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共9篇)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1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二.历史上出现过的金融危机:以1997年的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为例,具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对策,启示)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周边因素的影响:国外(纽约,芝加哥,伦敦,东京),国内

(金融,保险行业等)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1.影响证券市场的因素

2,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4.宏观和微观(股票,基金,债券,期货)

五,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主要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对策:1,怎样预防金融危机

2,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怎样应对(个人,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

个人认为: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二、历史上出现过得金融危机的现状,1.1997年金融危机的现状,2.2008年金融危机的现状

三、中国证劵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2.........四、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劵市场的具体影响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

2.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

3.对政府财政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4.对国民投资的影响

5.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2

1. 住房贷款抵押成数偏高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开展初期, 商业银行为扩展业务规模, 抵押成数较高, 甚至出现了零首付。随着相关法规的颁布及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 房地产抵押成数开始下降, 但是仍在70%左右。2001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规范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2003年6月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通知》。这些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抵押成数, 严禁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 提出房地产抵押成数最高不得超大超过80%, 对购买第二套或两套以上住房的, 适当降低房地产抵押成数。从2002年以来, 房地产抵押成数逐渐下降, 但在2005年和2006年房地产抵押贷款成数依然在60%以上。

2. 银行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恶性竞争行为加大了潜在风险

近年来, 在流动性过剩、房价持续上涨以及房贷资产是银行优质资产等观念驱动下, 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放松了对于借款人的资质审查。调查资料显示, 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指引规定, 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额是个人每月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实际上, 国内居民及房地产金融投资者在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时, 很少能够满足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抵押物管理和评估不规范, 目前商业银行仅以房屋价格或者评估价格作为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依据, 没有有效的抵押率认定方法。更为严重的是, 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短期效益, 采取对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盲目扩张的做法, 不仅违规降低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时入门槛, 而且以金融创新名义无节制放大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

3. 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 中国的房地产抵押者没有信用等级之分。从住房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对象来看, 美国的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的信用还有等级之分, 即次级信用, 但是对于中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者来说, 大部分人连次级信用的标准都达不到。银行对申请贷款人的单位收入证明很难查证是否属实, 名下有多少财产也难查清。所以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 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购置的房产成为“负资产”后, 借款人通过假离婚、转移财产、迁移他地等办法逃避银行还贷责任, 银行很难追查。

4. 金融产品缺乏, 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中国的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发展较晚且美国次级贷款的风险尽管很高, 但是这种风险基本上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分散了, 即使后来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冲击很大, 但是其对美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冲击却没有那么大, 更不会使银行体系崩溃。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程度较低, 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上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在房地产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之后, 这些聚集在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就会爆发出来, 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会造成严重冲击。

二、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对策

1. 稳定房价, 防止房地产泡沫

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急剧增加,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超过2.5万亿元, 如果加上住房公积金贷款总额约3万亿元, 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借款人的偿付压力不断增大, 各种因素一旦造成房增市场的大幅调整, 容易引发类似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 涉及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

房地产价格的涨落导致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差异。2004年, 上海的中资银行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只有0.1%左右, 2005年3月之后上海房市降温, 于是到2007年2月末, 中资商业银行房贷不良率已达到0.95%, 3年间不良率猛增了约8倍。而2007年以小。

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重点加强与税务、国土等政府管理部门合作。个人住房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对象应该是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较强的人群。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 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知道贷款申请人的全部信息, 这就需要健全个人信息体系。目前, 由央行主导的个人信用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主要涵盖了个人银行信息,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用卡信息、贷款信息等。部分地区还包括社保信息、电话欠费记录等。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个人信用体系依然显得很单薄, 许多个人重要信用信息如个人交税记录、个人房产信息等都没有纳入进来。

来上海房价再次上涨后, 情况又明显王好克转婴。温房雪价梅上涨天津理工大4.学加法强政对学个院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创新品种的监

时, 借款人会尽力还款, 即使借款人违约, 银行已可以通过出售抵押房产来收回贷款。可是房地产价格下跌时,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一定会上升, 同时银行在下跌的市场中有可能收回的资金抵不上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本息。中国的银行业面对美国次债的前车之鉴, 应居安思危, 加强自律, 谨慎发放房贷, 防范风险。

2. 建立健全信用保险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制度, 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提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机制, 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 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 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建立全国性的独立的第三方资产评级公司, 并加强对其监管。作为金融衍生产品, 必须要有权威的资产评级公司为其评级, 而其评级结果是投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等进行投资的依据。此外, 政府必须加强对其监管, 规范信用评级体系, 确保信用评级的公正和权威。

3. 完善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

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可以起到在消费者更长的生命周期内规范其经济行为, 如果一旦出现不良信用记录, 那么其以后许多经济活动将面临限制。也就是说, 一个人必须为其不良信息付出高额成本, 以此来规范与防范个人消费贷款中的违约行为, 特别是住房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违约行为。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贷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改变银行与客房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以减少各种恶意欺诈管

首先, 应明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创新的方向。其次, 对一些银行承担风险较大的创新品种应加强监督, 及时做出相关的业务指引规范。如对贷款额度被放大和贷款额度内随随还的业务品种应规定贷款额度一年一核, 贷款额度不能超过房产价值的7成, 贷款客户应为信用记录优良、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

