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建议(精选8篇)
注意到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试题中体现出追溯文化源头,关注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但是仍具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历史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独立性,埋没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的时候,甚至日韩很多国家想从根源上窃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就非常有必要。可以说这既是考察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将是之后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地方。
高考天津历史备考建议
高考天津卷第5题,其突破角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受进化论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思想依据的影响,将进化论当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材料所述情景正好契合了人们的这一惯性思维。同时在选项设置中,设置了一个文字陷阱,即借鉴和移植的区别。此题应了一句台词: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意在告诉考生:历史,是真实的存在,不是想当然。
20高考新课标文综I卷历史备考建议
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第41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道题,似乎很多人把该题看做了改革的一个风向标。在全球史观下评析西方崛起、正确评析中国近代化冲击反应模式的争论,都体现了学术前沿与中学教育衔接的期望,但中学界似乎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此题的评分方式,较多地研究solo能力层次评分标准,说明了该命题的指导思想没有影响或者没有深刻影响中学历史教学。
,本题为了解决难度系数问题,从形式看跟简洁,貌似考生均有话可说,但事实是某高考大省本题评分居然在2.0分以下,究其原因在于中学历史教学与命题者思维和高度的差异,学生所学与所考的差异,考生所答与标准答案的差异。显然,这样的试题也没有成功引导中学教学,中学界更多的模仿了图片对比的形式。20,全国I卷第41题以1960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抗日战争一课目录摘编切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建议。此题立意高远,落点较低,命题者吸取了近年来地方卷的亮点,本题借鉴了广东卷和四川卷近两年来主观题的闪光点,将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融入到基本的历史意识中,体现了素养立意的风格。本题既可以从历史教科书编排的体例上切入,有可以从抗日战争的基本事实和评价切入,将历史素养和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基本实现了命题与教学的同步。
年高考山东卷历史备考建议
近几年试题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引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题目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一般都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陈述性知识。它提倡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反对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例如,第39题第(3)小题对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的分析。虽然教材中没有对奴隶贸易废除的叙述,但该题并不超纲,它实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发生、发展条件的考查,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就是考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
英政府拟修订高考历史课程 学生要读中国近代史
据香港《文汇报》21日报道,英国政府计划修订高级程度会考历史科课程,在传统以欧洲史为中心的课程以外,加入非洲、伊斯兰世界、印度,以至成吉思汗西征及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
英国当局称修订课程的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不再受限于被称为希特勒与亨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英国都铎王朝时代的历史。
根据刚提出的修订建议,新课程包括公元550年至750年的伊斯兰崛起、14至1800年的非洲诸王国、成吉思汗、1839年至1989年的中国近代史及印度莫卧儿帝国。
在新课程推行后,英国史占全科成绩比例将维持25%,但会加入首位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事迹,以及871年至10早期英格兰史。
高中数学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知识体系的直线上升到模块教学的螺旋上升,从大纲教材的高考到新课程高考,认识、理念、教学方式都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历经三届新高考,感觉对新高考的认识,也是在螺旋上升的。对于刚刚进入新课程高考的老师们,必将会遇到一些困惑或问题,结合我们的经历和体会,对备考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内容的超“标”超“纲”现象,这个问题在老教师中特别是带过多年老教材高考的教师中最为突出,多年的高三经验已经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重点”,他们对老内容会轻松自如,驰骋发挥,而对新课标、新考纲及《考试说明》缺乏研究,往往是“惯性用”而偏离了新考纲的轨道。
因此,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领会新课标的三维目标、10条理念、82个行为动词,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考纲,不能总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随意地拔高要求,高三教师还应当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教学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要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变化的内容和要求更要细心地研讨,根据新课标的变化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变化,准确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度.做到不超“标”、不超“纲”、不补充课标已经删去的内容。在复习每一节时,力求做到如下几点: (1) 明确考查的知识点; (2) 明确哪些知识是新考纲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 (3) 明确哪些知识是重点要求的; (4) 明确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
一、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将近30%~45%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因此,要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回归课本。
二、夯实基础,关注通性通法
