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历史习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1、)
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
C、《人权宣言》的发表D、《共产党宣言》发表
2、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你知道打破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促使世界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是在什么事件之后?
A、资本主义萌芽B、文艺复兴C、新航路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面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为限制王权,制定了本国宪法D、进行了反对外国干涉的革命战争
5、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B、都是为了反抗殖民侵略
C、都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关系到美利坚民族的命运
6、下列那场革命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美国南北战争
7、十八世纪在英国棉纺织业掀起了一场以解放“手”为目的的机器发明,在这期间发明的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B、珍妮机C、水力纺纱机D、骡机
8、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
A、原料问题B、劳动力问题C、市场问题D、资金问题
9、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社会上出现了兴建洋房洋楼的热潮,这源于()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B、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C、置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D、提倡文明开化
10、导致(下图)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80万吨
A、蒸汽机的发明B、发电机的发明C、内燃机的发明D、有轨电车的发明
1、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就会死亡,原因是( )
A.循环系统受损 B.神经系统受损 C.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D.无法呼吸,窒息死亡
2、家兔适于草食生活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消化管长 B.盲肠发达 C.臼齿发达 D.犬齿发达
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和鱼体内与外界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别是 ( )
A.肺、肺 B.肺、鳃 C.肺和气囊、鳃 D.肺和气囊、肺
4、鱼能够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的氧能进入鱼体内,其途径是 ( )
A.水-鼻腔-血液 B.水-鳃-血液 C.水-口-鳃-血液 D.水-鼻腔-鳃-血液
5、鱼在水中游泳时,其动力来自( )
A.鳍的摆动 B.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C.背鳍和臀鳍的摆动 D.躯干和尾的摆动
6、根据表中数据,正确的分析是 ( )
动物名称 心脏占体重的比例﹪ 每分钟心跳次数
蛙 0.57 22
人 0.24 72
鸽 1.72 135—244
A.鸽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比其他两种动物高,因此增加了飞行的负担
B. 人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低,因此,人也可能会进行飞行生活
C. 蛙每分钟心跳次数最低,于其维护恒定体温相适应
D. 鸽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高,心跳快、血液循环迅速,适于飞行生活
7、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生活在我国的长江水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那么下列的哪些结构 对中华鲟营水中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 )
A.鳃和鳍 B.肺和鳍状肢 C.肺、气囊和翼 D.鳃和游泳足
8、家兔的运动能力比蚯蚓的强,原因是家兔比蚯蚓多了 ( )
A.骨 B.骨、关节 C.骨、关节、肌肉 D.肌肉
9、海豹、海豚、鲸、海狮等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它们 ( )
A.用鳃呼吸 B.用肺呼吸 C.用气囊呼吸 D.用皮肤呼吸
10、下列关于模拟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观察法难以解决问题的时,通常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
B.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C.模拟实验可以制造模型来模拟实验对象,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
D.在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剪掉相应的鱼鳍是最简单 、最有效的办法
11、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都是生活在水中
1.““””全面开展起来从( )
A.1966年开始 B.1967年开始 C.1968年开始 D.1969年开始
2、““””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九•一三”事件
C.“四五”运动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3、1967年对“二月逆流”批判的直接后果是( )
A.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党籍 B. 老干部进一步受到打击
C.林彪被确定为接班人 D. 江青一伙把持了中央政治局
4、“九一三”事件是指( )
A. 林彪集团策划武装政变 B. 林彪外逃,机毁人亡
C. 造反派上海夺权 D. 一举粉碎“_”
5、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中最好局面的原因是( )
A. 林彪集团被粉碎,大规模**中止
B. “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 )
C.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初见成效
D. 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6、“”中出现的“_”指的是( )
A.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 B. 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
C. 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D. 江青、张春桥、康生、王洪文
7、1976年4月,北京上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这场运动的实质是( )
A. 痛斥“_”的倒行逆施
B. 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
C. 人民群众对“_”义愤的总爆发
D. 抒发对周恩来的悼念之情
8、为粉碎“_”奠定基础的群众运动是( )
A.所谓的“二月逆流” B.红卫兵运动
C.四五运动 D.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9、1967年2月参与二月抗争,1976年又参加粉碎“_”行动的是( )
A. 叶剑英 B. 陈毅 C. 华国锋 D. 邓小平
10、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周恩来逝世 ②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 ③“四五运动”发生 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中“二月抗争”、“全面整顿”、“四五运动”这些事件共同说明的问题是( )
A.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 B. **中,中共已经着手恢复经济工作
C. 中共和人民一直同“左”的错误进行斗争 D. ““””缺少群众支持而失败
2、““””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 )
A. 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B. 林彪、江青集团推波助澜
C. 后期出现“右倾翻案风” D. 人民群众热情高涨
3、“”是( )
A.我党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左”倾错误
B.在革命的名义下进行的反革命
C.一场文化领域的政治革命
D.旨在打倒资本主义当权派的运动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是:( )
A.王明路线 B.大跃进 C.反右斗争 D.“”
5、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