5.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直接监管

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控金融机构风险, 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 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 要向贷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 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服务。此外, 随着银行业务结构日趋复杂, 单靠政府监督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 市场监管需要加强。目前银行贷款体系中的储户与末端信贷的实际用户之间并无联系, 或者说, 储户并不了解资金的实际流向和使用的范围, 必须主动扩大这方面的信息披露, 使银行在市场压力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怡.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警示.房地产金融.2007.10

[2].曹远征.美国房地产抵押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3

摘要:自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仅使发达国家陷入衰退,而且对中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造成冲击。面对危机,中国与东盟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

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回顾

东盟国家是我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产品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上各具特色,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为双方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04年的“早期收获”计划,掀开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序幕,降税进程启动当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剑1058.7亿美元。2007年东盟跃升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提前3年实现双边贸易达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创了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河。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及东盟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日渐凸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逐步加重。

在此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连续五年获得两位数的增长率。然而,从2008年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为9%,第四季度降到6.8%。2009年,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从对外贸易来看,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只增长17.8%,而2009年前五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634.9亿美元,同比下降24.7%。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东盟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冲击的扩展,对于高度外向型的东盟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各国出口贸易急剧下降,企业生产订单减少,银行信贷大幅紧缩,失业人数开始增加。从东盟经济看,2008年第四季度,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率普遍下滑。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经济虽然仍增长6.2%,但下半年明显放缓;越南GDP增长6.23%,明显低于前几年7%~8%的增速。马来西亚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滑落至4.7%。泰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4%,低于第一季度的6.1%和第二季度的5.3%。新加坡2008年第四季度GDP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12.5%,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环比下降。同时,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东盟各国的汇市和股市急剧下挫,外国资本大量撤离。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东盟各国实施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扩大内需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发展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上半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2009年1~6月份,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为880.6亿美元,同比下降23.8%。

但随着中国和东盟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些列措施见效,经济、贸易所受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分析来看,2009年1月份,进出口总额为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到6月份,进出口额为1825.7亿美元,同比降幅为17.7%,降幅比1月份减少了11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在减缓,且有开始回升的兆头。如果按照现有的回升持续下去,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将会出现正增长。

四、中国与东盟经贸的发展前景及新形势下的对策

从目前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2009年10月24日,第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下帷幕。此次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额和投资合作双创新高。从商品贸易的成交量看,累计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从投资合作方面看,本届博览会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64.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9%;国内经济合作项目204个,总投资618.45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可以看到,中国越来越重视东盟,而东盟也对中国越来越信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即将建成,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将越来越大。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在新形势下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加强次区域合作。中方将积极支持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与有关国家共同探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其次,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现有沟通与合作机制的作用,继续办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对话。最后,共同应对挑战。中方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东盟各国加强在金融、能源、环保、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浅谈中国金融市场非正式制度创新 篇4

摘 要: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包括道德观念、约束禁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正式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非正式制度的建设稍显滞后。这严重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整体制度效率,制约了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群众的金融生活质量。当前,推动金融非正式制度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对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创新的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 金融文化 创新

道德哲学家、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写过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分别讨论了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其主题相互冲突,动机大相径庭,人性本善的道德利他主义与人性本恶的经济利己主义互相冲突。斯密高扬道德行为,但并没有贬斥经济行为,这就是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

人性既有自利又有他利的特性,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又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在制度经济学的视野里,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非正式制度是指以道德观念、约束禁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存在人们内心世界的规则,靠主观自觉遵守,往往无形。道德是非正式制度的核心概念,文化是道德伦理、习惯习俗的集中反映,也是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金融市场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1.非正式制度创新应该以道德教化为基本原则

道德是非正式制度的核心。道德培育的原则:以社会普遍和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为最低要求界面;以人们的行为是否违反基本规范为道德伦理底线;以合理、公平、稳定、秩序为道德致思。表现为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主要是一个自然演进的漫长过程。道德是非正式基本制度,德治是非正式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规范会鼓励人民抑恶扬善,缺陷制度会为“从恶”提供方便,从而抑制“行善”的动机。中国社会形态正从封闭的自然实体社会,转变为合理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开放的结构性社会。结构的转型要求道德起到具体的调控作用,保证人们的平等合作。

2.当前非制度创新的途径是搞好文化建设

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内容。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和泰勒认为,文化包含道德,是道德伦理、习惯习俗等的集中体现。因此,搞好文化建设是提高道德水平,促进非正式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道德规范尽可能成为可以操作的“制度” 建立道德执法监督机制:(1)制定或确认道德行为准则,包括公共道德准则、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准则,并附以事后物资的和精神的双重惩罚。(2)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道德价值得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确认,增强其硬约束力,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补作用。(3)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具体的道德行为获得较大收益,败德行为付出极大的成本,使道德收益和败德

成本内化或部分内化。(4)通过其他组织建立利益制约机制。(5)道德教化和宣传。开展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思想境界和情操水平,警惕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渗透到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培育社会主义特色金融文化

道德行为具有道德收益外溢,败德行为具有败德成本外溢的特点。制度安排就是要找到一种内化道德行为收益和败德行为成本的方法、规则,从而能够激励道德主体继续践行道德行为,警醒败德者减少实施和不再实施败德行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制度环境是人选择道德还是败德的最大化行为边界。非正式制度规范人际交往的规则,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帮衬人民避免或缓和冲突,增进劳动和知识分工。“自利”是个人的自由,通过制度给“自利”划界,达到既有自由又有约束的局面。„合利‟不会自动出现,制度规范对保证“合利”十分必要。制度创新目的,就是要保证经济与道德的和谐共生,辨证统一。