新课程高考虽然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考查的主题应当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一句空话。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训练和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复习中,要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以生为本,主体参与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复习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最具有灵性的生命体。数学复习教学要做到高效,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转变学生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多次的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三复习课上,学生仍然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一个接一个题目讲解,不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设计合理的展现与暴露、激励与强化等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培养他们爱动脑、勤动口、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坚决杜绝一讲到底、一言堂的“满堂灌”现象,切实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丰富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能力。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高考中常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中的老大难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审题能力薄弱、解题粗心大意、书写欠规范所导致的。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善于关注学习的细节,学会准确表述数学概念、原理,规范书写算式、推理、符号等,是保障高考长分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在平时通过表率作用和严格要求来不断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注意思维过程的暴露。很多教师在讲题时,只讲正确的解法,不去分析解题思路,不为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创作条件,从而掩盖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问题成堆,高考十分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为学生展现思维过程、暴露错误创作条件。如,多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多让学生讨论、讲自己的想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错、纠错的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一、善用图表掌握地理知识
图表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掌握了图表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在复习中利用图表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一图胜千言”。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达事半功倍之效。
1地理原理规律图式化
借助图示表达地理原理规律,以图释文、以图导思,不仅能清晰牢固地掌握基本地理原理、规律,而且能提高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如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可通过示意图揭示过程,用概念圈固定概念,以变式图将概念能、原理具体化。
[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
人文地理原理也可用图示来表达,如可用动态示意图来表达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第二次:20世纪初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这两种钢铁工业区位都属于煤铁复合型;第三次: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大大减弱,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形成了“临海型”的钢铁工业布局。
2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
高考中图表形式虽然多样,但分值比重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因此复习中要以区域图为载体强化记忆、掌握方法,推导特点和联系,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疏通“区域认定”与“读图分析”两大瓶颈。
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建立心理地图——脑中有图
学习区域地理要将主要的地理要素一一还原到区域图上,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湖、资源分布、重要国家和城市等。在图上落实这些要素,要注意归纳总结地理事物问的相对位置关系,逐步加深印象建立“心理地图”。
(2)用原理分析区域——明地知理
在地图上落实地理要素,要注意有意识地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用高中所学的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人文地理观点方法解释区域现象、分析区域特征,从而实现区域知识在地图上的活化。
二、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利用比较法对同类地理事象或不同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找寻共性和差异。既可以使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地理比较法的基本思路
(1)选择的比较对象最好是哪里?(学会选择比较对象:同等级、同类型);(2)从那些角度进行比较?(学会选择与制定稳定精确的比较标准即相应的知识结构);(3)两个类型的地理事象有那些异同?(学会按一定的步骤、按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4)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
2地理比较法示例
[例1]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独特性
[例2]易混工业指向类型的比较
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要其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属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微电子则属技术指向型工业;汇源果汁等果品加工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但可口可乐、瓶装饮用水等瓶装饮料则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伊利集团在内蒙古的乳业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但其设立北京的液态奶基地则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普通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但在林区设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指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占领市场;因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动力,要接近能源基地。
三、抓住内在联系构建知识链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打通和掌握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复习中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地理知识链,进而不断地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比如知道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的特点,就能联想和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木冬季也能生长,为常绿林;同理由于高温多雨森林为阔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使河流夏讯明显,也使得夏季洪灾威胁大等等。相反如果将该区域的气候、植被、水文等不加联系割裂开来记忆,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思维的跨越度不够,不能举一反三,甚至答出与该区域特征相背的内容。
再如青藏高原知识间的联系:
四、建立原理分析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问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中原生态、可再生的地理原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
如下面的“气候知识思维模型”包含了气候成因分析模型(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带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太阳辐射→热量带→以温定带;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中常用的思维模型有:光照图判读(一定南北与自转。二定晨昏线,三定日期与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时间计算参考方法(赤道参照法、晨昏圈切纬线法、直射经线圈法、平分昼夜半球法、日太阳高度最大最小法)、区位因素结构(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势、劣势——发展特征——问题及对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成因——治理)、资源跨区域调配(为何调?——怎样调?——何影响?)。
