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经验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复旦金融经验(通用8篇)

复旦金融经验 篇1

本科是在北京念的,跨地区、跨校、还跨专业(本科也是经济相关,但是和考的专业完全不一个系统)。当初想要考复旦纯粹是想要换个环境,总觉得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希望是渺茫的,至少我复习的那十个月心里是满满的开心。

我的公共课考得一般,没有拖后腿的,够让我进复旦了,所以这个帖子主要说说专业课的复习。

因为在北京,周围往上海考的人极少,我在复旦完全一个人也不认识,并且是复试时才第一次去上海,更别提找老师、蹭课什么的了。只认识一个去年考金融的学长,对经综这方面也不了解。去年暑假前自己是比较急的,XG出了一个消息说经综和金融同一张卷子,虽然后来证明是假的,但是当时还是吓了一跳。问学长怎么办,因为我的投资一点都不会,又问复试黑不黑啊,用不用买XX资料之类的问题,学长说,你与其折腾这么多,还不如好好看看书。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摆脱了焦躁。如果你手上有资源,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尽可能好好利用;如果你只有一腔热血,那么请你想清楚要不要考,是不是应该换个学校,如果你不甘心,那么就请你排除一切杂念,复旦经院相对公平了,请好好看书。反正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还不是好好的。

下面就说一下复习用书。经综大改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参考书大家可以去经院的网站看。1.微观、宏观,复旦指定了三本(去年加了一本),只看这个肯定是不够的。我大学用的是平狄克和多恩布什的书,三月、四月的时候掏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然后又拿来了高鸿业老师的书做笔记,建议对自己经济学基础不自信的同学还是先把高老的书笔记好好弄一遍,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是为了考试不开天窗,高鸿业书上的表述语言可以学习。这样弄完已经到了暑假了(我大三下课还是比较多的,再加上自己比较懒,自习室也没占到,感觉一直在打酱油)。暑假期间把笔记看了一遍,拿出绿宝书来开始啃计算。绿宝书是一定要看的,特别是计算,建议多做几遍。我看了一遍,划出来一些题,到了下半年,却发现原来没划出来的竟然也不会了。这是必经的过程,之前认为会,不一定是真的懂,有很多是之前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大约把绿宝书上的计算啃了三遍多,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暑期我回家了,我高考完就搬了家,所以家里连个能写字的桌子都没有,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每天学习不到四个小时,整整六周的时间基本荒废的差不多。本来想做的高鸿业课后题等等全没做,绿宝简答也没时间看。就这样到了九月开学,终于有了自习室,开始像模像样复习。

九月找了N本微观、宏观书来看。当时还没看复旦真题,但是扫了一眼觉得难度还是有,就找了尽可能多的书拓展。我记得当时微宏观至少都看了五本。微观印象深的有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可以看),周惠中的微观(时间紧的不建议看),还有一点高微的书(不用看)。宏观还记得的有全球视角(不建议看),袁志刚和欧阳明合著宏观(可以看一下),曼昆的宏观(可以看),巴罗的宏观(不建议看)。这些书主要看之前没复习到的地方,对于一些数学推导没有过分苛求自己。还有一本,李晓西的宏观经济学案例,从图书馆找到的,里面有很多的分析很不错,大家可以去找找。

到了十月份,我才开始接触政治,留给微宏观的时间很少。除了绿宝书继续啃,终于把指定的参考书找来看。袁志刚老师的宏观推导喜欢全微分,虽然推导早就熟透了,但是希望大家还是按照指定书的格式规范自己。袁志刚老师的书有很多中国经济史的东西,我找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资料看,虽然没怎么考到。陈、陆的微观更浅显,但是点到的知识一定要熟透。

微观、宏观基本就这些了。剩下的就是做真题,不仅是十年的,网上能找到复旦九几年的题,见到的一定要好好做。还做了一些别的学校西方经济学的题,大家有时间还是多练练。2.国际经济学。之前学过,是萨尔瓦多的书,但是一个学期,学了连一半都不到。四月份、五月份拿到华民老师的书整个傻眼,相信有同学现在正经历这个阶段。到暑假之前,我做笔记就做了近两个月。理解着笔记完了啥也没记住,简直一团浆糊。而且书上漏洞百出,跳跃性大,甚至前后矛盾。写笔记时觉得明白了,但是放到全书里,又乱了。暑假里拿着笔记开始看,建议大家此时开始背,当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贸易部分比较简单,先不要加上第二版新加的那四章,那四章考的几率不大,就算考到了,那么前沿的理论也不会让你灵活应用的。我把那四章单独摘了出来,放到最后背,这样贸易部分就势如破竹了。金融部分注意条件和结论。有些你觉得迷惑的地方,其实根本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金融各个模型请反复记忆,反复对比。暑假过后,我觉得国经部分已经了然于胸了。国经是经综最难过的一道坎,但是过了以后,你就会觉得其实是个纸老虎。

国经没多少题,还是以简答、论述为主。反正我压的几个模型、理论推导一个也没考到,建议考复旦的同学不要报侥幸心理,好好夯实基础最重要。

国经还看了一些书,除了萨尔瓦多,还看了克鲁格曼的书,还有袁志刚老师也有一本,和华民老师的体系完全都不一样,可以当作知识补充就好了。此外,尹翔硕老师的国贸,姜波克老师的国金也看了。我的复习时间和周围的人比起来算短的。即使到了下半年,每天也就八个小时,看书主要抓重点,切勿在一个不必要的地方浪费你的时间!

华老师的国经主要参考的那本外文书我也找到了,包括九十年代初北大有一本翻译版也找到了,不建议看,没有太多有用的信息。

到了十一月,我重新把华老师的书做了一遍笔记。这个笔记到了复试我都在用。全是按照题目的形式,将所有能考的点罗列了出来。答案也是按考试的形式写的,比简答题详细点,比论述题概括点。这样,如果考纯知识的话,是不会超出这个笔记的范围的。

3.政治经济学。政经我没什么资格说,可能有些考金融的同学现在恨死政经了,但是既然它还那么重要,就要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克服它!我买了XG的复习指南,当初买了四本,其实真的用到也就政经这一本。我课本只是匆匆看了一遍,当时已经九月、十月了,没那么多时间耗在上面。笔记也简单的很,就把主要的那几个概念背了一遍。然后就背XG的书,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它是怎么组织语言的(XG的答案不能全信,越到后面,越觉得它的答案不好)。其实政经说容易也容易的很,就像是一个街道有三百个商店,无论你问哪个商店怎么走,我都从一号开始数起,所有的话略有偏重就行,有的要走100步,有的要走200步,距离近的多啰嗦两句就行。明白这个道理,政经就可以被串成几串,记起来方便多了(这只是个人之谈,大家肯定比我学的好,请选择适合自己的)。政经还有一个我觉得受益匪浅的经验,政经考了十几年,大家把之前的真题全部拿出来写一遍。请一个字一个字的写,而不是自己想一遍。可能你觉得到了最后关头了,这样太浪费时间。但是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堆问题,写得多了,也就找到了规律。后面再看书,觉得需要调整的部分再补充、删减。真题几乎涵盖了政经所有的方面,也有漏网的,再看书时更是要多多注意一下。

我的政经就这样,考前把核心概念再背一遍,政经应该是很好拿分的。

4.复旦经综考的很宏观,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题库臭题啥的,反正考试嘛,准备好了就放松去发挥。例如最后一道大的论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30分,大家可以好好把握的。我一直有看经济观察报的习惯,还爱看郭凯的经济学笔记博客,陆铭老师的博客,特别推荐张军老师的博客,还有周其仁老师的文章。考研期间比较遗憾的是很多讲座没有去,在平时,我基本场场都去。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文章和书籍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多看看。当然不是听谁说都觉得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但是千万不要自己限制住自己。考复旦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初学经济学,觉得很高兴,因为以前不懂的现在开始明白,也会用经济学来分析周围的现象了。但是慢慢的被信息狂轰滥炸,我常常觉得自己拿着一个大的木勺,慢慢搅动着越来越粘稠的锅里的粥,直到自己筋疲力尽了,反而失去了当初的热情。想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境况,想要沉淀一下,重新踩在踏实的土地上。考研也是这样,不断给自己总结,不断删掉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在学习中学习怎样思考,相信大家一定能不断进步!

