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汉语言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汉语言(共8篇)

语文教学中汉语言 篇1

一、汉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保障

教学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语言表达能力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语言表达对教师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语言不仅能表现教师的思想,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语言体现在了教师在讲解、提问、纠错和学生的听讲、回答、讨论等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合理组织和使用语言,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只有在教师清晰、合理表达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汉语言艺术正是强化教师这种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将其当成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保障。

(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品格

教师对语言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美化学生的心灵,可以说教师对语言艺术的运用体现了其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语言

艺术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学生和熏陶学生的重要角色,对学生的情感、品德、修养等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更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连接在一起,而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就会积极正向成长。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学生进行交流是实现以上内容的重要方式,而交流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美学家朱光潜表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更优美的语言能够让感染力获得极大提升,并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教学成效果成正比。通过很多的教学实例也可以发现,教师正确、合理、清晰、生动的课堂表达对学生兴趣有很好的激发作用,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这种影响下,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明显成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因此而提升。

(四)强化师生的思维能力

人们表现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更好地使用语言能够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教材和学生,教师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可以因此得到强化,教学水平也得以提升。教师对语言的良好运用还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课堂是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锻炼是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主要方式。这种锻炼正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教师通对语言的合理使用,以设

疑、引导、疏通等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思维能力成长的各种障碍,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汉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要求

(一)要有科学性

体现出语言艺术的科学性是最基本要求,教师可以从自身的工作性质出发来选择具体方式。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运用语言艺术开展课堂教学也要体现出语言艺术科学性。体现语言艺术的科学性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是内容表达,教师要想更准确地传授知识,必须保证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时候可以表达清晰、有理有据,清楚解释各种概念,并将概念和事物的本质联合在一起,从而对教学作适当深化。其次是表达的方式,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要使用更准确的语法和语意,并且要注意表达的语气。教师在表达之前要保证所有内容都经过科学的验证,严禁向学生传达自我想象和猜测的内容。在语言使用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准确的语文发音,教师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和专业名词,并且做到情感丰富的讲解。

(二)要有针对性

语言艺术的针对性要求指的是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使用语言,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小学生虽然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等都有很大不同,如果只使用单一的方式根本无法让所有学生获得共同成长。从细节上看语言艺术的针对性,它不仅体现出了对象的不同,环境、时间、地点等可以对语言艺术的运用产生影响,在具体的运用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层次性,这一点指的是教师要让语言的运用体现出学科特征,对语文教学来讲,教师要在深刻分析教材内容、明确语文知识前后联系、掌握各种含义规定的基础上组织教学语言,要做好开始、过渡、结尾的连贯。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此时教师就要以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基础有针对性地使用语言。例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强,教师要使用稍微严厉些的语言,以免他们骄傲;而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使用委婉的语言,以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最后要重视性别差异,男生要更加活泼外向,教师可对他们采用严厉些的语言;而女生大都性格内向和敏感,教师可对他他们采用委婉、温和的语言。

(三)要有教育性

教书育人是课堂的主要活动,因此运用语言艺术要体现出教育性。通常情况,语言艺术的教育性可通过语言的直接表达进行呈现,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教育性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语言艺术的教育性更像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等进行的积极影响,就好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如果教师要讲解太阳系的知识,那么他们一定要表现出对守旧、愚昧思想的批斗,表现出对为真理斗争、牺牲的人的尊敬,在学生心中树立真理通过革命获得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无论学科,当教师向学生传递真理的时候要充满感情,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探索真理的艰难而崇高的旅程。其实我们将教育拆来理解就会发现,其真正的内涵就是教书和育人,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人文中蕴含的人文情感,这样才算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的时候要对此提高重视。

三、汉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注意语言技巧

生硬、死板的语言是教学大忌,更不符合语言艺术的使用要求。以上也提到了,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更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传统和死板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使用汉语言艺术的时候要提升表达的幽默性,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他们就会对于语文产生更多兴趣,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二)注意合理表达

教师不必刻意、牵强地使用语言艺术,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含蓄地使用语言艺术,要让学会随着想象对教师传递的知识进行理解。这一点指的就是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向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良好成长。

(三)注意教学方式

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不能过急,同样也不能过缓,教师一定要在实施过程中掌握合理的方式。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来说,很多教师还对其还没有真正理解,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创新都是在刻意迎合新课改,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语言艺术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一定要保证教学方式的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都从课文出发,教师通常都会为学生做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进行理解。教师在朗读之前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运用,要通过朗读将文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朗读之后对文章的情感和大概意思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当他们自行朗读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五)注意肢体语言的协调