五、适度关注、思考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为时而考”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分析解释现实热点,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1热点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面对众多的热点要审慎、辨证的取舍,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那些能和地理基本原理、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关注永恒的热点,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
对热点的关注不能只做简单加法,要用考点分析热点,从地理与热点的连接点上寻找问题、找准突破口,学会在具体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解决具体问题。
2热点分析示例
1、克服针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要相信数学本身并不枯燥,一旦入门很有乐趣。而且目前高考数学所考查的绝对难度其实并不高,只要注意学习方式及复习方向,考生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2、数学复习做题重质不重量,不要追求题海战术,注意总结数学思想以及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具体做题时,要注重严谨性,做到细节不丢分。
全国卷对语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中,而这两大题型所考查的语法点均严格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所规定的24个语法项目命题。这24个语法项目包括名词、代词、数词、介词和介词短语、连词、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冠词、动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构词法、句子种类、句子成分、简单句的基本句型、主谓一致、并列复合句、主从复合句、间接引语、省略、倒装、强调、虚拟语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时态部分没有将来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名词性从句部分不包括同位语从句。
复习备考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考纲》就是引领我们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文件。凡是《考纲》里面规定的语法项目必须透彻了解,而没有涉及的项目则不用去自寻烦恼。不过,为了写作时句式更加多样化,适当练习一些同位语从句句型,如I hold the trust/belief/opinion that ..., because of/due to/in case of/despite the fact that ..., I have no idea whether ...等等,也可锦上添花。
2. 了解命题
无论是语法填空还是短文改错,全国卷考查全部都是最为常用的语法点,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构词法、连词等。其中对动词的考查力度最大。分析近三年全国卷Ⅰ语法填空对动词的考查,4个,5个,4个,考点涉及时态、语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动词构词法,be动词等。除了动词外,名词考点主要涉及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涉及比较级、最高级的形式变化以及各自构词法变化,连词主要考查并列连词and、or、but以及三大从句的引导词,此外也可能考到冠词、代词等。
分析近三年的全国卷语法填空,10个小题中不给提示词多为3个(仅20丙卷有4小题),一般主要涉及3种考点:冠词、连词(并列连词,从句引导词)、介词。从20到年全国卷的7套试卷中只有年全国卷Ⅱ考到一处助动词did(用于一般疑问句),20全国卷Ⅰ考了一例副词(a few hours before/earlier)。而给出提示词的多为7个,涉及动词时态、语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及名词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最高级以及几大词类之间的构词变化等。
短文改错所涉及的考点与语法填空有重复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短文改错主要针对同学们平时在练习或测试中最易犯错的知识点设题。面对这些错误点的设题,再明显的问题有的同学也难以察觉,再简单的问题有的同学也无法改正,因此该题相对语法填空更容易丢分。
一般而言,两大题型对语法点的考查只涉及到最基本、最常用的用法,不会出现偏、难、怪题。对于一些句型结构如倒装、强调、虚拟语气等,只会将测试重点置于构成这些结构的核心部分,如强调句型的引导词that,构成虚拟语气的should和时态等。同学们只要掌握了各个语法点最核心、最常用的知识点,且坚持系统训练——最好通过相互合作法强化训练,如写作之后互相改错,从意识中强化改正自己最易犯错的方面,改错题或写作中再出现类似错误就不可能发现不了。
复习建议
1. 熟练掌握《考纲》中所规定的24个语法项目,并明确每一项目的具体考点
《考纲》中对每一个语法点都规定了具体考点,例如构词法要求掌握合成法、派生法、转化法以及缩写和简写。很多语法书并没有把缩写和简写并入构词法这一语法点。这就要求同学们除了要掌握常用的前缀、后缀以及词类转换和合成用法,还得注意一些常用的缩写及简写,因为这些知识尽管不会作为考点出现,但在阅读理解等题型中还是会经常出现,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2. 打破传统的复习方式,第一轮复习就应系统复习一遍语法
语法是语言运用之法则,贯穿语言运用的每一个过程。建议在第一轮复习时将词汇、句型、语法的复习置于真实的语境中,这样才是效率更高的做法。具体做法上可以尝试将考纲词汇按照一定语法分类编写成单句语法填空或单句改错。如名词复习:
语法填空:We should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if we are ignorant of our health for promotion (promote), disease will gradually approach us with the help of tiredness (tired).
单句改错:It seemed that the handsome actor was not a bit worried, but in fact, he was not a little concerned about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e, which may destroy his bright futures.
解析 第一处将investigate改为investigation,第二处句末的futures改为future(future表示“未来,前途”时是不可数名词,作可数名词时表示“未来的事;期货,期货交易”)。
也可以结合教材的话题,将考纲词汇置于一篇短文中,将要专题复习的语法点设成空格或错误。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话题是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可以通过包含单元词汇的语法填空来复习这些动词主要用法。如:
Voyages of people from England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1 (spread) the English language. At present, English is frequently 2 (speak) as an official or common language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Singapore, Malaysia and some African countries. All 3 (base) on British English, the English spoken in these countries can 4 (understand) by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very well. But actually, these Englishes 5 (change) gradually in accents, spellings, expressions and the usage of vocabulary.
Because of this fact, you can make use of the differences 6 (tell) which country the foreigners of your block 7 (be) from. For example, if a boss fluently 8 (command) his driver, “Come up straight to my apartment by elevator and take some gas for my trucks and cabs”, instead of 9 (request), “Please come to my flat by lift and take some petrol for my lorries and taxis”, you can recognize his American identity, while the latter 10 (suggest) that he is British.