任何经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道德责任,非正式制度安排还必须内含经济正义的要求,非正式制度的创新,首先必须在经济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正义与所有权制度相联系,是指经济实践中的人的解放,其解放程度与生产力有关。社会主义制度是最正义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即符合人性、体现公平正当。为此,应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文化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金融业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价值取向、群体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经营策略和服务理念等内容,它渗透于金融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世界金融业变革、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金融管理科学只能从正式制度方面揭示金融企业运行的规律,而要全方位阐明并根本有效地推动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还必须考虑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因素,就必须建设良好的金融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特色金融文化的途径

目前,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在全面开放金融业的情况下,金融企业开始混业经营,且大都已经改组为上市股份公司。结合金融市场的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文化主要有以下途径:

(1)培育科学的企业精神,促进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金融企业精神是金融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集中体现着企业和员工的群体价值观。要经营好上市金融公司,必须使员工理解并接受公司的发展目标、投资风格和经营策略,并愿为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到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朝着预定的目标奋斗。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大家找到共同的语言——企业精神,形成人们认同的行为方式,以此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①培养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要求人们热爱金融业,心甘情愿地

为之奋斗。不仅关注物质报酬,而且更加关注单位的社会意义。某种意义上说,敬业精神也就是奉献精神。它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公司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敬业精神对基金公司的价值导向、个体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培养进取精神。开拓进取创新意识,是企业精神中表现最活跃的因素。它要求员工努力奋斗,既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又为个人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新技术、新业务,提高个人素质,高效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敢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提高业绩,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

③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公司经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内部密切的团结协作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业绩。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消除磨擦,减少内耗,使人们心情舒畅地去工作。

④培养效益意识。效益,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追求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和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必须把良好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和自我最大化效用相结合。如推行混业经营,拿出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等。

⑤培养忧患意识。金融市场,在金融全球化、经济自由化的今天,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激烈竞争。目前金融业业绩的分化非常明显,优胜劣汰已经来临。面向市场,立足竞争,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有压力才有动力,增强优患意识、危机意识就显得十分迫切、十分必要,是企业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培育金融企业精神,还应当注重树立廉洁高效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守法遵规意识和尊重人才意识等。

(2)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提高金融企业社会信誉和美誉

塑造良好的金融企业形象,是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金融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性目标,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任务。金融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文化、伦理等各种评价尺度衡量对金融企业的整体印象和全面评价。一般包括信誉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机构形象、员工形象、领导形象、环境形象等内容。这些具体形象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金融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巨大无形资产,主要有四种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宣传功能。在形象塑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金融行业特色和各自公司的经营风格、特点,体现和反映出整体性、独特性、创新性和稳定性等符合实际的形象要素。

①塑造格守信用的形象。信用是金融机构的本质所在,也是衡量形象好坏的基本尺度,是金融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形象不好,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

②塑造安全稳定的形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理财的目的之一,在居民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金融企业能否树立稳健经营的形象,将关系到成败。由于信用链的传递作用,金融机构安全稳定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以及社会稳定。

③塑造竭诚服务的形象。服务是系统工程,新的服务形象应当充分体现德、诚、礼、信之理念,包容服务技术新、服务手段多、服务效率高、服务质量佳、服务态度好等因素。

④塑造勤俭廉洁的形象。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的豪华开场、办公奢华现象,甚至以权谋私等金融犯罪现象,在社会公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严重地影响了金融企业的形象。因此,树立勤俭廉洁的形象,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金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3)建立规范管理机制,确保金融企业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5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他一定会给我们留一扇窗!

经济危机期间,我们听到很多关于狼来了,甚至世界末日的悲观,当然对于外向型行业,确实遭受了重创,甚至灭顶之灾!

危机之年结束了,2009年中中国啤酒行业是个什么样子呢?

1:青岛啤酒:2月22日 青岛啤酒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75-85%,即可达12.2亿至12.94亿元人民币。

2:燕京啤酒:2009年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产量466.8万千升,同比增长11.35%,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29.9%,远超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3:英博金龙泉:2009年全年产值上升4.1%情况下,利润增长达到43%。

4:二线企业:2009年,山东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2..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和40%。

这些数据完全可以证明,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啤酒行业出人意料的收获了一个殷实的“大果子”,销量上升,利润增加!整个2009年,成了啤酒行业千载难逢的休养生息的好年景!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啤酒行业的走势分析。

走过危机的上半程,如同在黑暗中如履薄冰之后,一丝亮光闪现在我们眼前!后危机时代来了!

这是购并的最佳时期!青啤董事长金志国在2009年发出这样的声音!

在在危机之中,我们看看谁率先在中国啤酒行业出手:

2009年初,雪花一次出手便并购洛克等四家企业,并在浙江布局新厂一个。同时在山东连续出手布下三颗棋子(琥珀、烟台、聊城),青啤被迫出手烟台,并高价收购趵突泉,进行整体防御!

一时间,浙江成为雪花,英博的对决战场,山东成了青啤,雪花的赛马场!

期间,四川作为雪花的基地市场,也受到几大巨头的挑战,燕京出手四川,并在云南建设40万吨企业;近期,英博在四川建厂一处,挑战牵制四川雪花!之前,青啤也布子四川,与燕京、英博一起打入四川雪花啤酒的厚势区域!