5.复试。看了一下庄起善老师的世界经济。其实只看那本习题指南应该就可以了。反正我为复试准备的那些全没用到。我们专业面四个屋(我不是世经的!),第一个是国金,我直到出来后还一直认为是世界经济。抽到“为什么用外汇储备买美国高等级债券”,这个问题本来很好答,可能紧张了。从美元开始说,竟然说了几分钟的美元问题,才刚说了一句国债,老师就让走了。当场我就傻了。复旦本校的学生说每个屋一个老大,我一个老师也不认识,谁看我,我就冲着谁说,国金只有一个老师看我,我就盯着老师说,结果我估计老师最后有些不好意思了。

英语面试准备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第一句我来自XX大学,老师就开始研究我们学校校名翻译问题。第二句原来专业是什么,老师有问我是不是不想去XXX啊,我说我做过一点研究,老师说还不是一样。我只能说就是您想的那样。然后就出来了。后面准备的一堆喜欢哪个经济学家,看过那些书,为什么来复旦,为什么转专业全都没说。

国贸面试,抽到的是关税同盟的静态、动态效应。我就说静态是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然后举了中国、东盟的例子。动态是经济增长、贸易推动……,出来后突然想起来,中国东盟是FTA,我根本一句关税同盟都没提,虽然效应是差不多的,但是毕竟太不一样了。举例子本来是为了好解释,竟然弄巧成拙。也不知道老师会怎么想。

最后是世经,我当时还纳闷怎么两个世经o(∩_∩)o…世经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温总理说为了世界经济,各国不要进行贸易战和货币战”。旁证佐引说了一通,三个专业课面试的老师全都没有追问我,自己说完老师就让走了。

复旦金融经验 篇2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 大陆农村基本金融服务已有所解决,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继续扩大, 农村金融改革渐进进行。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依然不足, 农户、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困境和金融排斥。ShermanChan提出, 金融排斥即无法获取金融资源的一种状态, 包括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 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1〕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高成本、不可持续等问题, 亟需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改变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发展的 “短缺”和 “抑制”现象, 实现金融包容性增长。

2005年联合国提出金融包容性增长概念, 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 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2007年, 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包容性增长, 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以此消除因个人的环境差异, 如所处的地理区域、家庭背景, 而造成的收入差距。金融包容性增长是社会包容性增长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以 “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无歧视性金融服务的 “金融包容性增长”已成为监管层新的政策目标之一, 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更多政府推动和金融体系内的变革。然而农村金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远远大于其它金融部门, 这一改革既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台湾新农业金融体系的改革, 对实现金融包容性增长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文探讨可供借鉴的经验, 提出完善大陆农村金融体系的可行建议。

二、台湾新农业金融体系———政府主导、两大支柱

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与农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1989年银行法修正案增订, 银行业开放, 随之台湾出现银行过度现象, 农渔会信用部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雪上加霜的是台湾农业经济在1990年代持续下滑, 农会信用部涌现挤兑事件, 2002年11月, 12万农民上街抗议, 提出重构农业金融的诉求, 台湾当局为重视农渔会界意见, 并健全农业金融体系, 召开台湾农业金融会议, 会议达成共识, 设立农业金库。之后2003年完成 《农业金融法》立法, 2004年成立农业金融局, 推动设立农业金库, 着手构建完整、安全、自主的新农业金融体系, 其特点在于法律先行、政府主导、专业银行和信保基金成为两大支柱。

1.法律先行

2004年施行的 《农业金融法》, 作为建立独立的农业金融体系的法律依据, 是台湾农业金融制度的法律基础。思维与法律的领先, 才能在落后的金融体系中建立崭新金融制度。2006年修订 《农业金融法》, 其中对农业金融体系的设置、管辖进行了明确规定, 并对农业金融机构 (包括农业金库及农渔会信用部) 的设立、性质、业务及管理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2004年起台湾当局还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法规以完善农业金融的法律保障, 如 《农会渔会信用部业务管理办法》、《农会渔会信用部经营业务项目及范围调整办法》、《农会渔会信用部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实施办法》、《农会渔会信用部业务辅导资金融通及余裕资金周转存办法》。

2.政府主导

在新农业金融体系中 (见图1)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作为主管部门, 并下设农业金融局, 专管农业金融, 另成立由台湾当局、农渔会和农业团体作为股东的农业金库, 专门支持农业金融。为协助担保能力不足的农渔民顺利获得融资服务, 1983年9月正式成立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基金, 由政府机关、农业行库及农渔会共同捐助成立基金, 为签约农业金融机构和一般金融机构承做担保。台湾当局不仅仅是管辖农业金融, 同时也直接参与出资, 发挥主导作用。例如2012年底台湾当局在农业金库拥有44.55%的股本, 将台湾当局与农业金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台湾当局也是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最主要的资金捐助方, 2012年底资金捐助占捐助总额的60%。

社团法人农渔会 (非政府组织) 属于地方性社团组织, 由农、渔民及农渔团体成为会员组成, 具有互助性质。各地农渔会皆由各地农渔民、农业团体成立, 皆为乡镇地区各自成立, 没有跨区经营问题, 所以皆深耕当地, 与当地密切结合, 提供金融服务。县市则亦有县市农渔会, 各地农渔民的特殊问题, 农渔会最了解。农渔会下设的农渔会信用部是台湾基层农业金融机构, 目前农渔会信用部已超过300家, 业务开展包括存款、贷款和理财产品, 特别以存放款业务为主。同时农渔会还设立供销、保险与推广四大股部的连锁服务体系, 辅导农渔民的经营, 例如辅导农渔民种植、养殖, 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

3.两大体系支柱:专业银行与信保基金

农业金库和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是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农业金库是唯一台湾当局特许的农业专业银行, 协助台湾当局满足农渔民金融需求, 辅导提升农渔会信用部的经营效能。农业金库做为农渔会信用部的上层机构, 与全体农渔会信用部1162家总分支机构形成遍布全省的农业金融服务网, 执行金融支持农业的政策, 协助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则着力于推进农业信用保证制度, 增强农渔会受信能力, 同时提高签约农业金融机构和一般金融机构的农业授信意愿。

三、农业金库———专门提升农业金融效能

2002年台湾当局为重视农渔会界重构农业金融的诉求, 并健全农业金融体系, 召开台湾农业金融会议, 会议中达成共识, 设立农业金库。之后2003年完成 《农业金融法》立法, 2004年成立农业金融局, 推动设立农业金库, 着手构建完整、安全、自主的农业金融体系。2005年农业金库开业, 由台湾当局出资49%, 农渔会出资51%, 形成资本额200亿新台币 (约合40亿元人民币) , 到2012年底, 资本额为204亿新台币, 台湾当局出资比例降为44.55%, 资产总额逾7千亿元新台币。

农业金库是唯一台湾当局特许的农业专业银行, 协助台湾当局满足农渔民金融需求, 辅导提升农渔会信用部的经营效能。依据 《农业金融法》, 农业金库与农渔会信用部共称农业金融机构, 其中, 农业金库的作用已于第二部分做了介绍。其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重大农业建设融资、农业专案融资以及配合农渔业政策的农林渔牧融资。同时, 农业金库还与台湾联邦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 开办农金卡业务, 结合农渔会资源, 提升农业金融服务形象并带动农渔产品销售。此外, 针对农渔会信用部存在的不同问题, 农业金库采取一般性辅导、专案辅导、业务拓展辅导;在一些服务空白地区辅导重设信用部, 帮助其拓展业务。