答案 1. spreading;2. spoken;3. based;4. be understood;5. have been changing;6. to tell;7. are;8. commands;9. requesting;10. suggests
在2016年各地的高分作文中,时评体开始受到阅卷者的青睐,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时评,那么很多看过报纸社论部分的同学,以及看过一些时事新闻杂志评论性文章就知道一些了,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把话说话,一点独到。那么对于材料作文命题来讲,考生要想脱颖而出,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把话说话,言之有物,看问题一点独到,加上自身的文采,那么这样的文章很受欢迎。这里写一些系列的文章,对考生备考作文方面给出一些见解,相信能给考生们带来一定的参考。
最近还有家长咨询,问有没有押题班,还有的家长建议给考生一些范文让考生背诵,当然这些家长不是我们班上学生家长,因为我们在教学中,不追求给学生们押题,也不要求他们背模板,而是不断培养他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都能写好,这样才是根本。不管怎样,备战高考作文,首先要回归现实。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最应该追求的不是文章中观点的展现形式,也不是素材怎样,更不是体裁如何,而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你的作文阅卷老师看不看的问题,尽管阅卷要求严肃认真,一个字不能漏;严格保密,一个不能吐。可是面对那么多考生的试卷,阅卷中每篇作文所占的时间,也就是90秒左右,当你书写很差,一眼看下去,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阅卷老师的意识中,你的作文可能分数不高。因此说备考作文的时候,首先要回归现实,就是现实中,你的作文人家看不看,要想你的作文被人阅卷老师仔细看,你应该具备什么?这是更多考生应该关注的问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给大家写一篇文章《如何写好2017高考作文》里面一些建议值得借鉴,现在把文章中的类容粘在这里:
考场阅卷的现状。
2016年,我分析了400多位学生的试卷,看了学生给我的很多篇文章,但是我觉得高质量的文章很少。也可以说,众多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写作水平没有提高。如果说学生作文分数在40分以下,语文分数肯定受其影响。很多人都觉得,如果作文写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直接落榜。从教育角度上看,学生一定要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论上作文是如何要求的,现实中怎样写才能拿到高分?
理论上的阅卷标准:
理论上阅卷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给分有理有据。
基础等级分为:审题、立意、文体、感情真挚、结构。
发展等级分为:深刻、内容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但是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实际:
1.高考阅卷中,老师平均只能给每篇作文90秒钟的时间。90秒钟,如果老师看到质量很好的作文,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读,那么就意味着很多质量一般或者很差的作文,人家只能给你几十秒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几十秒可能决定他们的命运,你写作文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
2.好作文首先让老师秒杀到结果。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看,学生作文能得多少分,主要是靠第一感觉,第一感觉要好,给人带来愉悦感,第一眼就觉得你与众不同,有吸引力人家才能打算花时间来阅读你的作文。这就要求:
(1)你字要写得好,很多学生的作文放到电脑屏幕上,潦草不堪,很难给人带来愉悦感。尽管你不能写出一笔好字,至少你端正态度,尽力把每一个字都写好,所谓说见字如面,你写的字不好,让人家觉得你又不认真,那么人家怎么能认真判你的作文呢?
(2)短时间内从你的作文中要找到得分的关键词,有了这些关键词才能得到关键的分。因此说作文中要有关键的句子,不一定就是例子新,评价一个人写作文功底,主要看表达,句子是否精练,是否经得起推销。有的学生写作文,让人第一眼看就像与你抬杠,例如说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很多学生开头如出一辙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每一个人太笼统了,如果要是每一个人心中都这样就好了,应该在前面加也许、或许就好多了。因此说,短时间内,能给阅卷者留下如文章字迹工整、段落分明,结构很好、开头的语句能吸引人、能看出文章层次与主题、甚至一些句子带有哲理,让老师眼前一亮,一方面让得到他们肯定,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哲理的启发,这样的文章分数肯定不会低。最后能让老师觉得给你的分数合理,不会有错案发生,如果说要能他们记住你文章中的有利于关键词就更好了。
3.考场上学生只要犯以下错误,作文基本上就是低分了。
(1)审题不准或者脱离题意的。
(2)思想缺乏深度或者不积极向上的。
(3)语言不讲技巧,不会用修辞,平铺直叙,内容空洞乏味。
(4)文章字数不足、没有结构等等。
现实中,你花费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辛苦写出来的作文,老师不仔细看,或者看了也没有给出理想的分数,那么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信心还是高考总分来讲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说大家在考前的这段时间内,要精心琢磨秒杀的内容。这才是现实的问题。
注重联系
如果说写作思路没有拓展开来,你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开拓文路,你所写出的文章不能表达你的内心真实想法,阅卷的时候从你的文章中挖掘不到思想,你看问题的角度是与众多考生一样,字迹再不好,语句一般,那么你的作文肯定分数不高,因此说我们在平时写作的时候,要想开拓文路,从建立联系做起。例如说,我在讲课的时候,主张考生把海淀、西城、东城一模卷作文部分的内容构建一定的联系,从整体上来拓展学生的思路。
海淀一模作文: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该设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世界文学,以争取我们在世界文学的话语权