除了用嘴“说”出来的语言,用肢体“做”出来语言也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构成,如果能够良好地使用肢体语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同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拍拍肩膀、摸摸头等都是鼓励学生和学生拉近距离的肢体语言,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进行使用,从而使语言艺术的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汉语言 篇2

一、古诗词教学

中国, 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远古的歌谣到格律工整的律诗, 从曲折有致的宋词到独树一帜的元曲, 都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创举。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长者, 都免不了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洗礼。可以说, 诗歌已然融化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然而正是这个无比神圣的内容, 在如今的教学中却出现了众说纷纭的观点。比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 根据古诗押韵所遵循的“十三辙”, “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字理当读“xiá”,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主张读“xié”, 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9版《新华字典》, 我们在“斜”字后见到了“旧读xiá”的说明, 1992年12月第一版的《汉字写法规范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则直接省去了该项补充说明。1998年12月第一版, 2010年10月北京第25次印刷的《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 则又保留了此补充说明, 1992年版的《辞源》 (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1369页不但保留了“xiá”的读音, 还保留了“yé”读法。而最新版的《汉语大字典》 (九卷本, 2010年4月版) 的第2415页不但保留了“xiá”的读音, 保留了“yé” (地名, 斜谷) 的读法, 还保留了“chá” (伊稚斜, 汉代匈奴单于名) 的读音和注释。可见, 读“xiá”并非空穴来风, 但为何又一定要读“xié”呢?

有人说, 这是大势所趋, 经过整理后的读音易于规范和传播;有人说, 如今的大部分字典已然查不出“xiá”这个读音, 更不要说是“yé”和“chá”了, 就干脆以错为对吧;更有甚者, 说小学生无所谓, 等到他们将来进大学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 导师们会给他们讲清楚的。岂有此理!难道一个学生如果此生都没有机会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文字方向) , 就要把这个错误带进棺材么?又抑或将来大学的老师讲了这个问题, 证明当年的小学老师教错了, 让这些小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 甚而受到鄙夷, 是教材编写者乐意看到的么?倘不是, 规范这类似的读法不也就显得愈发迫切了吗?

类似问题, 在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中同样重复, 古代读“cuī”的“衰”字, 如今要改读成“shuāi”, 课本上的解释也与当初的字义大相径庭。我们不禁要想, 具有海纳百川似的胸怀的中国人, 能容忍当年“因错而出现”的通假字 (通假字出现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作家写作时尚无该字, 借他字而通;二是因避讳而通;三是因误写而通, 说白了就是写了错别字。由于名人崇拜作祟, 绝大部分人选择了自欺, 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偶像找理由!) , 为什么就不能让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古诗, 保留其原貌?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年的“雪茄”一词的翻译, 当泰戈尔要徐志摩给这种香烟取一个中文名时, 徐志摩根据其形状如茄 (qié) , 便译为“雪茄”, 但因为“雪茄”一词的英文cigar的读音与“雪加”相近, 后人便把“雪茄”读作“雪加”, 时间久了, 所有的人都以错为对, 全部都读成了xue jiā。今天, 如果还有谁敢把“雪茄”读作“xue qié”, 一定会惹人笑话, 但有多少人知道:被耻笑的其实是正确的。

二、字典与工具书

在小学阶段, 查字典是一项必备技能。不但经常作为考点出现, 而且即便是日常阅读, 也往往需要借助字典或工具书。可是举目遍观当今工具书, 不但存在部首混淆, 归类不严谨, 而且版本众多, 颇有“百家争鸣”之势。但这种“百家争鸣”, 实在弊大于利!

根据部首判定原则, 同一个字, 部首应当“从左不从右” (如“休”字, 当属“亻”部) , “从上不从下” (如“仒”字, 当属“人”部) , 从外不从内 (如“国”字, 当属“口”部) ……但如果同一个字, 如果上面的部首可以查出来, 查下面的部分也可以查出来, 如“袭”字, 既归在了“龙”部, 又归在了“衣”部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作如是编) , 势必导致教师在教学生判定一个字的部首时陷入两难。作为教师, 总不可能告诉学生说:“你自己把每一个部首都查一下, 哪一个能查出来, 就是哪个部首。”这岂不是等于白说, 或者是误人子弟?因为平时阅读, 我们的学生还有可能用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去傻傻地查上一回, 但如果是考试呢?蒙吗?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滑天下之大稽?