这些动作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巨头之间不同的心理状态:

1:雪花的气势磅礴:从几十万吨到上千万吨产能,雪花用了十个年头,这种疯狂的扩张与膨胀几乎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企业的行为,当然我们也可能在诟病雪花膨胀背后的问题,比如利润不高等,但是雪花的并购狂潮引导了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质变!使中国啤酒企业数量从千位数,下降到百位数,直到今天的不足三百家!

无论是市场变化,还是经济危机,我们看不到雪花这部战车有刹车的迹象,先做大后做强成了雪花扩张的口号!

2:燕京的老辣稳健:燕京先天的厚势是无人能敌!北京市场几乎是一个超级大无忧角,成了燕京啤酒的命脉基地!加上广西漓泉的强势占据,燕京再次收获了一个百万吨级的大基地,

燕京啤酒的这种占山为王,挖地三尺的做法避免了撒豆成兵,广种薄收的弊端,同时也成就了燕京依靠自身力量成为行业巨头的身份!

3:青啤的步履蹒跚:百年的品牌是青啤无上的光环,从行业产销量第一的的宝座上跌落之后,青啤祭出“行业利润第一”“最挣钱”的口号!青啤主品牌“青岛啤酒”作为行业公认的高档酒,已经要占据青啤全部产能的50%。这是行业中任何一家啤酒企业都无法与其撼动的优势!

所谓青啤的蹒跚,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青啤在处理“大”与“强”,处理“量”与“价”矛盾之间没有得到有效平衡与统一。从前的先“大”后“强”,转变到先“强”再“大”是青啤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也失去了领跑行业的机会。从三年前的“价量导向”转变到今天的“量价导向”,青啤付出了子品牌萎缩,基地市场丢失的代价!

矛盾是对立的,但是也是统一的!在矛盾中左右摇摆使青啤出现了步履蹒跚!山东市场的连续变局,济南啤酒的被迫收购都反映出青啤蹒跚之中的犹豫,反映出青啤战略机会把握上的左右摇摆!

4:英博的厚积薄发:我们不好评价英博,因为英博的庞大让我们几乎不能望其项背!全球六千多万吨的年产能,是我们中国啤酒企业全部年产能的1.5倍!危机之前,英博恰好收购了庞大的AB,危机之中,这个超级大鳄难免有消化不良之嫌!加之中国官方(国资委)适时的给这个大鳄戴上了“紧箍咒”,使其想进一步“吃人”的可能大大缩小,英博也就顺势将青啤的股份卖给了朝日!

在中国蛰伏多日,危机的曙光刚刚闪现,英博立马出手:在湖南长沙扩产建设60万吨百威生产基地,并且号称全球标准企业;之后立马出手四川资阳,杀入雪花啤酒的实力范围!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6

选择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发展问题作为论文主题,是作者几年来的认真思考。之所以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流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始于1978年的我国农村改革,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GNp年均增长率达到9.8%。然而,重要的是这一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小国(地区)仅靠某种或几种资源优势取得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发展中大国来说,这种发展势头必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践打破了六、七十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界曾有过的一个论断:即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以超过7%的速度,持续地长期发展下去。但是,中国的改革打破了这一论断,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借鉴,而且也为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面临着一个不可逾越的,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如何正确解决国家发展与农业的关系问题。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或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来论述,已经远远不能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国民经济市场化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才能逐渐完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在欠发达国家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以及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基本要素发育、内部结构变革及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的波动效应,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既使那些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发达国家,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发展,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在关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种种理论中,专门论述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论著并不多见。这也正是本课题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需求出发,侧重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此问题的原因。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产生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分支,许多经济学家,如瑟·刘易斯、西奥多·舒尔茨等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都对发展经济学有过重要贡献。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拉美经委会的一些专家,分别以货币主义和结构主义为理论根据,对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和观点。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许多理论工作者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变动等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倾向,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占主流。特别是还没有将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加以研究。所以,本课题的选择至少是争取在这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发展,有一些不同点和独特之处,说明这些特征正是本课题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不同于拉美及亚洲的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二亿人曰,九亿农民的超级农业大国,无论是资源配置、农业结构、还是经济制度等方面,都同小国(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启动期和起飞阶段,还是己经达到相当发达水平时,都要强调以农业为基础,都必须协调好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的关系。同时,在市场化改革中,要求金融部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对策选择必须充分尊重这一状况,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第二,不同于印度、巴西等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集权式计划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有很大差异。这就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起点,不仅包括了自然经济落后的一面,还包含着传统计划经济僵化的一面。因此,这种双重过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虽然我国农村经济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我国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解决双重过渡的困难中,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第三,我国农村改革己有近二十年的经历。可以说,二十年来,这种改革,就是渐近的市场化过程。其中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不仅在外国的经典著作中难以找到,就是国内理论界也仍须深入研究总结。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不仅以各种学术理论为支点,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之上,这将使研究更加贴近改革实践,更加有利于理论创新。

第四,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许多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而简单移植的作法,己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紧紧围绕市场化这条主线,深入探讨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可使研究成果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和指导我国农村改革实践。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从这个现实出发就会失去主题。在这样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和宏观,其中大量的微观问题不是本课题所能说明的。而从货币、资金入手,进而从金融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为便于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