西城一模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地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东城一模作文:
在大自然中,每当冬天来临,有的动物就会吃饱喝足躲进洞穴,度过寒冷的季节;有的就会成群结队的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过冬。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我们先不谈上面三篇作文命题质量怎样,如果我们要将上面的作文之间构建合理的联系的话,肯定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元素,并且这些元素在每篇文章中都能讲通。例如说中国作家是这样的提议,觉得中国设立李太白文学奖就能在世界上文学上争取一定的话语权,说明在大多时候,世界文学无我,要想有我,我们也弄给奖看看能不能争夺到话语权。为了这个自以为是的,功利化、形式化的奖项,作家们在写作的时候,仅仅与销量、关注度、甚至获得什么奖项有关,这样的话就丧失了子写作的本质,甚至丧失了自己的天性。这样将东城卷作文的一个关键词天性,将西城中有我,无我联系起来,考生的思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拓展。
现实中,很多优秀的文章,不在所谓的作文选中,也不在考生们的课外书中,有时候你手边有很多的好文章,只是你没有没有合理的构建联系,导致好的文章没有被你利用,例如说,暑假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语文课,讲现代文阅读,其中讲到这样的一篇文章:
《好小说与什么有关》
在今天这个充满喧嚣和诱惑的物质时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或者黄昏里,或者临睡前,或者夜深后,或者旅途中,无论开怀、欣喜、失意、孤独、忧伤、疲倦时,读一读小说。如果有,那将是小说和作家之幸;如果读的人很多,则无疑是小说和作家之大幸。当然,那些只想将小说写给自己看的作家除外。
客观地说,当下中国小说面临的现实处境并不乐观。譬如,曾经以先锋小说风靡于当代文坛的作家马原,就早已金盆洗手不写了,其理由是:小说死了。他的这一判断虽因带有个人主观性而未免过于悲观,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说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境遇。一方面,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激情越写越多;另一方面,耐着性子阅读小说的人却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固然关系密切,诸如拜金主义的盛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等,这可视为其中的客观因素。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作家本身。与少数作家的精神坚守相比,更多作家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出版市场的影响,内心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浮躁,从而导致写作耐心的极度缺乏。在他们笔下,小说写作不再是平庸与难度的角力,不再重视灵魂的救赎和思想的启蒙,仅仅只与畅销和印数有关。相应地,他们如果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也不是小说的优劣,而是版税的多寡、炒作手段的高低及其他各种八卦新闻旧事。这是造成今天作家和读者相互不满意的深层原因。
我不反对作家为了兴趣甚至生存而写作,我反对的是,作家以写作为名堕落为金钱和名利的奴隶。一个真正有抱负的小说家,应以写出好的小说为旨归。对读者来说,则以读到好的小说为快事。只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在有限的阅读体验中,充分感觉到好小说踏破铁鞋无觅处,而味同嚼蜡、粗制滥造乃至令人气急败坏的小说比比皆是。那么,什么样的小说才算得上好小说呢?
作家纳博科夫认为,文学作品首先是对个人产生重要意义,他也只愿对读者个人负责。作家池莉也有着相近的观点。她觉得好小说并不在于作家自己所声称的社会意义,也并非日后社会对于该小说的意义评价,而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熟悉生活并且能够洞察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文字功夫将独特的生活理解表达出来,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并且色香味俱全无论什么题材。所以,她认为,小说首先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小说与所有的艺术品一样,与花朵、舞蹈、绘画、雕塑一样,其关键要素便是好看和迷人。好小说要动人,要拥有超越时代的风韵和魅力,要像越陈越香的好酒,任何时候开坛,都能够香得醉人。
回顾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经历了纷繁热闹的多种流派或主义的技巧性探索。在我看来,无论是先锋派注重怎么写,还是现实主义注重写什么,都并非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我以为小说写作既没有固定套路,也没有永恒模式,谁都无法规定小说必须如此这般发展。我们也许无法给好小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心目中的好小说,还是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毫无功利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命运和心灵世界。说到底,小说固然离不开故事的支撑,但小说写作不是百姓故事的复制,亦非个人隐私的贩卖,在情节和悬念之外,必定还有心灵的抚慰和思想的烛照。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既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祥林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高老头;又积淀了丰富的思想,譬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譬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格非、苏童、余华等人的先锋写作,从而达到文学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据此,我心目中的好小说应该是这样的:语言追求精雕细琢,细节注重准确传神,故事演绎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叙事从容,想象力丰富。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现实生活接轨、发现并揭示生存真相,如何从精神气质上与时代同步,如何适应现代人性并予以精神关怀,从而引领读者向善、向美、向崇高,对社会与人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进而提升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水准。