2012年底农业金库存款余额为6535亿元新台币 (约合人民币1344亿元) , 其中农渔会转存款占总存款的98.86%;存款以定期性存款为主, 占存款总额的99.51%;放款主要是中期放款, 占到总放款金额的70.65%。协同农渔会办理联合贷款共264亿元新台币, 包括办理县市政府联贷案及一般联贷案等, 参贷农渔会156家, 参贷金额合计129亿元新台币 (占48.9%) , 农业金库参贷金额为135亿元 (占51.1%) 。〔2〕辅导农渔会信用部业务经营的营运绩效见表1, 在健全经营同时, 改善了授信品质, 强化了农业金融体系。

单位:新台币百万元

资料来源:全国农业金库2012年年报, 2012年。

2006年8月农业金库独资成立农金保险经纪人 (股) 公司, 投资金额新台币3百万元 (约合60万元人民币) , 2012年底实收资本额为新台币5450万元 (约合1100万元人民币) , 结合台湾农渔业发挥集体议价实力与主要寿险公司共同致力保险营销, 启动农渔会提供新金融产品服务的新格局。

四、信保基金———分担风险、提高授信意愿

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 其共识在于实施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将有助于解决农户资金需求问题。1983 年3 月通过《台湾地区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实施方案》。1983年9月正式成立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基金, 由台湾当局、农业行库及农、渔会共同捐助成立基金, 由台湾财政部主管。之后, 台湾当局为行使金融监理制度的一元化, 以健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 维持金融稳定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于2004年7月新设 “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管农业信用保证基金。随后, 基于辅导农业发展, 并贯彻 《农业发展条例》中的第57条 “为协助农民取得农业经营所需资金, 台湾当局应建立农业信用保证制度, 并予奖励或补助”规定, 以及 《农业金融法》第9条 “农业金融机构对农业用途之放款, 应优先承作;对担保能力不足之农民或农业企业机构, 应协助送请农业信用保证机构保证”的规定, 农业信用保证基金自2006年1月起由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管。

农业信用保证基金设立的主旨有三方面, 一是协助担保能力不足的农渔民增强受信能力, 取得农业经营所需资金, 改善农渔业经营, 并提高其收益;二是促使农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业贷款业务, 积极运用信保机制, 提高其对农渔民的放贷意愿;三是协助参加农业发展计划的农渔民筹措资金, 提高台湾当局农业政策推行绩效。成立之初, 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总额为新台币3亿元, 分别由台湾当局机关捐助60%, 农业行库捐助30%, 农渔会捐助10%。2012年底各单位捐助详细情况见表2, 台湾中央政府仍是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最主要的资金捐助方。

单位:新台币百万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2012年年报整理。

与农业信用保证基金签约的金融机构包括两类, 一类是农业金融机构, 指农业金库和各农渔会信用部;另一类是一般金融机构, 包括台湾银行在内的11家商业银行。承保贷款案件主要是农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案件, 分担其贷款风险, 2012年度占整体件数的98.75%, 保证贷款金额占89.53%。保证的申请由农渔业者向签约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贷款, 并交纳保证手续费;签约金融机构再向农业信用保证基金申请保证。保证成数和保证手续费率依贷款类型以及申请人类型和所属风险组群而异。

农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29年来, 积极发挥信用保证功能, 截至2012年底, 已协助超过46万余户农渔民, 提供政策性农业专案贷款和一般农业贷款, 取得农业融资达3642 亿余元新台币, 逾期比率仅2.1%, 较2008年的6.76%下降4.66个百分点 (见图2)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2012年年报整理。

除了推动相关农业贷款信用保证业务外, 农业信用保证基金还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重点产业兰花及养殖业为例, 截至2012年底, 已协助农渔民及农渔业取得经营贷款33.26亿元新台币, 研发和转型升级贷款81.96亿元新台币。在配合台湾政府发展农业科技政策方面, 截至2012年底, 协助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台南台湾兰花科技园区及彰化国家花卉园区, 共59 家进驻业者融资13.85亿元新台币。〔3〕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在协助台湾农渔业的转型升级与永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大陆金融包容性增长和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建议

农村金融改革自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近10年来已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 由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成, 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公司, 逐步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依然不足, 特别是县域地区金融资源严重紧缺, 银行业机构未能充分引导城市资金反哺农村, 而是充当了农村资金 “抽水机”;农户、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困境, 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高成本、不可持续等问题。

根据表3数据, 最近几年来, 得益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增加, 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数目有明显减少, 但是截至2012年末仍然有1686个空白乡镇, 这些乡镇的低收入者、农户仍然处于金融排斥中, 在基本金融服务, 例如储蓄、转账、支付服务的获得上面临障碍。此外, 从涉农贷款在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所占比重来看, 虽然呈现上升趋势, 但根据各地融资需求调研来看, 仍然存在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 融资困境仍然是农户、小微企业脱贫及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 无论从金融覆盖的广度还是从金融覆盖的深度来看, 大陆农村金融的金融排斥状况依然严峻。金融排斥的后果会形成金融消费的分化, 从而进一步加剧人群脆弱性和社会排斥等问题。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使用全口径统计。

农村金融的金融排斥, 从金融服务供给方———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其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以及成本顾虑。第一, 农村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面临较高风险, 特别是信贷发放中的风险管控问题。农村金融中的客户主要是农户、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 由于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 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记录和证明还款能力的资信普遍缺乏, 造成授信受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且由于农民对于土地仅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合格抵押品的缺乏加剧了信贷配给现象, 大部分农村金融客户被排斥在金融信贷之外。第二, 商业银行的逐利性要求其在业务经营中必然要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设立新的分支机构、营业网点、自助服务终端、自助银行、ATM等将付出较高成本, 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 由于服务客户的数量、客户金融活动的频率、客户带来的价值创造较之于城市更低, 由此显性和隐性的单位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必然比城市更高。商业银行本身作为自负盈亏的机构, 往往会舍弃这一市场, 转而进行复杂的客户细分, 寻找高附加值客户, 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出现了实质上的 “缺位”。

以上问题也是大陆农村金融改革的瓶颈所在, 而在破解这一难题方面, 台湾的新农业金融体系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例如, 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 农渔会对农渔民最为了解, 遍布全省的农渔会信用部作为基层金融机构, 能够更好掌握农渔民的信息;在强化金融机构农业授信意愿方面, 通过设立信保基金, 分担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基于前述对台湾新农业金融体系的分析, 结合大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存在的关键问题, 建议着力于金融服务供给者多样化、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控三个方面。

1.推动 “根植本地”的微型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中, 农户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的需求不同于大型公司, 通常具有急需获取贷款、申贷频率高、每笔申贷金额低的特点, 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户、小微企业的单位授信成本。同时, 信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合格抵押品的缺乏, 带来信用风险的上升, 由此使得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出现实质上的缺位。

近年来, 微型金融机构 (MFIs) 及微型金融投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尤努斯微型金融经验的广泛传播, 已成为落后国家和冲突地区实现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同时, 在各种微型企业和小型商务活动发展活跃的地区, 微型金融也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对于社会的作用还体现在, 通过对借款人提供额外的社会扶持, 推动了社会资本的建构和发展。

同时, 微型金融机构由于其定位于 “根植本地发展”, 从而具有管理半径小、决策路径短、办事效率高的特点, 能够更为有效地满足农户、小微企业的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 利于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竞争的充分性。