其次, 是关于“音序查字法”的统一问题。近年来, 教学界一直为“音节该不该带声调”争论不休, 有的人根据音节的定义, 认为所谓音节应该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且《现代汉语词典》的音节表中的音节是带声调的, 所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时再查音节什么的就应该包括声调;而另一类人则认为在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0版的《新华字典》和1998年12月第1版的《古代汉语词典》) 中的音节是没有声调的, 而且事实上我们在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时, 也总是先找到所查字的音序 (即所查字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 , 再在该音序下面找到未带声调的音节, 查出该音节所在的字典正文页码, 进而查到该字。如用“音序查字法”查“到”字, 先查音序D, 再查音节“dao”, 知道这个音节在字典的87页, 再翻开87页, 按一二三四声的顺序翻找, 最后在88页查到所查的“到”字。可见, 即便是同一家出版商出版的工具书, 都在关于音节的问题上自相混淆, 那么统一关于音节的认识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现象, 对于不考试的人来说, 是可以玩玩“模糊数学”的, 大可一笑了之, 不必较真。然而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 则是谁是谁非的问题, 是绝对不能用“哪种说法都可以”的观点来对待的!标准太多, 就等于没有标准。没有标准, 则势必乱套。

因此, 与古诗当还原其原有读法相反, 字典与工具书的编纂应当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这种标准越单一越好。

三、特岗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招聘特岗教师, 是国家为解决边远地区师资不足和大学生就业以及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所做出的重大举措。这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缺乏了专业的对口培训, 只拿了一张教师资格证, 考过了《教育学》和《心理学》, 对教材教法知之甚少甚而一无所知, 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一位已就业两年的特岗教师向我咨询:“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要教什么?”我心头凛然一惊, 在为她的坦诚感动时, 也对特岗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深感担忧———之前的她, 还在教学生分析每一篇课文的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她读小学时, 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这些拥有无限进步空间的教师们, 有一腔热血, 想干事, 能干事, 唯一对干成事的方法不太熟悉。古人说:“一叶知秋。”个体虽不能代表全部, 却是全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而又从事语文教学、非数学专业毕业而又从事数学教学 (这种现象在边远地区极为普遍) 的老师, 困难可想而知。因为对于教育来说, 不是能做题目就可以当老师的!

正奋斗在汉语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 在校读书时, 读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简化字总表》《汉字写法规范字典》的恐怕寥寥无几, 至于对同义不同形的词语使用的规范情况的了解就更少了。近年来, 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权威报刊上仍会不时出现词语的误用, 可见汉语教学与汉语传播一样, 当汉语走向世界, 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辞书编纂者们和教材出版商们, 其肩负的责任是关系子孙后代的进步和中华文明传播的, 而身处汉语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 更是需要积极行动起来, 为汉语的规范和传播尽一己之力。

综上所述, 就是要及时解决汉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应该努力提高汉语教学的师资水平。只有我们都行动起来, 为汉语教学内容的规范不懈奋斗, 才能早日看到汉语之花红遍全球。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汉语在世界上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许多国家都办起了孔子学院和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材出版商的百花齐放, 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规范和加强的问题。古诗词教学和字典辞书编纂工作已经到了必须拥有统一标准的时刻, 只有规则统一了, 师资水平提高了, 卓有成效的汉语教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互动教学法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一)如何将互动教学法应用到汉语言教学中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由于汉语言教学的内容较为繁琐并且以语言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时容易由于语言知识信息量过大而对学习产生畏惧与厌烦心理,课堂的教学气氛得不到改善,学生的听课效果较差。另外,由于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过分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的专业知识的教授,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没有进行充分的重视,学生参加语言知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及语言的运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为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构成中的引入,在教学时注重关注学生的状态,当教授的知识信息量较大时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创新性的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特点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调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知识的印象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进行教学的计划的安排时应该注重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的项目,为加深学生对生僻字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汉字填空的游戏或者开展一些演讲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较好的锻炼机会。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学生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较多的开展合作式学习,但是由于大学生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较少采用合作式、小组式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与探究,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为改变上述状况,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起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教师还可以定期让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以小组方式进行学习时不仅能够增进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互动,还能够在合作中增加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规划时应该注重增加学生之间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定期安排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一些学习项目,例如,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扩展对课程教学中留下的一些疑问的探究,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查找与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拉进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一方面,互动式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将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到汉语言教学中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即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状况进行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的进度与计划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中的创新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增强自身对问题的理解的深度。另一方面,互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了解可以为教师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状态下顺利完成学习的工作。

综上,汉语言专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程,学会在学习时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程度还应该提升自身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保证学生的这两项学习的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来开展汉语言教学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够顺利实现。

