅有26.7℅能一题三解,还有46.7℅的学生能一题四解。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训练来讲解应用题,学生由于从根本上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不仅没有像以往在解答应用题时感到困惑,而且很多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都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思维能力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这充分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多么重要。(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教学思想丰富了,教学水平提高了。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学风格,“先慢后快,加速运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反应快、思维广,而且方法多,他们的表现有时出乎老师的意料,有些方法优于老师的想法,这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分不开的。

十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学生通过看图编应用题,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使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进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方式和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等“动”中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发展。通过理清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弄清算理,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放任”学生思维的翅膀,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思维的创作性得到了培养。通过估算、辨析、改编、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大为增强。总之,通过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主、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立足本校实际,借助课堂活动,边学习,边探索,边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外,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威力”,提高了全体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新课程的实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负担“轻松了”,家长不在为孩子的作业“头疼”了,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重塑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附:主要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主编 徐世贵

《教育学原理》 主编 成有信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主编 柳菊兴

《学与教的心理学》 主编 皮连生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7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标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在班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先制定评比条件, 分为“道德标兵”“文明标兵”“礼貌标兵”“尊老敬幼标兵”等, 对于在学习中刻苦钻研、乐于助人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根据条件给予星级的评定。利用每周一下午的班队活动课, 分小组进行互评, 根据“标兵”要求, 对表现好的学生在“我最棒”栏目中分别评上“助人为乐标兵”等荣誉称号。

如, 梁某是一个爱图小便宜的学生, 自从开展德育标兵活动后, 他发生了很大转变, 成为一个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学生。在评比中, 被学生评为“诚实标兵”。

二、开展行为评价激励活动

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风、校纪, 从而内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只有不断重复, 才能达到内化的效果。我以“低起点、细要求、讲效果”为原则,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将德育常规训练的内容分解, 在兼顾全面的同时, 每月落实一个重点, 开展强化某一方面行为训练的活动。在班级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周由组长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 为自己及其他同学写评语, 进行品德量化, 计入学生德育考评。每日有记录, 每周有评比, 每月有小结。通过勤检查、快反馈、重总结, 构成常规训练和检查落实的体系, 促使每位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上有一位出了名的“打架大王”, 我下决心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 设计了针对性的处理程序, 让全班学生帮助他逐步改掉打架的坏毛病。与此同时, 我经常跟他聊天, 提供正常交往的机会, 使他逐渐改掉了打架的坏习惯, 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 成为一名品质高尚的学生。

通过开展活动, 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现象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8

关键词:兴趣;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良好品质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爱好—习惯—理想—发展,是一种递进关系,兴趣在首要的位置上,如果这一点不能够做好,那么后面就很难存在了。

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乐园,培养体育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新课程把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更能显现出兴趣在我们平时体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才可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造出坚毅的个人品质。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又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他必然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失败了他会去寻找原因吸取教训。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的过程,培养坚强意志。挫折与成功都将会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与优良品质的人。而这一切都将是学生人生财富的一部分。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亲自参与到游戏当中,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的内容,不管输赢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赢了跟孩子一样欢乐,输了同样像孩子一样表现出不服气的表情,要求再比一次。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只要学生对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掌握锻炼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种品质。

二、注重教学中的激励作用,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改革,作为教师,不但要注重教材、教法,还要更加真诚地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关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的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对学生点点头、拍拍肩、竖一竖大拇指、一个微笑、或者简单的一个眼神,给予肯定的暗示,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特别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微小進步更要予以充分肯定。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驱动,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保持兴趣,就能不断主动参与,敢于创新,让学生 “动”起来、“玩”起来,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建立尊重和谐师生关系,实施愉快教学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要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愉快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通常在体育教学中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放欢快的让学生来完成动作,那么,效果就不同了,学生的兴趣会增加。还可以采用组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中,感受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但同时一定要学会调配上课内容,不能因为要运动兴趣而纵容学生可以自由散漫地上课,甚至做一些无边无际、不切合实际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运动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标性,即不能因为玩而玩、不能不符合实际漫无目的地运动,应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动脑、学会创新、学会互相合作,课堂教学和训练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并积极调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让运动成为他们的需要,让运动兴趣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例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我让学生我把小绳带上,结果很多孩子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拿着小绳在乱扔,有的在拿着绳子互相抽来抽去,这时候我想到严厉的训斥会给孩子带来心里上压力,会使整堂课变的沉闷,所以我把学生召集起来问学生带小绳的目的是什么,用我们手中的小绳还能干什么,但是我又不规定跳什么样,而是让孩子们分组利用手上的小绳自己去“玩”,只见一会的功夫,有的孩子把绳连起来当大绳来集体练习,有的把绳当皮筋使用跳起来,有的编织起来进行跳格游戏……等等。

四、课堂教学创设竞争情境,提高体育兴趣

中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论文 篇9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汪春华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2013年6月3日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引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文思,启人心智;可以积淀学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还可以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构筑精彩人生。我国宋朝的大诗人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的作用,人人皆知。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伟人,他们都无一例外都热爱阅读,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儿童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喝的阅读阶段。所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要与好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人人爱读书,以读书育人”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孩子的黄金年龄段,如何让学生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校园课余时间,读书,成了我们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内外阅读的好习惯,或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许多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如父母不爱读书,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不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影响对不少孩子的阅读习惯影响也很大,许多孩子不爱读书,喜欢看电视、打游戏等,再加上适合儿童阅读作品也太少,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便成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大问题。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3、学校现阶段的情况