2.政府出资建立并主管信用担保基金

目前虽然在县域地区, 大陆有融资性担保公司, 但绝大多数都是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 本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此, 大陆需要成立拥有政府背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融资性担保基金。如果由政府财政全额出资设立信用担保基金, 则不利于克服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问题。有鉴于此, 建议政府与各金融机构 (包括微型金融机构在内) 充分合作, 双方共同出资建立信用保证基金, 专门协助农业获得金融融资, 一方面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欠缺的农户, 提供信用保证, 协助其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另一方面分担金融机构向农户融资的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对其提供信用融资的信心, 同时对送保申请品质不佳的金融机构采取降低保证成数的措施, 避免金融机构将风险较高的边际客户移送信保基金保证。

为了农户方便申请信用保证基金, 政府可以采用与金融机构签约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农户可以选择最近的合作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进行申请, 在便利申请贷款人的同时, 可以极大提高受审效率。

3.强化风险管控,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农村金融中, 信贷是重要环节, 由于授信受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风险管控是现实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金融机构农村信贷中, 农户通常缺乏财务信息, 或其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核实, 为此, 这种对财务资源稀缺的状况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本身和信贷技术就不能依赖财务 “硬信息”, 而应引入包括定性的非财务信息、借贷中的私人信息和资产特性、客户和供应商品质等 “软信息” (DestaAsayehgn, 2010) 。〔4〕应通过 “面对面调查+外围调查+交叉验证”的方式多维度、多渠道收集信息, 政府将这些软信息关联到基于个人身份信息的银行账户、手机号码以及个人征信体系中, 以便于金融机构以低成本方式获得相关信息, 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同时, 由于农村金融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从商业盈利性角度来看, 金融机构服务于该市场的意愿自然较低, 而且服务于该市场的成本较高。因此, 建议政府用税收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的贷款, 免征农户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及附加, 将减免用于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以此来扶持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中所面临的较大风险而带来的损失, 建立起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社会资本的重新构建, 实现金融包容性增长。

摘要:金融包容性增长旨在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 使其以合理成本获取金融服务。长期以来, 大陆农村金融普遍面临金融排斥, 而台湾在此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本文对台湾新农业金融体系经验进行提炼, 结合大陆农村金融改革实际进展, 建议政府发挥主要推手、指导和监督作用, 继续推进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并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以实现金融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金融排斥,金融包容性增长,台湾经验

参考文献

[1]Sherman Chan.Financial Exclusion in Australia[A].The Third Australian Society of Heterodox Economists Conference[C].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2004.

[2]全国农业金库.全国农业金库2012年年报[R].2012.

[3]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农业信用保证基金2012年年报[R].2012.

互联网金融的美国经验 篇3

余额宝、微信、二维码支付、网贷……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从概念瞬间成为大佬激战的擂台。而在全球的视角,这一事物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走过20年路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分享了美国知名互联网银行的创办、运营经验,并通过对比传统银行指出它们赢在何处。

营业部短板催生直销银行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媒体报道中很多都提到了直销银行(Direct Bank),也可以叫做直营银行,它们通过电话、电邮、ATM把银行服务延伸到人身边,大多是大银行的业务分支机构。

据有关记载,第一家直营银行是First Direct,1989年10月份在英国运营,主要是电话银行服务。当时他们做了一个问卷:40%的客户上周没有到营业部,41%的客户倾向于尽可能少到营业部办理业务,48%的客户从来没有见过营业部的主管,38%的客户发现很难在营业时间到营业部办理业务。所以,银行意识到营业部不能涵盖所有的服务,是直营银行得以创办的重要原因。

美国第一个独立的纯互联网银行,就是没有分支机构、完全基于互联网来运行的银行,成立于1994年左右,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保。当时的主要的业务,一方面是开展银行业务,另一方面是为美国国防做软件。这家银行1996年上市,1998年被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收购。这是早期互联网银行的形态。

互联网技术发展+利率市场化

目前来看,互联网还没有改变银行本质业务——存贷业务,它只是做了效率上的改进和提高。互联网银行发展的背景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另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得大家能够绕过传统的营业部去开展银行业务,包括之前的电话和ATM都是直接到达存款人和客户,提高效率的同时,省去了很多营业部租金和人员费用,大幅度节约成本和费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利率市场化,美国在1986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工作,互联网也是在1986年末和九十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发展,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催生了美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

高利息拉客户

2013年前三位互联网银行的存款利率和存款资产:第一名是Ally Bank,年化存款利率0.87%,存款资产达350亿美元;第二名是American Express Bank,美国运通,是发信用卡的大型机构,互联网银行也做得很大,存款利率是0.86%,存款资产210亿美元;第三名是Sallie Mae Bank,存款利率0.85%,存款资产50亿美元。

同期前三位传统银行的存款利率:第一家是Mile High Banks,这是一家很小的银行,资产很少,但是由于有传统的营业网点,所以把它归结成传统银行,它的存款利率是0.74%;第二家是Capital One Bank,美国一家很大的金融控股机构,也是一个很大的公司,资产1000亿美元,存款利率0.68%;第三家是Zions First National Bank,年化存款利率0.64%,资产120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银行在存款利率上总体高于传统银行。此外,互联网银行在存款的优势还有很多,以Ally Bank为例:它几乎全免费,没有最低开户金额、免费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单付款和转账服务,免费的借记卡、支票,无限制的开支票,全美任何ATM机不收取Ally的相关费用,利率可变,最低存款余额警告,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担保,它是提供了几乎不收费的银行业务,同时可以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所以对客户的吸引力很大。

专业化+低利息

仍然举Ally Bank的例子。它的贷款业务相对比较集中,都和汽车有关——个人汽车贷款、个人汽车租赁、个人汽车保险、经销商汽车金融业务、商务汽车租赁和融资业务,并与其他公司建立了汽车金融业务——所以,Ally Bank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供更高的利率,同时在贷款方面更加专业化,提供大部分和汽车有关的贷款业务,这样使得它对风险有很好的掌控和把握。这是Ally Bank的经营模式。

另外一家比较大的是ING Direct。ING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提供零售和保险业务,是欧洲非常有名的金融集团。1996年ING直营业务在加拿大创建,凭借薄利多销的方式创建了互联网银行。目前存款在加拿大是270亿美元,是加拿大第七大存款银行和第六大贷款银行。2000年它把这个模式复制到了美国,也是通过简捷的互联网金融方式提供较小品种的高利率产品以及低利率的贷款产品,所谓“高息拉存款低息放贷”的薄利多销的业务模式就出来了,在美国一直非常成功。

在挑选客户的时候,ING偏爱一般的老百姓和对利率非常敏感的客户,不喜富裕利率,甚至每年还强制关闭一些富裕客户。所以,客户群的单一使它能够比较好地开展银行业务。另外,它重视设计服务体验,重视IT,每个账户IT成本8美元,网站字体大,易于阅读,不用真人帮助实现开户。事实上互联网给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带来了机会,这个机会在于他们能够借助互联网把经营范围扩大,但始终解决不了一个真人/本人去现场开户的问题,国内很多技术公司都在力图解决这个问题。

ING美国直营银行开设了7家咖啡馆帮助客户交流。早期的时候,他们碰到一对老夫妇要存200万美金。但这对夫妇说你这是互联网银行,我们见不到人,把钱存进去会不会有问题?所以,创始人就和这对老夫妇在咖啡馆见面,说我们是互联网银行,虽然没有营业部门,但我们的确是一家认真服务的银行。这次见面给了他们一些启发,他们没有开设营业部,而是通过开设咖啡馆的形式来和客户进行交流。这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此模式效率如何?