语文教学中汉语言 篇4

学习大纲

本课程是一门技能训练课程,注重实际的操作性。每一章的每一单元都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说明能力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各项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要求。第二部分为能力训练,主要提供了能力训练所需要的示范材料、所需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指导等。从篇幅上看,概述部分只占全部内容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从训练材料的选择来看,绝大多数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堂教学第一线,学员学过之后可以马上应用。

在实际授课中,大致是每个单元两个课时,共计18个课时。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主要在于自己的练习,由于自考教学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每节课的实际授课时间不是很多,这就要学员在课下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尽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没有教学经验的同学也要尽可能地查阅有关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否则很难学好这门课程。

由于这门课程的独特性,在考查时,主要是以主观性试题为主,没有填空、选择等试题。基本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实际训练等,满分为一百分。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复习题

1.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言语?它表现出什么特点?

2.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要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符合什么要求?

3.什么是课堂导入?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功能是什么? 4.朗读的作用是什么?

5.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6.简要说明语文课堂提出问题的类型。7.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8.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理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体态语应用的基本技巧是什么?

古代汉语作业(汉语言) 篇5

一、寫出下列各字對應的簡體字

1憑()2竅()3籤()4確()5擾()6勢()7曬()8謄()

二、單項選擇

1.以下注音錯誤的有:

A.月氏(yuèzhī)B.伍員(wǔyún)C.萬俟(Mósí)D.鎬 京(hàojīng)

2.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B.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C.為長者折枝,語人曰吾不能也。D.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8.以下劃線字中不屬於通假字的有:

A.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B.不龜手之藥C.此小大之辯也

D.(曹商)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三、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

2、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3、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四、簡要解答下列問題:

白文:

十三經:

之為言:

五、請指出《卷耳》各章的韻例

六、請具體指出《詩經·魏風·碩鼠》的注疏體例

七、請標點并翻譯《詩經·衛風·碩鼠》的鄭箋部份

八、閱讀王維《輞川別業》:

1、標出字面平仄

2、找出拗救

汉语言本科毕业 论文 篇6

内容摘要:萧红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女性作家,开拓了一代艺术特质。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其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观察”和心理体验,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从这方面来看,她坚持了鲁迅的思想文化方向,对中国农民进行“国民性批判”,将农民身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苟活的生活态度采取了“揭出病苦”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对国民生存状态深深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萧红小说生命形态讽刺性

萧红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是具备某几种东西,我不信这一套。”①因为萧红的小说大没有主导的故事线索和围绕中心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散文化倾向更明显。鲁迅认为“萧红的小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②对东北乡村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的“细致的观察”出之以极富创造性的“越轨的笔致”,正是萧红创作迥异于同时代其它作家的“明丽和新鲜”这种“越轨的笔致”与其对于人、事的心理体验与感觉方式密切相关。

一、生命形态

萧红小说至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生命形态,即是黑土地生灵的生命存在形式。生和死是生命的两极,而由生到死的时间跨度,也是生命的一个轮回过程,这里的生命形态指《呼兰河传》的人和动物都在忙着生产、忙着死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生和死的轮回,对现实世界的冷漠、麻木和不思进取、凝滞的生活节奏、亘古如斯的生活状态。从而折射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下面从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生命形态:

(一)生存的寓言

由于生存环境中带有神性的、灵性的人文传统的影响,东北作家的乡土文学总是有着寓言性的神秘和象征。萧红的《呼兰河传》同样是带着生存寓言性质的小说,“呼兰河”既是一个确指的地方名称,也是一个中国人生活现实的象征。愚昧、落后、冷漠、野蛮,不是呼兰河这个北国偏僻小城所特有的,而是大多数中国乡村一代又一代人承续着的亘古如斯的生存境况和生命形态。

在这里,有着众多的死亡,动物的死,成人的死,还有充满生命力的小孩子的死。可悲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消失是漠视的,但对死后的丧葬却是认真的,热心甚至是铺张的。呼兰河城中的扎彩铺为死人预备的物什样样俱全,凡是在“阳间”没有享受的或无法享受的,虚拟的“阳间”却一应俱全,难怪“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生存的悖论啊。这里跳大神、唱夜戏、放河灯、赶娘娘庙会等热闹的活动都是为鬼而不是为人,人世与鬼界、神界的生活价值彻底颠倒。对现实的此岸世界的冷漠、麻木和不思进取,与对虚幻的彼岸世界的积极投入与热情关注,反映了呼兰河人生命活力的退化、萎缩。“阴间”色彩的绚烂,与“阳间”的暗淡沉闷,单调乏味,构成了“呼兰河”这个寓言意味深长的两个方面。作者从儿童天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样平静地叙述着愚昧人们的俭省吝啬、虐人又自虐,可怜又可恶。呼兰河,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象征符号,它就像小说中那个“大泥坑”,在大家习以为常中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