对海淀的考生说,你们看看,这篇文章中的语句、观点、文章结构,是不是值得你借鉴,通过这篇文章,分析了作家写作状态,心理状态,面对文学、现实的态度,同时给出了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好小说。那么些海淀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可以联系上,当然这个联系不是让大家去抄袭,背诵,主要是你从人家的文章里你学到了多少,学到了语言组织形式,学到了分析问题的一些角度,学到了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方式。例如把文章中一些语句拿过来,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中国一些作家为什么有这样的提法,他们的心理、现实,你都能从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解。
例如: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固然关系密切,诸如拜金主义的盛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等,这可视为其中的客观因素。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作家本身。与少数作家的精神坚守相比,更多作家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出版市场的影响,内心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浮躁,从而导致写作耐心的极度缺乏。在他们笔下,小说写作不再是平庸与难度的角力,不再重视灵魂的救赎和思想的启蒙,仅仅只与畅销和印数有关。相应地,他们如果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也不是小说的优劣,而是版税的多寡、炒作手段的高低及其他各种八卦新闻旧事。
那就是毫无功利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命运和心灵世界。
上面一些划线的句子很多值得你借鉴,你在文章中可以说作家写作的时候心灵世界更重要,只要哪部文学能毫无功利的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命运和心灵世界,这样文学作品比得所谓的某种奖项更有自身的价值。
还有,语言追求精雕细琢,细节注重准确传神,故事演绎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叙事从容,想象力丰富。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现实生活接轨、发现并揭示生存真相,如何从精神气质上与时代同步,如何适应现代人性并予以精神关怀,从而引领读者向善、向美、向崇高,对社会与人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进而提升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水准。
文章中这些语言是典型的时评类语言,理性、简洁、语言表达合理,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人家的观点,但是它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可以从侧面告诉我们,如何把话说好。在备考的时候,学生面前一堆试卷,语文卷中很多小阅读部分文章真得很好,短小精悍,甚至包罗万象,如果你面对的它的时候,仅仅从做题上对待它,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许在平时的学习中,你学会了更好构建联系,让你有更多的积累,同时这样的习惯,能让你抓住了更多的机会。至少作文备考是怎样的。
一、历年试题对比
2011年以前, 云南省高考英语听力部分满分30分, 语速较慢, 发音清晰, 90%的题为细节题, 是考生的主要得分部分, 对于听力基础较好的考生, 满分或接近满分者比比皆是。
2011届毕业生在2010年9月成为了云南省第一批接受PETS2听力考试的考生, 难度较以往增大, 语速加快, 弱读、连读增多, 设题的迷惑性增强, 本次听力考试成为了许多2011届考生的“滑铁卢”。
二、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 稳定心理, 养成习惯
【例题】
W:Sam, can you get us tickets for the Liverpool match?
M:Well, I’ll do my best, but I can’t promise anything.
Q:What will Sam do?
A.Cheer for his team.
B.Try to get some tickets.
C.Go to the Liverpool match.
【解析】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考生进入第一题的速度, 若题目审读不清, 思想不静, 甚至连Sam指的是谁都搞不清, 只能靠几个支离破碎的词进行猜测。
【备考建议】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心理素质, 快速提高听力效果。良好的听力习惯主要包括快速集中精神, 提前浏览题目和边听边做笔记。快速静下心有利于集中精神进行听, 不会丢失重要信息, 而提前浏览题目能使学生在听时做到心中有数, 记笔记则能使学生不放过任何重要或细节性的信息, 而记笔记反过来又能使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所以拥有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心理的稳定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在考试中正常乃至超常发挥。
(二) 培养语感, 积累常
识【例题】
W:I saw Carl at the hospital.I wonder if his wife is ill.
M:No, she is fine.His daughter just had a baby and he was visiting her, I think.
Q:Why was Carl at the hospital?
A.He was meeting a doctor.
B.He was looking after his wife.
C.He was visiting his daughter.