在美国获得一个客户的平均数是250美元,ING Direct USA是75美元,新增用户的30%是老客户推荐;每位员工资产3600万美元,行业平均600万美元;每100美元资产的成本是0.7美元,行业是2.5美元。

可见,ING这种薄利多销的方式,重视用户体验,重视客户群的统一一致,产品相对简单,提高效率,整个效率非常高。2010年,IDG发展成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存款量位列美国第15位,2013年出售给Capital One,现在叫做Capital One 360。

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高息拉存款,专业化放款,效率更高、专业性更强、风险更容易控制。我们从存款和贷款这两个业务端来看——

存款业务利率竞争不可避免,未来利率市场化首先体现在存款端,各银行间一定会有各种存款利率的竞争,且互联网银行或者是互联网业务占比比较大的银行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优势,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另外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由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普及,减少营业部也是一个趋势。

贷款业务除了更专业,以及客户群体相对更一致之外,有两个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个是P2P模式。P2P在美国已经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模式,总交易额已经超过20亿美金,很快将超过30亿美金,是一个加速成长的模式和态势。众所周知,P2P主要是对风险进行精准定价,当然美国信用经济比较发达,定价比较容易,但国内的P2P特别是前几位的机构也有数据合作,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所以,P2P对银行一个重要的借鉴,把其中的一个P端变成B端,利用P2P这样的技术对小微企业和消费人群进行精准定价和放贷,在整个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够更好为客户定价,从而扩展贷款业务。

另外一个是Kabbage公司模式。这是美国目前成长很快的一家基于第三方数据进行放贷的公司,业务本质是商业垫款,和贷款的区别是还款与其金融情况相挂钩。Kabbage模式主要是利用第三方的数据(包括交易、物流数据),甚至它鼓励客户账户和一些社交网络进行关联,比如和Facebook和推特等,它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号称7分钟放贷。目前该模式发展得很成功,坏账率也相当低,值得银行来借鉴。

复旦金融经验 篇4

数学部分:

数学三我用的参考书大概包括李永乐的全书、660题、一本蓝色的大纲解析、真题、400题,还有一些模拟题。全书是一定要好好看的,第一遍看的时候每一道题都动手算一下,有的题目即使知道怎么解,也要防止计算出错,将不会做的题以及做错的题都摘抄到错题本上,第二遍复习全书的时候,就着重看这些题。蓝色的大纲解析里面的题也比较多,可以作补充。660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全书复习完之后,可以做做660,找找题感。真题建议用上午整段时间来做,8:30-11:30是数学的考试时间,尽量在这样的时间段进行练习,模拟考试的状态,错题依然要好好订正、总结,真题要做两遍,第一遍做的时候可能分不高,这都没什么,看看错题,找找考察的知识点,总结才是关键。其他一些模拟题比如400题、合工大的题等,难度都挺大,后期可以适当练习,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看重模拟题的分数。

英语部分:

英语二市面上的书还是很多的,也没什么值得特别推荐的。英语二最重要的就是真题了,尤其是阅读。阅读出错往往并不是因为文章没读懂、单词障碍等,而是由于理解,与命题人的理解、意图没有保持一致,所以必须好好研读真题。英一的真题,有的人推荐,认为英一的题更有难度,英一做好了,英二肯定没问题;有的人不推荐,英一的思路与英二的思路有差异,确实有人出现英一做完了之后,英二反而做得更不好的现象。我觉得这看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是无论是否做英一的真题,都得保证英二的真题有充分的时间做和订正。阅读模板还是有用的,适应背背,总结一下,形成自己的模板,更重要的是多背背作文,如果光被模板,就会出现搭的架子很好看,但是自己填充的内容很难看,看起来很怪异,所以多背背文章,记些好词好句。

政治部分:

政治我用了肖秀荣的1000题、精讲精练、风中劲草的核心知识点背诵、大纲1600题,后期买了很多模拟题。可以边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边做1000题,等风中劲草出来了以后,好好背一下,记记知识点,对选择题有帮助。大纲1600题也不错,刷刷选择题。答题主要就是背肖四,后期的模拟题能买多少买多少,只做选择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专业课部分:

新祥旭推荐金融参考书目:

1.胡庆康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五版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中传考研联盟【zckylm】

2.姜波克的《国际金融》第五版 3.刘红忠的《投资学》第三版 4.朱叶的《公司金融》第四版 以上为必看书目,以下则为补充书目。5.罗斯的《公司理财》 6.博迪的《投资学》

7.约翰•赫尔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 8.张亦春的《金融市场学》

具体来说,胡庆康的《货币银行学》是可以覆盖考纲的内容的,货银的知识点比较琐碎,可以看看书后的本章总结,所列的名词解释和习题。虽然名词解释 不再在试卷中出现了,但是基本的知识点不会变的。易刚的《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相对而言更浅显易懂一些,尤其是货币需求那里,写的更简单清楚,可以补充阅读。货银所涉及的热点话题也要了解,比如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改革,巴塞尔协议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困难,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央行的独立性发展和现状;货币政策部分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不仅掌握书上的内容,也要看看在现实生活中,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与书本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可以阅读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加以了解。中国目前在严控金融风险,所以金融创新与风险以及金融监管这块也要好好看看热点话题。比如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 势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风险事件谈谈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最后,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知识比较多,但同样要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比如,我国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讨论,我国货币需求的模型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等,可以找一些论文找找答案,看看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就可以了。货银基本不会出计算题,知识点也比较琐碎,但重点还是比较明确的,最重要的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姜波克的《国金》可以完全覆盖考纲,也可以参考姜波克与杨长江合著的《国金》,这本书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国金在学习初期还是比较难的,内容非常多,理论和模型都比较繁杂,所以同样可以看看书后的本章总结,所列的名词解释和习题,查漏补缺。国金涉及的热点话题也要了解,比如中国近年来的国际收支情况,其发展变化及原因。中国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手段,书本是最基本的,但必须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汇率变化、政策选择、调节工具等,考纲中出现的汇率制度 选择理论在姜波克与杨长江合著的《国金》这本书中说的更加详细;中国的内外均衡冲突的情况以及政策调节;国际资本流动这一块要和利率市场化还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中传考研联盟【zckylm】

有人民币国际化相结合,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是个重点话题,美元、欧元以及逐步国际化的人民币,这三者的比重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必然对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影响;中美贸易战更是个热点话题,现在仍没有定论,可以看看新闻,也有论文对贸易战的结果进行了预测。

朱叶的《公司金融》完全覆盖了考纲,但是他的课后习题的内容比较少,适 当做做罗斯的《公司金融》,练练计算。财物报表分析可以看看罗斯的书进行补 充,这本书讲的比较详细。重点内容主要有:资本预算非常重要,投资决策的方法都要掌握,NPV 法是比较常用的,要会计算,实物期权也是掌握计算;资本成本这里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市场的融资成本存在扭曲;资本结构也是重中之重,理论都要掌握,也要和实际相结合,中国企业的融资、资本结构与理论还是有较大差异;股利政 策也是联系实际,中国的股利政策与实际相差甚远,存在不分配、少分配等问题; 兼并收购的计算题要好好做,就热点来说,管理层收购对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看看相关论文;公司治理这块要多看看论文,做到理论实际相结合。

刘红忠的《投资学》并不能完全覆盖考点,必须看博迪的《投资学》,而且 博迪的课后题内容比较丰富,课后题可以用来练习计算。重点内容主要有:两种机制即做市商和竞价机制,必须要掌握概念、特点、区别等;马科维兹的均值方差理论,掌握图形、计算;投资组合的业绩评价掌握 夏普、特雷诺、詹森等指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各自的前提假设,要能把模型完整表述出来,计算很重要,博迪的书提供了较多的计算;有效市场 和行为金融掌握理论,并且要结合中国实际,比如中国的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这一块内容也可以去看看罗斯的公司理财,写得非常详细,而且好懂;证券收益的实证分析,这块感觉考的概率不大,主要就是计量的线性回归。股票、债券、衍生品这块非常重要,计算题一定要好好练习,计算是考察的重点形式,这一块着重看博迪的书,博迪的书写的很详细,而且书后也有很多计算。

平时可以关注下复旦经院的公众号,里面的专家教授观点可以看看,了解前沿的学术思维。关于复试:

首先自我介绍还是好好准备下,尤其是英文的,万一老师问到了,磕磕巴巴总显得态度不认真。多准备热点,老师问的基本上都是比较热点的话题,想听听学生的想法。如果遇到不会的,千万不要瞎说,谦虚点,可以请教下老师的观点。千万不要拘泥于书本,老师不太喜欢单纯的照搬书,多看看新闻,看看专家的观点。还有多思考下自己的毕业论文,老师在复试的时候会问毕业论文,所以即使毕业论文还未完成,也要理清思路,能向老师表达清楚。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中传考研联盟【zckylm】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经验 篇5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经验

江苏届考生,将于1月参加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200道选择题,3个小时时间,10门科目,

可以分享下我的经验,但是我当时的考分也只有657,超分数线并不多,当然咱水平有限。建议是这样的,一定要分清自己的优劣科目,合理高效的分配时间。 比如我是理科生。那么先找到理化生三科,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做完并且涂好答题卡,相信我最后涂你会来不及,我当时3门加计算机,一共用了20分钟。也就是说题目比你平时做的容易的多。但是计算小心~~~ 然后做史地政。这个考前突击背诵是必须的,能背多少背多少,我当时背了2天,抱着N厚的.书死记,收获不错,历史全对,但是地理要有基本常识,我做的比较糟糕~~只拿到6分。政治时事性很强。 这样剩下语数外三门选择语文和英语里有把握的一门先下手,但是都很难,慎重蒙,实践证明,蒙错的概率远大于蒙对……数学开始做的时候我还有50分钟,但是时间不充裕,计算量很大,最终我数学没做完。当然我放弃一门英语,因为很多是GRE词汇……

2018年复旦大学药学考研经验 篇6

考研是一场集勇气、努力、耐力和运气的战役,个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本人才能体会。虽然如此,一路走来,我还是有很多想要跟大家分享。

一.学校的选择

我当初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可是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大三下学期快要结束了,我的目标院校才得以确定。我觉得选择院校主要是看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的考试科目:尽量扬长避短。举个例子:我自己本科是药学专业,我想报本专业的研究生,分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但是在普遍来看,学术型硕士大部分学校考试规定科目都是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但是我对这两科兴趣很小学的差甚至还有些排斥。而专业型硕士大部分学校考试规定科目是药理药分药剂药化药事管理,比起前面的两门,我更有学下去的欲望而且更擅长。

2.英语的选择。英语的选择对后期调剂来说是很重要的。先给大家普及一下英语一和英语二调剂的问题。英语一和英语,二是不可以逆向调剂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初试考英语一的学校可以调剂到考英语二的专业,但是英语二不可以反过来调剂。举个例子。我报考A学校。A 学校的初试应试科目是英语一。但是我落选了,准备调剂。得到信息,学校B有名额而且符合条件,这个学校考英语二。那么我就可以调过去。但是,如果我一开始报考的学校考英语二的话,想调剂到考英语一的学校,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说大大限制了初试报考英语二的学校后期的调剂机会。所以一定要看清考试科目。

3.根据官网上给出的录取名单和录取分数,大概估算一下自己能在什么样的水平,报考这个学校的希望大不大。如果很危险是孤注一掷的话,要考虑好退路。

二.初试的准备

分为英语、政治、以及专业课三个方面。

1.英语:英语真题。尤其要注重英语真题的练习,不仅是一遍就行了,而且要反复多遍练习,每一遍应该有不同的收获。比如第一遍可以查清不认识的单词是什么意思,逐字逐句翻译。第二遍再看的时候对整体文章有一个把握,揣摩出题人的意思,分析为什么答案是这个选项。第三遍的时候,对某一类的话题有一个总结,对整体的答题思路有感觉和把握。很多同学往往会倾向于买一些模拟题来练手找感觉,当然可以,但是不要对其过分看重,毕竟它的出题思路与真题还是有差距的。推荐朱伟老师的恋练有词,视频课讲的特别棒而且很容级就记下。我是7月底开始每天一节视频课,30天就可以看完,之后就开始重复做真题。到了11月中旬的时候跟着王江涛老师的作文开始背大小作文。我的做法是把大小作文的类型都整理出来,就是包含什么话题,是建议信啊还是道歉信之类的,整理好开头和中间的万能句型,默写加背诵。

2.政治。我认为网课的学习还是比较重要的。不管是抽象难懂的马克思,或者是知识点比较凌乱的史纲毛中特。我建议是跟着视频,有一个大体上的脉络。不管你前期用的哪位老师的网课,最后模拟做题的时候,最好是跟着肖秀荣老师,对真题的的把握度也是比较高的。政治一定要提早复习,我是九月初的时候才开始看视频跟着网课走,等我看完这些网课的时候,大概就是十一月了,再做题就有些感觉吃力来不太及了。政治虽然是一个记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也需要做题来巩固,边做边背。每位老师的模拟题都是不一样的风格,最后的时候可以跟着肖秀荣四套卷或者是八套卷感受一下。四套卷是一定要背的!我九月初才开始跟室友一起合报了张鑫老师的网课,感觉他马原讲的特别好,整体就是很清晰。但是最后做模拟题发现还是肖秀荣老师的比较全面,跟真题也最为相像。

3.专业课。专业课的复习大概两点。第一点是对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要有个整体的认识。最好是每门都有一个整体框架,看着这个框架可以说出来有什么重要内容,可能会考什么。笔记可以不用做,但是,课本一定要熟练。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时候自己感觉都背下来了,但是提笔忘字,所以强调默写列提纲。第二个就是注重真题。真题在一部分还原了真实性的同时,对课本的知识点也有一个简单的删减,把琐碎的知识点排除掉。所以真题不应该做的太晚。我当时就是真题到了十一月底才开始,就导致了刚开始复习课本的时候感觉什么都很重要什么都要看好几眼 恨不得所有的都掌握,浪费了时间不说,效率还不高。大概过完一遍课本之后,就去做真题吧。每年大概会考什么高频考点是什么都整理出来,重点复习一定要掌握,毕竟真题的重复度还是蛮高的。至于其余的杂的琐碎的则是能省就省,不用太去复习那些部分。推荐一个app叫思维导图,可以列出大体框架,打印出来然后自己慢慢默写上其他的分支,我几乎所有的科目都是这么复习的。

三.复试的准备

当你看到分数的时候,一般是分为四种情况的:

1.高出历届分数线20分以上,那么恭喜你。可以全心全意准备复试啦。包括英语口语的准备,一定要有一个流利的自我介绍!我准备了很多英语问题,包括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啊,对本专业有什么看法等等,最后老师就问了我一个英语问题,大家也一样,就是英文和中文自我介绍,要求不一样的内容。再有就是本科涉及的实验课题,最好整理一下,导师们会问的。主动发邮件联系导师。其实就是自信一点,不要冲撞老师,不会的问题千万不要硬答,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的。

2.高出历届分数线小于20分。两手准备吧。一方面是千万不要放弃复试机会,好好准备。另一方面是开始找合适的调剂院校,发邮件联系好导师。调剂一定要提前!由于复旦公布分数是比较早的,所以相比较于有些院校,还是有优势的。

3.过了历年国家线没过院线:一看到分数就开始联系调剂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做个筛选,比如地区、专业。要敢于发邮件咨询老师具体情况。4.没过历年国家线:准备二战或者是找工作。考研并不是必须的,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要学会适当放松,劳逸结合。学累了或是心烦的时候不要强行看书,这样效率也低,那就出去吃顿好的或是跟好朋友一起打个游戏也可以自己戴上耳机去想去的地方散步啦,就当是犒劳一下前段时间很辛苦的自己。最好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是精确到每一天,这样的话每一天都是忙碌而且充实的。