(二)人的物化

同样的乡土作家,同样的黑土地,还孕育着另一类型的自然之子:他们手足贴地,只能依附于自然这个没有个体的生命意志,也缺少应有的社会人生价值。萧红精细而深刻地揭示了处在原始半原始状态下的人们已然物化的生命形态。

《呼兰河传》中所写的大泥坑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危害,课人们宁愿胆战心惊费劲气力绕道而行,也从不想着去填平它,反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泥坑带来的“福利”。《呼兰河传》中生和死是在平静中地发生的,且发生了就好像没发生一样,“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死的社会意义不复存在。“他们的欢乐”是动物性的,除肉体欲望外没有欲望,他们的痛苦是动物性的,只有肉体的苦难而没有心灵的悲哀,他们的命运是动物性的,月英的病体成为野狗的美餐,他们的行为、思维、形态也近于动物,他们像老马般囿于习惯而不思不想,秋天追逐,夏天生育、病来待毙。这动物性的人有头脑而没有思想,有欲望而没有希望或绝望,有疼痛而没有悲伤,有记忆而没有回忆,有家庭而没有亲情,有形体而没有灵魂。

(三)自然的灵化

在萧红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与人的物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的灵化。在这个灵化的自然世界里,作家以女童的视角感受,体验着自然的生机和活力。③鲁迅在1935年给萧军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这位太太,来了上海以后,好想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正是这一种一生未脱的孩子气使萧红获得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别样眼光。

在《呼兰河传》第三章,萧红就构筑了一个与呼兰城这个荒凉世界完全相对的充满生机的空间——“我”家的后花园。在这个后花园中,“我”用完全信任的眼光看待一切,觉得“一切都是活的”:一到后花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大的,人和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广大,用手摸不到天空。在后花园里,“我”是快乐的、自由的,“我”用一颗稚嫩的童心仔细感受着鲜活的生命的律动。生命的平常与欣悦,顽强与执着,就在这自然的天地间尽现。儿童视角与女性话语是直观的、感性的,也是自由的,无所顾忌的,但更容易贴近心灵,更容易将事物的原生态展现出来。萧红对充满灵性的自然世界的感受与表述,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亲切,因为那是我们有过的感受,只是我们不知道竟然可以这样说、这样写。萧红那注满“生命感”的笔下寻常至极的一点一滴,都处处散发着生命意识,一草一木都自由、自然,生机四溢。这一切生灵都那么纤净而生机勃勃,可爱得让人心疼,可爱得让人羡慕和嫉妒。大自然在萧红笔下或者说在儿童的眼里,都灵化了。花鸟藤蔓都有了灵魂和自由意志,人与天地融为一体,互相的交流融洽而默契:“拍一拍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④

生存的寓言,人的物化,自然的灵化,无一不体现了她小说中的生命形态,这样的一群人,一片土地,勾勒出可怕的死寂、孤独、生死的意义不复存在了,引发了作者本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以及对国民生存状态的深深的忧患意识。

二、戏剧性讽刺

另一方面,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象方式,萧红小说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现在我从四方面分析一下:

(一)对照型反讽

萧红小说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段。其间,对照型反讽即是:结构上的对照,各章节之间对照,场景间的对照,还有人物行为的前后对照,通过结构、场景、动作的对比,进行深层剖析和讽刺。

如《呼兰河传》里一个显著的聚焦点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小说里描写了众多死亡事件,它反衬除人们对待生命的漠视。第四章里写到草房子里面做粉条的人们,房子摇坠都不怕,却会因为摘粉条的竿子掉下来而害怕。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时候,当女孩挣扎的时候,没有人去就他,等她没了生息,人们又要弄醒她。王大姑娘未出嫁前,人人夸她健美可爱,等到她和磨倌生了孩子,她以前优点全都成了人们的笑柄。作者重在暴露人们行为的矛盾性,从而引起对这种行为的质疑。

(二)自白、对话与扩展型反讽

自白和对话,都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萧红吸取了民间笑话里徉作不知的幽默因素,让愚人自白,重在讽刺人物心理,这种手法尤其见小说第五章。例如10吊钱养鸡的故事,这种卑微的物质欲望引人同情,但养鸡与养小孩的比较,又暴露出人物那种虐待狂的荒诞。她的话语是缺乏人性的,但她浑然不觉,叙事者的声音扮演话外音的作用:有一天,儿子踏死了一个小鸡子,她打她儿子三天三夜,接下来她自白说:“我为什么不打他呢?一个鸡子就是三块豆腐,鸡子是鸡蛋变的呀!”⑤虐人与自虐互为补充,既可恶又可怜。