【解析】该题的难点在于, 对话的语气并不肯定, 且三个选项与原文都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这类题想要做对, 必须对整个对话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常识。
【备考建议】事实上, 在20道听力题里, 超过80%的问题都是需要整体理解的, 有的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 并充分认识关键词与选项词的内在联系, 有的则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 但是无论设题的角度如何, 最终决定考生选择和判断的是他们的语感和常识。通过阅读、看英文电影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了解, 熟悉不同文体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特点, 训练学生在阅读和听音时直接去领会理解, 避免将英语心译成汉语再理解。通过这些练习, 使学生在做听力题时能根据平时培养起来的语感和获得的常识对听力内容进行准确推测和判断。
(三) 整体把握, 捕捉细节
【解析】在第二节里, 第6、7、8、9段长对话和第10段独白无一例外地需要整体理解, 常见的设题方式有信息混淆类、语气态度推理类、情景推理类、主旨总结类和近义词替换类。
【备考建议】考试当中, 考生应当从第一题开始整体把握, 捕捉细节, 一旦出现疏漏, 无法确定选项, 则放弃该题, 迅速调整, 赶快进入下一题, 避免出现恶性循环。
在PETS2听力题里, 测试点往往不是局域性的, 而是全域性的, 只有整体上听懂了才有可能判断正确, 所以, 考生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 不要只记细节而忽视整体。因此, 在听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和单句上, 而是要捕捉主线, 如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人物态度以及主旨大意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听第二节时, 第一遍不用做题, 而是静静地集中精力去听, 尽量理解整体意思, 抓住每道题的关键点, 听第二遍时再确认选项。
一、加强对湖北近五年高考题的研究,找出湖北自主命题的规律,提升高考指导的预测性与科学性
深入研究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总能找到湖北省自主命题的总体思想与基本思路,也就是说,对前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总能找出命题人来年高考命题的一些蛛丝马迹。湖北省自主命题已历时五年,我们认为这五年的高考题最具参考价值,也就是说这五套试题基本上定位了湖北自主命题的基本模式与命题的最新动态。因此,很值得高考指导老师的思考与研究。
古文选择题第二个题目,也就是“筛选信息”题,2008年前两年的高考题题干以二元主题筛选为主,较原先的一元主题筛选试题更能体现考生整体把握古文选段的阅读水平,虽然2008年湖北题又回到了一元主题筛选,但我们以为2009年高考题仍然要加强二元主题筛选题的训练,因为这种题目的审题方法与作答心理与传统的一元主题筛选不完全一样。当然,能够兼顾这两种题型解题能力的训练,对于来年高考取得好的成绩确实有备无患。
古文翻译题,应该引导考生学会采点翻译。对难解的字与词,应调动我们各方面的积累探索性地思考,如果考题没有给出必要的注释,又是我们必须去翻译的采分点,可以断定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中,总能找到相应的影子,只是我们掌握不熟练或者熟练程度不够而已,只要我们积极而冷静地思考,就能解决这样的难点。例如:
2006年高考题 又惜行捶楚
2007年高考题 枝叶扶疏
2008年调考题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捶楚”出自于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
“扶疏”现代汉语中有相对应的词语,形容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折冲”有成语“折冲尊俎”,其中“折冲”就是“挫败敌人”意思。
分析这些题例,要求我们在心理上作好思想准备,2009年的考题如果出现这样一些命题者特设的攻关点,我们应该克服畏难情绪,学会采点得分,考生就能够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科技文阅读题,2004年是“太空行走”,2005年是“七音十二律”,2006年是“深海呼吸”,2007年是“彩陶”,2008年是“湿地”。我们仔细分析,命题也有其内部规律:第一年上天;第三年下海;第二年选材与湖北编钟的发掘不无关系;第四年“彩陶”的选材与湖北是一个文化考古大省有着深层的关系;第五年“湿地”的选材与近年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全球变暖”,也就是环保有非常紧密的关系。2009年高考对楚文化的关注不能减轻;对奥运文化作些思考与专题训练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似乎湖北高考科技文阅读的考题都在沿着湖北文化、科技热点这条底线走。不管此题的选材如何,只要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提升了解题的能力,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诗歌鉴赏题,2005年考查的是一首元曲,2006年、2007年是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2008年选用了一首宋词,从这种命题的发展轨迹来看,对于湖北诗歌鉴赏题的复习视阈不能太狭窄,无论从命题的方式,还是选材的范围,不能锁定于一种训练模式里,譬如只注重唐诗的鉴赏训练。2009年高考,笔者以为两首诗歌比较阅读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于两首诗歌比较阅读题的命题方式及作答技巧作些深入地研究与针对性地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估计2009年的难度应以2007年的难度为标高,2007年的诗歌鉴赏难度系数把握比较好,而2006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难度系数大,学生得分在4.35-5.05分,特别是《暮春浐水送别》中“古今情”,难以理解,答题也难以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扣得到命题者设计的得分点去答题,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2007年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标高、设题技巧、作答方法,从而科学分析预测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大体走向,坚定考生的答题信心,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文学常识与名句默写题,随着湖北省自主命题机制的成熟,相较于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湖北在该题的设计上有其鲜明的特色。文学常识应该肯定地说一个题目是外国的作家或作品,另一个题目是中国的作家或作品,而且命题来源于课本,外国作家作品在高中六册语文书中只有相对小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两个题的得分拿死。