我们认为,农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在一国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在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且基本上没有农村工业,农村经济的主体就是农业经济。在此发展阶段上,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内涵基本是重合的。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重合的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此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结构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农业部分。其中包括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狭义农业即农作物种植业,而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园艺业等。无论是狭义农业还是广义农业,均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是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特点。二是农村非农业产业。其中包括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等。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工业亦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相比,其在企业性质、资金融通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两个经济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工业化一般作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存在,在更高层面上与农村经济相对构成国民经济整体。而农村工业则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工业的经济概念,通常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农村地域上(一般指县以下地域)的工业,亦即布局在农村地域上的所有工业。另一种是指农村乡镇办、村办、个体和其它私营形式工业的总称。本课题研究采用后者概念,因为这种融农村地域、农民身份和企业所有制于一体的农村工业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二十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全面揭示农民的经济行为和农村经济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讲,虽然目前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说法不一,但在本课题中则以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市场营销为基本区分标准。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是农业经济的延续和发展。非农产品的经营,则指城市工业品扩散、矿产资源开发等其它形式。总之,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将在结构上趋向农业经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多元组合。在以后各章节的研讨中,采用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的概念时,不再单独说明其内涵,只是根据当时研究的需要和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有所侧重的使用相应的概念。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主体部分。认识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在市场化改革中的互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和改革不仅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还要与国家金融制度互相协调。所以,研究农村金融不可回避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要涉及到国家金融体制及金融政策。这就使得农村金融处于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关系中的纵横交叉点上。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仅立足于农村经济货币化、农业投融资和农村微观金融组织行为上。在市场化进程中,本课题考察我国农村金融,主要是论述下列问题: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与农村金融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总量及结构性变革与资金的供求;农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化与资金运行;农村金融中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的关系;等等。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应该说明,本课题不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问题。因为发展问题从来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本课题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发展理论,而是中国农村二十年的成功改革实践,这就更需要我们注重对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行实证分析,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来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历史性变迁与发展。

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与重点来看,它既包括了农业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一般理论,又涉及到了农业与金融两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体制背景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采取比较分析方法,对改革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及改革后的市场化过程进行理论实证分析与经验实证分析。同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规范性研究。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以及两部门之间的改革发展问题,而这种研究又侧重于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进行,因此,分析方法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经验实证分析方面,对归纳法与检验法则是交替使用。逻辑推理中要特别注意合成推理的谬误问题,努力减少研究中的片面性。本课题的研究将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化这条主线,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中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具备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研究将主要以我国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实践探索为基本题材,结合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主要步骤,循序渐近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将加以介绍和比较,以便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发展道路。

四、课题主线与体系结构

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各自又涵盖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所以,本课题不可能对这些问题泛泛而论,只能选择一条主线,对其中相关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我们选择了市场化做为研究的主线是因为: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同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方向具有一致性;2.市场化进程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选择。农村经济改革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先导性作用,而且市场化金融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配套和促进作用;3.市场化改革不仅反映着深刻的经济制度变革,而且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选择市场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就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4.市场化不是一个突变过程,而是一个渐近过程。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在这一渐近式改革中,虽然各自市场化的内容和进展不一致,但市场化的趋向始终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一直潜在地发挥作用,制约或促进着农村经济与金融的改革方向和进程。只有抓住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才能从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本课题的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共计七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可视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背景,使本课题的研究一开始便置于一个较为宽广的背景与思路之中。第一章是重新认识西方若干发展理论,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西方发展经济学说及其主要流派,着重说明西方市场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重点突出了制度变革和资本的作用。第二章阐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本章从讨论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发展思想入手,以实证分析为主,研究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发展的两大问题。一是传统体制下农村经济制度的非市场化问题,二是传统体制下农村资金运行的非市场化和农村金融的制度性压制问题。通过本章的讨论,反思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非市场化的历史成因和诸多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揭示了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为以后各章的研讨做好必要的铺垫。

第三章和第四章可视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对市场化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与农村资金问题进行基本分析。这种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说明农村经济与农村资金自身的市场化运行变革,而且也构成了专门讨论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和组成部分。第三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市场化选择的必然性和改革进程。该章讨论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理论前提、经济制度变革以及农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这些讨论,将有助于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层面上,认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市场化问题,使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不仅仅拘泥于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范围。第四章则从一般意义上讨论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货币化、资本投入及资金需求。本章还从分析农村经济货币化入手,研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探讨了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货币深化问题,进而深入考察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重新思考金融的地位与作用,重新判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另外,对农业资本投入问题力求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农业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关系及我国应该借鉴的发展理论。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可视为第三部分。这部分将较为详尽地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问题。由于篇幅和课题所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农村政策性金融。应该说明,上述几种金融形式在农村金融的总体框架内,有交叉也有分离,但依据各自的性质和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它们的地位与作用是有差别的。通过对上述几类农村金融形式的研讨,本部分研究试图从金融角度考察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及趋势。同时,对农村金融如何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第五章主要研究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银行如何向商业银行转轨。一般而言,农村商业金融涵盖的内容比较多。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商业金融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我国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这种改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上。对此,本章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第六章研究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重建问题。主要内容有:对合作金融基本理论的再认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变异及反思: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阶段性探索;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合作金融利率及信用创造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其改革的难度比较大,一些理论与政策问题,多年来一直难以取得各方共识。因此,本章以较大的篇幅对其中几个相关问题作些探讨。第七章研究市场化改革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确立。目前,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对此,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历史回顾;2.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初探及国外借鉴;3.关于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思考。

五、研究结论与主要观点综述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市场化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分发展及其联系的研究,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侧重于体制和政策分析,力争对课题研究有所创新。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6.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因为国有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经济体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对其它金融渠道产生示范效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同其它国有银行改革具有联动效应,但我们更要强调农行自身的特点和弱点,以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要关注社会效益,现阶段主要是处理好这种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农村商业金融改革同农村经济改革协调配套。