(三)人物自嘲

有二伯的故事是《呼兰河传》里三个人物故事之一,作者刻画有二伯性格主要手段是对他语言风格的描述。例如有人问他的蝇甩子是马鬃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都是贵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腕上戴着藤萝镯,指上戴着打攀指。什么人玩什么物。穷人、野鬼,不要自不量力,让人家笑话。

(四)叙事者反讽

在小说中发出反语的还有叙事者本身。实际上,《呼兰河传》叙事者的语调,基本上是以反话为主的。如她写各种过大泥坑者的种种行状:这一类胆小的人,虽然险路已经过去了,但是心里边无来由地生起来一种感伤的情绪,心里颤抖抖的,好像被这大泥坑子所感动了似的,总要回过头来望一望,打量一会,似乎有话要说。终于也没说什么,还是走了。

长期以来,在评说女性作家时,人们通常都会认为,所谓“女性气质”也体现女作家的写作风格里。《呼兰河传》总是被作为抒情小说看待,它的讽刺艺术从未被认真讨论,原因就在于此。⑥讽刺,出于对人类缺陷的敏感,出于克制感情后对事物荒谬性的分析,要求保持距离的审视,它是思想和思辨的智慧结晶。

三、结语

萧红,她是一个创作的奇迹。⑦在短短的30年间,走过了常人不能经历的人生苦难。生于呼兰河那样的传统社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连生日都要被更改,抗婚、受骗濒临绝境;贫困煎熬、情感受挫、数次流产、几乎死在逃难途中;几时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挫伤她的写作欲求,她还得面对强大的男性写作系统。她一直不倦地寻找自己的声音,一直坚守写作的位置。毫不奇怪,萧红写作的独特气质,一开始没有被接受,但事实胜于雄辩,她用作品成就了自己作为女作家的使命。

我认为,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像方式,萧红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最重要的特质,我们也就忽略了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建树,我们也就会错过在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传统中如此可贵的一个新要素。红小说创作的独特性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我们试从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几个命题作了一些概括性描绘。其实,对于萧红所构设的独特性艺术境界,我们应该什么都不说。正如周作人曾说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萧红这条独特、清秀、明净的抒情小说之河源源不息,它在孙犁的“荷花淀”、古华的“芙蓉镇”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蜿延而过,使王安忆的“雨”发出“沙沙沙”的响声,铁凝发出“哦,香雪”的感叹,流进了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李杭育的“葛川江”、邓刚的“迷人的海”„„必将会永远迤逦流淌。

注释:

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

②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④鲁迅:《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51页。

⑤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21页。

⑥曹文轩:《将小说放置在文学的天空下》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5版,第85页

⑦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110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2002年第3期,2008年第4期。

[2]《小说评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期。

[3]《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妇女与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5]《论萧红作品的复合视角》,贵州社会科学,石世明,2007年第3期

[6]《论文学视界—关于文学的文化形态关系》,《当代文艺思潮》,陈晓明,2007年第1期

汉语言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嬗变 篇7

关键词:汉语言符号,日常生活嬗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 汉语言的意义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汉语言词组的感情色彩的转换, 由褒义变为贬义, 词语的感情加重, 须用于特定的语境。汉语言趋于简洁化, 在日常聊天和网络交际中, 汉语言的简单明了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影视作品中生僻词的频繁出现, 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1、汉语言符号感情色彩的转化

在日常生活中词组意思的转化屡见不鲜, 首先我们来看“同志”这一词, 最初的意思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在我国古代, 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含意一样, 都是朋友间的称呼。在建国初期, “同志”这一词来源于苏联, 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 同志一词也用语陌生人之间的打招呼, 相当于现在的“师傅”, 缩短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但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的同性恋开始被称之为“同志”, 男同性恋简称为“男同”, 女同性恋简称为“女同”。男同性恋的妻子称为“同妻”。因此, 随着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再使用“同志”来称呼对方, 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先生。由此可见, “同志”这个词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感情色彩发生较大的改变。