复旦金融经验 篇7

企业可以将其所经营的业务按照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联度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 非核心业务又可以分为核心业务支持性业务和可抛弃业务。外包是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 对非核心业务采取购进的方式, 自身仅专注于那些核心业务,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的目的。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及国际清算银行组成的联合论坛在2005年发表的《金融服务外包》中, 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 (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 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 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

金融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两类:金融BPO和金融ITO。金融ITO是指金融企业将信息技术的研发交由外部专业IT公司完成;金融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知识处理外包服务 (KPO) 是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机构新的实践, 它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

外包业务最初出现在制造业, 但迄今为止, 在所有行业中, 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在制造业之后, 位居第二, 覆盖了各类及各种规模的金融企业。20世纪90年代, 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推动下, 金融外包主要集中在IT领域, 同时金融企业离岸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 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金融企业的研发能力体现得无比重要, 知识处理外包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崭露头角。

二、关于金融机构外包的理论分析

(一)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的金融企业外包优势分析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的增殖活动。实际上, 并非每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 价值创造来自于某些特定的活动, 即战略环节, 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个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外包的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 截取价值链较窄的部分, 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 将资源集中于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 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获得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 创造价值的核心业务包括与顾客接触频率高的前台业务系统和核心管理与研发活动;二者都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是企业应该保留的核心业务流程。不创造价值的非核心业务包括:与顾客接触频率低的后台业务系统和总务管理活动, 这些业务又可分为可抛弃业务和支持性业务。可抛弃业务是指市场中已形成规模的专业公司所从事的业务, 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法律事务、审计事务、不动产评估等。可抛弃业务属于金融企业中的低附加值活动,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它们是外包的首选领域。支持性业务主要是指除信息技术以外的后台业务系统, 例如:单据处理、客户服务、容灾备份等。该类业务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市场上不存在专门从事这类业务的专业公司, 所以虽然它们也是远离取得利润的非核心业务, 但由于缺乏外部的服务提供商, 金融企业只能将它们内部化。

规模经济原理说明只有达到一定的产出规模, 成本才能达到最节约, 生产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国内外其它厂商的发展中获得的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对各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外包正是通过一定的专业分工, 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最终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 同时使企业非核心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保持其技术的先进性。

(二) 基于交易成本的金融企业外包决策原则

1937年科斯首次提出:交易成本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成本;包括发现相关价格、获取有关的市场信息的成本, 以及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的成本。根据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已分析出外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另一方面外包又肯定会增加发包企业的交易成本, 只有当外包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小于内部生产成本与外部生产成本之差时, 进行外包才能真正降低企业成本。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发包企业外包某项业务的决策原则, 表示如下:

外包的净利润=业务内部化时的生产成本-业务外包时生产成本-外包的交易成本>0

可见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非核心业务的外包, 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在于企业对于外包方式及承包方的选择是否能够有效地降低外包的交易成本。

欧美金融机构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建立各类业务中心正是利用了内部的离岸外包形式, 综合了低生产成本 (通过使用离岸廉价劳动力) 和低交易成本优势 (通过内部组织机制, 即发包给自己的子公司) , 进而提升了整个集团的利润。

三、国内外金融企业业务外包现状对比

(一) 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业的业务外包首先从信息技术外包 (ITO) 开始, 至今仍集中于IT业务。根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调查, 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 金额已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38.9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为34%。

2002年国际金融机构大额外包业务大多集中于信息技术外包, 即ITO;并且除汇丰银行外的其他大额外包, 发包企业均选择了把业务完全交给服务提供商, 而并非采用建立集团子公司将主要设施和服务保留在集团内部。

2004年以来, 欧美金融企业开始了业务流程外包, 即BPO的大量实践, 同时也进行了知识处理外包初步探索。摩根大通对外宣布, 2007年以前在印度雇用超过4500名员工, 主要用于在班加罗尔建立分支机构以“为全球金融和衍生品业务提供支持”。瑞银曾宣布在2006年底以前, 雇用500人在孟买以东的海德拉巴建立自己在印度的第一个研究中心;高盛则声称将自己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研究工作人员从750人增加一倍到1500人。德意志银行还将其海外研究人员从350人增加至500人, 占到其目前总数为900名研究人员的半数以上。而仅仅在2004年, 摩根大通在印度雇用35名分析师还是华尔街投行的首例。从金融外包承接方的角度来看, 印度新德里一项最新的软件业研究结果预测, 到2010年印度很可能由现在的业务流程外包 (BPO) 中心, 过渡为一个价值170亿美元的知识处理外包 (KPO) 基地。

另一方面, 欧美金融机构鉴于发展中国家突出的人力成本优势, 以及住房与不动产成本因素相对的外包优势, 纷纷在印度等国家建立外包中心, 形成了大规模的金融离岸外包, 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的效率。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 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美国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 2003年全球的金融服务公司中设有离岸业务机构的占67%, 而2002年只占29%。该报告估算2010年约有4000亿美元的世界金融业成本是用于离岸业务, 占世界金融业总成本的20%。该会计事务所预测, 进行离岸外包的金融机构平均可以节省39%的成本, 其中四分之一的被调查机构认为他们节省了超过50%的成本。例如, 花旗银行在1998年至2003年内收入增长350亿美元, 但同期成本只增长了120亿美元。

由此可见, 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趋势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外包业务类型多元化。

国际金融企业外包业务的范围已从上世纪90年代单一的信息技术外包, 扩展到现在的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处理外包。

2.“离岸化”成为当今金融机构外包的首选方式。

欧美国际金融企业发现并已充分利用政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突出的人力成本优势, 以及住房与不动产成本因素相对的外包优势, 向海外迅速迁移金融后台业务, 并已逐步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3. 大型金融企业自建外包中心, 倾向于把主要设施和服务仍然保留在集团内部, 并非把它完全交给服务提供商。

全球500强中已有超过一半的金融企业在确定金融外包服务模式时, 选择利用其“隶属于自己的海外延伸机构”, 而不再考虑将其业务活动包给第三方外包商。

(二) 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的接轨, 部分国内银行开始效仿外资银行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的做法, 但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待逐步完善, 主要集中于IT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

我国金融企业业务外包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 从外包业务范围来看, 业务范围狭窄且过度投入IT外包。

中国金融业的外包还主要限于IT业务外包, 这虽然是国内外包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也主要是因为IT技术方面成本高,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易于首先选择外包的缘故。国内银行业的外包业务还涉及信用卡业务, 但迄今为止国内16家已发卡银行中只有6家采用了外包方式, 而由外包服务商处理的卡量也不足市场总发卡量的3%。

2. 从发包金融企业的类别和规模来看, 短期内, 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前景不容乐观。

除国家开发银行以外, 资金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银行并没有参与业务外包项目, 积极参与业务外的金融机构是大中型非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以IT业为例, 四大国有银行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IT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人员, IT外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涉及银行核心业务的IT系统, 如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和数据备份, 四大国有银行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 很难选择外包;而对于非核心的IT系统维护工作, 由于拥有技术实力雄厚和规模庞大的IT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人员, 亦可内部解决。另外, 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IT系统规模小, 通过IT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3. 从外包服务商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类别来看, 承接我国金融企业外包项目服务商主要是外资或合资的大型国际IT企业, 本土企业除联想集团外, 几乎都没有参与金融业务外包项目中来。

这就反映出国内市场中极度缺乏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由于相关监管部门对服务商的设立没有规范的资格审查制度, 国内的外包服务商, 质量参差不齐, 信誉难以保证。同时当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完善的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 无法有效对外包商进行综合实力与信誉评定, 从而选择竞争实力强, 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

四、促进国内金融企业开展业务外包的建议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规模经济原理, 金融机构应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 但决定企业是否对一项业务进行外包, 关键取决于将该业务外包所需付出的交易成本, 若交易成本过大, 超过了该业务内部化的生产成本, 那么企业就不会决定发包。从我国金融机构现阶段的实践来看, 很多企业没有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根本原因在于, 外包业务的交易成本过大且外包风险无法合理控制, 具体表现为:

第一, 信用体系缺失增加金融机构信息获取成本。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缺乏一个可以令多数金融机构互通有无的信息交流平台, 从而使得外包成本过高且手续繁杂。同时, 在金融外包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这一环节来从事承包机构信用能力评估工作, 金融机构需要自己收集外包方的资信情况, 使得操作成本加大。

第二, 契约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包商承受的违约风险高。当前的金融和法制环境缺乏对有违约记录的承包人有效的制裁, 违约者的成本太低, 没有真正建立信用观念、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因此承包商违约的概率很大, 导致发包商承受的违约风险较高。

针对我国国内市场信用体系缺失和极度缺乏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所导致的金融机构无法通过业务外包降低风险与成本, 提升竞争力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1.中国金融业监管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 积极改善金融服务外包的法律制度环境, 减少信息甄别的成本。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制度有利于确保金融外包的程序和外包后的操作与记录能得到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 同时外包服务商的信用评级制度有助于金融机构选择服务质量高, 信誉优异的企业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由监管机构完成对外包承包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可以大大减少金融企业收集信息和选择外包商的交易成本, 从而为其实现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创造必要条件。

2.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经验, 利用境内跨地区人力成本及不动产成本优势, 建立集团内部金融后台业务中心。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金融机构在本国内选择具有人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二线城市建立分支机构。这种金融外包服务模式, 可以避免在选择外部外包合作伙伴时大量信息甄别与收集的交易成本, 也可以避免因我国现阶段法律制度完善所带来的承包方违约风险。但是该模式并不适合上文所提到的金融机构可抛弃型非核心业务, 因为将这些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外部机构的交易成本远比将这些业务内部化的生产成本小得多。该模式比较适合金融机构支持性非核心业务, 如:单据处理、客户服务、容灾备份等金融后台业务。该类业务对人力资本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很高, 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在我国境内具有人力成本及不动产成本优势的二线城市建立这些业务的后台中心。

建立集团内部金融后台业务中心在利用内部外包模式发展自己的同时, 也是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积极参与外包市场。一方面, 资金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建立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可以承接国内中小金融企业的外包业务, 抢占中国国内的金融外包市场;另一方面, 该类后台服务中心还承接国际金融机构的后台外包业务, 提供专精式的金融外包服务, 为扩大国际金融外包项目流入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从而在国际外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摘要:金融外包已成为国际外包市场的主流。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竞争的日益激烈, 国内金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必须借鉴国外金融外包的经验, 把现有的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上去,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从界定金融外包概念入手, 分析了金融业务外包的原理, 通过对比国内外金融企业业务外包现状, 发现国内金融业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继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务外包,交易成本,外包中心

参考文献

[1].朱晓明等.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6

[2].杨大楷.中国开展银行业务外包的研究.当代经济科学, 2007 (6)

[3].柏宝春, 孙松.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发展比较与启示.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2)

[4].王力.金融产业前后台业务分离的新趋势研究.财贸经济, 2007 (7)

[5].赵智锋, 彭磊.我国金融业务外包的现状及完善建议.海南金融, 2006 (2)

[6].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对外经贸实务, 2007 (2)

[7].潘丽.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动态博弈分析.济南金融, 2007 (11)

复旦金融经验 篇8

一、国有金融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

从国有金融方面看,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都曾经或者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各国政府认为应该减少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干预,因此在金融体系重组中都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改革。第一,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中仍然存在占有相当比重的国有股权,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私有银行,国有银行的效率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银行国有产权本质上并没有劣势,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第二,国有银行的存在大多与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联系,随着特定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政府应该逐渐淡出有关领域,因此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国有股份在逐步趋于下降,银行的股权结构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第三,大多数国家金融体系重组和国有银行改革是在危机之后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财政负担过大和难度过大,因此要主动进行金融体系重组和相关改革,避重就轻先易后难或拖延战略常常使改革滞后,而改革滞后又往往导致被动局面,到头来政府仍不得不承担巨大的重组成本,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第四,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改革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的约束,仔细设计产权改革安排,用市场方法培育产权改革后银行的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第五,在不同国家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完善和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是主要选择,而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选择议价的谈判方式出售股权,因而降低了改革的透明度和定价准确性。第六,国有银行股权多元化过程中对外资介入均持审慎态度。

二、合作金融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

合作金融的产权的实质,是一定范围内直接结合的个人对同一范围内金融资源的大体均等的个人所有。但是,在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参加合作金融的人一般都是经济上的弱小者,资金量本身就是有限的,再加上合作金融组织所特有的投资上限的规定,其结果是合作金融组织的规模显然只是小企业的规模,人均资金只能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合作金融的“自愿进出”原则导致合作金融规模的稳定性不能保证,严重时还经常面临垮台的危险。

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西方国家在不改变合作金融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对合作金融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有:第一,为了扩大股金数量,西方合作金融组织大多实行鼓励成员将盈余分配所得留在组织内,转为股金继续发挥作用的政策。这一政策,造成合作金融组织允许其成员个人拥有的股金的上限有提高的趋势。第二,为了稳定股金存量,有些合作金融组织要求其成员将剩余分配所得转为股金存入个人资本账户的同时,还规定这些股金能在其成员退休时兑现。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修订了“退社自由”的原则,设置了资金退出障碍。第三,建立提取公积金制度,形成不归任何个人所有而归成员集体所有的公积金,这种产权单一的公积金为合作金融组织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样,合作金融的产权框架就演化成了股金制度和公积金制度的结合。具体说就是,一定范围内直接结合的个人对同一范围内资源大体均等的个人所有加上合作金融组织成员对一定金融资源的集体所有。这种产权制度既不同于以职工个人所有为基础的私人产权制度,也不同于由职工共同筹资、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集体产权制度。确切的说,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可以概括为复合产权制度,它是由众多数量大体均等的个人产权复合而成的,由此形成的关系,是合作金融所有特有的平等合作关系。实践表明,公积金制度使得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实现了向复合产权制度的创新,但又保留了合作制的优点,优于提高股金上限和设置退出障碍这两种对合作产权所做的调整。

三、对我国农村金融产权改革的启示

金融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表明,中国农村金融领域以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和模糊不清的合作金融产权为主的局面必须改变,农村金融产权改革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明晰农村金融产权关系,需要从产权主体的形成、改革模式和改革方式的选择等各个环节实现突破,即要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改革模式的多样化和改革方式的个性化,最终促成产权关系的清晰化。

首先,要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产权多元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中,最深刻的突破在于通过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在农村金融领域,能否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也是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股份制改革可以解决目前委托——代理链条过长,效率损耗过大的弊端,要打破目前国有独资的形式,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吸收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个人等不同领域不同所有者的投资,逐步将国有独资转变为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进而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实现股权的社会化。对于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更要向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其他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甚至外资敞开大门,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成产权明晰、机制健全的现代金融企业。

其次,要选择多样化的改革模式。现代股份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通过股份制的一整套运作机制,实现产权明晰化,使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真正分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大多采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但是,如果从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出发,就没有必要强调将改革模式统一到股份制上来,这也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选择,要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可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暂不具备股份制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不具备股份制改造条件而又适合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就是在选择合作制的模式上,也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相应地采取县(市)联社和乡镇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与各为法人的体制。总之,鼓励采取多种多样的改革模式,只要能够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抵御风险能力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目的,就都值得尝试推行。

第三,要允许个性化的改革方式。明晰农村金融产权,还有赖于新生产权主体的形成。如果能在既有的产权安排之外,扶植一批一开始就产权主体明确、边界清楚的金融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因此,在注重对现有机构的重组的同时,要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一方面对继续已经丧失存在条件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另一方面扶持和培育一批民营银行进入市场,实现竞争主体的多元化。

上一篇:故乡随笔下一篇:1.西北工业大学资金管理办法