7.我国需要在改革中重建农村合作金融,以巩固农村金融的基础。传统体制下我国合作金融被严重扭曲,改革应该与国际合作经济的一般惯例接轨,矫正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方向。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要采取不同政策,以解决(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它们联系农民、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等问题;要注意合作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特别要着力研究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利率及信用创造问题,以利于农村微观金融基础巩固和国家宏观调控。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7

始于2006年春季的次贷危机,是一场源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风暴。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场来势凶猛的风暴不仅导致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而且逐渐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北美、西欧、日本的GDP增长都将降低至1%以下。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经济增长开始放缓,2008年上半年,中国约有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3季度后的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了5.5%,金融、制造、外贸、房地产、水泥、钢铁、汽车零配件、销售和物流行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但在全球危机面前,中国经济总体趋势仍相对较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十月份的预测,2008年中国GDP仍将保持9.4%的增速,GDP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但下降幅度不大。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目前扩大内需的应对政策已出台,在未来几年内将对稳定中国经济大局,拉动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果断出手,推出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投资领域涉及民生、”三农”、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社会薄弱环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关注:中国IT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也给中国IT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从企业IT市场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已使得市场需求开始减速。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IT外包市场,由于国外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订单大幅减少,IT外包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从中国国内企业IT需求来看,受增长缩水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中小企业市场。近年来,中小企业市场一直是各IT厂商所争夺的蓝海,很多IT企业都把这一市场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但由于出口量的大幅下降以及成本的上升,今年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即便是勉强维持的企业,对于IT的需求也大幅降低;再者,从国内大型企业市场来看,目前各行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已开始逐渐显现,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如金融、制造、外贸、销售和物流行业、以及房地产,其IT需求将受到较大影响,IDC预计2009年一些受影响严重的行业IT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其次,从个人消费市场来看,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导致消费者消费信心指数的下降,IT产品作为个人消费者的非刚性需求,也一定会受到一些影响,部分个人及家庭IT产品的需求将会有一定减弱。

数据来源:IDC

三、展望:中国IT市场未来几年的市场机会

各行业IT需求增速的消长变化,使得2009及未来几年IT市场所关注的重点有所变化,伴随着未来几年4万亿投资在重点领域的逐步到位和项目推进,农业、医疗、交通运输、能源与采掘、环保、市政公共事业、建筑等行业的IT硬件、软件、以及IT服务采购需求将快速增长,一些新的市场机会也将应运而生。从IT解决方案的角度而言,未来几年以下解决方案将值得重点关注:

农村及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社区医疗与电子病例解决方案

西部干线铁路、中西部机场、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电信行业)重组的IT整合方案

食品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绿色IT解决方案、其它与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相关的解决方案

服务外包基地城市IT基础实施解决方案

城市电网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整合与升级解决方案

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IT解决方案

从地域角度来看,未来几年内地震灾区、中西部地区、以及落后地区农村及城镇的IT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将有巨大发展空间。

从个人市场来看,虽然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部分个人及家庭IT产品需求将会减弱,但中国个人消费者及家庭IT市场的走势仍将稳定。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广大农村、乡镇、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个人IT产品渗透率还不高,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未来几年内中国人口结构将进一步变化,20至40岁的生产性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城市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由此带来个人和家庭的IT消费推动也不可忽视。由于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都离不开网络和IT产品,这为相应的IT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想像空间。相信未来几年,以下的个人及家庭IT消费市场值得关注:

广大农村、乡镇、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个人及家庭IT产品

电子商务、Wre>2.0应用

面向新一代消费者(Generation Y)设计的网络游戏、移动增值服务、消费电子产品等

综合以上对企业IT市场和个人IT市场的未来机会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虽然给未来几年中国的IT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仍有诸多市场机会可以挖掘,中国IT市场整体规模依然可观。IDC预计2009年中国IT市场规模将达到712亿美元,2007-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6%,是全球的2.3倍、美国的3.8倍,市场潜力巨大。

四、解读:对IT厂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意义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IT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要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迅速作出反应,IT厂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密切关注政府的投资和政策重点,紧盯正在开展或计划将要上马的重大项目所带来的商机、分析行业需求的消长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注意市场目标客户群体的变化,抓住利基市场,寻找IT渗透率低或基数巨大、消费能力高的客户群体。对于行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动向,抓住其在提高效率,压缩成本、细化管理、控制经营风险方面的IT新需求;对于国内外包企业来说,针对欧美市场IT外包需求的减少,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东亚外包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也要积极发掘和开拓国内各行业软件外包市场。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在全球经济趋冷,特别是美国及欧盟经济严重下滑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相对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发展空间必将吸引跨国公司和投资机构更多的目光,将有更多的国际IT厂商和IT解决方案提供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1T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国内IT企业而言,在与国际厂商的接触中,应增强与国际企业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充分发挥自己熟悉本土市场的特点,以做到优势互补。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8

艺术品市场发展考察

1929年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随后又扩散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最后波及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从客观上分析,1929年在经济大崩盘之初,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到了1931年之后艺术品市场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和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1931~1932年期间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利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在1934年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上,18世纪欧洲名画家隆尼的一幅曾于1928年以70万美元成交的作品无人竞价,最后以6.5万美元成交。这一事件引发了肖像画市场的跌价狂潮。从经济危机到艺术品市场危机来看,似乎不是随势暴跌,而是呈现出一个间断惯性下降的趋势和特点。