A.所谓“反党集团”彭德怀等人的冤案
B.所谓“反党集团”彭真等人的冤案
C.所谓“二月逆流”潭震林等人的冤案
D.所谓“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冤案
6、““””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C.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D.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生活拓展:(选做题,10分)
1、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确的评述是( )
①使知识青年接受了一定的锻炼
②造成了人才的断层
③大批青年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④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邓小平曾说过:“毛泽东同志犯了锗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从哲学上来看,这一观点( )。
A. 证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 指出真理和谬误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C. 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 说明评价人和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小调查:(选做题,各10-30分)第7周前交
1、收集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流行语,谈谈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编制一份手抄报或电脑报(A3纸大小)。
如果是电脑报,不必打印,可发我邮箱并参加本校及天河区初中电脑报比赛。
2、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提示:事先拟定访谈提纲;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忠实记录访谈对象的原话。有条件的可以既做笔记又做录音或录像,记录稿应与录音核对;整理记录稿时,互相核对同学记录,力求准确无遗漏;参考其他资料,对不清楚的问题做出解释或写上注释,加以说明;可用文本、PPT、录音、录象等形式上交作品。)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第一单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第一单元 1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2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芦花荡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3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蜡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4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5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gt;gt;gt;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在学习上帮助到您!
2.目的:镇 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经过: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4.结果:19,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经济: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影响:
(1)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目的1894年,日本为了实现政府朝鲜,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2、经过:
(1)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2)1894年9月,在黄海大东沟被日军偷袭,爆发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牺牲。
(3)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3、结果:清政府一味退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
5、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4)增辟在内陆的通商口岸。侵略从沿海发展到内陆。
5、签订时间及人物: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6、危害:加重人民负担,使帝国列强更容易侵略中国的经济与地区。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膨胀。
6、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失败原因:
(1)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 老旧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 清朝武器装备落后。
记忆口诀: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
清朝政府太无能 ,《马关条约》又签定,“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让日办厂又通商 ,半殖民地更加深。
一﹑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内容:
7.战败原因:
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
②客观:日本国力强大,蓄谋已久
8.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9.条约危害: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③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掠夺富庶的长江流域。
④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10.影响:
①中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八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地点:江西南昌
(4)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3)地点:湘赣边界
(4)结果:从攻打城市到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会师双方:朱德、陈毅和毛泽东率领的军队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领导人: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4)意义: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1.文字记载 2.劳动 3.周口店3万 4.C 5.A 6.C 7.B 8.A 9.(1)在许多自然条件下都可能产生火。北京人可能从以下渠道 得到火种:如雷电生火、火山爆发、森林草木自燃、露天煤的自燃、偶然摩擦生火等。
(2)—般采用篝火法。使用时不断往火堆中添加木柴;不用时用灰土盖住火,使其阴燃; 再用时扒开灰土,添草木引燃。(3)例如熟食兽肉,可以更充分有效地吸收食物的营 养,以利大脑和身体的发育;点燃火堆,可以照明、取暖、驱赶野兽,改善了生活条件。
11---15 BBADB 16-----20 ABBBD
21----25 ACBDA
一、26 战争:鸦片战争;(2分)含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
27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分)条约:《马关条约》(2分)
28 条约:《辛丑条约》 (2分) 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9 方式:战争、不平等条约;(2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2分)
二、30 运动:洋务运动(2分) 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分)
31 变法:戊戌变法(2分) 序幕:公车上书(2分)
32 革命:辛亥革命 (2分) 思想:三民主义(2分)
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
【初二上册历史习题】推荐阅读:
初二英语上册练习题10-04
初二上册数学练习题12-27
初二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有哪些09-07
人教版初二上册英语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07-06
初二历史地理练习题12-14
初二英语上册作文11-08
初二数学上册分式知识11-10
初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0-16
初二上册期末考试题11-22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