再如“小姐”一词。最初“小姐”是宋元时期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 后转化为对官僚富家未婚女子的称呼, 如西厢中有崔莺莺小姐。就近代文艺作品中的习惯来看, “小姐”一词在五四以前, 曾是富有人家侍仆对富家女儿的尊称。近代曾是附庸风雅的公子哥对摩登女郎的尊称, 到了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初, “小姐”是对女子的尊称, 这种尊称几乎抄袭了西方文化的习惯, 称呼未婚女子为小姐被年看成是一种绅士行为。当今这个词大多是贬义词, 妓女被称作小姐, 让小姐一词丧失了原本高贵之意。“小姐”一词在改革开放后由褒义词降格为中性词, 尽管小姐在现代社会中还用于指称未婚的年轻女性, 但是其中性的义位层面往往需要特殊的语境或场合才能使它不为大众理解为“妓女”, 其贬义层面正在接近该词的核心地位, 中性层面正在为如今满大街乱飞的称呼语“美女”所替代, 因而我们觉得“小姐”偏重于贬义层面, 是贬义倾向较重的词语。久而久之“小姐”这一词约定俗成的成为了“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的称呼。意义层面在大众中形成了一定的框架, 由此也完成了一个词义的演变过程。现在, 除了正式的场合, 称未婚年轻女士为“某某小姐”外, 年轻女性都不愿意被称作小姐, 更喜欢“姑娘”这个称呼。可见, 当下小姐这个词仍然被理解成做人肉生意的女性。

2、网络中汉语言符号的变迁

网络交际中汉语言的使用越来越简单化。现代社会, 经济高度发达, 时间成为最宝贵的东西, 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 网民倾向于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最充分的意思。由于时间较为紧迫, 因此, 网络中的汉语言趋于简单化。我们的网络交际语随着某一时期的热点而变化, 新兴的网络词语给我们的日常交际注入新的血液, 所以, 网络语言符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2.1网络汉语言符号的简洁性

网路语言的特点之一便是快捷, 因此, 在网络聊天中, 网民往往喜欢用省略词来代替句子, 即节省了时间, 又符合大众网友的聊天品味。比如“上交国”, 完整的句子是上交给国家。“城会玩”,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这一度都成为2015的网络流行语。“你造吗?”是“你知道吗?”的意思, 用单个字“造”来指代“知道”。“造”的发音相似于连读且快读“知道”。因此网络语言符号体现了便捷性, 方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用简单的英文字母或者数字来替代, 比如“米2”意思是我也一样。通常用“U”来代替“你”。比如“我服了你”会写成“I服了U”。通常在聊天结束时用“88”来代替“拜拜”, 用“1314”来代替“一生一世”, “520”代替“我爱你”。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 “淘宝体”应运而生, “淘宝体”的影响到现在还未消失, 随处可见“亲……”。网络语言不仅一目了然, 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但同时网络语言新陈代谢非常快, 每年的网络流行语都不一样。

2.2网络汉语言符号的与时俱进

网络语言的特征更多的要靠它的词汇系统来得以体现。网络词语恰恰是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与“热点”、“流行”、“时尚”密切相关, 既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 又是时尚元素的驱动者, 还促进了汉语在在社交平台上的飞速发展。网络词汇具有网络词汇别树一帜的特点, 那就是与时俱进。网络词汇与当下发生的人物事件紧密相联系, 网络词汇一般都是热点词语。比如, 2013年电视剧《甄嬛传》热播, 随之因为剧中的台词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而被广大网友效仿, 并被称为甄嬛体, 《甄嬛传》的语言非常考究, 复古之风明显, 精致打造的台词仿佛令人身处其境, 略带古风, 却又可以清晰明确的听懂。

网络语言更新快, 网络上出现的不寻常现象, 被网友传在微博, 并博得各路网友的喜好, 从而成为“网红”。自从出现了“大衣哥”之后, 各种“哥”横空出世。陕西“表哥”杨达才。2012年8月26日, 因为一场特大交通事故, “表哥”确微笑着出现在事故现场, 引起网友的不满, 被网友“人肉”出了许多佩戴名表的照片, 故得以此“雅号”。随后“表哥”直接指代杨达才。2016年3月29日, 常州吉恩药业发生火灾, 经过三天三夜奋战, 消防人员终于扑灭明火。在这起火灾中, 消防员郭武警嘴衔叉子、手捧泡面睡着的照片流传到网上, 被网友们称为“泡面哥”。网络符号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的表达方式, 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微弱的作用。

3、生僻字的使用

大众传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在日常聊天当中重新使用古汉语中的生僻字。例如, 自从电影《人在囧途》上映之后, 票房纪录较高, 而且也符合观众的口味, 这个“囧”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扑面而来。随后更有《泰囧》以及去年上映的《港囧》。以前配置低的手机甚至无法拼出“囧”字来。可见这些古汉字被人从濒临死亡的边缘来回来, 并且炙手可热。