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发生的崩盘情况来看。当时受到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随后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但是艺术品市场却在1988 1990年之间持续繁荣,这个时期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就是高价作品的成交纪录不断被打破。直到1990年5月凡·高的《加歇医生》拍出了创纪录的8250万美元的成交价。但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品市场就步入了下降和暴跌的状态。从这次的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影响的分析来看,下跌的特点和规律与1929年的下跌现象有些类同。不是金融危机一发生,艺术品市场就立刻产生动荡,而是有一个间断的过程。 1997年至1999年暴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快速的影响到了亚洲艺术品的销售,使艺术品投资和市场遭到重创。例如佳士得拍卖行1997年的亚洲艺术品的拍卖总额是4112万美元,到了1998年这一金额下降到276万美元;而苏富比拍卖行1997年的亚洲艺术品销售总额是4045万美元。到了1998年直线下降到了2500万美元。这次危机产生的影响与上两次有些不同,即金融危机一暴发,就立即出现了艺术品市场的狂跌。

我们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看,每次经济或金融危机都会波及到艺术品市场。但在金融危机时,艺术品市场的危机通常又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也反映出金融危机与艺术品市场危机的差异性。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

发展影响的分析

从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到暴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远远超过198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这次低迷的金融市场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很快就显现出来。 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当金融危机之时,艺术品市场出现急速下滑与调整,这对买方市场产生了许多有利条件,也给藏家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比较严重,迫于资金的压力,许多藏家不得不将手上的艺术品出售。而中国受到的金融危机影响没有像欧美等国家那样严重,所以海外的艺术品市场此时就出现了“回流”现象。这种“回流”现象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海外回流”的现象是一样的。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时代,利益驱使资本在各个领域流通获利,艺术品市场作为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当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同时,新的金融工具开始在艺术品领域着陆与创新,艺术与金融的联姻日趋紧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艺术品市场受其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有两重性。

从正面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加速了艺术品行业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发展步伐。2003年至2006年这四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其中掺杂着很多投机的因素,许多买家来自其他行业,而非真正的藏家,许多拍卖公司纷纷成立,但都并非出于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目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使艺术品市场进行了一次清理,剔除了过多的投机成分之后,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危机,迫使拍卖公司重新审视优质拍品的标准,调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对拍卖行业推向规范和有序发展是一件好事。

这次金融危机对于艺术品的流通也是一个契机,尤其是对那些流存海外的中国古代的艺术精品回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我国许多藏家利用这个机会,从海外买回来一大批艺术精品。在2009年1月2日杭州西泠印社拍卖行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观察到,就发现有大量海外回流的藏品,这对收藏者来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金融危机促使藏品的易手,这无疑也是促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极好机会。 一般来说,藏品价格是呈上升趋势的,但金融危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客观上为收藏者和投资者“趁低而人”创造了条件。目前正是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但不少藏家仍充满信心。因为金融危机提醒人们应该更多关注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是人们走出盲目炒作、跟风运作暗影和进行理性投资的好机会。

金融危机唤醒了对艺术品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等波折之后,特别是遇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市场在发展中不断的成熟起来。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它对唤起人们的精神追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可以没有核工业,但不可以不发展“文化工业”。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直接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投放量和成交量严重缩水。从2008年秋季拍卖会和2009年春季拍卖会全国各大拍卖行的情况分析来看,投放到拍卖市场上的艺术作品数量明显减少。而在相关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艺术作品的总量甚至精品数量也明显减少。这说明艺术品市场供过于求,主要是参加竞买者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信心不足,对艺术品市场前景持谨慎的态度,所以竞买时举牌更加理性。

另外,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量萎缩。金融危机对中国当代艺术冲击最大,有的拍卖公司当代艺术的成交减少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例如,2008年伦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203件,平均成交价格

较春拍降低了32%。国内其他拍卖公司成绩也不理想,一是拍卖品成交价明显回落,二是拍卖现场人气骤减。2009年的春季拍卖会上,一部分拍卖公司撤掉了当代艺术拍卖专场,这说明人们对当代艺术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前几年人为的炒作过度,对当代艺术的价格表示怀疑。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必然会传导到艺术市场,对购买力和信心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特别是有的人在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上资金被套牢,很难将资金转向艺术品市场。所以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量和价格出现一个惯性的下滑,这个过程估计要比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滞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滞后的缩水现象。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除了中国的古代书画和瓷器等品种外,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与当代艺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因此,各地拍卖行在拍卖活动的过程中都相应地调整了拍卖的定位和拍品的结构问题,使艺术品拍卖出现一个结构性质的变化。

金融危机下中国艺术品市场

出路的反思

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要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出危机的影响,就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国外来看,艺术品市场能增加特定地区的经济收入,因此有许多配套的政策,扶持艺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可根据艺术产业的特点或降低艺术品交易税与优惠贷款利率等多方面刺激艺术产业的发展。 另外,艺术品市场的档次与活力取决于艺术品的质量与艺术价值的大小。换句话说,只有市场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才会繁荣兴盛。艺术品也才会有无限增值的可能。艺术家要潜心创造艺术作品,使其作品更具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为市场的繁荣做出努力,而不是在金融危机下用粗制滥造的作品去忽悠市场。面对已辞世艺术家的珍品在流通过程中要妥善保护和修复,确保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可以不断升值。