我们学校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内外阅读的好习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外出打工的居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阅读消费较少:纵观我校现在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也就成了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4、课题研究的目的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的习惯;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方法及经验。(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外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2)、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开展多样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三合一资源,开拓多种活动途径,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种类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立足课堂,通过“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等阅读习惯 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

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

2、文献研究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

3、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实验的阅读习惯情况。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还有对比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二)研究过程和措施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2)、建立课题组。(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对我校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等现状实施有效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建立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实验教师研究信心。

首先,认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认真对本校学生从课内外阅读兴趣、范围、速度、方法,每天课外阅读时间、量,图书室借书及写读书笔记情况,课外阅读能力及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出当前学生课内外 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关学生的信息。

①、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从调查问卷测试结果看,实验班只有56%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44%的学生课外仅沉迷于看电视连续剧和动画片。

②、学生课外阅读范围狭窄。在学生心目中,课外书就是作文书、连环画之类的书籍,阅读范围单一而狭窄。

③、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时间和量都无法达到,更谈不上摘抄,写心得体会。从调查结果得出,只有很少的学生在坚持少量的课外阅读,且每次阅读量从未超过1000字,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④、学校图书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借阅率仅有30% ⑤、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有关家长的信息。

①、40%的家长认识上不到位,从来没有思考过学生的阅读情况。

②、50%的家长行动上不支持,都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篇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陈康华

篇三:中年级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中年级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应用题更是培养思维良好品质的有力工具。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中已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而是把它渗透到各个数学领域的学习中,这就对我们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往往仅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一读而过”,见题就列式,不少学生常因审题不细、思维不清而造成解题的错误。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强人意。在这种背景下,因此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将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策略,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智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本校中年级学生的现有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影响解题能力的因素;

2、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三、四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

1、深入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等作为研究借鉴。

2、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待应用题的态度和解题现状,并分析原因。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日常学习生活,探索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实例、课题报告、教学效果作为成果汇报形式,并推广应用。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我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且搜集了网络上的大量资料和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力求以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课题研究。主要阅读的书目有:《数学课程标准》、《学会数学地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爱弥儿——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等。

(二)调查分析现状,并寻找形成原因。

为了找到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首先对班级学生做应用题的态度和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应用题普遍具有畏惧心理和漠视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中都存在自己思考不会,老师一讲就会的现象。独立做题时,正确率也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粗心马虎的现象特别严重,做题的思路正确,算式也能列对,可就是结果容易出错。每一次的考试测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因为粗心马虎而或多或少的失分,即使是成绩特别好的孩子,也不可避免。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分析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不理解题意而造成的解题错误。

2、由于学生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

3、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错误。

(三)立足课堂教学,寻找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原因,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加强审题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

由于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即使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思考了,往往也只是“不求甚解”。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应用题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1)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指根据一道基本题,变换其中的问题或条件,变成新的应用题,使之与基本题形成对比,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每一道题。特别是在新授完一种类型的应用题之后,需要对此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综合练习时,可采用一题多变的题型。目的是将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例如教学应用题:“两个城市相距225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3千米。几小时后两辆汽车相遇?”先让学生搞清数量关系: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全程 然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改编: 改编1:将问题中求时间改为求甲车(或乙车)的速度。改编2:将问题改为求全程。改编3:求两车几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改编4:乙车在途中停了1小时,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几小时?改编5: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少行1千米,求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看似发散的一题多变,可始终是用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全程”来统摄各种问题的变化与解答,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类似应用题的较为概括的一种模型。(2)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解,即对于一道应用题,在分析过程中,变换审题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因而出现不同的解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数量关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商店有138筐梨,上午卖出29筐,下午卖出的和上午同样多,还剩多少筐? 这道题的解法很多:

① 138-29-29=109-29=80(筐)② 138-(29+29)=138-58=80(筐)③ 138-29×2=138-58=80(筐)

对于这种题型的训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3)对比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知识负迁移的干扰和他们的审题不清,常将新学的应用题与跟它比较相近的基本题混淆不清,他们始终看不准问题的实质,造成解题思路的混乱。为了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我常采用对比法。例如:① 果园里有1020棵苹果树,比梨树的2倍还多120棵。梨树有多少棵? ② 果园里有102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树比苹果树的2倍还多120棵。梨树有多少棵? 对于第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学生常会出现这样的列式错误:1020×2+120。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混淆不清,没有真正掌握这两题的分析方法。为了使学生真正能正确地解答这两题,不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将这两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正确地理清每题的解题思路,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反复地对比练习,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4)填补空白,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填补空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补充应用题的条件,另一种是补充应用题的问题。在实际应用题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得让学生自己富有创造性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一道应用题,根据题目结构,可补充许多不同的问题或条件。由于问题或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可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120米。本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有(1)已经修了多少米?(2)还剩下多少米没修?(3)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4)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修完?(5)一共要修几天??? 这种题型的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具有一种独创精神,这种精神在整个数学教学乃至其它学科的教学中都要一如继往地努力去培养。

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从而加强了对应用题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中国有句老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仔细品味,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都能产生长远的影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要纠正一种坏的习惯,则需要更大的毅力、花费成倍的力气。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一种好习惯比获得一项知识或学会一种技能,具有更大的价值。

在数学学习上,好习惯同样很重要。除了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分析思考的习惯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以下一些习惯。(1)培养学生具有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上一篇:脱贫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秋天来了-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