另外我们应该关注与楚文学楚文化有关的作品:屈原的作品《离骚》《屈原列传》以及《报任安书》中的名句;唐代孟浩然、岑参、张继等名诗人的经典名篇;宋代词人宋祁作品中的名句都是考生反复记忆的内容。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名篇名作更是考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内容。
语言表达题,湖北近年的题型,受到语文教育界的一致好评。这个题目有相对稳定的部分,就是总有一个源于课本又有所变化的题型,只要我们对课本熟悉又有灵活运用的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就万变,因此,对于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应该引起考生备考的足够重视。另外,对于仿写、对联在湖北几乎年年都考,只是变换考查方式而已,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夯实仿写、对联写作的基本功非常重要。
我们列举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可能最快速度接触高考战地的最新信息,让考生以整装待发的心理最快速度的接触高考适应高考,从而让考生少走弯路,整体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与应对高考的能力。
二、加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找准高考作文变化的新动向,真正提升考生的作文应考水平
①冷静分析作文题命题的新动向,适时调整作文训练方式
针对2007年江苏的一篇有“争议”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江苏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心有感慨地推荐这篇文章说:“天下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与各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是一种久违的文风。在作文存在较大文风问题的当下,出现这样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文章,理当大力褒扬,以期对扭转不健康的风气起到一定作用。
笔者以为200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就是秉承这种呼号,从命题的角度纠正高考作文华而不实文风而命制的经典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极言行为方式小、普通而又具体,这就要求考生关注身边小事,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可能得高分甚至满分。动辄走进历史,动辄走进理性,要不把李白请出来主持正义,要不把苏轼请出来挥洒才情,这种好大虚空的文章只能看出学生情感的枯竭思想的贫乏,再也看不出学生作文的鲜活与灵气。命题者命制这样作文题目的根本原因也许就是对好大虚空作文的一种否定。
基于这种认识,也许我们就可能改变作文教学中不少的偏差与失误。现在作文备考好大喜空,喜欢用一些万能素材,喜欢用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作文结构模式,学生喜欢套作宿构,不是真正意义的作文,而现在作文导向就是要老师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入手写作,提高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水平,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掌握制胜的法宝。我们以为这种命题的走向刚刚在湖北兴起,稳定这种文风应该是必要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还将是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主导走向。从全国其他省市作文的命题走向也可一斑窥豹。
②学会组织文章结构的方法,从而使考生的作文思路明晰
文章结构的安排巧妙是获取高分的必要因素,不管写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还是写话题作文,都要讲究文章结构的安排。例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蒙太奇式组合结构等。
③认真整理高中所写当家作文,从而使考生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我们应该花一定的时间把三年所写的优秀作文具体整理一下,看有哪些布局文章的方法,有哪些具体的事例,有哪些富有文采而个性化的语言可以在考场上具体运用。只要有这些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在考场上信手拈来妙笔生花。如果在考场上因紧张而文思枯竭,想到平常一次作文的写法,想到老师一次精辟的作文讲评,也许可以绝处逢生,所花时间少而学生收效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也许这种总结性的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加强对湖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找出湖北自主命题的个性与特点,提升考生对文化的关注。
自主命题就会意味着地域性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以体现出本省市与其他省市不同的特点。湖北试题会随着命题机制的成熟与命题条件的完善,其楚文化特色会进一步明显与完善,这是无庸置疑的。正像上海高考题经过多年自主命题的实践与探索后,已形成了鲜明的上海特色一样。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方案的制定上,应该适当地渗透对楚文化的关注与研究。譬如说楚文化中的诗歌文化,楚国诗人群星灿烂光照千古,屈原、宋玉、杜易简、杜审言、孟浩然、岑参、戎昱、宋祁等等;楚文化中的散文文化,佳作纷呈各领风骚,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屈原列传》,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我们以为近年湖北考题已经渗透了楚文化的因子,譬如说对“端午节”下定义就含蕴了厚重的楚文化的特色,将来一定会或多或少的融合,如果我们有的放矢地准备,就可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高考备考建议】推荐阅读:
高考地理备考方法建议06-18
2018高考大纲(英语)及备考建议10-02
高考备考技巧05-29
高考备考误区11-21
高考物理备考心得06-02
化学高考备考方案09-25
高考备考交流总结10-05
高考物理备考计划10-10
英语高考备考打算11-12
高考备考复习计划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