Dmyfuhn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篇9

关键词:出境旅游,旅游客源市场

自从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股市暴跌, 信贷收缩, 投资者信心崩溃, 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纷纷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的时期。经济衰退的负面效应对世界各国的旅游业发展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负面影响也不小。在入境旅游方面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下滑。我国入境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目前, 韩国和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 股市暴跌, 经济放缓。在此背景下, 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受到了影响, 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大幅下挫。

尽管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的出境游市场却逆势而上。据统计, 200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4095万人次, 200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4600万人次, 同比增长约12%。不少专家表示, 从长期看中国出境游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人们的出游方式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从以往的走马观花的多国赶场游, 走向放松休闲的深度游、主题游、海岛游、邮轮游以及自由行。为什么出境游市场会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

1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 产生了大量有经济能力出国旅游消费的人。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虽然仍有一部分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但是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变。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 即使只是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那么这个绝对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据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的预测, 至2009年底, 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 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超过9万亿人民币。目前, 我国出境旅游的引领者就是这个阶层。而旅游又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相对于工薪阶层, 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影响是很小的。

2009年1月22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核算数据, 2008年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达300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 人均GDP达到了2280美元。从各国旅游发展规律看, 通常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 开始产生出境游动机;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出境游将出现井喷效应。而我国现在人均GDP正在逼近3000美元, 且到2008年底已经有13个省市约5.5亿人口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等省市。因此, 理论上我国这几年将产生数量庞大的旅游出境消费群体。旅游出国消费也开始逐渐在中等收入阶层内普及。

2 人民币对世界上主要货币相对升值, 从而使出国旅游消费变得便宜。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以此来刺激美国经济, 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拖累欧洲各国经济步入衰退, 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 人民币相对升值加速。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也受金融危机影响, 但影响相对较小, 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以及其他货币升值, 从而促使我国出境旅游消费变得相对便宜, 这加速了出境旅游消费的升温。

3 为吸引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旅游客源市场, 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出境旅游的优惠条件和措施。其中最直接的措施便是降价销售旅游产品。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状态下, 让各国出境旅游者进入了空前的观望期, 传统上那些主要客源国的客源数量萎缩, 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客源。因此, 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受到的冲击很大。这些国家为了吸引客源, 他们的旅行社和酒店在价格上忍痛“割肉”。

长期以来, 欧洲出境游产品的报价均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 对很多人来说, 欧洲游可谓是奢侈品。不久前, 主营欧洲游业务多年的北京某国际旅行社率先对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推出了“德国8日”7999元的低价。

当人们还在惊叹7999元的时候, 欧洲游价格再次被刷“低”。同为京城出境游大社的另一家国旅打出了欧洲8大城市自由行产品, 而“巴黎自由行”的报价仅为5799元。其范围覆盖欧洲众多城市, 如伦敦、罗马、法兰克福、慕尼黑、雅典等, 售价均不超过6399元。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航空公司、地接社纷纷向旅行社抛出了“橄榄枝”, 给出了很低的折扣, 所以才会有“历史最低价”频频产生。

4 出境游消费中, 交通费用占了很大比例, 当前此项费用有所下降。

目前, 由于机票和燃油附加费大幅下调, 旅行社也相应地降低这些路线的旅游产品价格。据了解, 此次燃油附加费下调中最普遍降低的当属港澳线, 幅度从60元到100元不等。此外, 部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澳洲航线的燃油附加费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多可达数百元。

有些旅行社表示对在燃油附加费下调之前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 只要尚未出票, 旅客可通过旅行社从航空公司获退多交的燃油附加费。交通费用的下调大大刺激了许多想出国旅游的潜在消费者的兴趣。

5 我国旅游市场处于成长时期, 尤其是出境游市场更为明显。

据统计, 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是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业内人士分析, 中国已成为全球出境游市场增长最快、潜力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 届时中国出境游人数每年将超过1亿人。

由于我国公民人均GDP逐渐逼近3000美元大关和我国出境游消费逐渐在中等收入阶层中的扩展, 从而使我国公民的旅游需求逐渐从偶尔性需要转变为经常性需要, 从奢侈消费逐渐演变为生活方式的必然经常性消费, 这样就迅速催生出新的出境游客源。因此, 我国的旅游市场也逐渐从主要接待入境游开始向出境游转变, 出境旅游市场也开始摆脱幼年期, 迅速成长并进入青年期。

6 我国公民可选择的出境游目的地增多。

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 截至2009年2月18日为止, 中国出境游目的地已达137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增长势头仍十分强劲, 预计未来10年将保持10%的年增长率。

伴随着我国公民可选择的出境游目的地的增多, 境外旅游点对我国公民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据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游主要以周边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的地, 到韩日赏雪、泡温泉, 或是到东南亚购物、晒太阳, 但是远程出境市场开始的迅速升温, 非洲等长线旅游目的地逐渐受到高端游客的追捧。美洲游同样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 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古巴等约20个美洲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出境游目的地, 中国游客已有机会一探美洲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俗。

在美国, 夏威夷、内华达等地都常年派人在中国负责旅游推广。加利福尼亚旅游局主席贝特塔日前表示, 到2014年, 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加利福尼亚第一大海外客源市场。英国旅游局董事会主席马歇尔勋爵说, 到2010年, 英国每年将从中国出境游市场吸引至少20万游客, 产生2亿英镑价值;到2020年, 每年将吸引50万中国游客, 创造约5亿英镑价值。

上一篇:向公司领导认错检讨书下一篇:毛主席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