近几年, 囧的用法更加趋向于“冏”, 原是一个今已罕用的汉字中的象形字, 属囗部。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囧”字以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普通话的“囧”与“窘”同音, 读起来的感觉也很容易跟窘境、窘况联想在一起, 普及速度飞快。又用其字的形象来表示“尴尬”、“无奈”、“真受不了”、“打败了”等意思。网络语言对汉字、方块字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播现象。

再如“芈”字, 随着《芈月传》的播出, 这个芈字也与广大观众见面。在电视剧未播出之前, 恐怕这个字要被永久地雪藏起来, 除了在字典, 以及百家姓当中, 这个字很少使用。“芈”姓是古代的贵族姓氏。多亏大众传媒, 才使得“芈”进入寻常百姓的眼中。

4、结语

本文主要阐明了汉语言符号在日常生活发展中的嬗变, 即汉语言符号具体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变化。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语言符号感情色彩的转变, 即在网络语言中、汉语言符号的简化以及生僻字的频繁使用。语言作为一种被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 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同一句话、同一个成语, 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字都随着社会、科技、生产力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在网络环境中, 他们的变化更加丰富深刻。

参考文献

[1]丁俊丹.语言学习中汉语言符号的特征及其嬗变[J].教育时空, 2015.

[2]孟华.汉字主导的文化符号谱系[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4.

[3]屠家洵.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究[J].语言与文学, 2012.

[4]王元鹿.汉字中的符号之美[M].文汇出版社, 2013.

[5]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6) :102-105.

[6]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7]张德禄.论语言符号的形式特征[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语文教学中汉语言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班;少数民族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对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汉语言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

1 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现状

1.1 汉语应用能力差异大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言教学班级学习的途径各不相同,“民考汉”和“双语班”学生是参加汉语文高考并享受国家照顾政策以后直接由高等院校汉语言授课专业录取而进入汉语言教学班级的,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汉语教育,并且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民族汉考等级考试,直接进入专业班学习。所以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基本可以接受民汉一体化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 ,但个别课程学习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如新疆师范大学各专业学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很难与汉族学生在同一层次上学习。“民考汉”和“蒙授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是以接受民语言教学为主,汉语应用能力大多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与汉族同学交流自学等方法习得的,在高职院校纯汉语授课的氛围中这类型学生的学习压力要远远大于“民考汉”和“双语班”学生。

1.2 思维与认知方式传统 少数民族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通过了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但当少数民族学生身处陌生的语言环境时,他们还总是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思考事物并用母语的语言模式反映事物,导致他们的应变能力较差,其进取心、创造性也同时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在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制约下,当进取心、创造性思维受限后,上述各类型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在面对新事物时表现出犹豫与迟疑。同时,封闭性心理易使其固步自封,缺乏面对新事物的心理准备,缺乏不断开拓的心理追求。由于从学校及其他各种媒体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也少于汉族学生,因而汉语言教学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目标不是很明确,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且不易形成迫切的学习需求。

1.3 学习汉语言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希望自己能在汉语言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更好的适应汉语言教学形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汉语言教师如果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这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学生就会失去汉语言学习的兴趣。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这样根本无法实现提高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

2 高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方式

2.1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如今,少数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到集体中,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基础比较薄弱,汉语言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这类学生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而且这类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也会存在沟通障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很难表达出来。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上课玩手机、睡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必须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采取解决对策。高校可以任命少数民族学生为班级干部,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管理班级事务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习中,可以采取民汉一帮一,学生结对子,互助学习。在宿舍管理中也可采取民汉合宿,在生活中学习汉语。

2.2 加强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 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汉语言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汉语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汉语言教学质量。要想提高汉语言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多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关心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大家一起听读汉语小说、一起看汉语新闻 、电影,电视剧等,并让大家做出观后总结,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然景物,比如蓝天、瀑布 、花草树木等等,让学生猜想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有的少数民族 学生说,“天很蓝, 像蓝色的海洋。”“这是瀑布,是大自然 像巨大的水帘。”“可以出去游玩。”很多学生都对此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参与到汉语言教学中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制定分层小班教学模式 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布置汉语言作业时也要采用分层布置的方式,现在各高职院校的预科汉语班级人数较多,大多在50-60人。教師在汉语教学中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学习汉语。除分层教学模式外,可以展开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汉语言学习中。

3 小结

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从高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汉语言教学还有多方面的不足,如,少数民族汉语言基础薄弱、思维与认知方式传统、学习汉语言的主动性不强等,所以想要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汉语水平需要提升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能力, 需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 少数民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博潘·呼马尔别克.探究高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策略[J].赤子,2015(10):155-155.

上一篇:励志教育教学教案下一篇:比较厉害的搞笑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